傳統服飾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4 05:19: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傳統服飾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傳統服飾

傳統服飾藝術化改良研究

摘要:從百家衣的根源開始,尋找拼布這一藝術形式的藝術價值,并從材料、造型、色彩、題材的角度對傳統服飾進行藝術化改良,使其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關鍵詞:傳統服飾;創新運用;拼布藝術

服飾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它既是文化的產物,又是文化的載體。中國素有衣冠王國的美譽,早有《周易•系辭下》記載:“皇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可見中國服飾文化發展源遠流長,并且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觀念,這一點從百家衣、水田衣等拼布服飾藝術形式中得以體現。實際應用認為,拼布這一服飾藝術形式對現代服飾的創新設計以及傳統服飾的藝術化改良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1百家衣的概念及藝術價值

1.1概念。舊時醫療條件有限,嬰兒孩童多患病夭折,死亡率較高。人們為了逃避孩子夭折的命運,便喚以賤名,甚至男扮女相,認為如此可以迷惑神靈,在此背景下,“百家之福于一身”的百家衣便應運而生。百家衣是指向眾鄰親友討取零碎布帛,將布帛拼接縫合而成,其表現形式和制作方法源于僧侶穿著的百衲衣,有的僧侶為表“苦修”,拾取別人丟棄的陳舊雜碎的布片,其亦與婦女穿著的水田衣有共通之處,王維有詩“乞飯從香積,裁衣學水田”,水田衣因其外形色彩相互交錯類似阡陌縱橫的水田,故名。清代李監堂《俗語考原》中對百家衣有明確記載“俗為嬰兒乞零碎布帛于眾鄰,合以制衣,云衣之可致福,此為風由來已久”。宋代陸游《書感》有云“哀哉窮字百家衣,豈識萬斛傾珠璣”,或可佐證在當時已經出現了百家衣,而在年長陸游30多歲的蘇漢臣所畫的《長春百子圖》的右下方,亦有一孩童身穿百家衣。百家衣在明清時期較為流行,且顏色更趨于鮮艷多彩。《西游補》第一回:那些孩童也不管他,又嚷道“你這一色百家衣,舍與我吧!你不與我,我到家里去叫娘做一件青蘋色,斷腸色,綠楊色,比翼色,晚霞色,燕青色,醬色,天玄色,桃紅色,玉色,蓮肉色,青蓮色,銀青色,魚肚白色,水墨色,石藍色,蘆花色,綠色,五色,錦色,荔枝色,珊瑚色,鴨頭綠色,回文錦色,相思錦色的百家衣,我也不要你的一色百家衣了”。從這段文字的描述,可以充分說明近代百家衣已成為兒童較正式的禮服[1]。就百家衣的細節而言,不僅各個地區之間不同,甚至鄰里間的貧寒人家和富賈人家也有很大的區別。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制作樣式,例如河南民間不能在胸前開口,會在底襟留個口子“藏魂”,對于貧寒人家而言,討要的碎片大小顏色不會過于講究,但對于大戶人家而言,則會使用綢緞等布料,并繡上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的“五毒”圖案或蝴蝶花草等吉祥圖案。魯迅的《且介亭雜文末編•我的第一個師父》中提到,他的百家衣是“橄欖形的各色小綢片所縫就,非喜慶大事不給穿”,可以充分說明大戶人家百家衣制作的考究和意義之深刻。1.2藝術價值。1.2.1踐行美德和造物思想。百家衣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拼布藝術形式,是人們在當時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祈禱孩童來年順順利利、健康成長的趨吉避兇之衣,也是對“天人合一”這一中國傳統造物思想的踐行。同時,百家衣是在早期社會生產力低下之時對裁剪剩下邊角料的有效利用,發揚了勤儉節約這一傳統美德,為拼布藝術的后續發展奠定了基礎。1.2.2創新和形式多元化。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人們精神世界的不斷豐富,以百家衣為文化背景的拼布藝術在創新中有了多元化的表達形式。拼布藝術帶有很強的創作性,從大小、材料、顏色等方面都可以完全自由地選用,小到迷你的杯墊,大到整墻的壁飾或床品都可以用拼布藝術。在傳承傳統拼布藝術文化的同時,引入現代工藝元素,賦予拼布藝術更持久的生命力勢在必行。1.2.3個性化。拼布藝術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受到不同地域、經濟、文化和宗教等因素的影響,進而形成了不同風格和流派,產生了精彩紛呈的拼布文化,其文化內涵的差異化,使拼布藝術越來越有個性[2]。在新時代的背景下,人們對服裝除了基本服用性的需求外,更多的是心理上更高層次的需求。拼布藝術以其可簡約可復雜、創作性極強的優勢將不同顏色、材質、圖案等拼接運用到服裝中,使得服裝具有強烈夸張的設計感,充分滿足個性化需求。

2拼布藝術在現代服飾中的藝術化改良

查看全文

中國傳統服飾 旗袍

清代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后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并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后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于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云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層出不窮。

1840年以后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文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

風行于本世紀20年代的旗袍,脫胎于清代滿族婦女服裝,是由漢族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無專業服裝研究中心,服裝式樣的變化以千家萬戶,在時代風尚的影響下不斷變化。

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矮,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脛而走,全國效仿,幾乎成為20年代后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作為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異,也促進了它的發展,其中如交際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創辦的云裳時裝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準服裝,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達官顯貴的太太,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后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仿穿著。

查看全文

傳統服飾設計理念論文

一、從傳統服飾造型中進行提取的設計理念

江西客家的服飾很有特點。據江西客家文化研究學者周建新介紹,與中原地區服飾相比,客家服飾有所變化,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性別區分上,客家男子大都穿對襟衫、袍褂和大襠褲,女子多穿大襟衫、大襠褲,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這成為客家人的常服。客家婦女一般戴著一種獨特而別致的涼帽,這個涼帽是用薄薄的篾片和麥稈編成的。這種具有特色和文化內涵的服飾造型,其造型特點可以被運用到工藝品的包裝外形中,使其更加美觀,獨特的造型結構可以吸引更多人觀看、購買。

二、從傳統服飾紋樣中進行提取的設計理念

客家傳統服飾紋樣是識別其服飾特色的關鍵,也是解讀客家人文化心理的密碼。客家傳統服飾紋樣在造型、構成與色彩方面均表現出了豐富、鮮明的視覺特征,并圍繞“生存”這一母題派生出生命觀、生殖觀和福祿觀,表現出強烈的祈吉心理。這主要源于中原傳統文化、客家人從北至南顛沛流離的生命體驗和他們對客地生活的獨特感悟。客家服飾講究樸素實用,寬松簡便,質地多為粗布。客家藍衫的裝飾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客家人在與當地少數民族的融合中吸收其服飾特點,同時將傳統的漢民族服飾紋樣保留下來,形成獨特的客家服飾文化。客家人對生產勞作中見到的物象進行抽象,形成組合有規律的符號。如,將農田表現為方格圖案,將江河表現為彩條圖案,將木材表現為十字圖案,等等。同時,將傳統的幾何紋樣如云頭紋、葉紋和吉祥文字排列組合成圖案,常用的一些吉祥語有“多子多福”“招財進寶”“三星高照”“吉祥如意”等。客家人將這些作為一種比較固定的服裝紋樣裝飾手法保留下來,形成特色明顯的客家服飾。設計者可以將客家傳統服飾的紋樣提煉出來,運用到包裝的紋樣設計中。具有時代特征的包裝與客家傳統服飾紋樣相結合,可以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既跟隨時代的步伐,又不忘傳統文化的韻味,有利于制作出既簡單大方又不失美觀,且具有廣泛傳播性和使用價值的包裝,為工藝品的包裝增添一絲美感。

三、從傳統服飾色彩中進行提取的設計理念

眾所周知,服飾的色彩是最能直接表達服飾特點的元素之一,服飾色彩可以從一定程度上透露人們的身份、地位和性別,以及人的心理和族群的文化特征。藍衫是客家服飾最具代表的象征之一,已被許多現當代學者視為客家傳統服飾的意象,特別是贛南客家傳統服飾的藍色,流露出客家人對生活的寧靜和祥和的追求,透露著客家人的淳樸。客家傳統服飾的藍色是給人印象最深的色彩標志,這樣的藍色沒有低吟、哀怨之感,相反藍得透明、清澈。客家傳統服飾的色彩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但其主色調依然是藍、紅等色。客家女性傳統上衣多大色塊,或整件為藍色,或在袖口、肩膀、下擺等處修飾寬約5厘米的黑邊(也有白邊)。這些色彩關系都給人既素雅又明快之感。還需注意的是,客家女性傳統服飾的色調除了藍色使用較多外,也可以見到白、灰、黑等色調的素衣。客家男性傳統服飾色彩使用較多的是藍色系,具體常表現為藏藍色、藍灰色和黑色,以及它們不同明度的色相。此外,客家男性傳統服飾中還能看到白、褐等色。除成人男女服飾色彩外,客家兒童服飾色彩一般不分男女,多為淺或鮮明的色彩,具體常以米黃、淺藍、白、紅等色彩為主調。其中又以紅色系最為常見。有時候也可以見到一些以藏藍或黑色為主色調的兒童服飾,但在這些服飾還是會配上些鮮艷、明亮的色彩,特別是配上紅色。有學者認為客家人具有藍色情結,但客家人同樣熱愛紅色、青色等色彩,由此反映出客家傳統服飾色彩具有多元化特征。設計者可以將客家傳統服飾的固有色彩融入工藝品包裝,進行色彩搭配。

查看全文

韓國傳統服飾色彩論文

[摘要]創新的關鍵在于差異化,差異化設計越來越成為現代藝術設計追求的目標、從韓國傳統服飾色彩的解構中發掘傳統色彩與現代設計的繼承關系,有助于現代藝術設計的創新。

韓國的藝術設計在近現代的崛起,得力于其對色彩的把握——立足傳統,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有的色彩非常艷麗,有的又非常純凈和高雅;無論是濃妝還是淡抹都很相宜,流行且引領時尚。每當我們在稱贊韓國的設計為“花”一樣的設計時,不僅是說設計樣式的新穎別致,更有著色彩帶來的感官印象與刺激。

從可口可樂的經典紅色,到IBM的藍色,我們正告別黑、白、灰的時代,進入絢爛的彩色時代。研究表明,色彩在產品、品牌的信息傳播中能夠擴展40%的受眾,把人們的認知能力提高70%,這就是色彩的力量。色彩的力量在韓國設計中得到了印證和廣泛應用。

韓國現代設計豐富的色彩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源于韓國傳統服飾的色彩。這一判斷來自于對韓國傳統服飾色彩的解構。

解構色彩就是從選定的色彩對象中抽取原色并將原色所形成的原格局打散、重組,經增減整合后再創作。從操作角度說,解構色彩就是對原來的整體色調、面積、形狀進行重新組合和設計,抽取原作中典型的色彩個體或部件特征,按照一定的意圖在新的畫面上進行具有形式美的概括、歸納和重構,將原有的視覺樣式納入預想的設計軌道,重新組合出帶有明顯設計傾向的嶄新形式。

解構色彩包括兩個過程:色彩解構和色彩重構。要解構韓國傳統服飾中的色彩,我們從中抽取出幾個典型的個體進行研究,包括顏色個體的特征、規律和成型原則等。(韓國的傳統服飾,除有性別之分外,還根據年齡、場合、節日、出嫁與未婚等的不同,服飾裝扮也有所不同。我們僅抽取其中的色彩作為解構對象。)

查看全文

韓國傳統服飾色彩與現代設計

[摘要]創新的關鍵在于差異化,差異化設計越來越成為現代藝術設計追求的目標、從韓國傳統服飾色彩的解構中發掘傳統色彩與現代設計的繼承關系,有助于現代藝術設計的創新,

[關鍵詞]韓國傳統服飾;色彩;差異化設計

韓國的藝術設計在近現代的崛起,得力于其對色彩的把握——立足傳統,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有的色彩非常艷麗,有的又非常純凈和高雅;無論是濃妝還是淡抹都很相宜,流行且引領時尚。每當我們在稱贊韓國的設計為“花”一樣的設計時,不僅是說設計樣式的新穎別致,更有著色彩帶來的感官印象與刺激。

從可口可樂的經典紅色,到IBM的藍色,我們正告別黑、白、灰的時代,進入絢爛的彩色時代。研究表明,色彩在產品、品牌的信息傳播中能夠擴展40%的受眾,把人們的認知能力提高70%,這就是色彩的力量。色彩的力量在韓國設計中得到了印證和廣泛應用。

韓國現代設計豐富的色彩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源于韓國傳統服飾的色彩。這一判斷來自于對韓國傳統服飾色彩的解構。

解構色彩就是從選定的色彩對象中抽取原色并將原色所形成的原格局打散、重組,經增減整合后再創作。從操作角度說,解構色彩就是對原來的整體色調、面積、形狀進行重新組合和設計,抽取原作中典型的色彩個體或部件特征,按照一定的意圖在新的畫面上進行具有形式美的概括、歸納和重構,將原有的視覺樣式納入預想的設計軌道,重新組合出帶有明顯設計傾向的嶄新形式。

查看全文

中國傳統服飾綜述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內涵,審美意蘊,時尚服飾設計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具有明快的風格與和諧統一的心理追求,其獨特的五色體系和風格表現形式成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基調。中國傳統服飾具有適中、和諧的“情理美”和追求意境的“含蓄美”。現代中國服裝設計要繼承中國傳統服飾“諧調”、“統一”的審美原則,把傳統服飾文化中的實用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融入現代服裝設計,結合時尚理念和設計原則,在創新中實現傳統與時尚的完美融通。設計師只有在立足傳統的基礎上來把握時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國服飾文化的發展空間。

人類作為智能化生命,一個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無止境的進取性,以自身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來愉悅人世生活,促進每個人的充分自由發展,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這是一個承傳延續的生命演繹歷程。作為人類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當代服飾文化理應遵循這種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精神。服飾的文化意義在于適應自然環境以滿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體活動、美化身姿體態以娛悅身心健康、顯示社會身份以表征社會角色等。作為人體的延伸,服飾還能夠表現出穿著者的長處和特點,極富魅力地表現個性、欲望和心理特征。為此,服飾設計不僅要切合現時美觀大方的流行趨勢,使其富有突出的個性表現力,體認穿著者的心理特征和觀賞者的趨同心態,而且應將傳統服飾文化融入其中,凸顯其生命蘊涵和審美意蘊,將傳統與時尚有機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營造出有底蘊的時尚服飾文化。

一、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

服飾是人類生活要素和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并代表著一定時期的文化。服裝的款式設計、面料選用、顏色組合等,均記錄著特定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狀況,反映著人們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審美觀念。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不是一種孤立存在的文化現象,它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也是附著于物質載體之上的主體美的物化形態,既主張象征表意性又倡導審美愉悅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創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達,使內涵意義與表現形式完美統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統一之美來展示民族美學的生命藝術品位。”以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的顏色為例,其文化內涵亦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而演變,并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民族性和時代性審美特征。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生活色彩濃郁,它以等級標識為主要體征,并被賦予特定的倫理意義,如商代將取于自然的青藍、赤紅、黃、白、黑五種顏色視作尊貴色彩,規定只有奴隸主和貴族階層的著裝才能使用這些顏色,且“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髓,黑與青謂之獻,五彩備謂之繡”。此外,將五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方式相結合,與五行等相對應,構成了所謂“五方正色”的圖式,并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終始說”,將之與生命道德聯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紅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服飾色彩作為政治倫理的外在形態直接被用來“別上下、明貴賤”,成為統治階級等級差別的標志性象征,而黃色和龍紋則成為皇帝的專用色和王權的象征。在封建等級制度的高壓和儒家禮教思想的雙重作用下,色彩的應用已脫離自然的物質屬性及其本來意義而被賦予了濃厚的政治倫理色彩。可見,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它出干對自然和生命的無限崇拜以及對等級標識的刻意表述而呈現出明快的色彩風格與和諧統一的心理追求,整體效果既賞心悅目又簡單大方,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五色體系和風格表現方式,成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基調。

查看全文

傳統服飾美學對后世的影響透析

論文摘要:從中國傳統服飾美學思想的緣由、歷史發展線索以及審美趨向等方面,探討其對后世的影響.結果袁明,國人服飾審美觀念體現出趨同化審美、中性化審美、社會效應等三大心理特征.

論文關鍵詞:傳統服飾美學思想;政治倫理思想;等級觀念;趨同化心理;社會效應;民族文化特色

在現實生活中,一談到服飾,人們總會有一種眼前為之一亮的感覺:千姿百態的款式,姹紫嫣紅的色彩,變幻莫測的材料,出神人化的制作工藝,可以頓時將人體裝扮出各種效果來;一談到服飾美,人們又難免會陷入一種茫然的狀態:穿在別人身上挺漂亮,穿在自己身上卻未必漂亮,在商場里看著不錯,回到家里那種感覺卻找不著了,曾經作為“招牌”或“時尚”的服裝,沒過多久很快就變成了昨日黃花,難登大雅之堂.從直覺和現象角度看,服裝確實有誘惑人的地方,讓人愛不釋手;然而要從美學和理論的角度說出服裝美與不美,究竟美在何處,為什么會美,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前者靠的是感覺,后者憑的是理性.在2000多年前,柏拉圖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早就記錄了蘇格拉底和希庇阿斯討論什么是美的問題時得出了“美是難的”的結論.感覺是稍縱即逝的,理性則喜歡刨根問底,只有在探究到服飾所蘊含的文化和美學內涵之后,才可能有所言說,在知其然中也力求知其所以然.

對于從事服飾專業研究的人士來說,只有系統深入地了解服飾的歷史演變過程,搞清服裝與政治、經濟、倫理觀念、民族文化和審美學之問所存在的微妙關系,研究服飾的深層文化結構和美學意蘊,才有可能在分析中將服飾的文化價值和美學深意挖掘出來,見常人所不能見,說常人所不能說,使服裝從一種現象,升華為一門學問,從悅人眼目的日常實用品,轉變成耐人尋味的文化與美學“符號”,這樣才能真正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基于上述思考,本文試圖從社會發展的角度,探求中華服飾美學思想的淵源.

1服飾美學思想的緣起

通過一些歷史考古出土的實物和史籍資料記載,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在遙遠的仰韶文化時期便開始制作麻纖維的織物服裝,告別了以獸皮樹葉遮體的原始狀態,從而進入到以手工為主體的服飾文明的時期.進入階級社會之后,早期的奴隸主們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將包括服飾在內的一切生活要素都政治化、等級化和倫理觀念化,將服飾納入鞏固政權和統一思想觀念的組成部分,并以“禮”和“法”的形式來約束人們對服飾的理解和使用,使穿衣戴帽被緊緊地籠罩在政治的光環之下,所以,對服飾的選擇不再是個人喜好的自由天地.再加上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意識和文化觀念的超穩定狀態,使得服飾并沒有因為一頂頂王冠的易主而有所改變,反而成為歷代王朝竭力繼承的傳統,對中國傳統服飾美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更多的歷史階段上,看到的是民族大融合、生產力水平的改變、尤其是社會文化思潮對服飾的發展變化都有所影響.不管是趙武靈王迫于軍事壓力不得已而為之的“胡服騎射”,還是個體意識覺醒后帶有反叛意味的魏晉士人的著裝習慣;不管是政治開明、民族文化交融時期盛唐服飾表現出來的空前解放,還是明代資本主義萌芽時期,人的消費欲望被激發出來并轉化為智慧與行動之后,人們在服飾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巨大創造與革新能力,都使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服飾在發生、發展過程中那種跌宕起伏的力度和張力.

查看全文

傳統服裝設計元素對現代服飾的啟示

摘要:唐代服飾不僅呈現出其瑰麗開放的審美風尚,也從特定的視角展現了唐代恢弘、霸氣、絢爛的時代特征。從唐代人物畫中探索繪畫藝術和服飾文化的精華元素,在繼承、創新和尊重服裝藝術傳統的基礎上,繼承和創新傳統服飾藝術。

關鍵詞:唐代人物畫;傳統服飾;設計元素

1唐代人物畫的歷史價值與影響

唐代政權統一,經濟繁盛,是我國封建社會最發達的時代。同時也是中國古代文化史最燦爛奪目的篇章。唐代服飾作為唐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其款式、色彩、配飾、格調都極其別致精彩。唐代人物畫作為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座高峰,更具有非常高的藝術魅力和歷史價值,一直被眾多的學者、藝術家所重視。傳統人物畫與傳統服飾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古往今來,關于人類歷史的形象記錄,絕大多數是通過繪畫、雕塑、文字記載及出土文物等形式淵源流傳的,其中人物畫是打動人視覺感官最直接的珍貴資料。真實生動的人物畫不僅會把我們引入深邃的歷史文化空間,更可以領略各個歷史時代的風姿。對于文化博大精深的唐代,其在繪畫藝術和服飾文化方面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留給今人極大的想象創作空間。也正是因為唐代文化精彩之極,研究此段時期學術的學者甚多,并提出了值得我們去借鑒和揣摩的觀點。在封建社會的歷史上最燦爛輝煌的唐代,從其繪畫的發展的歷程與角度來說,雖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確實開創了一條獨特的路線,逐漸趨于成熟并與日俱進成績斐然。唐代人物畫選材廣泛,取材上不僅涉及到當時的重要時政,而且覆蓋到百姓生活的各個縮影,這些都強烈的映射出濃厚人物氣息。所以以人物主體,對人本身的注重程度成為唐代人物畫經久不衰、獨樹一幟的獨特魅力所在。唐代人物畫在中國繪畫歷史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歷史價值,彰顯著璀璨耀眼的藝術魅力。對當時及后世唐代人物畫的陶染是意味深長的。一方面,作為社會政治、經濟層次的反映,人物畫已在原基礎上形成獨特的“唐式風格”,還為渲染五代十國、南北宋朝權貴階級的人物畫等作了技術手法上的預備,也為隨后發展的重彩人物畫風開拓了嶄新的道路。

2唐代傳統服飾文化藝術的影響和對現代服飾設計的啟發

2.1唐代傳統服飾的藝術魅力。古代沒有照相機、攝像機等可以直觀記錄生活影像的工具,除了繪畫。因為對人物畫中的人物描繪能夠再現當時現實社會中各階層的生活狀況。其實人物畫畫家不管采取什么形式和方法進行創作,他們筆下的人物形象都離不開與人朝夕相處的服飾。服飾的審美潮流是不會與現實生活脫節的,唐代服飾不僅呈現出其瑰麗開放的審美風尚,也從特定的視角展現了唐代恢弘、霸氣、絢爛的時代特征。白居易《繚綾》詩:“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樣人間織。織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廣裁衫袖長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紋。異彩奇文相隱映,轉側看花花不定。”①唐代的服飾色彩華美絢麗,服裝款式新穎、開放,裙裝腰節線已提升到胸部。周詩:“慣束羅裙半露胸”,即似這種裝束的描述。可見唐代思想開放,服裝形制的袒露程度在中國古代女子服裝里是絕無僅有的。唐代的政治、經濟由盛轉衰和文化上對宗教信仰———佛教的興頌,這樣的時代背景不斷影響著當時審美傾向地轉變。唐代給后世歷代王朝增添了前衛的審美要素和色調。在唐朝前期到后期的過渡時期,人們的社會觀念和審美趣味也發生了透徹的蛻變。唐代服飾能夠推陳出新,在保存傳統文化內涵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特點,充分汲取與創新,從而推出諸多瑰麗、嬌媚、灑脫的古代經典服飾。唐代服飾的盛世儀范也成為中國服裝史乃至世界古代服裝史中的一朵奇葩。通過分析唐代服飾文化的背景和唐代服飾的款式風格、色彩及面料格局,對傳統服裝文化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現代設計的啟示有了更深層的探究,更好的弘揚唐代服飾文化藝術的相承、進步與創新。2.2唐代傳統服飾的繼承與創新。正如古代甲骨文、繁體字到現代的簡化漢字,文字在歷史的潮流中會被逐漸弱化、消失,服飾作為文化現象的一種也同樣如此。人是社會的主體,相信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會有表現美的欲望。通過最基礎的服飾來包裝人,體現以人為本的審美觀念,其實是很難的過程。在我們認知與時代相對應的傳統文化重要性的同時,傳承與創新傳統服飾文化變得尤為重要。在唐代服飾文化藝術中,傳統服飾與異域服飾之間廣采博收、兼容并蓄。對于古代傳統服裝形制有一定的影響,并帶動其創新與發展。尤其是唐代女子的服裝發飾風格雖然獨樹一幟,但它并沒有統統擺脫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識。在繼承、創新和尊重服裝藝術傳統的基礎上,繼承和創新傳統服裝藝術,并非在服裝款式與色彩上完全照搬,使現代人熱衷穿古代的服裝。深入挖掘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和魅力的服飾元素,無論是服裝款式、色彩、面料、圖案、配飾等等。在云譎波詭的服裝發展趨勢中,絢美發光,不被同化。2.3傳統服飾文化探索中存在的問題。“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中華文明再次受到世界的關注,其中包括傳統服裝文化。世界上越來越多的頂級服裝設計師頻繁的使用中國(下轉第98頁)(45/0/-45/90)s的鋪層方式進行鋪層,選用實體單元進行建模,鋁泡沫芯子假設為各向同性的實體。ABAQUS有限元分析軟件可以將沖擊后含損傷的模型重新導入,通過對不同損傷程度的夾芯板進行壓縮有限元分析,對其剩余壓縮強度進行預報,并與試驗結果進行對比。如圖4所示,以沖擊能量為50J夾芯板為例與試驗結果進行對比。仿真計算得到夾芯板失效模式與試驗結果一致,最終破壞發生在受損傷的面板,其失效模式為沿寬度方向發生斷裂,裂紋穿過夾芯板沖擊損傷的中心區域,夾芯板在壓縮試驗過程中沒有發生整體屈曲。通過將含有不同沖擊能量損傷的夾芯板模型重新導入有限元軟件中進行計算得到,剩余壓縮強度仿真計算的結果如表3.1所示。不沖擊能量下剩余壓縮強度相差20%以內,且壓縮其失效模式相同,從而驗證了仿真計算方法的有效性。

查看全文

傳統服飾元素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摘要:在全球化趨勢擴大化的形式下,我國與世界的聯系不斷加強,在服裝衣著上西方的服飾元素不斷流入我國,我國服飾西方化的趨勢也在加強,我國現代服飾傳統元素的缺失成為現代服裝設計的一大缺陷。本文將針對我國傳統服飾元素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狀況,研究傳統服飾元素應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意義,探索將傳統服飾元素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策略。

關鍵詞:傳統;現代;服飾元素;服裝設計

我國傳統服飾是豐富的元素寶庫,現代的服裝追求時尚但并不代表將傳統服飾元素融入到現代的服裝設計中是不可取的,相反,將傳統服飾元素與時代特色和西方風格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將會形成驚艷世界的獨特服裝美感。只有將自身的傳統文化堅持到底才不會將自身的民族文化在時代的潮流下遺失。近年來,可看到富含我國傳統服飾元素融合到現代服裝設計中,但是這方面仍然存在著不足,需要不斷完善。

一、我國傳統服飾元素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狀況

1、傳統服飾設計理念淡化

現代服飾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受到世界文化的沖擊,服裝設計中傳統元素在現代服裝中越來越淡化出人們的視線。相對于亞洲周邊國家對傳統文化的利用效率,我國還存在一定差距,例如日本、韓國在服裝中傳統元素的利用效果都高于我國,現代我國傳統服飾元素利用率較高的基本局限于旗袍、漢服、唐裝類,然而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服飾文化卻沒有充分運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中。傳統服飾元素不僅體現在物質方面,更多的是在人們的傳統文化觀念上,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不夠重視,傳統服裝設計理念也將不斷淡化。對傳統服飾元素的重視在另一方面來看也是對我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尊重,對傳統服飾元素的贊同也是體現人民的名族精神認同感。

查看全文

傳統服飾在服裝設計中的意義

摘要:蒙古族屬于我國人口數量較多的少數民族,其傳統文化是古老悠久的,蒙古族傳統服飾是蒙古民族傳統文化的濃縮,蒙古族民族的發展在一定程度都是從蒙古族傳統服飾的變化表現出來,蒙古族常年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最寒冷的地方,傳統服飾具有較強的保暖性。因此,蒙古族傳統服飾具有其自身的獨特性,透過蒙古族傳統服飾我們可以清楚的了解到蒙古族民族的生活環境以及經濟發展情況等內容。本文針對目前蒙古族傳統服飾在服飾設計中的應用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有效的措施和建議,從而提高我國服裝設計的整體質量和水平,優化服裝設計效果。

關鍵詞:蒙古族;傳統服飾;服裝設計;廣泛應用

服飾在歷史的發展中產生,會隨著歷史的變遷而有所改變,它見證了社會的各種變革以及發展變化。蒙古族傳統服飾也是如此,伴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日益進步,蒙古族傳統服飾文化從制作原材料、加工手法、使用場合等方面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因此其在服裝設計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受到廣大服裝設計師的青睞。

一、蒙古族傳統服飾特點

蒙古族屬于一個游牧民族,蒙古族的傳統服飾與族人們的生活環境有直接的關系,蒙古族人民在解放以前主要是以打獵為生,打獵是人們的基本生存方法,所以當時主要服裝制作材料是獸皮,獸皮多數以袍皮為主,以犴皮等為輔助性材料。人們通過細致的縫制將狍皮與傳統圖案相結合,制作出大小不一,用途不同的狍皮衣服、帽子和靴子,所有的狍皮制品,多半是以原色為主。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狍皮帽子,制作方法是將狍子頭進行特殊烘烤,保持原型,置于頭上。這種帽子具有一定的實際功用,在打獵的時候會讓狍子誤將狩獵人以為是其同類,有助于狩獵的成功。后來經過不斷的發展,蒙古族服飾主要演變成帽子、袍子、腰帶、坎肩、蒙古袍、靴子以及各種不同風格的鞋子,其中男人的服飾較為簡單、質譜、渾然大氣,而女人的服飾較為華麗,典雅高貴、大方得體,總而言之,蒙古族傳統服飾具有以下特點:

1、多樣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