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備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4 09:53:5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儲備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家實物儲備
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與國家實物儲備
商品儲備問題是馬克思關于再生產理論的一個重要問題,從理論上搞清楚商品儲備存在的意義、商品儲備產生的原因、商品儲備的類型、規模、費用等問題,對進一步研究國家實物儲備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社會再生產包括了生產、交換(流通)、分配、消費四個環節,生產是起點,消費是終點,交換和分配是中介,四個環節分別承擔各自不同的經濟職能,周而復始。物質產品并不是馬上從社會再生產的前一個環節直接進入到下一個環節,中間要經過一定時間的停滯。在生產環節停滯就形成了生產儲備,“生產過程和再生產過程的不斷進行,要求一定量商品(生產資料)不斷處在市場上,也就是形成儲備”。生產儲備又分為原材料儲備和產成品儲備,原材料儲備是保證生產連續進行的物質條件,是企業主動的存儲,產成品儲備是生產的結果,是違反企業生產意愿的產品停滯,因為企業總是希望生產出來的產品能夠迅速進入市場流通并為其實現剩余價值。產品在交換(流通)環節形成的停滯就形成了流通儲備,流通儲備是使市場供求關系得以平衡的必要條件,與生產儲備一樣,流通儲備既是正常流通的條件同時也是流通的結果,作為流通條件的儲備是商品連續銷售的必要,是銷售企業主動的存儲,“沒有商品儲備,就沒有商品流通”;而作為流通結果的商品儲備大多是流通停滯,商品滯銷的結果。消費儲備一般是指消費者為了應急或者方便而進行的工作生活物資儲備。
分配環節發生在交換價值實現之后,最終消費發生之前,在分配與消費環節之間形成的停滯就形成了分配儲備,分配儲備是沒有馬上用于消費的資金或物資停滯。由于市場經濟以貨幣價值分配為主,因此分配儲備主要以貨幣形態存在。居民個人把分配所得進行儲備就是居民個人儲蓄的來源;企業單位的分配儲備就形成了企業儲蓄;國家把分配所得的財政資金進行儲備就形成了財政盈余;國家使用分配所得的財政資金購買物資進行儲備就形成了國家物資儲備,也可稱為國家財政實物儲備;國家把外貿所得的國際貨幣(主要是美元)進行儲備就形成了外匯儲備。作為發展中國家,財政收入的停滯大多被認為是一種無效浪費,但是坐吃山空不進行適當的儲備又會給可持續發展帶來危險,國家實物儲備是沒有馬上進入政府投資或者消費而是作為財政后備的財政收入,與財政貨幣儲備、社保基金、外匯儲備一起構成財政后備。
根據以上分析,國家實物儲備形成于分配環節,來源于國家參與社會再生產分配所得的財政收入,不直接以生產再生產為目的,是暫時或較長時間脫離了生產的后備產品,因此國家物資儲備本質上屬于財政范疇,也可稱為財政實物儲備。
國家財政論與國家實物儲備
土地儲備制度
第一條(目的和依據)
為了加強政府對土地市場的調控,有序實施城市規劃,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和《國務院關于加強國有土地資產管理的通知》等規定,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訂本辦法。
第二條(適用范圍)
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土地儲備,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定義)
本辦法所稱的土地儲備,是指市、區(縣)政府委托土地儲備機構,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規劃和土地儲備計劃,對依法征用、收回、收購或者圍墾的土地,先通過實施征地補償安置、房屋拆遷補償安置或者必要的基礎性建設等予以存儲,再按照土地供應計劃交付供地的行為。
肝臟儲備功能護理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擇2006年7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511例肝臟疾病的患者,年齡16~75歲。其中,肝癌患者387例(合并肝硬化93例),肝內外膽管結石97例,肝血管瘤27例。ICG排泄試驗檢測顯示:493例順利測出結果,17例二次檢測才有結果,1例未出結果。
1.2檢測方法
1.2.1檢測準備正確連接DDG分析系統,打開分析儀和電腦,打開打印機,啟動數據管理軟件,正確安裝鼻探頭并予固定,正確輸入患者資料(身高、體重、血紅蛋白、ICG量、住院號碼)。
1.2.2檢測囑患者平臥,平靜呼吸,身體放松,勿咳嗽,護士消毒留針后,將抽有ICG針筒妥善連接,并抽回血,在機器出現提示音后,快速(<10s)推入ICG溶液,推液完畢后將準備好的10ml生理鹽水推入,以確保留置針管道內的ICG完全推入靜脈,然后將留置針封管,觀察DDG分析儀出現的ICG濃度趨勢圖,過6~7min后根據提示先后按下Stop鍵和Print鍵,取下鼻探頭,數據管理軟件接受信息,填寫患者相關信息后將結果打印出來。
2護理要點
物資儲備應急預案
一、總則
1.目的
為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時及時有效供應物資,維護正常的社會生產秩序和社會安定,將突發公共事件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降至最小程度,制定本預案。
2.編制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省國民經濟動員辦法》、《市國民經濟動員辦法》、《國家物資儲備應急預案》、《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
3.適用范圍
外匯儲備激增
1我國外匯儲備增長情況簡介
1994年1月1日,我國實行外匯體制改革,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市場匯率并軌,國際收支狀況大為改善,外匯儲備大幅度增加。1994年至1997年,外匯儲備累計增長了1187億美元。1997年7月,東南亞金融危機使東南亞各國貨幣紛紛大幅度貶值,外匯儲備大量流失,我國雖受一定幅度影響,但人民幣匯率一直保持穩定,外匯儲備只是增長速度大大放慢。2001年全年外匯儲備凈增466億美元,年底為2122億美元。2002年達2864億美元,增幅為35%。2003年為4032.5億美元,增幅上升到41%。2004年增至6099億美元,增幅為51%。2005年底再創歷史新高,達8189億美元,較之1993年底增加了近40倍,比1996年底(亞洲金融危機前)增加5倍。這在我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外匯儲備增長的歷史上是從未有過的。進入2006年以來,貿易順差和外資流入增長的繼續推動外匯儲備進一步增長,至2月底攀升至8536億美元,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國。2007年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又成功跨入一萬億的門檻,余額達13326億美元。
2我國外匯儲備激增的雙面影響
外匯儲備的迅速增加,既有積極意義也有消極影響。從積極方面看,它將進一步提高我國的對外清償能力,增強貨幣當局對人民幣匯率的干預能力,同時為國際貿易和金融改革提供有利的條件,減少改革可能產生的金融風險。另外通過外匯儲備積累而實現的基礎貨幣供給對于緩解通貨緊縮壓力產生了非常重要的積極影響。然而巨額外匯儲備的積累也蘊涵著一些消極影響。
第一,加大了央行的對沖操作成本,削弱了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貨幣政策調控的有效性。外匯儲備增加導致央行的外匯占款增加,基礎貨幣投放規模擴大,從而導致貨幣供應量的成倍擴張,加劇通貨膨脹壓力,因而央行需要采取經常性的對沖操作措施。2005年基于外匯占款投放的基礎貨幣占基礎貨幣總量的90%左右,央行用于對沖操作發行的票據總量也高達27700億元。如按一年期央行票據利率1.9%的水平計算,央行每年為“對沖”操作要支付一筆不菲的成本。這種對沖操作還帶有很大的被動性,限制了央行貨幣政策調控的空間和主動程度,也影響了央行的政策調控效果。同時對沖規模激增會導致市場利率上升,在人民幣存在很強的升值預期下,外匯會大量流入,從而又抵消了“對沖”的政策效果,限制了利率調控手段的作用空間。
第二,導致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不均衡,不利于實現經濟增長向內需主導型模式的轉變。我國高額外匯儲備的形成,并非經濟發展階段和經濟發展水平所使然,而是政府鼓勵出口、鼓勵招商引資等政策因素和人民幣升值預期因素在起主要作用。必須指出,我國外匯儲備激增是在國內居民需求不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不足的經濟背景下實現的,也是我國通過大量出口資源類初級產品,付出了高昂的資源和環境代價換取的。這種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不僅不利于實現經濟增長向內需主導型模式的轉變,還會損害經濟增長的后勁,不利于經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市蔬菜儲備章程
近年來,隨著設施農業和蔬菜運銷體系的發展,以及居民蔬菜消費習慣的變化和城郊菜田面積大幅萎縮,我市外調蔬菜占市場份額已達60%以上。冬春季節是我市蔬菜生產的淡季,加之長途販運蔬菜受氣候、道路等因素影響較大,供應短缺、價格上漲的情況時有發生。冬春季節又恰逢“雙節”、“兩會”,以菜價為主的副食品價格比較敏感,市場供應和價格波動對社會各方影響較大。為了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障特殊時期蔬菜市場供應,穩定蔬菜價格、預防菜價大幅波動進而引起其它食品價格異常,確保城市居民特別是低收入居民正常的生活需求,建立冬春蔬菜儲備制度勢在必行。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農業部、商務部四部委聯合下發的《關于建立北方大城市冬春蔬菜儲備制度的通知》,以及省發改委、財政廳、農業廳、商務廳聯合下發的《關于建立大中城市冬春蔬菜儲備制度的通知》,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我市市級冬春蔬菜儲備制度。
一、總體思路及目標
以中省有關文件精神為指導,立足健全“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和保障民生,以保證冬春蔬菜供應、滿足應急需要、平抑菜價大幅波動為目的,堅持市場化運作,依托骨干企業,采取“政府委托、企業運作、適當補貼”的方式,建立儲量合理、管理嚴格、投放及時、運轉順暢的冬春蔬菜儲備制度,做到儲備蔬菜調得進、存得好、銷得出,確保蔬菜市場平穩運行和社會穩定。
二、儲備的時間、品種、規模和方式
冬春蔬菜儲備實施時間為每年春節前一個月,以確保春節期間的市場供應。
根據我市居民消費習慣,主要儲備品種為白蘿卜、紅蘿卜、土豆、洋蔥共四種耐儲存、易周轉的蔬菜。
糧食儲備新思考
最近以來,新聞界對世界糧食價格飚漲和我國糧食安全問題很關注,一些媒體對我進行了采訪,在報刊和網上發表了不少關于我對糧食安全、糧食儲備和糧食價格的言論。其中,有的是從我在《糧油市場報》等報刊上發表的文章中斷章取義擇錄下來的,很不全面,引起讀者的誤解。有糧食工作者因為誤解還發表了批評文章。多年以來,我對媒體采訪一直持慎重、負責的態度。我在每次接受采訪時都誠懇地說明:本人只是一個農業糧食經濟研究者,發表文章、會議發言或記者采訪等都純屬個人研究和思考的一孔之見,不代表任何單位或機構。盡管我多次向記者朋友們說明這一點,但是網上少數文章仍把對我的采訪看作國家糧食局的意見,這是完全不符合實際的。讀者也會不言自明,一個普通研究人員不可能代表一個國家職能部門。為了對讀者負責,我把近期發表的主要新觀點和新看法簡要整理出來,以饗讀者。并借此文鄭重申明:我發表的言論和文章,都純屬個人研究和思考的心得,是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的拙見。僅此而已。
一、關于國家糧食儲備規模
中國的顯著特點是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農村分散、運距遙遠。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應該樹立適度糧食儲備觀。它的主要內涵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糧食儲備既不可過量、“多多益善”,把財富變成“包袱”;另一方面是,糧食儲備又不可不足、“越少越好”,導致不能滿足需要。也就是說,糧食儲備規模和儲備結構應該保持適度。從我國國情出發,國家糧食儲備的安全線應該適當高于FAO提出的17—18%的糧食安全警戒線。具體說,我國糧食儲備的規模應維持在相當于當年全國糧食消費量25—30%的水平上。基于這一理念,目前國家糧食儲備總量高于FAO提出的糧食安全警戒線是必要的。目前國家糧食儲備總量是充足的,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二、關于國家糧食儲備結構
從中國糧食產銷格局、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和應對不可測事件出發,國家糧食儲備不僅需要數量充足,而且還需要結構合理。首先是品種結構。要以大米、小麥、玉米等三大谷物為主要儲備品種。此外,還需儲存適量的大豆和食用植物油,以備應急之用。其次是布局結構。國家糧食儲備適當向糧食主產區傾斜是必要的。但是,從確保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人口的糧食安全出發,應該在糧食主銷區和糧食基本自給區安排足夠的國家糧食儲備。目前,國家應該適量增加稻谷的儲備量,糧食主銷區應該充實地方糧食儲備。
三、關于國家糧食儲備管理
煤礦物資儲備研究
提要:物資儲備是保證社會生產不間斷進行的重要條件,是制定儲備資金定額的依據,是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煤礦企業,儲備資金一般占流動資金的80%左右。因此,加強物資儲備管理對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物資儲備;儲備資金;代儲代銷
物資儲備是指物資在脫離生產但又未進入再生產過程,以各種形態停留在流通領域或生產領域之中的物資。物資儲備是制定儲備資金定額的依據,儲備資金是物資儲備的貨幣表現形式。它具有兩重性:積極的一面是保證企業生產不間斷進行;消極的一面是儲備起來的物資暫時脫離生產,不能及時加工升值。同時,為保存它的使用價值,還要付出一定的人力、財力,增加了保管費用。在煤礦企業,儲備資金一般占流動資金的80%左右。因此,加強物資儲備管理對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有著重要意義。
一、煤礦企業物資儲備現狀
近年來,煤礦企業物資儲備有上升趨勢,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材料計劃準確率低,管理制度不完善,多頭采購。從主觀上看,對儲備工作缺少一套嚴格有效的管理方法,特別是制約產生超儲積壓的有效辦法。煤礦需用的物資品種多,批量大,計劃多變,計劃準確率低。不少品種不儲不行,儲少了也不行,儲了可能不用,機動性很大,在管理上造成一定困難。目前,供應處內部規章制度不完善,不能嚴格執行,制度流于形式,對儲備工作管理不認真、不嚴格是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決策和處理問題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就難免發生失誤;另一個原因就是多頭采購。供應處是物資采購的專職部門,而其他各二級生產單位也可對外自行訂貨采購,這些物資入庫驗收、保管、保養、發放仍由供應處所屬倉庫辦理,出現了多次采購、重復進貨、盲目進貨、分散管理的現象,這也是造成儲備資金失控超儲嚴重的原因。
糧食儲備和糧價思考
最近以來,新聞界對世界糧食價格飚漲和我國糧食安全問題很關注,一些媒體對我進行了采訪,在報刊和網上發表了不少關于我對糧食安全、糧食儲備和糧食價格的言論。其中,有的是從我在《糧油市場報》等報刊上發表的文章中斷章取義擇錄下來的,很不全面,引起讀者的誤解。有糧食工作者因為誤解還發表了批評文章。多年以來,我對媒體采訪一直持慎重、負責的態度。我在每次接受采訪時都誠懇地說明:本人只是一個農業糧食經濟研究者,發表文章、會議發言或記者采訪等都純屬個人研究和思考的一孔之見,不代表任何單位或機構。盡管我多次向記者朋友們說明這一點,但是網上少數文章仍把對我的采訪看作國家糧食局的意見,這是完全不符合實際的。讀者也會不言自明,一個普通研究人員不可能代表一個國家職能部門。為了對讀者負責,我把近期發表的主要新觀點和新看法簡要整理出來,以饗讀者。并借此文鄭重申明:我發表的言論和文章,都純屬個人研究和思考的心得,是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的拙見。僅此而已。
一、關于國家糧食儲備規模
中國的顯著特點是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農村分散、運距遙遠。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應該樹立適度糧食儲備觀。它的主要內涵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糧食儲備既不可過量、“多多益善”,把財富變成“包袱”;另一方面是,糧食儲備又不可不足、“越少越好”,導致不能滿足需要。也就是說,糧食儲備規模和儲備結構應該保持適度。從我國國情出發,國家糧食儲備的安全線應該適當高于FAO提出的17—18%的糧食安全警戒線。具體說,我國糧食儲備的規模應維持在相當于當年全國糧食消費量25—30%的水平上。基于這一理念,目前國家糧食儲備總量高于FAO提出的糧食安全警戒線是必要的。目前國家糧食儲備總量是充足的,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二、關于國家糧食儲備結構
從中國糧食產銷格局、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和應對不可測事件出發,國家糧食儲備不僅需要數量充足,而且還需要結構合理。首先是品種結構。要以大米、小麥、玉米等三大谷物為主要儲備品種。此外,還需儲存適量的大豆和食用植物油,以備應急之用。其次是布局結構。國家糧食儲備適當向糧食主產區傾斜是必要的。但是,從確保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人口的糧食安全出發,應該在糧食主銷區和糧食基本自給區安排足夠的國家糧食儲備。目前,國家應該適量增加稻谷的儲備量,糧食主銷區應該充實地方糧食儲備。
三、關于國家糧食儲備管理
高外匯儲備效應
1我國高外匯儲備形成原因
(1)長期以來,彌補國際收支逆差和維持本幣匯率穩定被置于外匯儲備功能的首要地位。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外匯儲備的首要功能已悄然發生改變。在IMF對外匯儲備功能的新表述中,“增強對本幣的信心”被放在核心地位上,彌補國際收支逆差、維持本幣匯率穩定則退居其次。與其他東亞國家一樣,我國將積累外匯儲備作為抵御將來危機的緩沖體。在新的儲備觀下,貨幣當局雖然知道持有外匯儲備存在機會成本,但要考慮避免外匯風險和金融危機,自然認為外匯儲備是“多多益善”了。
(2)我國在1994年就實行了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然而,人民幣匯率處于一種超穩定的狀態,保持高度的“靜態穩定”,實際成了“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在2004年IMF的官方統計資料中,把人民幣匯率制度歸入傳統的固定釘住匯率制度一類。1994年以來,中國國際收支的順差增加,外匯供給大于外匯需求,國際收支連年巨額順差,為了維持美元釘住制,中央銀行被迫吸納外匯儲備,在外匯市場上購入外匯,導致外匯儲備的高增長。
(3)體制方面的原因,1994年中國改革外匯管理體制和匯率制度之后,外匯儲備增長便有了體制基礎。在強制結售匯制和對外匯銀行頭寸進行額度控制下,銀行、企業和個人均不能按意愿持有外匯,央行以外匯儲備的形式持有相當部分的外匯。外向型企業將對外經濟貿易活動中獲得的外匯出售給外匯指定銀行,取得相應的人民幣,外匯指定銀行再將其結算周轉外匯余額超過規定上限部分在外匯市場上賣出,中央銀行購入這部分外匯后,就增加了中央銀行的外匯儲備。因此,強制結售匯制成了中國官方外匯儲備迅速增加的一個體制性原因。
(4)我國政治環境穩定、市場潛力巨大和外資外貿政策優惠的吸引下,外資規模不斷增大,對外貿易持續順差是我國外匯儲備過快增長的主要原因。在新的國際分工體系下,中國憑借豐富的勞動力資源逐漸成為“世界的工廠”,使得中國的出口貿易額增長迅速,貿易順差不斷擴大。這種狀況在短期內難以得到改變。外國直接投資,持續大額的金融與資本項目順差也是使得我國外匯儲備規模不斷擴大的重要原因。金融與資本項目順差產生主要與外國直接投資有關。主要是因為我國引進外資只是單純的資金流入,真實資源的引進較少。
(5)由于中國經濟增長推動了資產價格上漲,為熱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投資機會國際游資的不斷滲入,對我國外匯儲備超速增長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在人民幣升值壓力不斷增大,預期資金套利幾率劇增的狀況下,我們不能排除國際游資滲入因素對我國外匯儲備持續高速增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