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油菜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4 18:31: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春油菜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今冬明春油菜生產方案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縣關于發展今冬明春油菜生產會議精神,全面落實今冬明春油菜生產任務,實現油菜優質高效生產新突破,結合我鄉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組織領導
成立發展今冬明春油菜生產工作領導小組。邵三鵬任組長,楊澤建、曾祥江、何根龍、張木娥為成員。負責我鄉今冬明春油菜生產的面積落實和技術服務工作。
二、示范建點
1、抓示范基地,實行領導責任制。以主抓公路沿線示范區為主,在張塘村和山灣村建立一個面積在500畝以上的油菜示范區。
2、鄉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各負責建立一個200畝的示范點,各蹲村領導負責在本村抓一個100畝以上的示范點。
不同施肥模式對春油菜產量的影響
摘要:在山丹縣霍城鎮沙溝村開展了不同施肥模式對春油菜產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響。結果表明:適量減少化肥增施商品有機肥,可促進油菜生長,提高抗逆性,延緩植株衰老,增加油菜籽粒產量,提高油菜種植效益和肥料利用率。在山丹縣春油菜生產中應采用商品有機肥2768kg/hm2與純N144kg/hm2、純P2O592kg/hm2配施,可提高油菜產量效益及肥料利用率。
關鍵詞:春油菜;產量;肥料利用率;影響
增施化肥是獲得油菜高產的重要途徑,但大量的化肥投入造成肥料利用率下降、經濟效益降低、環境污染加劇以及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不合理的施用方式進一步促使農民加大肥料投入,導致目前化肥利用率氮為30%~35%、磷為10%~20%、鉀為35%~50%,肥料利用率僅為發達國家的60%~70%[1]。商品有機肥作為一種綠色、生態的緩效肥料,富含氮、磷、鉀以及多種微量元素和氨基酸、核酸、維生素等多種有機營養成分,具有種類多、來源廣、肥效較長等特點,能協調土壤中的水、肥、氣、熱,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地生產力等。但長期單一施用有機肥會造成土壤速效磷含量下降,不利于農作物高產穩產[2]。無機肥或單施有機肥均不能持續有效地達到高產、高效、生態、綠色的生產目標,將化肥和有機肥合理配施,能有效均衡土壤養分,實現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3]。山丹縣位于河西走廊中段,氣候溫涼濕潤,晝夜溫差大,日照充足,灌溉便利,是種植油菜的理想區域,油菜播種面積6667hm2左右[4],常年油菜施肥量均在540kg/hm2以上,其中氮肥施用量超過240kg/hm2,肥料利用率較低,為探索合適的有機無機肥料配施比例,達到化肥減量和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目的。2020年山丹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在霍城鎮沙溝村開展了油菜有機無機配施試驗,以期為山丹縣油菜高產和有機無機肥料配合使用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區概況
試驗在山丹縣霍城鎮沙溝村進行,該地區海拔2200m,年平均氣溫0~2℃,年降雨量358.8mm。土壤肥沃,肥力均勻,灌耕土,前茬作物為大麥。
春油菜機械化生產技術論文
論文關鍵詞春油菜;機械化;生產技術
論文摘要甘藍型春油菜機械化栽培技術是解決我國北方高寒地區油菜大面積高產高效的關鍵。其技術包括整地、播種、育苗移栽、植保、收獲、秸稈還田、脫粒等環節,核心內容是機械化播種、育苗移栽和收獲。
青海省的氣候條件很適合甘藍型優質油菜的生產。生產的油菜產量高,平均產量可達3750kg/hm2,最高產量達到5250kg/hm2;產值高,每生產1kg油菜籽的產值,比生產1kg春小麥的產值高2~3倍;品質優,需用量大。
甘藍型油菜生產全機械化技術包括整地、播種、育苗移栽、植保、收獲、秸稈還田、脫粒等環節,核心內容是機械化播種、育苗移栽和收獲。推廣普及先進適用的油菜生產技術裝備,是提高油菜生產技術水平,實現甘藍型油菜生產機械化的必由之路。
1栽培技術要求
油菜直播通常采用條播和點播,要求下種均勻,無明顯斷條,行距相同,行向筆直,播種深度2~3cm,播量5.25kg/hm2,行距25~35cm。
春油菜機械化生產技術論文
論文關鍵詞春油菜;機械化;生產技術
論文摘要甘藍型春油菜機械化栽培技術是解決我國北方高寒地區油菜大面積高產高效的關鍵。其技術包括整地、播種、育苗移栽、植保、收獲、秸稈還田、脫粒等環節,核心內容是機械化播種、育苗移栽和收獲。
青海省的氣候條件很適合甘藍型優質油菜的生產。生產的油菜產量高,平均產量可達3750kg/hm2,最高產量達到5250kg/hm2;產值高,每生產1kg油菜籽的產值,比生產1kg春小麥的產值高2~3倍;品質優,需用量大。
甘藍型油菜生產全機械化技術包括整地、播種、育苗移栽、植保、收獲、秸稈還田、脫粒等環節,核心內容是機械化播種、育苗移栽和收獲。推廣普及先進適用的油菜生產技術裝備,是提高油菜生產技術水平,實現甘藍型油菜生產機械化的必由之路。
1栽培技術要求
油菜直播通常采用條播和點播,要求下種均勻,無明顯斷條,行距相同,行向筆直,播種深度2~3cm,播量5.25kg/hm2,行距25~35cm。
冬春油菜管理經驗交流
當前,正是油菜管理的關鍵之時,開春后,油菜陸續抽薹開花,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兩旺,是奠定角果數和結實率的重要時期。為科學指導各地加強冬春油菜田間管理,農業專家建議各地油菜田間管理要把好“四關”。
一是提前追施蕾薹肥,促苗情轉化。春季油菜生長快,是需肥的重要時期。提前合理追施蕾薹肥可增加分枝數和花蕾數。根據今年油菜秋、冬發較好的特點,應早施重施薹肥。一般田塊于2月中下旬每畝施尿素5-7公斤和氯化鉀3-5公斤,以促進苗情盡快轉化。底肥不足、苗色較差的田塊要增加施肥量,每畝追施尿素8-10公斤及氯化鉀5-6公斤。底肥足、苗色好的田塊要適當晚施,并減少施肥量,可在薹高5-10cm時畝追施尿素3-5公斤。對干旱、凍害危害導致葉片黃化及底肥沒有施用硼肥的田塊,要在蕾薹期噴施1-2次0.2%硼砂水溶液(用溫開水溶解),增加硼肥吸收,防止油菜“花而不實”,提高結實率。
二是清溝瀝水,防漬防倒。蕾薹期與花期對漬害最為敏感,因此,應提前做好清溝防漬工作,保持“三溝”暢通,預防漬害、病害發生。生長過旺的田塊易發生倒伏而影響產量,可結合清溝將泥土培在根部,防止油菜倒伏及早衰。
三是防除田間雜草。油菜長勢弱的田塊雜草較多,春后應及時進行人工除草或噴施化學除草劑控制雜草危害,防止草荒苗、草欺苗。化學除草時間要掌握在冷尾暖頭的晴天下午,一般在日均溫達到5℃以上時即可施用油菜田專用除草劑一次,既可提高藥效,又能避免發生藥害。對田間只有少量雜草的,可適當中耕,防除和抑制雜草蔓生,提升耕層土溫,促進油菜生長。
四是防治菌核病。針對本地春季常出現高溫高濕天氣,有利于油菜菌核病的發生流行,特別是油菜開花和角果發育期易發生菌核病危害。因此,應加強預測預報,及時做好防治工作。主要預防措施是及時清溝理墑、排除田間積水;加強中耕松土、增溫除草。油菜盛花期前植株葉片發病率達10%時,在晴天進行藥物防治,每畝使用40%菌核凈0.1-0.2公斤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0.1-0.2公斤兌水50公斤進行防治,重點噴施植株中下部莖葉和地面。
甘藍型春油菜機械化生產技術探討論文
摘要:甘藍型春油菜機械化栽培技術是解決我國北方高寒地區油菜大面積高產高效的關鍵。其技術包括整地、播種、育苗移栽、植保、收獲、秸稈還田、脫粒等環節,核心內容是機械化播種、育苗移栽和收獲。
關鍵詞:春油菜;機械化;生產技術
青海省的氣候條件很適合甘藍型優質油菜的生產。生產的油菜產量高,平均產量可達3750kg/hm2,最高產量達到5250kg/hm2;產值高,每生產1kg油菜籽的產值,比生產1kg春小麥的產值高2~3倍;品質優,需用量大。
甘藍型油菜生產全機械化技術包括整地、播種、育苗移栽、植保、收獲、秸稈還田、脫粒等環節,核心內容是機械化播種、育苗移栽和收獲。推廣普及先進適用的油菜生產技術裝備,是提高油菜生產技術水平,實現甘藍型油菜生產機械化的必由之路。
1栽培技術要求
油菜直播通常采用條播和點播,要求下種均勻,無明顯斷條,行距相同,行向筆直,播種深度2~3cm,播量5.25kg/hm2,行距25~35cm。
油菜生產工作實施方案
為認真貫徹落實省、市、縣關于發展今冬明春油菜生產會議精神,全面完成今冬明春油菜生產任務,實現油菜優質高效生產新突破,結合我鎮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思路
以增加冬種面積,提高冬作物產量和效益為中心,以農民增收為目的,以公路沿線和千畝油菜高產創建示范區為重點,合理利用冬季一切可利用的耕地資源,大力發展油菜、綠肥生產,全面提高冬種覆蓋率,大力推廣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著力提高單產,實現我鎮油菜生產再發展、再突破。
二、總體目標
繼續擴大油菜、綠肥種植面積,全面提高冬種覆蓋率,堅持把實現“耕地無空閑,作物連成片”作為工作目標,油菜確保0.17萬畝,綠肥0.03萬畝。消滅公路沿線兩側冬閑田,通往附城村公路兩側及東風路至火車站段東側宜種油菜的全部種上油菜,全鎮油菜籽平均單產力爭達到110公斤,油菜籽總產達到200噸。
三、時間安排
油菜生產工作實施方案
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縣關于發展今冬明春油菜生產會議精神,全面落實今冬明春油菜生產任務,實現油菜優質高效生產新突破,現結合我鎮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組織領導
成立今冬明春油菜生產工作領導小組,由鎮長戴建安同志任組長,分管農業副鎮長潘治強同志任副組長,各蹲村干部、村支部書記為成員,負責按照鎮里下達計劃發展好油菜、綠肥生產(后附生產指導計劃數)。
二、技術服務
由農業服務中心負責油菜和綠肥的技術服務工作:一是與農業局聯系好新品種的引進、示范和推廣;二是積極推廣水田板田機開溝直播技術;三是做好育苗、移栽等油菜各生產環節的技術服務,定期編制病蟲情報,指導農戶加強病蟲害防治。
三、示范建點
油菜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措施
摘要:科學合理的種植技術和適時的病蟲害防治是提高油菜產量與品質的關鍵,本文就油菜種植技術與常見病蟲害發生原因及防治措施等進行分析闡述,為提高油菜產量和品質提供了有利依據。
關鍵詞:油菜;病蟲害;防治措施
油菜為十字花科蕓薹屬植物,是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對促進農業產業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油菜種植過程中,其種植技術及病蟲害發生都是影響油菜產量和品質的關鍵因素。本文著重論述了油菜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為科學種植,減少病蟲危害率,有效提高油菜產量和品質提供了理論依據。
1油菜種植技術
1.1選擇優良品種
優良品種是油菜獲得高產的前提,其直接影響著油菜的質量與產量,所以,應該根據土壤類型、氣候、溫度及茬口等多種環境因素因地制宜選擇適宜的品種,通常選擇適應性強、抗病抗倒伏的優良品種。在油菜品種進行大面積種植前,需要先進行試種,依據試種結果確定是否適合大面積種植,以確保油菜的種植產量。
油菜史話研究管理論文
油菜是人類栽培的最古老的農作物之一,為十字花科(Crucifere)蕓苔屬(Brassicaspp.)的若干種組成。因其籽實可以榨油,故有油菜之名。它和大豆、向日葵、花生一起,并列為世界四大油料作物。
油菜的起源地
我國是油菜起源地之一。考古學家在陜西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里,發掘出在陶罐中的已經炭化的大量的菜籽,其中就有油菜的原始類型一白菜籽和芥菜籽,碳14測定距今近7000年,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出土的農作物中,有保存完好的芥菜籽,種皮黑褐色,圓球形,直徑多在1.5毫米左右,有明顯的種臍、種蒂和網紋,它和現今栽培的油菜籽完全相同。反映公元前3000年夏代歷書《夏小正》,有“正月采蕓,二月榮蕓”的記述。意思是說春分前后開始采摘采苔,農歷二月油菜就開花了。蕓,即為后人的栽培的油菜。公元前3世紀《呂氏春秋》中談到當時油菜種植的地區:“菜之美者,陽華之蕓”;高誘注:“陽華,山名,在吳、越之間。蕓,芳菜也。”表明我國農民種植油菜已有悠久的歷史。
古代種植的油菜最初主要供作為蔬菜,稱為蕓苔菜。據2世紀服虔著(通俗文》記述:“蕓苔謂之胡菜。傳說塞外有云臺戎,始種此菜,故名。”公元6世紀賈思勰著(齊民要求}中,始有關于芥菜型油菜的記述:“種芥子及蜀芥、蕓苔取子者,皆二、三月好雨澤時種,旱者畦種水澆,五月熟而收子。”古籍中記載油菜的別名不下20多種。(名醫別錄}中,談到芥菜型油菜已有“青芥、紫芥、白芥、南芥、旋芥、花芥、石芥”7個品種,并說“食有辛辣味”是芥菜型油萊的重要特征。李時珍著(本草綱目》中,指出古代栽培的芥菜和蕓苔“乃今油菜也”,它的分布地區在“羌、隴、氐、胡,其地苦寒,冬月多種此菜,能歷霜雪”.他還繪畫了供作菜用的蕓苔菜和芥菜的圖形。推斷我國的青海、甘肅、新疆、內蒙古等地可能也是油菜的起源地之一。
勞動人民在長期種植和食用過程中,發現油菜籽位中含有較多的油分,逐漸將油菜從菜用轉為蔬、油兼用。¨世紀蘇頌著<圖經本草)才正式稱它為油菜,并列入油料作物。說它“出油勝諸子,油人蔬清香,造燭甚明,點燈光亮,涂發黑潤,餅飼豬亦肥。上田壅苗堪茂,秦人名菜麻,盲子可出油如脂麻也”。這說明菜籽油的多種用途,餅粕還可以作肥料。
宋代宋應星著(天工開物},詳細總結古代用油菜籽榨油的經驗和方法:“菜籽入釜,文火慢炒,透出香氣,然后碾碎受蒸。”炒菜籽要選用“平底鍋深六寸者,投籽仁于內,翻拌最勤。”怎樣才能提高菜籽的出油率呢?“既碾而篩。擇粗者再碾,細者則入釜甑受蒸;蒸氣騰足,取出以稻秸與麥秸包裹,如餅形。其餅外圈箍,或用鐵打成,或破篾絞刺而成,與榨中則寸相隱合。凡油原因氣取,有生于無。出甑之時,包裹怠緩,則水火郁蒸之氣游走,為此損油。能者疾傾疾裹的而疾箍之。得油之多,訣由于此。”宋應星還指出,菜籽油餅粕“皆重新碾碎,篩去秸芒,再蒸再裹,而再榨之。初次得油二分,二次得油一分”。在當時一般每百公斤菜籽可榨油三十公斤。“耨勤而地沃,榨法精到者,可榨油四十斤”。但隔年的菜籽出油率顯著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