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風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5 01:53:24

導語:這里是公務(wù)員之家根據(jù)多年的文秘經(jīng)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詞風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蘇軾詞的風格研究論文

內(nèi)容提要:蘇軾是北宋文壇的領(lǐng)袖,也是宋詞豪放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公認的豪放派的代表。這是在我們以前學過的教材中經(jīng)經(jīng)常提到的。雖然他是豪放詞派的代表,但是他的詞中溫婉含情的婉約詞作的數(shù)量并不少于慷慨激昂的豪放詞作的數(shù)量。對蘇軾詞的婉約詞風前人已有論述,但是有過于片面化,本文主要從婉約詞的傳統(tǒng)題材(言情)﹑婉約詞的重要內(nèi)容(詠物)﹑婉約詞的基本特征(意境之美)三個方面,通過對蘇軾的幾首代表性的婉約詞的分析,從而展現(xiàn)出蘇軾詞風的婉約凄美的一面,從而使人們可以更清楚的認識蘇軾。

關(guān)鍵詞:婉約;題材;內(nèi)容;特征

婉約一詞,即委婉含蓄之意。婉約詞不僅是一種文學題材,也是一種創(chuàng)作手法。自后唐溫庭筠為鼻祖的花間派開始,閨怨、相思、離情別緒、春花秋月便成詞作的一大題材。婉約詞上承花間詞,與花間詞一脈相承,但是與在花間詞相比,婉約詞內(nèi)容上去其浮艷多分雅致,形式上以蘊藉雅正見長,語言秀麗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無論是在內(nèi)容還是在傳統(tǒng)題材上都有很大的創(chuàng)新。在蘇軾以前的北宋詞壇仍是以及婉約詞為主流,主要是一些男女相思、閨閣幽怨的艷情之作,直至蘇軾才打破了婉約詞以艷情為題材的范圍,將婉約詞推入正宗高雅的文學殿堂。[注A]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1037——1101)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時期的著名詞人。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中進士,神宗熙寧年間,因于主張新法的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和,被貶為杭州通判,蘇軾詞的創(chuàng)作就是從此時開始的。元豐二年,因在著名的“烏臺詩案”中被以“作詩訕謗朝廷”之罪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軾在黃州期間,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詞來抒發(fā)心中的憂憤,表達他的人生態(tài)度。哲宗元佑年間,高太后臨朝,司馬光執(zhí)政,蘇軾被召回京,被委任為朝奉朗知登州,后遷為禮部朗中,又遷為翰林學士知制誥,又歷任知杭州﹑知潁州﹑知揚州﹑知定州。哲宗親政后,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徽宗即位后,在遇赦北歸的路途中,于靖國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屬江蘇)。蘇軾一生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心中種種憂憤,都成為其創(chuàng)作的源泉。[注B]

一﹑婉約詞的傳統(tǒng)題材——言情

言情,是婉約詞的傳統(tǒng)題材,它以情動人,道盡人世間的喜樂悲愁。在北宋蘇軾以前的詞人言情的主題不外是以代言體的形式寫一些閨怨、相思、離愁別緒、春花秋月等。蘇詞主要是突破了晚唐以來“詞為艷科”的庸俗品位,“詩余”的附庸地位,只寫閨怨、別情的題材范圍,將詞推到了正宗的文學藝術(shù)高雅的殿堂。在言情方面,蘇軾描寫的至情至性的愛情詞,顛覆了艷情詞的俗套,給人以凄美、委婉的高雅享受。

查看全文

蘇軾詞風格分析論文

婉約一詞,即委婉含蓄之意。婉約詞不僅是一種文學題材,也是一種創(chuàng)作手法。自后唐溫庭筠為鼻祖的花間派開始,閨怨、相思、離情別緒、春花秋月便成詞作的一大題材。婉約詞上承花間詞,與花間詞一脈相承,但是與在花間詞相比,婉約詞內(nèi)容上去其浮艷多分雅致,形式上以蘊藉雅正見長,語言秀麗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無論是在內(nèi)容還是在傳統(tǒng)題材上都有很大的創(chuàng)新。在蘇軾以前的北宋詞壇仍是以及婉約詞為主流,主要是一些男女相思、閨閣幽怨的艷情之作,直至蘇軾才打破了婉約詞以艷情為題材的范圍,將婉約詞推入正宗高雅的文學殿堂。[注A]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1037——1101)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時期的著名詞人。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中進士,神宗熙寧年間,因于主張新法的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和,被貶為杭州通判,蘇軾詞的創(chuàng)作就是從此時開始的。元豐二年,因在著名的“烏臺詩案”中被以“作詩訕謗朝廷”之罪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軾在黃州期間,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詞來抒發(fā)心中的憂憤,表達他的人生態(tài)度。哲宗元佑年間,高太后臨朝,司馬光執(zhí)政,蘇軾被召回京,被委任為朝奉朗知登州,后遷為禮部朗中,又遷為翰林學士知制誥,又歷任知杭州﹑知潁州﹑知揚州﹑知定州。哲宗親政后,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徽宗即位后,在遇赦北歸的路途中,于靖國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屬江蘇)。蘇軾一生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心中種種憂憤,都成為其創(chuàng)作的源泉。[注B]

一﹑婉約詞的傳統(tǒng)題材——言情

言情,是婉約詞的傳統(tǒng)題材,它以情動人,道盡人世間的喜樂悲愁。在北宋蘇軾以前的詞人言情的主題不外是以代言體的形式寫一些閨怨、相思、離愁別緒、春花秋月等。蘇詞主要是突破了晚唐以來“詞為艷科”的庸俗品位,“詩余”的附庸地位,只寫閨怨、別情的題材范圍,將詞推到了正宗的文學藝術(shù)高雅的殿堂。在言情方面,蘇軾描寫的至情至性的愛情詞,顛覆了艷情詞的俗套,給人以凄美、委婉的高雅享受。

㈠《蝶戀花》(記得花屏初會遇):

記得畫屏初會遇。好夢驚回,望斷高唐路,燕子雙飛來又去。紗窗幾度春光暮。那日繡簾相見處。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縷。斂盡春山羞不語。人前深意難輕訴。[注1]

查看全文

蘇拭的詞風研究論文

一、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guān)心

普列漢諾夫說:“一個藝術(shù)家如果看不到當代最主要的社會思潮,那么,他的作品所表達的思想實質(zhì)的內(nèi)在價值就會大大的降低。”②民族斗爭是宋代主要的社會問題,在詞史上,蘇拭較早把民族矛盾引入詞中,擴大了詞的題材,增強了詞反映社會生活的能力。

熙寧八年(1075)七月,遼主脅迫宋王朝,“劉”地界‘遼”,“凡東西失地七百里”。③這年冬天,蘇拭寫了著名的《江城子·岳州出獵》,其下片:“酒酣胸膽尚開張,鬃微霜,又何妨:情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詞中借出獵習射,來抒發(fā)他渴望馳騁沙場;為國靖邊立功,驅(qū)走入侵之敵的豪情。又如《陽關(guān)曲·贈張繼愿》:

受降城下紫群郎,戎馬臺南舊戰(zhàn)場。

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歸故鄉(xiāng)。

這也是一首抒發(fā)愛國主義激情的壯歌。作者通過對漢唐盛世不受外族欺侮的羨慕,表現(xiàn)了對宋朝衰敗國事的深深失望。這里說“恨君”,實際上是表達作者報國無門的憂憤;在北宋詞中,這樣與當時邊境事件有直接聯(lián)系;’并且反映殺敵靖邊的愛國感情的作品是不多見的。在這以前,范仲淹在西北邊上寫的《漁家傲》詞,抒發(fā)了“燕然未勒遇無計”的蒼涼悲壯的感慨,也包含著對國事的關(guān)心;但是,蘇詞所表現(xiàn)的愛國感情卻強烈得多,深厚得多,風格也更為道勁豪放。“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鞏固下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④蘇拭的愛國主義激情如此強烈,除受當時歷史條件影響之外,還與他從小受到良好的傳統(tǒng)教育有關(guān),其父蘇洵《六國論》一類文章,旨在對付西北二邊的侵犯,不為空言,切中時弊,關(guān)系到宋朝立國之根本,給當時的執(zhí)政者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歷史教訓。蘇拭在其父的影響下,對邊防大計也有過不少積極的建議,可惜只起到了科舉考試中敲門磚的作用,對消洱邊防大患竟絲毫無補。

查看全文

風云再起婚禮主持詞

各位來賓,各位親友,大家晚上好!今天是公元2005年元旦,農(nóng)歷甲申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今天我們就要在這里見證兩條河流的匯聚、兩朵蓮花的并蒂!現(xiàn)在是北京時間18時18分18秒,我宣布:風云再起先生、波瀾不驚小姐的新婚大典,現(xiàn)在開始!請全體起立,高奏《婚禮進行曲》,請新娘新郎跨過鵲橋!原創(chuàng):(在莊嚴的樂曲中)一對新人帶著好運,帶著夢幻和希望,帶著莊嚴和神圣走過來了!新娘挽著新郎,白馬引著鳳凰,他們的頭上是日月星光,他們的腳下是鮮花怒放,此時此刻,所有的春風都吹進了他們的心房!所有的彩云都圍繞在他們身旁,所有的情愛都在胸中激蕩,所有的人們都投來了祝福的目光!來賓們,朋友們,新郎風云再起先生,在#¥#◎&◆?%*工作,我要用十個數(shù)字介紹他,他有一顆善良的心,兩只勤勞的手,三生有幸的洪福,四通八達的前程,五世其昌的鴻運,六藝皆精的實力,七步成詩的才華,八面玲瓏的機敏,九鼎一言的誠信,十分美滿的人生。新娘波瀾不驚小姐,就職于%¥?#@№§※,在中國四大美女中,她名列第五,在電影五朵金花中,她名列第六,在金陵十二釵中,也名列第十三,《紅樓夢》第一百八十回是這樣描寫她的:說她有三點很突出,一是比亞洲小姐美了點,二是比非洲小姐白了點,三是比歐洲的維納斯多了點——多了一只手臂。新娘不是中國人,她的家鄉(xiāng)在寧國,中學時代她就是一個體育明星,創(chuàng)造了寧國市好幾項體育紀錄。提請新郎注意,千萬不要惹她生氣,據(jù)說她一腳能把人踹出床下十米,這個紀錄至今無人打破。還要特別提請大家注意的是,她的笑容含糖量很高,請不能多吃糖的來賓朋友做好預防。他們兩人是同班同學,從十年前相識到今天的結(jié)合,戀愛了整整十年時間,他們?yōu)椴绕叫@里人們不常走的小路,繁榮中國的電信事業(yè),為支持交通部門的長途客運事業(yè),為了革新中國人的擁抱和接吻技術(shù),都做出了杰出的貢獻!現(xiàn)在請一對新人行鞠躬禮。請上前一步。為感謝天地日月春華秋實,請一鞠躬!為感謝雙方父母辛勤撫育,請再鞠躬!為感謝親朋好友各位嘉賓,請三鞠躬!(喝交杯酒)喝了交杯酒,原創(chuàng):夫妻恩愛到白首,心心相印樣樣有!(喝大交杯)喝了大交杯,孩子能生一大堆,計生只能批一對!讓我們掌聲請出證婚人——聯(lián)合國黨委書記安北先生致證婚詞!各位來賓和朋友們,現(xiàn)在宣讀一封賀電,是唐朝詩人杜甫用e-mail發(fā)來的:兩個新人眠翠柳,一個寶寶快快添,白頭到老千秋雪,子子孫孫萬代傳!各位來賓,各位親友,接下來咱們要進行的是2005年首屆“影超杯”喝喜酒大獎賽,開局之前,送我們在座的所有來賓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吃吃吃,吃盡美味,不要浪費,好運伴你年年歲歲!下聯(lián)是:喝喝喝,喝干喜酒,不要喝醉,好夢陪你天天入睡!橫批是:干杯!(鳴炮奏樂,掌聲歡送新人入席)

查看全文

黃庭堅的詞多樣性風格論文

論文關(guān)鍵詞:黃庭堅詩人陳師道中國詩史蘇軾藝術(shù)個性北宋文學家

論文摘要:北宋著名文學家黃庭堅.以詩與蘇軾齊名.時稱“蘇、黃”。作為一代詩人.黃庭堅在中國詩史上產(chǎn)生了頗為深遠的影響,也留下了顯赫的聲名。他的詞名亦自不小。與黃同時的詩人陳師道曾說過:“今代詞手,唯秦七、黃九爾.唐諸人不連也。”

北宋著名文學家黃庭堅,以詩與蘇軾齊名,時稱"蘇,黃"作為一代詩人,黃庭堅在中國詩史上產(chǎn)生了頗為深遠的影響,也留下了顯赫的聲名。他的詞名亦自不小與黃同時的詩人陳師道曾說過:"今代詞手,唯秦七,黃九爾,唐諸人不逮也"晁補之則又說:"黃魯直間作小詞,固高妙,然不是當行家語,自是著腔子唱好詩也"山谷之詞,雖歷代都有評說,但較諸宋代其他名家,未免有門前冷落鞍馬稀之嘆然而黃庭堅的詞頗值得我們注意黃庭堅歷來主張藝術(shù)上的開拓創(chuàng)新,倡導"自成一家始逼真",在詞的創(chuàng)作上,他同樣是卓然自立,不肯隨人后的他的詞作顯示出與眾不同的藝術(shù)個性。

一、迥然相異的前后期詞風

黃庭堅自號山谷道人,今傳《山谷詞》,又名《山谷琴趣外篇》,完整的存詞180余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論山谷詞既有"褻諢不可名狀"的俚詞淫句,亦有"妙脫蹊徑,迥出慧心"的佳篇雅制詞風之異反映出作者不同時期的創(chuàng)作實踐造成這種雅俗并存,美惡共卷情況的原因是"當時以其名重,片紙只字,皆一概收,美惡雜陳,故至于是",所以"宜分別觀之矣"。

在宋代詞人中,前后期詞風迥異則莫如黃山谷前期詞如《歸田樂引》:"對景還消瘦被個人,把個人調(diào)戲,我也心兒有憶我又喚我,見我嗔我,天甚教人怎生受看承幸廝勾,又是尊前眉峰皺是人驚怪,冤我忒扌閏就拚了又舍了,定是這回休了,及至相逢又依舊"《少年心添字》:"心里人人,暫不見,霎時難過天生你要憔悴我把心頭從前鬼,著手摩挲抖擻了,百病銷磨見說那廝脾鱉熱大不成我便與拆破待來時,鬲上與廝口歆則個,溫存著,且教推磨"可謂俚俗褻諢之至故清人朱彝尊編《詞綜》對山谷詞去取特嚴而后期詞如《醉蓬萊》:"對朝云云愛云逮,暮雨霏微,亂峰相倚,巫峽高唐,鎖楚宮朱翠畫戟移春,靚妝迎馬,向一川都會萬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歡意。”

查看全文

廖燕竹枝詞詩歌風格論文

關(guān)鍵詞:廖燕竹枝詞詩歌風格

摘要:清初韶州詩人廖燕的竹枝詞活潑明快、樸實自然,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地方風貌,這對于了解清初嶺南地區(qū)的風俗民情和竹枝詞的流傳情況多有助益,通過對他的竹枝詞的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點的分析,可以揭示廖燕詩歌自覺向民歌學習、詩歌風格中質(zhì)樸自然的藝術(shù)淵源。

竹枝詞,最初為廣泛流傳于四川東部及湖北西部沿江一帶,古稱“竹枝”、“竹枝子”、“竹枝歌”、“竹枝曲”和“巴渝曲”,是一種為下層民眾所喜愛的歌曲形式。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八十一云:“竹枝詞本出于巴渝。唐貞元中,劉禹錫在沅湘,以里歌鄙陋,乃依騷人《九歌》,作《竹枝》新詞九章,教里中兒歌之,由是盛于貞元元和之間。”劉禹錫在建平(今夔州地區(qū)一帶)做官時,經(jīng)常到鄉(xiāng)中觀看百姓用鼓、笛伴奏,邊跳邊唱竹枝詞的游樂活動,且還學會了演唱。自居易《憶夢得詩》云:“幾時紅燭下,聽唱‘竹枝詞’。”自注:“夢得能唱‘竹枝’,聽者愁絕。”竹枝詞始于何時今已難考。據(jù)前人的記載與推測,其源當在唐代以前。許學夷《詩源辯體》卷二十九“中唐”指出:“夢得七言絕有《竹枝詞》,其源出于六朝《子夜》等歌……”清人王文浩《蘇詩編注集成》卷一注《竹枝歌》中云:“自唐以前已有之,故方密之以為起于晉也。”自居易《聽蘆管》詩云:“幽咽新蘆管,凄涼古《竹枝》。”又據(jù)馮贄《云仙雜記》:“張旭醉后唱《竹枝曲》,反復必至九回乃止。”可見此種民歌在盛唐時已流行,起源必在此前。

唐朝詩人的詩作中已屢屢提到竹枝詞。如中唐詩人顧況《子春思歸,有唱“竹枝”歌者,坐中下淚》有“渺渺春生楚水波,楚人齊唱‘竹枝’歌”。稍晚的張籍《送枝江劉名府》有“向南漸漸云山好,一路唯聞唱‘竹枝’。自居易《竹枝詞》有:“‘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靜山空歇又聞。蠻兒巴女齊聲唱,愁殺江樓病使君。唱到‘竹枝’聲咽處,寒猿暗鳥一時啼。”都提及竹枝詞在中唐民間流行的盛況,也表明文人對竹枝詞的關(guān)注,并開始了對這種新型詩體的借鑒和嘗試。而郭茂倩更把唐代顧況視為寫作竹枝詞的第一人。顧況《竹枝詞》日:“帝子蒼梧不復歸,洞庭葉下荊云飛。巴人夜唱竹枝后,腸斷曉猿聲漸稀。”民間的竹枝詞多為“歌詠風土之作,而中間雜以男女狎褻之語”,而顧況所作,其詞較雅,且多用典,已顯示出鮮明的文人色彩。文人竹枝詞既基于詩人的主體意識活動,即所謂“感于事,動于隋”,又汲取了民歌剛健清新、委婉含蓄、通俗明快的風格,從而顯示出華美、雋永、流暢的氣韻。可以說,文人竹枝詞與民間“竹枝”歌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既是繼承,又有升華。關(guān)于文人竹枝詞的首創(chuàng)者雖然歷來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竹枝詞從民間轉(zhuǎn)化為文人的有意創(chuàng)作,是許多作家共同努力的結(jié)果。

竹枝詞的體式有七言二句、七言四句、五言四句三種類型。其中最主要的是七言四句體,類似于古典詩詞的七言絕句,但韻律并不嚴格,語詞講求明決流暢,內(nèi)容以記述風土習俗為主。文人創(chuàng)作的竹枝詞,無論構(gòu)思立意、詞句錘煉還是音韻修飾,都很注意從民歌中汲取營養(yǎng),同時也濾掉了其中粗鄙蕪雜的殘渣,從而使其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得到提高,以至升華,成為一種吟詠山水風光、民俗風情的詩體。元代以后直至明清,一直在文人中得到廣泛的運用,創(chuàng)作數(shù)量蔚為壯觀。

清初韶州詩人廖燕的《二十七松堂集》卷十“七絕”類內(nèi)有《曲江竹枝詞》十三首,《羊城竹枝詞》六首,《珠江雜詩》三首,《漁家竹枝詞》三首,此外《羊城歌》和《漁家曲》各一首,“七古”類中《曲江曲》一首,雖未冠名竹枝詞,但顯然也屬此體。這樣,廖燕《二十七松堂集》中的竹枝詞有二十八首,在清代詩人中是此類體裁創(chuàng)作較多的一位。雷夢水主編的《中華竹枝詞》選錄唐代以來作品兩萬余首,而廖燕之作卻一篇未收,實在是一種缺陷。廖燕的竹枝詞寫得活潑明快,樸實自然,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地方風貌,對于了解清初嶺南地區(qū)的風俗民情和竹枝詞的流傳情況多有助益,此外,還可借此了解廖燕詩歌自覺向民歌學習、詩歌風格樸質(zhì)自然的藝術(shù)淵源。

查看全文

民主評議政風行風公開評議大會主持詞

公開評議現(xiàn)場會主持詞

各位評議代表、同志們:

為落實省、××*2006年民主評議政風行風工作有關(guān)要求,公務(wù)員之家,全國公務(wù)員公同的天地進一步促進我市政風行風建設(shè),確保廣大群眾有效行使對政風行風建設(shè)的參與權(quán)、監(jiān)督權(quán)和評議權(quán),拓寬民主監(jiān)督的渠道,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增強被評議單位抓政風行風建設(shè)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經(jīng)市糾風領(lǐng)導小組研究,市委、市政府同意,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全市2006年民主評議政風行風集中公開評議大會。會議的主要內(nèi)容是評議代表對我市公共服務(wù)行業(yè)的行風建設(shè)情況進行公開評議。

參加今天會議的領(lǐng)導有:

××*紀委同志

市委常委、紀委書記同志;

查看全文

淺談李清照詞的藝術(shù)風格

[摘要]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婉約派詞人。李清照的詞既繼承了晚唐溫庭筠以來的婉約之風,又發(fā)展了自己的獨特風格,達到了完美的藝術(shù)境界,形成了清麗深婉、韻致秀雅的藝術(shù)風格,在文學史上被稱為“易安體”。她的詞作可以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輕巧清新,后期沉郁凄苦。在她詞的創(chuàng)作中注重詞語的錘煉,平實中見清麗,別出心裁,自成一家。

[關(guān)鍵詞]李清照;詞作;藝術(shù)風格

宋代是我國古典文學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黃金時期,詞成了這個時期的代表性文學樣式[1]。宋代的詞壇,人才濟濟,涌現(xiàn)許多著名的詞學大家,如蘇東坡、辛棄疾、秦少游、柳永、周美成、姜夔、陸游等。在諸多詞人中,有一位女詞人,“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李調(diào)元《雨村詩話》)[2]。這個女詞人就是李清照。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是宋代著名的女詞人,她的詞作多輯錄于《漱玉詞》中,并且著有詞學論著《詞論》,提出詞“別是一家”的觀點[3]。李清照生活于南北宋之交,經(jīng)歷了社會與人生的重大變故,并將這些家國愛恨情仇融入詞作中,使得她的詞學作品內(nèi)容豐富而厚實,風格清麗而深婉。李清照的詞承繼了自溫庭筠、李煜、歐陽修以來的委婉詞風,即使描寫個人生活遭際的作品,也顯得含蓄蘊藉,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

一李清照出生于一個有著濃厚學術(shù)氣氛的家庭。其父李格非,博學多才,在文學、歷史、佛學、文學理論等方面都有深厚的造詣,是北宋著名的蘇門后四學士之一。他堅持以“誠”為創(chuàng)作原則,性格上耿介忠直,具有憂國憂民的崇高品質(zhì),李清照的文學素養(yǎng)和性格就深受父親的影響。深厚的家學底蘊使李清照從小就頗有詩名,王灼就曾經(jīng)提到“易安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瞻,逼近前輩,在士大夫中不可多見”(《碧雞漫志》)[4]。在這良好的文化氛圍和較寬松的環(huán)境中,李清照早期的詞作充滿了少女的天真與浪漫,有不少熱情歡快之作。她將自己的生活反映到詞中,塑造了一系列真摯感人的少女形象。如《點絳唇•蹴罷秋千》一詞,“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這首詞選取了一個日常生活的片段,描寫了—位剛剛下秋千的少女在見到客人來時,匆匆向房中跑去,又因好奇而回頭張望,故意裝出在嗅門邊青梅的樣子。詞的上闋描寫了少女蹴罷秋千后的樣子,因為玩得開心以至汗透輕紗,因此可以看出這是一位充滿青春活力的少女。下闋則是在有人來時,少女含羞而走卻又回首張望的情境,既有少女的羞澀又寫出了她的好奇與頑皮。當時的社會,她這一舉動中也透出了幾分大膽,因為封建社會的女子是應“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而詞中少女卻在門邊以嗅青梅為掩護張望來人,也算是對禮教的一種違反。整首詞生動地描繪了一個天真、可愛又充滿熱情的少女形象,充滿了生活情趣。這首詞通過塑造這一少女形象反映出李清照自身的熱情與不拘于封建禮教的勇氣。在這一時期,她還有兩首小令最為后人所稱道,也是她小令詞的代表作,《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和《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如夢令》這一詞牌來源于唐莊宗所作《憶仙姿》中的疊語“如夢”。因《如夢令》篇幅短小,要寫出一首好的《如夢令》,困難就在于如何做到語盡而意不盡。李清照的這兩首《如夢令》,一首明朗歡快,一首委婉含蓄,各具其妙,但都反映了主人公當時當?shù)亍⒋饲榇司暗那閼押托睦怼@钋逭张c她同時代的許多女子不同,她有著率真的品格和超凡的靈性,這也折射到她的創(chuàng)作上,她的詞反映出率真,靈動的特點。《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詞中的女主人公是個青春少女,她不僅與同伴相約出游,還飲酒嬉戲,以至“沉醉不知歸路”,直至日暮才興盡而回,小船卻誤入“藕花深處”,驚得水鳥高飛。在這首詞中,封建的束縛在主人公身上變得很淡,她盡可以隨心所至,出游、飲酒、晚歸。生動的景色,高揚的心情,讀來使人沉醉。另一首小令《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首小令同樣是描寫一位閨中少女,與前一首的歡快明朗不同,流露出惜春傷春之意,卻無一悲愁之語出現(xiàn)。醉中初醒的主人公由昨夜的風雨引起對園中海棠的擔心,可“試問卷簾人”的結(jié)果卻是“海棠依舊”,這使得細心的少女大為不滿,忍不住要出言糾正“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至此全詞完結(jié),可說是達到了小令“突然而來,悠然而去”的要求。詞的意境是閨中少女與婢女的清晨問答,在平實的語言中表現(xiàn)了兩個人不同的心情與感受。最后一句“綠肥紅瘦”是雨后海棠的鮮明再現(xiàn),簡單的詞語蘊含了豐富的情感,海棠花就像少女的青春,這既是對春天離去的惋惜,又是對自己青春流逝的嘆惜。這兩首《如夢令》雖風格各異,但都表現(xiàn)出了李清照熱愛生活、珍惜青春、不甘困于深閨的真實情感。李清照少女時期的詞已反映出她不甘于將自己禁錮于深閨之中的勇敢率真,出嫁之后,詞作繼續(xù)抒發(fā)她對愛情的向往與追求。徽宗靖國元年(1101年),18歲的李清照與2l歲的趙明誠結(jié)為伉儷,開始了人生旅途上最美好的一段歲月。趙明誠專于金石考據(jù),是著名的金石學家,李清照嫁給他之后,兩人志趣相投,共同收藏校勘金石圖書,唱和詩詞,在這種環(huán)境中,李清照的才華不僅未被扼殺,還得到進一步發(fā)揮。在李清照的《金石錄后序》中就曾描繪兩人的生活片段,“歸來堂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自覺是“葛天氏之民也”[5],這種場景在宋代這一理學之風大盛的官宦之家中是難得一見的。在愛情的感召下.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紛至沓來,她的詩詞創(chuàng)作也進入成熟期,并形成情景相生、形神俱似、體物超妙、絕塵去俗的獨特風格,如《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等。《一剪梅》這首詞作于建中靖國元年,正是李清照初嫁之時。“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首詞語言之精巧,意境之凄美,令人嘆為觀止。如果深味其情,更令人感受到其中的別離滋味,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稱其“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詞的下闋直抒情懷,突顯自己的離別之思一時一刻無不縈繞于心,眉間心上,無計可消。在詞中如此直接敘述自己的相思之情,在當時受到不少非議。王灼《碧雞漫志》就曾痛心疾首地評論:“作長短句……肆意落筆,自古縉紳之家能文婦女,未見如此無顧忌也。”雖然如此,李清照仍不改她真率的品性,筆之所寫即是心之所念,封建禮教的束縛使她痛苦,但她并不屈服于此,而是繼續(xù)以詩詞來抒發(fā)她的真情實感。隨著趙明誠離家遠行,李清照的相思之情日甚一日。李清照是個多愁善感的人,花開花落,秋雨春風,都會引起她思想情感上的波動。用詞來寄托和表達自己的相思之苦,成為這個時期她創(chuàng)作的主流。其中的《醉花陰》應時而生,成為后世人們廣為贊譽的絕妙好詞。《醉花陰》寫于宣和二年,此時趙明誠正出任萊州,而李清照獨自在青州居住。故詞中情感更為深沉,尤其最后一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形象地描繪了詞人的刻骨相思。正是李清照這種大膽、率真的品格,才會有這些感人至深的作品,而這種抒情的大膽、強烈,情感的深沉、執(zhí)著,也正是李清照與其他婉約派詞人的區(qū)別所在。此后,李清照關(guān)于抒發(fā)離愁、春愁、閨情的名篇佳作聯(lián)翩而至。“惟行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鳳凰臺上憶吹簫》)“人何處?連天芳草,望斷歸來路。”(《點絳唇》)李清照剛過而立之年,便以她驚世的才華和獨具一格的作品享譽文壇,“冰心一片煥華彩,緣情抒懷多婉約”,她的詞創(chuàng)作登上了后人難以企及的高峰。

二建炎三年(1129年),趙明誠被調(diào)往湖州,此時高宗已從杭州來到建康,并下詔趙明誠立即“過闕上殿”,領(lǐng)旨奏事。由于時間緊迫,不允許他們帶著那么多的金石書畫同時返回建康,只好臨時決定“駐家池陽”,由明誠一人先到建康赴詔,然后再回來接李清照。六月十三日,正是盛夏時節(jié),趙明誠離開池陽。李清照望著舍舟登岸漸漸遠去的明誠,不禁淚流滿面,心如刀絞,一種不祥的預感像烏云一樣籠罩著她。七月末,李清照得到明誠臥病不起的消息,當天她就乘船東下,日夜兼程,火速趕到建康,與相濡以沫的丈夫見了最后一面。他們夫婦訣別的情景,李清照在《金石錄后序》中作了十分生動感人的描述“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筆作詩,絕筆而終……”[6]。從此,李清照開始承受國破、家亡、夫死的劇痛。與此同時,她也不得不加入到逃亡的人流中。一年多的逃亡生活,使李清照嘗遍戰(zhàn)亂流離之苦。她在《清平樂》這首詞中,用”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來慨嘆獨自一人逃亡,流落他鄉(xiāng)的苦悶心情。李清照的中年時期,遭遇了金人南侵、北宋滅亡、南宋建立的社會巨變,既有國家破亡之痛,又有個人身世之悲。靖康之亂,社會的動蕩,家庭的變故,使李清照由平靜安寧走向漂泊動蕩,由生活的一極走向社會的另一極,飽嘗人生的大喜大悲。她的心靈在反差強烈的刺激中變得敏感而富于悟性,她的詞從題材內(nèi)容到精神風韻都發(fā)生了變化,多以感嘆淪落、悼亡懷鄉(xiāng)為創(chuàng)作主題,此時詞中的悲愁已不同于前期詞的離別相思之愁,而是打上了時代深深的印記。李清照這個時期的詞作偏重于以民族情緒和愛國情感為主題,在前期哀愁傷感的基調(diào)上更趨悲愴沉郁。她的詞作,進入了一個人品、詞品極高的藝術(shù)境界。一方面,她的心中充滿了對故國的懷念與對親人的思念,因此她的詞中悲愁慨嘆之語隨處可見。如“永夜懨懨歡意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蝶戀花》)“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凄清,點滴凄清,愁損離人不慣起來聽。”(《添字采桑子》)另一方面,李清照也并未將自己放逐于這種無盡的愁情中,也并未陷入徹底的絕望,雖然愁痛不已,一邊又自行寬解。如“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蝶戀花》)“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攤破浣溪沙》)李清照后期詞的創(chuàng)作感情更為深刻,詞風也由前期的輕巧清新轉(zhuǎn)為沉郁凄苦。她將這種強烈、真實的情感完全傾注于所寫的詞中,她的不幸遭遇及對故國的懷念,對南宋統(tǒng)治者的悲怨,都在詞中得到曲折深刻的反映。最能代表這一時期詞風的作品當數(shù)《武陵春》與《永遇樂》。《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是李清照悼念趙明誠所作。“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wù)f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旒舟,載不動許多愁。”詞的開頭描繪出暮春時節(jié)的落紅無數(shù),使地上的塵土也沾染了香氣。這種景色雖美麗卻帶著傷感,所以詞人不禁愁緒滿懷,無心妝扮。隨風飄落的花瓣也喻示著她飄零的身世。回想往日兩人一起賞花飲酒的幸福時光,再看眼前獨自一人的凄涼境況,使詞人不由發(fā)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悲嘆,盡顯縱使淚盡愁難盡的感慨。下闋再寫聽聞雙溪春光尚好,本欲前去泛舟,再看一眼將逝的春光。但思及自己的悲愁之重,只怕是一葉輕舟所無力托起的。整首詞意境凄婉,動人心神,而最后一句更是將無形的愁思付諸有形,真切可感,淋漓盡致而又深沉地抒發(fā)了對丈夫的懷念相思。在傷悼自身遭遇的同時,李清照也并未忘記國家的淪落。《永遇樂•落日熔金》就是其中的代表。“落日熔金,暮云臺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青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李清照寫這首詞時,南宋統(tǒng)治者偏安一隅,一味乞和,這種作法引起了有民族氣節(jié)之人的不滿。但當時秦檜等奸臣當權(quán),天下無人敢言兵。這一首元宵詞歷來作為一首憂國懷鄉(xiāng)之作而廣為流傳。其中蘊含著深切的憂思,但寫得十分委婉含蓄。全詞無一字提到對南宋統(tǒng)治者的不滿,但仔細體會,悲愴之情溢于詞外。在詞的開頭,一句“人在何處”使讀者醒覺身之所處非是汴梁而是杭州,細想之下頓起國土淪落之悲。接著描寫元宵景象,一片鮮明的色彩,一派繁華的景象。但詞人又寫到“次第豈無風雨”。“風雨”二字既寫天氣又寫現(xiàn)實,暗含悲憤。只是其他人都為這表面的歡樂所迷,李清照只有“謝他酒朋詩侶”。詞的下闋是詞人對以往汴京元宵節(jié)的回憶,這不同時空元宵節(jié)的熱鬧繁華造成了今昔的對比。憶舊思今,詞人思潮起伏又無人知曉,最后一句“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以平常語淡淡道來卻蘊含著深刻的悲痛,寫出了詞人與眾不同的心情感受。這種寫法暗諷了統(tǒng)治者沉迷于表面的歌舞升平,忘記南渡之恥的茍安作為,直抒作者去國懷鄉(xiāng)的沉痛情感,在當時就已引起了許多愛國詩人的情感共鳴。

三在宋詞的創(chuàng)作中,李清照從女性的角度來抒寫自身的情感,更為真實貼切,也更加感人。如李清照的《風凰臺上憶吹簫》之中“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以女子獨有的感受描繪出的景與情,情感更真摯、深刻,也更動人。胡云翼《中國詞史大綱》評道:“清照的詞是最能夠表現(xiàn)女性的優(yōu)美的情調(diào)的。以前一切男性詞人所寫的‘女人語’,放在清照之前,都要黯然失色。”[7]王國維云:“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王國維又云:“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8]李清照膾炙人口的詞作《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油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被稱為“幽細凄清,聲情雙絕,尤一字不透雅,深情苦調(diào)”。此作雖寫重陽佳節(jié)夫妻不得團聚的離愁別緒,卻首先以景渲染之,即景取喻,以畫境示其“銷魂之狀,婀娜之姿,高潔之操,剛健之質(zhì)”,皆含其中,則情景交融,形神兼?zhèn)洌拔餅榍樗迹樗紴榫拔铩_@正是被明人茅暎《詞的》稱贊為“情景婉絕,真是絕唱”[9]。李清照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也十分重視語言,提出求新求雅,如“綠肥紅瘦”“寵柳嬌花”“柳眼梅腮”等語被認為是“人工天巧,可稱絕唱”(王士禎《花草蒙拾》)。再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四疊陽關(guān),唱到下千遍”等句更是“以淺俗之語,發(fā)清新之思”(《金粟詞話》)。李清照的詞除了煉字用詞的新巧之外,還善用疊語。如“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行香子》)“更挪殘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時。”(《訴衷情》)而最著名的則是《聲聲慢》,開篇十四個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其中有十個齒聲字,只這一句全詞的意境就此定格,使人立刻沉浸于這種凄涼傷感的氣氛中。李清照在整個宋代詞壇上既繼承了前人的傳統(tǒng),又發(fā)展了自已的風格,給后來的詞人帶來很大的影響。從她的詞作中,我們看到了她對生活的熱愛和對青春、對愛情的贊美,看到了她感情的深沉與真摯,看到了她自信、自強、頑強進取的精神,看到了她關(guān)心人生、關(guān)心國家命運的情懷,看到了她的高尚志趣、情操和品格。王士禎稱“婉約以易安為宗,豪放惟幼安為首”。如果用她自己的詞來評價,正是“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查看全文

蘇拭的現(xiàn)實主義詞風研究論文

摘要:蘇拭是浪漫主義詞人,已成定論。論者多循其革新解放精神和浪漫主義情調(diào)進行研究,而對蘇拭的現(xiàn)實主義詞風進行系統(tǒng)論述的則為少見。本文就蘇拭的人生軌跡對其現(xiàn)實主義詞風作一初步探討。

關(guān)鍵詞:蘇拭;現(xiàn)實主義;詞風

Abstract:SuShiistheromanticismexcellentpoet,hasbecometheconclusion.Byfollowsitsinnovationliberationspiritandtheromanticismaffectivetoneconductstheresearch,butwipestoSoviettherealismwordwindcarryonthesystemelaborationrarely.ThisarticlethelifepathwhichwipesonSoviettoitsrealismwordwindmakesapreliminarydiscussion.

keyword:SuShi;Realism;Wordwind

前言

文章開頭從蘇拭的生平談起,提出問題——論蘇軾的現(xiàn)實主義詞風。主體部分從四方面詳細論述:(一)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guān)心。(二)關(guān)心民生疾苦,對窮奢極欲的統(tǒng)治者的不滿,分析詩人的思想根源。(三)抒發(fā)個人感慨,探索人生奧秘。(四)對美好生活的熱愛。

查看全文

“樹形象、展風采”文藝匯演主持詞

“樹形象、展風采”文藝匯演主持詞

一、開場白

男:“樹形象,展風采”文藝匯演

合:現(xiàn)在開始

二、介紹領(lǐng)導

女:參加此次文藝匯演的領(lǐng)導有:1、(區(qū)、州局領(lǐng)導)2、市委市政府領(lǐng)導3、我局領(lǐng)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