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人格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7 12:30: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道德人格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學校老師道德人格簡析論文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推出后,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特別是教育界的有識之士對《綱要》的重要性、先進性、及時性已達成共識,現在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有效地實施《綱要》,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使其真正地發揮作用。在中小學教育的問題中,我認為最為重要的應是道德教育問題,而道德教育的關鍵是中小學教師自身道德水平的問題,全面提高中小學教師的道德水準,特別是道德人格乃是全社會進行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環節,這也是我們必須把中小學教師的道德人格作為研究課題的重要原因。
人格問題乃“做人之道”。心理學認為,人格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內在組織,它包括人的思想、態度、興趣、氣質、潛能、人生哲學以及體格和生理特點等心理物理個體性的多面綜合,簡單地說,就是指個體的差異,也可以叫人格的個性特征。如果我們完全從倫理或道德的語境中談人格,就是指人的品格,是指一個人道德品質的高低,也可以稱人格的品質特征。所以,無論是從心理學還是從倫理學的視角分析人格問題,都很難區分開人格的個性特征和品格特征。這與過去的教學理論研究只重視物質世界問題的研究,不重視人的問題的研究,在有關人的問題上大多偏重對學生問題的探究,卻常常忽視對教師本身的研究。
心理學上的人格解釋至少在兩個方面是與倫理問題相溝通的。第一,道德人格是人格的組成部分。能夠正視環境與個人的責任,因而對自身、別人或所居處的環境,能夠正確適應的所謂“健全人格”,如從倫理學的角度看,亦可認定是一種道德人格。第二,人格的動力特征與道德問題相溝通,以某種行為方式行動或能以某種特定結構組合一系列外在行為表現的整合能力。所以,人格的心理學與倫理學的解釋是溝通的,人格與道德問題有相關性,討論人格建構不可不討論道德教育,尤其是道德人格的建構。而道德人格的建構有外部和內核兩個層面,前者指一系列的道德行為規范組成的外在系統的建設,后者指道德觀念、情感、信念等內在系統的建構。由于中小學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更應著力關注對自身的道德觀念、情感、信念等的內在系統的建構,加強人格修養。
我們之所以要將中小學教師的人格修養作為一個重大課題來研究,是因為在每個人人格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社會媒體是學習的源泉,有很大的社會化力量,在青少年生活的不同時期,這些社會媒體都有各自突出的作用,并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施加不同的影響,特別是中學教師的人格修養,甚至影響著學生們的終身,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帶有社會責任,對學生人格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從學校教育來看,教師的人格,體現著教師之間的個性差異,諸如健康的情感、堅強的意志、穩重的態度、積極的興趣、剛毅的性格和良好的品性等,這些因素在不同的教師身上的外在表現是不同的,具體反映在教師個體為人處事的道德風尚上,體現在不同的教學風格中,也表現在不同的德育環境里,而這些反映與表現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師德??梢姡處煹娜烁衽c師德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切師德都基于教師的人格,因為師德的魅力主要從人格特征中顯示出來,歷代教育家提出“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等,既是師德的規范,又是教師良好人格特征的體現。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是社會的規范、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學生都把師德高尚的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模仿其態度、情趣、品行,乃至行為舉止、音容笑貌、板書筆跡等,由此可見教師人格的力量。學生往往從教師的言談舉止中發展其性格,從教師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從教師的威望中完善其人格的全部含義。
現代道德人格的文化養成透析
摘要:現代道德人格是人的文化實踐的凝結。文化實踐是道德認知、道德意志、道德理想的來源;文化超越產生道德需要,文化沖突孕育著道德情感,文化矛盾是道德人格的發展動力;文化理性引導文化人性,是道德人格的評價準則。置身于文化經濟時代,現代人對文化具有旺盛的需求,深受文化影響,其道德人格塑造應選擇本土化的文化立場,采用一種更為有效的文化方式,深入其精神世界,增強其精神力量。
關鍵詞:現代;道德人格;文化實踐;文化養成。
所謂道德人格,即作為具體個人人格的道德性規定,是由某個個體特定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習慣的有機結合。道德人格不是先天的,而是人們進入社會道德生活以后,在不斷地處理圍繞著他本人而發生的種種道德關系,不斷地進行各種各樣的道德實踐的過程中,被逐漸塑造而成的。其中,社會文化對道德的生成、調適具有重要作用。
一、文化實踐是道德人格的來源。
文化實踐是人適應自然、滿足自身、最終達到自我實現的全部活動,包括一定的社會生產實踐和個人的生活實踐。
道德人格是在一定的社會物質條件下,通過一定的生活實踐、知識的熏陶、個人自覺修養逐步形成的。
高校學生道德人格特征及培養策略論文
關鍵詞:高職院校;道德;人格;現狀對策
摘要:道德人格是個人的道德修養、思想品質、行為習慣、處世態度及社會責任等多方面的具體統一,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習慣等多個方面。在當今社會轉型時期,高職院校學生道德人格怎么樣呢?呈現什么樣的特點?審視當代高職生道德人格的現狀及存在問題,找到完善的對策,并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及心理輔導,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學生道德人格的現狀及特征
1.堅守與困惑并存的政治信仰
從思想政治方面總體上看,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發展態勢依然是當前學生政治信仰的主流。但高職生在思想政治觀念上也存在一些不好的方面,如在政治理想和政治觀念上存在著淡化的傾向,以自我發展為視點看待政治問題,比較關注自我的經濟利益,甚至存在一些功利性傾向,把人黨、評優作為實現個人利益的手段等。
2主流與支流沖突的道德品質
醫院八榮八恥論文-知榮辱樹新風之我見
追求健康而成熟的道德人格是我國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和思想基礎,也應是醫院管理人員孜孜不倦的追求。我國歷來注重“為人之道”,崇尚“人格尊嚴”。歷史上許多仁人志士,都把人格的尊嚴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寶貴。在日益激烈的醫療市場競爭中,倫理競爭已被提上日程。醫院管理者的道德人格高低,道德人格完善程度與醫院管理成功與否有著極大的關系。因此,加強醫院管理道德研究,清除在追求“權力本位”中產生的病態人格影響,構建健康的醫院管理者道德人格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醫院管理者道德人格的構建是加強醫院管理和保證醫療衛生改革發展的要求現代醫院管理和醫療衛生事業改革,亟需培育一大批具有良好人格素質和卓越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很多事例表明,管理人才的才能固然重要,但是如果“道德人格”素質低下,也就失去了正確發揮才能的主體性。西方經濟學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再完善的制度設計也會因不完全信息和高昂的監督成本,不能完全杜絕道德風險的危害。
因而,醫院管理者的道德約束和人格自律是十分必要的。市場經濟也是道德經濟,醫療市場更是有別于其他商品交易的特殊的商品交換領域。我國不僅有工商業界傳統的儒商文化和人文倫理意識,傳統醫德的內容更是豐富。要適應競爭激烈的醫療市場和與國際醫療市場接軌,醫院管理者道德人格構建對保證醫療衛生事業的深入發展具有深層的倫理價值。!“,醫院管理者道德人格的構建是醫院管理倫理和醫院文化建設的保證醫院管理道德人格素質是醫院管理倫理的軸心,醫院管理者的人格塑造是醫院管理倫理建設的重點。醫院管理者是醫院文化的倡導者、實踐者和推廣者,在醫院文化建設中起著核心作用。醫院管理者道德人格是凝聚員工,振興和發展醫院的保證。有了醫院管理道德人格的示范和影響,就能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與智慧,結成上下同欲的”命運共同體“,與全體員工一起共同迎接市場的挑戰并取得成功。
醫院管理道德人格的構建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需要醫院管理者是一個精英群體,也是社會注目的焦點。他們的道德人格具有很強的示范性和社會效應。他們的道德人格風范不僅是個人的或是醫院的財富;更是全社會的財富。他們在推動社會進步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所以,強調和看重醫院管理者道德人格的構建是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的需要,是社會倫理道德進步的需要。如果醫院管理者忽視其道德人格構建,居功自傲,忘乎所以,放棄了自己的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那身敗名裂的可悲下場也不僅是其個人的悲劇,也是社會的損失。!醫院管理者道德人格構建是現代醫院管理的內在應有之義當今的管理趨勢是日益走向軟化,即“軟”管理在管理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管理者的角色已從過去的“說教者”變為今日的“談心者”、“引導者”,柔性管理、民主管理、全員管理正在廣泛應用。我國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為實行民主管理奠定了政治基礎。醫院管理者與全體員工在地位上和利益關系上都是一致的,開展“倫理管理”更具有內在的依據與合理性。在知識經濟時代,醫院組織的松散化與扁平化,勞動工時的彈性化,員工素質的高智能化,人員流動經?;?,那種依靠強硬規章和有形“組織”來約束員工已不合時宜,采用“道德”管理將越來越成為醫院管理者們開發員工智慧和凝聚人心的管理之道。
-醫院管理者道德人格構建的基本原則與做法-“明德造勢,發揮環境優化原則重視醫院管理道德建設,營造正確的價值導向、是非觀念、行為準則的綜合社會道德文化氛圍,有利于形成培養優秀醫院管理者的良好社會氛圍。在道德環境的強大導向力和約束力下,形成社會關注醫院管理決策者階層,醫院管理決策者階層關注社會、回饋社會的良好機制,促使醫院管理者群體健康成長。
-“,德育修身,發揮主體自省原則修身是智、情、意三者的有機結合。要磨礪堅強的道德情感和意志上的自制力,思想意識只有借助于情感和意志的推動,才能付諸實踐。古人提倡”吾日三省吾身“,道德修養應”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醫院管理者道德人格的形成依賴于個人的道德修養來提高自律意識,發揮人格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在復雜的醫院管理實踐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獨立思考,科學決策,向著更高的道德境界邁進。
-“!
大學生道德觀的現狀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當代;大學生;道德人格;文化
論文摘要:在社會轉型、經濟轉軌的新時期,大學生的道德人格表現為一種良莠并存的矛盾現狀,既有良好的表現又存在種種道德人格缺陷。文章以文化為視角,對當代大學生道德人格的矛盾現狀進行了研究與分析,認為經濟文化、社會文化環境及校園文化是當代大學生道德人格現狀的主要文化原因。
道德人格是人的文化創造活動的樣態,是人的文化存在的方式。人一出生,就被已有的文化世界所包圍著、感染著,人同文化世界處在雙向互動和建構過程中?!叭藙撛煳幕馕吨说某霈F,同時文化又作為人的生活環境,反過來規定著人性,人的本質。人通過自己的活動和主觀精神感悟、認識,了解同化已客觀化了的周圍文化,把文化中的內在精神原則汲取和積淀于自己的人性之中,形成人的本質”、人的道德人格。人的本質或人的道德人格由文化所決定,文化是人的本質或人的道德人格的展現和成因。文化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林頓等人認為:“一方面文化是人格的放大,是人格的外部投射;另一方面文化也影響和塑造著人格?!钡聡軐W家恩斯特·卡西爾也有同樣的看法,他認為人是文化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行動統一體,人正是在能動的創造性活動之中,產生了一化,同時塑造了人之為人的東西—人格。
在我們生活的世界發生時代性變革的今天,由于經濟體制轉軌而產生的新的市場經濟文化以及由于信息時代的來臨而給我們帶來的網絡文化的出現,引起了大學生生活之中的社會文化環境和校園文化的全面變化,這些變化了的文化深深地影響和塑造著當代大學生的道德人格,成為大學生道德人格的矛盾與沖突的主要原因。
一、經濟文化對大學生道德人格形成的影響
經濟體制的轉軌在更深的層次上被理解為是一種與人的歷史形態、人格的現實發展緊密相關的社會文化現象—經濟文化,它帶來了當代大學生道德人格的矛盾與沖突。
儒家思想對道德的干擾
本文作者:王志琳張偉杰工作單位:南京醫科大學醫政學院
“修”自我與“塑”人格
儒學自我觀在對塑造道德人格方面為我們提供了一劑良方。所謂自我觀,即是對意義的追問與反思。從現實自我向理想自我的轉化過程中表現出認識論與價值論的高度統一。這樣的理想自我則表現為一種自由人格,表現為人的本質力量的充分發展。自我觀在內容上主要包含了靈與肉問題和生死問題。儒學自我觀肯定人的人格尊嚴、倡導生命的超越。提供了從修養目標到修養途徑及如何對待生死等方面的有益啟示。那么,理想的人格應是如何?是否人人可以實現?儒家對此作了回應??傮w來看,理想人格應當具有仁的內在品格,且要自覺地承擔好某種社會角色,實現內在的我與外在的我的統一。仁在理想人格中表現為一切道德品質的總匯,在個體的意志品格上最終達到“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的境界。孔子所講的理想人格典范有圣人和君子兩類。圣人是人格的最高境界,現實中常人難以實現,而君子雖及不上圣人,但也不像圣人那樣難以企及。其存在于日用倫常之中。按孔子的想法,每個人都有達到理想人格的潛質,但最終能否達到則要看各人的后天行為。孟子的自我觀奠基于孔子思想上,“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也,舍我其誰?”孟子把歷史由人主宰的信念與自我的使命意識相融合。產生以天下為己任的信念。由此可見,雖然儒家倡導人們要從內到外不斷提升自己,向圣人、君子看齊,但也知道常人的局限性,認為只要真心實意做對社會有用的人,也就達到理想人格了。
以“慎獨”內化道德人格
慎獨是進行自我道德修養、完善道德人格的根本途徑。自修者要從內心興善去惡,只有這樣,才能說自己的意念誠實,心安理得。因此,對于道德人格的健康成長有兩個因素顯得格外重要。一,道德人格的健康成長需要為人師者的努力。在授業的同時,要激發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注重對和諧人際關系、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等道德認知能力的培養。二,道德人格的健康成長還需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因此,評價一個人人格的健康甚至完善與否,不僅要根據他在有他人在場時所表現出的道德行為,更要根據他一個人獨處時所表現出的道德行為。當一個人獨處時,不可能依靠外部制約機制來強迫,只能依靠個人內心的自我約束,依靠“慎獨”的修養功夫。首先,完善道德人格就要心懷真誠。茍子日:“不誠則不獨”,“君子養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它事矣?!闭嫘恼\意的美德,是慎獨的關鍵和核心。之所以要強調真誠性,乃是因為個體的外在行為直接取決于其內在意志、內心意念,換言之,個體有何種內在意志,就會有何種外在表現。所以,要修養道德行為就要首先端正內在意志、內心意念,從根本上、源頭上杜絕不道德行為,這也是儒家所強調的“內省”的修養方法。其次,完善道德人格就要心存敬畏。不容忽視的是,無論承認與否,道德感都是決定人們生活幸福感和滿意度的重要方面。所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前兩句道明了人類的道德處境,后兩句道明了改變這種處境的途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其意是指人心易逐于外物而流于不善,而道心又潛藏在內心深處微妙難見,那么,為了不使人心放任自流,就要壓制那個不善的、危險的人心,將那個大善的、微小的道心從內心深處呼喚出來。如果“心常存敬畏”,敬畏“頭頂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法則”,用心于內,就不至于泯滅“堯舜相傳之心法”,就能達到“慎獨”,就能形成完善的道德人格。
現代學校德育分析論文
一、“比德”及其教育內涵
“比”是象征和比擬,“德”即道德人格。所謂“比德”,是指以自然物的某些特點使人聯想起人的道德屬性,借為人的道德品格、情操的象征,因之賦予自然物以道德意義[1]。在對自然美的欣賞中融入道德內容,自然美就升華為道德美、人格美。道德主體通過“比德”,達成了與自然物的直接對話和交流,繼而以自然物為范型、作寄托來進行人格理想的構建和人格形象的塑造。同時,“比德”所蘊育的審美人生境界,又能使主體自我意識升華到超然脫俗的詩化的境界,給人一種至善至美的感受。
“比興”的藝術思維遠古即有。孔子從理論上將此方法加以總結,并運用于德育,形成了“比德”的教育形式。“比德”所“比”之“物”內容很廣,以天地、山水、金玉及松竹梅“歲寒三友”和梅蘭竹菊‘四君子’為最多,筆者試舉幾例以作分析。
以天地為范則,用意在于修養君子的胸懷、品格、行止?!兑捉洝氛f:“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儒家看來,天運轉不息,人效法天道,就當自強不息,奮發有為,所以就有了孔子的“其為人也,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人生境界和孟子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奮斗精神,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則強調的是君子須謙恭待人,胸懷坦蕩博大。以山水“比德”多取意于山的高大、雄偉、剛毅、恒久,水的正直、善化、遍予而無私,如《論語•雍也》篇中所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以玉“比德”在《荀子•法行》篇中有“溫潤而澤,仁也;栗而理,知也;堅剛而不屈,義也;廉而不劌,行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適并見,情也”等將玉與人的德行相類比的稱謂。后世儒者如曹植的“亮懷美”、白居易的“垢塵不污玉”等,所稱頌的都是君子的人格品行。以松竹梅“歲寒三友”和梅蘭竹菊“四君子”“比德”的隱喻意向更具廣泛性,比如,古人常以竹來贊喻忠義之士堅守節操、至死不渝的品格。唐詩有云:“無波古井水,有節秋竹竿”、“竹死不變節,花落有余香”。再如以松蘭梅菊為喻,喻人之頑強堅毅、不畏艱難、幽雅超俗、清逸高潔;以松“比德”如孔子的“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以蘭“比德”如“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孔子家語•在厄》);以菊喻節,如馮夢龍的“不共春風斗百芳,自甘籬落傲秋霜”;以梅喻節,最為著名的當數陸游的詠梅詩:“雪虐風絧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過時自合飄零去,恥向東君更乞憐”。
儒家德育在運用理性話語的同時加入了詩性的隱喻語言,“比德”式教育方法使德育對話不僅發生在人與人之間,還發生在人與自然物之間,使道德教育的空間得以延展。詩化的德育方法可以彌補現代德育過于理性化而造成的不足,讓德育煥發詩意魅力,讓學生在詩意文化的熏陶下,發掘詩情、詩心,由對自然物的贊賞、效法而自
主建構道德人格。
淺思當代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
摘要:隨著全球范圍的信息數字化、網絡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信息高速會路的建設,一個薪斷的時代已呼喻而來一一“網絡社會”。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借助電腦的高智能化、信息交換與傳播的快捷、跨越時空子優勢,時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它把社會成員帶入了一個度擬的世界,形成了網絡對道德的沖擊,對人類的健康發展構成了威脅。如何在充分利用網絡帶來的機遇的同時,抵制其消極作用?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緩。
關鍵詞:青少年網絡道德道德教育途徑
1青少年網絡道德問題凸顯
互聯網在給人類帶來幸福、享樂、希翼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憂愁、痛苦、危機和失望;在給人們帶來物質飲食、信息豐富、交往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情感危機、道德滑坡、人性異化等網絡道德失范行為,網絡環境中人的生存面臨種種尷尬和矛盾。網絡正撞擊著人類苦苦營造的傳統倫理壁壘。對涉世不深的中小學生的沖擊尤其嚴重。由于他們正處在青春前期或青春期,思想活躍,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強,而辨別能力較差,容易被“絢麗多彩”的網絡世界所迷惑。大體說來,青少年受網絡影響導致的問題主要有道德情感冷漠化;學習方向迷失化;失犯現象嚴重化。
2青少年網絡道德問題的形成原因
造成青少年網絡道德問題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既有學校教育自身的原因,又有家庭和社會網絡環境的原因,也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新錄用公務員職業道德教育探討
〔摘要〕加強新錄用公務員職業道德教育有助于增強其良性行政的責任感、拒腐防變的認同感和為人民服務的義務感。市場經濟負面效應、多元文化價值觀、官本位思想和功利性擇業動機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新錄用公務員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因此,我國相關部門在開展新錄用公務員職業道德教育時,要根據職業道德教育的發展規律制訂不同的教育方案,即他律期重在認識職業義務,自律期重在形成職業良心,價值目標確立期重在建構理想道德人格。
〔關鍵詞〕新錄用公務員;職業道德教育;官本位思想;職業義務;職業良心
公務員在國家行政管理中具有其他社會職業從業人員無法替代的重要地位,對國家治理和公共行政目標的實現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其素質好壞直接關系到黨和政府的整體形象。目前,大批新錄用公務員進入我國各級政府行政機關,有力地提升了行政管理隊伍的整體素質,但由于公務員職業道德規范體系尚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錄用公務員正確職業觀的形成。筆者認為,公務員職業道德規范能否被新錄用公務員認同和接受,主要取決于職業道德教育效果的好壞。
一、加強新錄用公務員職業道德教育的實踐意義
(一)有助于增強良性行政的責任感
公務員是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行的實際操作者〔1〕,是直接面向社會大眾的國家行為代言人。公務員職業道德不同于一般的社會道德,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和典型的示范性。首先,公務員是決策的影響者。公務員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有些政府部門領導者的決策決心、決策內容和決策過程。其次,公務員是政策的執行者。國家公務員管理制度和政策需要通過各級政府公務員的貫徹、執行。再次,公務員是政策的闡釋者。國家政策執行到何種程度主要取決于各級政府公務員的理解和落實情況。實踐中,公務員的具體行為直接影響到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的有序運行。因此,加強新錄用公務員職業道德教育有助于增強其良性行政的責任感。
新時期教師教育中的師德培養淺談論文
[論文關鍵詞]新時期教師教育師德培養
[論文摘要]一個合格的教師除應具備嫻熟的教育教學藝術,具備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外,還必須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品質,這是由教師工作的特殊性所決定的。教師的.工作關系著國家、民族、家庭的未來和希望,這也決定著教師職業道德有其特殊的規范、標準和要求。因此,師德教育在教師職前與職后教育與培養中,具有著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義。
教師工作具有特殊眭,主要表現在其工作對象不同于其他職業。學生是一個國家、民族、家庭的未來和希望。教師的工作思想、工作水平、工作能力將對學生產生直接和久遠的影響。由于它的特殊性,也就對教師的教育和培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一個合格的教師除應具備嫻熟的教育教學藝術和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外,還必須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品質,這就要求我們應十分重視教師職業道德品質素質的培養與培訓,而這種培養與培訓應該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化教育,既包括職前教育也包括職后教育,本文就新時期教師教育的職前與職后的師德培養,談一點認識。
一、師德是教師職業的行為準則
社會生活中的任何職業,都有其自身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規范,即職業道德。它是處理職業活動中各種關系的基本規則。教師職業道德,就是教師處理教育、教學活動中各種關系的規則,表現為教師從事教育勞動過程中形成的較為穩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它是教師在其職業活動范圍內調節教師與學生、教師與社會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教師在其勞動中抱怎樣的態度,表現怎樣的道德品行,將直接影響青少年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彼€指出,“教師的道德品質對青少年學生的心靈成長的影響,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p>
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也塑造著學生的靈魂。但教師在塑造學生靈魂的勞動過程中,不像其他物質生產部門,用勞動工具加工勞動對象,而是用自己的知識、才能、智慧影響學生,塑造學生的靈魂。正是教師職業活動的這一性質和特點,要求教師自身應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教師應該是道德卓越的優秀人物。”前蘇聯著名教育家盧那察爾斯基也認為:“教師應該在自己身上體現人類的理想?!苯處煹牡赖滦摒B,決定教師的教育水平,決定人才培養的質量。除了教師的文化修養、知識修養外,這種力量還來源于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即教師的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