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7 17:51: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稻田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稻田養魚技術
1稻田條件
應選水質好、水源充足、進排方便、保水好、連片面積較大的低洼、淺灘。稻田的水源和土質要好,保證在養魚后不怕缺水;稻田的地形地勢保證在雨季中不會被大水淹沒。施足基肥,視水稻生長情況,少量追肥,一般不用除草劑和農藥。水稻應選生育期短、耐肥抗倒狀、抗病害的高產品種,采用大苗移栽,栽足基本苗,寬行密植。
2因地制宜選擇魚種
稻田水淺,受氣溫影響大,盛夏時水溫有時可達40℃;在餌料方面,稻田中雜草、昆蟲和底棲動物較多,浮游生物較少。因此,稻田中適宜養殖耐淺水、耐高溫、性情溫和、不易外逃的雜食或草食性魚類。稻田養食用魚以鯉魚為主,培育魚種可以草魚為主,適當搭配鯉、鰱、鳙及鳊魚、團頭魴等。有條件的地方,也可養雜交鯉、羅非魚、鯽魚等。
3養魚設施建設
3.1加高增寬田埂
探討稻田筑埂機
黑龍江省勝利農場現有水稻田面積3.27萬hm。由于缺少高質量的筑埂機械,使水稻全程機械化的運用大打折扣。2011年勝利農場引進一批沈陽市興盛機械廠生產的水田筑埂機,現將其特點及使用方法簡介如下。
1筑埂機的特點
根據機具大小可配套44~66kw的機車,每小時筑埂1500~1800m。作業條件:地勢平坦且坡度小于15。,否則影響筑埂質量,造成埂子不結實、易塌陷;土壤含水量3o~65,清除作業區內的雜草,否則筑出的埂不牢固易滲漏。使用該機具能達到所需田埂的寬度和高度,池埂均勻性和一致性較好,質量優于人工筑埂并無需人工輔助。該稻田筑埂機作業可一次成形,減少人工二次疊水埂,作業效率高,相當于人工疊埂的50倍以上。
2筑埂機安裝及使用方法
2.1筑埂機安裝
該稻田筑埂機是利用其牽引拖拉機內的發動機輸出軸作為動力來源,連接該設備的動力輸入軸將動力傳人其傘齒輪箱體內一對夾角為9O。的傘齒輪,通過接軸、接軸套帶動組合鏈輪旋轉,并通過組合鏈輪分別帶動前、后軸總成旋轉達到機械筑埂的專業設備,在所用拖拉機駕駛室內利用車內原有的液壓調整桿調整拖拉機后面的連接機構,達到安裝筑埂機的目的。
稻田養殖龍蝦
1稻田的選擇與整理
要求選用靠近水源、水質良好、沒有工業污染、進排水比較方便的稻田;田塊底質比較肥沃,田埂比較厚實,不滲不漏,保水性好,以自然田塊為單位,集中連片經營為宜;交通方便。
1.1加固加高田埂
為了防止滿水逃蝦,一定要對田埂加固加高,一般田埂以高0.5m、寬0.5m為宜,并要捶打結實,做到不滲不漏不垮,以防止大雨沖塌或漏水塌方。
1.2挖好蝦溝和蝦溜
為了使水稻在生長期不同階段能正常生長,同時避開稻田因施化肥、農藥或除草劑時對蝦苗的毒害,以及捕撈時方便易捕,必須挖好蝦溝和蝦溜。蝦溝可分為環溝和田間溝。環溝是養蝦的主要場所,可沿田埂內側四周開挖,離田埂距離因田而異,一般可離田埂2~4m處開挖,溝寬1~2m,深0.8~1.0m。田間溝又稱畦溝,主要供蝦苗出入稻田覓食隱蔽用,可視田塊大小,在田中開挖幾條橫溝與環溝相通。在交叉點上挖蝦溜,深1.0~1.2m,面積約為3~8m2。蝦溝和蝦溜的面積,通常根據田塊大小而定,一般占稻田總面積的15%~20%。
水稻田成蟹養殖方法
北方地區稻田養蟹雖然歷經多年的發展,但仍存在養成規格較小、效益增長較慢等問題。近年來,遼寧省盤山縣河蟹技術研究所與上海海洋大學合作,在“稻蟹生態種養增產增效機理研究”過程中,探索出了在保證水稻不減產或增產的前提下,稻田成蟹養成規格、水稻產量和綜合效益同步增長的種養新技術模式。該技術模式于2010年9月通過了農業部現場驗收。現將技術關鍵總結如下:
一、養蟹條件
稻田養成蟹應在4月25日放養扣蟹,但受稻田供水時間的限制,放養時間延遲至5月15日,在其他條件均適宜的前提下,5月15日放養扣蟹,河蟹養殖中只能蛻3次殼。因此,提早放苗以延長生長期是保證河蟹蛻4次殼的首要技術關鍵。
1.設置苗種暫養池
設置苗種暫養池,可以使扣蟹早攝食、早蛻殼、早生長,至投放稻田時,河蟹在暫養池已蛻1次殼。(1)暫養方式:利用鄰近水源的稻田作為苗種暫養池是目前扣蟹暫養的主要方式,但水體小、時常缺水是影響暫養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設置寬0.8~1.0米、深0.5米的環溝,并加遮陽物可以獲得較好的暫養效果。也可以利用稻田的排水溝作為苗種的暫養池,一般在每年3月下旬排水溝就進水,此時正是投放扣蟹的最佳時節。需要注意的是應設置好防逃設施。(2)暫養密度:根據暫養時間確定扣蟹暫養密度。在稻田插秧前投放扣蟹,暫養時間為30~45天,河蟹在暫養期間完成1次蛻殼,扣蟹入池密度15~20千克/畝,出池密度為30~40千克/畝。稻田插秧后投放扣蟹,暫養時間為50~60天,如暫養環境好,能完成2次蛻殼,扣蟹入池密度不超過25千克/畝,出池密度為60千克/畝。
2.設置環溝
干旱稻田種植技術
1主要技術
1.1模式
旱田為玉屏縣朱家場鎮茅坡村舒啟城戶責任田,面積867m2,種植模式為:春玉米+小白菜—夏玉米+秋豇豆。
1.2玉米栽培要點
玉米品種選用當地推廣雜交品種臨奧1號。春玉米3月25日播種育苗,4月21日東西向寬窄行錯位移栽,寬行1.05m,窄行0.45m,株距0.27m,栽49380株/hm2,8月2日完熟收獲,全生育期127d。夏玉米7月16日(春玉米乳熟期)搶種直播在收獲后的白菜帶中,行比不變,株距0.24m,播5.556萬窩/hm2,窩播2粒種。底肥用25%(N∶P∶K=8∶8∶9)復合肥900kg/hm2+尿素120kg/hm2+硫酸鋅30kg/hm2穴施播種溝內(不能接觸種子),蓋土3~4cm,同時將割除的前茬玉米老黃腳葉覆蓋在播種溝周圍,以利保墑、增肥和防止土壤板結。三葉期用尿素90kg/hm2提苗,大喇叭前15d用尿素180kg/hm2作攻苞肥;同時,培土塞蔸蓋肥。苗期、抽雄開花期治螟蟲、蚜蟲各1次,9月下旬采收鮮穗。
1.3小白菜栽培要點
稻田養魚及科學施藥技術初探
所謂稻田養魚,就是合理利用稻田種植中的空間,運用科學的養殖技術,使魚和水稻能夠和諧共生,從而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稻田養魚是一個復合生態系統,水稻不僅可以為魚提供清涼的水源,還可以為魚提供天然的餌料,同時,魚在捕食的過程中,它的攪動為水稻的生長增加了空氣的流動,并且魚餌殘渣和糞便也為水稻提供了營養,從而促進了水稻的生長。由此可見,稻田養魚可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但必須要科學施藥,采取合理的防病技術,才能夠促進水稻和魚的健康生長。
1銅仁市思南縣稻田養魚的現狀
近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給稻田養魚提供了新的思路。隨著稻田養魚在經濟市場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對稻田養魚的科學施藥和防病技術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影響稻田養魚的科學施藥因素有很多,如設備因素、環境因素、人為因素和地理位置因素等。因此,要在稻田養魚的過程中進行合理的科學施藥和防病技術,使其具有一定的規范性。銅仁市思南縣的養殖魚種包括鯉魚、草魚、鰱魚、鳙魚及革胡子鲇等,近些年相繼出現了田凼結合、壟稻溝魚、廂溝養魚等養殖新方式,從而大幅度提高了水稻與魚的產量。除此之外,銅仁市思南縣相關政府部門加強了責任意識,先后制定了《稻田養魚技術規范》和《壟(廂)溝式稻田養魚技術規范》[1]。但是,仍然有部分養殖者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出現違規使用藥物的現象,使得部分水產品出現藥物殘留過高的情況,嚴重影響了稻田養魚的進一步發展,對水稻和魚的安全生長造成威脅,繼而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對此,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大監督管理力度,養殖者也要加強規范操作,以提高稻田養魚的安全性。
2稻田養魚的科學施藥及防病技術探討
2.1稻田農藥選擇。為了保障水稻和魚的食用安全,必須謹慎選擇農藥。對稻田而言,一旦發生病蟲害,養殖戶需要合理地選擇農藥,避免使用毒性較強、有殘留的農藥。現階段對水稻病蟲害的防治,宜選擇多菌靈、葉蟬散以及稻瘟凈等高效低毒農藥,這樣不僅可降低農藥的殘留,還可以減少農藥對魚類的傷害[2]。2.2做好施藥準備工作。為了能夠合理施藥,在施藥前,養殖戶必須要做好準備工作,在最大程度上減少藥物對水稻和魚的影響。在施藥前需要對水稻進行灌水處理,水深應該控制在7~10cm之間,也可保持整個稻田的水處于流動狀態,從而保證在施藥過程中農藥的濃度。如果需要使用較高濃度的農藥,則需要提前將魚趕到漁溝處,保證其生存的氧氣濃度,等到病蟲害得以控制以后,再重新注入新水,然后將魚放回稻田進行養殖。2.3選擇科學的施藥方法。在施藥過程中,養殖戶必須采取科學的施藥方法,需注意以下幾點:2.3.1施藥時機。藥效與施藥的時間有著非常直接的關系,一般施藥在陰天或者晴天的傍晚進行。如果是粉劑農藥,則可以選擇有露水的清晨施藥[3]。2.3.2施藥方式。在施藥的過程中,不要直接將藥物噴灑在水稻上或者水田里,應用水稀釋后,采取噴霧施藥的方式,并且在噴藥的過程中,應該均勻地噴灑農藥。2.3.3施藥量。對施藥量應進行合理控制,例如,敵百蟲用量應控制在6~10g/667m2,抗菌藥多菌靈的用量應控制在150~200g/667m2[4]。施藥之后,養殖戶需要隨時觀察水稻和魚類的生長情況,一旦出現問題,應及時采取措施加以解決。如果稻田中出現雜草,應該人工進行拔除,避免噴灑除草劑。2.4依靠科技進步,加強魚病綜合防治。對魚病應采取綜合防治措施,養殖戶需要提前做好稻田清整工作,做好日常的防病工作。除此之外,還要做好魚種消毒工作,如果需要引入新魚苗,必須提前進行消毒,避免帶入病菌[5]。因此,魚病要以預防為主,無病也要預防,一旦發病應及時進行防治。
3結語
剖析稻田養鴨生產技術特色
摘要:利用稻田養鴨控制稻田病蟲草害發生,可以達到有機水稻生產的標準。在選用優良品種、培育壯秧、實行三旱整地、適時機插秧、培肥地力、淺濕管理的前提下,利用稻田養鴨,可以綜合防治病蟲草害,并能有效供給養分,使生產出來的稻米達有機稻米標準。
關鍵詞:稻田養鴨;有機稻米;栽培技術
我區于2007年在林盛鎮建設了有機水稻生產基地33.3hm2,利用稻田養鴨控制稻田病蟲草害的發生,從而不用化學藥劑,達到防控水稻病蟲草害的目的。通過生態防控使全區水稻生產形成一個有機水稻生產的模式,從而達到有機水稻生產的規范化、標準化。現將其生產技術總結如下。
一、選用優良品種
統一購種,品種選擇優質、高產、高抗品種沈稻7號、蘇粳香、津川1號等。
二、培育壯秧
稻田種植馬鈴薯新法
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蓋種植馬鈴薯新技術是將秸稈還田、免耕和輕型栽培三者的優點充分結合起來,進行科學組裝形成配套新技術。該技術不僅能使農民增收增效,而且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極為顯著。與常規馬鈴薯種植方法相比,該技術省工省力,低成本,生產出的馬鈴薯商品性好。它不僅可以增加土壤有機養分,減少農藥污染、保護土壤團粒結構,利于土壤內水、肥、氣的暢通,減少植株的地上、地下病害,而且避免了焚燒秸稈造成的環境污染,為秸稈的再利用找到了又一出路。
一、種植季節
馬鈴薯生長溫度低、生育期短,在江南乃至江淮是能與單季中稻接茬的早春或晚秋作物。“春薯—中稻”一年兩熟:春薯于1月下旬或2月上、中旬下種,5月下旬收獲,可獲得全產量;“早中稻—秋薯”一年兩熟:秋薯于早中稻收獲后9月10日前下種,11月下旬降霜后收獲,可獲得4~6成產量。
二、技術要點
1.整地稻田免耕,開挖豐產溝(排灌溝),溝寬15厘米,深15厘米,相鄰溝距(畦寬)150厘米。挖出的土不可堆在溝沿上,應使畦面微呈弓背形,避免積水。一般的小草和稻茬并不影響種植,若有大草可踩倒或鋤去,但不要使用除草劑。
2.選種選用適合的早熟品種,例如東農303、中薯3號等,或當地農家品種。種薯應催芽,以帶1厘米左右長度的壯芽播種為佳。一般選用30克左右小種薯整薯播種效果較好;大薯種應切塊,每個切塊至少要有一個健壯的芽,切口距芽1厘米以上,切塊形狀以四面體為佳,避免切成薄片。切塊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50~500倍液浸過,稍晾干后用草木灰拌勻,隔日即可播種。
中華鱉稻田生態養殖實用技術分析
為拓展稻漁綜合種養的養殖品種和模式,筆者進行了稻田養殖中華鱉試驗。利用稻田自然生態環境,投喂螺螄、小雜魚等鮮活餌料,采取生態防控病害,不使用化學藥物,使養成鱉的外形、口感、品質和滋補功效接近野生,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和青睞。
一、稻田條件與配套設施
1.環境要求。中華鱉具有“喜靜怕驚、喜陽怕陰、喜潔怕臟”的習性。選擇養鱉稻田時要求環境安靜、背風向陽、水源充足且進排水方便,水質清新無污染。水質與環境等指標經檢測符合《無公害農產品淡水養殖產地環境條件》(NY/T5361—2016)標準。田塊宜采用東西長、南北寬的長方形,面積5~10畝,黏性土壤,土質肥沃。2.田間工程。田塊向陽的一端開挖鱉暫養池,池深1.2~1.5米,用于放養鱉種和水稻烤田、收割時作為鱉的棲息區;田塊另三邊離田埂2米左右開挖上口寬2米、底寬1米、深1米的環溝,環溝與暫養池通連。挖出的土用于加高加寬田埂,田埂經壓實達到不漏、不滲、堅固的要求。開挖時預留通道,便于機械下田作業。3.水系配套。在暫養池一端設進水口,安裝水泵抽水進入,另一端設置出水口,便于稻田水流暢通,增加溶氧和防止水質污染。4.防逃設施。鱉逃逸能力非常強,最好做成三道防逃設施。在池埂灘腳用60~80目篩絹網做成第一道防逃網,網高1.5米,網腳下方埋入土中30厘米以上,上口用硬質塑料縫合成倒檐。在池埂用磚砌水泥漿抹面建防逃墻,高50厘米、頂端向內延伸30厘米呈“7”型(也可用硬質鈣塑板等材料),作為第二道防逃墻。為防外來人員進入和防盜,一般在池埂外側再建一道攔護網。5.曬背場。鱉有曬背的習性,在暫養池向陽的池埂上設置曬背場。曬背場長度視田塊寬度而定,寬度0.5米,內鋪30厘米厚的細沙。曬背場與池埂做成45°左右,便于鱉順坡爬入。池中也可設置3~5個用細竹或木板條制作成0.5~1米2的浮筏,固定在池中向陽的水面上供鱉曬背。6.配套設施稻田中安裝誘蟲黑光燈用于誘蟲,作為鱉的補充餌料和防止水稻害蟲。同時建造看管用房等生產生活配套設施。每塊田環溝中設置玻璃鋼小船1條,用于投餌與管理,最好安裝監控和配備水質檢測設備。
二、放種前的準備
1.清塘消毒新開稻田要事先進水浸泡,使用生物制劑解毒,防止原稻田中的農藥、化肥殘留。在鱉種放養前,排干環溝和暫養池中的積水,鏟除表層淤泥經日曬10~15天,每畝用生石灰100千克加水化成漿潑灑消毒。2.栽種水草暫養池和環溝中種植水草要品種多樣化,適宜種植的有沉水植物菱、輪葉黑藻、苦草和伊樂藻等,挺水植物有蘆葦、蒿草等,浮葉植物有水葫蘆、水浮蓮等。水生植物栽種占池塘面積2/3左右,浮葉植物遮蓋面超過水面的30%時需作適當的清理。3.投放螺螄暫養池和環溝投放螺螄需分批進行,一般在清明前后投放1次,讓其繁殖幼螺,飼養期間視螺螄存量進行適當補充。
三、鱉種選購與放養
稻田養魚生態經濟效益的探析
稻田養魚是我國一項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經典稻田農作技術,將稻田種植與魚類養殖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有機地結合稻田生態系統的結構及功能,并通過對稻田合理的改造及資源利用,在達到改善生態效益的同時創造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現結合云南省鹽津縣落雁鄉稻田養魚產業生態經濟效益展開探析。
1云南省鹽津縣落雁鄉概述
落雁鄉位于云南省鹽津縣北部,地處縣域腹心地帶,距縣城17km。轄5村1社區,171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5783戶26578人,其中農業人口4783戶22388人,國土面積130km2,耕地面積0.28萬hm2,稻田面積0.10萬hm2,最高海拔1384m,最低海拔360m,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是鹽津縣適宜發展稻田養魚的最佳鄉之一,適宜養魚田塊600.00hm2以上。落雁鄉在稻田養魚過程中,首先使用稻田養魚不占耕地,并且可以一田多用,通過人為控制建立起稻魚共生、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生態系統;其次,魚在這個系統中具有耘田除草、吃蟲、防病、增肥和加速肥分解的功能;第三,養魚稻田由于化肥、農藥用量相應減少,特別是高產田塊,少施或幾乎不施化肥、農藥,有效地促進了生態平衡和生態良性循環;第四,魚在稻田中還可以吃掉釘螺等,減少了瘧疾病、絲蟲病和血吸蟲病對人類的危害。稻田養魚技術真可謂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結晶,在促進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2稻田養魚生態經濟效益
2.1生態效益
稻田養魚具有一定的生態效益,在稻田這個共生系統中水稻與魚類共同生活其中,水稻是主體,而魚類則是依附于稻田生活。魚類在活動過程中翻動土壤、吃掉蟲子,改善田間透風通光,減少病害發生,而且魚類殘余飼料、糞便可以為與水稻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提高水稻的產量。水稻與魚類之間逐漸形成一個互相依存、互生互惠的生態系統。通過實踐證明,稻田養魚殺蟲的效果非常明顯,泥苞蟲、稻飛虱、葉嬋蟲等水田害蟲都可以被魚類吃掉。同時,稻田養魚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蟲害的發生,在稻田養魚系統中,魚類可以捕食水田中的紋枯病菌核、菌絲等減少病菌侵染的來源。其中,以紋枯病為例,紋枯病多從水稻的基部葉鞘開始,魚類會爭食病斑的易腐爛葉鞘從根本上截斷病源。同時,稻田養魚可以改善土壤養分狀況、土壤結構及土壤通氣條件。魚類通過打破土壤膠泥層的覆蓋封固,增大土壤孔間隙,利于肥料和氧氣滲入土壤層,提高肥效,對改善土壤水、肥和氣等狀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