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缺失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8 09:25:3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德育缺失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德育缺失

德育評價缺失分析論文

一、德育評價的缺失

1.學生德育評價參與主體的缺失:單一

目前的德育評價,無非表現為政治思想課的考試或考查,以簡單的分數代替學生的德育評價;或者表現為班主任、輔導員篇幅短小的操行評語。無論是采用何種形式,學生德育評價參與主體缺少的是學生,形成了德育評價參與主體的單一。班主任或輔導員憑著對學生或深或淺或細或粗的印象進行德育評價,被評價者學生本人沒有發言權,“任人評說”,即使出現不公正、不客觀的評價,學生也只能忍氣吞聲,連申辯的權力、機會也沒有。

2.學生德育評價方法的缺失:簡單

我們目前的德育評價方法簡單,主要表現在:(1)評價程序的公式化。總是以先德育后智育,再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順序依次排列,仿佛放在最前面的就體現了重視一樣。實際上真正引起評價者高度關注、重視的絕對是學生的智育,學生的分數、成績。而德育之所以放在最前面,只不過是人們的習慣、一種固定的格式而已。(2)評價表達方式的單一化。此前,評價只是干巴巴的幾點條條框框。在提倡評語“人性化、散文化、溫馨化”的今天,則又一概成為了“描述式”,以散文的方式描述學生有代表性的細節或生活中精彩的片段,仍表現為一種簡單化的趨勢。(3)評價方法的簡單化。班主任或輔導員掌握著評價的絕對話語權,基本上沒有學生的“發言權”。

3.學生德育評價內容的缺失:模糊

查看全文

德育評價缺失及對策分析論文

當前的學校德育工作并不盡如人意,或者可以說,學校德育工作仍存在令人尷尬的局面:學校、教師強調政治思想工作,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可謂用盡心思,又是上政治課、聽報告、寫心得,又是參觀教學基地、邀請勞模作報告等等,然而,實際效果卻不佳,不僅沒有激發學生政治思想學習的熱情,有時反而使部分學生產生了厭煩與反感。整個德育工作缺失嚴重,而缺失最嚴重的莫過于“德育評價”。

一、德育評價的缺失

1.學生德育評價參與主體的缺失:單一

目前的德育評價,無非表現為政治思想課的考試或考查,以簡單的分數代替學生的德育評價;或者表現為班主任、輔導員篇幅短小的操行評語。無論是采用何種形式,學生德育評價參與主體缺少的是學生,形成了德育評價參與主體的單一。班主任或輔導員憑著對學生或深或淺或細或粗的印象進行德育評價,被評價者學生本人沒有發言權,“任人評說”,即使出現不公正、不客觀的評價,學生也只能忍氣吞聲,連申辯的權力、機會也沒有。

2.學生德育評價方法的缺失:簡單

我們目前的德育評價方法簡單,主要表現在:(1)評價程序的公式化。總是以先德育后智育,再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順序依次排列,仿佛放在最前面的就體現了重視一樣。實際上真正引起評價者高度關注、重視的絕對是學生的智育,學生的分數、成績。而德育之所以放在最前面,只不過是人們的習慣、一種固定的格式而已。(2)評價表達方式的單一化。此前,評價只是干巴巴的幾點條條框框。在提倡評語“人性化、散文化、溫馨化”的今天,則又一概成為了“描述式”,以散文的方式描述學生有代表性的細節或生活中精彩的片段,仍表現為一種簡單化的趨勢。(3)評價方法的簡單化。班主任或輔導員掌握著評價的絕對話語權,基本上沒有學生的“發言權”。

查看全文

學校德育缺失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未成年人偏差行為;學校德育;缺失;措施

[論文摘要]未成年人偏差行為的加劇凸現了學校德育的不足,即對未成年人心理問題認識不足;針對性差、主體性不強;目標設置和實現中的片面性。加強學校德育的人本理念,提高教育者心理疏導能力;設置貼近未成年人日常生活的學校德育內容;堅持德育對未成年人的“價值引導”,最終形成其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學校德育防范和矯治未成年人偏差行為有效措施。

學校是未成年人步入社會的中間地帶,當前我國的學校德育由于教育觀念等的系列偏差,導致某些未成年人道德觀念淡漠,道德水準下降,屢有偏差行為,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對未成年人偏差行為進行分析,審慎思考學校德育的不足,加強學校德育以防范和矯治未成年人偏差行為,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未成年人偏差行為,通常指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違反社會道德規范、紀律規范和非刑事法律規范,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但還不構成犯罪或不作為犯罪處理的行為。主要可表現為(注:此種分類主要參照了吳鐸主編的《社會學》(高等教育出版社)中按社會規范的類型對越軌行為的劃分方法。):其一,違俗行為,即與人們普遍認為“應該如此”的原則或理念不一致的行為,如離家出走、未婚先孕。其二,違德行為,即違反社會道德規范的行為,如奢侈浪費、自私自利。其三,違紀行為,即違反特定場合的特定管理規范的行為,如考試作弊、曠課逃學。其四,違法行為,即違反國家法律條文并對他人和社會造成某種程度危害,但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如索財、攜帶刀具。其五,心理性偏差行為,即由于個體自身某些特殊的精神問題或心理因素引起的違反社會規范的行為,如暴露癖、乖僻殘忍。其六,自毀行為,即違反社會規范并對自身造成傷害的行為,如酗酒、自殺。

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深淵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未成年人先前一系列的偏差行為逐步積累惡化而成的,其基本路徑為:沾染惡習——偏差行為——犯罪。未成年人的偏差行為和犯罪行為的發生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而且往往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前兆。社會個體與現存社會規范發生的磨擦和沖突有一個發展過程,從小到大,逐漸加劇,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導致犯罪行為發生,未成年人犯罪也是如此。要解決未成年犯罪問題,首先要預防未成年人出現偏差行為,切斷他們通向犯罪的這一途徑。

查看全文

學校德育缺失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未成年人偏差行為;學校德育;缺失;措施

[論文摘要]未成年人偏差行為的加劇凸現了學校德育的不足,即對未成年人心理問題認識不足;針對性差、主體性不強;目標設置和實現中的片面性。加強學校德育的人本理念,提高教育者心理疏導能力;設置貼近未成年人日常生活的學校德育內容;堅持德育對未成年人的“價值引導”,最終形成其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學校德育防范和矯治未成年人偏差行為有效措施。

學校是未成年人步入社會的中間地帶,當前我國的學校德育由于教育觀念等的系列偏差,導致某些未成年人道德觀念淡漠,道德水準下降,屢有偏差行為,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對未成年人偏差行為進行分析,審慎思考學校德育的不足,加強學校德育以防范和矯治未成年人偏差行為,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未成年人偏差行為,通常指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違反社會道德規范、紀律規范和非刑事法律規范,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但還不構成犯罪或不作為犯罪處理的行為。主要可表現為(注:此種分類主要參照了吳鐸主編的《社會學》(高等教育出版社)中按社會規范的類型對越軌行為的劃分方法。):其一,違俗行為,即與人們普遍認為“應該如此”的原則或理念不一致的行為,如離家出走、未婚先孕。其二,違德行為,即違反社會道德規范的行為,如奢侈浪費、自私自利。其三,違紀行為,即違反特定場合的特定管理規范的行為,如考試作弊、曠課逃學。其四,違法行為,即違反國家法律條文并對他人和社會造成某種程度危害,但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如索財、攜帶刀具。其五,心理性偏差行為,即由于個體自身某些特殊的精神問題或心理因素引起的違反社會規范的行為,如暴露癖、乖僻殘忍。其六,自毀行為,即違反社會規范并對自身造成傷害的行為,如酗酒、自殺。

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深淵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未成年人先前一系列的偏差行為逐步積累惡化而成的,其基本路徑為:沾染惡習——偏差行為——犯罪。未成年人的偏差行為和犯罪行為的發生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而且往往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前兆。社會個體與現存社會規范發生的磨擦和沖突有一個發展過程,從小到大,逐漸加劇,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導致犯罪行為發生,未成年人犯罪也是如此。要解決未成年犯罪問題,首先要預防未成年人出現偏差行為,切斷他們通向犯罪的這一途徑。

查看全文

德育在中職創業教育中缺失原因及對策

摘要: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創業教育在中職教育中被提到重要的位置,但是在提倡創業教育的同時,德育教育卻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了,這不利于創業教育的開展。本文先闡述了德育在中職創業教育中缺失的原因,并根據原因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便使中職創業教育取得更大的成功。

關鍵詞:德育;中職;創業教育;原因;對策

在中職教育中,將德育引入創業教育中,并能夠將德育教育和創業教育相互融合,可以更好地教育中職學生,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習慣,使學生成為具有一定創業精神的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從而更好地體現中職教育的目的。但是中職教育的實踐表明,在中職教育中還存在很多問題,較為明顯的就是學生的創業精神不足,學生的學習熱情也不高,僅僅是為了應付老師而已,學生在畢業之后的創業熱情也不高。這些都表明在中職創業教育中學校的德育教育并沒有做到到位。

一、德育在中職創業教育中缺失的原因

1.外在環境的影響

當前社會處在快速發展時期,人們的思想有時會因為一些利益關系而存在缺失。人們在利益面前往往想到是自己如何獲得那份利益,而不考慮別人,這樣就導致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再多,也不如學生在社會中經歷的一件事情對他影響更深。另外,家長忙于工作、家庭中的不幸、家長忽視對孩子的教育等,也對學生產生了不良的影響。這樣就導致了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一定的指導,在遇到一些迷茫、困惑時也不知道該如何做,從而導致學生缺乏創新精神,缺乏堅毅的品格。

查看全文

剖析中學生德育缺失現象防范策略

摘要:中學生德育要面對新形勢,研究新方法,營造新環境,形成社會、家庭、學校三者合力。

關鍵詞:中學生;德育;問題;成因;措施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和網絡的不斷發展,給教育提出了培養大量高素質人才的迫切要求,但中學生德育還存在很大的不適應性,表現出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迫使我們面對新形勢、新發展,進行不斷地探索和研究。

一、中學生德育缺失問題的主要表現

改革開放的深入,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和民族的振興。但由于受到一些不良的思想,特別是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影響,部分青少年和少數德育工作者的思想發生了扭曲。

首先是中學生德育對象的思想表現錯位。一些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取向發生傾斜,拜金主義思想抬頭。有些學生在對待個人與環境等關系上“唯我”。他們認為那些為國家民族的生存發展、為社會進步而做出犧牲的人,是十足的“傻子”。“一切向錢看”,“伸手要錢,出門講價”。不尊重他人,缺乏同情心、禮讓心、孝敬心。形成塑造自我形象上的“盲崇”心態,他們模仿生活上的“闊氣”、“洋氣”、“怪氣”,言談舉止的流氣、俗氣、匪氣,對待他人的“義氣”和“霸氣”。在對待正面事物上存在抵觸心態,他們豎起拒絕正面事物的心理屏障,不屑追求知識,嘲諷打擊好人好事。

查看全文

中學生德育缺失探究論文

一、中學生德育缺失問題的主要表現

改革開放的深入,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和民族的振興。但由于受到一些不良的思想,特別是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影響,部分青少年和少數德育工作者的思想發生了扭曲。

首先是中學生德育對象的思想表現錯位。一些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取向發生傾斜,拜金主義思想抬頭。有些學生在對待個人與環境等關系上“唯我”。他們認為那些為國家民族的生存發展、為社會進步而做出犧牲的人,是十足的“傻子”。“一切向錢看”,“伸手要錢,出門講價”。不尊重他人,缺乏同情心、禮讓心、孝敬心。形成塑造自我形象上的“盲崇”心態,他們模仿生活上的“闊氣”、“洋氣”、“怪氣”,言談舉止的流氣、俗氣、匪氣,對待他人的“義氣”和“霸氣”。在對待正面事物上存在抵觸心態,他們豎起拒絕正面事物的心理屏障,不屑追求知識,嘲諷打擊好人好事。

其次是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弱化,享樂主義思想抬頭。部分學生存在物質生活上的虛榮心態,有的當同學面糟蹋東西,以示“闊氣”,故意花錢雇人代做功課、代做清潔、代為尋釁斗毆以示“派頭”。他們不切實際的追求,攀比“高檔”千方百計逼迫家長給錢,甚至偷搶同學錢物。當攀比不過,便自卑自賤而依附“高檔”學生甚至拜倒于社會爛仔,甘聽使喚。有些看不起勞動和包括自己父母在內的勞動者,甚至不愿當著同學面認正在體力勞動或穿得太“土氣”的父母。生活中大肆鋪張,奢侈浪費。

第三是法紀觀念和社會公德趨于淡薄,極端個人主義思想明顯抬頭。打架斗毆,動輒抽刀;拉幫結派,成立團伙;語言粗魯,脅迫恐嚇;貪玩賭博,屢禁不止;為了個人利益情愿損害他人或集體的利益。不愛護公物和公共衛生。

第四是讀書學習的風氣明顯淡化,“讀書無用論”時有抬頭。一些中學生無故曠課,出入自由;隨時光臨網吧,打網絡游戲,上網聊天;談情說愛,課堂哄鬧,對棋牌、言情、武打迷戀至深。厭學情緒嚴重。

查看全文

中學生德育缺失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學生;德育;問題;成因;措施

論文摘要:中學生德育要面對新形勢,研究新方法,營造新環境,形成社會、家庭、學校三者合力。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和網絡的不斷發展,給教育提出了培養大量高素質人才的迫切要求,但中學生德育還存在很大的不適應性,表現出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迫使我們面對新形勢、新發展,進行不斷地探索和研究。

一、中學生德育缺失問題的主要表現

改革開放的深入,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和民族的振興。但由于受到一些不良的思想,特別是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影響,部分青少年和少數德育工作者的思想發生了扭曲。

首先是中學生德育對象的思想表現錯位。一些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取向發生傾斜,拜金主義思想抬頭。有些學生在對待個人與環境等關系上“唯我”。他們認為那些為國家民族的生存發展、為社會進步而做出犧牲的人,是十足的“傻子”。“一切向錢看”,“伸手要錢,出門講價”。不尊重他人,缺乏同情心、禮讓心、孝敬心。形成塑造自我形象上的“盲崇”心態,他們模仿生活上的“闊氣”、“洋氣”、“怪氣”,言談舉止的流氣、俗氣、匪氣,對待他人的“義氣”和“霸氣”。在對待正面事物上存在抵觸心態,他們豎起拒絕正面事物的心理屏障,不屑追求知識,嘲諷打擊好人好事。

查看全文

中學生德育缺失問題成因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學生;德育;問題;成因;措施

論文摘要:中學生德育要面對新形勢,研究新方法,營造新環境,形成社會、家庭、學校三者合力。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和網絡的不斷發展,給教育提出了培養大量高素質人才的迫切要求,但中學生德育還存在很大的不適應性,表現出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迫使我們面對新形勢、新發展,進行不斷地探索和研究。

一、中學生德育缺失問題的主要表現

改革開放的深入,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和民族的振興。但由于受到一些不良的思想,特別是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影響,部分青少年和少數德育工作者的思想發生了扭曲。

首先是中學生德育對象的思想表現錯位。一些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取向發生傾斜,拜金主義思想抬頭。有些學生在對待個人與環境等關系上“唯我”。他們認為那些為國家民族的生存發展、為社會進步而做出犧牲的人,是十足的“傻子”。“一切向錢看”,“伸手要錢,出門講價”。不尊重他人,缺乏同情心、禮讓心、孝敬心。形成塑造自我形象上的“盲崇”心態,他們模仿生活上的“闊氣”、“洋氣”、“怪氣”,言談舉止的流氣、俗氣、匪氣,對待他人的“義氣”和“霸氣”。在對待正面事物上存在抵觸心態,他們豎起拒絕正面事物的心理屏障,不屑追求知識,嘲諷打擊好人好事。

查看全文

中學生德育缺失問題的措施探討

摘要:中學生德育要面對新形勢,研究新方法,營造新環境,形成社會、家庭、學校三者合力。

關鍵詞:中學生;德育;問題;成因;措施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和網絡的不斷發展,給教育提出了培養大量高素質人才的迫切要求,但中學生德育還存在很大的不適應性,表現出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迫使我們面對新形勢、新發展,進行不斷地探索和研究。

一、中學生德育缺失問題的主要表現

改革開放的深入,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和民族的振興。但由于受到一些不良的思想,特別是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影響,部分青少年和少數德育工作者的思想發生了扭曲。

首先是中學生德育對象的思想表現錯位。一些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取向發生傾斜,拜金主義思想抬頭。有些學生在對待個人與環境等關系上“唯我”。他們認為那些為國家民族的生存發展、為社會進步而做出犧牲的人,是十足的“傻子”。“一切向錢看”,“伸手要錢,出門講價”。不尊重他人,缺乏同情心、禮讓心、孝敬心。形成塑造自我形象上的“盲崇”心態,他們模仿生活上的“闊氣”、“洋氣”、“怪氣”,言談舉止的流氣、俗氣、匪氣,對待他人的“義氣”和“霸氣”。在對待正面事物上存在抵觸心態,他們豎起拒絕正面事物的心理屏障,不屑追求知識,嘲諷打擊好人好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