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系統觀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8 10:08: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德育系統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鄧小平德育系統觀
一、關于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鄧小平同志高度重視黨的思想政治工作,認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黨的政治優勢和優良傳統。早在戰爭年代,鄧小平同志就十分重視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他說:“政治工作,在鞏固新戰士與提高其戰斗力上,是應該而且能夠發揮其極大作用的。”他還認為,政治思想工作對于發動群眾,提高部隊戰斗力,對于鞏固我黨和軍隊政治經濟基礎,提高群眾和黨員的思想覺悟都有重要作用。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同志認為這個傳統不能丟,它是我們的傳家寶,是我們的政治優勢。他說:“過去我們黨無論怎樣弱小,無論是遇到什么困難,一直有強大的戰斗力,因為我們有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有了鐵的紀律。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這都是我們的真正優勢。”鄧小平同志這一系列重要論述說明,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一大政治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一再告誡全黨和全國人民,“在工作重心轉到經濟建設以后,全黨要研究如何適應新的條件,加強黨的思想工作,防止埋頭經濟工作,忽視思想政治工作的傾向。”在總結改革開放十年來的經驗教訓時,鄧小平同志要求全黨同志堅決克服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對忽視思想政治工作的言行多次提出過嚴肅的批評。僅在&*-*年那場“政治風波”前后,就四次指出,十年來最大的失誤是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他說:“四個堅持,思想政治工作,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反對精神污染,我們不是沒有講,而是缺乏一貫性,沒有行動,甚至講得都很少。不是錯在四個堅持本身,而是錯在堅持得不夠一貫,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太差。”“現在我們國內形勢很好。有一點要提醒大家,就是我們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時,一定要堅持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堅持五講四美三熱愛,教育全黨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他還從戰略的高度,語重心長地提出,“要特別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下兩代,一定不能讓我們的青少年做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俘虜,那絕對不行”。鄧小平同志的這些論述,充分說明了越是改革開放,越是發展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越是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
二、關于德育目標的層次性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在認真總結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并根據時代的發展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客觀要求,科學地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作為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培養人、教育人的目標。這個目標是一個層次分明的有機整體。有道德、有紀律是實現“四有”思想政治工作戰略目標的一項基礎性工程。有文化是形成正確思想,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工作作風的必要條件。有理想是“四有”新人的首要素質,處在最高層次,居于核心地位。其實,人一生下來,最先學習的不是文化知識,而是道德,首先必須學會做人的基本道德規范,然后才去學習文化。有了文化,懂得紀律,然后才逐步樹立自己的奮斗目標,成為一個有理想的人。因此,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有理想是一個漸進性的有機整體,這體現了鄧小平同志對新時期人的全面發展和人才素質要求的層次性特點。
不僅如此,鄧小平同志還非常重視把廣泛性與先進性要求結合起來,他指出:“在鼓勵幫助每個人勤奮努力的同時,仍然不能不承認各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才能和品德的差異,并且仿照這種差異給以區別對待,盡可能使每個人按不同的條件向社會主義的總目標前進。”這說明德育要取得成效就不能脫離實際情況,必須從我國現在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提出不同的要求。在現階段,由于人們的經濟地位、文化程度、所處環境以及主觀努力程度的差異,存在著先進、落后和中間狀態的差別,這種狀況決定了在德育過程中,不能千篇一律地用先進性的要求去對待具有不同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的人。必須把先進性與廣泛性要求結合起來。德育不堅持先進性,就有背離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危險,就難以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德育不堅持廣泛性,就有可能產生脫離大多數群眾,脫離實際的傾向,德育就難以發揮出應有的優勢。因此,只有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德育才能發揮最大效益。
鄧小平德育系統觀分析論文
一、關于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鄧小平同志高度重視黨的思想政治工作,認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黨的政治優勢和優良傳統。早在戰爭年代,鄧小平同志就十分重視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他說:“政治工作,在鞏固新戰士與提高其戰斗力上,是應該而且能夠發揮其極大作用的。”他還認為,政治思想工作對于發動群眾,提高部隊戰斗力,對于鞏固我黨和軍隊政治經濟基礎,提高群眾和黨員的思想覺悟都有重要作用。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同志認為這個傳統不能丟,它是我們的傳家寶,是我們的政治優勢。他說:“過去我們黨無論怎樣弱小,無論是遇到什么困難,一直有強大的戰斗力,因為我們有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有了鐵的紀律。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這都是我們的真正優勢。”鄧小平同志這一系列重要論述說明,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一大政治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一再告誡全黨和全國人民,“在工作重心轉到經濟建設以后,全黨要研究如何適應新的條件,加強黨的思想工作,防止埋頭經濟工作,忽視思想政治工作的傾向。”在總結改革開放十年來的經驗教訓時,鄧小平同志要求全黨同志堅決克服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對忽視思想政治工作的言行多次提出過嚴肅的批評。僅在&*-*年那場“政治風波”前后,就四次指出,十年來最大的失誤是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他說:“四個堅持,思想政治工作,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反對精神污染,我們不是沒有講,而是缺乏一貫性,沒有行動,甚至講得都很少。不是錯在四個堅持本身,而是錯在堅持得不夠一貫,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太差。”“現在我們國內形勢很好。有一點要提醒大家,就是我們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時,一定要堅持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堅持五講四美三熱愛,教育全黨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他還從戰略的高度,語重心長地提出,“要特別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下兩代,一定不能讓我們的青少年做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俘虜,那絕對不行”。鄧小平同志的這些論述,充分說明了越是改革開放,越是發展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越是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
二、關于德育目標的層次性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在認真總結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并根據時代的發展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客觀要求,科學地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作為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培養人、教育人的目標。這個目標是一個層次分明的有機整體。有道德、有紀律是實現“四有”思想政治工作戰略目標的一項基礎性工程。有文化是形成正確思想,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工作作風的必要條件。有理想是“四有”新人的首要素質,處在最高層次,居于核心地位。其實,人一生下來,最先學習的不是文化知識,而是道德,首先必須學會做人的基本道德規范,然后才去學習文化。有了文化,懂得紀律,然后才逐步樹立自己的奮斗目標,成為一個有理想的人。因此,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有理想是一個漸進性的有機整體,這體現了鄧小平同志對新時期人的全面發展和人才素質要求的層次性特點。
不僅如此,鄧小平同志還非常重視把廣泛性與先進性要求結合起來,他指出:“在鼓勵幫助每個人勤奮努力的同時,仍然不能不承認各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才能和品德的差異,并且仿照這種差異給以區別對待,盡可能使每個人按不同的條件向社會主義的總目標前進。”這說明德育要取得成效就不能脫離實際情況,必須從我國現在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提出不同的要求。在現階段,由于人們的經濟地位、文化程度、所處環境以及主觀努力程度的差異,存在著先進、落后和中間狀態的差別,這種狀況決定了在德育過程中,不能千篇一律地用先進性的要求去對待具有不同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的人。必須把先進性與廣泛性要求結合起來。德育不堅持先進性,就有背離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危險,就難以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德育不堅持廣泛性,就有可能產生脫離大多數群眾,脫離實際的傾向,德育就難以發揮出應有的優勢。因此,只有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德育才能發揮最大效益。
鄧小平德育系統觀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德育系統化實效性
論文摘要:鄧小平的德育思想立足于社會大教育、大德育觀,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德育的地位、目標層次、內容體系、途徑方法及管理評估等方面的問題,是對系統化的馬克思主義德育理論的新發展,為構建新時期德育系統化,增強德育實效性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南。
鄧小平的德育思想立足于社會大教育、大德育觀,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德育的地位、目標層次、內容體系、途徑方法及管理評估等方面的問題T體現了系統性、整體性、科學性和創造性等時代特征。當前,學習研究鄧小平的德育系統化思想對于促進德育系統化,構建德育系統工程,提高綜合育人實效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一、關于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鄧小平同志高度重視黨的思想政治工作,認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黨的政治優勢和優良傳統。早在戰爭年代,鄧小平同志就十分重視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他說:“政治工作,在鞏固新戰士與提高其戰斗力上,是應該而且能夠發揮其極大作用的。”他還認為,政治思想工作對于發動群眾,提高部隊戰斗力,對于鞏固我黨和軍隊政治經濟基礎,提高群眾和黨員的思想覺悟都有重要作用。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同志認為這個傳統不能丟,它是我們的傳家寶,是我們的政治優勢。他說:“過去我們黨無論怎樣弱小,無論是遇到什么困難,一直有強大的戰斗力,因為我們有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有了鐵的紀律。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這都是我們的真正優勢。”鄧小平同志這一系列重要論述說明,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一大政治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一再告誡全黨和全國人民,“在工作重心轉到經濟建設以后,全黨要研究如何適應新的條件,加強黨的思想工作,防止埋頭經濟工作,忽視思想政治工作的傾向。”在總結改革開放十年來的經驗教訓時,鄧小平同志要求全黨同志堅決克服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對忽視思想政治工作的言行多次提出過嚴肅的批評。僅在&*-*年那場“政治風波”前后,就四次指出,十年來最大的失誤是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他說:“四個堅持,思想政治工作,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反對精神污染,我們不是沒有講,而是缺乏一貫性,沒有行動,甚至講得都很少。不是錯在四個堅持本身,而是錯在堅持得不夠一貫,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太差。”“現在我們國內形勢很好。有一點要提醒大家,就是我們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時,一定要堅持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堅持五講四美三熱愛,教育全黨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他還從戰略的高度,語重心長地提出,“要特別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下兩代,一定不能讓我們的青少年做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俘虜,那絕對不行”。鄧小平同志的這些論述,充分說明了越是改革開放,越是發展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越是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
鄧小平的德育系統觀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德育系統化實效性
論文摘要:鄧小平的德育思想立足于社會大教育、大德育觀,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德育的地位、目標層次、內容體系、途徑方法及管理評估等方面的問題,是對系統化的馬克思主義德育理論的新發展,為構建新時期德育系統化,增強德育實效性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南。
鄧小平的德育思想立足于社會大教育、大德育觀,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德育的地位、目標層次、內容體系、途徑方法及管理評估等方面的問題T體現了系統性、整體性、科學性和創造性等時代特征。當前,學習研究鄧小平的德育系統化思想對于促進德育系統化,構建德育系統工程,提高綜合育人實效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一、關于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鄧小平同志高度重視黨的思想政治工作,認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黨的政治優勢和優良傳統。早在戰爭年代,鄧小平同志就十分重視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他說:“政治工作,在鞏固新戰士與提高其戰斗力上,是應該而且能夠發揮其極大作用的。”他還認為,政治思想工作對于發動群眾,提高部隊戰斗力,對于鞏固我黨和軍隊政治經濟基礎,提高群眾和黨員的思想覺悟都有重要作用。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同志認為這個傳統不能丟,它是我們的傳家寶,是我們的政治優勢。他說:“過去我們黨無論怎樣弱小,無論是遇到什么困難,一直有強大的戰斗力,因為我們有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有了鐵的紀律。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這都是我們的真正優勢。”鄧小平同志這一系列重要論述說明,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一大政治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一再告誡全黨和全國人民,“在工作重心轉到經濟建設以后,全黨要研究如何適應新的條件,加強黨的思想工作,防止埋頭經濟工作,忽視思想政治工作的傾向。”在總結改革開放十年來的經驗教訓時,鄧小平同志要求全黨同志堅決克服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對忽視思想政治工作的言行多次提出過嚴肅的批評。僅在&*-*年那場“政治風波”前后,就四次指出,十年來最大的失誤是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他說:“四個堅持,思想政治工作,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反對精神污染,我們不是沒有講,而是缺乏一貫性,沒有行動,甚至講得都很少。不是錯在四個堅持本身,而是錯在堅持得不夠一貫,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太差。”“現在我們國內形勢很好。有一點要提醒大家,就是我們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時,一定要堅持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堅持五講四美三熱愛,教育全黨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他還從戰略的高度,語重心長地提出,“要特別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下兩代,一定不能讓我們的青少年做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俘虜,那絕對不行”。鄧小平同志的這些論述,充分說明了越是改革開放,越是發展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越是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
鄧小平的德育系統觀淺論論文
摘要:鄧小平的德育思想立足于社會大教育、大德育觀,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德育的地位、目標層次、內容體系、途徑方法及管理評估等方面的問題,是對系統化的馬克思主義德育理論的新發展,為構建新時期德育系統化,增強德育實效性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南。
關鍵詞:德育系統化實效性
鄧小平的德育思想立足于社會大教育、大德育觀,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德育的地位、目標層次、內容體系、途徑方法及管理評估等方面的問題T體現了系統性、整體性、科學性和創造性等時代特征。當前,學習研究鄧小平的德育系統化思想對于促進德育系統化,構建德育系統工程,提高綜合育人實效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一、關于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鄧小平同志高度重視黨的思想政治工作,認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黨的政治優勢和優良傳統。早在戰爭年代,鄧小平同志就十分重視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他說:“政治工作,在鞏固新戰士與提高其戰斗力上,是應該而且能夠發揮其極大作用的。”他還認為,政治思想工作對于發動群眾,提高部隊戰斗力,對于鞏固我黨和軍隊政治經濟基礎,提高群眾和黨員的思想覺悟都有重要作用。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同志認為這個傳統不能丟,它是我們的傳家寶,是我們的政治優勢。他說:“過去我們黨無論怎樣弱小,無論是遇到什么困難,一直有強大的戰斗力,因為我們有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有了鐵的紀律。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這都是我們的真正優勢。”鄧小平同志這一系列重要論述說明,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一大政治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一再告誡全黨和全國人民,“在工作重心轉到經濟建設以后,全黨要研究如何適應新的條件,加強黨的思想工作,防止埋頭經濟工作,忽視思想政治工作的傾向。”在總結改革開放十年來的經驗教訓時,鄧小平同志要求全黨同志堅決克服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對忽視思想政治工作的言行多次提出過嚴肅的批評。僅在&*-*年那場“政治風波”前后,就四次指出,十年來最大的失誤是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他說:“四個堅持,思想政治工作,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反對精神污染,我們不是沒有講,而是缺乏一貫性,沒有行動,甚至講得都很少。不是錯在四個堅持本身,而是錯在堅持得不夠一貫,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太差。”“現在我們國內形勢很好。有一點要提醒大家,就是我們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時,一定要堅持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堅持五講四美三熱愛,教育全黨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他還從戰略的高度,語重心長地提出,“要特別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下兩代,一定不能讓我們的青少年做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俘虜,那絕對不行”。鄧小平同志的這些論述,充分說明了越是改革開放,越是發展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越是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
中小學校長德育領導力提升
摘要:中小學校長的德育領導力直接關乎中小學校長對于整個學校的德育工作的認識、規劃和建設。關注現階段以校為本推行的德育工作可知目前中小學校長德育領導力提升主要存在以下困擾:一是受困于“小德育”的傳統觀念,對于德育工作開展的廣度和深度認識不夠;二是中小學校長自身德育研究視野局限,以管促育、生活化育的管教融通的頂層設計缺失;三是德育建設感召力不足,德育其它主體缺位,力量甚微。鑒于此,可以通過不斷推進德育理論建構與實踐設計,創新德育工作思路;加強德育創新研究,增強中小學校長德育領導力;提高德育隊伍素質,增強領導實效,進而促進中小學校長德育領導力不斷提升。
關鍵詞:中小學校長;德育領導力;德育理論;德育隊伍;德育創新
中小學校長作為德育落地的重要支撐力量,其德育領導力對于學校的德育工作能否順利開展至關重要。因此,中小學校長應該有意識地提高自身的德育領導力。中小學校長的德育領導力主要體現在校長的德育理解力上。中小學校長應有意識關注且有能力平衡學校治理中教學和德育這兩大工作重心。首先,對于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認識,校長不應該僅僅關注學生智育目標的完成,而且還應該兼顧德育目標的實現。其次,對于德育工作的特殊性的認識,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對于學生智育目標的過度關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德育目標受到掩蓋和遮蔽,校長要在有限的前提下巧妙地推進學校德育工作,并通過管理與教學工作實現與智育的融合,這是中小學校長德育理解力的又一關鍵維度。最后,校長德育領導力強調校長能否按德育的規律對現有的德育資源、德育環境加以整合和利用,以形成立體多維的德育氛圍,實現價值層面的客體引導與主體建構相統一,實現道德層面的單向內生與多元培植相結合,促使教育者代表社會所提出的道德要求與道德主體即學生的自我建構之間形成互相作用力。但是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中小學校長德育領導力的提升存在很多困擾。
一、中小學校長德育領導力提升的現實困境
(一)受“小德育”傳統觀念束縛,對于德育工作開展的廣度和深度認識不夠。中小學生本身處于“前道德”發展階段,中小學校長進行德育領導的根本保證在于對德育有科學深刻的認識,但是,當前中小學校長普遍受到“小德育”傳統觀念的束縛,對于德育的廣度和深度認識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對于德育的內涵和范圍理解過“小”。具體體現為將德育開展與智育開展孤立起來,這與中小學所固有的升學壓力密切相關。由于受“應試教育”和“結果重于過程”觀念的影響,小學生從入學的第一天起就開始學科知識儲備,尤其在長期以來以升學成績作為教育質量檢測主要標準的大背景下,當課堂知識教學和與德育教育發生時間和組織上的沖突時,學校往往選擇前者,德育仍然是口號喊得響亮而作為少得可憐。二是對于德育實施策略和手段的理解過“小”。目前存在著德育的方法和途徑僵化和老化的弊病,學校對于學生的思想品德的考查形式仍是集中于書面呈現的知識體系和知識點的再認與回憶,在某種程度上犧牲了學生個體差異與個人體驗。三是對于德育實施的主體理解過“小”。家庭教育是德育的基礎和起點,對學校德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少家長忙于生計或者本著讓學校包攬孩子的教育的想法,又或者因自身相關教育知識的缺失,忽視了家庭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品德教育,使孩子無法真正理解“德”的含義,只將其作為課業任務去學習。可見,家庭在這個時候并沒有起到補充完善或深化學校德育成果的作用。(二)中小學校長自身德育研究視野局限,以管促育,生活化育的管教融通的頂層設計缺失。一是中小學校長自身的德育研究能力普遍不足。作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統領者與規劃者,中小學校長在具體開展學校的德育工作等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尤其是在當前倡導自主、彈性的學校管理文化下,對于學校教育治理結構的現代化追求下,中小學校長應更注重學校的制度管理和自主管理。調查發現,現階段大多數校長的德育研究仍集中于管理這個維度,具體的集中精力于學生管理、課程管理、教師管理,對德育的校本設計和德育理念的現實落地、德育基本理論的實踐關照研究甚少。二是中小學校長的德育管理能力不足。在管理上,中小學德育工作隊伍應該在組織上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特別是在促進管理組織內部的良好運行和內部控制方面。內部控制上,學校德育工作在組織上應該以其校長為總指揮進行工作的部署與統領,要有全面負責的意識。比如,可以設立德育副校長。與此同時,政教處要及時將學校德育工作以會議的形式與班主任溝通,班主任要據此制定班級德育實施辦法,在班會中說明任務,與學生一同落實。(三)德育號召力不足,其他德育主體缺位、力量單薄。德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其核心主體、重要主體和相關主體都應該以各種形式出現在中小學生德育課堂。德育主體缺位主要體現在家長和教師的德育參與程度低。教師作為德育的主體,沒能應對學科課堂教學該如何組織、如何設計的新要求,立足課本,依托教師本身的學科素養和學科積累去把握學科的知識結構,利用學科面貌去發揮學科優勢,使德育能夠自然充分地出現在各科的教育教學現場,讓學生能夠脫離以往機械的背誦記憶和固定的方法。對于家長來說,家長沒有主動參與學生德育實踐的意識和行為,他們單純地認為德育是學校的任務,德育的工作應該由學校完成。對學生而言,沒有形成完整一體的德育環境,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家長的行為與學校所教導的德育準則相違背,造成了學校德育力量的折損。
二、中小學校長德育領導力提升的實踐路徑
德育生態與生態德育辯論
德育生態與生態德育是當前德育研究過程中出現較多的兩個新潮名詞。在有些研究論文中,存在著混用的現象。同時,德育生態也是“德育工作生態模式研究”課題的核心概念,能否準確把握其概念、內涵與實質,直接影響研究的路徑、方向和成果。因此,辨析德育生態與生態德育之間的區別,正確合理使用這兩個概念,是非常必要的。
我們認為,德育生態與生態德育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概念不同
生態德育是近年來德育研究的熱點之一。人們關于“生態德育”這一概念的解釋,盡管表述各異,但并無實質性差別。著名學者劉驚鐸等認為,生態德育是指“教育者從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處和互惠共生的生態觀出發,開發、引導受教育者為了人類的長遠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養成關心愛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生態保護意識、思想覺悟和相應的道德文明行為習慣,它要在受教育者思想上樹立一種嶄新的人生觀、自然觀,合理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有意識地調控人對自然的盲目行為。”許多研究者指出,生態德育是“一種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動”,或“一種新型的德育活動”,是“一種新德育觀”,或“將一種新的德育觀滲透在德育活動中”。生態德育是傳統德育在內容上的拓寬,在領域上的延伸,顯然屬于德育的本體論層次。
目前學術界關于德育生態的研究還不多,尚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夠重視。我們認為,所謂德育生態,是指德育工作者從改進德育工作方式,增強德育效果出發,借助生態學、教育生態學的原理與方法,遵循道德品質養成規律,消除德育工作中的各種不和諧因素,創造一個和諧、快樂、自然的德育生態環境,維持德育生態系統的平衡協調,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自然生成。德育生態概念的提出是對當前學校德育工作生態失調失衡的反思的結果,是德育方法模式的探索和創新,屬于德育方法論層次。德育生態強調,德育工作一定要有生態觀、系統觀,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體,遵循學生道德生成的規律,協調好師生關系、家校關系、社校關系,一切為學生的道德成長服務。德育生態重視的是德育的方法,關注的是德育的效果。
2、內涵不同
深究如何增強德育的實效性
高德育實效性,充分發揮學生的內化效應,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那么如何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呢?針對當前情況,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拓寬德育內容,改進教育形式
德育工作的重點應突出主旋律,著眼于新一代人愛國精神、奮進精神和道德行為的培養,引導學生把愛國之情升華為愛國之心、報國之志、效國之舉,要使他們逐步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引導他們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現象,進行觀察、思考、辨析,從而領悟人生的真諦。
德育不能偏離基礎教育的培養目標,要打好學生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基礎,在安排和操作上應樹立整體系統觀念,克服盲目性、隨意性,增強德育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要扎扎實實地從基礎道德、基本行為規范抓起,由低到高,逐步深入,有計劃地向系列教育活動順序推進。應根據學生不同年齡心理、生理特點,提出不同要求,使教育分層次地實現。
同時還要建立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使三者形成合力,協同作戰,促進德育由單一化向社會化轉變。
二、發揮主體作用,強化自我教育
新時期農村高中德育論文
一、新時期農村高中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農村高中由于受到辦學條件、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新時期在開展德育工作的創新舉措上還存在一些亞待解決的問題莊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學校缺乏對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視管理目標不明確。
農村高中學校的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在應試教育的傳統觀念和追求高升學率的影響下,無論是學校領導還是教師甚至學生家長一直以來都存在“重智德育”的問題理所當然認為學生讀書就是為了考大學,導致學校在開展德育工作時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缺乏德育工作理念的創新德育管理目標不明確。
2.學校的德育工作方法簡單德育內容缺乏充實。新時期學校開展德育工作應該要與時俱進全方位養成教育并不是一時的機械化的工作。目前在農村高中很多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過于簡單,基本上都是采取“以管代教”、“單項灌輸”的形式德育的內容缺乏創新和延伸普遍存在學生在校內表現很好,到了校外表現就完全不一樣的問題掌生的實踐和體驗注重不夠。例如很多農村高中的德育工作就是要求學生守紀律采取“警察式”的工作管理方式,習慣采用“管、卡、壓”等辦法德育內容僅僅是依據5中學生守則6、5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6,或者一些令行禁止的道德規范忽視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對于塑造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和養成行為規范沒有評價機制,學生實踐和體驗德育效果不理想。
3.德育工作只注重對學生的教育,忽視了師德的培養和德育隊伍的建設。當前學校的德育工作開展不僅僅是要針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還應該注重對學校教師師德的培養和育德能力的提高。學校的德育工作主要是針對學生但是德育工作開展的主導是教師,教師德育的水平直接影響德育工作開展的進程和德育工作的效果。目前在農村高中學校德育工作基本上是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對于師德的養成和育德能力的評價卻很少提及,導致學生的德育水平沒有得到提高。
德育教育的系統性特征論文
論文摘要:以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導,用系統分析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德育系統的主要特征作了初步的探討和分析,提出了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加強德育教育的新思路。
論文關鍵詞:德育教育;系統觀;整體性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還強調,要切實抓好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的德育教育網絡,在社會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育人環境。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研究探討德育教育新的特點、規律和方法,對于加強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僅擬對德育教育的系統方法談點看法。
一、德育教育的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是系統方法的重要原則。它要求人們在認識和改造系統對象時,把對象作為整體看待,從整體與部分的相互聯系中提示系統的特征和運動規律。談德育教育的整體性原則,旨在對當前存在的單一、分散、封閉的弊端,變單維德育為多維德育,封閉德育為開放德育,他律德育為自律德育,分散德育為整體德育,進而由經驗向科學,由靜態的固步自封到動態地向全世界學習,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能發揮最大效能的整體德育效應。
首先,分析德育教育系統。德育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實質上是德育教育工作者通過教育手段,使受教育者接受種種教育內容,以轉化其思想、規范其行為的過程。因而構成德育教育系統的要素至少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教育主體,主要指黨、政、軍、工、青、婦等各級政工干部,各類學校的教育、干部、宣傳、思想戰線的教育工作者等;二是教育客體,即更為廣泛的教育對象,一切公民、一切集體和個人(包括教育者自身)都應接受黨的思想教育;三是教育內容,主要有理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倫理道德教育、法制紀律、時事政治教育等等;四是教育手段,包括開展德育教育的各種渠道、途徑、方式、方法以及必須的物質條件。只要使德育教育系統的各個要素相互聯系與相互作用,就會顯示出整體性的優勢。恩格斯在闡述這個原理時說:“許多人協作,許多力量溶合為一個總的力量,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造成新的力量,這種力量和它的一個個力量的總和有本質的差別。在實施教育過程中,就是要把各方面力量組織部署好,形成相互聯結、相互作用、思想統一、步調一致的整體,從而發揮德育教育的整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