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1 12:44: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端午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端午節由來、端午的來歷
世界無煙日
端午節簡介: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于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飲食民俗探析
[摘要]端午節是中國3大傳統民俗節日之一,發端于戰國,形成于漢代,定型于宋代。端午節歷經千年的歷史長河,歷朝歷代的演變而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民俗。古時,端午節有飲雄黃酒、艾酒、吃雞蛋、吃粽子等民俗;近代,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端午節開始凸顯出兩大主要象征符號:粽子和龍舟。荊楚地區是端午節屈原傳說型的發源地,也是現在端午節的主要原型地區,荊楚地區的端午飲食民俗的變遷及其文化內涵對于解讀端午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飲食民俗;端午;荊楚文化圈
端午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具有豐富的民俗內涵。在現在人們的概念中,一提到端午節就會想到:(紀念)屈原、(吃)粽子、(劃)龍舟3個關鍵詞。對這3個詞語進行疊加組合之后,就形成了人們觀念中的端午節———紀念屈原的節日,節日中的代表性飲食是粽子,特色活動是劃龍舟。屈原,今湖北秭歸人,因仕途的失意,于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后經歷代政權(宋朝追封屈原,確立端午節的地位)和文人(屈原托夢傳說)的推動,端午節在全國范圍內傳播開來。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觀》中,專家委員會的評審對端午節做了概括性的說明: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比紀念屈原說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詞,已廣泛深入人心,古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詞,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屈原聯系在一起[1]344。荊楚地區———屈原故里,是屈原傳說型端午節的發源地,亦是端午節舉辦最隆重的地域之一。
一、荊楚文化及荊楚文化圈
“荊”“楚”連稱,最初只是族類名。或說荊、楚同義。從實際使用情況看,既有單稱“荊”或“楚”的,也有連稱“荊楚”或“楚荊”的,后來轉為地域名[2]2。荊楚的地域,因歷史時期的不同而有所變異。“荊楚”最早出現在《詩經•商頌•殷武》中,文云:“維女(汝)荊楚,居國南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撻彼殷武,奮發(伐)荊楚。泵(深)入其阻,裒荊之旅。”“荊楚”2字自此而開始連稱使用。劉玉堂說:“作為地域的荊楚,從來沒有公認的邊界。假如以現代的行政區劃為準,那是以今律古;假如以古代的民族、國家、州郡為準,那是以古律今,二者都有鑿枘不入之弊。”[2]2劉玉堂和張正明所撰寫的《荊楚文化志》,依據天然的地理形勢和人為的文化傳統兩個方面對荊楚地域進行了界定[2]3-4。按地理方位來說,荊楚地區就是長江中游地區;按文化氛圍來說,荊楚就是楚人的生活范圍。大致包括今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全境以及安徽西部的部分地區。荊楚地域的劃分與荊楚文化圈密不可分。在《詩經•商頌》毛傳中對荊楚的釋義是:“荊楚,荊州之楚國也。”荊楚指的是古荊州的楚國。楚國和楚國文化是荊楚地區形成的必備條件。荊楚地域在不同的歷史[收稿日期]2016-10-18時期,隨著楚國疆域和楚國文化的影響范圍而變化。“楚文化并不是純粹的單一的,它是一種地域性的文化或者甚至可以說它首先是一種植根于地域本土的文化。”[3]3荊楚文化是在楚地疆域上形成的亞文化,荊楚地域是指荊楚文化影響的范圍,荊楚文化與荊楚地域二者是共生共存的。荊楚文化是一種具有獨特地域性的、以古代楚國都城紀南城(今湖北荊州一帶)為中心向四外輻射的亞文化圈。“1953年9月,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對江陵縣郢城、萬城和紀南城展開了初步調查。1956年,楚紀南故城被公布為湖北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①荊楚文化的核心地區是楚國都城紀南城,根據考古發現,紀南城在今湖北荊州、江陵一帶,即荊楚文化圈的核心地區。在當下,“荊楚”帶給人們的感覺就是湖北,荊楚文化就是湖北的文化。雖然歷史上荊楚并非僅僅是湖北地區,它是以湖北古荊州地區為中心,面積比現在的湖北轄區大。但是在近現代,唯有湖北人以“楚”或“荊楚”自稱,湖南弘揚的是湘文化,河南和安徽也有各自宣傳的主線文化(文明)。只有湖北地區宣揚的是荊楚文化,稱自己是楚人的后代。故本文對荊楚地區端午節的研究主要立足于荊楚地域的核心區域———湖北地區,即以湖北地區為主要研究地區,輻射湖南全境、河南南部和安徽的部分地區。
二、荊楚地區端午飲食民俗的源流
端午別稱知多少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等等。
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午,屬十二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天中節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太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浴蘭節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云:“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棕節古人端午吃棕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端午節歌謠
端午節
“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五月節,天氣熱,放下鋤頭歇一歇;山上清風爽,楊梅紅出血。
五月五,是端午,背個竹簍入山谷;溪邊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薄劍斬百邪鬼入虎品。(陜西)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端午節的保健活動
端午節
“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蒲劍斬百邪,鬼魅入虎口。”這是一首端午節習俗的古民謠。端午節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除了賽龍舟、吃粽子等習俗外,還有許多古老的、與中醫藥有關的民俗。
插艾蒿
采艾葉懸插于門上、堂中,據說能辟邪驅瘟。端午節插艾歷史悠久,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中載:“五月五日采艾……懸門戶上,以禳毒氣。”此期間艾的殺毒能力最強。古代醫家稱“杏乃中醫之花,艾乃中醫之草”。相傳藥圣孫思邈常用艾葉溫灸足三穴,后來竟長壽100多歲。
掛菖蒲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端午節時百姓慣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說有驅魔祛鬼神效,還傳說食菖蒲可長生。據《本草綱目》中載,菖蒲乃蒲類之昌盛者,故名。又因其葉像劍,故亦稱“劍水草”。菖蒲根莖可作香料,有提神、通竅、殺菌功能。清富察郭崇《燕京歲時記》中記述端午日用菖蒲根刻成小人兒、小葫蘆等飾物掛于兒童脖頸以辟邪,也有用菖蒲根泡酒以求延年益壽。
端午節活動規劃
一、指導思想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大力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我校將結合今年的端午節,通過“大手拉小手”的方式,在家庭、學校中開展“我們的節日——端午節”主題活動。
二、活動目的
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傳統節日教育的內容與途徑是廣泛的,我校的學生以城市子女居多,對過傳統節日的風俗了解不多,針對這一現狀,我們將今年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的教育活動從學校和家庭兩個面延伸。通過在學校開展綜合性學習,了解端午節的由來、有關傳說、各地的習俗、香囊的制作等;通過在家庭開展親子間長輩帶孩子懸白艾、掛菖蒲、包粽子等形式多樣的活動,真正讓隊員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引導廣大師生進一步了解傳統節日、認同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過好傳統節日,進一步增強愛國愛鄉情感,提高科學文明素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三、活動時間
年5月18日—30日
端午節的主題活動
端午節
一、主題來源: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著獨特的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慶祝活動。這些活動都適合中班的幼兒來開展,既能鍛煉和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又能增進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興趣。
同時,端午節又有著一個有名的來歷,讓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發他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為此,我結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開展相關的主題教學活動。
二、主題目標:
1、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樂于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樂于參與一些節日準備和慶祝活動。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產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端午節禮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歷正月初七,或謂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后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跡,乃與詩人節合并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