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邊外交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1 22:11:3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多邊外交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我國多邊外交發展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國;多邊外交;國際行為主體
[論文摘要]多邊外交是指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國際行為主體(包括國家行為體和非國家行為體)通過建立國際組織、締結國際條約、舉行國際會議等所開展國際合作和協調。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益重視多邊外交。中國多邊外交具有自己的特點,要重視處理其中的中國多邊外交重要關系。
多邊外交古已有之,但近年才日益得到重視。這與當前全球化速度加快,全球問題更加突出,世界各國聯系日益密切分不開。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上多邊外交呈現出非常活躍的態勢,而且形式與內容也日益豐富和多樣。
一、多邊外交的基本內涵
關于多邊外交的概念,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相對而言,下列定義比較科學,即:多邊外交是相對于“雙邊外交”而言的,多邊外交是指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國際關系行為主體(包括國家行為體和非國家行為體)通過建立國際組織、締結國際條約、舉行國際會議等所開展各個領域的國際合作和協調。
多邊外交的實踐古已有之。有學者認為,距今約2800年的中國春秋時代,東周列國的霸主“大會諸侯,訂立盟約”既是中國古代的首腦外交,也是中國古代的多邊外交實例。但也有人認為,真正意義上的多邊外交可以追溯到1648年召開的威斯特伐利亞和會。當代意義上的多邊外交是二戰后發展起來的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體系。但是,直到冷戰結束后其在國際關系中的獨特作用才重新受到人們的重視。
我國多邊外交發展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國;多邊外交;國際行為主體
[論文摘要]多邊外交是指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國際行為主體(包括國家行為體和非國家行為體)通過建立國際組織、締結國際條約、舉行國際會議等所開展國際合作和協調。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益重視多邊外交。中國多邊外交具有自己的特點,要重視處理其中的中國多邊外交重要關系。
多邊外交古已有之,但近年才日益得到重視。這與當前全球化速度加快,全球問題更加突出,世界各國聯系日益密切分不開。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上多邊外交呈現出非常活躍的態勢,而且形式與內容也日益豐富和多樣。
一、多邊外交的基本內涵
關于多邊外交的概念,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相對而言,下列定義比較科學,即:多邊外交是相對于“雙邊外交”而言的,多邊外交是指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國際關系行為主體(包括國家行為體和非國家行為體)通過建立國際組織、締結國際條約、舉行國際會議等所開展各個領域的國際合作和協調。
多邊外交的實踐古已有之。有學者認為,距今約2800年的中國春秋時代,東周列國的霸主“大會諸侯,訂立盟約”既是中國古代的首腦外交,也是中國古代的多邊外交實例。但也有人認為,真正意義上的多邊外交可以追溯到1648年召開的威斯特伐利亞和會。當代意義上的多邊外交是二戰后發展起來的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體系。但是,直到冷戰結束后其在國際關系中的獨特作用才重新受到人們的重視。
我國多邊外交研討論文
[摘要]對于意圖實現和平發展的中國,多邊外交在其對外戰略中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新中國成立以后,開始參與到國際多邊事務之中,多邊外交實踐逐漸展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政府對多邊外交的重視程度總的來講是呈上升趨勢的。多邊外交逐漸成為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中國;多邊;多邊外交
作為一個和平發展中的大國,多邊外交在中國對外戰略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本文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中國的多邊外交這一重大課題進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討。
一、多邊外交
多邊外交自古就有。二戰以后,多邊外交發展非常迅速。對于多邊外交的概念,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理解。有的學者認為,“多邊外交是指在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國家組成的體系進行的外交活動。它可以在政府間的層次上進行,也可以在非政府間的層次上進行”。也有學者認為,“多邊外交,指兩個以上的國際關系行為主體在多種領域開展的國際合作、交往、協調的行為和方式”。還有學者認為,“多邊外交是指數個行為體通過建立國際組織、締結國際條約、舉行國際會議等所開展的各個領域的合作”。從以上不同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多邊外交有以下幾個特點:其一,多邊外交是與雙邊外交相對應的概念。其二,多邊外交的行為主體在數量上必須超過兩個。其三,多邊外交的行為主體主要是國家,但是也包括其他各種行為主體。
二、中國多邊外交的四個時期
中共外交新略令世界耳目一新
中新網10月19日電美國《僑報》18日刊登社論《中共外交新略借重中國智慧》指出,在中國大步而堅實地走向世界的今天,世界也在傾聽著中國的足音,辨析著中國足櫻因此,十七大召開之際,外界將關注中國外交方略將如何定案、中國外交將如何出手。從中國近年的外交演出中,尤其從是次的政治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外交新略正在浮出:
該文從如下四個方面闡述觀點:
第一,“和諧世界”的外交戰略的成型。
近五年來中國外交實踐過程,可以說是胡溫“和諧世界”的外交戰略的醞釀與成型的過程。1985年,鄧小平提出,“和平與發展是世界的兩大主題”,奠定了新時期中國外交戰略的出發點。而近年來,世界政治經濟形勢和國際關系格局持續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胡溫審時度勢,從“和諧社會”的治國理念出發,于2005年推出“和諧世界”的理念。這一戰略的核心是謀求在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間的“求同存異”。它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它既是理想的,也是務實的。它既是“和平共處”原則在新形勢下的延伸,更凝聚著中國傳統的“和合”智慧。在十七大報告中,在闡述這一理念時,就提出“在國際關系中弘揚民主、和睦、協作、共贏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共同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這些,與西方信奉實力第一,追求利益化最大化的現實主義外交,或者是以意識形態劃線的“新保守主義”外交拉開了距離。可以說,“和諧世界”就是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外交方略。
中國近年所上演的一場場外交大戲,都是“和諧世界”的理念下導演的。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中美兩大社會制度、意識形態有巨大差異的國家,在風風雨雨中,維系著戰略伙伴關系,美方認可中國為“利益相關方”,標志雙方關系走向穩定與成熟。中日關系成功走出小泉的陰影,在五年僵局后融冰回暖。中印兩大巨人摒棄前嫌,重新握手。在解決朝核危機、達爾富爾問題中,中國外交在維護國家核心利益的前提下,所表現出來的務實精神與圓融手法,均令世界耳目一新。
第二,“有所作為”外交策略的確認。
我國睦鄰外交論文
[摘要]中國的睦鄰友好外交政策在國際風云變幻中經受住了考驗,成為中國處理與周邊國家關系的基本準則,“睦鄰、安鄰、富鄰”是現階段中國睦鄰外交政策的集中表述,是對近年來中國周邊外交實踐的經典總結。20世紀90年代以來,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國一如既往地堅持睦鄰外交政策,努力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地推進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合作關系,與周邊國家的政治互信、經濟交融、安全對話等進一步加深,中國的睦鄰外交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關鍵詞]中國睦鄰外交;成果;深化
冷戰結束以來,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更加突出,總體趨于緩和的國際環境為中國穩定周邊提供了良好機遇。中國的周邊外交歷來在整個中國外交戰略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中國的國家安全、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乃至國際地位的改善都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歷史表明,中國的睦鄰友好外交政策在國際風云變幻中經受住了考驗,成為中國處理與周邊國家關系的基本準則,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取得了更加豐碩的成果。
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睦鄰外交政策
中國是禮儀之邦,自古以來就有睦鄰友好、親仁善鄰的民族傳統美德。新中國成立后積極開展周邊外交,將“安定四邦”作為其指導原則,奠定了中國睦鄰友好外交政策的基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首先針對周邊國家提出的國際關系原則,構成了中國睦鄰外交政策的核心,已成為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此后,“求同存異”、“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等主張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共同構成中國睦鄰友好外交政策的基本內容。
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繼續堅持睦鄰外交政策,從周邊人手,排除干擾,打破西方發達國家的制裁,與周邊國家增強政治互信,深化經濟合作,使睦鄰外交政策不斷深化。1992年黨的十四大與1997年十五大重申并發展了我國一貫堅持的睦鄰外交政策,把堅持睦鄰友好放在重要位置。十四大報告認為,我們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處于建國以來的最好時期;十五大報告堅持睦鄰友好不改變,對中國與鄰國之間存在的爭議問題,著眼于維護和平與穩定的大局,通過友好協商和談判解決,一時解決不了,暫時擱置,求同存異。進入21世紀,中國的周邊政策更為全面和成熟。2002年十六大提出了“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睦鄰外交政策;十七大報告則強調指出:“我們將繼續貫徹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加強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和務實合作,積極開展區域合作,共同營造和平穩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贏的地區環境。”“與鄰為善,以鄰為伴”這一方針繼承了中國幾千年來傳統的睦鄰思想,順應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深化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睦鄰外交政策,為新世紀中國周邊外交確定了方向。
全球化的外交意義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全球化是客觀的、多維的歷史發展進程,是同一化與多樣化的統一。當代全球化對外交的影響是巨大的,它推動了外交主體、外交議題、外交方式的革命。
【關鍵詞】全球化主權碎片化外交議題擴展公共外交多邊外交
Abstract:Globalizationisaobjectivelyandmultidimensionallyhistoricalcourse,andalsoaidenticalanddiversifiedunion.Contemporaryglobalizationisprofoundtodiplomacy,whichpromotestherevolutionofdiplomaticbody,diplomaticsubjectanddiplomaticmode.
KeyWords:Globalization;Fragmentizedsovereignty;Expansionofdiplomaticsubject;Publicdiplomacy;Multilateraldiplomacy
全球化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時髦用語”(buzzword)。但是,全球化的許多基本問題都處在巨大的爭議之中而難以達成共識,譬如全球化究竟是一種實際狀態,還是一種意識形態或目標,全球化究竟始于何時,全球化是單維的還是多維的,全球化是西方化、美國化嗎?全球化是同質化還是異質化?正如羅伯特•基歐漢所言,全球化這一說法意在表明,人們普遍認識到世界政治的性質正在發生變化,當然,這種模糊的說法也意味著,人們對這一變化的理解還是膚淺的。所以,我們首先應該對全球化發展的趨勢和特點作一理解和把握。
一、當代全球化發展的客觀趨勢
堅持和平發展道路 推動建設和諧世界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立足中國國情和歷史文化傳統,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地提出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建設和諧世界,豐富和發展了我們黨和國家的國際戰略和外交思想,真實表達了中國人民愿同世界各國人民共同推進人類進步事業的崇高追求。
立足中國國情,順應歷史潮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穩定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中國在地區和世界事務中的影響越來越大。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并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中大國,中國以何種方式實現發展,對國際社會承擔什么樣的責任,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因此,緊密結合國內外的新形勢,對國際戰略和對外關系的重大問題進行理論創新,成為我們黨面臨的迫切任務。
2004年以來,同志在國內外各種場合明確指出: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十六屆四中全會強調“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永遠不稱霸。”2005年11月,主席訪英期間全面闡述了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基本要義。同年12月,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必然性和堅定決心,提出了相應的戰略方針和政策措施。2006年8月,中央外事工作會議提出:要“努力實現和平的發展、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和諧的發展”。在世界目光聚焦中國的關鍵時期,我們向世界明確宣示,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由此,我們不僅妥善地應對國際上對中國發展的種種議論和猜測,大大改善了中國的國際輿論環境,而且確立了中國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的國際戰略和外交方針。
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政府和人民的鄭重選擇與莊嚴承諾。這是基于我國的國情、歷史文化傳統、社會制度和價值觀以及當今世界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符合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客觀要求。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精髓可以歸結為:中國既通過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創新實現發展,同時堅持對外開放,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開展交流與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中國永遠不稱霸。
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對大國武力崛起舊模式的摒棄。縱觀近代幾百年來大國的興衰史,大國崛起基本上走的都是一條通過武力和戰爭改變原先世界格局,從而建立新的霸權和國際秩序的道路。大國的武力崛起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災難。中國的和平發展,開創了通過維護和利用國際和平環境來實現自身發展,又通過自身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與各國共同繁榮的全新道路,開創了落后國家在追求人類文明進步中實現發展的全新局面。和平發展道路既適合中國國情又順應了歷史潮流,表明中國是以發展謀和平,以合作促和平,努力實現互利共贏。
領導人會議講話
各位同事,各位代表,
女士們,先生們:
首先,我謹對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成員國領導人第二次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東道國哈薩克斯坦政府和人民表示誠摯的感謝!
納扎爾巴耶夫總統倡導建立的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論壇,已逐步發展成為探討亞洲安全和合作問題的重要論壇,成為不同文明展開對話、不同國家謀求共識的有益平臺。中國始終高度重視并積極參與亞信進程。今后,中國將一如既往地遵循亞信的宗旨和原則,支持亞信在維護亞洲地區安全、擴大區域合作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女士們、先生們!
亞洲是一塊充滿多樣性的大陸。今天的亞洲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態勢,成為全球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辦好亞洲的事情,必須依靠亞洲各國和各國人民的團結協作。所有亞洲國家應該攜手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亞洲。為實現這一美好目標,我們應該重點在以下幾方面共同努力。
堅持和平發展道路 推動建設和諧世界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立足中國國情和歷史文化傳統,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地提出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建設和諧世界,豐富和發展了我們黨和國家的國際戰略和外交思想,真實表達了中國人民愿同世界各國人民共同推進人類進步事業的崇高追求。
立足中國國情,順應歷史潮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穩定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中國在地區和世界事務中的影響越來越大。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并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中大國,中國以何種方式實現發展,對國際社會承擔什么樣的責任,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因此,緊密結合國內外的新形勢,對國際戰略和對外關系的重大問題進行理論創新,成為我們黨面臨的迫切任務。
2004年以來,同志在國內外各種場合明確指出: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十六屆四中全會強調“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永遠不稱霸。”2005年11月,主席訪英期間全面闡述了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基本要義。同年12月,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必然性和堅定決心,提出了相應的戰略方針和政策措施。2006年8月,中央外事工作會議提出:要“努力實現和平的發展、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和諧的發展”。在世界目光聚焦中國的關鍵時期,我們向世界明確宣示,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由此,我們不僅妥善地應對國際上對中國發展的種種議論和猜測,大大改善了中國的國際輿論環境,而且確立了中國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的國際戰略和外交方針。
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政府和人民的鄭重選擇與莊嚴承諾。這是基于我國的國情、歷史文化傳統、社會制度和價值觀以及當今世界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符合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客觀要求。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精髓可以歸結為:中國既通過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創新實現發展,同時堅持對外開放,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開展交流與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中國永遠不稱霸。
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對大國武力崛起舊模式的摒棄。縱觀近代幾百年來大國的興衰史,大國崛起基本上走的都是一條通過武力和戰爭改變原先世界格局,從而建立新的霸權和國際秩序的道路。大國的武力崛起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災難。中國的和平發展,開創了通過維護和利用國際和平環境來實現自身發展,又通過自身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與各國共同繁榮的全新道路,開創了落后國家在追求人類文明進步中實現發展的全新局面。和平發展道路既適合中國國情又順應了歷史潮流,表明中國是以發展謀和平,以合作促和平,努力實現互利共贏。
堅持和平發展,推動建設和諧世界
改革開放以來,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我們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外交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妥善應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廣泛開展友好交往和互利合作,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有效地捍衛了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
穩定和發展同主要大國的關系,不同內涵的戰略合作繼續深化。中美建設性合作關系總體保持良好發展勢頭;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全方位、多層次向前推進;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健康穩定發展;中日關系重新回到正常軌道并正處于改善和發展的新階段。
“與鄰為善、以鄰為伴”,我國同周邊國家的關系進一步改善。與東盟的經貿聯系和互信合作日漸增強,2006年與東盟首腦峰會首次在中國成功舉行,成為雙方關系史上新的里程碑;積極推動上海合作組織的長期、健康、穩定發展;今年8月中旬,主席出訪中亞國家并出席上合組織峰會,對維護國際和地區安全穩定、構建和諧地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印關系取得長足進步,兩國建立了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與朝鮮、韓國、巴基斯坦、越南等鄰國的關系進一步發展。
加強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南南合作不斷深入。中非構建了“政治上平等互信、經濟上合作共贏、文化上交流互鑒”的新型戰略伙伴關系,2006年有非洲48國領導人和代表參加的中非合作論壇第三次峰會在北京召開,堪稱中國外交史和中非關系史上的一大壯舉;2004年中國—阿拉伯合作論壇成立;同拉美和加勒比各國多領域的合作更加密切。
努力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不斷擴大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的規模和領域,積極開展多邊外交和參與多邊安全合作,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同國際社會一道共同應對全人類面臨的新威脅新挑戰方面做出了新貢獻。我國還建設性地參與國際熱點問題的解決,積極推動朝核問題六方會談,主張通過和談解決伊朗核問題,支持和參與伊拉克的戰后重建工作,為解決蘇丹達爾富爾問題提出“三方機制”和“雙軌戰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