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2 04:33:1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惡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論貿易條件惡化發展
一、貿易條件惡化論的提出及其爭論
貿易條件惡化論是阿根廷著名的經濟學家勞爾·普雷維舒什針對1929年大危機后拉丁美洲國家初級產品的貿易條件的不斷惡化、在1949年5月向聯合國拉丁美洲經濟委員會提交的一份題為《拉丁美洲的經濟發展及其主要問題》的報告中提出來的。理論提出后經過索洛的歷史考查,辛格的進一步完善,得到了大多數發展經濟學家的認同。該理論認為,由于技術變遷,市場容量以及需求彈性,收入彈性等一系列條件的變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初級產品的出口產生了不利影響,在國際市場上,存在著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價格相對于發達國家工業制成品的價格長期(下跌)惡化的趨勢,這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十分不利。貿易條件惡化論是發展經濟學家主張落后國家工業化的直接依據,也是其后提出的政府推動經濟計劃化,進口替代戰略的理論根據。而以瓦伊納、哈伯勒等為首的新古典學派主流經濟學家則否認在國際貿易中存在著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的價格相對于發達國家的制造品的價格長期惡化趨勢,他們提出農業并不等于貧困,工業并不等于富裕的口號,認為一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取決于在工業或農礦業中的比較優勢狀況,以比較優勢為基礎的國際分工同樣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利益。他們還從收入貿易條件和要素貿易條件的統計中得出,在長期中發展中國家的初級產品的貿易條件與發達國家制造的貿易條件是基本持平的。法國經濟史學家保羅·貝羅奇更是得出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相對于發達國家有所改善的結論。兩派對貿易條件的變化趨勢進行了長期的爭論。那么,貿易條件的變化到底是怎樣的呢?
二、爭論雙方的分歧及其實質
我認為,兩派爭論的出發點不同,因而所得出的結論不同,發展經濟學派更重視不同的技術水平的出口商品價格變化的長期趨勢;而新古典經濟學家更注重各國的技術變遷對改變自身的貿易條件的影響,兩者都有一定的道理。從近幾十年世界經濟發展的狀況來看,經過兩次石油危機的沖擊,發達國家的經濟普遍進入了低速增長階段,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的低速增長,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普遍較快,特別是以出口為導向的東亞地區,先是以韓國、香港、臺灣和新加坡為首的亞洲四小龍的強勁崛起,接著是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這四只小虎的騰飛,最后是中國這條老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追趕上來,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發展浪潮,很明顯,東亞經濟的騰飛與其快速發展的對外貿易是緊密相連的。那么,能否因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速度比發達國家快就說明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得到了改善呢?能否因為許多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快速發展與其出口導向工業的成功息息相關就能證明貿易條件惡化論過時了呢?
不能,事情需要辯證地看,雖然從動態上看,許多新興工業化國家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提升自己的產業技術水平,從而改善了自己的貿易條件,通過外向型發展確實取得了成功。但從靜態上看,長期以來,不同技術層次的產品出口價格差距依然存在,初級產品貿易條件惡化的趨勢在國際貿易中也客觀存在,是不可否認的。因此,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那些不斷改善自己的產業結構,提升自己產業的技術水平,改變自己的出口結構,從而改善自己的貿易條件的國家和地區,其發展的速度就比較快,發展水平就比較高,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小。如韓國、新加坡、香港地區、臺灣地區,它們從出口農產品到勞動密集型產品,又迅速過渡到資本密集型產品,充分利用后發優勢,不斷超越技術障礙,提升產業技術含量,增強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從而改善了自己的貿易條件,取得發展的成功。現在,四小龍正進一步趕超知識經濟,大力建設信息高速公路,構筑硅島和數碼港,進一步改善自己的貿易條件。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看到,長期以來,初級產品的價格是在不斷下滑的,發展中國家的初級產品的貿易條件在不斷惡化。以1957年到1982年為例,欠發達國家初級產品價格相對于發達國家制造業出口產品的貿易條件下降了32%,這一惡化體現在四類主要的初級商品上:糧食下降了21%,飲料下降了28%,農業原料下降了45%,金屬下降了28%。(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概覽》1982.4月5日第110頁)從1980年到1999年間,發展中國家的初級產品價格又下降了42%,其中食品價格下降35%,非食用類農產品價格下降了30%,礦物價格下降了45%。(注:聯合國《統計日報》2000年9月)那些產業結構原始,技術發展緩慢,主要依靠出口初級農礦產品作為外匯來源的發展中國家面臨著持久的貿易條件惡化,債務負擔沉重,發展速度緩慢,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以東南亞的緬甸、柬埔寨、老撾、越南為例,由于出口的初級產品所占比重大,技術水平低,因而發展大受影響,倫為最不發達國家之列。因此,雖然一國可以通過技術引進技術創新,不斷調整自己的產業結構,提升產業技術水平,使自己的貿易條件不斷改善,但從長期來看,低技術水平的產品與高技術水平產品之間的貿易條件的惡化是客觀存在的,是不容否認的,這極大影響了落后國家經濟的發展。
在對貿易條件變遷的爭論中,發展經濟學家更強調其消極面,解釋了落后國家由于在國際分工中處于不利地位從而導致了貿易條件的長期惡化,極大地影響了它們的經濟發展。而新古典經濟學家更強調其積極面,提出新興工業化國家可以主動地參與國際分工,積極創造新的比較優勢,從而不斷地改善自己的貿易條件,最終取得了經濟的發展。兩者從不同側面介紹了自由貿易這柄雙刃劍,都有一定道理。當然也不排除某些發展經濟學家為落后國家推御發展的責任,更不能排除某些新古典經濟學家利用貿易條件優化論為不公平的國際經濟舊秩序辯護,這已超出了本文的討論范圍。
小議貿易條件惡化的原因及策略
關鍵詞:貿易條件國際貿易貿易惡化論
內容摘要:本文基于貿易惡化論對中國貿易條件現狀進行了分析,探討了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的原因,并據此提出了提升我國貿易條件的措施和建議。
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不僅沒有改善,而且有惡化的趨勢,其中最有影響的是“貿易條件惡化論”。我國的對外貿易快速發展,但貿易條件并沒有得到改善,而且有持續惡化的趨勢。
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的原因
(一)我國的比較優勢產業仍然處于劣勢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比較優勢由資源密集型產業轉移到非熟練勞動密集型產業,但仍然處于比較優勢階梯的下端,因此不能避免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普遍惡化的趨勢。而且,由于各種原因的影響,使得我國企業在出口時的一貫策略就是打價格戰,結果導致了企業之間的盲目競爭,使貿易條件更加惡化。
形成中國貿易惡化的原因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基于貿易惡化論對中國貿易條件現狀進行了分析,探討了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的原因,并據此提出了提升我國貿易條件的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貿易條件國際貿易貿易惡化論
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不僅沒有改善,而且有惡化的趨勢,其中最有影響的是“貿易條件惡化論”。我國的對外貿易快速發展,但貿易條件并沒有得到改善,而且有持續惡化的趨勢。
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的原因
(一)我國的比較優勢產業仍然處于劣勢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比較優勢由資源密集型產業轉移到非熟練勞動密集型產業,但仍然處于比較優勢階梯的下端,因此不能避免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普遍惡化的趨勢。而且,由于各種原因的影響,使得我國企業在出口時的一貫策略就是打價格戰,結果導致了企業之間的盲目競爭,使貿易條件更加惡化。
對外貿易條件持續惡化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的原因;提升我國貿易條件的措施和建議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國的比較優勢產業仍然處于劣勢地位、我國的比較優勢由資源密集型產業轉移到非熟練勞動密集型產業、外商投資企業進行企業內貿易的結果、企業內貿易指在同一企業內部所開展的國際貿易、我國鼓勵出口的政策、出口退稅和出口補貼使得很多企業采取“只外銷,不內銷”策略、近年來我國進出口產品結構的變化、對原油、鐵礦石等初級產品需求的大量增加、發揮比較優勢并優化升級產業結構、深化外貿體制改革以促使外貿企業有序競爭、完善反不正當競爭立法等,具體請詳見。
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不僅沒有改善,而且有惡化的趨勢,其中最有影響的是“貿易條件惡化論”。我國的對外貿易快速發展,但貿易條件并沒有得到改善,而且有持續惡化的趨勢。
1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的原因
(一)我國的比較優勢產業仍然處于劣勢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比較優勢由資源密集型產業轉移到非熟練勞動密集型產業,但仍然處于比較優勢階梯的下端,因此不能避免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普遍惡化的趨勢。而且,由于各種原因的影響,使得我國企業在出口時的一貫策略就是打價格戰,結果導致了企業之間的盲目競爭,使貿易條件更加惡化。
(二)外商投資企業進行企業內貿易的結果
醫患關系惡化的因素及措施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醫學衛生知識的普及,人們對健康及生命的質量更加重視,患者及其家屬對醫療服務和醫療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望醫療后效果更理想、更完善。但由于醫療活動具有很大的風險性.其后效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一些難以預料和難以避免的不良后果,使醫患雙方在不良后果發生原因上出現分歧而形成矛盾.這使得原本比較緊張的醫患關系進一步惡化。認清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及帶來的后果,有利于在醫院各項診療過程中注意防范.減少矛盾和糾紛。
1醫患關系惡化的原因
1.1患者及其家屬方面①對醫療效果的期望值過高。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醫院能包治百病.不能出現治不好或死亡的結果,如果出現,醫生就應承擔責任。②法制觀念和維權意識的增強。對醫療結果及服務質量不滿意、或認為自身的權利被侵害時,僅從單方面考慮,而忽略醫療法規的存在。③生活水平提高,保健知識增強,對生命與健康廣泛重視,對醫療的要求越來越高。由于對醫學科學的發展現狀不了解,對醫療工作的性質和特點缺乏認識.對在醫療工作中出現的意外、疾病的轉歸、并發癥等不理解。④從自身的經濟利益出發,尋找各種借口,提出各種苛刻要求,達到經濟索賠的目的。
1.2醫院自身及醫療方面①醫院和醫務人員對新的市場形式認識不足。醫療市場同樣存在競爭機制,患者對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有高度的選擇權,過去患者“求醫”的格局逐漸轉變為“選醫”模式。患者對醫務人員的醫療技術、服務態度及醫院的收費標準等尤為關注,而有的醫務人員對此并未引起高度重視。②對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會模式轉變的服務的方式尚不適應,這種“以人為本”的全程服務觀念的轉變,需要擴展服務職能,適應患者新的需要。③服務不到位,態度生硬,講話隨便,工作漫不經心,對患者缺乏同情心。④虛假廣告宣傳,無科學依據及不負責任的承諾,出現問題時推卸責任。⑤工作中法制觀念淡漠,病歷記錄不全、不及時或不完整,病情交代不清,執行規章制度不嚴.操作不規范等責任或技術原因造成的不良后果,或在醫療上未造成不良后果,但患者認為結果不滿意等。
1.3社會方面①醫療費用過高致社會不理解,雖然國家多次調整藥品價格,但多種因素的影響,老百姓尚不能完全體會到實惠。此外,由于公費醫療、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患者仍需支付一定比例的醫藥費,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醫藥費用高。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保健等衛生費用支出必然會不斷增加。②某些新聞媒體的炒作及消協的介入。新聞媒體因對醫學專業的風險性和特殊性不太了解,對某些報道不夠全面、客觀。易誤導社會輿論,使患者失去對醫院、對醫生的信任.一定程度上損害了醫院的形象和聲譽。
2加強醫療管理。提高防范意識
農村環境惡化的原因透析
本文作者:曾秋蓮曹秀云工作單位:江西省化學工業學校
農村工礦企業發展產生的污染
一方面,農村鄉鎮企業的殿軍突起,促進了農村工業化發展,但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鄉村工業化進程的推動,很多鄉村工業排污量大、沒有采取相應的治理措施而直接排入大氣和水流,影響空氣和水流的質量,使鄉村上空總是烏煙彌漫,水流變黃發黑,發出刺鼻難聞的臭味。很多工廠排出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經雨降落后,形成酸雨。酸雨降到地面后,導致水質惡化,對各種水生動物和植物都會受到死亡的威脅。農村工業化過程中伴隨的CO2氣體,是“溫室效應”的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一些高污染產業向農村轉移,如金屬冶煉、化工、食品加工、垃圾場等。這些企業由于環保意識差、資金投入少、規模小、技術含量低和追求高額利潤,基本上沒有對其排放物進行處理。如排放大量的污水,這些污水灌溉了當地的農田并滲透到地下水,造成農田和水源的污染。許多農村地區,農民的生活用水含氟、錳、細菌等嚴重超標。目前,由于環境污染導致的一些糾紛和上訪是這一問題的一個反映。
養殖業對農村環境的污染
養殖業的發展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目前,農村畜禽養殖業主要集中在養雞、養牛、養羊、養鴨等種類上,尤其以規模化養殖小區和零散養殖戶養雞大棚占的比例較大。畜禽養殖業的迅速發展,對區域環境質量產生了嚴重影響。畜禽養殖業產生的污染物主要有三方面:糞便、污水和惡臭。這些污染物基本上沒有經過任何處理就直接排出。養殖業的糞尿排泄物及廢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氮、磷、致病菌等污染物,并產生惡臭,污染物量大而集中。部分區域流域的空氣、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已相當嚴重。畜禽糞便成為繼工業污染、生活污水垃圾污染之后的農村第三大污染源。因此,對農村養殖業進行合理規劃以及對其產生的污染物進行循環利用和處理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植被破壞造成的環境污染
危機惡化商行風險防范論文
論文摘要:重點探討了當前金融危機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在大量分析的基礎上,研究了我國商業銀行今后的應對策略,為銀行業在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提供切實可行風險防范及發展策略。
論文關鍵詞:金融危機風險防范發展策略
1金融危機下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
隨著危機的蔓延,將考驗我國銀行業的經營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新華財經報告指出,目前銀行貸款增速開始下降,貸款質量有惡化的趨勢,貸款組合中占比較大的制造業和房地產業的資產質量下滑尤其令人擔憂,零售業務也出現放緩的跡象。
1.1利率、匯率變化帶來的市場風險
國際金融市場的變化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外幣債券投資損失和潛在風險,盡管中國銀行業持有與危機相關的各類資產總量是有限的且提取了一定的撥備,但是現在這些產品的潛在風險,仍可能隨著危機的進一步發展而顯露,商業銀行固定收益類產品對利率變動的敏感性較高,在利率和匯率變化比較大的情況下,市值變化比較劇烈。同時全球也進入了低利率時期,銀行外幣債券投資的市場風險控制面臨新的壓力。
淺談我國投資環境惡化論成因研究論文
摘要:自從2009年下半年以來,有關“中國投資環境惡化”的言論不斷出現,這些言論引起了在華投資的外資企業的普遍擔心。雖然目前我國的外資利用還沒有受到實質的影響,但是從長遠來看,這些言論不利于我國外資的引進。因此,本文先對“中國投資環境惡化”的言論進行綜述,再介紹在這種言論下的中國外資利用狀況,最后著重分析為何會產生中國投資環境不斷惡化的輿論,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中國投資環境惡化”的輿論綜述
(一)外資企業抱怨在華經營受到限制
美國通用電氣首席執行官杰弗里·伊梅爾特聲稱通用電氣在中國正面臨25年來最嚴峻的經營環境,指責中國政府的保護主義傾向日益濃厚,對外國跨國企業越來越“不友好”。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競爭對手進入中國市場,再加上中國本土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通用電氣在中國面臨的競爭是日益地激烈,生意也是越來越不好做了。通用董事長的言語當中,流露出了對中國的不滿,認為中國過多的開發自己的技術,與美國出口商品展開競爭。
其實,通用電氣對中國的抱怨代表了很多美國企業的心聲。今年1月,美國政府接到由微軟、波音等大公司簽署的信函,警告說中國政府正在采取系統性的政策,以損害美國企業的利益為代價來支持本土企業;今年3月,全球搜索引擎巨擘谷歌宣布退出中國,該公司此前一直抱怨其搜索業務受到中國方面的審查;今年5月,中美在北京舉行第二輪戰略與經濟對話之際,美方向中國自主創新政策頻頻發難。
(二)在華商會認為外資企業遭受不公待遇
農業墾殖環境惡化管理論文
在中國古代,擴大耕地面積是應付人口增長的主要手段之一。明清時期,中國的人口規模增長較快,為滿足人口增長對糧食的需求,人們一方面充分發掘現有土地的利用價值,另一方面則大力墾荒造田,擴大耕地面積。
人煙稀少甚至人跡罕至的山區成為當時農業開發的重點區域。明清時期,墾殖規模最大的山區是鄂豫陜交界處的荊襄地區。這里明初尚為荒無人煙之地,而后流民不斷涌入,到明中葉已接近200萬人,大量土地被開墾。明末清初,此地人口曾一度銳減。但康熙以后,四方流民再次向這一地區遷移,到乾隆末年,“廣、黔、楚、川、陜之無業者,僑寓其中,以數百萬計”(嚴如煜《三省邊防備覽》卷17)。在河湖縱橫的地區,人們與水爭利,圍墾湖面以及濱江瀕湖的洲灘,“荒蕪湖渚,先世所弗田者皆盡墾”(萬歷《荊州府志》卷3)。在鄱陽湖平原,當時湖區各縣修筑的圩堤總數不下數百條,有的規模很大。如南昌縣的富有圩、大有圩,首尾相聯約30里,義修圩南北徑20里,圍約40里,皆為莊舍(光緒《南昌縣志》卷6)。在洞庭湖平原和漢江平原,則到處興建垸田。如監利縣在明代中后期通過筑垸圍墾,增加水田近萬畝(康熙《監利縣志》卷3)。
在東部沿海地區,人們則采用圍墾蕩地的辦法以擴展耕地。為保證鹽業生產,政府曾撥給灶戶一些蕩地以供柴薪。明中葉以后,“草蕩多被勢豪侵占,開墾為田”(朱廷立《鹽政志》卷7)。由于泥沙沉積,入海口附近不斷產生新漲蕩地,人們充分利用這一條件,“沙灘漸長,內地漸墾,于是同一蕩地,有西熟、有稍熟、有長蕩、有沙頭之異,西熟、稍熟可植五谷,幾與下田等,既而長蕩亦半堪樹藝,惟沙頭為蘆葦之所”(葉夢珠《閱世編》卷1)。沿海人民還采用沉放石塊或修筑攔沙堤等方式,加快泥沙的沉積速度。據估計,在明清兩代,珠江三角洲通過圍墾灘涂,增加耕地面積達數萬頃。
在北方的農牧交匯地帶,也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農業墾殖。在明代,東自遼東西至甘肅,駐扎著數十萬軍隊,為提供軍餉,朝廷大力推行屯田。明中后期,沿北部防線陸續筑起一道邊墻(即長城),沿邊一帶廣闊的草原不斷得到開墾。如寧夏花馬池一帶,先前因缺乏屏障,“全無耕牧”,“自筑外大邊以后”,“數百里間,荒地盡耕,孽牧遍野,糧價亦平”(張萱《西園聞見錄》卷54)。清初,朝廷限制漢人到蒙地耕作,但每年春去秋回前往蒙地租種的漢人仍有不少。清中期以后,限制政策逐步放松,大量漢人遂在蒙地定居下來。到清后期,宣布移民實邊、放墾蒙地,內蒙古草原南部的農墾規模更是空前擴大。
明清時期,正是通過大規模的農業墾殖,擴大了耕地總面積,提高了糧食和各種經濟作物的總產量。但另一方面,由于在墾殖過程中缺乏規劃,往往不顧后果地進行掠奪性開發,也給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破壞。其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森林縮減。西北的許多山嶺,在明代還保持著“林木蔥茂”的景觀,經過不斷地墾殖樵采,到清代已是“牛山濯濯”。如祁連山脈的黑松堡,“昔則松柏丸丸,于今牛山濯濯”(乾隆《五涼全志》卷4)。秦巴山區原來森林資源極為豐富,“比年來開墾過多,山漸為童”(同治《房縣志》卷4),“群獸遠跡,石骨峻峰,向之蔚然森秀者,今已見其濯濯矣”(光緒《紫陽縣志》卷1)。
妊娠與系統性紅斑狼瘡分型的臨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系統性紅斑狼瘡(SLE)不同分型合并妊娠的臨床特點、治療和妊娠結局。方法回顧分析19例SLE腎炎型和皮損關節型患者合并妊娠的臨床資料。結果11例腎炎型患者中有8例病情惡化,5例發生妊娠高血壓疾病。8例皮損關節型中有2例病情惡化,1例發生妊娠高血壓疾病;19例患者中腎炎型有1例流產和1例胎死宮內,余17例順利產下胎兒,母嬰平安。結論SLE腎炎型患者妊娠較皮損關節型患者妊娠更易導致病情惡化和發生妊娠高血壓疾病,妊娠丟失率增高。
【關鍵詞】妊娠;系統性紅斑狼瘡;皮損關節型;腎炎型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累及多器官、多系統、具有多種自身抗體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好發于生育年齡女性。妊娠與系統性紅斑狼瘡相互影響,妊娠可致SLE病情惡化,以腎炎型為重。筆者回顧分析19例系統性紅斑狼瘡(SLE)合并妊娠病例,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研究所有資料來源于1999年1月~2005年12月我科收治的19例SLE腎炎型及皮損關節型合并妊娠病例,全部病例按美國類風濕學會1982年修訂的SLE診斷標準在妊娠前確診。年齡20~35歲,平均25.5歲;病程1~15年,平均4.3年。其中腎炎型11例,皮損關節型8例。
1.2妊娠的時機及條件[1]一般認為SLE患者允許妊娠的條件是:(1)妊娠時疾病緩解>5~6個月。(2)腎功穩定,血清肌酐清除率≥50ml/min,尿蛋白<3.08g/24h,血清補體正常;(3)不伴有心內膜炎、心肌炎或心衰,腎小球腎炎或腎病綜合征無進展及腎衰;(4)強的松維持量每日少于7.5mg/d;(5)未使用免疫抑制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