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2 04:51: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恩格斯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馬克思恩格斯學術品格論文

【內容提要】學術品格是學術研究品格與學人品格的統一,面對當前相當嚴重的學術失范現實,樹立崇高的學術品格,治理學術失范、規范學術研究活動已成為學人們以至全社會的共識。馬克思恩格斯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術研究品格與推陳出新、樸實無華、謙遜誠實、善于爭論、淡泊寧靜的學人品格,是真正的學人們學習的光輝典范。本文試以論之,作為對馬克思逝世120周年的紀念。

【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學術品格/學術研究品格/學人品格/學人

【正文】

面對當前相當嚴重的學術失范現實,人們在思考“怎樣的學術才是真正的學術,怎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學人,什么是學術研究品格和學人品格”諸問題。治理學術失范,規范學術研究,樹立崇高的學術品格,已成為學人們以至全社會的共識。筆者認為,學術品格包括學人的學術研究品格和學人的個人品格兩個基方面,二者是高度統一的。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術品格是我們學習的光輝典范。本文試以論之,作為對馬克思逝世120周年的紀念。

一、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術研究品格

勤奮。勤奮是學術研究的首要品格。做學問要有深厚的知識積累,才能厚積而薄發、深入而淺出,而要做到這一點,只有勤奮學習,汲取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馬克思恩格斯為創立馬克思主義,廣泛汲取了自然人文社會科學所有領域優秀文化成果,可以說達到了同時代人的最高水平,甚至連敵人也不得不承認他們是學識淵博的人,但他們并不以此為滿足,仍然如饑似渴地學習、學習、再學習。恩格斯稱贊馬克思道:“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甚至在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這樣的領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個領域他都不是淺嘗輒止。”為了整理、修訂《資本論》第二卷手稿,1869-1873年間,馬克思以五十多歲高齡自學了俄語,對大量關于俄國土地關系的資料,“按照原文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并且作了摘錄”,打算在第二卷中“非常詳盡地探討俄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在整理馬克思遺稿時恩格斯發現,單是俄國統計學方面的書籍就有兩個立方米。

查看全文

論馬克思恩格斯學術品格

【內容提要】學術品格是學術研究品格與學人品格的統一,面對當前相當嚴重的學術失范現實,樹立崇高的學術品格,治理學術失范、規范學術研究活動已成為學人們以至全社會的共識。馬克思恩格斯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術研究品格與推陳出新、樸實無華、謙遜誠實、善于爭論、淡泊寧靜的學人品格,是真正的學人們學習的光輝典范。本文試以論之,作為對馬克思逝世120周年的紀念。

【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學術品格/學術研究品格/學人品格/學人

【正文】

面對當前相當嚴重的學術失范現實,人們在思考“怎樣的學術才是真正的學術,怎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學人,什么是學術研究品格和學人品格”諸問題。治理學術失范,規范學術研究,樹立崇高的學術品格,已成為學人們以至全社會的共識。筆者認為,學術品格包括學人的學術研究品格和學人的個人品格兩個基方面,二者是高度統一的。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術品格是我們學習的光輝典范。本文試以論之,作為對馬克思逝世120周年的紀念。

一、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術研究品格

勤奮。勤奮是學術研究的首要品格。做學問要有深厚的知識積累,才能厚積而薄發、深入而淺出,而要做到這一點,只有勤奮學習,汲取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馬克思恩格斯為創立馬克思主義,廣泛汲取了自然人文社會科學所有領域優秀文化成果,可以說達到了同時代人的最高水平,甚至連敵人也不得不承認他們是學識淵博的人,但他們并不以此為滿足,仍然如饑似渴地學習、學習、再學習。恩格斯稱贊馬克思道:“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甚至在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這樣的領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個領域他都不是淺嘗輒止。”為了整理、修訂《資本論》第二卷手稿,1869-1873年間,馬克思以五十多歲高齡自學了俄語,對大量關于俄國土地關系的資料,“按照原文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并且作了摘錄”,打算在第二卷中“非常詳盡地探討俄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在整理馬克思遺稿時恩格斯發現,單是俄國統計學方面的書籍就有兩個立方米。

查看全文

論馬克思恩格斯學術品格

面對當前相當嚴重的學術失范現實,人們在思考“怎樣的學術才是真正的學術,怎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學人,什么是學術研究品格和學人品格”諸問題。治理學術失范,規范學術研究,樹立崇高的學術品格,已成為學人們以至全社會的共識。筆者認為,學術品格包括學人的學術研究品格和學人的個人品格兩個基方面,二者是高度統一的。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術品格是我們學習的光輝典范。本文試以論之,作為對馬克思逝世120周年的紀念。

一、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術研究品格

勤奮。勤奮是學術研究的首要品格。做學問要有深厚的知識積累,才能厚積而薄發、深入而淺出,而要做到這一點,只有勤奮學習,汲取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馬克思恩格斯為創立馬克思主義,廣泛汲取了自然人文社會科學所有領域優秀文化成果,可以說達到了同時代人的最高水平,甚至連敵人也不得不承認他們是學識淵博的人,但他們并不以此為滿足,仍然如饑似渴地學習、學習、再學習。恩格斯稱贊馬克思道:“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甚至在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這樣的領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個領域他都不是淺嘗輒止。”為了整理、修訂《資本論》第二卷手稿,1869-1873年間,馬克思以五十多歲高齡自學了俄語,對大量關于俄國土地關系的資料,“按照原文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并且作了摘錄”,打算在第二卷中“非常詳盡地探討俄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在整理馬克思遺稿時恩格斯發現,單是俄國統計學方面的書籍就有兩個立方米。

六十年代以來,由于多種嚴重疾病纏身,馬克思感覺到所剩時間已經不多,為了在新的革命高潮到來前完成經濟學著作,他一直跟生命、時間賽跑,“發狂似地通宵”工作,在《資本論》寫作最緊張時刻,從早晨九點到晚上七點在博物館里鉆研,每天夜間則在家中進行寫作,甚至連給朋友寫信的時間都擠不出來:“我并不是我的時間的主人,而寧可說是它的奴隸。給我自己留下的僅僅是夜間的時間,而肝病的經常侵襲與復發,又使這種夜間工作受到妨礙。”“損失一點時間對我來說都是不可彌補的,因為無論如何我不能中斷我的工作。”恩格斯建議他把一切工作和思考都丟開一些時候去旅行療養,但他卻說,“這對我來說,即使有錢去游蕩,也是辦不到的。”恩格斯也是一樣,七十多歲時依然廢寢忘食地工作,“經常一天工作十六小時,直到深夜。”

嚴謹。嚴謹是學術研究的本然品格。科學是老老實實的東西,來不得半點虛假,需要嚴格的批評與自我批評。《資本論》第一卷出版時,馬克思真誠地表示:“任何的科學批評的意見我都是歡迎的。”這位科學巨匠對待科學研究的嚴謹態度,有時到了幾乎是苛刻的地步。1858年11月,他在給斐·拉薩爾的信中說:“在我所寫的一切東西中,我從文體上感覺出了肝病的影響。……我必須對黨負責,不讓這東西受肝病期間出現的那種低沉的呆板的筆調所損害。”[9]

馬克思從1844年寫作《經濟學哲學手稿》時開始研究經濟學,還在1851年就打算用五個星期完成自己的經濟學著作,1859年又表示用六個星期完成預計的寫作出版任務,可是經過了諸多無端的陣痛后,直到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才得以問世,而第二、三卷則由于他對科學研究極端嚴謹的態度和窮困疾病纏身,終其一生也未能看到出版。拉法格這樣評論道:馬克思“從來不滿足于自己的著作,事后總是要加以修改,并且總是覺得文字的敘述沒有達到思想所達到的高度”,“他所引證的任何一件事實或任何一個數字都是得到最有威信的人士的證實的。他從不滿足于第二手的材料,總要找原著核對,不管這樣做有多麻煩。即令是為了證實一個不重要的事實,他也要特意到英國博物館去查閱書籍。反對馬克思的人從來也不能證明他有一點疏忽,不能指出他的論證是建立在經不起嚴格考核的事實上的。”“馬克思對待著作的責任心,并不亞于他對待科學那樣嚴格。他不僅從不引證一件他尚未十分確信的事實,而且未經徹底研究的問題他決不隨意談論。凡是沒有經過他仔細加工和認真琢磨過的作品,他決不出版。他不能忍受把未完成的東西公之于眾的這種思想。”[10]甚至連恩格斯也不止一次責備馬克思在科學上過于認真:“只要你那里有一本你認為是重要的書還沒有看,你是不會動筆去寫的”[11],“他向來這樣,總是要把直到最后一天的所有材料都搜集齊全。”[12]為使《資本論》盡早出版,恩格斯建議馬克思把手稿分批交給出版商,但馬克思堅決不同意:“我不能下決心在一個完整的東西還沒有擺在我面前時,就送出任何一部分。不論我的著作有什么缺點,它們卻有一個長處,即它們是一個藝術的整體;但是要達到這一點,只有用我的方法,在它們沒有完整地擺在我面前時,不拿去付印。”[13]1867年4月《資本論》第一卷完成后,馬克思就著手修訂第二卷手稿,計劃在1868年春出版。雖然第二卷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前期就做過長時間研究,并且寫有初稿,但是,這時馬克思再次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不僅閱讀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有關著作,而且仔細分析了有關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的材料和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資本主義現實經濟狀況。然而,到1868年他卻表示,“只要去年和1866年法國、美國和英國所進行的某些官方調查還沒有結束,或者這些調查的資料還沒有公布,我對它的最后加工就不可能完成。”[14]187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后,馬克思認為,“必須注視事件的目前進程,直到它們完全成熟,然后才能把它們‘消費’到‘生產上’”,因此,“在英國目前的工業危機還沒有達到頂峰之前,我絕不出版第二卷”[15]。直到1880年6月,他還是堅持“目前某些經濟現象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因而需要重新加以研究。”[16]恩格斯在第二卷序言中中肯地說:“只要列舉一下馬克思為第二卷留下的親筆材料,就可以證明,馬克思在公布他的經濟學方面的偉大發現以前,是以多么無比認真的態度,以多么嚴格的自我批評精神,力求使這些偉大發現達到最完善的程度。”[17]實際上,從1867年到1881年間,馬克思共為第二卷寫了七份手稿!

查看全文

馬克思恩格斯學術品格論文

【內容提要】學術品格是學術研究品格與學人品格的統一,面對當前相當嚴重的學術失范現實,樹立崇高的學術品格,治理學術失范、規范學術研究活動已成為學人們以至全社會的共識。馬克思恩格斯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術研究品格與推陳出新、樸實無華、謙遜誠實、善于爭論、淡泊寧靜的學人品格,是真正的學人們學習的光輝典范。本文試以論之,作為對馬克思逝世120周年的紀念。

【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學術品格/學術研究品格/學人品格/學人

【正文】

面對當前相當嚴重的學術失范現實,人們在思考“怎樣的學術才是真正的學術,怎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學人,什么是學術研究品格和學人品格”諸問題。治理學術失范,規范學術研究,樹立崇高的學術品格,已成為學人們以至全社會的共識。筆者認為,學術品格包括學人的學術研究品格和學人的個人品格兩個基方面,二者是高度統一的。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術品格是我們學習的光輝典范。本文試以論之,作為對馬克思逝世120周年的紀念。

一、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術研究品格

勤奮。勤奮是學術研究的首要品格。做學問要有深厚的知識積累,才能厚積而薄發、深入而淺出,而要做到這一點,只有勤奮學習,汲取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馬克思恩格斯為創立馬克思主義,廣泛汲取了自然人文社會科學所有領域優秀文化成果,可以說達到了同時代人的最高水平,甚至連敵人也不得不承認他們是學識淵博的人,但他們并不以此為滿足,仍然如饑似渴地學習、學習、再學習。恩格斯稱贊馬克思道:“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甚至在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這樣的領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個領域他都不是淺嘗輒止。”為了整理、修訂《資本論》第二卷手稿,1869-1873年間,馬克思以五十多歲高齡自學了俄語,對大量關于俄國土地關系的資料,“按照原文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并且作了摘錄”,打算在第二卷中“非常詳盡地探討俄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在整理馬克思遺稿時恩格斯發現,單是俄國統計學方面的書籍就有兩個立方米。

查看全文

馬克思恩格斯學研究論文

“人類社會”從來都不是一個統一的社會。人類的各個社會,一方面在進行著“自我運動”,另一方面又在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由此,人類各社會的發展,也就會有兩種不同的基本形式,即:(1)依靠自身的創造力所實現的原生性的社會發展;(2)通過文明傳播和接受外來先進文明所實現的派生性的社會發展。人類社會發展的這兩種基本形式的存在,不可避免地導致了關于這兩種基本形式及其相互關系的歷史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自創立唯物史觀之時起,即已在理論上敏銳地注意到了派生性社會發展的問題,并開始著手建構了馬克思主義的派生性社會發展觀。1857年,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尤曾提請人們“注意”:“第二級的和第三級的東西,總之,派生的、轉移來的、非原生的生產關系。國際關系在這里的影響。”“對這種見解中的唯物主義的種種非難”等等。并認為這是“應該在這里提到而不該忘記的各點”。(p111-112)馬克思的這一提示,同時也正是他對于馬克思主義關于派生性社會發展的“唯物主義”、即唯物史觀的派生性社會發展觀的自我確認。

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觀,自始就是原生論與派生論相統一的歷史觀。馬克思、恩格斯不僅在原生性社會發展理論領域實現了從唯心史觀到唯物史觀的歷史轉變,而且同時也在派生性社會發展領域內創立了唯物史觀的派生性社會發展觀。唯物史觀的派生性社會發展觀的根本特征在于,它在文明傳播理論中首次引進和發展了一套關于社會結構的比較有效的理論觀念和分析方法,即唯物史觀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理論和方法。(注:目前,學術界在如何理解和評價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基礎理論方面,頗有爭議。筆者在這一問題上也有自己的一套觀點。但因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派生性社會發展的理論論述和歷史分析基本上并未觸及到我們對于這一基礎理論的傳統理解,所以本文也不打算在這一方面發表意見。)這樣,它就大幅度提升了現代文明傳播理論的歷史解釋力,并為學術界關于文明傳播的哲學、歷史學、社會學和文化人類學的宏觀理論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但是,另一方面,馬克思、恩格斯的派生性社會發展觀實際上又只是他們在唯物史觀的理論軌道上對于現代文明傳播理論的一次尚未完成的理論探索。馬克思、恩格斯雖已初步地提出了唯物史觀的派生性社會發展觀,卻還未能使之進一步地上升為一整套明確、系統的理論學說。馬克思、恩格斯的派生性社會發展觀只是散見于他們關于文明傳播的各種具體的歷史論述及其所包含的少量分散的理論論述之中的,這一點尤給后人重新發現、發掘、研究和比較完整、準確地闡明這種派生性社會發展觀帶來了莫大的困難。因此,馬克思、恩格斯相繼逝世后,他們已經初步提出的這種本來很有發展前途的新型文明傳播理論,便被國際學術界長久地遺忘了。作為原生論與派生論的辯證統一體的經典唯物史觀,事實上早已被蘇聯的理論家們徹底地誤讀為了一種在基本理論的層次上只講原生性社會發展、不講派生性社會發展的“單純原生論的唯物史觀”。這就不僅形成了近百年來唯物史觀研究中的一個影響深遠的巨大的理論誤區,導致了近百年來國內外學術界在解讀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世界歷史、東方社會、殖民征服、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等一系列有關派生性社會發展的歷史論述與理論論述的過程中的大量的理論失誤、嚴重的理論混亂和許多不必要的理論爭論,而且更極大地縮小了唯物史觀的適用范圍,嚴重地削弱了唯物史觀的歷史解釋力,并從根本上誤導了我國的歷史學和歷史理論的發展方向與發展道路。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特別是在全球性社會革命的歷史時代,由于人類各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所以人類文明的發展事實上總是首先由少數或個別社會率先創造了新文明,而后才又通過這種新文明的廣泛傳播而使多數或絕大多數社會逐步地上升到了這種新文明。這種從點到面、從新文明的創造到新文明的傳播、從原生性社會發展到派生性社會發展的社會發展方式,不僅在近幾個世紀的世界工業革命時代是這樣,而且在數千年前的世界農業革命時代也是這樣。因此,在一切歷史觀中,惟有那些原生論與派生論相統一的歷史觀,才有可能是真正具有廣泛的歷史解釋力的歷史觀。“單純原生論的唯物史觀”閹割了唯物史觀所固有的派生論的方面,致使唯物史觀的真正有效的適用范圍幾乎只能局限于原生性的社會發展進程,特別是只能局限于少數或個別社會的原生性社會革命的歷史進程,這就使其在面對大量派生性社會發展的歷史事實時不能不一籌莫展,直至碰得頭破血流。譬如,運用這種唯物史觀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單純原生論的基礎理論,我們便根本無法解釋和說明:為什么近兩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地處于各種極不相同的社會發展階段的社會,忽然都中斷了自己原有的社會變遷、社會發展的道路,而普遍地走上了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為什么我國也只是在19世紀中葉才開始在外力的作用下轉而走上了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而不是由我國國內生產力的發展而獨立自主地走上了近代資本主義社會革命的歷史道路?……以迷信人類各社會的“自我運動”、“自我發展”能力為特征的“單純原生論的唯物史觀”,事實上早已遭受到了與之完全相反的大量歷史事實的無情嘲弄與徹底批判。從大量的歷史事實出發,努力重建和發展以原生論與派生論的內在統一為特征的現代歷史觀,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的理論任務。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觀,原本就是原生論與派生論相統一的歷史觀,也是我們賴以重建和發展具有這種特征的現代歷史觀的一筆很可寶貴的思想資料。同時,研究和恢復馬克思、恩格斯的這種社會發展觀的歷史原貌,也是歷史研究的一部分。因此,本文擬以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有關論述為基礎,著重從以下六個方面分析、研究和闡述馬克思、恩格斯的派生性社會發展觀,以使經典唯物史觀的這一重要組成部分的基本面貌,從總體上重新得到應有的恢復與展現。

一關于派生性社會發展的歷史普遍性

所謂派生性社會發展,實質上就是通過文明的傳播和吸納而實現的社會發展。派生性社會發展究竟是貫穿于人類各大歷史階段的一種普遍的、常規的歷史現象,還是所謂前世界歷史時期的一種偶然的、特殊的歷史現象?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其派生性社會發展研究中所曾面對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理論問題。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邏輯的演繹,而是在于歷史研究。所以,雖然囿于19世紀中葉歷史科學的發展水平,他們確曾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誤認為:“在歷史發展的最初階段,每天都在重新發明,而且每個地方都是單獨進行的。”(p61)但隨著歷史學界和他們本人的歷史研究的逐步深入,他們后來已對此做出了重要修正,并由此表明:派生性社會發展并不是一定歷史時期的一種特殊的、偶然的歷史現象,而是一種廣泛地存在于人類各大歷史階段的普遍的社會發展方式。派生性社會發展一部分是“通過移民和比較發達的民族影響比較不發達的民族來實現的”(p332),另一部分則是借助戰爭、征服和民族同化的形式而實現的。馬克思、恩格斯通過他們對于人類各大歷史階段的派生性社會發展的歷史論述,具體地展現了他們關于派生性社會發展的歷史普遍性的重要思想。

查看全文

馬克思恩格斯學術品格論文

【內容提要】學術品格是學術研究品格與學人品格的統一,面對當前相當嚴重的學術失范現實,樹立崇高的學術品格,治理學術失范、規范學術研究活動已成為學人們以至全社會的共識。馬克思恩格斯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術研究品格與推陳出新、樸實無華、謙遜誠實、善于爭論、淡泊寧靜的學人品格,是真正的學人們學習的光輝典范。本文試以論之,作為對馬克思逝世120周年的紀念。

【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學術品格/學術研究品格/學人品格/學人

【正文】

面對當前相當嚴重的學術失范現實,人們在思考“怎樣的學術才是真正的學術,怎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學人,什么是學術研究品格和學人品格”諸問題。治理學術失范,規范學術研究,樹立崇高的學術品格,已成為學人們以至全社會的共識。筆者認為,學術品格包括學人的學術研究品格和學人的個人品格兩個基方面,二者是高度統一的。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術品格是我們學習的光輝典范。本文試以論之,作為對馬克思逝世120周年的紀念。

一、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術研究品格

勤奮。勤奮是學術研究的首要品格。做學問要有深厚的知識積累,才能厚積而薄發、深入而淺出,而要做到這一點,只有勤奮學習,汲取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馬克思恩格斯為創立馬克思主義,廣泛汲取了自然人文社會科學所有領域優秀文化成果,可以說達到了同時代人的最高水平,甚至連敵人也不得不承認他們是學識淵博的人,但他們并不以此為滿足,仍然如饑似渴地學習、學習、再學習。恩格斯稱贊馬克思道:“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甚至在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這樣的領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個領域他都不是淺嘗輒止。”為了整理、修訂《資本論》第二卷手稿,1869-1873年間,馬克思以五十多歲高齡自學了俄語,對大量關于俄國土地關系的資料,“按照原文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并且作了摘錄”,打算在第二卷中“非常詳盡地探討俄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在整理馬克思遺稿時恩格斯發現,單是俄國統計學方面的書籍就有兩個立方米。

查看全文

馬克思恩格斯學術品格論文

【提要】學術品格是學術品格與學人品格的統一,面對當前相當嚴重的學術失范現實,樹立崇高的學術品格,治術失范、規范學術研究活動已成為學人們以至全的共識。馬克思恩格斯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術研究品格與推陳出新、樸實無華、謙遜誠實、善于爭論、淡泊寧靜的學人品格,是真正的學人們的光輝典范。本文試以論之,作為對馬克思逝世120周年的紀念。

【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學術品格/學術研究品格/學人品格/學人

【正文】

面對當前相當嚴重的學術失范現實,人們在思考“怎樣的學術才是真正的學術,怎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學人,什么是學術研究品格和學人品格”諸。治理學術失范,規范學術研究,樹立崇高的學術品格,已成為學人們以至全社會的共識。筆者認為,學術品格包括學人的學術研究品格和學人的個人品格兩個基方面,二者是高度統一的。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術品格是我們學習的光輝典范。本文試以論之,作為對馬克思逝世120周年的紀念。

一、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術研究品格

勤奮。勤奮是學術研究的首要品格。做學問要有深厚的知識積累,才能厚積而薄發、深入而淺出,而要做到這一點,只有勤奮學習,汲取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馬克思恩格斯為創立馬克思主義,廣泛汲取了人文社會所有領域優秀文化成果,可以說達到了同人的最高水平,甚至連敵人也不得不承認他們是學識淵博的人,但他們并不以此為滿足,仍然如饑似渴地學習、學習、再學習。恩格斯稱贊馬克思道:“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甚至在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這樣的領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個領域他都不是淺嘗輒止。”為了整理、修訂《資本論》第二卷手稿,1869-1873年間,馬克思以五十多歲高齡自學了俄語,對大量關于俄國土地關系的資料,“按照原文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并且作了摘錄”,打算在第二卷中“非常詳盡地探討俄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在整理馬克思遺稿時恩格斯發現,單是俄國統計學方面的書籍就有兩個立方米。

查看全文

恩格斯哲學思想研究論文

一、引言

恩格斯這些年被我們冷落了,而這種冷落不利于我們深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傳統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視角是“恩格斯視角”,其基點是恩格斯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經典表述,由此出發所看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后來的體系化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改革開放以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主要采取了“青年馬克思視角”,其基點是感性實踐活動,由此出發所看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今天被多數學者所接受的“實踐唯物主義”。視角轉換的一個直接后果是恩格斯思想的邊緣化,以至于今天人們寧愿提說“馬克思哲學”而不愿提說“馬克思主義哲學”,似乎這樣就可以對恩格斯的哲學另做處理。

隨著研究的深入,事情讓人感到并不如此簡單。人們首先需要正視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來面貌能否等同于從某一特定視角所觀察到的面貌?是否存在某種絕對優越的觀察視角,該視角的觀察結果就等于或約等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如果回答是肯定的,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解釋視閾是封閉的、有限的和同質性的,意味著“恩格斯視角”和“青年馬克思視角”或此或彼,二者必居其一。如果回答是否定的,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解釋視閾應是開放的、無限的和異質性的,意味著突出恩格斯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觀點不必以遮蔽馬克思的實踐觀點為代價,反過來重視馬克思的思想也不必以輕視恩格斯的思想為代價。我本人持后一種看法。我認為,恩格斯的哲學其實并不等于被“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體系所定型的那個樣子,其意蘊要比通常所估計的豐富得多。如果說上述兩種視角易于呈現馬恩二人的差異的話,那么一定還存在許多別的視角足以彰顯二人的一致性,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來面貌也許正在這些異質性視角所復合出來的樣態里。

恩格斯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之一,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第一個闡釋者。恩格斯系統建構和闡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晚年,所反映的思想至少在著者本人看來應是最成熟的思想。這些思想主要體現在下述著作中:《反杜林論》(寫于1876年9月至1878年6月)、《自然辯證法》(寫于1873年至1883年,1885年至1886年作了個別補充)、《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寫于1886年初)。這幾部著作的時間跨度達十多年,是恩格斯50多歲到60多歲之間的作品,其中的思想保持著高度的連貫性。從這些著作中可以看出,恩格斯的哲學思想(或恩格斯所建構和闡發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至少可以分為兩大基本層面:元理論層面和對象理論層面。元理論層面的中軸觀點就是本文所要論述的關于“哲學終結”的思想,而對象理論層面的中軸觀點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有關“哲學基本問題”和辯證法的思想。對后者的理解必須以對前者的理解為前提,而在剝離了元理論的情況下去把握對象理論,只能是舍本逐末。就此而言,傳統的“恩格斯視角”其實只是恩格斯的對象理論視角,而不是恩格斯的元理論視角。

二、恩格斯關于“哲學終結”的命題及相關表述

恩格斯明確提出“哲學終結”這個命題,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的第一部分(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論述是在第二部分)。他說:“假定一切矛盾都一下子永遠消除了,那末我們就會達到所謂絕對真理,世界歷史就會終結,而歷史是一定要繼續發展下去的,雖然它已經沒有什么事情可做了。……這樣給哲學提出任務,無非就是要求一個哲學家完成那只有全人類在其前進的發展中才能完成的事情,那末全部以往所理解的哲學也就終結了。我們就把沿著這個途徑達不到而且對每個個別人也是達不到的‘絕對真理’撇在一邊,而沿著實證科學和利用辯證思維對這些科學成果進行概括的途徑去追求可以達到的相對真理。總之,哲學在黑格爾那里終結了:一方面,因為他在自己的體系中以最宏偉的形式概括了哲學的全部發展;另一方面,因為他(雖然是不自覺地)給我們指出了一條走出這個體系的迷宮而達到真正地切實地認識世界的道路。”(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15-216、220、241-242、242-243、253、253、239、239、239頁。)先前那種想要在一套體系中窮盡“絕對真理”的哲學到黑格爾那里已經走到了盡頭,從而辯證的實證科學得以引領風騷。

查看全文

恩格斯歷史辯證法論文

〔摘要〕歷史辯證法有力地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是研究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以及內在要素的辯證關系的哲學理論。恩格斯立足于唯物史觀將唯物辯證法在歷史領域進行了延展和應用,闡發了“歷史的主體創造理論、歷史發展合力理論、歷史的自然過程理論”等基本觀點。恩格斯對歷史辯證法的獨特貢獻,主要體現為實現了歷史主體、歷史客體和歷史方向三大理論變革。

〔關鍵詞〕恩格斯;歷史辯證法;主體創造;發展合力;自然過程

恩格斯歷史辯證法思想對歷史唯物主義進行了闡釋,科學揭示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其豐富的思想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顯示出新的時代特征和理論品質。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繼續堅持恩格斯歷史辯證法思想,對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從自然辯證法到歷史辯證法

(一)關于馬克思與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思想。一些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馬克思只有歷史辯證法,馬克思本人不承認自然辯證法,馬克思的辯證法只存在于人類社會,自然辯證法只是恩格斯的杜撰。這一觀點有意將馬克思與恩格斯割裂開來,變相地制造“馬恩對立”。在社會發展客觀性的論證上,恩格斯的歷史過程理論經常遭到誤讀,被指為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非主體的自然歷史過程。以上觀點是缺少依據的。馬克思確實沒有一部完整的著作用來公開闡述自己的自然辯證法思想。但是,如果我們就此認為馬克思的思想中沒有辯證法,就顯得太片面了。有學者研究指出:“馬克思是以研究自然哲學的方式登上理論研究舞臺的。馬克思在其《博士論文》中,通過揭示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在自然哲學上的差別,已確立了物質自我運動的科學原則,初步實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1〕馬克思不僅關注人文社會科學,也對科學技術和自然辯證法給予了專門關注,留下了大量“科學筆記”,開展了自然辯證法思想實驗。在反對庸俗唯物主義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斗爭中,馬克思與恩格斯討論過自然辯證法研究計劃。在馬克思早年的部分著作中可以找到他關于自然辯證法的思想萌芽,也可以找到他關于自然界的物質統一性以及自然過程的辯證性的一些論述的源頭。比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論述了自然界的客觀實在性和自然界物體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這足以說明,馬克思早就有了自然辯證法的思考,只是這些零碎的思想未能系統化、完整化。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恩格斯作為馬克思思想的繼承者,他們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恩格斯一旦產生涉及自然科學或是自然辯證的思考時,就會和馬克思商議,相互討論、相互補充,以達成共識,推動自然科學的發展。關于“自然”的哲學含義問題便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經常討論的重點問題,他們認為自然是具有雙重含義的,它與唯物辯證法中關于矛盾的特點有一定的相似性。首先,自然是具有普遍性的;其次,人類社會領域內自然界的客觀存在是不能忽視人類社會這一前提的。在此意義上,馬克思強調自然的特殊性,而恩格斯則強調自然的普遍性。但不論怎么說,他們一生都很重視自然科學領域中相關哲學思想的探索與深化。從馬克思與恩格斯的書信往來中也可以看出馬克思對自然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兩人還交流了一些自然科學研究方面的問題。馬克思曾說:“一旦我卸下經濟負擔,我就要寫《辯證法》。”〔2〕但由于各種原因,馬克思最終沒能實現這個愿望。令人欣慰的是,恩格斯幫他實現了這一愿望。(二)關于自然辯證法與歷史辯證法的關系。一些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不承認自然辯證法,他們認為,在沒有人參與的自然界,也就不會有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馬爾庫塞認為,真正的自然辯證法是自然的統治和人的統治聯合在一起的,而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脫離了人的歷史活動。薩特說,自然辯證法是不需要驗證或是被邏輯證明的。我們認為,恩格斯自然辯證法思想是來自于實踐第一性的需要,而不是舊唯物主義那種機械直觀的復制,更不是無中生有。人與自然之間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皆來自于人的實踐需要,這樣才能提升科學的進步水平。同時,恩格斯發現,自然界不可能脫離人的實踐活動而獨立存在,人在自然面前具有主體的能動作用,因為“只有人能夠做到給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記,因為他們不僅遷移動植物,而且也改變了他們的居住地的面貌、氣候,甚至還改變了動植物本身”〔3〕。恩格斯在論述自然辯證法時,其主要意旨是將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作為研究自然辯證法的理論前提,而不是將自然辯證法和歷史辯證法對立起來。原因在于,只有個體將自然辯證法和歷史辯證法作為一個整體存在于頭腦中時,才能保證其唯物主義性質。離開自然辯證法談歷史辯證法,不僅難以把握社會歷史的基本特征,也無法正確認識世界的本質。(三)關于恩格斯歷史辯證法與黑格爾的辯證法。西方資產階級理論家在抨擊恩格斯時,都會不自覺地把它與黑格爾哲學的辯證法思想加以比較,認為恩格斯錯誤地運用了黑格爾的自然哲學,把辯證法推廣到了社會歷史領域,并將恩格斯與黑格爾的辯證法都歸于唯心主義范疇。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對恩格斯思想影響深遠,可以說,恩格斯歷史辯證法是對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的揚棄與超越。黑格爾認為,自然界只是觀念的外化,本質上是精神理念,這種自我精神異化的結果,導致我們在認識自然界的時候,只能看到它的邏輯性,并沒有時間的先后順序之分,只有相互共存的循環,隨之用概念化的想象來填補現實的邏輯,用純粹的臆想來填補現實的空白,最后的結果只會是沒有新的發展的邏輯空洞。恩格斯歷史辯證法與黑格爾辯證法之間有本質區別:首先,恩格斯不僅肯定人的主體創造性,還承認社會歷史的發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性。其次,恩格斯歷史辯證法主張從現實的個人的實際狀況出發,探究現實個人創造的歷史,進而把社會歷史中的主客體統一起來。而黑格爾認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只不過是絕對精神發展的歷史。恩格斯贊揚黑格爾的辯證法以一種特別的形式說明了人類歷史發展的問題,但是這種特別的形式從本質上來說是思辨的、邏輯的和抽象的。可以看出,恩格斯與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思想有著明確的界限,恩格斯關注的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建立在完全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的,并沒有將黑格爾唯心主義的辯證法思想推廣到社會歷史領域。恩格斯歷史辯證法存在兩大基本邏輯:它以現實的人為邏輯起點,把本體論和世界觀作為基本維度;它以科學的實踐觀為理論基礎,從而形成改變世界的歷史使命,最終指向實現共產主義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二、恩格斯歷史辯證法的科學內涵

查看全文

關于恩格斯社會發展的合力思想及其啟示

【正文】

[中圖分類號]A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194(2001)01—0003—08

唯心主義完全從精神因素出發尋找社會發展的原因,舊唯物主義把人的主觀意志、主觀動機看作社會發展的最終動力。二者在社會歷史領域殊途而同歸:均把純粹的、單一的精神因素看作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動力。馬克思恩格斯創立唯物史觀以后,才打破了社會歷史領域唯心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為科學揭示社會發展的動力提供了基本原則和方法論指導。恩格斯晚年關于社會發展的合力思想,表述精練,內容豐富,含義深刻,對于我們科學地把握社會發展的動力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一、恩格斯關于社會發展的合力思想

由于唯心主義歷史觀對人們的影響根深蒂固,因此在唯物史觀創立以后的一段長時期內,馬克思和恩格斯把論證精神因素的物質起源即強調物質因素的決定作用作為重心。這樣做的結果也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一方面引起了某些善意的人們的誤解,認為唯物史觀是經濟決定論或者經濟唯物主義;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別有用心的人的歪曲和攻擊,把唯物史觀說成是完全排斥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唯經濟主義。為了批判別有用心者的歪曲和攻擊,同時也消除善意者的誤解,并完整地闡述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恩格斯晚年寫了一系列這方面的書信,其中關于社會發展的合力思想集中體現在他1890年9月寫給約·布洛赫的書信中。

恩格斯關于社會發展的合力思想嚴格說來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合力指的是人們的“意志合力”;廣義的合力指的是包含“意志合力”在內的“總合力”。關于意志合力的思想,他明確提出了;關于總合力的思想,他雖沒有明確地提出,但基本思想卻有了。下面進行具體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