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轉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2 07:20:4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二人轉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二人轉藝術特性
內容摘要:二人轉是當今廣大群眾喜愛的戲曲藝術,其藝術特質表現出很強的地域性,同時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東三省地方文化的精髓。文章從二人轉獨有的藝術特質來探究二人轉豐富多彩的藝術魅力,從而使喜愛二人轉的廣大民眾對這門土生土長的藝術有進一步的了解。
關鍵詞:二人轉民間戲曲藝術特質文化遺產
二人轉是東北黑土地土生土長的地方戲曲形式,帶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山野情趣,充滿了大東北的鄉(xiāng)音鄉(xiāng)情,在東北民間就有“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的說法,老百姓對二人轉的癡迷程度由此可見一斑。二人轉也是一部全面反映東北地區(qū)人文地理、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百科全書,是東北地區(qū)最有代表性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二人轉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反映的是東北地域文化的特色,同時也反映出這個地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所在。近年來,二人轉所散發(fā)的藝術魅力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借助傳媒的力量,其流行范圍甚廣。可以說,雅俗共賞的二人轉藝術已然成為普通老百姓茶余飯后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探究二人轉藝術就要從其發(fā)源說起。
一、二人轉藝術的歷史源頭
關于二人轉到底起源于哪里眾說紛紜,如果想要詳細地追其源頭還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二人轉藝術產生于民間,與其發(fā)展歷史相關的文獻記載不是很全面,但是目前有3種觀點還是比較有說服力的。
(一)第一種觀點,地處遼西走廊東端的黑山縣是二人轉的發(fā)祥地之一。東北二人轉已知最早的藝人是王綸生(藝名“老叉婆”)。據1918年編撰的《錦縣志略》之《名伶》篇記載:王綸生(1723—1776年),名蹇,字綸生,藝名笑塵,錦州鎮(zhèn)遠堡(今黑山縣)人。1734年(雍正十二年),他在錦州東關老爺廟演唱“蹦蹦”。“蹦蹦”就是二人轉當時的民間稱謂,還有俗稱“雙玩藝兒”的,也是二人轉最早的稱謂之一。在發(fā)現《錦縣志略》記載王綸生的史料之前,學者認為二人轉有250年的歷史。但根據對王綸生身世和演出情況的記載,學者們便把二人轉歷史向前推進了幾十年,因此便有了“300年二人轉”之說。2008年,遼寧有兩位二人轉藝人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一位是趙本山,另一位就是黑山縣老藝人李秀媛。
二人轉表演藝術魄力
二人轉這種作為以口頭說唱文學的藝術形式,經過百年的歷史演變,已經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特點,包括體裁、樣式、結構、語言、表現手法等。下面就二人轉的表演、唱腔、舞蹈等方面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二人轉藝術形式的特點,概括起來有下面幾點:
1.在表演上有說有唱,說唱相間,有歌有舞,化出化入,虛實結合。
2.在唱腔上行腔運調粗獷、火爆、委婉、風趣、節(jié)奏多變。
3.在語言上有說口,有逗趣,善于與觀眾直接交流。二人轉是一種綜合藝術,集歌唱、表演、音樂、舞蹈、雜技、美術、造型等各種藝術之大成,它的音樂唱腔豐富多彩,大約有曲牌二百多個,常用的也有幾十個。在表演上,舞蹈浪漫開放,優(yōu)美大方,演唱、說、舞相結合,異常生動活潑,獨具一格,在表演人物時,采取化出化入和虛似的手法,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二人轉音樂曲牌的編排上,唱腔設計上都是極其豐富的,有的高亢豪放,有的激越雄壯,有的喜悅流暢,有的輕松委婉,有的深沉低哀,有的悲傷蕩魄,能夠表現各種環(huán)境、氣氛、情感和人物性格。在二人轉的表演中,舞蹈有重要地位,它在刻畫人物性格,表達思想感情,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上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舞蹈表演一般有兩種類型:表現情節(jié)的和抒發(fā)情感的。表現情節(jié)的舞蹈是通過舞蹈的動作,幫助交待故事情節(jié),刻畫人物性格,推動矛盾沖突的發(fā)展;抒發(fā)情感的又有兩種,一種是激情舞,是表現情感強烈奔放的;另一種是抒情舞蹈,它的主要特點是輕松舒暢、深沉優(yōu)美,動作節(jié)奏平穩(wěn),大方舒展,慢而不斷,柔中見美,造型和諧、均稱。
二人轉深受廣大群眾特別是農民群眾的歡迎,首先,因為它扎根于東北農民群眾之中。我們知道二人轉的文學制作、音樂、唱腔、表演、舞蹈等等都是東北民間文學家、藝術家和民間藝人創(chuàng)作的,過去的演員也有些是農民。他們農忙勞動,農閑演戲,走村串莊,同農民結下了不解之緣。這種情況,現在雖然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依然同農民群眾保持著密切的聯系。目前新恢復的縣級劇團很多,是農村青年和老人很是喜愛的團體,一些鄉(xiāng)鎮(zhèn)劇團的演員則是農村青年和少數老藝人,這些民間藝術團以農民為主要服務對象,常年活動在農村。其次,從二人轉的傳統劇目中可以看出,農村曾經運用二人轉這個藝術工具揭露舊的社會制度的不合理,他們向往沖擊的封建倫理道德,倡導個性解放和婚姻自由,頌揚正義勇敢的進步人物,批判卑劣惡毒的無恥小人,如《西廂》中的紅娘,《雙鎖山》中的劉金定,《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林黛玉等都是個性解放,敢于在婚姻問題上沖破封建禮教束縛的進步人物。建國以來,在黨的文藝路線方針指導下,農民運用二人轉這個藝術形式,反映農村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頌揚社會主義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道德、新風尚,批判舊事物、舊思想、舊風習,使二人轉獲得了新的生命。
二人轉--新小拜年
二人轉--新小拜年
男:正月里來是新年啊
女:我和我老公來拜年啊
男:回頭看真新鮮啊哎喲喲喲看的我發(fā)了呆啊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女:(白)咋的拉?發(fā)哈呆啊?
男:(白)媳婦啊,平時沒注意,你這一收拾,可真神經啊!
東北二人轉藝術品質
二人轉是東北黑土地土生土長的地方戲曲形式,帶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山野情趣,充滿了大東北的鄉(xiāng)音鄉(xiāng)情,在東北民間就有“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的說法,老百姓對二人轉的癡迷程度由此可見一斑。二人轉也是一部全面反映東北地區(qū)人文地理、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百科全書,是東北地區(qū)最有代表性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二人轉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反映的是東北地域文化的特色,同時也反映出這個地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所在。近年來,二人轉所散發(fā)的藝術魅力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借助傳媒的力量,其流行范圍甚廣。可以說,雅俗共賞的二人轉藝術已然成為普通老百姓茶余飯后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探究二人轉藝術就要從其發(fā)源說起。
一、二人轉藝術的歷史源頭
關于二人轉到底起源于哪里眾說紛紜,如果想要詳細地追其源頭還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二人轉藝術產生于民間,與其發(fā)展歷史相關的文獻記載不是很全面,但是目前有3種觀點還是比較有說服力的。
(一)第一種觀點,地處遼西走廊東端的黑山縣是二人轉的發(fā)祥地之一。東北二人轉已知最早的藝人是王綸生(藝名“老叉婆”)。據1918年編撰的《錦縣志略》之《名伶》篇記載:王綸生(1723—1776年),名蹇,字綸生,藝名笑塵,錦州鎮(zhèn)遠堡(今黑山縣)人。1734年(雍正十二年),他在錦州東關老爺廟演唱“蹦蹦”。“蹦蹦”就是二人轉當時的民間稱謂,還有俗稱“雙玩藝兒”的,也是二人轉最早的稱謂之一。在發(fā)現《錦縣志略》記載王綸生的史料之前,學者認為二人轉有250年的歷史。但根據對王綸生身世和演出情況的記載,學者們便把二人轉歷史向前推進了幾十年,因此便有了“300年二人轉”之說。2008年,遼寧有兩位二人轉藝人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一位是趙本山,另一位就是黑山縣老藝人李秀媛。
(二)第二種說法,二人轉是由河北“蓮花落”于清末在東北民間衍變出來的一種歌舞演唱形式。“蓮花落,起源于隋唐,是由僧侶們宣講佛經時演唱的音樂曲牌《落花》和《散花》演變而來的,二人轉和“蓮花落”在演唱的基本形式上有諸多相似之處,所以有人認為“蓮花落”是二人轉的母體和源頭。二人轉大部分唱調都與“蓮花落”有關,其中有一些是“蓮花落”的原型,另外有許多唱調則是“蓮花落”唱調的衍變形式,在結構上也采用了“蓮花落”唱調,所以說二人轉源于“蓮花落”有大量的考證與論據。
(三)第三種說法,二人轉與東北地區(qū)的民間薩滿歌舞有密切聯系。兩個人的演唱形式是典型的薩滿教祭祀歌舞形式的承襲,二人轉的音樂唱腔來自于薩滿神歌,唱段曲目多數也出自薩滿神歌。二人轉的舞蹈動作也與薩滿祭祀歌舞非常相似。這種說法由于薩滿教的失傳也已經無從考證了。
二人轉對地方特色藝術發(fā)展的啟示
二人轉所所表演的素材全部源于生活或取自人文歷史、社會現象等,其表演起來亦通俗易懂、節(jié)奏快、綜合性強、信息量大,這些特點順應了當今快節(jié)奏的時代要求,同時也滿足當今世人的精神需求。二人轉表演集多種藝術形式于一體,匯社會百態(tài)于一身,深得人們喜愛。二人轉的演員善于觀察社會、善于撲捉社會現象,同時他們都很注重自身表演才能的全面發(fā)展,可以說表演者“說、唱、扮、舞”樣樣精通,這里面既融入了曲藝、歌舞的成分,也包含了戲曲的成分,表演者還要有自己的絕活。二人轉演員在臺上通過熟練運用自己的演技和絕活,用詼諧、幽默的語言將所觀察的社會現象演繹給觀眾,這就使得二人轉的表演不呆板、有時代特征的新鮮元素在里面。
地方特色藝術深受其當地人文歷史、環(huán)境的影響,都有自己的獨特地域特點。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很多地方特色藝術因無法融入社會新元素,大多不能被年輕人所接受,年輕人不再喜歡這種古老、淳樸的地方藝術。如山東快書、河南梆子,這些賦有地方特色的藝術形態(tài)很難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或許只存在于老一輩的記憶和生活圈子里,它不像二人轉那樣家喻戶曉,且不同年齡段的人都能接受和喜歡。為了傳承地方特色藝術,保證這些地方性的藝術形式都能像二人轉這樣可持續(xù)的發(fā)展,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研究。(1)建立健全地方特色藝術保護機構。很多的地方特色藝術已面臨失傳,這些藝術形式沒有市場,不能帶來效益,造成沒有年輕人主動的去學習、掌握它。為了繼承發(fā)展地方特色藝術,文化部門應該通過建立保護機制,可向當地學校、醫(yī)院、企事業(yè)單位推薦,鼓勵人們去學習、了解它,成立業(yè)余愛好小組,以傳播這項藝術。(2)深入研究該藝術的成長歷程,研究其形成的背景文化,尋求與當今社會的切入點,爭取不斷融入時代新元素,以獲得青年人們的喜好,把大眾喜愛的元素納入,如二人轉吸納了不少的現實生活中的元素,使得二人轉賦有現代元素氣息。(3)地方文化部門適時組織演出,加大宣傳力度。這種宣傳必須深入社會各個層面中,同時要講求其效果,在進行演出時,要提前做好宣傳工作,提高觀眾對與大方特色藝術的重視度。多舉辦地方特色藝術表演,多向社會廣大群眾展示地方特色藝術的風采,鼓勵其文化與豐富多彩的群眾文藝生活蓬勃發(fā)展。(4)加強地方特色藝術人才隊伍的建設。加強地方特色藝術的人才建設是發(fā)展地方特色藝術的主要途徑之一,在各地的街道文化中心,成立少兒班,請專業(yè)的老師進行輔導,從娃娃抓起,通過開展地方特色藝術,弘揚民間優(yōu)秀藝術,通過開展特色藝術表演、對特色文化了解,邀請專家對演出做出指導,不斷充實表演者的理論指導,提高表演水平。(5)堅持平民化的藝術風格,正確把握發(fā)展方向。地方特色藝術要把握好發(fā)展方向,在人民大眾的審美意識和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必須堅持走“通俗”之路,堅持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提高自己的藝術追求與文化品位。避免在演出中出現低俗污穢的爾言語,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現在人們群眾的喜好。(6)地方特色藝術是產生于民間的藝術,在長久的傳承中,吸取了的很多好的方面,但是也受到很多不良因素的影響。這些都嚴重制約著地方特色藝術的發(fā)展。因此必須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提高地方特色藝術演員的思想素質和業(yè)務水平。可以對表演者進行專業(yè)培訓,對其后備力量進行培訓和選拔,使地方特色表演隊伍的思想水平與藝術素質得到全面的提升。發(fā)展地方特色藝術是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需要,是發(fā)掘民間藝術特色,建設地域文化的需要,我們要不斷完善地方特色藝術,加快人才培養(yǎng),推出更多更好的藝術作品。
文化是人類的生活方式,藝術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和藝術表現形式。地方特色藝術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現在,很多地方特色藝術文化逐漸退出了人們的視野,我們一定要保護這些特色文化。堅持藝術創(chuàng)新,不斷促進地方特色的發(fā)展。
本文作者:于洪浩工作單位:湖南城市學院
傳統文化的繼承與民間藝術的發(fā)展
摘要:東北二人轉具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而作為其分支之一的海倫二人轉也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在傳統農耕文明向工業(yè)化和城市化轉變的今天,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不斷變化,給具有典型北派二人轉風格的海倫二人轉的發(fā)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zhàn)。如何在商業(yè)化發(fā)展迅猛的今天更好地將海倫二人轉傳承發(fā)展下去,這無疑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出了一個嚴峻的課題。政府的支持、民間藝人的傳承、傳承人的傳承、觀眾對二人轉的喜愛程度,都將會對海倫二人轉的發(fā)展與傳承起到巨大作用。
關鍵詞:二人轉;傳承;發(fā)展特定
地域文化與歷史傳統共同催生了特色的地域性藝術形式。東北文化的野性之美是其公認的特點。可以說,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資源滋生了屬于東北特有的文化,一種充滿關東風情、北國豪氣的地域文化。就像細膩的滬上江浙選擇了委婉柔麗的越劇,黃土高原的漢子們選擇了高腔大嗓的梆子,草原上的蒙古民族選擇了燎亮高遠的草原民歌……這些藝術形態(tài)的存在,說明了群體性格對藝術形式的選擇,東北二人轉也同樣是東北人民的選擇。
一、海倫二人轉的發(fā)展脈絡
(一)建國前的“跟班賣段”
海倫二人轉的最早歷史可以追溯到晚清時期,那一時期的二人轉由兩個男性表演,通常稱為“雙玩意”,較為著名的藝人有海倫鎮(zhèn)北疆:朱萬山;綏化大彩霞:呂紅章;北安金不換:福等。民國以后,開始有許多藝人活躍在海倫市文藝舞臺上。他們?yōu)楹髞淼暮惗宿D乃至于整個北派二人轉的發(fā)展與傳承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例如:著名歌唱家郭頌的師父藝名“金蝴蝶”的付海清、黑龍江省海倫市東北二人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石桂琴的師父任剛、當年海倫會戲最多藝名“四季花”的韓德祥,以及海倫市第一位女演員,大鼓書演員程小芳等。他們都將自己的藝術在海倫大地開枝散葉,形成了早期海倫二人轉的雛形。
民族聲樂與二人傳融合思考
一、東北二人轉的藝術特性
二人轉是具有東北地域特色的代表性傳統曲藝形式,具有突出的音樂特性。二人轉的音樂以東北秧歌與民歌為母體,音樂唱腔極為豐富,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之稱。其結構為曲牌連綴體,積累的曲牌約有三百多支,比較常見的有五十六支,其中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紅柳子、抱板、三節(jié)板、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調、大救駕、小翻車、哭糜子、大悲調、五字錦、壓巴生、靠山調等。傳統二人轉常用的唱腔如:文嗨嗨、武嗨嗨、紅柳子、靠山調、小翻車、抱板等,均是由二人轉藝人按演唱習慣順勢搭配唱腔,來摸索著演唱。二人轉源自民間,擁有廣泛的受眾基礎。二人轉發(fā)展有300多年歷史,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它植根于民間文化,屬走唱類曲藝,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東部三市一盟。東北特色二人轉主要來源于東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蓮花落。用東北人的俏皮話說:二人轉是“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傳統二人轉的傳承與其他曲藝形式一樣,采取口傳心授的模式,藝人除了具有固定的二人轉曲目、名段和拉場戲曲目外,多數說口、唱口都是根據現場觀眾需要即興演唱。正因為表現形式更隨性更加“接地氣兒”才深受人民喜愛。
二、二人轉作品的創(chuàng)作
二人轉是東北傳統曲藝形式的代表,若將民族聲樂與其融合,首先要具有時代特征的二人轉作品。我們以“互聯網+”為主題創(chuàng)作了一部名為《互聯網+雞蛋》的二人轉作品,反映農村青年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利用電商帶動村民致富的主題,以現代人的視覺審美講述了當下的故事,是一部具有時代精神的作品。曲藝作品創(chuàng)作是詞先行的,然后表演者根據詞來裝調演唱。既然是新作品,那么詞創(chuàng)作一定要符合現代人的語言習慣,為現代觀眾所接受。二人轉《互聯網+雞蛋》的詞創(chuàng)作通過翻閱資料、向民間老藝人和非遺傳承人進行調研后,沿用傳統二人轉詞創(chuàng)作方法;同時啟用青年詞作者,使其語言符合角色身份的同時,融合了時代特征和當代語言特色。因此,這部作品的唱詞,既保留傳統特色又符合當代觀眾語言習慣和審美。另一方面,在音樂特性和旋律特點方面,根據劇情的需要和現代人的審美標準,選用胡胡腔、武嗨嗨、喇叭牌子、紅柳子、慢西城、靠山調等旋律優(yōu)美的二人轉代表性曲牌;過門兒則選擇了傳統東北民歌的音樂元素和傳統二人轉曲牌中適合當代舞臺的部分。
三、民族聲樂與二人轉融合方式
(一)民族聲樂演員演唱二人轉。選擇年輕的民族聲樂演員作為表演者,而沒有選擇傳統二人轉的戲曲演員來演唱。這個作品準確地說更像一部具有二人轉風格的表演唱,更容易被當代觀眾接受。曲藝二人轉是以說、唱為主的藝術,想要在各方面達到表演的完整性,民族聲樂演員必須通過二人轉唱法及表演的訓練、學習之后進行表演。另一方面,民族聲樂演員具備較好的演唱、表演的基本能力,同時相對穩(wěn)定的氣息運用,咬字行腔方面的基礎與二人轉演唱要求比較契合。整個作品表演過程中都要邊舞邊唱,在角色轉換中也有多角度的舞臺調度,所以演唱表演技術不穩(wěn)定就會出現大喘氣、咬字不準等問題,也會影響整個的表演狀態(tài),因此受過專業(yè)訓練的民族聲樂演員可以更準確、更精彩地表現作品,同時更容易被當代觀眾接受。(二)沿用傳統并有所突破的表演形式。傳統二人轉通常是采用一男一女(一副架)的表演形式。本文中的二人轉《互聯網+雞蛋》內容、情景豐富,人物角色較多,需要在同一場景下同時展現不同的人物和情節(jié)。對此,一副架的表演形式比較傳統,缺少活力,所以本作品采用三副架的表演形式代替?zhèn)鹘y一副架表演形式,上裝(男演員)三位、下裝(女演員)三位跳進跳出,邊舞邊唱,充實了舞臺,加強了表現力,烘托了氣氛,使劇情跌宕起伏,高潮迭起。(三)秉承二人轉的神韻和精髓。二人轉是在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上,吸取了河北的蓮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場等演變而成的,因此舞蹈是二人轉表演中的重要元素。二人轉《互聯網+雞蛋》在傳統二人轉表演的基礎上,充分運用二人轉的舞蹈語匯,選擇了二人轉舞蹈動作中有代表性的部分進行重新編排,使其既優(yōu)美又不失傳統二人轉的特色,既符合現代觀眾審美又繼承了傳統二人轉舞臺表演的特點,深受觀眾喜愛。二人轉的表演形式是邊唱邊舞,演員的舞蹈動作要與演唱,劇情表達形成一致,才能達到聲情并茂的演繹。所有戲曲及曲藝形式在表演上,都有“手”、“眼”、“身”、“法”、“步”的要求,要學會二人轉的浪、俏、艮等特點,在表演上要在以上五種要求中,做到更協調、更戲劇化的表現,才能抓住二人轉的“神”、“味”。選擇年輕民族聲樂演員進行表演顯然更具優(yōu)勢,但對于學院出身的民族聲樂演員在表演方面則是挑戰(zhàn)和有益的實踐。經過較長時間的努力學習和嚴格訓練,演員們掌握了二人轉的演唱風格和表演技巧,表現出了二人轉的神韻和精髓。
地方戲創(chuàng)新分析論文
一、東北地方戲新的地方化概念
現在所謂地方化,并非單指東三省的黑土地,隨著二人轉在全國的普及,尤其是在全國各大中城市的生根開花,地方化的概念也要與時俱進,過哪的河脫哪的鞋。
現在二人轉劇本的創(chuàng)作,也不再是東北劇作家的祖?zhèn)鲃Ψǎ瑑让伞⒑颖薄⑸綎|,甚至福建也有人寫二人轉。二人轉作曲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山東、福建就有人為二人轉譜曲了。至于演員,東北流動到全國各地的就數不勝數,甚至在廣東、福建沿海開放城市有以二人轉為主的“都市大篷車”,并且具備編導演整套的原創(chuàng)人馬,也曾風風火火、風風光光地令人刮目相看。
因此,我們說二人轉的地方化,要有新概念,也就是入鄉(xiāng)隨俗,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與當地民間藝術談婚論嫁,當上門女婿,讓當地人喜歡,讓當地人留戀,并且把根給當地人留下。久而久之,二人轉就會從東北走出去,在各地建立根據地,形成新的地方化。如果二人轉的地方化能夠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版圖上劃出許多條條塊塊,就會在不久的將來,形成五光十色、南腔北調的“多民族”的二人轉藝術。這種大視野中的二人轉,是我們東北地方戲導演應當追求的,丟下壇壇罐罐,打到全國去。
二、從“農民化”到“平民化”的轉變
過去一談起二人轉,首先提“農民化”問題,強調“一要合鄉(xiāng)情,二要合民意”。合鄉(xiāng)情,就是要有地方特色;合民意,就是要符合農民的審美習慣。
二人轉語言修辭藝術研討
一、二人轉語言修辭藝術的淵源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東北二人轉的修辭藝術特點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認識價值。東北的漢人,大都來自山東、河北等我國北方諸省。“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這些原本就是慷慨豪邁性格的北方漢人,來到東北之后,在大風大雪的磨煉中,在本土各族人民的那種固有的勇武、剽悍、粗獷、豪放性格的影響下,變得更加勇敢、堅強、豪爽和大氣。王肯《土野的美學》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東北有茫茫大草原,莽莽大森林,刮大風,下大雪,吃大塊肉,喝大碗酒,抽關東大葉,花錢大手大腳,說話大聲大氣,待客大盤子大碗,吃了管添……總之,不大不過癮。”大,就是強烈、痛快、火爆、豪放、粗獷……這確實是東北人性格的主導方面。東北人喜歡喝酒,為了調侃氣氛,講點葷段子,大伙樂呵一下,這就使這種語言文化的傳播得到了一定的推進。東北民俗語言對二人轉唱詞、說口的語言特色形成影響巨大。與其他藝術作品的語言相比較來說,二人轉的語言是獨具特色的。二人轉語言生動形象、詼諧幽默而又不失藝術張力,是東北人民語言智慧的結晶。這種獨一無二的藝術形式是其他藝術所無法超越的。而且在二人轉藝術的帶領下,其他藝術表演形式,如小品、戲劇、電視劇等,也深受其影響,將二人轉的元素加入其中,使藝術形式的表演效果大大增強。二人轉語言中夾雜著很多東北方言詞匯,造成強烈的聽覺效果。演員十分善于運用多種語言技巧如語音修辭(押韻、諧音雙關、歧義等)、詞匯修辭(熟語、歇后語的仿擬、引用,語音偏離與變異等),增強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和感染力,帶來幽默詼諧的表達效果。
二、二人轉語言修辭藝術特點
二人轉語言綜合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在語音、詞匯等方面的修辭運用,帶給大家不一樣的娛樂感受。
(一)語音修辭特點
二人轉特點之一就在于語音豐富,利用語音修辭出奇制勝,生動形象地表達出個人的感受,獲取不一樣的效果。
地方戲丑角分析論文
首先是相同之處。這又有如下幾點:
一是美學特征相同。從美學的角度上說,龍江劇丑角與二人轉丑角都是美的,“丑”不是丑陋,更不是丑惡,而是“美玉出乎丑璞”(葛洪),“狂歡發(fā)于丑趣”(田子馥),是一種形式美與內涵美的另一種表現。或滑稽突梯,或譎諫諷刺,或戲謔詼諧,或逸趣幽默,旨在揭示社會與人生本質,以夸張之法再現社會現實,不過這種再現采取的是曲折迂回的方式而已。
二是歷史淵源相同。從歷史淵源上講,龍江劇丑角與二人轉丑角都不是獨立產生的,而是中國戲曲與中國曲藝的延續(xù)與發(fā)展。據史料所載,丑角在中國源遠流長,早在2000年前,司馬遷在《史記·滑稽列傳》中,就有關于丑角藝術的記述;至唐代的參軍戲中,已有“參軍”與“蒼鶻”兩個角色,其中的“參軍”,便是丑角。再后來金院本中的“副凈”,元雜劇中的“丑”,正式確立了丑行之名及其作用與地位。
三是表演功法相同。龍江劇的丑角,不論是文丑(“三花臉”或“小花臉”)。還是武丑(武三花臉),都與二人轉的丑角的表演功法相同,都是說、唱、扮(相)、舞、絕五功。
四是藝術效果相同。龍江劇的丑角與二人轉的丑角,都共同起到造氣氛、提精神、抖包袱、引觀眾、活劇場的藝術效果。
五是藝術風格相同。龍江劇的丑角與二人轉的丑角都以“黑土風格”為其共同特征,具有土野火爆、粗獷豪放、大棱大角等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