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減災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3 08:43:4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防洪減災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城市防洪分析及減災對策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基本情況;洪澇災害;防洪減災精品工程;城市防洪存在的問題;城市防洪減災對策;結語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經過多年的建設,以濰河、扶淇河、鐵溝河為主的城區排水系統基本上形成網絡,并發揮很好的作用、排水系統設計建設無水文依據、城市規劃建設未考慮防洪排澇、城市的防洪設施要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不斷提高防洪標準、城市的現代化建設,應有科學全面的規劃、加強防洪預警及防御系統建設,完善防洪預案、在新時期,要按照建設可持續發展城市的要求和中國城市化空間布局的戰略目標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市地處山東半島東南部,全市總面積2168.3km2,總人口106.3萬,其中城區面積38.3km2,總人口21.1萬人。濰河縱貫全境,穿過*市城區中心并有支流扶淇河匯入,三里莊水庫座落城區上游,極易發生洪澇災害,因此,*市的城市防洪工作十分重要,任務艱巨。

1基本情況

*市地勢南高北低,東西高中間低,呈簸箕狀。地面海拔在19679m。南部是綿延起伏呈東北、西南走向的低山丘陵,間有若干谷狀盆地,面積298.6km2,占總面積的13.7%。南部是綿延起伏呈東北、西南走向的低山丘陵,間有若干谷狀盆地,面積298.6km2,占總面積的13.7%。中部向北濰、渠河沿岸,多為波狀河谷平原和少量洼地,中有殘丘分布,面積1138.9km2,占總面積的52.8%。其余為丘陵間平原地帶,面積731.1km2,占總面積的33.5%。全市有較大河流21條,其中濰河最大,縱貫全市,自成一系,除東南、東北少數部分地區屬吉利河、膠河流域外,其余地區均為濰河流域。現有6座大中型水庫,110座小型水庫,1411座塘壩,311座攔河閘。

2洪澇災害

2.1歷史災害

查看全文

城市防洪減災調研報告

1基本情況

諸城市地勢南高北低,東西高中間低,呈簸箕狀。地面海拔在19679m。南部是綿延起伏呈東北、西南走向的低山丘陵,間有若干谷狀盆地,面積298.6km2,占總面積的13.7%。南部是綿延起伏呈東北、西南走向的低山丘陵,間有若干谷狀盆地,面積298.6km2,占總面積的13.7%。中部向北濰、渠河沿岸,多為波狀河谷平原和少量洼地,中有殘丘分布,面積1138.9km2,占總面積的52.8%。其余為丘陵間平原地帶,面積731.1km2,占總面積的33.5%。全市有較大河流21條,其中濰河最大,縱貫全市,自成一系,除東南、東北少數部分地區屬吉利河、膠河流域外,其余地區均為濰河流域。現有6座大中型水庫,110座小型水庫,1411座塘壩,311座攔河閘。

2洪澇災害

2.1歷史災害

1914年春無雨,到5月連續降雨四十多天。7月19日發大水,莊稼全部澇死,房屋倒塌,沖走許多東西,濰河兩岸一片,兩天才消下去。1938年7月上旬,澇災。大部村莊蕭條冷落,滿目凄涼,群眾離鄉背井,逃荒要飯餓死者不計其數。1953年8月上旬,雨量之大,數年所未有,牛石山上的大石,被水沖走很多,河流決口,遍地積水。1964年7月中旬,暴雨,雨急量大,洪水暴發,低洼地區積水。其中,諸城市近現代歷史上發生的最嚴重最典型的洪澇災害有兩次:

1974年8月13日,全縣(諸城市于1985年7月1日撤縣建市)突降特大暴雨,平均降雨250mm,最大降雨498mm,全縣水庫全部溢洪,三里莊水庫流量420m3/s,濰河最大流量5100m3/s。城區大部分被淹沒,水災發生后,中央、省、地及濟南部隊負責同志深入災區慰問群眾,人民解放軍抽調人員及各類物資支援災區,并從武漢、天津調橡皮船40只搶險救災。

查看全文

防洪減災對策研究管理論文

江河洪水是一種自然現象,而江河洪災則是由于人類在開發江河沖積平原的過程中,進入洪泛的高風險區而產生的問題。我國江河洪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夏季的季風暴雨和沿海的風暴潮。在氣候異常年份,某些江河流域出現強度大、籠罩面廣的大暴雨以至特大暴雨,就形成這些江河的大洪水以至特大洪水。我國江河中下游的廣大沖積平原,土地肥沃,雨熱同期,適合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們為了開發這些沖積平原,不斷修筑堤防與水爭地,從而縮小了洪水宣泄和調蓄的空間,當洪水來量超過人們給予江河的蓄泄能力時,堤防決破,形成洪災。我國2/3的國土受到洪災不同程度的威脅,其中最嚴重的是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松遼平原和各大江河的河口三角洲,總面積約73.8萬km2,占全國總面積的8%,但人口占全國近半,工農業總產值約占2/3左右。為了保障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堤防越修越高,堤線越來越長,洪水蓄泄空間越來越小,造成在同樣洪水條件下江河的洪水位越來越高。一旦堤防決口,損失也更加嚴重。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已可初步控制常遇的洪災,但仍存在以下問題:主要江河的防洪標準偏低;已定的分洪蓄洪措施,很多不能落實,對超標準的大洪水缺少明確有效的對策;缺乏流域性的統一管理,一些地方和部門的建設往往與流域的整體防洪要求發生矛盾。

通過實踐,人們逐步認識到:要完全消除洪水災害是不可能的。人類既要適當控制洪水,改造自然;又須主動適應洪水,與自然協調共處;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可持續發展。要約束人類自身的各種不顧后果、破壞生態環境和過度開發利用土地的行為。要準備在發生大洪水時,讓出一定數量的土地,為洪水提供足夠的蓄泄空間,以免發生影響全局的毀滅性災害,同時必須重視災后的救濟和重建工作。

因此,我們的指導思想是要從無序、無節制地與洪水爭地轉變為有序、可持續地與洪水協調共處。為此要從以建設防洪工程體系為主的戰略發展到在防洪工程體系的基礎上,建成全面的防洪減災工作體系。總體目標是:一旦在江河發生常遇和較大洪水時,防洪工程設施能有效運用,國家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不受影響,保持正常運作;

防洪減災的基本對策:

(l)確立防洪減災的社會意識;

查看全文

防洪減災科學哲學管理論文

鄂竟平副部長在全國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主任會議上講話指出:“當前最重要的、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努力實現防汛抗旱工作的兩個轉變:堅持防汛抗旱并舉。實現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由以農業抗旱為主向城鄉生活、生產和生態全面主動抗旱轉變,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本文將探討這一轉變的理論內涵及其科學和哲學基礎。

1災害雙重屬性的內涵及其實踐意義

1.1災害雙重屬性的內涵以往將洪水災害定義為自然災害,強調洪水是超常量降雨所致,是自然現象。但是從氣象、水文等自然條件來看,雖然洪水的年際變化較大,但從一個時段來看,各條江河自然態洪水都有相對穩定的量級和發生概率。然而,近代以來各主要洪水國家的水災損失卻無不幾倍、幾十倍地增長。因此,將近幾十年和前幾十年相比較,既然洪水量級和發生概率差不多,而水災損失卻大幅度提高,顯然無法只從自然變異來解釋,而應進一步從社會環境方面去尋找原因。

水利學界從水災防治角度闡述了對災害本質屬性的認識:“籠統地說,防洪的目的是防止洪水災害。細致地分析,洪水災害概念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洪水;二是災害。洪水是一種自然現象。和洪水作斗爭,控制洪水泛濫,主要是人和自然的關系。在這里,人所面對的主要是自然屬性的洪水。……而洪水災害則是超出工程控制能力的洪水作用于人類社會,因而造成對社會的損害,洪水災害體現在人類社會本身。因此,為減輕洪水災害,即要認識和駕馭洪水,更要調整社會以適應洪水,達到防止洪水泛濫,或在洪水泛濫時減輕損失的目的。……總之,所謂全社會的防洪減災體制,應既要能夠有效地承擔向自然屬性的洪水作斗爭的任務,也要能夠面對災害的社會屬性,擔當起統一地、有權威地組織實施防洪減災的任務”[1]。這一概念被評價為:“災害的雙重屬性進一步闡明了災害的本質屬性,這是一種哲學思維方面的進步”[2]。《大英百科全書》科學理論條認為:“用過去科學的遺產或者采用恰當的比喻來給一個理論作解釋,這不是理論的固有要素。但是,只有小心謹慎地運用,這類解釋就此較易于領會;找到新的應用;提出較為重要的修正。……”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

在災害雙重屬性當中,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是相互滲透和加強的。在古代,自然屬性成為災害惟一的或主要的致災因子。而在近代,既由于社會對災害更加敏感,又由于大規模改造自然活動助長自然變異,甚至使得社會致災因子躍居自然因子之上成為災害增加的主要因素。既然洪水災害是超出工程控制能力的變異造成的對社會的損害,那么減輕災害損失就不應單純從控制自然態洪水著手,還應從調整和規范社會發展以適應自然規律方面去努力。這是災害雙重屬性概念所要著重表達的方面。從消極的方面來說,單純強調自然災害是超出了工程設防標準的自然變異對社會的損害,可能順理成章地成為社會行政管理者推御責任的說詞,而局限了進一步實施社會化減災措施的實際努力。

災害雙重屬性的理論認識有兩個來源:一是吸收了國外防洪思想的新進展;二是直接繼承了我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即以兩千年前賈讓三策為代表的改造自然與適應自然相結合的思想。雙重屬性認識的根本點在于,防洪減災的目標是以最小的投入,換取最大的減災效益,而不是一味追求戰勝洪水。

查看全文

加強防洪減災工作實施意見

洪澇災害是我鎮危害最大,造成損失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為進一步加強我鎮防洪減災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較快發展,現提出如下加強防洪減災的實施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強防洪減災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加強防洪減災工作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我鎮汛期常形成區域、突發性、持續性、短暫性強降雨,極易引發洪澇災害,防洪減災形勢比較嚴峻,各村(場)、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增強責任意識,盡最大努力限度地減少洪災損失。

二、加強防洪減災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人為本,貫徹“全面規則、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和“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全力搶險”的防汛工作方針,堅持防抗洪災與防抗地質災害并重、鎮村并重、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并重,全面提高防御洪澇災害和地質災害能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總體目標:加強河道管理,規范人類活動,保障河道行洪安全,提高防御洪水能力,努力構建人水和諧社會。把洪澇災害及其引發的地質災害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要發揮水庫調洪消峰作用,運用各種科技手段,完善各類防洪預案,使預案更具有針對性、操作性、有效性。

查看全文

防洪減災行為管理論文

98''''長江和嫩江大洪水,我們終于在近60余天防洪搶險前線的嚴防死守之后取得防洪勝利。嚴防死守避免了動用分蓄滯洪區的經濟損失。這場千里江堤的死守出動解放軍27·4萬人,沿江群眾800萬人。為什么啟用本應在非常洪水時使用分洪和蓄滯洪的舉措在決策之前如此躊躇再三,反復論證,原因是眾所周知的,即分蓄滯洪區土地已經充分開發利用,單位面積上的人口密度,固定資產值與其他地區沒有明顯區別,動用分蓄滯洪區關系重大。近年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提示人們,大江大河防洪規劃必須修正,防洪減災戰略應適應社會和自然。在此意義上可以說這場大水對我國防洪減災體系是一次全面檢驗和挑戰,同時也為防洪減災戰略調整提供了機遇。

1950年以后,我國大江大河防洪工程建設成就卓著。但是我們今天卻面臨著水災發生頻率增加,災害損失持續上升的現實。防洪減災陷入了一方面巨大的資金投入,一方面難以遏制的災害勢頭這種困境,這與美國、日本、荷蘭等發達國家在本世紀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經歷類似。本文將從《美國防洪減災總報告及研究規劃》研究入手,考察美國防洪減災方針演變過程,以期為防洪方針的完善和推進防洪減災行為社會化提供思考及借鑒。

一美國防洪減災理論更新的社會背景

(一)防洪工程投資、效益與災害損失同步增長

美國防洪管理始于1803年。隨著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河下游防洪堤防系統建立,開始設立國家和私有的防洪管理機構。1927年,陸軍工程兵團成為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防洪工程及管理的專業機構,其后由陸軍工程兵團負責國家防洪工程建設和防洪管理。

1936年,美國國會通過防洪行動綱領,確立防洪工程是公益性工程,管理的權威和工程經費得到保障,防洪主要責任也由聯邦政府負擔起來。兩年后一位經濟學家預見了其中的弊端∶由聯邦承諾在全國實施防洪計劃,48個州都將接受這個福利,人們不難想象,聯邦財政的大門由此而大開。這一預見在七十年代被證實,國家將防洪減災全部負擔起來的政策,只能日益加重國家在防洪投資方面的財政壓力。

查看全文

防洪減災保障管理論文

一防洪減災人人有責

洪澇災害的后果最終是以居民生命和財產以及社會各種公用設施的被害程度來體現的。目前我國的防洪重任主要是交給水利部門修堤筑壩,并依靠解放軍在汛期進行搶險救災來確保社會的安全。近年來由于注重宣傳水利建設成就,對于我國70余萬km2的廣大洪泛平原所存在的洪水風險宣傳不夠。除江河沿岸的廣大居民對洪水災害的嚴重性有一定體驗外,大多數地方領導及群眾對洪水風險認識不足。在地方的經濟發展中沒有考慮足夠的防洪減災對策。比如,在低洼易洪易澇地區建設經濟開發區;由小城鎮迅速發展起來的新興城市對洪水不設防;城市地下建筑物沒有防洪澇設施;大量病險水庫下游的城市及居民區沒有對應大壩失事的預警系統;蓄滯洪區內安全建設不足,居民安全缺少充分的保證;對易洪易澇地區的房屋建設沒有明確的安全要求;…。以上種種都充分說明,我國在發動全民投入防洪減災方面存在嚴重缺欠,宣傳不足。在廣大干部群眾中存在著嚴重的麻痹思想,又缺少足夠的防洪減災知識,面對突然發生的自然災害束手無策,成為防災弱者。在洪澇災害發生的過程中不但不能成為防災減災的積極因素,反而成為需要救助的對象。因此加強對防洪減災知識的普及和宣傳,使廣大洪泛區內的群眾面對洪水能夠自救、互助,確保個人、家庭及身邊公用設施的安全,應當是今后動員群眾的一個主要目標。為此需要加強如下幾方面的工作。

普及洪澇災害風險教育,災害情報向全社會公開

盡管我們已修建了許多防洪工程體系,但由于標準較低,隱患較多,發生潰壩、潰堤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應當讓廣大群眾準確地了解自己的生活環境中可能發生的洪澇災害風險。即一旦現有防洪工程不能抵擋洪水而潰決后,洪水會淹沒多大范圍、自己所在位置會淹多深,持續多長時間,洪水水流流速有多大,應當采取什么樣的自救措施,如果需要避難應當在什么時間,通過哪條路線向何處避難等。為達到這一目的,需要編制洪澇災害風險圖并向社會公開發行和銷售,并通過各種媒體向社會廣泛宣傳。實時公布每次洪水所發生的災害過程和受災情況。無論是公布災害風險圖也好、公布受災害情況也好,無非是為了提醒廣大群眾注意自己身邊可能發生的災害情況,使大家更好地防范洪水,對洪水災害有一定的思想準備和物質準備。只有當廣大群眾充分掌握了災害情報時,在洪水災害發生時整個社會才會冷靜而有序地開展防洪減災和自救。這樣就可以增強整個社會對洪水災害的防御能力。因此災害情報公開是防洪減災的首要條件。

各級政府認真抓好洪泛區域的管理

防洪減災實際上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即防洪和減災。防洪是指用防洪工程體系,加上洪水預報、調度等手段,使洪水順利下泄,不致泛濫成災;減災是指通過對洪泛區域的日常管理,加強洪泛區應對洪水災害的能力,一旦發生洪水泛濫也會將洪水災害造成的損失壓縮到最低程度。目前我國在防洪方面所做的工作較多,但在減災方面工作還很薄弱,甚至是空白。比如美國在進行洪泛區管理時,將100年一遇洪水的淹沒范圍定義為洪泛區。在該區域內的一切建筑都要取得許可證。建筑物要達到一定的耐水要求,達不到要求的不能取得政府貸款,不能參加洪水保險。在該區域內的建筑物多次被淹或淹沒一次其修復費用超過房屋產值50%以上的國家要強行收購,住戶向其他地方遷移。同時政府要求在該區域內的城鎮必須達到10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在此基礎上開展洪水保險工作。對于達不到上述標準的不準參加洪水保險,…。對于所劃定的洪泛區域,是不允許自由開發和發展的,其發展是受國家設定的各種條件限制的,這些條件能夠充分保證在洪水泛濫時,該地區是相對安全的,不會造成太大的損失。通過這樣的管理,大大提高了地區自身防御洪水災害的能力。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對防洪工程的依賴和壓力。

查看全文

防洪減災對策研究管理論文

2003年全國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主任會議研究提出,我國防洪減災要“從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人與洪水“和諧相處”,進而又提出了“工程標準化、管理規范化、洪水資源化、技術現代化、保障社會化”的努力方向。在作者看來,“洪水管理”就是廣義的“防洪減災”,只是增多或加重了“規范人的行為”、“公眾參與”、“適應洪水”、“全流域減災”、“全年管理和調度”等內容,以至于“發生了質的變化”。近一年來,有關領導和社會各界圍繞防洪減災對策進行了深入研究、開展了大量工作。作者在這方面也有一些粗略意見,整理如下供討論參考。

1對防洪減災的總體認識

洪水災害是世界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據聯合國1986~1995年自然災害統計資料:洪水災害發生次數占全部自然災害發生次數的32%,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人員死亡數分別占全部自然災害造成經濟損失和人員死亡數的31%和55%[1]。我國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GDP的比例遠遠大于美國和日本[2]。我國洪水災害發生之頻繁,造成的災害損失之嚴重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防洪減災對策和措施十分必要。筆者對我國防洪減災有以下5方面的認識。

1.1防洪減災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努力推進“人與洪水和諧相處”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在與洪水相處的歷史進程中,各國人民不斷摸索和探索,取得了很多寶貴的經驗,處理洪水的方式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逐漸發生變化。從美國密西西比河、歐洲萊茵河和其它一些大江大河防洪減災的歷史進程看,人們對待洪水的方式和態度大致經歷了3個不同的階段。一是古代被動地適應洪水的階段。在這個時期,社會生產力低下,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洪水如猛獸,來了只有躲避;二是控制與防御洪水的階段。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人類定居點范圍逐步擴大,對土地的需求增加,人們開始向洪水通道和調蓄洪水的湖泊進軍,導致江河調蓄洪水的場所越來越小;三是有意識地主動適應洪水的階段。隨著大量防洪工程的建成,洪水通道逐步縮小,人們逐漸發現:雖然防洪工程的標準提高了,但洪水災害損失數量卻仍在增長。于是開始了限制人類有害行為并主動適應洪水的新時期[3]。我國近幾年的防洪減災對策措施與數年前相比事實上已經發生了很多變化,正在朝著“洪水管理”和“人與洪水和諧相處”的方向前進。如:在法律上已明文規定實施規劃保留區制度;在長江等江河實施了大規模的退田還湖、整治河道和實施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措施;加固大江大河干堤和病險防洪工程;加強流域管理,實施流域全年水量統一調度等多個方面。

1.2洪水管理需要在學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探討符合我國國情的對策措施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防洪減災面臨著不同的環境,有很多不利因素。一是人口密度大,留給洪水的回旋余地比較少,難以象西方國家那樣預留出很多調蓄洪水的湖泊和濕地;二是洪水威脅區域與經濟相對發達區域基本重疊,洪水災害威脅嚴重;三是我國江河洪水的變化幅度非常大,防御同樣標準的洪水需要修建比西方國家更多、更大的防洪工程;四是我國河流的含沙量高,防洪減災需要處理更多、更棘手的問題;五是長期以來固有的防洪工程水利觀念的管理模式,要轉變歷史上形成的傳統習慣和措施非常困難。為此,我國的防洪減災對策必須立足于我國的國情,不能照搬照套國外的經驗和做法,否則很難取得滿意的效果。

1.3洪水管理應以流域為單位,開展流域綜合管理江河洪水具有與其它資源不同的屬性,它以流域為區域,形成相對獨立的集合。流域內的水體緊密聯系和不可分割,流域間的水體相對獨立。這一特點決定了洪水管理必須以流域為單元實施統一管理,否則將導致各種各樣的水事矛盾,甚至會產生社會不穩定因素。江河洪水是重要的淡水資源,洪水管理一定要統籌考慮流域的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全面安排洪澇災害、干旱缺水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洪水管理是對一個流域范圍內各種各樣與洪水災害相關的因素的綜合管理,是全年的整體活動,決不僅僅是汛期的短期行為。歐洲的萊茵河穿越數個國家,有關國家專門成立了萊茵河流域管理委員會,建立了流域統一管理的協商與監督機制,該機構是在總結多年實踐經驗之后建立的,事實證明該機構在洪水管理方面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

查看全文

防洪減災可持續發展論文

遵循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自80年代以來,已為世界各國有識之士所共識,并已成為我國發展的基本國策。當前各行各業在制訂各種發展規劃時,都標明將可持續發展作為應遵循的指導思想。防洪減災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條件,它可以增強社會經濟的抗干擾能力和發展的穩定性,在防洪減災規劃中如何具體體現可持續發展原則,是一頂值得探討的問題。

1、防洪減災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系

“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和內涵,已經有不少學者研究探討,但至今仍未超出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文中所提出的:“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的闡釋。結合我國國情,其內函的實質是:有計劃的控制人口增長;科學地節約、高效開發利用各種資源;積極保護和改善生態及社會環境;提高人類對他們生存和發展客觀情勢的認識;限制人類自身不顧后果的各種有損全社會長遠利益的行為;協調人口、資源、經濟、環境的相互變化關系。這些正是達到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基本要求。

洪水是地表水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塑造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動力。洪水具有兩重性:當其來量不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空間構成危害時,是可利用水資源的一部份,如直接供生活生產引用、補給地下水、經過調蓄補充枯水期的水量不足以及沖洗河道和地表污染物等;另一方面,當其來量過大,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空間造成沖擊破壞時,則是一種巨大的災害。在經濟欠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防洪設施不完善,標準很低,社會基礎設施(如房屋、道路等)簡陋易損,抗災害能力很弱,每遇較大洪水,則發生江河泛濫或堤防決口漫溢,致使經濟遭受損失,工廠停產,農田失收,房屋倒塌,甚至大量人口死亡,居民財產蕩然無存,不得不四處逃難,造成社會的大動蕩,經濟發展中斷或長期停滯不前。洪水災害便成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洪水災害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主要是:1)危及人民生命安全,有可能造成一定數量的人口傷亡;2)破壞社會財富,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受災嚴重的地區和家庭可能使長期的財富積累毀于一旦;3)自然資源和社會基礎設施遭到損毀,如土地沖毀、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交通通訊中斷等;4)惡化環境,如擴散污染物,傳播疾病,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等。特別嚴重的洪水災害,可能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各種基礎設施和社會財富遭受毀滅性的破壞,引起社會長期動蕩不安,同時造成難以恢復的環境災難。為了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當代凡是受洪水災害威脅嚴重的國家,都把防洪減災作為保障社會經濟安全的重大問題,積極研究解決。根據我國自然環境的特點和社會經濟歷史背景,洪水災害是歷史性的心腹大患,防洪減災設施建設成為穩定社會、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重大措施,得到舉國上下的普遍重視。持續不斷的加強和完善防洪減災各種措施,提高社會公眾防災減災意識,仍然是21世紀國家和社會公眾的重大任務。

2、可持續發展戰略對防洪減災的基本要求

查看全文

社會防洪減災體制管理論文

水的災害從來不能單純歸因于自然水的危害,不能簡單稱之為自然災害。其實水是一切生物必須的生命保障,人類社會的發展既離不開水的養育,又難于避開大水的侵害。也就是說,如果自然水沒有侵害到人類的生命財產,就不成其為災害,古今中外均同此理。那么,社會要發展,就要加強對自然水的調控和管理,這是與人類社會俱來的生產活動。然而當人口繁育和土地開發相當普及以后,與水爭地又勢不可免,人們利用堤防約束甚至侵占河道和湖泊。調控洪水以減輕災害,古往今來一直是人們治水的主流。

與此同時,人們也意識到水災是自然與社會相互作用的統一結果,要達到有效減輕水災的目的,在防范洪水的同時,也必須注意調整國土開發以適應自然。也就是兩千年前賈讓三策開篇的第一句話:“古者,立國居民,疆理土地,必遺(留出)川澤之分,度水勢所不及”,強調在改造河川的同時必須注意適應洪水的自然性情。類似的認識層出不窮,都是在單純運用工程措施幾乎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的提出的,似乎是無奈之舉。這是前人治水的非主流認識。

自從工業化以來,治河手段迅速提高,對洪水的調控能力顯著增長,曾一度助長人們戰勝一切洪水“人定勝天”的信心。但是當美國所興建的水庫庫容相當其多年平均年逕流總量的60%的時候,水災損失卻依舊在不斷增長。反思之后人們開始認識到“人類必須努力適應自然,因為人類已經認識到,自己不能也不需要控制所有的洪水,但可以采取控制措施,也可通過調整自己的行為使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美國防洪減災總報告》,1980年)。如今這一認識又轉而成為世界治水的主流派,被各國普遍接受。當然各國之間自然地理條件不同,社會狀況也差異較大,在具體實施方面,又有各不相同的辦法。

怎樣理解治水理念轉變的重大意義?我們可以從回顧人類治水歷程中得到啟示。

一、人類治水的三個階段

人類社會伊始就離不開自己賴以生存的外界自然。如今,當環境和災害成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評價自然環境對社會的影響,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讓我們首先回顧人類在不同歷史時期對自然界認識的變化以及所采取的相應的治水方略。從人與水的關系角度講,人類治水歷程,大體經歷了如下三個階段: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