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醫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3 12:39: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放射醫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放射醫學

放射醫學輻射安全教育論文

摘要:隨著我國放射醫學學科的迅速發展和社會對于放射醫學人才需求的增加,放射醫學專業學生的輻射安全教育不容忽視。本文總結了加強放射醫學教學過程中輻射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并嘗試提出了幾種可行的方法,有助于為開設放射醫學的高等院校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放射醫學;輻射安全教育

放射醫學是隨著原子能科學的發展而興起的一門學科,主要研究電離輻射對人體的作用、機制、損傷與修復的規律,放射損傷的診斷、治療和預防,為放射性工作人員的衛生防護、醫學監督和保健工作提供理論依據和措施。自1895年倫琴發現X射線并將其應用于臨床診治以來,放射醫學經過百余年的發展,已成為腫瘤的三大治療手段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45%的惡性腫瘤可以治愈,其中18%為放療治愈。隨著放射技術、計算機技術、醫學影像技術的高速發展,放射醫學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新進展[1]。放射醫學同時也是涉及醫學、生物學、物理學、藥學等多個學科的交叉性科學,在工業和國防領域有著廣泛應用。隨著核電和國防現代化的大力發展,核電站突發事故、核恐怖事件和核戰爭的威脅逐漸增多,同時與工業化進程和環境污染相隨的各種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也逐年增高[2],鑒于此,放射醫學的作用顯得舉足輕重。輻射安全教育作為放射醫學專業學生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對于學生良好素質的養成和事故的避免有著重要作用。

一輻射安全教育在放射醫學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這是由輻射對人體的危害性決定的

放射醫學專業的學生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和使用放射性核素以及各種醫用放射性裝備,后者產生的以電離輻射對人體的危害不容忽視。電離輻射的波長短、頻率高,作用于人體時,能使機體內的水分子或生物分子發生電離而產生生物學效應,可造成生物大分子和細胞損傷,并最終導致人體器官的損傷,器官功能障礙、甚至引起死亡。臨床常見的機體放射反應有放射性皮膚損傷、放射性腸損傷、骨髓造血功能異常、放射性肺炎和肺纖維化、放射性心包炎和心力衰竭、放射性腎損傷等。當全身輻照劑量超過1Gy時,即可引起嚴重的急性放射病,重者可致死。電離輻射的遠期效應則包括腫瘤發生、生育障礙等。據報道50mSv-2.5Sv的受照射劑量與腫瘤發生風險之間存在線性關系[3,4]。

查看全文

工作員健康管理規定

第一條為保障放射工作人員的健康與安全,全面評價放射工作人員勝任本職工作的健康狀況,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規定適用于所有放射工作單位和放射工作人員。

第三條本規定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負責組織實施。

第二章常規醫學監督

第四條放射工作人員就業前必須進行體格檢查,體檢合格者方可從事放射工作。

第五條放射工作人員就業后必須進行定期體格檢查。對在甲種和乙種工作條件下工作的放射工作人員每年體檢1次;對在丙種工作條件下工作的放射工作人員每2-3年體檢1次;必要時可增加體檢次數。

查看全文

探究運用射線頻繁拍照對于血清氧化程度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X射線低劑量多次照射對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紅細胞計數(WBC)及抑制·OH能力的影響。方法建立大鼠X射線低劑量照射模型,檢測各組大鼠血清中TSOD活力、MDA含量、WBC及抑制·OH能力。結果兩組實驗大鼠血清TSOD活力、MDA含量無統計學意義;空白對照組大鼠血清WBC含量明顯高于X射線照射組(P<0.05);空白對照組大鼠血清抑制·OH能力顯著高于X射線對照組(P<0.05)。結論總劑量(329±6)mGy/d的X射線照射對機體的抗氧化指標、·OH和造血系統有一定的影響。

【關鍵詞】X射線;低劑量;氧化指標

隨著電離輻射裝置的改進及防護措施的改善,放射職業人員受照射劑量逐年下降,低劑量電離輻射(<0.1Gy)對放射職業人員的健康影響以及低劑量輻射的生物效應的研究,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1]。輻射損傷和防護近年來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大劑量急性照射條件下進行,而研究低劑量連續照射對細胞損傷的較少。本研究通過動物實驗,檢測照射后血WBC及血·OH、SOD、MDA的變化,初步探討低劑量多次照射對大鼠細胞損傷的影響及其機理論文。

1材料和方法

1.1實驗動物

清潔級Wistar大鼠共24只,雌雄各半,體質量(200±20)g,購于吉林大學實驗動物中心,合格證號:SCXK(吉)20080005,適應1周后用于實驗。

查看全文

尼爾雌醇研究論文

摘要:綜述了尼爾雌醇(CEE3)近幾年來的實驗研究、應用概況,主要包括抗輻射研究、骨質疏松研究及治療更年期綜合征、降血脂、摘取節育器的結果。

尼爾雌醇(Nilestriol)是雌三醇長效制劑,口服吸收后貯存于脂肪組織,在體內代謝為乙炔雌三醇和雌三醇發揮作用,是作用很弱的雌激素。臨床一直用于治療更年期綜合征,近年來有人對CEE3進行了其它方面的研究。如抗輻射、防治骨質疏松、對血脂的影響及婦科摘取節育器等。現綜述如下:

1抗輻射〔1~3,10,11〕

用60Cor射線照射的小鼠做試驗,發現CEE3不僅能提高受照小鼠的存活率,對其造血系統也有明顯的改善。研究證明:CEE3對受8Gy照射小鼠的外周白細胞,內、外源性脾結節和骨髓粒系祖細胞,對骨髓和骨髓外造血指標有明顯增加作用。結果使正常小鼠骨髓有核細胞由G0/G1期向S期轉化,從而使S期的細胞比例明顯增加。另據報導:骨髓移植治療白血病和惡性淋巴瘤的關鍵因素之一,是所采用的放療或化療劑量可最大限度地殺滅腫瘤細胞,又能允許造血重建。研究顯示,CEE3可促進同基因骨髓移植小鼠造血重建,表現為外周血白細胞升高,多向造血干細胞及骨髓粒單祖細胞高于未用CEE3者。由引可見,CEE3是一種較好的輻射防護劑,其抗放射線機理之一可能是保護了造血干細胞,造血細胞在體內受造血因子調控。有報導在其放射防護作用機理研究中,首先注意到雌激素通過垂體-腎上腺引起的廣泛影響,發現摘除腎上腺可加重動物照射后的損傷程度,如及時補充腎上腺皮質激素則可改善。因此Edinger認為雌激素通過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水平提高機體的抗輻射能力。Parlow發現雌激素抑制垂體分泌生長激素,從而抑制能量代謝,提高抗輻射性。提示:雌激素的放射防護作用,可能是通過刺激粒-巨噬系統造血重建實現的。

2抗骨質疏松〔4~6〕

骨質疏松癥是絕經后婦女常見的一種代謝性骨病,與卵巢功能衰退和雌激素缺乏有關。有人對雌性大鼠做了卵巢切除術,觀察其有關指標,發現大鼠股骨的濕重、骨礦含量和抗彎強度都下降,血鈣無變化,血磷和堿性磷酸酶稍高,但無統計學意義。組織學觀察,可見骨皮質變薄,骨小梁稀疏,證明骨丟失與雌激素有關。切除卵巢的大鼠第三天給CEE31.0mg.kg.d,連服三個月,結果表明股骨的濕重、骨礦物質含量和抗彎強度明顯高于模型組,接近正常對照組水平。血鈣、血磷和堿性磷酸酶無明顯差異。據報導絕經后加速的骨丟失與骨吸收增加有關,而這種骨吸收的增加是由于雌激素減少所致。小劑量雌激素可防止骨吸收和骨丟失。實驗對36名絕經后婦女給予CEE31mg/2周,觀察一年,發現血清堿性磷酸酶、空腹尿鈣、空腹尿羥脯氨酸、空腹尿肌酐較治療前顯著降低。橈骨骨礦含量在服藥一年后增加10.34%,骨質疏松發生率從服藥前的41.7%降至服藥后的25.0%,證明小劑量CEE3能有效的防止絕經后骨丟失。對30名絕經年限5.95年±5.35年、因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骨痛、腰痛、關節痛等癥狀的婦女,給予CEE3每日2.5mg,半月一次,同時輔以鈣劑每日500mg~1000mg,共一年,結果顯示用藥前,前臂中、下1/3交骨處平均骨密度(g/m2)為0.495±0.119,用藥后63%的病人骨密度有不同程度增加,用藥后6月達0.532±0.124,較用藥前增加5.3%,表明絕經多年的婦女應用CEE3對其骨量仍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查看全文

放射事故醫學預案

各地級以上市衛生局,廳直有關單位,省直、部屬駐穗醫療衛生單位,有關高等院校及附屬醫院:

為及時有效地應對我省突發核與放射事故,提高醫學應急響應能力,我廳組織制定了《廣東省突發核與放射事故醫學應急預案》,現印發給你們,請各地遵照執行。特別是已建或將建核電站的市,務必結合實際,做好各項前期準備,采取有效措施,確保有效應對各類突發核與放射事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二○○七年十月三十一日

廣東省突發核與放射事故醫學應急預案

目錄

1.總則

查看全文

核醫學建設項目放射防護探討

摘要:目的提出核醫學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放射防護預評價中若干需要關注的問題,提高預評價報告的編制質量,從源頭上預防和控制職業病危害。方法依據GBZ120-2006等相關國家標準,對照核醫學建設項目放射防護預評價中易忽視、需關注的問題進行探討。結果核醫學建設項目預評價需注重布局與分區、防污染措施、三廢處理、評價目標值設定、屏蔽目標選取、輻射危害評價、防護設施、管理制度及應急響應等各方面的評價。結論在核醫學建設項目放射防護預評價中,需結合診療實踐,注重細節,切實將新的技術標準引入評價。

關鍵詞:核醫學;放射防護;職業病;屏蔽設計;輻射危害

根據《職業病防治法》、《放射診療建設項目衛生審查管理規定》[1]等法律、法規、規章的要求,放射診療單位在新開展核醫學項目時,需委托有資質的機構進行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放射防護預評價。國家對放射診療項目的職業病危害放射防護預評價也制定了GBZ/T181-2006《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放射防護評價報告編制規范》[2]等技術標準。筆者在進行核醫學建設項目預評價過程中,發現一些易忽視的問題,本文對此進行探討。

1核醫學建設項目放射防護預評價主要內容

核醫學建設項目放射防護預評價主要內容有概述、建設項目概況與工程分析、輻射源項分析、防護措施評價、輻射監測計劃、輻射危害評價、應急準備與響應、放射防護管理、結論和建議部分,其中防護措施評價含工作場布局、分區與分級、屏蔽設計、防護安全裝置、其他防護措施等。

2核醫學建設項目放射防護預評價中常見問題

查看全文

醫學教學中的應用與了解

1參與式教學法的基本特征及在防原醫學教學中的應用

參與式教學法就是讓學員“參與”教與學的整個過程,它要求教員盡量減少講授,使學員的“參與”達到最大化。在課前,教員依據課程標準精心準備“問題”,學員對照這些問題細心準備“答案”并在課堂上展開討論,最后由教員分析總結,對學員的討論情況作出點評。

1.1增加課程內容的開放性

防原醫學經過一定時期的發展與完善,已經成為較為系統、嚴整的學科,似乎很難有顛覆性的理論產生,這種所謂“權威感”很容易局限學員的思維,壓抑學員主動思考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開放性地增加一些前沿性的科學問題、科研動態以及國際時政,從而拓展學員的思維空間,增強學員的創新能力。

1.2增強學員“問”的主動性

“問”,一般是指課堂上教員對學員的提問,在這里則是指教員和學員之間的交流,而且更注重學員對教員的提問。所謂“學問”,就是既要學又要問[2]。增強學員向教員提問的主動性就是要鼓勵他們對所學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加深印象。學員的提問往往是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更具有代表性,更容易引起學員間的共鳴。有時,學員提出和看待問題的角度是教員從未想過和想到的。“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在這個提倡創新的時代,我們有時缺少只是一些“想法”。

查看全文

防原醫學教學改革論文

1提高對防原醫學的認識,重視教學理念

從切爾諾貝利事故的發生原因,不難看出當時的人們對防原醫學的認識還不到位,對核輻射的防護認識遠遠不夠。防原醫學源于1955年我國做出研制核武器重大決策后,應對核武器損傷而發展起來的。防原醫學闡明了核武器的殺傷作用和核爆炸各類損傷的發生情況、發病規律、救治原則和措施,為應對核與輻射事故、核恐怖等事件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由此制定的應對預案、措施和方法。但是由于近20年來,我國已停止了核試驗,對其的臨床研究逐漸減少,研究進展和救治措施都相對滯后,因此大多數學員認為防原醫學這門課程并不重要,心理上不夠重視這門課的學習。此外,由于大多數教學單位和科研機構的研究方向往往會緊跟前沿學科,加上科研體系的考評機制多以科研論文來衡量,也導致了多數教員對防原醫學的教學不夠重視。然而隨著新軍事革命的挑戰,我們必須注意到當今核電站建設數量的增多,國際和國內核與輻射事件的頻發,以及核恐怖襲擊仍有可能發生,再加之民用輻照中心在全球的建設和各領域的廣泛使用,尤其是在農作物育種、食品消毒等方面的大量使用,都極大地增加了人類受到輻射照射危險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培養大量具備防原醫學和放射衛生學知識的專業人員[5]。隨著切爾諾貝利事故發生30周年,再一次讓人們意識到加強防原醫學和輻射防護知識學習的重要性,進一步加強防原醫學改革,提高全民對防原醫學的認識和應對核與輻射突發事件醫學救援處置能力。任何形式的教學改革都應從教學理念的革新開始。教學理念是人們對教學活動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態度和觀念,是人們從事教學活動的信念,唯有從信念上得到重視,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對教學內容的認識[6]。教員應當認識到防原醫學在當前國際形勢下所凸顯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除了防原醫學基本的理論體系知識外,要適當引入國內外最新的核事故和醫學處理案例,從學員所學專業和今后工作的實際需要調整授課內容。從教學理念出發,做到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效果的有機統一。

2淡化知識的單一灌輸,側重知識的實際應用

本科生的防原醫學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核武器的殺傷作用和核爆炸各類損傷的發生情況、發病規律、救治原則和措施,以及核與輻射事故應對預案、措施和方法。教員在授課時著重講授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將大量的時間都用在概念的講述和基本原理的闡述上,而對于放射輻射防護的具體操作以及放射輻射監測各類儀器的操作使用的課時安排很少。據筆者調查發現,在軍事院校的課程安排中,除給預防專業的學員會設置大約占總學時三分之一的課時用于學員的實踐教學外,臨床專業、檢驗專業、影像學專業等專業較少或基本不設置實踐教學課時,因此這部分學員僅僅只是學習了防原醫學的理論知識,對于放射防護的實際運用知之甚少,當遇到突發核事故事件時將無法正確應對。另外,應著重考慮學員今后工作的需求,他們未來的工作很可能會涉及突發核事故應急救援的部署和實施、核輻射醫學救援的處置以及給基層官兵教授放射防護的基本知識和技能[7]。因此,在授課內容設計上應側重知識的實際應用。

3充分調動學員的學習興趣,讓學員主動學習

由于醫學專業的學生課業比較繁重,有部分學生會選擇性地學習,把時間花費在那些其認為更重要的學科上,比如內外婦兒等學科,而對于他認為不重要的學科就想著臨時抱佛腳,考試時突擊過關。而防原醫學這門課程就被很多學員認為是不重要的學科,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生對所學專業和未來工作性質的認識不夠;二是學生缺乏對軍隊衛勤現狀以及軍事預防學科相關專業的認識;三是對核輻射、核威脅、核恐怖的重視程度不夠,認為這些離自己很遙遠,未來戰場相關核輻射醫學處置的相關工作與自己無關,因此總是將防原醫學視為科普性基礎學科,不感興趣。為了提高學員的興趣,首先需要在開課時做好國防醫學教育,將目前國際形勢、未來戰爭發展趨勢的走向以及醫學最新發展做深入的剖析,讓學員認識到核輻射威脅離自己并不遙遠,既是社會熱點話題,也與民生息息相關;其次,利用模擬核爆炸演習等視頻資料,讓學員了解放射沾染的處置、核應急救治的部署和實施、核輻射的個人防護等內容,加強學員對防原醫學的感性認識,讓學員認識到該課程的重要性;最后,了解學員未來工作走向和工作內容,在授課時結合未來戰場核輻射醫學處置的相關問題,培養學員的工作責任感和使命感,讓學生帶著目標學習,這將很大程度上調動學員的學習主動性[8]。

查看全文

跨專業醫學教學論文

1跨專業醫學碩士生進行核醫學教育的必要性及目前教學內容的不足

自1895年WilhelmRoentgen發現X射線以來,人類對生命規律的每一次重大揭示幾乎都離不開核醫學技術的應用,如證實DNA為遺傳物質、驗證半保留復制假說、DNA→mRNA的觀察、遺傳密碼的發現以及細胞周期、膽固醇的合成與代謝研究等。由于儀器設備和放射性藥物研發的不斷進步,現代核醫學已經從體外放射分析技術和單純的器官功能測定,發展到利用SPECT/CT和PET/CT進行功能融合顯像階段,并與分子生物學相結合形成了分子影像學。可以說,當今核醫學技術已涉及幾乎所有的基礎和臨床學科,并在腫瘤個體化治療、心血管以及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治和研究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因此,無論從提高醫學碩士生的臨床實踐能力,還是培養其科研創新思維方面,對跨專業醫學碩士生進行核醫學教育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然而,目前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本科化”傾向,具體表現為專業理論基礎知識仍占教學內容的大部分,部分專業基礎課與本科教育階段相重疊,不少研究生讀研之后又重新學習本科階段的課程,并且其教學內容也相差不大。具體到研究生的核醫學教學中,許多院校沿襲了多年不變的教學內容,側重于核醫學專業基礎知識的介紹,與本科階段的核醫學課程近似,而核醫學技術的應用及最新進展講授不足;教學內容依然來源于現成的教材,適用于研究生的核醫學教材缺乏,多為十年以前所編撰,如《實驗核醫學與核藥學》和《實驗核醫學》等,欠缺近期文獻資料的支撐;在授課教師方面,部分教師自身知識更新較為滯后,過度偏重于基礎研究或臨床應用的某一方面,難以從學科交叉的角度進行講解。這些不足限制了跨專業醫學研究生對核醫學技術的了解和掌握,從而不利于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提升。

2整合多重教學內容以適應跨專業醫學碩士生的培養要求

為適應醫學生培養模式的轉變,近年來,大多數國內高等醫學院校參照國外醫學教育模式,在臨床醫學本科各專業中逐步推行醫學課程整合,并取得了較大的成果。我們認為可以突破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界限,加強學科與專業間聯系的教學模式,以進行跨專業醫學碩士生的核醫學教學改革,并為此構建了新的碩士生核醫學教學內容體系。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與博士研究生不同,碩士研究生應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而非需要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和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作出創造性的成果。所以,在新的教學內容體系中,我們以核醫學技術在科研與臨床中的應用為中心,分為核醫學實驗技術及科研應用、核醫學技術臨床應用和應用中的輻射防護三大模塊。由于核醫學課程同樣為醫學本科生的必修課,因此,在上述碩士生教學模塊建設中,我們更加側重于核醫學技術應用的教學,基礎知識不作為重點內容。為滿足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的要求,核醫學實驗技術及科研應用模塊側重于進行基礎研究中各項核醫學技術的應用介紹,并在各項技術的介紹中貫穿應用原理的講述。考慮到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生今后的臨床實踐應用,核醫學技術的臨床應用模塊又分為核醫學診斷技術的臨床應用和核醫學治療技術的臨床應用2個子模塊。在子模塊中以系統為中心,突出核醫學技術在具有診治優勢的疾病中的應用介紹。應用中的輻射防護模塊則充分兼顧實驗室安全和臨床應用安全的兩方面問題,整合了放射生物效應、輻射防護的特點、實驗室和臨床科室放射性安全管理以及多個相關國家法規和標準進行講解。這種基于核醫學技術在科研與臨床中的應用為中心的教學內容整合形式,提取并精煉了相關內容,突出了核醫學的技術優勢,體現了核醫學在不同專業中的適用范圍,對于跨專業醫學碩士生了解并應用核醫學技術具有較大幫助。

3不斷補充和更新核醫學技術的進展內容以提高碩士生的創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的宗旨在于培養具有科學精神和原始創新能力的專業人才,而加強交叉學科的知識教育是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這就要求醫學碩士生能夠將先進的醫療技術手段應用于本專業疾病診治,并且從不同的專業角度研究和探索疾病的發生與發展規律。因此,熟悉和了解核醫學技術的最新進展,并應用于本專業的研究之中,能夠提高跨專業碩士生的創新能力。近年來,出現了一門新的邊緣性交叉學科,即分子影像學,其主要內容就是將分子生物學技術與核醫學顯像結合形成的核醫學分子成像,這項技術在研究不同系統的復雜性疾病中正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利用核醫學分子成像進行腫瘤多藥耐藥的研究和評估;通過不同的放射性乏氧顯像劑研究心肌細胞、肝實質細胞或中樞神經元的缺血損傷等。通常情況下,這些新近的研究進展僅見于各類文獻報道,而現行的教材中幾乎沒有體現,成為研究生核醫學教學內容改革的重點。在我們的教學改革中,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決這一問題:

查看全文

醫院放射防護安全管理體會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X射線、介入放射醫學、放射腫瘤學、臨床核醫學等多種診療放射設備得以普及[1]。如果放射防護不當,核輻射可能會對護理人員和患者的健康造成損傷,嚴重時可能引起死亡。可見加強醫院放射防護的安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以醫院的放射防護安全管理工作為研究對象,探討有效的放射防護安全管理措施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醫院放射科共有12名護理人員,其中女7名,男5名;年齡為24~48歲。醫院自2016年1月起實施加強醫院放射防護安全管理措施,選擇2015年放射科診療的80例患者為對照組,選擇2016年放射科診療的80例患者為觀察組。對照組患者中,男45例,女35例;年齡為31~72歲。觀察組患者中,男47例,女33例;年齡為34~75歲。在研究期間放射科人員沒有發生調動、離職、新增等情況。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對照組實行常規放射防護安全管理措施。觀察組實施放射防護安全管理加強措施。(1)學習相關國家法律和標準:組織放射科所有護理人員學習我國放射診療方面的法律和標準,包括《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職業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放射診療規定》《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管理辦法》《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等。(2)建立健全放射診療管理制度:根據行業標準和醫院的放射防護管理現狀,制定并完善行之有效的放射診療管理制度,并打印成冊,發放到每位護理人員手中,組織大家定期學習。成立放射防護安全管理小組,對每位護理人員的輻射防護工作進行監督,并將其記錄在案,作為年底考評依據之一。(3)定期進行專業培訓:邀請我國輻射防護領域的專家或者醫院有經驗的放射科醫師,為護理人員進行專業培訓[2],培訓從輻射防護意識、輻射防護理論知識和輻射防護實際操作這三個大的方面來展開,培訓完成后組織考核,考核成績保存入檔案,作為工作業績考核標準之一。(4)加強健康管理:將所有受到職業輻射的人員都納入健康管理人員中,特別關注其職業健康安全,在預防保健科為其建立健康檔案,做好相關健康檢查,定期接受照劑量監測[3]。(5)做好放射診療設備的維護保養:建立齊全的放射診療設備保養和維修制度,由放射診療設備銷售公司、放射科工程技術人員對放射科護理人員進行放射診療設備使用和維護培訓,介紹設備報修流程。定期對放射診療設備進行檢查和維護保養。1.3觀察指標。①護理人員放射防護水平:從護理人員對放射防護的重視程度、對放射防護知識的知曉程度和放射防護操作水平三個方面,衡量放射科護理人員的放射防護水平,使用調查問卷統計放射科護理人員對放射防護的重視程度,共10題,每題3分,共30分;采用自制的問卷測試放射科護理人員對放射防護知識的知曉程度,共20題,每題5分,總分為100分;由3名資深放射科醫師對放射科護理人員的放射防護操作進行評分,總分為10分。得分越高,表明護理人員的放射防護水平越高。②患者的總滿意率:利用調查問卷統計所選患者對放射防護安全管理的滿意度,分為滿意、一般和不滿意三個等級,總滿意率=滿意率+一般率。1.4統計學方法數據處理應用SPSS19.0軟件,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護理人員放射防護水平比較。加強醫院的放射防護安全管理后,觀察組患者的護理人員對放射防護的重視程度、對放射防護知識的知曉程度和放射防護操作水平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2.2兩組患者的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患者對醫院放射防護安全管理的總滿意率為93.7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1.25%(P<0.05)。見表2。3討論健全的放射診療管理制度的制定不能流于形式,只顧應付上級的檢查。基于此,我們在切切實實調查了醫院放射防護安全管理現狀的基礎上,以我國的相關法律和標準為依據,制定了符合醫院實際情況的管理制度,針對性強,可行性高。通過組織醫院放射科護理人員學習放射防護方面的國家法律、標準等文件,從法律層面和思想層面向護理人員詳細講解了輻射對人體和環境造成的危害,改觀了過去護理人員不在意、不重視輻射危害的情形,變過去的被動防護、應付上級檢查為主動防護、自主防護[4],有效調動了護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大大減輕了放射防護安全管理的阻力。制度建立是第一步,關鍵還要看落實情況。醫院定期會組織護理人員進行學習和強化,使遵守規章制度成為良好的習慣,還成立督導小組來監督、督促輻射防護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實情況,實行雙保障[5],使制度切實落到實處。專業教育和培訓是非常重要的,既能端正護理人員輻射防護的態度,真正從心理上、思想上重視輻射防護,還能學到有用的專業理論知識,掌握輻射防護的方法,減少自身和患者不必要的醫療照射,在不能避免的情況下,如何控制受照劑量的有效措施,又能學會輻射防護的實際操作,掌握防護用品的使用[6]。培訓過后,護理人員有充足的能力進行自我防護和保護患者免受輻射。放射診療過程中難以避免會接觸到放射[7],但我們必須要保證放射工作人員的安全和健康。健康管理是保障放射工作人員合法權益的體現,健康檔案詳細記錄了他們的健康信息,通過上崗前健康檢查、在崗期間定期健康檢查、離崗健康檢查、應急健康檢查、受照劑量監測等一系列的健康管理措施,醫院和放射工作人員能隨時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如果出現受照劑量接近臨界值或者免疫力下降等狀況,要及時為放射工作人員安排進一步檢查,調崗或者休假等,并查找確切原因,采取相應措施。放射診療設備可靠、穩定、安全運行,對于輻射防護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設備故障,很可能會釋放出大量輻射,因此必須要對其進行經常性的維修保養。據有關統計,操作人員使用不當引起的醫療器械不良發生率高達60%~70%[8]。

醫療器械操作人員不是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達不到專業、精良的保養和維修技術,但是正確的使用、適當的保養是必要的[9]。因此,對放射診療設備操作人員進行培訓,可以讓其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在設備故障時掌握防護輻射泄漏措施和報修流程,在平時的使用中適當的保養可以降低診療設備的損耗,延長其使用壽命。根據結果,自2016年實施放射防護安全管理加強措施后,醫院的放射防護安全管理水平顯著提高,放射科護理人員的輻射防護意識、輻射防護知識知曉程度和輻射防護操作水平評分相較于實行常規安全管理的對照組而言,得到了很大的增長。患者對于醫院輻射防護安全管理的滿意度也顯著改善,總滿意率提高至93.75%。綜上所述,加強醫院的放射防護安全管理,能促進護理人員加強對放射防護知識的知曉程度,提升其操作水平,提高患者的滿意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