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策略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3 18:46:3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防治策略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防治策略

林業病蟲害防治策略研究

林業資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林業資源生產周期長,再加上近些年各種破環生態環境行為導致林業容易受到病蟲害的影響,而威脅到林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基于我國林業生態建設的需要,本文從病蟲害防治視角分析,以此為我國林業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1林業病蟲害發展的原因

林業病蟲害對樹木的成長會造成巨大的影響,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控制病蟲害的發生輕則會影響林業的健康成長,重則會導致整個林業生態系統失衡。結合工作實踐,導致林業病蟲害發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人類對林業資源的破壞。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林業資源出現過度消費,例如為了經濟效益而大量地種植人工林,人工林具有單一物種,這樣一旦出現病蟲害就會快速地傳播,威脅到林業資源生態平衡。二是不合理農藥的使用。在現代林業種植的過程中,人們為了快速追求經濟效益,而選擇使用化學肥料,容易造成水土污染等,引發病蟲害。例如農藥的過度使用容易造成病蟲害產生抗藥性,增加了危害性。三是林業病蟲害繁衍能力強,外來物種多。近些年由于過度使用農藥等,導致病蟲害的繁衍能力越來越強。而且外來物種的入侵也增加了病蟲害防治的難度。例如美國白蛾具有較強的繁衍能力,而且屬于外來物種,對林業危害巨大。

2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

加強對于病蟲害的監控是預防病蟲害工作的前提,然而在具體的工作中基于種種因素的限制,我國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還存在以下問題。2.1林業病蟲害監測預報工作有待提高。在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新常態發展下,加強監測工作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林業病蟲害發生具有時間短、傳播速度快的特點,因此受限于監測人員數量、技術以及設備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對于病蟲害監測處于事后治理的階段,而沒有很好地做好預防工作。2.2病蟲害防治手段落后,防治效果低。目前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采取的就是利用大型設備大面積噴灑化學農藥的方式,雖然此種方式能夠預防病蟲害,但是其對于環境的危害也是巨大的,例如藥物大面積噴灑會污染水源、增加病蟲害的抗藥性等等。另外在病蟲害的防治策略上存在不合理的現象。例如沒有掌握噴灑的時間,導致藥物效果不理想。2.3林業病蟲害防治人員的意識有待提升。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屬于系統工作,工作難度大、工作環境艱苦,因此部門人員對于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尤其是缺乏事前監測防治的意識,例如部分人員認為只有發生病蟲害時才進行噴灑,而忽視前期防治的重要性。

3強化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的策略

查看全文

計算機勒索病毒及防治策略

摘要:近年來,計算機勒索病毒全球肆虐,對政企和個人用戶數據進行加密勒索,造成巨大損失,隨著數字貨幣的隱蔽交易和加密技術的不斷提高,勒索病毒蔓延網絡,對計算機安全防護形成巨大的威脅。從勒索病毒分類、攻擊過程出發,提出了防治和應對策略,對反勒索病毒具有指導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病毒;比特幣病毒;勒索病毒;計算機安全

近年來,黑客通過病毒加密數據來勒索用戶獲取巨額非法收入,稱為勒索病毒或者贖金木馬。2017年,全球上百個國家和地區都遭受“WannaCry”的勒索病毒,勒索病毒被普通用戶所廣泛了解,該病毒利用NSA泄露出來的系統危險漏洞“Eter-nalBlue”(永恒之藍色)[1],因此又被稱為“永恒之藍”病毒。計算機用戶中病毒后,用戶主機上的各種文檔、照片、音視頻文件、應用程序或源代碼通過非對稱多種算法進行加密,并且以文件后綴被改寫為“.WNCRY”,用戶只能在限定時間內交付比特幣贖金才可以得到解密工具。如何有效防治勒索病毒,已經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1勒索病毒簡介

勒索病毒是自2016年廣泛爆發以來,病毒制作者不再以掛馬破壞計算機系統或文件為技術展示,而是以加密用戶文件為由勒索金錢進行網絡非法犯罪,隨著數字貨幣的隱匿性交易以及計算機加密算法的演進愈演愈烈,其已成為政企用戶電腦最大的安全威脅之一[2]。勒索病毒一般通過網頁掛馬、垃圾郵件,以及偽裝非正版軟件的破解文件等形式進行網絡傳播,一旦入侵電腦,就會有選擇地遍歷用戶文件夾下文件,進行相應算法加密,使用戶無法正常讀取文件,必須支付贖金才能拿到解密工具。比如引發廣泛討論的2017年“永恒之藍”漏洞“WannaCry”病毒及其變種,2018年Satan病毒及其變種,2019年盛行的Gan-dCrab家族病毒以及Stop家族及其變種[3],以及2020年新型勒索病毒WannaRen,都具有快速傳播性和高危害性。

2勒索病毒分析

查看全文

干旱災害風險的防治策略

摘要:干旱災害是全球面臨最主要的自然災害之一,干旱災害風險管理是現代抗旱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提出干旱災害風險區劃的思路,基于干旱災害風險度提出干旱災害區劃方法,分別從農業干旱災害、因旱人飲困難和城鎮干旱災害三個方面及綜合角度揭示了全國干旱災害風險空間分布特征,提出了不同地區的防治等級,為不同區域干旱災害防治及提出針對性應對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干旱災害;風險區劃;分布特征;防治策略

干旱災害是世界上發生范圍最廣的自然災害之一,具有持續時間久、影響面積廣和造成損失嚴重等特點。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加劇的背景下,旱災及其風險不斷演變,干旱災害防災減災工作面臨許多難點。我國人多水少,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干旱缺水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瓶頸。干旱災害風險管理是現代抗旱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對干旱災害進行風險分析是開展抗旱工作的基礎。

一、干旱災害風險區劃方法

1.基本思路

以縣級行政區為評估單元,基于水資源量的數據對全國各縣級行政區開展干旱頻率分析和旱災損失評估,進而進行干旱災害風險評估。基于干旱災害風險評估結果,計算分析干旱災害風險度,確定干旱災害風險區劃分類,從而編制干旱災害綜合風險區劃。干旱災害風險區劃包括干旱災害風險度計算、風險等級劃分、綜合平衡等關鍵過程。首先,基于農業干旱災害風險評估、因旱人飲困難風險評估的不同干旱頻率和對應的損失影響,計算干旱災害風險度。其次,基于全國不同縣級行政區干旱災害風險度的數值,以一定方法確定風險等級劃分標準。最后,確定形成農業干旱災害、因旱人飲困難、城鎮干旱災害風險區劃,并在三者基礎上確定干旱災害綜合風險區劃。技術路線圖如圖1。

查看全文

病毒肺炎中醫認識與防治策略

[摘要]病毒肺炎可能會造成心臟損傷,且具有心血管基礎疾病的病毒肺炎患者預后明顯較差。針對病毒肺炎對心血管系統所造成的影響,通過闡述其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系及中醫對其病理機制的認識,為病毒肺炎中醫藥防治系統化提供指導。

[關鍵詞]病毒肺炎;心血管疾病;心臟損傷;中醫;防治

病毒肺炎(下文簡稱“肺炎”)因其強傳染性、高致病性,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高通量測序顯示其病原體為一種新型β冠狀病毒,世界衛生組織將這種病毒命名為2019病毒(2019novelcoronavirus,2019-nCoV),將這種病毒所引發的疾病命名為2019冠狀病毒病(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得益于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模式,目前中國國內肺炎防治工作取得了重大勝利。與此同時,不容忽視的是國外輸入病例的風險越來越大。相對于國內確診病例的顯著減少,境外疫情開始了快速蔓延,境外輸入中國的病例在逐步增加。2020年3月5日全國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6例,累計境外輸入確診病例36例。由此可見,肺炎防治的路還很漫長,任務十分艱巨。中醫藥在肺炎防治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療效確切。已有臨床研究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相較于純西醫治療在縮短平均發熱時間、平均住院天數,改善臨床癥狀,促進肺部炎癥吸收,減少普通型轉重型的發生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1]。研究發現,2019-nCoV感染可能會導致心臟損傷,且具有心血管基礎疾病的肺炎患者預后明顯較差[2]。但目前國家及各省、市制定的肺炎中醫診療方案對于具有心臟損傷或心血管疾病合并癥的患者缺少更為精細化的用藥指導。本文通過分析肺炎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肺炎與心血管疾病病理機制的相互影響,以闡明病毒感染對心血管系統影響的中醫防治策略。

1肺炎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

肺炎以發熱、干咳、乏力為主要表現。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瀉等癥狀。輕型患者僅表現為低熱、輕微乏力等,無肺炎表現[3]。2019-nCoV感染后除了出現典型的呼吸系統癥狀外,還有少數患者出現心血管系統癥狀。少數患者的臨床表現并不典型,可能是以胸悶、心悸、胸痛等心血管系統癥狀為首發癥狀[4-5]。棘手的是2019-nCoV引起的呼吸道感染與病毒感染相關心臟損傷均可出現上述癥狀。因此肺炎患者一旦出現心血管疾病急性加重,由于其典型癥狀和體征可能被呼吸道感染的癥狀所掩蓋,醫生極有可能出現漏診。這說明應該要重視對心血管疾病與呼吸道感染導致的呼吸困難、血氧飽和度下降及休克的鑒別診斷,并且及早地用藥干預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肺炎患者不僅人數眾多,而且這些患者對肺炎耐受力差,更容易發展為重癥病例。文獻[2]鐘南山院士團隊分析了截至2020年1月29日中國大陸30個省市552家醫院1099例經實驗室確診的COVID-19患者的數據。研究發現14.9%的患者合并有高血壓,2.5%患者合并冠心病,這兩類患者的病情都更容易進展為重癥COVID-19,復合終點事件(ICU治療、機械通氣或全因死亡)發生率也更高。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選取截至2020年2月11日中國內地傳染病報告信息系統中上報的共計44672例病毒肺炎確診病例進行分析[6],研究發現,所有確診病人粗病死率為2.3%,未報告合并癥患者的粗病死率約為0.9%,有合并癥患者的病死率則高得多。該研究中共有4.2%的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12.8%的患者合并高血壓。從死亡病例的角度來看,22.7%的死亡病例有心血管疾病病史,39.7%有高血壓病史。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粗病死率為10.5%,高血壓患者為6.0%,這兩類患者粗死亡率甚至高于合并癌癥的患者(5.6%)。這進一步提示合并心血管疾病可能是肺炎患者預后不良的重要危險因素。與此同時,臨床研究發現肺炎患者存在心臟損傷,提示2019-nCoV病毒可能可以直接損害心肌細胞。研究發現,無論是輕癥還是重癥的肺炎患者,其血清心肌壞死標志物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2,7-8],其中重癥患者心臟損傷比例相對于輕癥患者顯著升高,死亡患者發生心臟損傷的比例較幸存者顯著升高[9]。目前有限的尸檢和穿刺組織病理觀察結果也提示2019-nCoV病毒能直接損害心肌細胞。尸檢、病理結果顯示肺炎死亡患者肺、心臟、肝臟、腎臟及腦組織、消化系統均有明顯損傷。其中心肌細胞可見變性、壞死,間質內可見少數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和(或)中性粒細胞浸潤[10]。綜上所述,對有心血管基礎疾病的肺炎患者或肺炎合并心臟損傷的患者予以及時救治,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臨床預后。

2肺炎對心血管系統影響的中醫病理機制分析

查看全文

迷戀網絡防治策略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時代離我們越來越近了。據統計,目前我國各類網站已有15000多個,網民近2000萬,其中,學生占上網總人數的20%。那么,學生上網又是做什么呢?2000年4月1日《北京青年報》在《中學生網上生活有滋有味》一文中的調查表明,中學生上網60.7%的人數在玩游戲,34.1%的人找朋友聊天,20.1%的人關注影視文藝動態,27.9%的人關注體壇動態,27.5%的人看新聞,24.3%的發E-mail,18.6%的人選擇軟件,5.7%的關注衛生保健信息。可見,目前中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是游戲、娛樂和交友。而且,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負面影響

影響思想道德觀念趨向。大量的網絡信息為上網中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料,開拓了他們的眼界,大大豐富了他們的課余生活。但是這些信息都是沒有加工篩選的原始信息,良莠不齊。在各種信息、觀點自由表達的網絡上,個人主義、利已主義和實用主義等西方價值觀,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追求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庸俗情趣,乘信息大潮洶涌而來。中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還沒有成熟,還沒構成一個較完整的體系。大量的接受這類信息,勢必影響中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趨向,使他們逐漸認同西方民主和西方文化,并對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產生動搖,進而動搖傳統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另外,網絡也是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生存和傳播的土壤。據調查顯示,上網中學生當中,有近八成訪問過色情網站。另據《華商時報》報道,我國涉嫌性犯罪的未成年人幾乎全部觀看到淫穢影碟或訪問過色情網站,青少年的犯罪手段也大多來自網絡。

影響現實人際交往。中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時期,思維異常活躍,他們渴望獲得與成年人同等的交流自由。網絡正好給他們提供交友的天地。這種交友是以網絡為中介,以文字為載體,以虛擬化的交流角色為主體的交友方式,具有間接、虛擬、平等、自由的特點。這種特點使得中學生可以在網上宣泄自己內心真實的快樂、煩惱、狐獨、痛苦。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扮演一個滿意的角色,真實生活中的缺憾可以通過上網制造出的虛擬來彌補。而且網上交流是虛擬的平等交流,可以自由選擇交流對象。正是中學生內心渴望的一種交往方式,極具吸引力。中學生的性格尚未定型,長期迷戀網上交友,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他們與真實世界的交往能力,嚴重的還能導致心理疾病,一個重點中學的技小能手,自從迷上網上聊天后,一天短則二小時,長則四五小時,花費不菲還在其次,問題是竟像換了一個人,回到現實生活中就感到狐獨,感到不再適應——不愿再與他人交往。心理學家說:他是患了一種“自閉癥”,因為網絡世界的“自由度”使他有種錯覺,似乎可以不再關心現實生活的冷暖、得失。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研究協會的一份報告指出,在每周上網超過5年小時的互聯網用戶中,有25%人表示他們與家人及朋友呆在一起的時間少了。

影響身心健康成長。中學時代正處于一個人身心成長的關鍵時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至關重要。迷戀網絡世界,一方面擠占了課余體育煅練和參與社會實踐的時間,有的甚至擠占正常的學習時間,不利于養成健康的體魄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也不利于學習。另一方面,長時間的上網,也易倒致眼睛疲勞和神經衰弱,造成視力下降,情緒不振等疾病,影響身體發育。另外,網絡傳播的形象化(圖、文、音、像),強化了學生“看”的接受方式,而弱化了學生“想”的思維方式。經調查發現:常“泡”在網上的青少年,其寫字作文、分析綜合、評論欣賞的能力,要比接受傳統學習的學生差一些。

防范措施

查看全文

城市生態現況與防治策略

1盤錦市生態系統概況

盤錦市位于遼寧省中部,遼河下游,渤海之濱,地處東經121°33′~122°28′,北緯40°41′~41°28′,是遼河下游三角洲的中心地帶。地勢地貌特征是北高南低,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型氣候。

盤錦市遼東灣濕地屬于低平濕地,由海退和河流沖積而成,表層由淤泥質亞黏土組成,質地黏重,濕地平原多屬于間歇性積水沼澤[1]。1988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將雙臺子河口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將其劃分為3個功能區,即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總體布局為保護區域和合理利用區域。遼河三角洲濕地總濕地面積為31.5萬hm2。其中天然濕地面積為16.0萬hm2,占總濕地面積的50.79%,蘆葦濕地占總濕地面積的21.08%,灘涂濕地占總濕地面積的19.18%。人工濕地面積為15.5萬hm2,占總濕地面積的49.21%,水田占總濕地面積的37.74%,占人工濕地的76.66%。

2盤錦市生態環境質量評價

盤錦市有3處重要的濕地資源,分別為遼河濕地公園、紅海灘風景區和鼎祥集團葦海蟹灘。2008年8月27—29日,盤錦市環境保護監測站對這3處濕地的空氣質量和景區水質進行監測。

2.1空氣質量評價

查看全文

林業生態環境森林病蟲害防治策略

摘要:林業生態系統的維護過程中,森林病蟲害的潛在威脅最大。為發揮好森林系統在生態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促進林業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避免森林系統免受病蟲害侵襲,確保森林生態系統健康穩定發展有著更為重要的現實意義。由此而展開論述,自思想上意識到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任重而道遠,并將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作為長期發展戰略而定;秉承森林病蟲害防治“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原則,徹底認清化學防治的危害和問題,正視生物防治的重要性;堅持遵從可持續發展的林業病蟲害控制理念,將林業病蟲害的防控由被動防治向主動防治轉變三大層面,就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的森林病蟲害防治策略做技術性要點闡述,以供同仁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林業生態環境;病蟲害;防治策略

森林系統維系著生態平衡,同時促進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相關部門對森林生態系統建設和管理工作高度重視,利用切實可行的措施來避免森林系統受到病蟲害侵襲,確保生態系統健康穩定發展。工作人員可以根據自身工作經驗,充分考慮病蟲害、火災等問題,利用先進手段提前制定好防范措施,為森林系統發展提供有利條件[1]。

1將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作為長期發展戰略

近些年,林業生態環保意識增強,人工造林的面積不斷擴大,持續推廣人工單一樹種純林種植模式,森林病蟲害的危害將持續增加,個別不常見的病蟲害將常態化而且流行嚴重。自林業病蟲害防控目標調整來看,到2020年底,中國將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力爭由原先占森林面積的8.2%降低到6%以下,由此可見,隨人工林面積的增加,中國林業病蟲害防治任重而道遠,今后無論在意識還在戰略執行上,都要將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作為長期發展戰略而執行。

2認清化學防治的危害和問題,正視生物防治的重要性

查看全文

番茄溫室病害防治策略論文

[關鍵詞]溫棚番茄生理病害防治方法

番茄是民和縣溫棚蔬菜的主栽品種之一,但在溫棚番茄栽培過程中出現一些生理病害影響產量品質。現介紹幾種生理病害及防治方法。

一、番茄裂果病

1.癥狀。裂果有三種,放射性裂果,以果蒂為中心向果肩部延伸,呈放射性深裂;環狀裂果,以果蒂為園心,呈環狀淺裂,多在果實成熟前出現;條紋裂果,在頂花痕部,呈不規則條狀開裂。

2.病因。除了和品種特性有關外,放射性裂果主要是在番茄著色期遇高溫、強烈陽光直射在果實表面上,使果實表面的溫度升高而造成的。另外,土壤長期缺水干旱,突然灌水過多,可引起果柄附近的果面產生木栓層。果實糖分濃度增高,因而滲透壓增高而使果皮破裂。同心園裂果和果實側面的裂果多發生在果實表面因露水等潮濕的情況下,這時因果面上的木栓屋吸水而產生裂紋。

3.防治方法。選擇不易裂果的品種在果實著色期合理灌水,避免土壤水分忽干忽濕,特別是應防久旱后過濕,番茄果實最好不要受太陽直射,一定要保留果實上面的葉子,摘心不可過早。

查看全文

探討玉米空稈病癥防治策略

摘要:總結了引起玉米空稈的原因,主要包括種植密度過大、施肥不合理、水分供應不足、授粉不均和病蟲危害等,并從因地制宜選用優良品種、實行合理密植、科學運籌肥水和加強田間管理等方面提出了防止措施,以期為防止玉米空稈提供參考。

關鍵詞:玉米空稈;原因;防止措施

玉米生產過程中常出現不結穗或結穗不結籽粒空稈的現象,除先天性不育外,還有后天不育型,即植株上有效的雌穗不出花絲,不結籽粒。引起空稈的原因很多,主要和果穗分化發育期間玉米體內是否獲得充足的營養用于穗的發育有關。近幾年來東港市玉米空稈率在3%~36%,已成為影響玉米單產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玉米發生空稈的原因

1.1種植密度過大

對于同一品種,在同等施肥條件下,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大,玉米的空稈率逐漸增加。在同一塊地上,每個玉米品種都有適宜的栽培密度,栽培密度過大,造成田間郁閉,通風不良,光照不足,光合作用減弱,合成有機營養減少,因此空稈率增加。

查看全文

油菜早春病蟲防治策略論文

摘要:介紹了油菜早春田間管理中的水肥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措施。

關鍵詞:油菜;早春管理;防治

來安縣新安鎮屬于皖東丘陵地區。近幾年來,該鎮主要種植皖油18號、陜油10號、秦優7號等“雙低”油菜品種。開春后,油菜進入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并進的“雙旺”期,這段時期油菜需肥量大,病蟲害多,加強早春管理,促使油菜春發,穩長,搭好豐產架子,是奪取油菜豐收的關鍵。

一、穩施薹肥

薹肥是油菜抽薹前或剛開始抽薹時施用,供薹期吸收利用的一次追肥。施好薹肥,有利于油菜植株營養和生殖器官旺盛穩健生長,促進大分枝上花序的分化,減少花蕾脫落,提高結籽率,達到枝多,蕾多,角多,產量高的目的。一般于2月中下旬,薹高10cm左右時追施。對于生長強壯的高產田塊,由于前期生長量大,肥料消耗多,提早施薹肥可以預防早衰,夯實高產基礎。薹肥以氮肥為主,一般施尿素150~180kg/hm2,利用陰雨天氣施于油菜行間。對苗小、苗弱,全株呈紫色嚴重脫肥的田塊以及年前抽薹開花的田塊更應早施、重施薹肥,并在年后澆施糞水促進生長。在施用薹肥的同時需配施氯化鉀75~112.5kg/hm2,有利于油脂的形成和促進氮肥的吸收,增強植株抗倒、抗寒、抗病能力。根據春后氣候多變的特點,薹肥還要分批使用,留有余地,這樣既能防貪青,又可防早春凍害,從而促進油菜穩健生長。

二、巧施硼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