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聲練習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4 02:58:4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發聲練習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發聲練習

發聲練習

一、整體協調的歌唱狀態

對于歌唱者來說,人體是一個絕妙的人體樂器,它對人類音樂藝術的詮釋、表達、渲染、體現,是世界上任何樂器都無法比擬的。

在樂器制造中,必須做到全部材料質地上乘、各個部件標準精確、制作工藝細膩精良,才能制造出優質樂器,才能發出最好的聲音。同樣道理,人體樂器也必須打造成優質精良的歌唱樂器,方能發出最美好的聲音。這個“優質精良的樂器”就是整體、統一、松弛、通暢、全方位協調配合的歌唱狀態。而這種歌唱狀態就是歌唱各部分的最佳配合,以形成協調統一的整體歌唱狀態。

二、歌唱各部分的協調要求

要想具備協調統一的整體歌唱狀態,在發聲練習中就應該注重具體技術細節的正確練習。對歌唱各部分的正確要求,就是具體的技術細節。歌唱技術大致分以下幾部分:身體姿勢、氣息運用、歌唱腔體、聲音位置、咬字技術、音樂線條。下面將歌唱各部分在練習中如何進行整體協調的具體要求分述如下:

1.站立姿勢

查看全文

透析發聲練習的整體協調性

摘要:本文為強調歌唱發聲練習的整體協調性,從其重要性出發,以練習時的站姿、發聲的氣息運動、共鳴腔的運用、發音點位置的保持、咬字的圓潤準確,以及對音樂的流暢表現來展開綜合闡述。

關鍵詞:整體協調體姿氣息共鳴連貫

要想把歌唱好,良好的歌唱技術是根本保證,而良好的歌唱技術只有通過長期的、不間斷的、勤奮而正確的練習,才能逐步獲得。作為一名學習聲樂的學生,幾乎每天都要用一定的時間進行反復的發聲練習和歌唱練習。正確的練習方法是提高發聲技術的基本條件。在練習中,發聲技術各方面的整體協調尤為重要。

經常討論起每天都在“練什么?”答案基本都是籠統而模糊的“練發聲”、“練氣息”、“練唱歌”、“練歌唱技巧”等。那么,具體“怎么練?”大部分人回答的便是一些具體的技術細節:練習氣息的具體運用;練習高音;解決喉擠的問題;放松舌頭和下巴;讓聲音更甜美等。

每個練習的具體技術方法是否正確暫且不談,其共同的特點基本全是局部練習。盡管可以將其視為難點的解決,但這種一味關注局部練習的方法是不正確的,而應該注重發聲練習的整體統一,每個人都應該遵循一套完整而成形的發聲技術及其練習方法:

一、整體協調的歌唱狀態

查看全文

發聲練習的整體協調性分析探索

摘要:本文為強調歌唱發聲練習的整體協調性,從其重要性出發,以練習時的站姿、發聲的氣息運動、共鳴腔的運用、發音點位置的保持、咬字的圓潤準確,以及對音樂的流暢表現來展開綜合闡述。

關鍵詞:整體協調體姿氣息共鳴連貫

要想把歌唱好,良好的歌唱技術是根本保證,而良好的歌唱技術只有通過長期的、不間斷的、勤奮而正確的練習,才能逐步獲得。作為一名學習聲樂的學生,幾乎每天都要用一定的時間進行反復的發聲練習和歌唱練習。正確的練習方法是提高發聲技術的基本條件。在練習中,發聲技術各方面的整體協調尤為重要。

經常討論起每天都在“練什么?”答案基本都是籠統而模糊的“練發聲”、“練氣息”、“練唱歌”、“練歌唱技巧”等。那么,具體“怎么練?”大部分人回答的便是一些具體的技術細節:練習氣息的具體運用;練習高音;解決喉擠的問題;放松舌頭和下巴;讓聲音更甜美等。

每個練習的具體技術方法是否正確暫且不談,其共同的特點基本全是局部練習。盡管可以將其視為難點的解決,但這種一味關注局部練習的方法是不正確的,而應該注重發聲練習的整體統一,每個人都應該遵循一套完整而成形的發聲技術及其練習方法:

一、整體協調的歌唱狀態

查看全文

淺談歌唱的發聲練習開題報告

一、綜述國內外對本課題的研究動態,說明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歌唱作為一門藝術,它必須經過一定時間的專門訓練,以形成一種自覺掌握歌唱規律的能力,并滿足專業歌唱在表達思想感情和自如地運用聲音技巧的各種需要。

在西歐歌唱藝術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很多優秀的聲樂大師就對歌唱發聲訓練提出過權威的見解。如美國維克托.亞歷山大.菲爾菲所著的《訓練歌聲》中就提到了嗓音練習的重要性,并列舉了各種嗓音教學法;弗.蘭皮爾蒂在《嗓音遺訓》中提出了元音發音初論,并以八大法則的形式重述練習歌唱過程中應嚴格遵循的要點;意大利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迦麗.庫琪在嗓音訓練方面的經驗之一就是把大部分時間專注于簡單的,慢的發聲練習中。在國內,李晉媛在《沈湘聲樂教學藝術》中就提到了聲樂練習曲應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聲樂教學目的起到良好的效果;周維民由中央音樂學院的教師喻宜萱、沈湘、郭淑珍及保加利亞著名聲樂專家的指導下,依照歌唱醫學基本原理,總結了十八字的“發聲三字經”,即氣息深、音位高、共鳴混、腔體開、喉結穩、下顎松;聯想到我國戲曲界對于如何發聲的問題也有類似的口訣:“頭頂虛空,兩肩放松,氣走丹田,全憑腰轉,唱要栓腰”等等。

根據國內外對歌唱發聲的研究動態來看,說明了發聲練習是培養歌唱者掌握科學的歌唱方法的重要基礎訓練之一。它是歌唱者的發聲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與提高,并器官在合乎自然生理規律的狀態下,通過科學正確的指導,糾正錯誤的發聲方法和不良習慣,確立正確的發聲方法,為歌唱打下良好的基礎。

歌唱發聲練習的意義,簡要地說,就是調整鞏固科學的發聲狀態,把良好的歌唱狀態保持到歌唱中去,使學唱歌的人把普通的聲帶磨練成能發出優美動聽、有持久力的、合乎科學方法的及有藝術感染力的聲音來,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查看全文

淺思發聲練習的整體協調性

摘要:本文為強調歌唱發聲練習的整體協調性,從其重要性出發,以練習時的站姿、發聲的氣息運動、共鳴腔的運用、發音點位置的保持、咬字的圓潤準確,以及對音樂的流暢表現來展開綜合闡述。

關鍵詞:整體協調體姿氣息共鳴連貫

要想把歌唱好,良好的歌唱技術是根本保證,而良好的歌唱技術只有通過長期的、不間斷的、勤奮而正確的練習,才能逐步獲得。作為一名學習聲樂的學生,幾乎每天都要用一定的時間進行反復的發聲練習和歌唱練習。正確的練習方法是提高發聲技術的基本條件。在練習中,發聲技術各方面的整體協調尤為重要。

經常討論起每天都在“練什么?”答案基本都是籠統而模糊的“練發聲”、“練氣息”、“練唱歌”、“練歌唱技巧”等。那么,具體“怎么練?”大部分人回答的便是一些具體的技術細節:練習氣息的具體運用;練習高音;解決喉擠的問題;放松舌頭和下巴;讓聲音更甜美等。

每個練習的具體技術方法是否正確暫且不談,其共同的特點基本全是局部練習。盡管可以將其視為難點的解決,但這種一味關注局部練習的方法是不正確的,而應該注重發聲練習的整體統一,每個人都應該遵循一套完整而成形的發聲技術及其練習方法:

一、整體協調的歌唱狀態

查看全文

小學音樂教學發聲練習探索

摘要:發聲練習是小學音樂中視唱教學的重要環節,經常進行發聲練習不僅可以使學生的視唱技巧得以提高,還能增強學生發聲時的音色、音質效果。針對小學生在音樂發聲訓練中存在的問題,教師要能夠及時糾正他們不正確的發聲方式,激發他們能夠進行發聲練習的興趣,使其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與跳音技巧,更好地提升他們的歌唱水平。

關鍵詞:小學音樂;發聲練習;跳音練習

小學生對于音樂的學習具有著一定的隨意性,他們容易唱歌學習當作一種娛樂,往往缺乏進行發聲練習的習慣與訓練意識。為此,小學音樂教師要能夠進行發聲訓練情況的調查,對學生存在的問題能夠給出有效的措施,如唱歌姿勢、聲音共鳴、調音訓練等方面的指導,在具體的指導中能夠給學生帶來豐富的活動體驗,在培養學生進行發聲訓練的同時能夠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效率。

1訓練歌唱姿勢,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

歌唱姿勢是發聲練習中的重要因素,如果缺乏正確的姿勢就會對音樂發聲練習帶來負面的影響,因而小學音樂教師要能夠從孩子最基本的歌唱姿勢進行訓練與要求。小學生在歌唱時,教師首先要進行示范,要求孩子能夠做到坐姿挺拔、兩肩放松、眼睛平視、口形自然等等。在學生面前,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讓學生進行有效的模仿。在教學四年級音樂《我們的田野》一節課時,教師先給學生進行示范性演唱,然后向學生發問:“這首歌描寫了怎樣的自然風光?表達了作詞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讓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理解表達:“這首歌寫的是田野的美好風光,田野,小河……多種意象呈現于學生面前,給人以親切而又特別清爽的感覺。”教師接著引領學生進行演唱,并對他們的演唱姿勢進行要求,教師說:“既然有這么美的景色、有這么美的歌曲,我們就應該用美的姿勢來歌唱。同學們要能夠身直肩平、兩眼平視、收腹挺胸。”學生能夠依照老師的要求很快調整好姿勢。這樣的教學,教師能夠做到先示范,學生再學唱,為孩子們樹立了榜樣,因而學生的學習歌唱的激情被燃起。而后,教師對學生的唱歌姿勢進行了統一規范,讓學生自然形成規范性坐姿唱法。當然,由于小學生課堂學習注意力持久性不高,教師要能夠依據學情對課堂進行組織教學,長期堅持,促使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坐姿唱法,從而能夠讓學生在常規訓練中養成良好的習慣。

2聲音共鳴練習,引導學生找準發聲方法

查看全文

發聲練習整體協調性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整體協調體姿氣息共鳴連貫

論文摘要:本文為強調歌唱發聲練習的整體協調性,從其重要性出發,以練習時的站姿、發聲的氣息運動、共鳴腔的運用、發音點位置的保持、咬字的圓潤準確,以及對音樂的流暢表現來展開綜合闡述。

要想把歌唱好,良好的歌唱技術是根本保證,而良好的歌唱技術只有通過長期的、不間斷的、勤奮而正確的練習,才能逐步獲得。作為一名學習聲樂的學生,幾乎每天都要用一定的時間進行反復的發聲練習和歌唱練習。正確的練習方法是提高發聲技術的基本條件。在練習中,發聲技術各方面的整體協調尤為重要。

經常討論起每天都在“練什么?”答案基本都是籠統而模糊的“練發聲”、“練氣息”、“練唱歌”、“練歌唱技巧”等。那么,具體“怎么練?”大部分人回答的便是一些具體的技術細節:練習氣息的具體運用;練習高音;解決喉擠的問題;放松舌頭和下巴;讓聲音更甜美等。

每個練習的具體技術方法是否正確暫且不談,其共同的特點基本全是局部練習。盡管可以將其視為難點的解決,但這種一味關注局部練習的方法是不正確的,而應該注重發聲練習的整體統一,每個人都應該遵循一套完整而成形的發聲技術及其練習方法:

一、整體協調的歌唱狀態

查看全文

漫談童聲合唱教學培訓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集體生活是學生自我向社會化道路發展的推動力,為兒童發展所必須,一個不能獲得這種正常發展的兒童,可能終生是一個悲劇。”而童聲合唱這種兒童們獨特的藝術活動形式對少年兒童的全面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音樂藝術領域內,合唱是一種多聲部、表現力較強的群眾性的集體歌唱方式,對于小學生而言,和諧動聽的合唱不僅可以引導出青少年學生步入豐富多彩的音響世界,而且還能使他們得到情感的滿足,受到美的熏陶,進而培養良好的音樂感和高尚的藝術情操。

童聲合唱的基礎在于提高聲部的齊唱能力,聲部的基礎在于提高個人的基本功,因此,必須進行一些必要的集體訓練,這個訓練范圍廣,內容豐富,必須抓住重點,分期分批地突出一個中心,解決一兩個問題,集訓與平時短訓相結合,先從聲音訓練入手,然后再逐步過渡到音準、節奏、咬字、吐字等方面的訓練。

一、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采取合適的發聲訓練。

合唱隊在發聲練習時要求要以姿勢、口形、呼吸、發聲等方面進行嚴格的訓練,通過訓練達到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并運用到歌曲演唱中去。但每次發聲練習的時間不能過長,一般在10—15分鐘左右。

姿勢------不論坐和站,頭部要保持正直,脖頸自然放松,不可伸長,以免影響喉部器官的正常運用。上身挺直,有精神,雙肩自然放松,稍向后但不聳肩,使胸腔不受拘束和壓力。腿不彎曲,不蹺不歪。

查看全文

聲樂教學中高聲區訓練探討

摘要:在聲樂教學中,高聲區訓練是難點。在平時聲樂演唱中,發聲理念不對,方法不當,一味追求高音,緊張的心態等等,都可能導致高聲區演唱失誤,甚至出現破音。高聲區訓練具有系統性特點,要把握高聲區聲部特性,壓實中聲區訓練基礎,做好中高聲區的良好過渡與轉換。

關鍵詞:聲樂教學;高聲區訓練;演唱難點;聲區過渡

高聲區訓練是聲樂藝術教學與演唱中最難學習、掌握的部分,在聲樂教學中,一些學生容易發高音,還有一些學生卻難發高音。“難高音”問題應該如何解決,我們應該去正確的了解聲樂演唱方法,把握人體構造與特點,找準高聲區訓練要點,指導學生通過恰當、合理的訓練手段,訓練出高音演唱能力。

一、高聲區訓練中的問題及聲區過渡要點

對高音的追求是需要經過長期正確的聲樂訓練來獲得,但對于高音區訓練,除了注重聲音訓練規則外,還要結合學生高音區特點展開技巧訓練,以更好地展現高聲區演唱效果。通常,在聲樂演唱中,對聲帶、高位置、呼吸、共鳴等腔體的把握不當,將會阻礙發聲。如漏氣和喉頭上提,頸部肌肉過于用力,肌肉緊張阻礙高音區發揮,演唱中出現破音等現象。同時,對于聲帶訓練,方法不正確,也會帶來諸多疾病。如聲帶息肉、聲帶小結等。發聲中,喉頭的調整,過高、過低、不穩定,都會給發聲器官帶來損傷。對于咽肌的訓練,舌頭肌肉與軟腭肌肉要協同配合,形成有效共鳴[1]。高聲區訓練,對心態要求很高。急于求成、缺乏循序漸進,心理過于焦躁,都將影響聲區的平滑過渡,也給高音帶來影響。聲樂教育家沈湘認為:“在錯誤狀態下練習高音,聲音的中間部分出了問題,問題就不是翻倍,而是平方。”可見,不當的高聲區訓練方法,對聲樂演唱者帶來的損害可能是不可逆轉的。在高聲區訓練中,聲區的過渡至關重要。一些學生在過渡聲區時,以“喊叫”來應付,特別是在男高音換聲區“#f2”音段,無法打開共鳴腔。在喉頭上提時,發音得不到氣息支撐,導致聲音沙啞,影響聲樂感染力。對聲區過渡的訓練,需要把握幾點:一是喉位,喉的運動,在吞咽時,環甲肌與咽縮肌配合,會本能地縮緊喉嚨,導致演唱者唱不出來。在深呼吸時,喉嚨放松,但歌唱訓練時,要調整喉頭處于低位,而非壓迫使其下降。二是咽喉部,高聲區訓練時,咽門前柱、舌腭肌、咽門后柱、咽腭肌形成拉扯狀態,音高上升,拉扯作用增大。咽柱在提喉時,讓咽部形成拙劣共鳴體。因此,在歌唱訓練時,要打開喉嚨,抬起軟口蓋,便于聲音暢通,形成頭腔共鳴。三是下巴,對下巴的位置調整是演唱者需要靈活掌握的技巧。喉嚨壓緊,導致喉外肌拉扯,下頜僵硬,也與下巴過于緊張有關。在高聲區訓練時,要保持下巴放松,咽部體積增大,改善口腔形態。四是混聲,對高聲區訓練,假聲的合理運用,有助于改善換聲區聲音效果。一些學生依靠蠻力,將胸聲提到換聲區,導致真聲太多,破壞了聲樂的統一性。對混聲的訓練,需要從良好的換聲中,動態調整聲區的發聲點,確保歌唱平穩。

二、聲樂教學中高聲區訓練的方法

查看全文

發聲訓練個性化教學論文

一、案例描述

本節課使用的教材是西南師范大學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聲樂1》(聲樂作品集),進行聲音的發聲訓練及作品演唱。學生對象為某學校音樂教育專業12級本科班的學生。授課方式是一對四,學生性別為男生。時長為45分鐘。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1.掌握歌唱的呼吸技巧;2.通過母音與音階的級進訓練學生的發聲及音域;3.能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演唱作品,并能初步完成二度創作。教學過程如下:1.氣息練習。首先,教師口述發聲基本要求:口鼻同時吸氣,吸氣擴展肺部,吸入氣息后發聲繼續保持吸氣狀態,小腹支撐發聲等。發聲母音為lv,盡量拖長,力度呈漸強式,音高走向為向上式。然后,教師示范,學生集體發聲。教師偶爾先示范,讓學生模仿自己,再讓學生集體發聲。時長約2分鐘。2.母音訓練。訓練1:首先,教師口述發聲要求:喉打開穩定,吸氣擴張肺部,腰部緊張,口腔打開等。然后教師在鋼琴上彈出音階,五度下行式,教師示范母音為mima后,彈奏音階,學生集體開始唱。練習曲呈級進式上行后,下行,音域上至a2,下至A.約6分鐘。訓練2:首先,教師口述發聲要求:喉穩定,吸氣擴張肺部;吸入氣息后發聲繼續保持吸氣狀態,小腹支撐發聲,腰部緊張,口腔打開等。提示學生找打哈欠的感覺。然后教師在鋼琴上彈出音階,大調音階級進式練習,教師示范母音mima后,學生齊唱,級進上行后,下行,音域上至B2左右,下至A.。中間,教師偶有停頓,讓學生模仿自己,并提示學生注意發聲要求,并比喻,如發聲像給聲帶按摩等等。時長約8分鐘。訓練3:首先,教師口述發聲要求:喉穩定,吸氣擴張肺部;吸入氣息后發聲繼續保持吸氣狀態,小腹支撐發聲等。此過程中,腰部緊張,口腔打開,提示學生找打哈欠的感覺,并告訴學生這是條跳音練習,要求氣息斷開。教師彈奏練習曲旋律,為大三和弦式級進式練習曲。教師示范母音mima后,彈奏提示音,學生齊唱,中間偶有提頓,提示學生注意發聲要求,音域上至b2,下至A.。時長約5分鐘。3.聲樂作品演唱。教師講解作品風格,讓學生齊唱聲樂作品《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教師伴奏時利用伴奏推進學生情緒和音量。學生齊唱時,遇到個別句子,教師停下示范。時長約15分鐘。

二、案例分析

1.優點:首先,教師在發聲訓練開始前講解學生基本發聲理念,讓學生的發聲實踐有規可循;其次,教師在訓練過程有基本示范,讓學生的實踐有聽覺基礎;再次,教師在作品演唱時,對作品進行講解及示范,讓學生對作品有初步感悟,學生演唱時,教師能充分利用鋼琴帶動學生的情緒。2.缺點:首先,練聲區母音的選擇過于單一,幾乎都采用母音“mima”沒有照顧到個別學生的發音問題,喪失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則。如有些學生邊音鼻音不分,有些學生發聲閉合狀態差;其次,教師只是一味讓學生集體發聲,沒有關照個別學生的發聲情況,如,練聲區2中,有學生在起音時聲帶閉合嚴重漏氣,聲音發虛,急需單獨解決并量身定制練聲曲;再次,教師在練習曲的音域選擇上未顧及學生的能力,高音區延伸過高,疑似揠苗助長,讓學生滋生出擠喉、跑喉及身體僵硬使勁,甚至聲帶閉合變形等問題,不利于學生科學發聲系統的建立;最后,在作品的選擇上,教師并未給每個選擇合適自己的曲目,而是統一演唱一首曲目,未顧及每個學生的音色,音域,及聲音表達能力等問題。

三、改進建議

通過了解,此校的聲樂課程設置為一對四,大三主修后才進行一對一的教學,根據此校的基本情況,改進建議如下:首先,對本班學生的聲音條件進行了解后,根據音色及發聲問題等進行分組,類似的四名同學上同一節課,如,將閉合漏氣的同學安排在一塊,初學者放在一塊,發聲技能較好的學生分到一組等。這樣,不僅可以使練習曲的母音、音域的選擇能夠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還能在教學中,讓學生站在客觀的角度上相互聽辨,發現問題、在練習母音的選擇上,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四條練聲區里體現,不能籠統選擇一樣的母音一唱到底。其次,在練聲過程中,教師應該給每個學生單獨發聲的機會,這樣既有助于了解個體的理解能力和實踐能力,還可以檢驗母音是否有利于解決學生的發聲問題,以便于及時調整。再次,教師的示范應該根據學生情況做到及時、夠量,并充分利用同組問題類似的情況讓學生相互聽辨,客觀地認識自身的問題。在發聲訓練中,教師應該做正反兩種示范,可以幫助學生獲得初步聽覺印象,在一些只能憑肌肉感覺記憶的訓練中,應該讓不懂的學生來感觸自己的腔體運動。聲帶、橫膈膜,肺部等歌唱中運用到的器官,一般情況下,我們都看不到,那么相應的聲帶閉合,橫膈膜升降運動及肺部擴張等運動,我們只能靠感覺或腔體外部表象來獲得認知。教師應該在相關的發聲訓練中做正反面示范,讓學生去聽去感觸,幫助學生區分正誤,學生獲得的初步聽覺或觸感映象后將對自己的實踐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差別,進行示范。最后,在聲樂作品選擇上,教師不能因為一對四的上課方式可能導致時間不夠用而輕易讓學生同唱一首歌。除特殊情況,教師應該根據每個人的音色、發聲技能等選擇合適學生個體的曲目,時間不夠,可以每次上課只唱一段。且在唱歌之前,應該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誦歌詞,既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咬字吐詞,還能幫助學生理解作品。總之,聲樂教師應該讓因材施教貫徹于聲樂教學中的每個環節,才能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發聲系統,進一步實現對作品的二度創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