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經濟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4 10:49:3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發展經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發展經濟

廣義發展經濟學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廣義發展經濟學:理論構建;發展與改革

[論文摘要]廣義發經濟學是現展經濟學的宏觀拓展,它擴充了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不僅包括發展中國家,也包括發達國家的發展問題:它擴大了發展經濟學的研究范圍,不僅研究一國或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問題,更重要的是,將整個人類社會協調發展問題納入研究范圍,廣義發展論的核心是“文化-制度-政策”模式,它描述了文化、制度和政策這三個因素是如何內生作用于經濟發展過程的。

1廣義發展論的定義及其涵義

廣義發展論是運用多學科分析方法,以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一般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廣義的發展經濟學,是相對于僅以發展中國家和經濟問題為研究對象的狹義發展經濟學而言的。廣義發展論及其核心理論模型“文化一制度—政策模式”是第四階段發展經濟學的綜合發展理論框架的雛形。

一般來說,人們將所有國家按照發展程度區分為發達和不發達國家、較發達和欠發達國家,考慮到持續變化的過程,將不發達和欠發達國家稱為發展中國家,較發達和發達國家稱為發達國家。與發展經濟學一貫只將發展中國家作為其研究對象不同,廣義發展論的研究范圍包括不同發展程度的所有國家。之所以這樣界定廣義發展論的研究范圍主要有兩個原因:

(1)發展不只是工業化,不單是發展中國家的當務之急,發達國家也還有繼續發展的問題。具體來說,發展中國家通常面臨增長和發展的雙重任務(其中的最不發達國家面臨啟動、增長和發展的三重任務),而發達國家在實現了經濟增長后,除了要解決經濟增長中遺留的社會問題,還直接面臨著如何繼續發展的問題。因此,可以說,所有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發達與不發達只是相對而言,發展是人類社會共同的、永恒的主題。

查看全文

發展經濟學論文

一、發展經濟學的來源

對任何學科的研究都應該從它的起源開始深入研究它的發展歷程。發展經濟學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它的發展是從20世紀50、60年代開始萌芽,經過十年,該學科就被冷落。從發展經濟學定義看這一問題,在上個世紀經濟迅猛發展,很多國家漸漸擺脫了發展中國家的桎梏,逐漸走上經濟發展道路。

最早的經濟學萌芽是從1938年威廉姆·呂彼克用法文發表的《農業國的工業化問題》。一般把發展經濟學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初。這是結構主義興盛時期t經濟學在這一階段得到迅猛的發展;第二階段,60年代中期。這是新古典派理論在發展經濟學中復蘇并出現依附論,這是發展經濟學發展昌盛時期,緊接著在70年代的時候出現了斷節。直到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為發展經濟學的第三發展階段,這是一個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和新增長理論時期,這個時期發展經濟學達到了理論成熟的時期,很多著作以及一些著名的發展經濟學學家漸漸地在理論上有所創新。

二、發展經濟學的定義

廣義的發展經濟學概念是:凡是研究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問題,都可以算是發展經濟學;狹義的概念是:發展經濟學主要任務就是研究農業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或者說實現經濟起飛和經濟發展的問題。

三、發展經濟學研究方法

查看全文

發展經濟學起源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探討了發展經濟學的起源、演進和新發展,以及未來的研究趨勢。在發展經濟學的草創時期,中國經濟學家對此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發展經濟學在西方經歷了曲折的發展;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經濟學家們開始了新型發展經濟學的探索。發展經濟學正發展成為一個真正的跨學科的交叉領域,它已成為處理發展中國家復雜的社會經濟現象的一個科學范式。

關鍵詞:發展經濟學,起源,演進

OntheOriginandEvolutionofDevelopmentEconomicsAbstract:Thispaperprobesintotheorigin,evolution,andnewprogressofdevelopmenteconomics.Intheearlyperiodofdevelopmenteconomics,Chineseeconomistsmadeanimportantcontributiontoitsformation.Developmenteconomicshadanunevenevolutionprocessinwesterncountries.Untilthemiddleof1980s,economistsincludingsomeChinesescholarshadnotbeenstudyingnewdevelopmentEconomics.Atpresent,developmenteconomicshasbeenarealcross-displineareaandascientificparadigmetodealwithcomplicantscio-economicproblemsindevelopingeconomies.

Keywords:developmenteconomics,origin,evolution

發展經濟學(DevelopmentEconomics),作為一門獨立的經濟學分支學科,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數年,興起于大戰結束之后,特別是20世紀50到60年代。它的主要研究對象是經濟落后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目標是趕上發達國家,而發達國家的一個顯著標志是高度工業化和現代化,因此,發展經濟學就是研究在已經存在一批發達國家的前提下,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或如何實現經濟起飛和經濟發展。本文欲就發展經濟學的起源、演進和新發展,以及未來發展問題的研究趨勢,作一初步的探討。

一、發展經濟學的起源及其在西方的興起

查看全文

發展經濟學及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內容摘要】發展經濟學是詮釋發展中國家如何由貧窮落后走向繁榮發達的經濟學,經濟的發展和進步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主題,發展經濟學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具有指導意義,對我國后發展西部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更是具有普適性。

【關鍵詞】發展經濟學;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一、發展經濟學的產生

1776年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談到一個國家如何由窮變富的問題,實質上已涉及到發展經濟學的研究主題。亞當•斯密關于經濟發展的構想是: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是一個宏觀經濟問題,是國民財富和社會財富的集聚與增長。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和勞動力人數的多少決定了國民財富的增長。這是發展經濟學的雛形。但是,發展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則產生于二戰后。當時一些國家為擺脫殖民壓迫,紛紛獨立,迫切需要發展經濟。當時在實踐上和理論上遇到的問題主要是:在實踐上,一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問題,二是當時戰敗國的經濟復蘇問題;要么對原有理論加以改造,這比較容易,要么建立新的理論,這相對困難。一些學者深入研究各發展中國家之后發現,其環境與發達國家最初完全不一樣,傳統理論無法復制和拷貝到發展中國家。西方國家的經濟增長理論由于條件不同、問題很多、相去甚遠,也無法照搬到發展中國家。所以當時在實踐上和理論上都迫切需要一門新理論,由此發展經濟學誕生了。早在1939年,克拉克(Clark,C.G.,1939)就出版了《經濟進步的狀況》一書,對后來經濟發展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20世紀40年代出版的《落后地區的工業化》和《東歐與東南歐工業化問題》是發展經濟學的開山之作,在發展經濟學的發展中具有引領性和開創性的歷史地位,是發展經濟學的標志性文獻。

二、發展經濟學的發展歷程

發展經濟學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根據其政策演化和發展思路的差異性,發展經濟學家將發展經濟學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40年代末到20世紀60年代末的結構主義發展階段;第二階段是20世紀60年代末到20世紀70年代末的新古典主義發展階段;第三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后的新古典政治經濟學發展階段。

查看全文

黨員發展經濟服務主要做法

合水鎮于20*年設立“貧困黨員發展經濟服務基金”,實施固本強基工程后,我鎮全面推行這一做法,共發放幫扶貧困黨員發展經濟服務基金???6.23萬元,扶持244名貧困黨員全部脫貧,其中有46名貧困黨員成為我鎮脫貧致富的先進典型。

一、根據農村黨員的先進性要求,設立貧困黨員發展經濟服務基金

合水鎮黨委不斷研究和探索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途徑和方法,在實施黨員聯系村務試點工作實踐中發現農村共產黨員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較弱,全鎮928名農村共產黨員中,有3*名家庭年人均純收入達不到全市農民平均收入水平。這些貧困黨員大多數缺資金、技術和致富信息,沒有發揮好先鋒模范作用。合水鎮委認識到,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解決“三農”問題,農村黨員應首先富裕起來,才能帶領群眾共同富裕,才能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鎮委決定在全鎮實行“貧困黨員發展經濟服務基金制度”,通過基金的免息使用、按期收回、滾動周轉的借貸形式發放???,為農村貧困黨員致富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

二、結合我鎮經濟發展的實際,采取得力措施多渠道籌集基金

我鎮黨委結合本鎮的實際,采取得力措施,多渠道籌集貧困黨員發展經濟服務基金。首先成立由鎮委書記掛帥的籌集基金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制訂具體的方案和措施,并充分利用鎮有線電視臺、村廣播進行廣泛宣傳。然后采取措施多渠道籌集基金。主要采取“四個一點”的辦法。即:財政撥一點,每年從財政撥出專項經費用作貧困黨員發展經濟基金的周轉金;單位出一點,由鎮“七所八站”中財力較雄厚的單位拿出一部分資金納入周轉;當地廠商出一點,發動在本鎮投資辦廠的老板捐款;干部群眾捐一點,采取激勵措施鼓勵全鎮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個人參與捐贈。通過全鎮有關單位和廣大干部群眾的大力支持,我鎮籌集幫助扶貧困黨員基金39.8萬元。

三、充分發揮基金的作用,幫助農村貧困黨員脫貧致富

查看全文

社區黨組織合作發展經濟思考

近年來,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得到迅速發展壯大,定海區部分農民走上了產業化經營的道路。為著力尋找新時期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結合點,實現農村黨的建設實踐創新與全面實施“創業富民、創新強區”戰略緊密結合,定海區積極探索社區黨組織創辦引領農村合作組織發展經濟新機制,努力把農村各級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推動發展創業的戰斗堡壘,使農村黨員成為創業致富的先鋒模范。著重抓好優化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初步形成了以農戶為基礎,以黨員、致富能手、產業大戶為骨干,以優勢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為依托,以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紐帶,以富民為目標的新型農村黨建工作模式。目前,全區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42家,其中市級規范化專業合作社7家,省級規范化專業合作社2家,注冊資金652.56萬元,有農民成員1033個,注冊商標12個,帶動農戶9637余戶。聯結基地面積2.5萬余畝,年銷售農產品數量1萬余噸,銷售產值5500萬元。

一、主要做法

(一)把握大局,實行政治引領。通盤考慮農村產業布局,調整規劃農業發展體系。結合農村產業化發展實際,制定出臺《關于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把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五化”建設,作為帶動全區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并提出“建立一個組織,培育一個產業,開拓一個市場,致富一方群眾”的基本思路和目標。宣傳造勢,著眼政治引領。整合強勢媒體資源,擴大宣傳覆蓋面,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等相關法規、知識的宣傳;聯合技術性強,群眾頗為認可的農林、工商等職能部門,在加強調研與技術推廣過程中,積極引導群眾走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道路;注重對普通農民群眾在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的跟蹤報道,以群眾最為關心的增產增收為宣傳主題,用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效益,吸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

(二)組織融入,創新培育模式。轉變工作方式,改進基層黨組織設置形式。針對多種形式的生產聯合、經營聯合不斷涌現的情況,加快在農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產業鏈上點上融入黨組織的步伐。目前,我區主要采取“支部+公司+農戶”“支部+基地+黨員+農戶”“支部+專業合作社”三種融入方式,由支部牽頭把黨員、專業大戶和部分群眾組織起來,依據產業優勢,創辦、領辦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并通過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的辦法,加強對農業專業合作社的政治領導。以雙橋鎮為例,社區黨組織共領辦創辦了涉及種植、市場、勞務輸出等領域的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0個,其中專業合作社8個,勞動服務公司2個。基層黨組織通過引領、創辦合作組織,真正把農民發動、組織起來,并及時指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優質高效、產銷對路的優勢品牌農產品,加快了農業及特色農產品的發展之路,有力的促進了農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三)先鋒帶創,實現典型聯動。整合“先鋒工程”、“三培養”等黨建載體培育出的一批懂技術懂、善經營、會管理、能夠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農村黨員,以產業鏈黨組織為依托,通過政策和資金支持,鼓勵黨員致富能手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以“黨員+專業戶+農戶”生產經營模式,樹立創業典型,積極調動和和發揮農村黨員“雙帶”積極性,引導和帶動農戶加入合作社,建立起“支部+專業合作社+黨員”三位一體的農村黨員帶創平臺,把支部組織治優勢、專業合作社產業優勢和黨員政治優勢有機結合,實現典型聯動,不斷發展壯大合作組織規模。如石礁社區的蔬菜基地建設,在最初的4人黨員種植戶帶動下,吸收納入了20多戶農,目前蔬菜基地建設規模已達到500畝,發展態勢良好。

(四)優化服務,提升整體效用。以提供全方位服務為根本,廣泛收集各類經濟和市場信息,協調處理與各行政職能部門的關系,并在資金、項目、人才等方面為合作經濟組織給予支持。以技術服務為核心,定期組織專家講座,外出考察,提高農民種植水平,增強致富本領;以規范運作為重點,指導合作經濟組織建立理事會、監事會等組織管理機構,并協助制定各種管理制度,完善內部運行機制;以加強監督為保障,通過政策引導、民主管理等形式發揮政治監督保障作用,對可能出現的經營風險早發現、早介入、早解決,使農漁村合作經濟組織健康有序發展。

查看全文

發展經濟學探究論文

一、發展經濟學興起的背景和動機

經濟發展問題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因為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被馬克思稱作政治經濟學體系的創立者的亞當·斯密在他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中就討論了經濟(國民財富)增長的源泉問題,生活在18世紀的斯密把一個國家經濟增長快慢的原因歸結為分工的發展程度和資本積累的多寡。古典經濟學家都力圖尋找經濟增長的根源,分析經濟變革的長期過程。西方經濟學家對經濟發展問題的興趣一直持續到約翰·穆勒。此后,19世紀70年代的“邊際革命”把邊際分析引入了經濟學,經濟學家們的興趣轉向了資源配置問題和交換理論,靜態經濟學支配著西方主流經濟思想。20世紀20年代的英國長期慢性蕭條和30年代世界性經濟大蕭條,引發了凱恩斯對資本主義經濟短期波動和長期停滯可能性的分析。從1848年約翰·穆勒出版《政治經濟學原理》到20世紀40年代中期,經濟發展問題在西方主流經濟學中差不多被冷落了100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經濟增長和發展問題才重新成為西方經濟學討論的主題。

當然,古典經濟學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的西方經濟學家對經濟發展的對象、動機和目的的關注是不同的。古典經濟學家關注的是當時資本主義經濟的增長和發展問題。因為18世紀的資本主義經濟是一種年輕的正在成長的經濟,是一種“發展中的”經濟,古典經濟學家力圖找到國家經濟增長的源泉和一條促進經濟增長的途徑,通過加快經濟增長來確立和鞏固資本主義制度,在經濟上徹底戰勝封建主義。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西方經濟學家關注的是擺脫了殖民統治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和發展問題。簡單地說,古典經濟學家當時關注的是其本國的經濟增長和發展問題,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西方經濟學家關注的是他國的經濟增長和發展問題。

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西方經濟學家熱中于研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他們是為了幫助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走向發展和富裕之路嗎?

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來考察發展經濟學興起的背景和動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原本是帝國主義列強為爭奪勢力范圍和重新瓜分殖民地而發動的戰爭,但是,與帝國主義列強的愿望相反,這場戰爭卻敲響了殖民主義的喪鐘,殖民制度隨著戰爭的結束而土崩瓦解,廣大亞非拉國家紛紛獲得民族獨立。在國家獨立以后,這些國家的領導人和政治家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擺脫貧困和落后,如何進行改革和發展。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制定一系列政策。那么,需要制定什么樣的政策呢?這就需要從經濟理論上做出回答,需要經濟學家參與經濟政策的制定和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的選擇。但是,當時在這些國家盛行的是殖民經濟學。這種經濟學是一種為殖民制度辯護和服務的理論,它力圖開脫殖民體系對不發達經濟所承擔的責任,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落后和貧困歸咎于熱帶氣候條件、人口壓力、資源匱乏或勞動者懶惰。顯然,這種殖民經濟學不符合發展中國家的需要。

查看全文

重工業發展經濟思考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強調指出:“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面對今天地球資源不斷減少和環境危機日益嚴重的形勢,重工業城市如何提高資源利用率、緩解資源短缺和減輕環境污染壓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值得高度重視和認真研究。

一、發展循環經濟是重工業城市的必由之路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經濟增長方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而對重工業城市而言,其特殊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使發展循環經濟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

發展循環經濟是重工業城市緩解資源約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國資源稟賦較差,總量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目前,我國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占有面積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多種主要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鐵礦石、鋁土礦的人均儲量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1%、42%和7.3%。而長期以來,重工業城市大都采取傳統的生產方式,經濟發展是一種物質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表現為“資源—生產—消費—廢棄物排放”,經濟增長主要依靠高強度地開采和消費資源。如果繼續沿襲傳統的發展模式,以資源的大量消耗來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是難以為繼的。

發展循環經濟是重工業城市減輕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重工業城市傳統的生產方式,還直接表現為各種廢棄物的肆意排放,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已經到了極限。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可使重工業城市由于生產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據測算,我國能源利用率若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硫排放400萬噸左右;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若提高1個百分點,每年就可減少約1000萬噸廢棄物的排放;粉煤灰綜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個百分點,就可以減少排放近4000萬噸,這將使環境質量得到極大改善。

發展循環經濟是重工業城市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我國目前GDP約占世界的4%左右,而消費的石油占全球7%、電力占13%、原煤占30%、鋼材占27%、鋁村占25%、水泥占40%。[1]我國每創造1美元價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4.3倍、德國和法國的7.7倍、日本的11.5倍。實踐證明,較低的資源利用水平,已經成為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的重要障礙。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增強國際競爭力,已經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重工業城市的任務更為繁重。

查看全文

濕地保護持續發展經濟研究

受提出的“濕地資源保護”要求影響,近年來濕地資源保護的受關注程度不斷提升,如何在保護濕地資源的同時激發其經濟價值,也因此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為真正實現濕地資源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兼顧,正是本文圍繞加強鹽城濕地保護利用資源優勢持續發展經濟開展具體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鹽城濕地資源保護利用現狀

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位于江蘇鹽城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被認定為世界遺產,這一成果的取得與鹽城濕地資源保護的相關實踐存在直接關聯,如生態補償、沿海停止圍墾、退漁還濕、退耕還濕,通過深入貫徹守護濕地的生態文明理念,鹽城濕地資源保護才得以取得豐碩成果。在鹽城濕地資源保護的實踐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得到了較好踐行,在嚴格的生態修復與清理整頓之下,鹽城先后拆除了多家飼料加工廠等企業,停止圍墾近百萬畝沿海灘涂,鹽城濕地由此得以實現持續性恢復。為真正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進一步提升“濕地資源保護”水平,近年來江蘇鹽城在濕地資源的生態旅游價值開發層面投入大量精力,但如何在旅游業發展的同時不對濕地資源保護帶來負面影響,卻對相關人員提出了較高挑戰。

二、基于鹽城濕地資源優勢的可持續經濟發展路徑

(一)實現居民與濕地和諧相處。為更好利用鹽城濕地資源優勢,實現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必須首先實現當地居民與濕地的和諧共處,濕地知識宣傳普及需在其中發揮關鍵性作用。近年來鹽城濕地資源保護收獲了豐碩成果,但當地仍有部分居民將濕地簡單的劃歸“灘地”范疇,雖然鹽城通過多年來的發展逐步淘汰了傳統的濕地耕作模式,但很多居民在生活與觀念層面仍未能對濕地保護產生正確、全面、清晰的認識,為真正使濕地與居民能夠構建生態組成體,必須更為深入的轉變當地居民的落后認知。結合實際調研可以發現,生活垃圾與污水的分類不當、政府與企業的宣傳力度不足、濕度保護宣傳不夠深入均可能對鹽城濕地資源優勢的利用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本文建議采用針對性培養骨干,以骨干帶動家庭的宣傳模式,濕地保護可基于家庭感染真正做到深入人心。(二)尋求居民利益保障與濕地資源保護的平衡。為實現基于鹽城濕地資源優勢的可持續經濟發展,必須設法實現居民利益保障與濕地資源保護的平衡。是實現人與濕地更加和諧相處屬于濕地資源保護的最終目標,基于這一目標,鹽城濕地保護應避免將濕地完全孤立,并引入各方力量,設法實現雙方的和諧相處,如基于科研單位的科學研究、整合濕地保護部門、引入群眾力量、引入社會力量、聽取旅游從業者和游客意見,由此即可為鹽城濕地資源優勢的利用提供可行性較高的建議,形成核心管理力,實現群眾共建共享,獲得更多的社會關注和資金注入,旅游產業的有序開發、合理定價、適當開放也能夠由此實現,當地居民由此即可在保護濕地資源的同時享受濕地生態紅利。(三)打造世界級生態濕地旅游目的地。鹽城濕地已成為世界性的自然遺產,因此在鹽城濕地資源優勢的利用中,應以世界級生態濕地旅游目的地為目標,以此擴展濕地生態旅游前景。在具體的探索中,應針對性開展鹽城濕地品牌建設,利用好森林、濕地、海洋等生態資源優勢,基于研學、科普、體驗等主題以及鹽城濕地世界自然遺產系列故事,即可開拓全新的“旅游生態”。作為最具含金量的自然資源頂級品牌,成功申遺的黃海濕地能夠為鹽城濕地旅游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申遺成功帶來的具體品牌影響力必須得到針對性利用。為真正基于鹽城濕地開展生態旅游探索,必須講好濕地申遺背后的故事、針對性發展全域旅游、構建休閑度假配套產業鏈,以此更好發揮鹽城濕地資源優勢。濕地申遺背后的故事應圍繞鹽城濕地品牌打造展開,并針對性建設以鹽城濕地為主題的特色風情小鎮;全域旅游的發展可較好彰顯鹽城濕地魅力,因此鹽城必須依托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高速度、高質量、高品位的打造濕度旅游項目,并規劃建設全域旅游觀光線路,旅游線路和產品設置的優化也需要得到重視,如觀景平臺、驛站、風景道、綠道,濕地旅游配套項目可較好服務于鹽城濕地資源利用,周邊的停車場、農家樂、民宿等產業發展也能夠由此獲得支持;休閑度假配套產業鏈的構建需結合鹽城濕地資源實際,如打造“濕地•秘境之旅”、“夢幻•海洋之旅”等旅游線路,做實旅游產品,加快形成產業閉環,不斷提高鹽城濕地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可持續經濟發展即可在保護鹽城濕地資源的同時得以順利實現。

綜上所述,鹽城濕地保護利用資源優勢可較好服務于可持續經濟發展的實現。在此基礎上,本文涉及的實現居民與濕地和諧相處、尋求居民利益保障與濕地資源保護的平衡、打造世界級生態濕地旅游目的地等內容,則提供了可行性較高的濕地資源保護利用路徑,為更好實現可持續經濟發展,生態補償機制的完善、居民利益的保障需得到更高程度重視。

查看全文

加快發展經濟,做大財政蛋糕調研

聞喜縣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做大縣鄉經濟

財政蛋糕的調查

根據市財政局安排,我們財政局對本縣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發展做大縣鄉經濟財政蛋糕狀況進行了調查,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公共財政對縣鄉政府運轉保障能力現狀及分析

(一)、現狀

1、公共財政僅能勉強維持縣鄉政府基本運轉。今年我縣預算收入58000萬元,預算財力19000萬元。個人工資部分安排14500萬元;城市維護費、教育費附加等列收列支項目安排1800萬元;科技三項費、計劃生育等各項法定支出安排300萬元,歸還農村基金會貸款900萬元、世界銀行貸款400萬元??h級政府能夠安排的公用經費只有1100萬元,而要維持縣鄉政府的正常運轉至少需要4000萬元,缺口達2900萬元,現有財力僅能勉強維持縣鄉政府的基本運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