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性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5 08:17:0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風濕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風濕性關節炎病探究論文
【摘要】風濕性關節炎當隸屬于中醫學“痹病”范疇,主要是因風、寒、濕等外邪痹阻經絡所致。該文從致病因素、病理環節、臨床治療來探討痰淤在風濕性關節炎病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風濕性關節炎痰淤
風濕病是風濕性疾病或風濕類疾病的簡稱,是泛指影響骨、關節及周圍軟組織、肌肉、滑囊、肌腱及免疫系統等的一組疾病。風濕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但其發生與A組β溶血性鏈球菌的感染有關。本病多發生于寒冷地區,與鏈球菌感染盛行地區一致。而風濕性關節炎在風濕病中占很大的一部分,據相關報道,目前我國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總數已超過1億,根據其臨床表現,以關節、肌肉等疼痛為主,痹病泛指機體正氣不足,衛外不固,邪氣乘虛而入,致使氣血凝滯,經絡痹阻,引起相關的系統疾病的總稱,臨床上以肢節痹病為多見,多以肢體經絡為邪氣所阻塞,導致氣血不通,經絡痹阻,引起肌肉關節,筋骨發生疼痛、麻木、灼熱,曲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變形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癥。風濕性關節炎當隸屬于中醫學“痹病”范疇,主要是因風、寒、濕等外邪痹阻經絡所致。本文從風濕性關節炎的基本病因病機及其致病因素、病理特點及其相互關系從痰淤論治作理論探討,以期拋磚引玉,就正于同道。
1風濕性關節炎發病的病理關鍵是“不通”,其致病因素皆可致痰淤
風濕性關節炎為慢性進行性過程,一般說病之始發,“不通”為其病理關鍵,所謂“不通”,指經脈氣血為邪氣所擾,運行不利,甚或痹阻不通。而“不通”的原因之一是經絡中必有痰淤。在中醫學中,痹病既久,則病邪由表入里,由淺入深,由輕到重,導致臟腑的功能失調,而臟腑功能失調的結果往往就是產生痰濁與淤血。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曰“元氣既虛,必不能達血管,血流無力,必停留而淤。”現代《中醫病理》指出:“陽氣一虛,無以化水濕,陽光不照,陰霾內生。”《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盛者為行痹,寒氣盛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雜病源流犀燭·諸痹源流》注曰:“痹者,閉也,三氣雜至,壅蔽經絡,血氣不行,不能隨時祛散,故久而為痹。”表明無論是內因還是外因(風寒濕熱等)都與痰淤密切相關。素體虛弱,肝、脾、腎三臟功能低下,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主肌、四肢,脾失健運,產生痰飲水濕,阻塞脈絡,影響氣血流通而致痰淤。風、寒、濕、熱等外邪在痹病中重要的致病因素,也是產生痰淤水飲的病理因素。葉天士云:“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經年累月,外邪留著,氣血俱傷,其化為敗淤凝痰。”《類證治裁》亦曰:“諸痹良由營衛先虛,腠理不密,風寒濕乘虛內襲,正氣為邪氣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滯,氣血凝滯,久而成痹。”
2痰淤是重要的病理環節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護理管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究護理管理干預對農村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影響。方法以該院120例農村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將12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60例,應用常規護理)、實驗組(60例,應用常規護理+護理管理干預)。研究對比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的關節疼痛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結果實驗組患者干預半年后關節疼痛評分(2.78±0.32)分相比對照組(4.94±0.35)分明顯更低,生活質量評分(87.46±2.69)分相比對照組(80.30±2.77)分明顯更高(P<0.05)。結論對農村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實施護理管理干預的效果較佳。
[關鍵詞]護理管理;農村;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于臨床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關節腫脹、關節疼痛等為典型癥狀,嚴重者甚至出現運動功能障礙,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產生了較嚴重的負面影響[1]。由于農村地區的經濟條件較落后,較多患者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缺乏認知,因此,為保證治療效果,有必要對患者實施相關的護理措施[2]。該院對農村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分別實施常規護理、常規護理+護理管理干預,以探究護理管理的干預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以2015年3月—2017年3月該院120例農村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將12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60例)、實驗組(60例)。實驗組60例患者年齡為42~70歲,平均(56.85±4.73)歲,男女分別為23例(38.33%)、37例(61.67%);病程為1~13年,平均為(4.32±0.23)年。對照組60例患者年齡為40~71歲,平均(56.79±4.68)歲,男女分別為24例(40.00%)、36例(60.00%);病程為1~12年,平均為(4.28±0.25)年。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資料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1.2方法。對照組60例患者應用常規護理,即護理人員遵醫囑對患者進行疾病知識宣教,給予患者用藥指導、運動康復訓練,對于存在心理障礙的患者,應及時給予其心理疏導,盡量為患者營造舒適、良好的養病環境等。實驗組60例患者應用常規護理+護理管理干預,常規護理同對照組患者,同時,在護理期間對患者實施護理管理干預,具體為:①組建護理管理小組:護理科室的負責人專門組建相關的護理小組,對組內護理人員實施護理理論知識及護理技能培訓,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②護理實施:結合患者的疾病證型對其實施中醫辨證護理,例如對于瘀血痹阻證患者,護理人員應囑咐患者睡前使用溫水泡腳,并在睡前按摩涌泉穴,以調和氣血,同時,給予患者相關的飲食建議,告知患者多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白粥、冬瓜、黃瓜、絲瓜等,忌食生冷辛辣等食物;對于寒濕痹阻證患者,在護理過程中,應注重舒筋活絡,可對患者使用針灸、拔罐等方法,并指導患者熱敷關節疼痛部位,在飲食上,應多建議患者食用辛溫發散的食物,如藥酒、羊骨湯、豬骨湯、桂皮等;對于肝腎陰虛證患者,護理人員應建議患者多食用補益肝腎的食物,如雞肉、芝麻、黑木耳、鵝肉等,忌食不易消化、生冷的食物,如西紅柿、冰淇淋、田螺、牡蠣等;對于濕熱痹阻證患者,應建議患者多進食清熱利濕的食物,如綠豆、紅豆、菊花菜等,忌食溫燥、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芥末、辣椒、桂皮、姜等;對于腎氣虛寒證的患者,可指導患者多對關元穴、氣海穴、足三里穴等穴位進行按摩,多注意保暖,在飲食上,應建議患者多食用牛奶、瘦肉、雞蛋、花生、大豆制品和魚肉等高蛋白的食物。③護理監督:科室負責人應不定期對護理措施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對于未落實到位的,應督促相關護理人員盡快實施,對于護理期間存在的問題應及時上報,并制定相關的改進措施。1.3評估指標。分別于干預前、干預半年后研究對比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的關節疼痛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關節疼痛評分:選擇VAS(視覺模擬評分)[3]法進行評定,最高分10分,評分越接近10分,即疼痛感越強。生活質量評分[4]:選擇GQOL-74量表進行評分,總分100分,評分越高,即生活質量越高。1.4統計方法。選擇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對比,,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風濕性關節炎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關節炎類風濕健脾益氣辨證
論文摘要:尪痹(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與脾胃關系密切,因此,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應以健脾益氣,調補后天為主,同時還要結合臨床癥候隨證施治,方能取得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病程長,易反復發作,以侵犯四肢關節為主,而又無特殊療法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屬中醫“尪痹”范疇。古代醫家對“痹證”發病機理的認識,認為多由于正氣不足,氣血虧虛,腠理疏松,致使風寒濕等邪氣雜至,而為痹患。大凡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方法,或扶正益氣、或補益肝腎、或益氣養血;或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或清熱利濕、疏風通絡等。但縱觀其效果,特別是遠期療效仍不佳。目前國際上亦沒有較好的治愈方案,是世界公認的疑難病癥之一。我跟師三年,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從脾論治略有體會。
1.尪痹(RA)與脾的關系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為胃升清散精,在體合肉,主四肢。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質。脾虛使氣血生化無源,肌肉不豐,四肢關節失養,久則筋骨血脈失去濡養,營衛失去調和,外邪乘虛而入,著于肌肉筋脈則發為風濕痹病。《素問·太陰陽明論篇》中說:“四肢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也。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所以健脾和胃可促使脾胃更好的運化水谷精微,給機體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同時脾的升清散精作用,將其運化的水谷精微輸送至人體的四肢,以維持四肢的正常生理活動。從病因來看,《黃帝內經》很重視脾胃在痹證發病中的作用,認為脾胃虛弱,飲食失調,起居失常,可致氣血不足,衛外不固,或痰濕內生,濕濁為患,復感外邪而為痹。由于脾胃虛弱因素在本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健脾和胃的治療方法在補氣養血、扶正固本以及抑制某些藥物不良反應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故常用健脾益胃的藥,如黨參、白術、白扁豆、山藥、黃精、炒麥芽、薏苡仁等,以補為主,兼攻邪,做到攻不傷正,補不留邪。如何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而不傷正,這是提高療效的關鍵。通過察舌、切脈,結合全身與局部的情況則有助于判斷虛實的多寡,以決定攻補的尺度。
2.尪痹(RA)中醫分型與治則
痰淤治風濕性關節炎研究論文
【摘要】風濕性關節炎當隸屬于中醫學“痹病”范疇,主要是因風、寒、濕等外邪痹阻經絡所致。該文從致病因素、病理環節、臨床治療來探討痰淤在風濕性關節炎病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風濕性關節炎痰淤
風濕病是風濕性疾病或風濕類疾病的簡稱,是泛指影響骨、關節及周圍軟組織、肌肉、滑囊、肌腱及免疫系統等的一組疾病。風濕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但其發生與A組β溶血性鏈球菌的感染有關。本病多發生于寒冷地區,與鏈球菌感染盛行地區一致。而風濕性關節炎在風濕病中占很大的一部分,據相關報道,目前我國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總數已超過1億,根據其臨床表現,以關節、肌肉等疼痛為主,痹病泛指機體正氣不足,衛外不固,邪氣乘虛而入,致使氣血凝滯,經絡痹阻,引起相關的系統疾病的總稱,臨床上以肢節痹病為多見,多以肢體經絡為邪氣所阻塞,導致氣血不通,經絡痹阻,引起肌肉關節,筋骨發生疼痛、麻木、灼熱,曲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變形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癥。風濕性關節炎當隸屬于中醫學“痹病”范疇,主要是因風、寒、濕等外邪痹阻經絡所致。本文從風濕性關節炎的基本病因病機及其致病因素、病理特點及其相互關系從痰淤論治作理論探討,以期拋磚引玉,就正于同道。
1風濕性關節炎發病的病理關鍵是“不通”,其致病因素皆可致痰淤
風濕性關節炎為慢性進行性過程,一般說病之始發,“不通”為其病理關鍵,所謂“不通”,指經脈氣血為邪氣所擾,運行不利,甚或痹阻不通。而“不通”的原因之一是經絡中必有痰淤。在中醫學中,痹病既久,則病邪由表入里,由淺入深,由輕到重,導致臟腑的功能失調,而臟腑功能失調的結果往往就是產生痰濁與淤血。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曰“元氣既虛,必不能達血管,血流無力,必停留而淤。”現代《中醫病理》指出:“陽氣一虛,無以化水濕,陽光不照,陰霾內生。”《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盛者為行痹,寒氣盛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雜病源流犀燭·諸痹源流》注曰:“痹者,閉也,三氣雜至,壅蔽經絡,血氣不行,不能隨時祛散,故久而為痹。”表明無論是內因還是外因(風寒濕熱等)都與痰淤密切相關。素體虛弱,肝、脾、腎三臟功能低下,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主肌、四肢,脾失健運,產生痰飲水濕,阻塞脈絡,影響氣血流通而致痰淤。風、寒、濕、熱等外邪在痹病中重要的致病因素,也是產生痰淤水飲的病理因素。葉天士云:“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經年累月,外邪留著,氣血俱傷,其化為敗淤凝痰。”《類證治裁》亦曰:“諸痹良由營衛先虛,腠理不密,風寒濕乘虛內襲,正氣為邪氣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滯,氣血凝滯,久而成痹。”
2痰淤是重要的病理環節
風濕性關節炎肩關節治療論文
[關鍵詞]關節炎,類風濕;肩關節;粘連;肌肉骨胳手法
Clinicalobservationontreatmentofrheumatoidshoulderconglutinationwithmanipulationtherapy
KEYWORDSarthritis,rheumatoid;shoulderjoint;adhesions;musculoskeletalmanipulations
肩關節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經常受累的部位,關節的腫脹、疼痛,以及肩關節囊、周圍滑囊、肌腱等組織炎癥反應均可引起肩關節粘連及活動受限,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我們在臨床工作中對于此類患者應用中醫手法進行了治療。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02年1月~2005年3月,我們對130例162肩肩關節粘連進行了手法治療。其中女125例157肩,男5例5肩;左側90肩,右側72肩;年齡28~75歲,平均48.6歲。所有入選患者符合1987年美國風濕病學會所制定的的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標準,平均類風濕性關節炎病程11.2年,肩關節活動受限病史1.3年。肩關節治療前活動范圍:外展30~70°,上舉60~150°,前屈40~60°,后伸20~45°。所有患者治療前行肩關節正側位X線攝片,排除嚴重骨質疏松和關節間隙明顯狹窄、消失等不宜行手法治療的情況。上述病例按隨機化原則分為A、B兩組,A組68例85肩,其中男3例3肩,左側47肩,右側38肩;B組62例77肩,其中男2例2肩,左側43肩,右側34肩。
剖析類風濕性關節炎發展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Arthrits,RA)是以關節滑膜慢性炎癥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關節腫痛,繼而導致軟骨破壞,關節間隙變窄,晚期關節畸形,最終出現不同程度的殘疾。根據統計表明RA在全世界均有發病,平均發病率為1%,而我國患病率為0.3%~0.4%,若未及時診治,70%患者2年后可致殘,平均壽命縮短10~15年。在臨床上為了致力于防止和減緩關節的破壞和改善患者的長期狀況,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都是趨向于應用改善疾病的抗風濕藥物(disease-modifyinganti-rheumaticdrugsDMARDs),在過去的十幾年來,臨床上一直應用抗風濕病藥物(DMARDs),得到了很好的療效,但是,眾多應用DMARDs的患者幾年后常常會出現明顯的毒副作用以及逐漸失去臨床療效,結果多數患者的病情不能得到長期有效的控制,因此合理用藥,在疾病的早期控制病情的發展和轉歸,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現筆者就目前RA的研究現狀概述如下。
1中醫藥對RA病因病機的認識
1.1氣血不足,營衛失調《內經》在論述痹證的發病機制時指出:“血氣皆少,感于寒濕,則善痹骨痛”;“血氣皆少,…善痿厥足痹”。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仲景首次以“歷節病”命名RA,指出歷節病是一種特殊的頑固性痹證,其血虛歷節的病機、證候是“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這些皆說明氣血不足、體質虛弱致肉不堅而病痹。從病因上看,風寒濕熱之邪只是本病發生的外部條件或因素。而氣血不足、營衛失調才是本病的重要內部原因或根本因素,從臨床表現上看,本病中晚期除四肢小關節疼痛腫脹、關節腫大變形、骨質改變以外,常伴有關節肌肉疼痛無力、少氣乏力、心悸、頭暈、面黃少華等氣血虧虛的證候表現,所以氣血不足、營衛不和既是本病的重要內因,也是病情發展變化的主要機制。
1.2脾胃虛弱,濕濁內生中醫學認為脾胃虛弱,飲食失調,起居失常,可致氣血不足,衛外不能;或痰濕內生,濕濁為患,復感外邪而致痹。如《素問·四時刺逆從論》說:“太陽有余,病肉痹、寒中。”明代醫家汪蘊谷在《雜癥會心錄·痹證》中強調培補脾土的重要性:“況痹者閉也,乃脈絡澀而少宣通之機,氣血凝而少流動之勢,治法非投壯水益陰則補氣生陽;非急急于求肝腎,則拳拳于培補脾土,斯病退而根本不搖也。倘泥于三氣雜至,為必不可留之邪,而日從事于攻伐,則體實者安,而體虛者危矣。”本病臨床上除一般的關節局部癥狀如關節腫脹、疼痛以外,還有四肢乏力,肌肉消瘦,甚則肢體萎弱不用,胃脘痞滿,食少納呆,大便溏泄,舌質淡,苔膩等。濕為陰邪,其性粘滯、重著,不但單獨作祟,而且極易與其他外邪如風、寒、熱邪合而為病,使本病臨床表現紛紜復雜,纏綿難愈,故脾胃虛弱、氣血虧虛、痰濁內生是本病的重要病機。
1.3痰瘀互結,脈絡阻滯痹,是閉阻不通之意當人體臟腑或肌表經絡受外邪侵襲,氣血痹阻不能暢通,機能障礙而發病,說明風寒濕熱侵入血脈中,隨血脈流竄,阻礙津液氣血的運行,經脈瘀阻。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認為“…總逐風寒去濕熱,已凝之血,多不能活…用身痛逐瘀湯。”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指出“久病入絡”說:“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經年累月,外邪留著,氣血俱傷其他為敗瘀凝痰,混處經絡,經用蟲類搜剔,以動藥使血無凝著,氣可宣通”。瘀血與痰濁既是機體在病邪作用下的病理產物,又是機體進一步病變的因素。本病日久痰濁與瘀血互結,以致病情纏綿難愈,關節腫大變形僵硬,皮下結節,肢體麻木,病處固定而拒按,日輕夜重,局部腫脹或有硬結、瘀斑,面色黧黑,肌膚甲錯或干燥無光澤,口干不欲飲,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舌下靜脈迂曲、延長、脈細澀等,現代中醫專家從以上病機出發對類風濕性關節炎進行了綜合治療并取得良效。
2中醫藥對RA動物模型干預治療
風濕性關節炎新療法論文
Abdelaty醫師等回顧了有關類風濕性關節炎(RA)的文獻后指出,過去幾十年來對RA免疫發病機制更多的了解,促進了更特異的新療法的產生。非皮質類固醇抗炎藥(NSAID)的改進也對患者有益。本文報告了這些新療法的重點。
一、抗腫瘤壞死因子(TNF)[infliximab(cA2)療法摘要:
1.藥理功能cA2是由鼠抗人TNF-α單克隆抗體(mAb)的不同部位連接至人IgG1κ分子而構成的嵌合抗TNF-αmAb。它有兩個基本的功能機制摘要:①和可溶性TNF-α絡合而使其失去生物活性并下調下游炎癥事件。②和跨膜的TNF-α結合,導致經Fc介導的機制而使產生TNF-α的細胞破壞,從而減少炎癥細胞群。通過此二途徑,均能阻滯TNF-α對其他促炎細胞因子如IL-1、IL-6、IL-8和GM-CSF的上調功能。另一機制是通過滑膜和細胞內的吸附分子的下調而減少炎癥細胞流入關節。
2.臨床療效在美國,cA2用于RA正待批準。在首次cA2用于治療RA的安慰劑對照試驗中,靜脈輸注(IV)一次cA210mg/kg較1mg/kg的療效高(79%對44%),療效維持的中位期分別為8和3周。安慰劑組12%有效。對復發者再給cA210mg/kg,最多達4次,所有病例均獲得有效控制,但50%的患者有效期縮短。這被認為是人抗嵌合抗體(HACA)形成所致。另一首次安慰劑對照、雙盲、長期探究中,納入正在用小劑量甲氨蝶呤(MTX)治療仍在活動期的RA患者,試驗組不用或繼續用MTX7.5mg/周,在第1天、2、6、10和14周時,分別接受cA21、3或10mg/kgIV,對照組接受安慰劑輸注加MTX7.5mg/周,隨訪至第26周。結果呈劑量依靠性顯著好轉,10mg/kg組中60%顯著好轉,許多患者療效持續至26周,對照組15%達20%Paulus有效標準(根據癥狀,主客觀判定)。探究者認為cA2和MTX的協同功能是由于MTX減少了HACA的產生。
3.不良反應過敏反應如發熱、寒顫、頭痛、惡心、血管迷走神經反應和蕁麻疹。21%發生感染,3%嚴重感染包括肺炎、皮膚感染和膽囊炎;安慰劑組分別為11%和2%,但需指出,用藥前感染率就高。8%患者產生抗雙鏈DNA抗體,僅1例發生系統性狼瘡癥狀。HACA的產生是長期治療的限制因素,調整劑量或伍用MTX可能減少cA2的免疫原性。4.適應證難治性RA患者。用法摘要:IV,間隔最長8周。
二、人TNF受體p75-Fc蛋白(etanercept,ET)
類風濕性關節炎療效觀察及護理體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本院中醫風濕科接受治療的300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180例)和對照組(120例)。觀察組中男76例,女104例,年齡27~75歲,平均年齡(57.3±10.1)歲。對照組中男42例,女78例,年齡28~78歲,平均年齡(58.2±10.5)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選擇標準
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符合美國風濕病協會1987年類風濕關節炎診斷標準,中醫證候診斷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類風濕性關節炎中寒濕痹阻證(痛痹):關節冷痛而腫,遇寒加重,得溫痛減,關節屈伸不利,口淡不渴,惡風寒,肢體沉重,舌淡苔白,脈弦緊。
1.3治療方法
類風濕性關節炎本質認識論文
【摘要】淺述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病機及辨證分型情況、證型分布規律。該病正虛邪實反復演化,纏綿難愈,因此了解其證型分布及各種證型的研究進展,對于全面認識疾病的本質、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因病機;辨證分型;分布規律
1前言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以累及周圍關節為主的多系統性炎癥性的自身免疫疾病,本病多侵犯手、足、腕等小關節,如不及時治療,病情逐漸加重,最后可引起關節畸形、強直和功能喪失,導致不同程度的殘疾。西醫普遍采用美國風濕病學會1987年修訂的RA分類標準[1],對RA早期診斷存在一定困難;治療上尚缺乏根治本病的方案及預防本病的措施,且長期服藥不良作用較大。而中醫藥在防治RA方面具有較大的潛力與優勢,正日益受到國內外醫學界的關注。中醫藥治療RA的特色在于辨證論治,因此研究證型分布對于全面認識疾病的本質、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義。現將近年來RA的中醫證候學研究進展概述如下。
2RA中醫證型的研究現狀
2.1RA的病因病機
風濕骨病辨證論文
風濕骨病----現代醫學理論認為,風濕骨病是由人體的肝腎虧虛,氣血兩虛,機體免疫下降受風濕性病菌侵襲所引起的無菌性炎癥:在中醫理論中把這種炎癥稱痹癥,把風濕病菌稱為痹毒,由于這種痹毒在人體的體液中隱藏性極強。當常規藥物發生功效時,它屬于閉合狀態。當藥物功效過后,它又迅速游走全身,層層侵襲骨關節機制,因此一般的風濕骨病藥很難達到徹底清除痹毒的效果,風濕骨病就無法被徹底治愈。
專家一致認為,治療風濕骨病的原則應該是:專攻一點再及其它的抗痹毒原則,即首先清除痹毒,然后修復受損關節,促進人體營養元素的吸收,全面提高免疫能力。從而使人體風、寒、濕、邪從外而解,徹底治愈風濕病。
中醫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主要是由于人體素體虛弱,正氣不足,腠理不密衛外不固的前提下,復感風寒濕諸邪,使氣血失運,經絡痹阻而致。諸邪先后雜至,各有其特點:痛點不固定或游走性者為風;疼痛劇烈,痛處喜暖畏寒,屈伸不利者為寒,痛處固定,腫脹明顯者為濕;痛處紅腫灼熱,喜涼惡熱者為熱。若日久失治,病邪深入于關節骨節,瘀血、痰濁等病理產物繼之而生,與邪氣膠結,阻痹經絡,留滯關節,則關節疼痛,腫脹,變形,僵直。可伴關節外多系統受損,關節病變主要表現在四肢大小關節,也可累及頸柱關節。屬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血清中可出現類風濕因子.病理特點關節滑膜炎.本病侵犯關節骨和軟骨,造成關節畸形,是致殘的主要疾病之一。
風濕病類風濕性關節炎二者均屬于中醫學''痹證".歷節病范疇.
痹,是痹阻不通之意.本病一是由人體正氣不足,二是由外邪侵襲,合而發病.
外邪侵襲如居處低洼,坐臥濕地,淋雨受寒等感受風.寒濕邪:亦或感受風熱,與濕邪相合,或風寒郁而化熱.諸氣相雜,經絡阻滯,而病為痹.風性善動,風邪甚則痹痛游走,寒性收引,寒邪甚則痹痛劇;濕性重濁,濕邪甚則痹困重腫脹;熱勝則腫,熱邪甚則痹痛紅鐘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