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5 14:28: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分配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財政分配與信貸分配研究論文

1財政分配與信貸分配的關系

信貸是銀行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項目。信貸有償,而財政無償。但現階段,信貸資金財政化的傾向卻日趨明顯。

中央銀行作為政府的銀行,對政府的財政虧空不可能熟視無睹,一般都要設法解決。財政赤字是世界上每個政府都不可避免的,當赤字出現時,政府可采取以下幾種措施:向央行借款、發行國債、向國外借款等。這些積極的措施不但可以彌補赤字,還有利于樹立政府良好的信譽形象,從而引導一國的金融市場健康發展。但我國的財政在法律規定不能向央行透支的條件下,仍將“央行墊支,財政能還就還,不能還就算了”作為其常用的途徑,這與日本法律允許但財政從未向日本銀行透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頗具我國特色的“點貸”就充分反映了信貸分配財政化的趨勢。“財政點,銀行貸”,雖然一方面促進了一些大規模建設項目的完成,但同時也應該看到這樣的方式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它的存在妨礙著央行的貨幣發行,對市場經濟的運作有著不小的危害。財政在這樣的“特權”保護下讓銀行為自己的過失買單。這樣的縱容必定形成不了財政和信貸分配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良好關系,進入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惡性循環。

用有周期性、有償性的信貸分配補充甚至代替沒有周期性、無償的財政分配,破壞了財政和信貸分配之間本應保持的“井水不犯河水”的關系。財政的占用,使得銀行貸款凝固化的程度不斷加深,信貸應有的活力不斷減弱。原本盈利的資金用于非生產領域補充財政的資金不足,背負起較高的機會成本,原本周轉的資金陷在不良貸款或是財政的長期投資中,成為信貸活動正常進行的隱患。信貸的被迫“越軌”加大了銀行的運作困難,延緩了銀行企業化的進程。財政與信貸分配糾纏不清,不能提高央行的獨立性,根據市場原則發行貨幣、制定貨幣政策,服務于市場;不能讓商業銀行真正企業化,卸掉一身包袱參與到市場競爭中來,中國不能實現真正的市場經濟。

經濟管理體制的不健全,中央調控監督的制度不完善,地方政府“瘦中央肥地方”等因素都是財政和信貸分配形成良好關系的絆腳石,財政分配與信貸分配劃清界限是一個長久努力方向。

2在財政分配與信貸分配中尋求效率

查看全文

財政分配與信貸分配關系探討

摘要:市場經濟下的財政是公共財政,市場經濟下的信貸是商業信貸。同時兩者也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分析了信貸財政化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但由于目前的經濟環境,必不能分清兩者之間的界限。

關鍵詞:信貸財政化;交叉運行;小額信貸

1財政分配與信貸分配的關系

信貸是銀行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項目。信貸有償,而財政無償。但現階段,信貸資金財政化的傾向卻日趨明顯。

中央銀行作為政府的銀行,對政府的財政虧空不可能熟視無睹,一般都要設法解決。財政赤字是世界上每個政府都不可避免的,當赤字出現時,政府可采取以下幾種措施:向央行借款、發行國債、向國外借款等。這些積極的措施不但可以彌補赤字,還有利于樹立政府良好的信譽形象,從而引導一國的金融市場健康發展。但我國的財政在法律規定不能向央行透支的條件下,仍將“央行墊支,財政能還就還,不能還就算了”作為其常用的途徑,這與日本法律允許但財政從未向日本銀行透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頗具我國特色的“點貸”就充分反映了信貸分配財政化的趨勢。“財政點,銀行貸”,雖然一方面促進了一些大規模建設項目的完成,但同時也應該看到這樣的方式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它的存在妨礙著央行的貨幣發行,對市場經濟的運作有著不小的危害。財政在這樣的“特權”保護下讓銀行為自己的過失買單。這樣的縱容必定形成不了財政和信貸分配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良好關系,進入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惡性循環。

用有周期性、有償性的信貸分配補充甚至代替沒有周期性、無償的財政分配,破壞了財政和信貸分配之間本應保持的“井水不犯河水”的關系。財政的占用,使得銀行貸款凝固化的程度不斷加深,信貸應有的活力不斷減弱。原本盈利的資金用于非生產領域補充財政的資金不足,背負起較高的機會成本,原本周轉的資金陷在不良貸款或是財政的長期投資中,成為信貸活動正常進行的隱患。信貸的被迫“越軌”加大了銀行的運作困難,延緩了銀行企業化的進程。財政與信貸分配糾纏不清,不能提高央行的獨立性,根據市場原則發行貨幣、制定貨幣政策,服務于市場;不能讓商業銀行真正企業化,卸掉一身包袱參與到市場競爭中來,中國不能實現真正的市場經濟。

查看全文

財政分配與信貸分配研究論文

摘要:借鑒小額信貸的國際運作經驗,從資金來源和應用以及風險的劃分與補償角度說明財政分配與信貸分配的相輔相成性。在分析我國小額信貸目前面臨的問題后,力圖通過財政和信貸的配合,為小額信貸找到沖出困境的道路,從而說明財政分配和信貸分配的互補性,提出推進小額信貸的政策性建議。

關鍵詞:財政分配;信貸分配;小額信貸;交叉運行

1財政分配和信貸分配交叉運行的可行性

目前學界很多人將財政信貸化和信貸財政化視為猛虎野獸。他們認為“財政調節與信貸調節是以不同形態的價值運動為基礎進行的,調節的主、客體不同,調控的范圍、手段方法也都有所區別”。因此,兩種方式應嚴格劃清界限,避免交叉運行下產生的一系列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

筆者認為,財政分配與信貸分配的周期性與非周期性區別、有償性與無償性的不同,都使得財政和信貸這兩類資金可以互補,兩種調節可以交替發揮作用。因此,對財政和信貸的交叉運行不應簡單的否定,而應該針對我國目前的國情和市場狀況,尋找兩者交叉的項目和途徑。

查看全文

財政分配與信貸分配研究論文

摘要:借鑒小額信貸的國際運作經驗,從資金來源和應用以及風險的劃分與補償角度說明財政分配與信貸分配的相輔相成性。在分析我國小額信貸目前面臨的問題后,力圖通過財政和信貸的配合,為小額信貸找到沖出困境的道路,從而說明財政分配和信貸分配的互補性,提出推進小額信貸的政策性建議。

關鍵詞:財政分配;信貸分配;小額信貸;交叉運行

1財政分配和信貸分配交叉運行的可行性

目前學界很多人將財政信貸化和信貸財政化視為猛虎野獸。他們認為“財政調節與信貸調節是以不同形態的價值運動為基礎進行的,調節的主、客體不同,調控的范圍、手段方法也都有所區別”。因此,兩種方式應嚴格劃清界限,避免交叉運行下產生的一系列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

筆者認為,財政分配與信貸分配的周期性與非周期性區別、有償性與無償性的不同,都使得財政和信貸這兩類資金可以互補,兩種調節可以交替發揮作用。因此,對財政和信貸的交叉運行不應簡單的否定,而應該針對我國目前的國情和市場狀況,尋找兩者交叉的項目和途徑。

查看全文

小議財政分配與信貸分配的運行

摘要:借鑒小額信貸的國際運作經驗,從資金來源和應用以及風險的劃分與補償角度說明財政分配與信貸分配的相輔相成性。在分析我國小額信貸目前面臨的問題后,力圖通過財政和信貸的配合,為小額信貸找到沖出困境的道路,從而說明財政分配和信貸分配的互補性,提出推進小額信貸的政策性建議。

關鍵詞:財政分配;信貸分配;小額信貸;交叉運行

1財政分配和信貸分配交叉運行的可行性

目前學界很多人將財政信貸化和信貸財政化視為猛虎野獸。他們認為“財政調節與信貸調節是以不同形態的價值運動為基礎進行的,調節的主、客體不同,調控的范圍、手段方法也都有所區別”。因此,兩種方式應嚴格劃清界限,避免交叉運行下產生的一系列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

筆者認為,財政分配與信貸分配的周期性與非周期性區別、有償性與無償性的不同,都使得財政和信貸這兩類資金可以互補,兩種調節可以交替發揮作用。因此,對財政和信貸的交叉運行不應簡單的否定,而應該針對我國目前的國情和市場狀況,尋找兩者交叉的項目和途徑。

2從小額信貸看財政分配和信貸分配交叉運行的效率

查看全文

財政分配與信貸分配關系探討

1財政分配與信貸分配的關系

信貸是銀行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項目。信貸有償,而財政無償。但現階段,信貸資金財政化的傾向卻日趨明顯。

中央銀行作為政府的銀行,對政府的財政虧空不可能熟視無睹,一般都要設法解決。財政赤字是世界上每個政府都不可避免的,當赤字出現時,政府可采取以下幾種措施:向央行借款、發行國債、向國外借款等。這些積極的措施不但可以彌補赤字,還有利于樹立政府良好的信譽形象,從而引導一國的金融市場健康發展。但我國的財政在法律規定不能向央行透支的條件下,仍將“央行墊支,財政能還就還,不能還就算了”作為其常用的途徑,這與日本法律允許但財政從未向日本銀行透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頗具我國特色的“點貸”就充分反映了信貸分配財政化的趨勢。“財政點,銀行貸”,雖然一方面促進了一些大規模建設項目的完成,但同時也應該看到這樣的方式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它的存在妨礙著央行的貨幣發行,對市場經濟的運作有著不小的危害。財政在這樣的“特權”保護下讓銀行為自己的過失買單。這樣的縱容必定形成不了財政和信貸分配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良好關系,進入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惡性循環。

用有周期性、有償性的信貸分配補充甚至代替沒有周期性、無償的財政分配,破壞了財政和信貸分配之間本應保持的“井水不犯河水”的關系。財政的占用,使得銀行貸款凝固化的程度不斷加深,信貸應有的活力不斷減弱。原本盈利的資金用于非生產領域補充財政的資金不足,背負起較高的機會成本,原本周轉的資金陷在不良貸款或是財政的長期投資中,成為信貸活動正常進行的隱患。信貸的被迫“越軌”加大了銀行的運作困難,延緩了銀行企業化的進程。財政與信貸分配糾纏不清,不能提高央行的獨立性,根據市場原則發行貨幣、制定貨幣政策,服務于市場;不能讓商業銀行真正企業化,卸掉一身包袱參與到市場競爭中來,中國不能實現真正的市場經濟。

經濟管理體制的不健全,中央調控監督的制度不完善,地方政府“瘦中央肥地方”等因素都是財政和信貸分配形成良好關系的絆腳石,財政分配與信貸分配劃清界限是一個長久努力方向。

2在財政分配與信貸分配中尋求效率

查看全文

再議按勞分配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勞動力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資源,同樣要進入勞動力市場,并通過市場的價格機制,實現勞動力的優化配置,使人盡其才,各盡所能,獲取最大效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商品的存在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在勞動力商品化之后,如果完全按照商品經濟中等價交換的原則,那么,勞動者的工資不再是按勞分配所得,而是在流通領域內靠出賣勞動力所得,其實質是勞動力的價格,即勞動力價值的貨幣表現。因此,在勞動力商品化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一方面要承認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另一方面又要堅持社會主義的按勞分配原則。一個時期以來,有的作者撰文提出了按勞分配就是按勞動力價值分配的觀點。其實,二者名同實異,區別是明顯的:

首先,本質內容不同。按勞分配是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所構想的社會主義個人消費品的分配原則,它是指在社會總產品作了各種必要的扣除以后,歸勞動者消費的消費資料按勞動者提供的勞動量這個統一尺度進行分配的一種分配制度;按勞動力價值分配則是指勞動者出賣勞動力所得的工資,其實質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它是由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的。

其次,受制約的因素不同。按勞分配的工資以企業經濟效益高低為轉移,其上浮不受勞動力價值的限制;按勞動力價值分配的工資即勞動力的價格,在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變化的影響下,圍繞勞動力價值上下波動,其上浮受勞動力價值的限制。

再次,實現的環節不同。按勞分配是在分配環節上實現的,勞動者的工資水平在生產經營之后依企業經濟效益情況而定;按勞動力價值分配是在交換環節上實現的,勞動者的工資水平在勞動力買賣時就已決定。企業經濟效益再好,原則上已與勞動者的收入無關。

由此可見,按勞分配與按勞動力價值分配是有嚴格區別的。把按勞分配理解成按勞動力價值或價格分配,實際上是取消了勞動這個統一分配尺度,從而更換了按勞分配的本質內容。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力的價值是由生產、發展、維持和延續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的。社會主義勞動者的工資若僅以此為限,則不能體現社會主義在分配制度上的優越性,也不會有真正的共同富裕。所以,我們在堅持按勞分配的實踐中,必須以勞動為尺度進行分配。但是,在新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還應該把市場經濟中勞動力成為商品與社會主義的按勞分配原則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它們達到這樣的統一:

查看全文

企業分配改革思考

一、當前國企收入分配的基本情況

黨的**大以來,我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廣義的中央企業包括三類:一是由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企業,二是由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管理的企業(根據銀監會提供的資料,**年底,這類企業的總資產37.5萬億、利潤總額2496億、員工232萬人,員工平均工資5萬元);三是由國務院其他部門管理的企業(根據《**年國有企業財務決算匯編》提供的資料,**年底,這類企業包括所屬的二、三級企業有0.59萬戶,總資產2.3萬億,利潤總額1120億,員工599萬人,員工年平均工資2.2萬元)。狹義的中央企業通常是指國資委管理的企業。**年底,中央企業共有172戶(其中53戶“黨政一把手”由中央直接管理),總資產10.5萬億元,利潤總額近6400億,員工1110萬。

從收入數據看,一方面全國面上國企收入分配的統計數據不完整,統計信息不準確,很難掌握全國面上國企收入分配的真實情況;另一方面中央企業是我國國企的主力軍,**年中央企業總資產、利潤總額、員工總數分別占全國國企的41%、66%和近30%。我們考慮,對全國國企收入分配問題的研究,可以把重點放在中央企業上。

中央企業的收入分配,撇開收入分配的指導思想、分配原則、工資制度變革、工資性收入結構變化,以及收入再分配等情況,僅從近三年來收入分配的結果看,以下三個特點值得重視:

1、員工平均工資遞增速度最快。

**年,中央企業員工年平均工資為3.3萬元,全國國企員工年平均工資2萬元?!笆濉逼陂g,全國城鎮在崗職工的平均工資年遞增14.4%。其中國有單位在崗職工的遞增15.1%。**―**年,中央企業員工的遞增16.8%,是最快的。

查看全文

分配法與再分配法研究論文

一、在經濟領域,與市場調節相適應,民法通過各種物權和債權制度理清人與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交易關系,為市場調節提供制度保證,從而實現其對社會資源和利益的分配功能。以物權法中的物權取得制度為例,無論是原始取得制度還是繼受取得制度,都是從法律上賦予當事人以一定物權亦即對一定物的占有、使用、收益、處分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人們常常說“依法取得了某物的所有權”,正是反映出所有權——某人對某物的物質利益——源自法律,而不是先驗存在的,這明顯體現出物權法對社會物質利益的分配功能。

就合同法而言,根據契約自由原則,當事人通過平等自由協商達成的合同條款具有法律效力。經濟活動中的當事人通過合同條款在彼此間確立的權利義務關系實質上就是對他們之間物質利益的分配,合同法則確認和保障了當事人之間的這種物質利益分配關系——視合同為“法鎖”,如果一方違反,就要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顯然,合同法是通過賦予合同條款以法律效力這種方式在當事人之間對有關社會物質利益進行了分配。而從法制史的角度考察,正是物權制度、債權制度等民法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才奠定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制度基礎,確保了市場調節的有效性,因而民法也就成為市場經濟的基礎性法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西方法理學家指出:法律制度通過財產法、合同法、民事侵權行為法等規則創立了一系列權利,它們構成了財富分配的模式。【5】

二、法是利益資源和權利的分配書

從古到今人們普遍承認,法律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定分止爭”,保證穩定的社會秩序。那么人類社會何以存在如此之多的紛爭?本質上無非是對社會資源和利益的爭奪。人的欲望無止境,而人們能夠控制的用以滿足這些愿望的資源則是有限的,因而不能不通過一定的規則——長久以來主要就是法律制度——在個人、社會集團、階級之間及其相互之間進行分配。法律制度的產生只不過是對這些資源和利益在不同的人以及人的集團之間進行分配,以達到穩定社會秩序的目的。

德國的利益法學派指出,法律規定主要涉及“為了保護特定社會上的利益,而犧牲其他利益。”德國學者還將利益這一概念“限制在指稱——努力想取得有利的法律結論之——爭訟當事人所具有(或必須具有)的追求欲望”?!?】顯然利益法學所講的利益是從廣義來理解的,包括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2】基于此,筆者認為法律對于社會資源和利益、權利的分配,其基本關系表現為:對一定社會資源的占有帶來利益,法律對利益的確認和維護則構成權利。我們正是用“利益”這個詞將不具有法律意義的“社會資源”這個概念與權利這樣的法律概念連接起來。而利益至少可以分為物質利益、精神利益、政治利益、人身利益等幾個方面。在這方面,英國法學家阿蒂亞曾指出:“法律能夠對社會和經濟狀況作出反應,也能改變社會和經濟狀況。美國黑人社會地位自最高法院禁止在學校實行種族隔離的判決以來發生了驚人的變化,

這是法律引起社會變革而非法律對社會或經濟變化作出反應的一個生動例證。”【3】為什么美國社會會因為一項判決而導致驚人變化?就是因為法律對黑人和白人這兩大種群之間的社會資源和利益(包括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分配格局作出了重大調整,從而糾正了美國社會長期以來的種族歧視傳統,也極大地提高了黑人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地位。由此,法律所具有的對包括政治利益在內的社會資源和利益的分配功能表露得淋漓盡致。

查看全文

財政分配與信貸分配運行研究論文

摘要:借鑒小額信貸的國際運作經驗,從資金來源和應用以及風險的劃分與補償角度說明財政分配與信貸分配的相輔相成性。在分析我國小額信貸目前面臨的問題后,力圖通過財政和信貸的配合,為小額信貸找到沖出困境的道路,從而說明財政分配和信貸分配的互補性,提出推進小額信貸的政策性建議。

關鍵詞:財政分配;信貸分配;小額信貸;交叉運行

1財政分配和信貸分配交叉運行的可行性

目前學界很多人將財政信貸化和信貸財政化視為猛虎野獸。他們認為“財政調節與信貸調節是以不同形態的價值運動為基礎進行的,調節的主、客體不同,調控的范圍、手段方法也都有所區別”。因此,兩種方式應嚴格劃清界限,避免交叉運行下產生的一系列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

筆者認為,財政分配與信貸分配的周期性與非周期性區別、有償性與無償性的不同,都使得財政和信貸這兩類資金可以互補,兩種調節可以交替發揮作用。因此,對財政和信貸的交叉運行不應簡單的否定,而應該針對我國目前的國情和市場狀況,尋找兩者交叉的項目和途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