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作用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6 21:47:3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副作用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分析抗生素的副作用
如何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藥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近年來關于藥物不良反應的報道越來越多,已引起各方面的廣泛關注。
藥物的不良反應是臨床用藥中的常見現象。它不僅指藥物的副作用,還包括藥物的毒性、特異性反應、過敏反應、繼發性反應等。抗菌藥物是臨床上最常用的一類用藥,包括抗生素類、抗真菌類、抗結核類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藥制劑類。其中以抗生素類在臨床使用的品種和數量最多。目前臨床常用抗生素品種有100多種,挽救了無數生命,但在臨床應用也引發了一些不良反應。抗生素藥物不良反應的臨床危害后果是嚴重的,在用藥后數秒鐘至數小時乃至停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均可發生不良反應。常見的有過敏性休克、固定型藥疹、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等過敏性反應、胃腸道反應、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嚴重的甚至會引起患者死亡。因此,加強臨床用藥過程中的監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對減少臨床不良反應的發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應中過敏反應最為常見,主要原因是藥品中可能存在的雜質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產物在體內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個體差異。發生過敏反應的患者多有變態反應性疾病,少數為特異高敏體質。
過敏性休克,此類反應屬Ⅰ型變態反應,所有的給藥途徑均可引起。如:青霉素類、氨基糖苷類、頭孢菌素類等可引起此類反應,頭孢菌素類與青霉素類之間還可發生交叉過敏反應。因此,在使用此類藥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試。
溶血性貧血,屬于Ⅱ型變態反應,其表現為各種血細胞減少。如:頭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減少,青霉素類和頭孢菌素類可引起溶血性貧血。
血清病、藥物熱,屬于Ⅲ型變態反應,癥狀為給藥第7~14天出現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關節痛伴關節周圍水腫及發熱、胃腸道黏膜潰瘍和腸局部壞死。頭孢菌素類、氯霉素等抗菌藥物還可引起藥物熱。
藥品副作用強制報告法規
本文作者:譚雄斯唐鐵鑫工作單位: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我國《藥品管理法》第71條第1款規定:“國家實行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制度。藥品生產企業、藥品經營企業和醫療機構必須經常考察本單位所生產、經營、使用的藥品質量、療效和反應。發現可能與用藥有關的嚴重不良反應必須及時向當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報告。”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于2004年3月4日聯合了《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以下簡稱《ADR管理辦法》),對藥品生產企業、藥品經營企業、醫療衛生機構的藥品不良反應的報告問題作出了比較詳細的規定。至此,我國初步建立起了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制度。但從社會實踐中來看,這一制度還存在一些不完善之處。筆者認為,我國應當建立藥品不良反應強制報告法律制度。
1藥品不良反應報告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的數量少。世界衛生組織曾報告指出,臨床用藥當中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高達5%~20%,住院病人中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15%。死亡人群中有三分之一死于藥源性疾病。美國于20世紀70年代報道住院患者中有28%發生藥品不良反應。若按世界衛生組織報道的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率為依據,推算我國住院病人每年發生藥品不良反應的人數應為250萬~750萬人,其中死于藥品不良反應的就有20萬人[1]。但是,我國的藥品不良反應的報告數量遠遠達不到這一數字。以江蘇省為例,江蘇省2002年末總人口數為7380萬人,2003年末總人口數為7405萬,2002年藥品不良反應的報告率為15.05份/百萬人口(1111份/7380萬人口),2003年的報告率為32.23份/百萬人口(2387份/7405萬人口)。再以南京市為例,南京市的藥品不良反應報表總數在江蘇省是最多的,其中2002年的報告率為95.33份/百萬人口(538份/564.38萬人口),2003年的報告率為162份/百萬人口(927份/572.23萬人口)。以上數字證明,江蘇省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率距國際通行標準(不低于200~400份/百萬人口/年)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我國其他省份也大致如此,有的省份差距更大[2]。
(二)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的質量不高。2003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參考了《WHO藥品不良反應病例報告分級標準》,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制定了《藥品不良反應病例報告規范分級標準》,將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的質量分為5級,0級最低,4級最高。從北京市2004年的情況看,4級和3級報表僅占61.3%,2級以下報告占38.7%[3]。江蘇省2002年省、市級醫院4級報表所占比率為31.23%,2003年省、市級醫院4級報表所占比率為33.31%[2]。分析相關的報表質量,主要問題是:(1)藥品不良反應臨床資料記錄比較簡單。藥品不良反應過程要求詳細記錄患者用藥后多長時間出現反應,包括陽性及有鑒別診斷意義的陰性癥狀和體征,對不同的表現要有詳細的描寫。如“皮疹”,要求寫明皮疹的形態、部位、面積等內容,而多數報表僅僅記錄了“皮疹”。(2)用藥情況記錄不規范,對藥品名稱、劑型、藥品生產企業的名稱等記錄不規范,以致影響報告表的檢索、統計和分析,也會影響對某藥品的再評價工作。(3)藥品不良反應分析項不嚴謹,不能根據病例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和科學準確的選擇,這會直接影響個案藥品不良反應的關聯性評價[3]。(4)許多報告表不同程度地存在填報缺項和無意義項。比如,報告表中的電話、病歷號(門診號)、藥品批號、藥品不良反應名稱等缺項嚴重[3]。
(三)有單位不重視或忽略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不按要求上報ADR報告表。醫院擔心用藥不良反應上報會引起患者對醫院用藥的懷疑,生產廠家害怕上報會影響產品的銷售業績,藥品不良反應“漏報”嚴重。比如2004年,在寧夏回族自治區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備案的縣級以上醫療機構原有88家,但只有48家單位有報告表,40家單位沒有報告表[4]。肇慶市2006年縣級以上醫療機構有161家,該年度肇慶市縣級以上醫療機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單位45家,有8家縣級以上醫療機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為零。(四)藥品不良反應的惡性事件頻發。近年來的“欣弗”事件、“齊二藥”事件都是比較典型的、出現嚴重后果的藥品不良反應事件。這些事件的出現,一方面,說明我國個別藥品生產企業的藥品質量控制系統存在問題,也說明我國現行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制度還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下人民群眾用藥安全的要求。出現以上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是我國未明確提出建立藥品不良反應制強報告制度,在法律上未將有關單位和個人對藥品不良反應報告作為法定義務進行規定。已規定的相關處理的措施不完善,而且沒有進行認真的落實。許多單位和個人認為對藥品不良反應是否上報不是大問題,不報告也不會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許多基層醫療機構錯誤認為上報藥品不良反應,還容易引起患者家屬的誤會,引起醫療糾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而對藥品不良反應問題不重視、不嚴肅認真地對待。事實上,在《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第三十條規定: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的內容和統計資料是加強藥品監督管理、指導合理用藥的依據,不作為醫療事故、醫療訴訟和處理藥品質量事故的依據。鑒于此,筆者認為我國應盡快建立藥品不良反應強制報告制度,完善相關的法律規定和相關的行政規章,以嚴格規范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監測工作。
中藥甘草副作用防范措施分析論文
摘要:化學類藥品的副作用是眾所周知的,但很多人對中藥不良反應的認識不足,認為中藥是純天然藥物,其藥性溫和、安全沒有副作用,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現以甘草為例,結合筆者的實踐對其不良反應和對策做出總結。
關鍵詞:甘草;不良反映;毒副作用
甘草是臨床醫生十分常用的藥物,入藥已有悠久歷史,早在2000多年前,《神農本草經》就將其列為藥之上乘。南朝醫學家陶弘景將甘草尊為“國老”,并言:“此草最為眾藥之王,經方少有不用者。”“國老”,即帝師之稱。把甘草推崇為藥之“帝師”,其原因正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所釋:“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調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它性平味甘,生則微寒,能清熱解毒,潤肺祛痰;炙則微溫,能益氣生津,緩和藥性,緩急定痛。據測定,甘草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甘草甜素、甘草酸,如果合理應用會發揮作用,但應用不當產生毒性或加重病情,所以對甘草的毒副作用應引起高度重視。
一、甘草毒副作用研究概況
1968年科恩報告,給予肝炎患者甘草甜素(423mg/d)時,肝炎好轉,但血壓升高,引起低血鉀及低血鉀性痰病。在甘草甜素劑量為2~5g/kg(po)時,可見電解質作用,甘草的溶血作用較弱。日本衛生部管理條例規定,對甘草甜素劑量超過100mg/d或甘草的劑量超過2.5g/d(iv)的患者,必須予以緊密監控。
1968年荷蘭醫學雜志報道,大量食用甘草糖果的兒童和成年人,由于鹽類和水份的潴留引起水腫,并往往伴隨著高血壓,舒張壓常達13kPa。另報道300mg/d的甘草酸服用患者,有30%的人出現嚴重反應。對于有某些疾病的患者,即使用量很少,也有不良反應。
小議藥物治療高血壓的副作用
摘要:高血壓疾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同時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目前我國高血壓患病總數已達1億1千萬。占全球總數的1/6還多,當確診為高血壓病,即使是無合并內臟損害的一期高血壓,在單獨使用非藥物療法,如控制飲食,增強運動,心理調適等未能使血壓穩定在140/90mmHg以下,就要進行藥物療法,在使用藥物控制患者血壓的同時,難免造成藥物對患者健康產生副作用和危險因素。
關鍵詞:原發性高血壓
近年來,抗高血壓藥物發展迅速,根據不同患者的特點可單用和聯合應用各類降壓藥。目前常用降壓藥物可歸納為六大類。現就就六大類:利尿劑,β阻制劑和ACE1和CaA、α1腎上腺素受體拮抗劑和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等常見降壓藥物的副作用和危險因素綜述如下。
1利尿藥
利尿劑用于高血壓患者的治療已有近40年的歷史,目前較廣泛的認識是利尿可以引起代謝紊亂,如低血鉀,高血脂和高尿酸血癥,并降低對葡萄糖耐受性和胰島素敏感性,現在臨床治療中所用的利尿藥往往劑量很小,(如氫氯噻嗪,每日一次,12.5或25mg)因此并無明顯的上述癥狀出現。
2β受體阻滯劑
提高PCA鎮痛效應并減少副作用論文
【摘要】近年來隨著PeA的廣泛應用,阿片類受體不良反應如:呼吸抑制,惡心嘔吐,尿潴留發生率相當高。本文就如何在提高阿片藥鎮痛效應的同時減少其副作用從三方面進行闡述:①聯合應用非甾體類抗炎藥;②聯合應用可樂定;③術前硬膜外腔給予鈣離子拮抗劑。
【關鍵詞】PCA鎮痛藥鎮痛效應本文由中國論文聯盟收集整理。
PCA(patient-controlledanalgesia)作為一種有效、簡便的痛鎮方法,已經越來越多地被用來治療術后疼痛、創傷及腫瘤。其中的阿片類藥物可提供有效的鎮痛作用。阿片類藥物主要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解除或減輕疼痛并改變對疼痛的情緒反應。近幾年隨著脊髓膠質區阿片受體的發現,小劑量椎管內給藥即可產生顯著的鎮痛效果。如果排除阿片類藥物在中樞的不良反應,此類藥物在疼痛治療學方面是相當有益的。
1聯和應用非甾體類抗炎藥(nonsteroidalantinflammatoydrug,NSAIDs)
近年來,傳統的阿片類藥物單一鎮痛的模式已被人們充分認識。而將NSAIDs作為平衡鎮痛的一部分,不僅可以減少阿片受體的用量,也可以減少其副作用。NSAIDs鎮痛部位主要在外周神經系統,當組織損傷后,受傷組織與神經釋放P物質和P6、5-HT、緩激肽使損傷部位對痛覺敏感化,其中PGEl為強烈的致痛物質,而NSAIDs作用在于抑制或阻斷前列腺素合成,降低神經對痛覺敏感性。
由于NSAIDs到達作用部位抑制還氧化酶所需的時間依賴于給藥劑量、途徑及速度,而對已合成的前列腺素沒有直接作用,且阻斷花生四烯酸代謝及痛覺傳導通路尚需一定的時間,因而從理論上講,術前使用有一定意義,可使術后即刻起到鎮痛作用,從而減少阿片類藥物用量。目前還有研究將中樞性鎮痛藥撲熱息痛與NSAIs、阿片類藥聯合鎮痛。撲熱息痛通過中樞神經系統介導在脊髓及大腦水平抑制還氧化酶,其可優先抑制中樞前列腺素合成,抑制5-HT通路,同時對外周前列腺素合成沒有影響,當其與外周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劑NSAIDS合用時,有協同鎮痛作用。有研究表明,其聯合應用可減少阿片類藥物30%。
克林霉素臨床副作用研究論文
關鍵詞:克林霉素;臨床副作用;預防措施
【摘要】克林霉素為林可霉素的衍生物,自1970年在我國上市以來,已有20多年的歷史,在應用中最常見的不良反應:過敏反應,注射局部刺激和肝功能異常,最嚴重的是偽膜性腸炎(PMC)。最近報道國產磷酸克林霉素不良反應發生率9.4%[2],在惡性腫瘤放療后繼發肺部厭氧菌感染患者中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2%[3]。預防和減少克林霉素副作用的發生已成為臨床治療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關鍵詞】克林霉素;臨床副作用;預防措施
克林霉素為林可霉素的衍生物,自1970年在我國上市以來,已有20多年的歷史,在應用中最常見的不良反應:過敏反應,注射局部刺激和肝功能異常,最嚴重的是偽膜性腸炎(PMC)。
1克林霉素的臨床副作用
1.1胃腸道反應胃腸道反應是克林霉素最常見、發生率最高的反應,口服和肌注均可發生。表現為惡心、嘔吐、厭食、腹脹、腹瀉、腹痛等癥狀,偽膜性腸炎(PMC)致最嚴重的并發癥。腹瀉的發生率因診斷不同差異較大,約2%~20%,常見于用藥后的4~9h,可能與藥物直接刺激和腸道正常菌群紊亂有關。單純性腹瀉與PMC出現與否并不相關,前者通常短暫,及時停藥一般可自愈。現已證實PMC為難辨梭狀芽孢桿菌產生的毒素所致,其發生率各地報道不一,為0.01%~10%[4],據流行病學調查,298例患者應用克林霉素后,3.4%的患者發生腹瀉,無一例診斷為PMC,而另一報道表明,應用克林霉素的患者10%發生PMC,口服引起PMC的發生率比注射給藥高3~4倍,而且老年及危重患者中常見。典型的病理往往在給藥后4~6h出現發熱、腹痛、腹瀉,大便成黏液膿血樣。大便涂片可見紅細胞和多形核白細胞,直腸鏡檢可見結腸黏膜有白到黃色濁斑,又是伴有明顯的潰瘍,與特發性潰瘍性結腸炎的表現相似,偽膜多由多形核白細胞、纖維素及脫落的上皮細胞組成;而單純性腹瀉其鏡檢僅見輕度水腫而無感染征象,活檢也未見異常。另外,PMC并發癥與劑量無關,通常不超過1周,如診斷拖延,往往造成病情嚴重。
染發劑的功能及對人體健康的副作用分析論文
關鍵詞:染發劑染色機理苯胺重金屬離子
摘要:扼要介紹頭發染色的機理,重點闡述染發劑的種類及其功能:天然植物類染發劑安全有效;人工合成類染發劑中的有機合成染發劑應用最廣泛,但苯胺類物質對人體有害;人工合成類中的無機染發劑含有重金屬離子,容易導致染發中毒。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染發劑作為一種改變發色的日常美發化妝品已經逐步走進尋常百姓家,成為現代人自我表現和追求個性的點綴。染發劑的功能主要有2個方面,其一,在原有發色的基礎上,將原色改變或調整為其他顏色,以達到獨特的效果;其二,是使發色回歸自然,彌補一些先天不足或后天的遺憾。但是,我們往往忽略了由于染發劑中加有一些限用物質和有一定副作用的物質給人體健康帶來的危害。本文著重分析各類不同染發劑的成分和功能,提醒人們對染發劑要有科學的認識和正確的態度。
一、頭發染色的機理
人的頭發是由水不溶性的含二硫鍵的胱氨酸的量較高的角蛋白組成。另外還含有其他十幾種氨基酸,這些氨基酸分子中存在許多氨基(-NH2)和羧基(-COOH),因此能和含有極性基團的酸性或堿性染料形成離子鍵、氫鍵等。從機理上,不同的染發劑作用于頭發的不同部位,按預定要求引起物理作用與化學反應(見圖1)。首先染發劑與頭發的鱗片層發生作用即形成液一固界面的潤濕吸附的表面現象。通過復合細胞膜向鱗片層、皮質內滲透擴散甚至達到髓質,在某種情況下將產生氧化聚合反應或某種絡合反應,增加染色的穩定性。要使染料分子滲入發髓,就必須通過妨礙染料向內部擴散的頭發外表皮層,染料擴散的速度不僅與染料分子的大小有關,而且也和頭發狀態的好壞有關,因此染發前,要先將頭發進行預處理,有利于染發劑在螺旋狀蛋白質纖維間的滲入,提高染色的穩固度。
二、染發劑種類及其功能
中西藥聯合應用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增效;減毒;降低療效;毒副作用
論文摘要:400多年前,中西醫結合在我國逐漸興起,清代中后期,一些中醫藥方書中就有關于西藥的記載,如清代本草代表作《本草綱目拾遺·卷一·水部》中就記載有西藥鏹水,云其能治癰疽,拔疔。在臨床中,逐漸出現以中西藥聯用的方式治療疾病。中醫用藥強調整體,重在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調整、平衡機體的各種功能。西醫用西藥治療,側重于局部,注重袪除病邪,消除病灶。中西藥相互取長補短,提高臨床療效。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關懷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近60年來,醫藥工作者十分關注中西醫結合事業的發展,對中西藥聯用進行了大量的臨床實踐和實驗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績,將中西藥聯用推向了新水平,為進一步研究與提高中西藥聯用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長期的臨床實踐及藥理研究表明,中西藥物科學合理的配伍應用能提高療效,降低藥物毒副作用。但有些中西藥配伍應用能使藥物療效降低,毒副作用增強。中西藥聯用也有配伍禁忌。
1中西藥聯用增強原有療效
中藥成分復雜,宏觀調節,療效穩定持久,而西藥成分多單一,藥效迅速,兩者合理結合,能標本兼顧,增強療效。如雙花與青霉素聯用,能減少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的耐藥性,增強青霉素的作用。麻黃與青霉素聯用,對治療細菌性肺炎有協同增效作用。黃連、黃柏與四環素、痢特靈、磺胺脒同用,治療痢疾及細菌性腹瀉,有協同作用。堿性中藥與苯唑青霉素、紅霉素同服,能防止后者被胃酸破壞,增強腸道吸收。使其抗菌作用提高。酸性成分的中藥與四環素族抗生素聯用,能促進腸道對后者的吸收,提高抗菌作用而增效。
2中西藥聯用減毒
藥物在起治療作用的同時,也有其毒副作用的損害,中西藥聯用能克服這一缺點,使藥物充分發揮作用。臨床上主要作用是減輕激素的反饋抑制作用,防止撤停激素后的反跳現象,防止化療的毒副作用。如靈芝、刺五加、人參、生黃芪、女貞子等分別與環磷酸酰胺、氟尿嘧啶等抗癌藥物聯用,能緩解和消除因使用后者所導致的白細跑減少等不良反應。將甘草人參湯給予長期使用激素而無法撤停的病人,使其不良反應減少。將清肝利膽、化瘀軟肝中藥與聯苯雙酯同用,能使轉氨酶反跳減輕。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病人服用痰飲丸時,會產生便秘等副作用。若與西藥果導片同服,可緩瀉通便,降低痰飲丸的副作用。
中西藥聯合應用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增效;減毒;降低療效;毒副作用
論文摘要:400多年前,中西醫結合在我國逐漸興起,清代中后期,一些中醫藥方書中就有關于西藥的記載,如清代本草代表作《本草綱目拾遺·卷一·水部》中就記載有西藥鏹水,云其能治癰疽,拔疔。在臨床中,逐漸出現以中西藥聯用的方式治療疾病。中醫用藥強調整體,重在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調整、平衡機體的各種功能。西醫用西藥治療,側重于局部,注重袪除病邪,消除病灶。中西藥相互取長補短,提高臨床療效。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關懷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近60年來,醫藥工作者十分關注中西醫結合事業的發展,對中西藥聯用進行了大量的臨床實踐和實驗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績,將中西藥聯用推向了新水平,為進一步研究與提高中西藥聯用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長期的臨床實踐及藥理研究表明,中西藥物科學合理的配伍應用能提高療效,降低藥物毒副作用。但有些中西藥配伍應用能使藥物療效降低,毒副作用增強。中西藥聯用也有配伍禁忌。
1中西藥聯用增強原有療效
中藥成分復雜,宏觀調節,療效穩定持久,而西藥成分多單一,藥效迅速,兩者合理結合,能標本兼顧,增強療效。如雙花與青霉素聯用,能減少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的耐藥性,增強青霉素的作用。麻黃與青霉素聯用,對治療細菌性肺炎有協同增效作用。黃連、黃柏與四環素、痢特靈、磺胺脒同用,治療痢疾及細菌性腹瀉,有協同作用。堿性中藥與苯唑青霉素、紅霉素同服,能防止后者被胃酸破壞,增強腸道吸收。使其抗菌作用提高。酸性成分的中藥與四環素族抗生素聯用,能促進腸道對后者的吸收,提高抗菌作用而增效。
2中西藥聯用減毒
藥物在起治療作用的同時,也有其毒副作用的損害,中西藥聯用能克服這一缺點,使藥物充分發揮作用。臨床上主要作用是減輕激素的反饋抑制作用,防止撤停激素后的反跳現象,防止化療的毒副作用。如靈芝、刺五加、人參、生黃芪、女貞子等分別與環磷酸酰胺、氟尿嘧啶等抗癌藥物聯用,能緩解和消除因使用后者所導致的白細跑減少等不良反應。將甘草人參湯給予長期使用激素而無法撤停的病人,使其不良反應減少。將清肝利膽、化瘀軟肝中藥與聯苯雙酯同用,能使轉氨酶反跳減輕。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病人服用痰飲丸時,會產生便秘等副作用。若與西藥果導片同服,可緩瀉通便,降低痰飲丸的副作用。
中西藥聯合應用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增效;減毒;降低療效;毒副作用
論文摘要:400多年前,中西醫結合在我國逐漸興起,清代中后期,一些中醫藥方書中就有關于西藥的記載,如清代本草代表作《本草綱目拾遺·卷一·水部》中就記載有西藥鏹水,云其能治癰疽,拔疔。在臨床中,逐漸出現以中西藥聯用的方式治療疾病。中醫用藥強調整體,重在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調整、平衡機體的各種功能。西醫用西藥治療,側重于局部,注重袪除病邪,消除病灶。中西藥相互取長補短,提高臨床療效。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關懷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近60年來,醫藥工作者十分關注中西醫結合事業的發展,對中西藥聯用進行了大量的臨床實踐和實驗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績,將中西藥聯用推向了新水平,為進一步研究與提高中西藥聯用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長期的臨床實踐及藥理研究表明,中西藥物科學合理的配伍應用能提高療效,降低藥物毒副作用。但有些中西藥配伍應用能使藥物療效降低,毒副作用增強。中西藥聯用也有配伍禁忌。
1中西藥聯用增強原有療效
中藥成分復雜,宏觀調節,療效穩定持久,而西藥成分多單一,藥效迅速,兩者合理結合,能標本兼顧,增強療效。如雙花與青霉素聯用,能減少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的耐藥性,增強青霉素的作用。麻黃與青霉素聯用,對治療細菌性肺炎有協同增效作用。黃連、黃柏與四環素、痢特靈、磺胺脒同用,治療痢疾及細菌性腹瀉,有協同作用。堿性中藥與苯唑青霉素、紅霉素同服,能防止后者被胃酸破壞,增強腸道吸收。使其抗菌作用提高。酸性成分的中藥與四環素族抗生素聯用,能促進腸道對后者的吸收,提高抗菌作用而增效。
2中西藥聯用減毒
藥物在起治療作用的同時,也有其毒副作用的損害,中西藥聯用能克服這一缺點,使藥物充分發揮作用。臨床上主要作用是減輕激素的反饋抑制作用,防止撤停激素后的反跳現象,防止化療的毒副作用。如靈芝、刺五加、人參、生黃芪、女貞子等分別與環磷酸酰胺、氟尿嘧啶等抗癌藥物聯用,能緩解和消除因使用后者所導致的白細跑減少等不良反應。將甘草人參湯給予長期使用激素而無法撤停的病人,使其不良反應減少。將清肝利膽、化瘀軟肝中藥與聯苯雙酯同用,能使轉氨酶反跳減輕。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病人服用痰飲丸時,會產生便秘等副作用。若與西藥果導片同服,可緩瀉通便,降低痰飲丸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