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征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6 22:51: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改革開放30年征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改革開放30周年征文
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30年來,我國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改革的進程波瀾壯闊,成果豐碩;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對外開放的潮流勢不可擋,成就非凡。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功地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人民生活水平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本報今日起開辟《經典中國·輝煌30年》專欄,全方位展示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和黨的建設等各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
這是我國航天事業的又一個歷史性時刻——9月25日21時10分04秒,我國自行研制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27日下午,中國人將歷史性地走出太空第一步。
2008年,在新中國59年成長歷程中,刻骨銘心。
從抗震救災、北京奧運到神舟七號發射成功,改革開放30年的中國,經受了檢驗和洗禮,譜寫了一曲民族精神的贊歌。
“中國加油”的吶喊聲綿延不絕,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民族精神注入時代強音,把改革開放推向新的境界
今年是改革開放30年,又是北京奧運會舉辦之年、神七飛天之年。在這不平凡的一年里,嚴峻的挑戰接踵而來:部分地區發生低溫雨雪冰凍災害、達賴集團制造拉薩“3·14”打砸搶燒事件、四川汶川發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以及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世界經濟減速……
改革開放30周年征文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對黨和國家發展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事業。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使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舉措,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本報自今日起在理論版開辟“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專欄,陸續刊登文章、訪談、報道等,從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上展現和闡述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巨大成就、成功經驗和前進方向。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30年來我們所取得的成就和進步,無一不得益于改革開放這一偉大的實踐創新,無一不得益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偉大的理論創新。偉大的理論產生于偉大的實踐,又指導著偉大的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改革開放之間的關系,就是這樣一種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辯證關系。
實踐創新推動理論創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于改革開放的嶄新實踐
中國共產黨與中華民族血肉相聯,是一個肩負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責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自覺奮斗的黨。在歷經艱險、完成“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以后,我們黨又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開始探索“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這一歷史任務。為此,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經過長期曲折的艱辛探索,終于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理論飛躍,創立了由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組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這一嶄新的理論體系的形成,既有理論根據、歷史根據,又有現實根據,其現實根據就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如果說,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理論根據,那么,這一理論根據的意義就在于它為我們的理論創新指明了前進的正確方向;如果說中國和世界的社會主義歷史提供的經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根據,那么,這一歷史根據的意義就在于它告訴我們在理論創新過程中哪些是不能做的、哪些是可以繼續做下去的。但是,要解決中國的問題,找到符合中國實際的正確的發展道路,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還是要靠我們自己的實踐,要靠我們自己的探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從農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從建立深圳等四個經濟特區到全方位對外開放,從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到國有企業改制,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些都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是在這些嶄新實踐提供的經驗基礎之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深層的根據,就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偉大實踐。歷史再一次說明:生動變化的實踐是馬克思主義保持蓬勃生機和活力的永恒源泉。
改革開放30年征文
30年前,美國《時代》周刊在介紹剛剛打開國門的中國時,不無疑惑地寫道:讓全球1/4的人口迅速擺脫孤立、與世界接軌,有過這樣的先例嗎?
30年后的2008年8月,《時代》周刊一篇有關中國報道的結尾,似乎對這個問題作出了解答:“當奧運會主火炬點燃時,全世界見證了一個確鑿無誤的事實:中國回來了——在榮譽的光環下。”
30年,中國從一個貧窮的發展中國家成長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創造了“世界奇跡”。人們在思考一個問題:奇跡背后,有哪些寶貴的經驗?
旗幟指引道路
30年間的巨變得出的一個不容置疑的結論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
1978年,安徽小崗村18名農民在土地包產到戶的“盟約”上摁下手印時不曾想到,他們的做法在中國燃起了燎原之勢。
改革開放30年廣播影視征文
昔日歷久得見的精神盛宴,今天成為尋常日常佐餐;向來局限城鎮居民的特殊待遇,如今已是城鄉共享。30年來,中國廣播影視事業取得輝煌成就,廣播影視業發生了深刻的歷史變革,聽廣播、觀電影、看電視已經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改革開放給中國百姓帶來的最顯著、最愉悅的實惠之一。
廣播影視既是推動改革開放的宣傳者,又是改革開放的實踐者。30年來,與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相應和,中國廣播影視走出了一條富有特色的改革、發展之路,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廣播電視:大突破帶來大發展
30年來,以政策突破、技術突破、整體轉型為特征的三次重大突破,給中國廣播電視業的發展帶來生機與活力———
1983年第11次全國廣電工作會議提出要以新聞改革為突破口,帶動整個廣播電視宣傳改革,并提出實行中央、省、有條件的地(市)和縣“四級辦廣播、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這是中國廣播電視第一次突破的主要標志。此后10多年,我國廣播電臺、電視臺以年均122%、134.7%的增長速度發展,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顯著增加;新聞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涌現了一大批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新聞節目。
1992年到2000年,以有線電視崛起和衛星電視出現為標志,我國廣電事業實現了第二次重大突破,形成第二個高速增長期。上世紀80年代后期,我國城市有線電視啟動,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天上衛星轉發,地上有線網絡傳輸”的廣電覆蓋新格局逐漸形成。到2000年底,“村村通”解決了7000多萬戶農牧民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問題。到去年底,我國收音機、電視機的社會擁有量分別達5億臺和4億臺,千人平均擁有量居世界首位;全國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達到95.43%和96.58%,分別比1982年增長了48.88%和68.55%。
改革開放30年農業發展征文
我們正在分享農村改革30年的豐碩成果。2008年,我們經受住了蔓延全球的糧食危機、能源危機和金融風波的考驗,國民經濟仍然保持平穩較快的發展勢頭。中國列車之所以能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中平穩行駛,與堅實的農業基礎是分不開的。
農業對國民經濟的支撐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穩固,億萬農民的心情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舒暢,農村社會發展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和諧。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步入歷史最好時期。
農業政策的深刻變革,不斷激發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主要農產品實現由長期短缺到供求總量大體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
米袋子滿,菜籃子豐,農產品市場琳瑯滿目,如今,老百姓切身感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從農業部傳來喜訊:今年糧食總產有望超過1998年的歷史最高水平,實現改革開放以來首次連續五年增產。
這是舉世矚目的巨變。30年前,城里人的食品還得憑票供應,許多生產糧食的人吃不飽肚子。是小崗村農民的18個指印,啟發更多地區的農民進行“包產到戶”的探索。“交夠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一畝地能多打幾十斤呢!”山西省壽陽縣佰僧莊村農民李正華記憶猶新。
農民煥發了活力,土地煥發了青春。數據顯示,1978年―1984年,全國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保持了7.7%的增長速度,其中約有一半來自家庭聯產承包制改革帶來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改革開放30年教育征文
改革開放30年,是中國教育大變革、大發展、大跨越的30年。
經過30年的努力,我國國民受教育程度迅速提高,目前全國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8.4年,總人口中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的超過7000萬人,實現了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歷史性轉變。我國教育事業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為建設人力資源強國譜寫新篇章。
上學的機會增多了
在世界教育史上,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中國用不到20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上百年才完成的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歷程。
1986年,全國人大頒布《義務教育法》,明確提出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我國義務教育從此翻開了嶄新一頁。
新千年伊始,我國向世界兌現承諾:總體上實現了“普九”目標,“普九”人口覆蓋率和初中毛入學率均超過85%,義務教育的普及程度排在發展中人口大國的前列。
改革開放30年橋梁征文
大跨徑橋梁建設技術被譽為世界橋梁技術的桂冠。改革開放之初,我國沒有一座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大跨徑懸索橋和斜拉橋,1982年建成的主跨徑為220米的山東濟南黃河橋在當時被視為典范。
30年后的今天,我國橋梁的最大跨徑已達1490米,已建的梁橋、拱橋、斜拉橋的最大跨徑均位居世界同類橋梁之首,而且這些橋梁的身上中國標準的分量越來越重。正是憑借著這樣一大批世界級水平的橋梁,我國成功躋身于世界橋梁強國之列。
“三大戰役”引領橋梁復興
1978年起,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交通發展的需要推動了大跨度斜拉橋的建設。上世紀80年代末,當中國橋梁的跨度已經突破200米,向400米跨度邁進的時候,政府和建設者同時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質疑和挑戰,“中國人有能力建400米以上的特大跨徑橋梁嗎?”1988年,橋梁界迎來了機遇——上海將興建第一座跨越黃浦江的大橋,一跨423米過江,中國人有了施展才智的舞臺。
1991年12月,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自行建造的主跨徑在400米以上的大橋——上海南浦大橋建成通車,建設周期之短,工藝之復雜,讓世人感嘆!90年代初開始,以浦東開放開發為龍頭帶動長江流域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大戰略,打響了長江干流3000公里的橋梁建設大戰。
進入新世紀,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和西部大開發的號召,改革開放活躍的長江三角洲與發展潛力巨大的西部崇山峻嶺、雪域高原、黃土高坡,同時打響了路橋建設的第三戰役。一批堪稱“橋梁建筑奇跡”的特大橋應運而生。
水電廠改革開放30年征文
1969年3月29日,新中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以上的大型水電站--劉家峽水電站第一臺機組在甘肅省永靖縣境內的母親河上投產發電,從此為中國的水電歷史增添了輝煌一頁。
電站建設從勘測、設計、施工、以及設備制造安
裝都是靠自力更生完成的,在我國工業還剛剛起步的時候,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不僅是我國人民艱苦奮斗的結晶,也堪是我國水電建設史上之最,鑄就了我國治理黃河的一座歷史豐碑,因而聞名遐邇,震驚中外!
電站自投運以后,由于受當時國內水電機組制造安裝技術和管理水平的限制,加之黃河泥沙影響,機組過水設備磨蝕相當嚴重,各種缺陷和大小事故頻發,機組運行的安全性、經濟性和可靠性很不穩定,電站安全運行頻受威脅。針對先天不足的設備狀況和嚴峻的安全形勢,劉家峽水電廠廣大職工以對國家和人民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不斷進行技術更新和和設備改造,攻克諸多技術難關,保證設備安全運行。隨著時間的推移,設備老化和泥沙磨損又日趨嚴重,嚴重影響著電站的安全運行。
改革開放以后,富于創新和敢于挑戰的劉電職工感到,不能讓這座新中國為之驕傲的水電站毀在自己手里。繼續管理好電站只有一條出路,那就是"依靠科技創新,開展技術革新和技術改造,提高設備健康水平"。于是他們果斷做出決定:改造舊機組,刻不容緩;增加新容量,別無選擇!從1986年開始,他們歷經十幾年,逐一對五臺機組進行全面增容改造。1994年4月,2號機組完成全部增容改造工程。之后,一鼓作氣,連續對另4臺機組進行全面"手術"。尤其是1996年到2002年短短的6年間,劉電以平均一年半一臺的速度,完成了所有機組的改造。特別是作為整個改造工程重頭戲的5號機組,從水輪機、發電機、變壓器等主要部件到各類配套設備,全部采用當今世界先進設備和技術。他們先后和俄羅斯、加拿大、法國、瑞士、奧地利、挪威、美國等著名公司和國內一些專業廠家合作,用一流的設備、一流的技術、一流的工藝改造出了一流的工程,使5號機組單機容量由26萬千瓦增容至32萬千瓦。最終,5臺機機組出力由當初的116萬千瓦增長到135萬千瓦,凈增容量19萬千瓦,相當于又建了一座中型水電站。技術改造不僅使發電機組的出力大幅度增加,而且設備的安全可靠性和抗磨蝕能力大幅度提高。在2005年的大發電期間,改造后的設備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10月26日,全廠發電出力達135萬千瓦,10月29日日發電2913萬千瓦時,10月份月發電量7.9億千瓦時,這三項均創發電以來最高紀錄。大發電期間135萬千瓦的滿負荷運行,機組各部分運行工況良好,充分驗證了劉電通過設備技術改造所取得的成果。改造前危機四伏的安全形勢也得到根本改善。在最后一臺機組改造后的2001年2月,劉電人翻開了嶄新的安全生產記錄。直至今天,轟鳴的機組轉動了2600多個日日夜夜,沒有出現任何人員和設備事故。
機組增容改造完成后,隨著甘肅電網的發展,出現了在機組滿發電情況下電量不能完全送出的問題,使電站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受到嚴重損失。2006年,他們又開始了一次系統改造,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戰,建成了甘肅省首座330千伏GIS開關站,徹底解決了近年來電力送出受限問題,打通了電力外送的大通道,電站的綜合控制水平和設備自動化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
改革開放30周年紀念活動的意見
局機關各處室,各設區市(道路、水路)運輸管理處(局)、漳州開發區運輸管理處:
根據省直黨工委《關于認真組織改革開放30周年紀念活動的通知》(*委工〔2008〕7號)和《關于開展“我與改革開放30年”征文和演講比賽活動的通知》(閩委工〔2008〕6號),結合交通運管系統工作實際,提出以下貫徹意見:
一、指導思想
按照中央、省委和省廳的統一部署,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我省“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建設,服務海西經濟社會發展,采取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導交通運管系統廣大干部職工充分認識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巨大成就、成功經驗和前進方向,進一步增強交通運管干部職工投身改革開放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二、活動時間
2008年7月至2008年12月。
婦聯工作會議講話
同志們:
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全省婦聯宣傳工作會議。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回顧總結去年全省婦聯宣傳工作會議以來婦聯宣傳工作的新成績,研究部署新形勢下我省婦聯宣傳工作任務,團結帶領全省廣大婦女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貢獻力量。借此機會,我代表省婦聯向與會的各位主席、部長,并通過你們向在婦聯宣傳崗位上勤奮工作的同志們表示衷心感謝!下面,我先講幾點意見:
一年來全省婦聯宣傳工作的回顧
一年來,全省各級婦聯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緊扣中心工作,緊跟時代步伐,緊貼婦女需求,以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加強婦女思想道德教育、推進和諧家庭建設、引導婦女參與節能減排、構筑婦聯新聞宣傳大格局等為重點,科學謀劃,創新舉措,奮發有為,努力實現婦聯宣傳思想工作的創新發展。
一、深化理論武裝,在打牢共同思想基礎上有新進展
1、突出重點,主題教育扎實深入。黨的十七大報告是指引全國人民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的行動綱領。全省各級婦聯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把學習宣傳貫徹十七大精神作為首要任務,貫穿全年,貫穿于各項工作。以集中學習和各類培訓為重點,結合學習貫徹對婦聯工作的重要批示和講話精神,結合學習貫徹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精神,突出抓好婦聯干部的自身學習;以“三下鄉”和農村黨員冬訓為契機,配合春節期間文藝宣傳等生動活潑的形式,推動全省婦女骨干和婦女群眾的學習;以發揮宣傳思想工作陣地和載體優勢為途徑,通過編發學習資料、報告、座談、參觀、競賽等方式,在廣大婦女中掀起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的熱潮。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開拓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境界,成為繼續解放思想、推進改革開放的強大思想武器。各級婦聯結合新一輪解放思想大討論,通過豐富多彩的主題實踐活動,在全省廣大婦女中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省婦聯按照省委的統一部署,集中3個多月時間,全面開展了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使全會干部進一步加深了對科學發展觀深刻內涵的認識,進一步提高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進一步形成了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抓住機遇、加快婦女事業發展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