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7 00:10:1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概括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文章標題概括能力論文
概括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國家教委所編的高考《語文科說明》要求考生對“具體的內容,能加以概括”,要能夠把握“文中表現的觀點”,要“能夠正確地把握文意”,“說明能把握特征”,作文要求“自擬標題”,這些,是高考對學生概括能力的要求,至于《語文教學大綱》,對學生的要求就更全面、具體了。
概括能力是一種重要的思維能力。本文擬從提高思維能力的角度,圍繞文章內容的概括和標題的擬制,探討如下幾個問題。
一、幾種概括形式
對一篇、一段文章,可以有多種不同的概括方式:
1.找中心句和關鍵詞。中心句和關鍵詞是文章本身所有,在作者可能出于有意或無意,讀者卻可以憑借它們來作為概括內容的詞句。94年上海高中會考就有一道試題,要求從下列文字中找出能概括說明對象的特點的字:
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種,以記福建所產的為多,尚存八種,記載廣東所產的僅存一種。清初陳鼎一譜,則對川、粵、閩三省所產都有記載。蔡譜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的果樹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內容包括荔枝的產地、生態、功用、加工、運銷以及有關荔枝的史事,并記載了荔枝的三十二個品種。其中“陳紫”一種現在仍然廣為載培。“宋公荔枝”現名“宋家香”,有老樹一株,尚生長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開花結實。這株千年古樹更是珍貴。
歷史概括能力特點論文
一、概括兩類型及特點
對于歷史長河中浩如煙海的史料、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來說,中學歷史教科書已作了高度概括。它重點突出,觀點明確,以綱帶目,脈絡清晰。而歷史高考中,為了有效考查學生的能力,增強主觀性試題的效度,也為了減少評分誤差,無論是材料解析題還是問答題,其答案的組織都強調突出重點,簡潔精練、清楚明了。因此歷史概括的外部表現是對語言文字的概括。高考主觀試題考查概括能力必然包含對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考查。但語言文字的概括總是體現著人類思維的特征。歷史概括的內部實質當為對人類歷史的概括性思維——這是一種高層次的思維能力。
人們使用概括一詞,習慣上有兩種情況。一是與分散、分析相對而言的總括歸納。二是與詳盡、具體相對而言的簡單扼要。由于概括的內涵不同,則概括的外延也有所不同。歷史概括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四種類型。
從總括歸納方面說,歷史概括可分為歸納式概括和點睛式概括兩種類型。
(一)所謂歸納式概括,就是抽取歷史事物(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共同屬性、共同特點。它運用的是歸納思維形式。屬于此種概括的如1996年高考47題:“概括指出并結合史實簡要說明唐朝文化燦爛輝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點和歷史地位”。1997年高考48題:“概括指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中協約國列強的相互關系并舉例說明”。1998年高考47題第一問“戰后日本教育,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各有什么特點?”等等。由上可知,近幾年來高考試題中考查歸納式概括的概率很大。考查的內容范圍主要涉及“特點”(特征)、“歷史地位”、“相互關系”等歷史要素。此類試題的一個主要的特點是要求考生從紛繁復雜的歷史事物中提取共同的因素,從個性中歸納共性,從一系列具體的歷史事物中抽象出一般性的結論。下面以1997年高考48題為例具體闡述此類概括的主要特點。
首先考生必須對有關“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中協約國列強的相互關系的具體的也是分散的史實能熟練地聯想起來。對這一步要求大多考生能達到。其次,需要考生對聯想到的那些具體史實加以分類,并從中抽象出共性的一般性的結論。而這一步要求許多考生無法達到甚至想都沒想到。許多考生只羅列出:巴黎和會上英國根據它的“勢力均衡”政策反對法國過分削弱德國:巴黎和會上,帝國主義互相爭吵,甚至互以退會相威脅,經過五個月談判才簽訂《凡爾賽和約》;巴黎和會后,英國拒絕法國的結盟提議;一戰前后日本在東亞的擴張,破壞了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引起美國的不滿,導致1921年華盛頓會議的召開,并在該會上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等等,洋洋百言。如此羅列,決不符合歸納式概括的主要特點。必須對上述賦有個性的史實加以分析從中提煉出它們的共同屬性:為分贓和稱霸世界而互相爭奪。同樣,以“巴黎和會上協約國共同策劃對蘇進行經濟封鎖和武裝干涉,巴黎和會成為反蘇戰爭的司令部;協約國為了共同宰割中國簽訂了《九國公約》”等史實抽象出它們的共同屬性:為了共同利益而互相勾結。而且上述兩個方面的關系是不可分的,相互交織的即在勾結中有爭奪,在爭奪中也有勾結。
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新概括
話題緣起:總書記月日在全國政協民盟、民進聯組會上強調,“要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堅持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八榮八恥”精辟地闡述了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深刻內涵和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的本質要求,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黨的優良傳統優良作風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為我們樹起了道德建設的新標桿。對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提升公民道德水平、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都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這期話題我們特約專家談對“八榮八恥”重要論述的理解。
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新概括
王宏維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授、博導
總書記在看望政協委員時強調要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并將之概括為鮮明而精辟的“八榮八恥”。學習“八榮八恥”精神,充分理解其重大意義,應是當前思想教育和道德建設的重要任務。
“八榮八恥”的榮辱觀對我國當前社會狀況有極強的針對性
胡總書記提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對我國當前的社會狀況特別是廣大干部群眾、青少年的思想實際具有極強的針對性。改革開放年來,中國社會方方面面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及價值觀念的多元嬗變,對人們的道德觀、人生觀、世界觀產生了無可避免的正負兩方面的影響,其中既有積極向上、與時俱進的,也有消極不良、腐敗墮落的。而這些變化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造成了對善與惡、是與非、美與丑在某些情況下的混淆不清,致使人們的榮辱觀發生了某些畸變與偏差,如對國家和廣大人民群眾采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態度,甚至在言行上有損國家民族的利益與尊嚴;將誠實守信、辛勤勞動、艱苦奮斗視之為不合時宜的“傻冒”行為,而好逸惡勞、損人利己、見利忘義則被認為是出自“人的天然本性”,具有“合理性”;更有少數人以違法亂紀、揮霍浪費、驕奢淫逸來顯示其擁有的特權與顯赫地位等等。這些,不僅使某些干部走上了背離黨和國家、人民的犯罪道路,也對社會大眾特別是青少年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敗壞了社會風氣,是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大力清除的障礙。“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直接針對和糾正的就是這些美丑、善惡、真偽不分的情況。胡總書記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通過對“八榮八恥”的概括,劃清了大是大非的界限,褒獎了真善美,貶斥了假丑惡,有助于各級干部、黨員、人民群眾及廣大青少年伸張正氣、抵制邪氣、樹立正確的榮辱觀,這對于建立良好社會風氣、構建和諧社會是非常重要、非常及時的。
歷史概括能力培養論文
一、概括兩類型及特點
對于歷史長河中浩如煙海的史料、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來說,中學歷史教科書已作了高度概括。它重點突出,觀點明確,以綱帶目,脈絡清晰。而歷史高考中,為了有效考查學生的能力,增強主觀性試題的效度,也為了減少評分誤差,無論是材料解析題還是問答題,其答案的組織都強調突出重點,簡潔精練、清楚明了。因此歷史概括的外部表現是對語言文字的概括。高考主觀試題考查概括能力必然包含對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考查。但語言文字的概括總是體現著人類思維的特征。歷史概括的內部實質當為對人類歷史的概括性思維——這是一種高層次的思維能力。
人們使用概括一詞,習慣上有兩種情況。一是與分散、分析相對而言的總括歸納。二是與詳盡、具體相對而言的簡單扼要。由于概括的內涵不同,則概括的外延也有所不同。歷史概括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四種類型。
從總括歸納方面說,歷史概括可分為歸納式概括和點睛式概括兩種類型。
(一)所謂歸納式概括,就是抽取歷史事物(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共同屬性、共同特點。它運用的是歸納思維形式。屬于此種概括的如1996年高考47題:“概括指出并結合史實簡要說明唐朝文化燦爛輝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點和歷史地位”。1997年高考48題:“概括指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中協約國列強的相互關系并舉例說明”。1998年高考47題第一問“戰后日本教育,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各有什么特點?”等等。由上可知,近幾年來高考試題中考查歸納式概括的概率很大。考查的內容范圍主要涉及“特點”(特征)、“歷史地位”、“相互關系”等歷史要素。此類試題的一個主要的特點是要求考生從紛繁復雜的歷史事物中提取共同的因素,從個性中歸納共性,從一系列具體的歷史事物中抽象出一般性的結論。下面以1997年高考48題為例具體闡述此類概括的主要特點。
首先考生必須對有關“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中協約國列強的相互關系的具體的也是分散的史實能熟練地聯想起來。對這一步要求大多考生能達到。其次,需要考生對聯想到的那些具體史實加以分類,并從中抽象出共性的一般性的結論。而這一步要求許多考生無法達到甚至想都沒想到。許多考生只羅列出:巴黎和會上英國根據它的“勢力均衡”政策反對法國過分削弱德國:巴黎和會上,帝國主義互相爭吵,甚至互以退會相威脅,經過五個月談判才簽訂《凡爾賽和約》;巴黎和會后,英國拒絕法國的結盟提議;一戰前后日本在東亞的擴張,破壞了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引起美國的不滿,導致1921年華盛頓會議的召開,并在該會上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等等,洋洋百言。如此羅列,決不符合歸納式概括的主要特點。必須對上述賦有個性的史實加以分析從中提煉出它們的共同屬性:為分贓和稱霸世界而互相爭奪。同樣,以“巴黎和會上協約國共同策劃對蘇進行經濟封鎖和武裝干涉,巴黎和會成為反蘇戰爭的司令部;協約國為了共同宰割中國簽訂了《九國公約》”等史實抽象出它們的共同屬性:為了共同利益而互相勾結。而且上述兩個方面的關系是不可分的,相互交織的即在勾結中有爭奪,在爭奪中也有勾結。
概括能力培養管理論文
[內容]
一、教給學生分段的方法,明確分段依據。指導學生分段,必須注重揭示規律,教給方法。
1.按文章的寫作順序分段。對記人記事的文章,可按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順序來劃分段落;對于寫景的文章,可按時間、地點的轉換分段;對于特殊結構的文章,可按“總分總”的順序或過渡段來分段。如《趕羊》一課,根據事情發展的順序,按起因、經過、結果將課文分成三段;《觀潮》可按“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來之后”的時間順序分為三段;《頤和園》可按“長廊—萬壽山—昆明湖”的地點變換順序和開頭、結尾分為五段;《穆老師的眼睛》可按“總一分一總”的順序分為三段。
2.抓住中心句或中心段來給文章劃分段落。中心句(段)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以此為線索來分析理解課文段落也就一目了然了。如《李時珍》一課第一句話“李時珍是明朝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是中心句,這句話講了兩個方面:學醫和研究藥物。啟發學生找出課文中“學醫”和“研究藥物”這兩個方面相對應的自然段,再加上總起句便可清晰地將課文劃分為三個意義段。再如《海底世界》一課最后一個自然段:“海底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是中心句,從這里入手,引導學生思考: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海底景色奇異?哪幾個自然段寫海底物產豐富?加上總起段,可很自然地把課文分成四段。
3.根據課文題目分段。有些課文題目本身就概括了文章內容,點明了敘述要點,可指導學生從析題入手段分段。如《海濱小城》一課,課題即揭示了文章主要寫“海濱”和“小城”兩個方面的內容,因此可以把課文分為兩段。
4.按事物的幾個方面給文章分段。如《翠鳥》一課從翠鳥的外形、活動特點和“我”的愿望三個方面來寫,課文便可分為三段。當然,文章的內容、結構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分段方法,即使同一篇文章,往往也可用不同的幾種方法劃分段落。指導學生分段要從文章及學生的實際出發,讓師生的思維都活動起來,把知識教“活”、用“活”。例如《鉆石》一課就可以采取三種不同的方法來分段:(1)按事情發展順序分為:撿到鉆石;回憶往事;上縣進寶。(2)按時間的變化來分:“傍晚”;“夜深了”;“第二天雞還沒叫”。(3)按地點的轉換來分:在地里;在家里;在縣里。所以,在分段時不能簡單地用一些固定的方法去死套每篇文章,而要鼓勵學生靈活地運用學過的分段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去尋找分段的依據。在討論分段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思考,不能急于“求同”。對學生提出的種種分段方法,教師要認真聽,仔細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就要給予肯定,不能用《教參》上的分段方法框死師生的思維。如《飼養員趙大叔》一課,有的學生分三段,有的學生分四段,分歧就在于關心母馬“金皇后”與照料”“金皇后”下駒子是分成兩部分還是作為一部分。哪一種分法更確切呢?讓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闡明自己的理由。結果是兩種方法都正確,這就使學生對分段有了靈活的認識。另外,本文過渡段“趙大叔給我講每頭牲口的性格……最關心的卻是那匹母馬金皇后”。應該歸為哪一段,學生意見也不統一,這就要引導學生討論這一段與哪部分的關系更密切一些,最后確定該歸在下一段。在分段訓練中,教師既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帶規律性的方法,又要從實際出發,把知識教活,使學生提高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真正學會給文章分段。
黨的指導理論的新概括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這是對黨的指導理論的新概括,其蘊意深刻,意義重大。
1.指導理論模式的創新性。這個新概括,突破了用領袖名字命名黨的指導理論的傳統模式,突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題。這個模式主要新在“兩個統一”上。一是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的統一。以往我們講黨的指導理論,比較注重于黨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黨的十五大以前,強調高舉馬列主義、思想偉大旗幟。黨的十五大把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題的理論定名為鄧小平理論,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并列。十六大又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列入黨的指導思想之中,形成了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的表述模式。十七大的創新之處在于,強調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只是講指導理論,而且還講發展道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有機地統一起來,明確指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強調了旗幟、道路、理論體系的統一性。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三大最新理論成果的統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從鄧小平理論的創立,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再到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的提出,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已經形成一個科學體系。這三大創新理論成果,貫穿著一個共同主題,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全部理論和全部實踐的主題。黨的十七大,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最新成果統一起來,既高度凝煉、易于表述,又極其鮮明地突出了主題。對理論的發展和實踐的指導具有重大而又深遠意義。
2.理論體系的開放性。這個新概括,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命名黨的指導理論,突出了主題,表明這個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和開放的,體現了與馬列主義、思想的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的統一。第一,這個理論體系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全部馬克思主義都是隨著實踐、時代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與時俱進的開放性是馬克思主義具有的理論品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最新成果,是繼思想之后在當代中國發生的第二次理論飛躍,是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品質一脈相承的開放性理論。強調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是取消替代馬列主義、思想,而是指明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真正堅持馬列主義、思想。第二,這個理論體系的形成就是與時俱進的。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是這個理論體系的鮮明特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始于,理論創立于鄧小平,現在形成了三大理論成果。這三大理論創新以解放思想為前提,適應不同發展階段性特征的新要求,回答問題的重點有所不同。鄧小平理論側重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側重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科學發展觀側重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和怎樣發展問題。三大理論成果緊緊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共同主題,既先后承接,又不斷發展創新,各有獨特貢獻,充分體現了這個理論體系與時俱進的開放性品格。它的長期時效性將貫穿于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3.統一思想的針對性。這個新概括,不是對過去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法的簡單重述,而是在深化改革開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命題提升到黨的偉大旗幟的高度加以強調,作為黨的十七大主題加以全面論述,有很強的針對性。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一方面實現了跨越式的持續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也產生了許多新問題、新矛盾,遇到了新挑戰。面對這些問題,有些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產生了懷疑和動搖,提出要進行“反思”和“糾偏”。認為改革搞錯了,主張要回到過去所謂的“真正社會主義道路”上去。還有些人認為,要解決問題,就得按照西方資本主義那套模式去做。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指向,其共同點就是根本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十七大報告正是針對這些錯誤觀點和種種疑慮,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通過總結歷史經驗,把近30年來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提升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高度加以肯定,明確地回答了在當代中國舉什么旗、走什么路、堅持和發展什么理論、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朝著什么樣的發展目標前進這些關系中國前途命運的根本問題,為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對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統一思想、堅定信念、增強信心,團結奮斗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旗幟是靈魂,是方向,是道路。強調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就是強調既不能回到過去那種貧窮社會主義老路上去,也不能照搬西方資本主義那套模式,而是強調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中國才有前途,才能使國家強盛,人民富裕幸福,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
4.改革開放的堅定性。這個新概括,把改革開放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根本特色,作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就是強調要堅定不移地堅持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強大生命力,使馬克思主義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強大感召力。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具有蓬勃發展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我國的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順利推進,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這種把改革開放提升到道路、主義、旗幟的高度加以論證和強調,就是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任何企圖停頓或倒退回去,尋找什么別的道路和主義,都沒有出路,沒有前途。
5.發展進步的科學性。這個新概括,把科學發展觀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和科學理論,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和重大戰略思想,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就是適應新的發展要求,進一步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和怎樣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成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偉大旗幟。十七大報告全面深刻地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提出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四大方面的基本要求和一系列戰略部署。學習和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必須對科學發展觀是科學理論有深刻理解。科學發展觀之所以是科學理論,主要是因為:第一,它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第二,它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和揭示。科學發展觀從對發展的第一要義、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到具體貫徹落實的一系列戰略部署,都體現了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和把握。第三,它是唯物史觀的根本觀點在當代中國的具體化。科學發展觀遵循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根本觀點,把以人為本、為廣大人民謀利益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和目的,強調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體現了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與唯物史觀的統一。正因為科學發展觀是科學理論,把科學發展觀確定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把它真正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才能減少發展的盲目性,增強自覺性,使我國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歷史概括能力培養論文
一、概括兩類型及特點
對于歷史長河中浩如煙海的史料、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來說,中學歷史教科書已作了高度概括。它重點突出,觀點明確,以綱帶目,脈絡清晰。而歷史高考中,為了有效考查學生的能力,增強主觀性試題的效度,也為了減少評分誤差,無論是材料解析題還是問答題,其答案的組織都強調突出重點,簡潔精練、清楚明了。因此歷史概括的外部表現是對語言文字的概括。高考主觀試題考查概括能力必然包含對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考查。但語言文字的概括總是體現著人類思維的特征。歷史概括的內部實質當為對人類歷史的概括性思維——這是一種高層次的思維能力。
人們使用概括一詞,習慣上有兩種情況。一是與分散、分析相對而言的總括歸納。二是與詳盡、具體相對而言的簡單扼要。由于概括的內涵不同,則概括的外延也有所不同。歷史概括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四種類型。
從總括歸納方面說,歷史概括可分為歸納式概括和點睛式概括兩種類型。
(一)所謂歸納式概括,就是抽取歷史事物(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共同屬性、共同特點。它運用的是歸納思維形式。屬于此種概括的如1996年高考47題:“概括指出并結合史實簡要說明唐朝文化燦爛輝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點和歷史地位”。1997年高考48題:“概括指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中協約國列強的相互關系并舉例說明”。1998年高考47題第一問“戰后日本教育,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各有什么特點?”等等。由上可知,近幾年來高考試題中考查歸納式概括的概率很大。考查的內容范圍主要涉及“特點”(特征)、“歷史地位”、“相互關系”等歷史要素。此類試題的一個主要的特點是要求考生從紛繁復雜的歷史事物中提取共同的因素,從個性中歸納共性,從一系列具體的歷史事物中抽象出一般性的結論。下面以1997年高考48題為例具體闡述此類概括的主要特點。
首先考生必須對有關“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中協約國列強的相互關系的具體的也是分散的史實能熟練地聯想起來。對這一步要求大多考生能達到。其次,需要考生對聯想到的那些具體史實加以分類,并從中抽象出共性的一般性的結論。而這一步要求許多考生無法達到甚至想都沒想到。許多考生只羅列出:巴黎和會上英國根據它的“勢力均衡”政策反對法國過分削弱德國:巴黎和會上,帝國主義互相爭吵,甚至互以退會相威脅,經過五個月談判才簽訂《凡爾賽和約》;巴黎和會后,英國拒絕法國的結盟提議;一戰前后日本在東亞的擴張,破壞了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引起美國的不滿,導致1921年華盛頓會議的召開,并在該會上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等等,洋洋百言。如此羅列,決不符合歸納式概括的主要特點。必須對上述賦有個性的史實加以分析從中提煉出它們的共同屬性:為分贓和稱霸世界而互相爭奪。同樣,以“巴黎和會上協約國共同策劃對蘇進行經濟封鎖和武裝干涉,巴黎和會成為反蘇戰爭的司令部;協約國為了共同宰割中國簽訂了《九國公約》”等史實抽象出它們的共同屬性:為了共同利益而互相勾結。而且上述兩個方面的關系是不可分的,相互交織的即在勾結中有爭奪,在爭奪中也有勾結。
學生概括能力培養論文
一、教給學生分段的方法,明確分段依據。指導學生分段,必須注重揭示規律,教給方法。
1.按文章的寫作順序分段。對記人記事的文章,可按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順序來劃分段落;對于寫景的文章,可按時間、地點的轉換分段;對于特殊結構的文章,可按“總分總”的順序或過渡段來分段。如《趕羊》一課,根據事情發展的順序,按起因、經過、結果將課文分成三段;《觀潮》可按“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來之后”的時間順序分為三段;《頤和園》可按“長廊—萬壽山—昆明湖”的地點變換順序和開頭、結尾分為五段;《穆老師的眼睛》可按“總一分一總”的順序分為三段。
2.抓住中心句或中心段來給文章劃分段落。中心句(段)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以此為線索來分析理解課文段落也就一目了然了。如《李時珍》一課第一句話“李時珍是明朝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是中心句,這句話講了兩個方面:學醫和研究藥物。啟發學生找出課文中“學醫”和“研究藥物”這兩個方面相對應的自然段,再加上總起句便可清晰地將課文劃分為三個意義段。再如《海底世界》一課最后一個自然段:“海底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是中心句,從這里入手,引導學生思考: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海底景色奇異?哪幾個自然段寫海底物產豐富?加上總起段,可很自然地把課文分成四段。
3.根據課文題目分段。有些課文題目本身就概括了文章內容,點明了敘述要點,可指導學生從析題入手段分段。如《海濱小城》一課,課題即揭示了文章主要寫“海濱”和“小城”兩個方面的內容,因此可以把課文分為兩段。
4.按事物的幾個方面給文章分段。如《翠鳥》一課從翠鳥的外形、活動特點和“我”的愿望三個方面來寫,課文便可分為三段。當然,文章的內容、結構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分段方法,即使同一篇文章,往往也可用不同的幾種方法劃分段落。指導學生分段要從文章及學生的實際出發,讓師生的思維都活動起來,把知識教“活”、用“活”。例如《鉆石》一課就可以采取三種不同的方法來分段:(1)按事情發展順序分為:撿到鉆石;回憶往事;上縣進寶。(2)按時間的變化來分:“傍晚”;“夜深了”;“第二天雞還沒叫”。(3)按地點的轉換來分:在地里;在家里;在縣里。所以,在分段時不能簡單地用一些固定的方法去死套每篇文章,而要鼓勵學生靈活地運用學過的分段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去尋找分段的依據。在討論分段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思考,不能急于“求同”。對學生提出的種種分段方法,教師要認真聽,仔細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就要給予肯定,不能用《教參》上的分段方法框死師生的思維。如《飼養員趙大叔》一課,有的學生分三段,有的學生分四段,分歧就在于關心母馬“金皇后”與照料”“金皇后”下駒子是分成兩部分還是作為一部分。哪一種分法更確切呢?讓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闡明自己的理由。結果是兩種方法都正確,這就使學生對分段有了靈活的認識。另外,本文過渡段“趙大叔給我講每頭牲口的性格……最關心的卻是那匹母馬金皇后”。應該歸為哪一段,學生意見也不統一,這就要引導學生討論這一段與哪部分的關系更密切一些,最后確定該歸在下一段。在分段訓練中,教師既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帶規律性的方法,又要從實際出發,把知識教活,使學生提高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真正學會給文章分段。
二、指導學生概括段意,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概括段意與分段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概括出每一段的段意,可幫助學生領會整篇課文的條理、層次結構,又可幫助他們了解段與段之間是怎樣聯系起來的,弄清各部分之間以及每一部分和整篇課文的內在聯系,從而深刻理解全文內容,體會其思想感情。
學校植樹節活動概括
為深入貫徹落實縣教育局團工委“植一棵樹,綠一方土”植樹節的活動通知,構建環境優美、生態和諧的校園環境,提高校園文化品位,結合實際,我校以“3.12”植樹節為契機,扎實落實縣教育局團工委精神,現將活動情況簡要總結如下:
一、成立中心學校綠化工作領導小組
為加強學校綠化工作管理,加快綠色生態校園建設步伐,經中心學校團總支研究決定,特成立中心學校綠化工作領導小組,中心學校教學副校長Xx任組長,Xx(Xx中學校長)、Xx(Xx中學校長)、Xx(Xx中學校長)、Xx(Xx聯校團總支書記)為副組長,各校團支部書記為責任人組員,建立健全發展機制,確保學校綠化工作的發展與落實。
二、分析現狀,制定實事求是的綠化方案
我中心學校三所中學Xx中學和Xx中學(Xx中學正在擴建中)綠化面積比率高,有著較好的綠化基礎;三所中學均為農村中學且無學農基地,學校集中組織植樹大型活動不現實。
鑒于上述學校綠化現狀分析,根據實事求是的原則,今年我中心校的綠化原則是,積極宣傳植樹綠化家園,并在原有基礎上向精細化提升,向整體合理布局和立體綠化發展。
數學概括應用管理論文
一、數學概括
數學概括是一種特殊的概括,這是由數學學科的特點所決定的。數學概括是在數學符號、數量和空間關系、數學對象和運算等方面的概括。它具有以下顯著的特點:
1.數學研究對象本身已是概括的產物我們知道,數學的研究對象是客觀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它取自于客觀世界,但卻不是現實中的真正原型,而是從現實世界中概括出來的數學模型--事物中的純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例如自然數、點、線、面等原始概念,就是從現實世界中概括出來的。
2.數學概括具有層次性
數學概括是在概括基礎上所進行的再概括,數學是從原始概念開始,在此基礎上進行新的抽象,從而得到概括程度更高的新概念。在數學中往往要進行一系列地、逐級地概括,由此可得到概括水平越來越高的概念、法則和方法。這恰是數學在抽象思維方面具有相對封閉性的原因所在。正如德國數學家漢克爾的生動描述:“在大多數的學科里,一代人的建筑為下一代人所拆毀,一個人的創造被另一個人所破壞,唯獨數學,每一代人都在這古老的大廈上添加一層樓。”這表明數學的發展表現為明顯的概括性質:它的每一次發展都把原來的數學作為某種特例包含在新的數學中去。例如數系的擴張;中學里對三角函數的概括;從數列極限到函數極限的概括。從定理內容上也可體會出數學概括的層次性,例如數學歸納法定理。
3.數學概括用數學語言來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