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7 09:55:1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甘草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甘草中甘草酸含量測定論文

【關鍵詞】甘草

甘草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脹果甘草(glycyrrhizainflata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l)的干燥根及根莖,始載于《本經》,藥用歷史悠久。其功能補脾益氣、潤肺止咳、緩急止痛、清熱解毒、緩和藥性。主要含有甘草酸及甘草苷類成分,其中甘草酸為現代藥理應用研究證實具有抗纖維化、抗炎、抗病毒和保肝解毒及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1]。目前針對甘草的內在質量控制,主要圍繞甘草酸成分進行定性、定量一類的檢查。2005版《中國藥典》收載了RP-HPLC三元等度洗脫法測定甘草酸的方法,規定甘草酸含量不得低于2%[2]。本實驗依托2005版《中國藥典》一部甘草酸含量測定(附錄VID)項下操作主線,采用RP-HPLC法測定甘草酸的含量,方法簡便、快速,重現性好,結果穩定,用于甘草酸的檢測專屬性強,

1儀器與試劑

1.1儀器

Agilend1100系列液相色譜儀、四元泵、在線真空脫氣、DAD檢測器、化學工作站、1200型自動進樣器。

1.2試劑

查看全文

甘草不良反應研究論文

【摘要】甘草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甘草甜素、甘草酸,如果合理應用會發揮作用,但應用不當產生毒性或加重病情,所以對甘草的毒副作用應引起高度重視。

【關鍵詞】甘草;毒副作用;使用禁忌

甘草是臨床醫生十分常用的藥物,開完處方,醫生往往信手添上一味甘草。南朝醫學家陶弘景說:“此草最為眾藥之王,經方少有不用者”,故有“十方九草”之說,尊稱“國老”。它性平味甘,生則微寒,能清熱解毒,潤肺祛痰;炙則微溫,能益氣生津,緩和藥性,緩急定痛。但近些年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甘草毒副作用的報道越來越多。現綜述如下。

1甘草毒副作用的概況

20世紀50年代,《德國醫學周報》報道,甘草的急性中毒癥狀,有血壓增高和血容量增多所致的頭痛、眩暈、心悸、心源性喘息和血鉀降低所致的心悸、體倦怠、重度腹脹。20世紀60年代雷巴斯報告,甘草對胃潰瘍效果良好,但會引起高血壓和浮腫。在1968年科恩報告,給予肝炎患者甘草甜素(423mg/d)時,肝炎好轉,但血壓升高,引起低血鉀及低血鉀性痰病。在甘草甜素劑量為2~5g/kg(PO)時,可見電解質作用(ip,鈉潴留及鉀排泄),甘草的溶血作用較弱。日本衛生部管理條例規定,對甘草甜素劑量超過100mg/d或甘草的劑量超過2.5g/d(iv)的患者,必須予以緊密監控。

1968年荷蘭醫學雜志報道,大量食用甘草糖果的兒童和成年人,由于鹽類和水份的潴留引起浮腫,并往往伴隨著高血壓,舒張壓常達13kPa。另報道300mg/d的甘草酸服用患者,有30%的人出現嚴重反應。對于有某些疾病的患者,即使用量很少,也有不良反應。1974年加拿大報道,甘草浸膏引起的副作用對那些有心血管疾病和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更易發生。新西蘭報道,有4名婦女每天服用25~200g甘草,連續服用一段時間后,終因甘草慢性中毒而住院。另外,還觀察了14人,每天服用甘草100~200g,1~4周后,血鉀濃度急劇下降,血漿中的結晶凝乳酶活性明顯減弱,其中4人患有低血鉀癥。據日本學者報道,甘草酸每日劑量超過500mg,連續1個月即可產生假醛固酮癥,250mg時,有的也會出現上述癥狀。日本東洋醫學會副理事長在使用漢方時意外發現,芍藥甘草附子湯引起浮腫,炙甘草湯引起大量出汗,甘草人參湯引起黑便,還有甘草瀉心湯引起腹瀉[2]。1984年我國臨床報道,老年病人及貧血病患者用甘草,最易產生水腫,尤其是貧血病,每日用甘草10g以上,連續4~5d即可發生水腫。同樣長期服用復方甘草片也會出現上述癥狀[1]。

查看全文

小議異甘草素的藥理作用

摘要】異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為甘草中異黃酮類化合物,近年來其廣泛藥理活性備受關注。文章對異甘草素國內外藥理活性研究文獻進行了綜述。異甘草素有抗腫瘤、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并能擴張動脈,對心臟和腦有保護作用。

【關鍵詞】異甘草素藥理作用異黃酮甘草

Abstract:Isoliquiritigenin,anisoflavoneextractedfromthetraditionalChineseherb,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hasextensivepharmacologicalactivities.Thisarticlereviewedthepharmacologicalstudiesofisoliquiritigeninfocusedonitspotentanti-tumoreffects,anti-oxidativeeffects,anti-allergiceffects,andtheheartandbrainprotectiveeffects,andsoon.

Keywords:Isoliquiritigenin;Pharmacologicalactivity;Isoflavone;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

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為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生于向陽干燥的鈣質草原、河岸砂質土等地,主產于內蒙古、新疆、甘肅等省,新疆地區目前發現的野生甘草品種有9個,占全球22種的41%,新疆甘草資源供給量占到了全國的70%以上,是我國野生甘草種類最多、蘊藏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1]。甘草以根和根莖入藥,秋季采挖,除去莖基、枝叉、須根等,截成適當長短的段,曬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曬至全干,也有切成片的,亦有將外面栓皮削去者,稱為“粉草”。《中國藥典》Ⅰ部2005年版還收錄了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L.和膨果甘草GlycyrrhizainflataBat.,新疆均有分布。

甘草的根和根莖含三萜皂苷,如甘草酸,即甘草甜素,是甘草次酸的二葡萄糖醛酸苷,為甘草的甜味成分。從甘草根的水解產物中分離出18α-甘草次酸;還分離出多種黃酮成分,其中有甘草素(即4、5-二羥基雙氫黃酮)、異甘草素(2、2、4-三羥基查耳酮),甘草苷(即甘草素4-β-葡萄糖苷)、新甘草苷(即甘草素-7-β-葡萄糖苷)、新異甘草苷(即異甘草素-4-β-葡萄糖苷),還有甘草查爾酮A和甘草查爾酮B。

查看全文

甘草質量評價論文

1產地評價

中藥中地道藥材概念的形成主要與產地、質量相關。在缺乏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的古代,產地評價是甘草質量評價的重要方法之一。許多古代醫籍論述了甘草的產地,有些明確指出何處出產甘草為優。如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記載甘草“赤皮斷理,看之堅實者,是抱罕草,最佳,抱罕,乃西羌地名(考為今甘肅河西一帶)”,說明南北朝時所用甘草以甘肅所產抱罕草為優。明朝劉文泰《本草品匯精要》中稱甘草“以山西隆慶州者最勝”。內蒙古伊克昭盟杭錦旗是甘草主產、豐產的故鄉。伊克昭盟杭錦旗甘草的開發與利用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國東漢(公元25~220年)以來傳統認為地道優質甘草產地。據《綏遠通志稿》記載:“綏西蒙地自古為產草之名區。今仍以杭錦旗境所產為多,附近貧農賴采甘草為業者逾萬。每年包頭聚銷可一百五六十萬,多至二百萬斤,綏產藥材最多而甘草外銷之數為第一”。

2基源評價

不同品種甘草質量有別,利用基源的不同可對甘草質量進行一定程度的評價。《中國藥典》2005版認定的甘草藥材原植物有3種,即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俗稱烏拉爾甘草)、脹果甘草GlycyrrhizainflataBat.和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L.的干燥根及根莖[1]。其中以烏拉爾甘草分布最廣,產量最多,質量最好。民間也有采用其他品種作藥用,如云南常用黃甘草入藥。現代許多科學工作者研究了不同種屬甘草某些成分含量的差異。林壽全等[2]對中國甘草屬6種甘草的甘草次酸含量測定后發現,以烏拉爾甘草含量最高,其次為光果甘草,再就是脹果甘草和黃甘草,粗毛甘草含量最低。

3性狀評價

3.1古代性狀評價古代從性狀上對甘草優劣有一定的論述,性狀評價是古代用于甘草質量評價最重要的手段。《本草經集注》載:“赤皮斷理,看之堅實者,是抱罕草,最佳,……亦有火炙干者,理多虛疏。又有如鯉魚腸者,被刀破,不復好。……又有紫甘草,細而實,乏時亦可用”。《圖經本草》道:“今甘草有數種,以堅實斷理者,為佳;其輕虛縱理及細韌者,不堪,惟貨湯家用之”。《本草綱目》云:“今人惟以大徑寸而結緊斷紋者,為佳,謂之粉草;其輕虛細小者,皆不及之”。

查看全文

甘草黃酮對離體小腸影響

甘草為豆科(Leguminosae)甘草屬(GlycyrrhizaLinn.),是多種植物的根和根莖。根據200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記載,甘草的原植物有3種,即烏拉爾甘草(G.uralensisFisch)、脹果甘草(G.inflateBat)和光果甘草(G.glabraL.)三種。隨著藥學及相關學科的發展,人們對甘草的認識也越來越豐富。甘草中主要含有甘草酸、甘草次酸、生物堿、氨基酸和黃酮等化學成分,具有廣泛的生理活性。隨著人們對甘草研究的不斷深入,甘草中黃酮類成分的生物活性已成為新的研究熱點。近年來,人們發現其中黃酮類成分——甘草黃酮在抗潰瘍方面作用顯著,尤其是在治療十二指腸潰瘍方面有較好的療效。有研究顯示,甘草黃酮對離體腸管的痙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對甘草黃酮對離體小腸的作用做一簡要研究,為進一步研究甘草黃酮類成分提供參考。

1材料和方法

1.1實驗材料實驗材料:濃度為0.1mg/ml的甘草黃酮溶液、濃度為0.5mg/ml的甘草黃酮溶液、濃度為1mg/ml的甘草黃酮溶液、濃度為2mg/ml的甘草黃酮溶液、二甲基亞砜溶液(由二甲基亞砜溶解,二甲基亞砜的最終濃度為1%)和豚鼠1只。

1.2實驗器材麥式浴槽,溫度計,張力換能系統,恒溫水浴裝置,供氧裝置,鐵架臺,彈簧夾,注射器,手術剪,棉線。

1.3實驗方法實驗操作步驟:①取制腸段標本。取空腹豚鼠一只,迅速將其致死。然后剖開豚鼠的腹部,剪取其空腸和回腸的上半段。②在腸段的兩端各穿一根線,將腸段的一端系在固定片上,另一端系在張力換能器的小勾上。然后開動記錄儀,待腸管收縮平穩后,記錄一段正常的腸管收縮曲線。③依次在腸段上使用不同濃度的甘草黃酮溶液,并觀察不同濃度的甘草黃酮溶液對離體小腸自發活動的影響。

2結果

查看全文

甘草酸藥理作用及機制研究論文

摘要:甘草是我國著名的傳統中藥,通經脈,利血氣,清熱解毒,具有降血脂、抗癌、抗干擾素誘生劑及增強細胞免疫調節等多種藥理活性。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甘草酸是甘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顯著的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可用于人體抗衰老、抗炎、降壓、增強肌體免疫力、提高生理機能、抑制癌細胞生長等,臨床上的應用表明了確實的療效。本文對甘草酸豐富的藥理作用及機制研究進行了綜述。

關鍵詞甘草酸藥理作用機制研究進展

甘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Glycyrrhizaurlensis的根及根莖,性味甘平,歸心、肺、脾、胃經,為我國著名的大宗常用中藥材和工業原料,國內、國際市場需求量都很大,為臨床上最為常用的中草藥之一。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潤肺止咳、通經脈,利血氣,清熱解毒,止血祛痰潤肺的功效,廣泛地被用丁保肝、降血脂、抗癌、抗干擾素誘生劑及增強細胞免疫調節等方面。現代科學研究表明,甘草中含有100多種有效化學成分,其中以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元和甘草多糖為主。甘草酸(GlycyrrhizicAcid,GA)是一個最重要的甘草甜素類化合物,有顯著的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可用丁人體抗衰老、抗炎、降壓、增強肌體免疫力、提高生理機能、抑制癌細胞生長等,它以18-H的兩種差向異構體存在(α體和β體),兩者均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如甘草酸_銨(甘利欣)為α體制劑,具有明顯的降酶、抗炎和保肝作用;而強力寧和復方甘草甜素則為β體制劑。甘草酸在臨床上的應用表明了其確實的療效,本文就近年來對甘草酸豐富的藥理作用及機制研究進行了綜述。

1抗腫瘤作用

體內外抗腫瘤藥理模型的研究中,GA對不同腫瘤細胞株均顯示了較強的細胞毒作用,通過致細胞變異及誘導細胞凋亡等多種機制,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發揮細胞毒作用。利用細胞胞質溶膠混懸培養液以及完整的結腸細胞培養物兩種模型體系研究后發現,GA通過抑制人體結腸腫瘤細胞中N-乙酰基轉移酶活性和DNA-2氨基芴的內斂可產生抗該腫瘤株增值的藥理作用,顯著降低乙酰轉移酶類在人體結腸腫瘤細胞清除系統的Km和Vmax的有效值[1],在亞細胞毒性濃度時,顯著性抑制芳香胺N-乙基酰轉移酶在人體結腸腫瘤細胞瘤株(colo205)的活性,且這一抑制作用呈現出劑量依賴性。同時,DNA-2-氨基芴內斂結構也受到了有效的抑制。該研究首次闡明GA通過抑制乙酰轉移酶活性和DNA加合物生成來抑制腫瘤的惡化,為臨床上GA的應用提供廠新的思路。另外,GA可通過刺激黑色素瘤細胞B16所含的黑色素生成,加速腫瘤細胞的“老化”。GA可劑量依賴性增加酪氨酸酶的表達信使RNA(mRNA)在細胞間質中的水平,進而提高蛋白質、酶活性、黑色素含量。研究過程中還發現,GA能增加絡氨酸酶依賴性蛋白質-2(tyrosinasc-rclatcdprotcin-2,TRP-2)的mRNA的表達,對TRP-1卻無顯著影響,說明GA在有效濃度范圍內無細胞毒性,因此在無毒性濃度內等量使用GA對正常黑色素生成無影響,以上結論表明GA通過轉錄激活機制進而誘導刺激黑素產生,發揮抗黑色素瘤的作用[2]。

GA的抗腫瘤藥理作用是多樣的,CHUNG等進行系統的研究后,得出的構效關系結論為進一步以GA前體結構開發新藥物提供丁思路:①GA能減滅細胞癌變刺激物(如乙醇、丙酮、醋氨酚、CCl4等)活化:酶學測定,通過抑制肝微粒體細胞色素P450(CYPlA,)活性減少前致癌物的活化,GA具有化學性防癌的作用,可對抗四氯化碳、半乳糖胺及丙烯基甲酸鹽等化學物質所致肝細胞癌變性損傷。α構型既抑制“增毒”的細胞素P450同工酶活性,減少致癌物的代謝活化,又顯著誘導口相酶活性,加快毒物和致癌物的排泄。α和β構型GA的抗癌變和急毒實驗比較研究顯示,α體抗D-氨基半乳糖肝損害作用優于β體。α體分子結構與潑尼松相似,易與類固醇激素的靶細胞受休結合,抗癌變作用也大于β體。研究還表明,兩者均可通過調節免疫功能達到抑制、阻礙桿細胞癌變的作用,并且α體比β體作用更強[3]。②GA在體內可被葡萄糖醛酸酶水解成為甘草次酸和葡萄糖醛酸,前者有較強的抗氧化抗細胞毒活性,后者可與毒物結合而增強解毒功能,使其迅速從尿中排出而降低致癌性有關。③GA有抑制腫瘤細胞生成的作用,很可能是變異細胞的增殖受到抑制,進而限制腫瘤細胞的增長。④GA可直接作用于肝細胞,拮抗肝糖原的蓄積作用,加快毒物和致癌物的排泄。另外GA的三萜糖甘在小鼠肝線立體中能誘導滲透性的躍遷使薄膜電位消失、吡啶核甘酸氧化、細胞色素釋放和吞噬誘導作用產生因子,從而達到抗腫瘤的作用[4-6]。

查看全文

甘草總黃酮含量測定論文

【摘要】目的選擇適宜的對照品,建立能夠準確測定甘草中總黃酮含量的方法。方法針對甘草苷、柚皮苷、蘆丁3種對照品分別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通過全波長掃描,比較不同對照品和樣品與顯色前后的最大吸收波長,從而確定適合的對照品。結果甘草苷對照品和樣品液經過堿處理后最大吸收波長分別為334,334.5nm且全波長掃描后得到峰形基本一致,而柚皮苷對照品經過相同處理后最大吸收波長在419.5nm,蘆丁對照品和樣品分別經過Al2(NO3)3-NaOH-NaNO2顯色后最大吸收波長在510nm和363nm。通過對3種方法的測定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以甘草苷為對照品的測定結果分別與另外兩種方法差異顯著。結論選用甘草苷為對照品應用于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甘草總黃酮成分準確度較高,是切實可行的含量測定方法。

【關鍵詞】甘草黃酮紫外分光光度法

Abstract:ObjectiveToselecttheappropriatestandardfordeterminationofflavonoidsinGlycyrrhiza.MethodsTocomparethelargestabsorptionwavelengthbywavelengthscanningofultravioletspectrophotometry.ResultsStandardLiquiritinandsamplesprocessedbyalkalihadthelargestabsorptionatthe334nmand334.5nmwavelength,andstandardNaringinatthe419.5nmwavelength.ConclusionTodeterminecontentofflavonoidsinglycyrrhizawithultravioletspectrophotometrybystandardLiquiritinisapracticalmethodwithhigheraccuracy.

Keywords:Glycyrrhiza;Flavonoids;Ultravioletspectrophotometry

甘草中的黃酮類成分包括黃酮類、二氫黃酮類、黃酮醇類、異黃酮類、查爾酮類和雙黃酮類[1]化合物,其中以二氫黃酮類和查爾酮類含量較高[2]。二氫黃酮類包括:甘草苷(liquiritin)、甘草苷元(liquiritigenin)、新甘草苷(neoliquiritin)、甘草素(liquiritigenin)等,查爾酮類包括:異甘草苷(isoliquiritin)、異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異甘草苷元(isoliquiritigenin)、新異甘草苷(neoisoliquiritin)等[3~7]。而其中比例較大的成分以甘草苷為主[8]。

甘草總黃酮的測定常用蘆丁[9~10]、柚皮苷[11~13]為對照品通過紫外分光光度法進行測定,而《中國藥典》中甘草項下沒有規范總黃酮成分含量的測定方法[14],導致甘草總黃酮成分有多種不同的測定方法。本實驗研究通過對不同測定方法進行考察,比較不同對照品和樣品采用相應方法顯色后的最大吸收波長,對3種對照品相應測定結果分析,確定最適宜甘草總黃酮含量測定的對照品和測定方法。

查看全文

甘草甜素藥理作用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綜述甘草甜素的藥理作用,為甘草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深度開發提供可靠的依據。方法歸納和總結多年來的研究結果和國內外的文獻。結果與結論甘草甜素具有較多和較強的藥理活性,甘草有長期作為民族用藥的歷史,是一種有價值的開發保健品和藥品的藥用植物。

【關鍵詞】甘草甘草甜素藥理作用

AdvancesinPharmacologicalActionofGlycyrrhizin

Abstract:ObjectiveToreviewtheprogressinthestudyofpharmacologicaleffectsofglycyrrhizinforitsreasonableutilizationandfurtherdevelopment.MethodsDocumentsofexperimentalandclinicalstudyonglycyrrhizinwithinrecentyearswereconsultedandsummarized.ResultsandConclusionBeacuseglycyrrhizinhasmanygoodpharmacologicaleffectsandhasbeenbeingusedformanyyearsinChinesemedicine,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isavaluableplantforhealthcareproductsandmedicine.

Keywords: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G`lycyrrhizin;Pharmacologicaleffect

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又名美草、蜜甘、蜜草、國老、靈通、甜草、粉草等,為豆科植物,是我國醫藥寶庫中應用最廣的一種藥材,素有“中草藥之王”的美譽。甘草在歐亞兩地均有分布,我國主產內蒙古,甘肅;其次為陜西、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新疆、青海等地。

查看全文

甘草藥用植物質量評價研究

[摘要]為了對我國當前甘草藥用植物的分布和藥用植物的資源現狀進行了解,并對不同甘草種植區域中植物的不同成分進行對比,本文在研究中使用了走訪調查以及田間洋房取樣測定等實驗方法,對甘草藥用植物的分布情況有了更為清楚的認識,

[關鍵詞]甘草;藥用植物;資源調查;質量評價

甘草是我國在傳統醫學之中使用較多的藥用植物,在以往的使用中由于過度開發現象的出現使得野生甘草區域的儲量不斷減少,當前人工種植區和野生甘草區的面積和密集程度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對甘草藥用植物的分布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可以優化當前甘草種植行業的發展,提升人工甘草藥材的質量,實現種植的可持續發展。

1調查方法簡述

1.1走訪調查。在本文的研究之中,使用較多的一種調查方法就是走訪調查,在調查過程中,工作人員會對甘草種植產區的政府、科技站、林業局等國家機構進行調查走訪,對該區域的甘草種植情況有較為充分的了解。之后調查人員會對藥物公司和藥材商人進行走訪,對野生和人工種植甘草的種植面積、質量和市場環境等進行了解。并在走訪過程中對甘草藥材的種植方式、種植產量等細節進行了解。1.2樣方調查。完成走訪調查之后,調查人員可以根據獲得的資源分布信息在周邊分別尋找野生甘草生長區域和人工種植區域,樣地應當按照實驗規定進行選取,并使用GPS等技術來輔助調查樣區的選擇。在設定腕臂調查區域之后,調查人員可以對樣地之中的甘草數量、植物的生長情況進行記錄,并采摘樣品在實驗室之中測定甘草中成分含量。1.3甘草中的成分測定。在實驗室之中,實驗人員可以對采集的甘草植物成分進行分析。一般來說,實驗人員會使用HPLC方法來對甘草中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含量進行測定,并在實驗中將兩種成分的平均值作為對比,對樣區之中甘草的生長情況進行判斷。1.4調查路線的設計。我國的甘草分布區之中均存在人工種植和野生并存的現象,在本文的調查之中,重點針對我國的傳統甘草產區,包括東北地區、中西部地區以及新疆地區等,在這些地區分別設置了40個調查樣地,對這些產區中人工種植甘草和野生甘草進行了采集,并對這些區域的甘草種植情況和市場進行了走訪。

2調查結果和分析

查看全文

中藥甘草副作用防范措施分析論文

摘要:化學類藥品的副作用是眾所周知的,但很多人對中藥不良反應的認識不足,認為中藥是純天然藥物,其藥性溫和、安全沒有副作用,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現以甘草為例,結合筆者的實踐對其不良反應和對策做出總結。

關鍵詞:甘草;不良反映;毒副作用

甘草是臨床醫生十分常用的藥物,入藥已有悠久歷史,早在2000多年前,《神農本草經》就將其列為藥之上乘。南朝醫學家陶弘景將甘草尊為“國老”,并言:“此草最為眾藥之王,經方少有不用者。”“國老”,即帝師之稱。把甘草推崇為藥之“帝師”,其原因正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所釋:“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調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它性平味甘,生則微寒,能清熱解毒,潤肺祛痰;炙則微溫,能益氣生津,緩和藥性,緩急定痛。據測定,甘草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甘草甜素、甘草酸,如果合理應用會發揮作用,但應用不當產生毒性或加重病情,所以對甘草的毒副作用應引起高度重視。

一、甘草毒副作用研究概況

1968年科恩報告,給予肝炎患者甘草甜素(423mg/d)時,肝炎好轉,但血壓升高,引起低血鉀及低血鉀性痰病。在甘草甜素劑量為2~5g/kg(po)時,可見電解質作用,甘草的溶血作用較弱。日本衛生部管理條例規定,對甘草甜素劑量超過100mg/d或甘草的劑量超過2.5g/d(iv)的患者,必須予以緊密監控。

1968年荷蘭醫學雜志報道,大量食用甘草糖果的兒童和成年人,由于鹽類和水份的潴留引起水腫,并往往伴隨著高血壓,舒張壓常達13kPa。另報道300mg/d的甘草酸服用患者,有30%的人出現嚴重反應。對于有某些疾病的患者,即使用量很少,也有不良反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