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移植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7 18:18:0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jù)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干細胞移植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造血干細胞移植研究論文
【摘要】本研究探討造血干細胞移植(HSCT)對惡性淋巴系統(tǒng)血液病的療效。通過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及3例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在前期化療基礎上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分別觀察造血重建、并發(fā)癥及生存期等指標,以了解造血干細胞移植對該類疾病的療效。結果表明:HSCT后11例患者(其中自體移植7例,異基因移植4例)造血順利恢復,均能達到完全緩解(CR)。隨訪3年,5例NHL患者無病生存,1例NHL患者于移植后2個月死亡,1例自殺;4例接受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患者中,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K細胞型)移植后79天死亡,1例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無病生存,2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分別于移植后第54天、第17個月死亡。結論:造血干細胞移植是治療惡性淋巴系統(tǒng)血液疾病的一個有效手段,但自體HSCT的患者尚有一定的復發(fā)率,而異基因HSCT患者有可能因嚴重的移植相關并發(fā)癥而死亡。
【關鍵詞】造血干細胞移植;淋巴瘤;淋巴細胞白血病
Effectof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inMalignantHematologicDiseaseofLymphaticSystem
AbstractThestudywasaimedtoinvestigatetheeffectofhematopoieticstemcellstransplantation(HSCT)intreatmentforhematologicmaglignaciesoflymphaticsystem.Throughobserving8patientswithnon-Hodgkin′slymphoma(NHL)and3patientswithlymphoblasticleukemia,whoreceivedautoorallo-HSCTafterchemotheraphy,thehematopoieticreconstitution,complicationandsurviraltimewereevaluated.Theresultsshowedthat11patients(7patientsafterauto-PBSCT,4patientsafterallo-PBSCT)allachievedhematopoieticreconstitutionandcompleteremission(CR).Withinthreeyearsfollowing-up,5patientswithNHLweresurvival,butonecaseofNHLdiedatthe2monthsafterauto-PBSCT,onepatientsuicided.From4casesreceivedallo-PBSCT,onepatiantwithNHL(NKcell)wasdiedat79dayslater,onepatientwithchroniclymphoblasticleukemiawassurviving,another2casesof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weredeadat17monthsand54daysrespectivelyafterallo-PBSCT.InconclusionHSCTisaneffectivetreatmentforhematologicmaglignanciesoflymphaticsystem,butthereplasewouldoccurinsomepatientsreceivedauto-PBSCT.Theothersbyallo-PBSCTmightdieofseverecomplicationoftransplantation.
Keywordshematopoieticstemcellstransplantation;lymphoma;lymphoblasticleukemia
造血干細胞移植(HSCT)已被公認為是治療惡性血液病的有效方法,特別是對急慢性白血病及中高度惡性、初治耐藥、易于復發(fā)等預后不良淋巴瘤效果尤為突出[1]。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PBHSCT)是HSCT中的一種類型,因其采集方法簡便,移植后造血重建迅速,痛苦相對較少,易于被患者個人或供者接受,而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本研究在已有的造血干細胞移植研究基礎上[2-7],重點探討HSCT治療淋巴系統(tǒng)惡性血液病的效果。
干細胞移植臨床研究論文
【摘要】本研究探討異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alloPBSCT)后遲發(fā)性非感染性肺部合并癥(lateonsetnoninfectiouspulmonarycomplications,LNIPC)的發(fā)生、危險因素、預后及治療方法。對70例alloPBSCT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在存活超過3個月的63例患者中,9例發(fā)生了LNIPC,發(fā)生率為14.3%,其中5例并發(fā)感染,由LNIPC導致死亡者4例。移植時疾病處于晚期及慢性廣泛性GVHD與LNIPC的發(fā)生顯著相關;性別、年齡、預處理方案的選擇、HLA相合程度及GVHD的預防等均與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無明顯相關。結論:移植后定期監(jiān)測胸部CT、肺功能等甚為必要,對LNIPC早期診斷者采用強的松復合或不復合環(huán)孢菌素A治療,其中多數(shù)患者能獲緩解。
【關鍵詞】異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遲發(fā)性非感染性肺部并發(fā)癥移植物抗宿主病
LateonsetNoninfectiousPulmonaryComplicationsafterAllogeneicPeripheralBloodStemCellTransplantation
AbstractTheaimofstudywastoexploretheincidence,riskfactors,outcomeandefficacioustreatmentoflateonsetnoninfectiouspulmonarycomplications(LNIPC)afterallogeneicperipheralbloodstemcelltransplantation(alloPBSCT).SeventypatientsreceivedalloPBSCT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Theresultsshowedthat9outof63patientssurvivingmorethan3monthsoccurredlateonsetnoninfectiouspulmonarycomplications(14.3%).Fiveoutofthe9patientsdevelopedsecondarypulmonaryinfections.In4patients,LNIPCcauseddeathdirectly.Advancedstageofdiseaseattransplantationandextensivechronicgraftversushostdisease(GVHD)happenedinassociationwithLNIPC.However,othertransplantationrelatedfactorsincludingageattransplantation,genderofpatient,conditioningregimen,HLAmatchingandGVHDprophylaxiswerenotsignificantlycorrelatedwiththeincidenceofLNIPC.Itisconcludedthatperformingpulmonaryfunctiontest(PFT)andthoraciccomputertomographyshouldbetakenroutinelyaftertransplantation.MostpatientswhogetcorrectandearlydiagnosisforLNIPCwillshowapositiveresponsetoprednisonewithorwithoutCsA.
Keywordsallogeneicperipheralbloodstemcelltransplantation;lateonsetnoninfectiouspulmonarycomplications;graftversushostdisease
遲發(fā)性非感染性肺部合并癥(lateonsetnoninfectiouspulmonarycomplications,LNIPC)是造血干細胞移植晚期主要的合并癥之一,文獻報道其發(fā)病率為3%-23.7%[1-3]。迄今為止,這方面的報道多限于異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而異基因外周血干細胞移植(alloPBSCT)后LNIPC發(fā)生情況的報道尚不多。為此,我們對2000年1月到2004年12月間在我院進行alloPBSCT后患者發(fā)生的遲發(fā)性非感染性肺部合并癥進行總結分析。
干細胞移植病患皮膚藥物護理探究論文
【摘要】目的觀察碘伏溶液及洗必泰溶液對外周血干細胞移植患者的皮膚護理效果。方法將患者25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予0.05%碘伏溶液而對照組予0.02%洗必泰溶液作移植前藥浴及移植期間的皮膚護理。結果觀察組皮膚不適及感染發(fā)生率為18.18%,對照組為85.71%,兩組比較差異有高度顯著性(P<0.01)。結論碘伏對外周血干細胞移植患者皮膚護理效果優(yōu)于洗必泰。
【關鍵詞】干細胞移植碘伏皮膚護理
外周血干細胞移植是治療白血病、惡性淋巴瘤等惡性疾病的重要手段。無論是自體移植還是異體移植,在移植前均需接受預處理,即超大劑量的放療和化療,使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和免疫系統(tǒng)明顯受到抑制,此時極易發(fā)生出血和感染等并發(fā)癥,而皮膚感染是移植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2002年8月~2006年12月我科對25例外周血干細胞移植患者分別采用0.05%碘伏溶液及0.02%洗必泰溶液作皮膚護理,并進行效果觀察,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一、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2年8月~2006年12月在我科作外周血干細胞移植患者25例,其中觀察組11例,男4例,女7例,年齡13~52歲,平均38.6歲;急性白血病6例,慢性白血病3例,多發(fā)性骨髓瘤2例;行異體干細胞移植2例,自體干細胞移植9例。對照組14例,男6例,女8例,年齡21~56歲,平均41.2歲;急性白血病8例,慢性白血病3例,多發(fā)性骨髓瘤2例,淋巴瘤1例。行異體干細胞移植2例,自體加異體干細胞移植1例,自體干細胞移植11例。兩組患者移植前均采用馬利蘭/環(huán)磷酰胺(BU/CY)或馬利蘭/阿糖胞苷(BU/Ara-C)作預處理,男女構成、年齡、病情方面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干細胞移植治療動脈缺血性疾病研究論文
【關鍵詞】干細胞動脈缺血移植護理動脈硬化閉塞癥是一種退行性病變,是大、中動脈的基本病理過程,主要是細胞、纖維基質、脂質和組織碎片的異常沉積,在動脈內膜或中層增生過程中復雜的病理變化。經典的治療方法主要有藥物、內膜剝脫術、旁路轉流術和球囊擴張支架成形術等,但均有一定指征、創(chuàng)傷和局限性。肢體外周血干細胞移植是下肢動脈缺血性疾病最有前景的方法〔1〕。1資料與方法11病例資料2004年9月~2005年10月我院嚴重下肢缺血的患者31例,男27例,女4例,年齡33~71(平均52)歲,分別診斷為動脈硬化閉塞癥21例,血栓閉塞性脈管炎8例,廣泛動脈閉塞2例;所有患者體驗均未觸及明顯的足背和脛后動脈搏動,皮溫低于正常肢體;合并高血壓17例,糖尿病19例,腦梗死史2例,冠心病史4例,長期吸煙史22例。12移植方法①術前骨髓評估:移植前進行骨髓像評估,發(fā)現(xiàn)1例骨髓增殖減低,應用粒、單核細胞集落刺激因子,4d后復查明顯好轉。②單個核細胞的獲得:局麻下抽取自體骨髓300~400ml,在體外經過淋巴細胞分離處理、離心后,提取單個核細胞層,稀釋成單個核細胞懸液80~120ml。③干細胞移植:硬膜外麻醉下,根據(jù)缺血范圍,選取缺血肢體大腿中下段及小腿部前、后、外肌群肌肉注射,每個穿刺點1ml/次,間隔1cm,多點穿刺注射。術后7~10d出院。13判斷標準痊愈:術后動脈搏動良好,疼痛緩解,皮溫、膚色恢復正常、間歇性跛行消失;顯效:動脈搏動恢復較健側弱,疼痛明顯減輕,皮溫、膚色明顯改變、間歇性跛行距離超過1000m;有效:動脈仍不能觸及,但疼痛減輕、皮溫較前升高,膚色由術前的蒼白、青紫轉為暗紅色、間歇性跛行距離超過500m;無效:動脈無觸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間歇性跛形距離無明顯變化。14護理方法在進行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輔以足部護理、心理護理,并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觀察患肢血運情況,對出院患者進行指導。15結果術后第1天患者均反映患肢不適感好轉。出院時,所有患者靜息痛消失,麻木感和冷感減輕,跛行距離延長。2例術后1個月癥狀出現(xiàn)反復,表現(xiàn)為跛行距離恢復至術前水平。1例閉塞性血栓血管炎(TAO)患者,術后3個月再次出現(xiàn)晚間患肢麻木、怕冷。所有患者均無病情加重。所有患者均未恢復正常水平。2討論評估患者心理狀況,針對不同心理進行有針對性的疏導。由于長期的情緒波動,會促使機體丘腦/垂體/腎上腺素系統(tǒng)發(fā)生變化,外周血管長時期處于收縮緊張狀態(tài),神經系統(tǒng)興奮增強,機體兒茶酚胺增加,一方面促進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另一方面降低疼痛閾值,使患者承受疼痛的能力減弱。因此,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以消除患者的不安,取得配合。吸煙是動脈缺血性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力勸患者戒煙,以減少煙堿和尼古丁對血管的刺激?;颊咭藬z入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少食動物脂肪及膽固醇含量較多的食物,改善營養(yǎng)狀況,指導患者有規(guī)律的下肢功能鍛煉,以改善下肢血液循環(huán),促進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動脈缺血患者多存在肢體末端血運障礙、缺血營養(yǎng)障礙,進一步發(fā)展可造成潰瘍和壞疽。護理內容包括:①每日用溫水洗腳,用毛巾擦干,不可用力摩擦,揉搓皮膚;②保持皮膚干燥、滋潤,穿棉襪及透氣性良好松軟的鞋子,并及時更換,保持鞋襪干爽,潔凈。足部可涂凡士林油保持皮膚滋潤;③保護足部免受損傷,注意修剪指甲,注意足部保暖,嚴禁冷熱敷;④有肢端慢性潰瘍和壞疽者,濕性壞疽可用消炎液濕敷,分泌物減少后改用生理鹽水換藥,每日1~2次,干性壞疽應保持干燥,滋潤,防止感染〔2〕。自體骨髓干細胞(BMSC)移植后,即可行局部按摩,以促進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從而減輕肢體涼、痛癥狀。術后1d鼓勵患者緩步行走,在預計發(fā)生間歇性跛行疼痛之前停步休息,如此每天進行數(shù)次。另外,也可采用Buerger運動,即病人平臥,先抬高患肢45°,1~2min后再下垂2min,并作伸屈或旋轉運動10次,如此每次重復5次,每天數(shù)次,循序漸進,逐步增加活動次數(shù)和力度。由于此手術方法的目的是改善肢體血運,因此,術后要密切觀察患肢皮膚溫度、皮色、感覺、肌力、疼痛及肢端動脈搏動情況,每小時觀察1次,并做好詳細記錄。本組資料發(fā)現(xiàn),自體BMSC移植治療動脈缺血,所有患者術后7d時疼痛均緩解,冷感減輕,間歇性跛行距離縮短,踝/肱指數(shù)升高。在術后1~3月出現(xiàn)癥狀反復,但與術后7d時無顯著差異。自發(fā)性出血是尿激酶及肝素的主要副作用,在用藥過程中,應注意觀察口腔黏膜、皮膚、牙齦等處有無出血點,穿刺點有無滲血及血腫發(fā)生。31例患者住院期間均接受抗凝、溶栓治療,5例因凝血指標異常而減小抗凝溶栓藥物的劑量;1例因有皮膚出血點而減少用藥次數(shù)和藥物劑量。因此,在抗凝、溶栓治療期間應每隔2d查凝血指標1次,以及時調整藥物用量。出院時指導病人:①功能鍛煉:采用被動運動與主動運動相結合的方法,按摩由小肌群到大肌群,由局部到整體,使用助行器到脫離助行器自己行走為原則〔3〕。②用藥指導:出院后仍需服用小劑量抗凝、祛聚藥物,指導患者觀察皮膚黏膜有無出血現(xiàn)象,定期復查凝血時間,血、尿常規(guī)等。③復診:一旦發(fā)現(xiàn)肢體疼痛,皮溫降低,應立即到醫(yī)院就診?!緟⒖嘉墨I】1姚燕丹,林少蕓,胡以則肢體干外周干細胞移植治療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藥導刊,2004;6(6):42012蔣雪松動脈硬化閉塞癥肢體缺血的護理〔J〕醫(yī)藥論壇,2005;26(9):7673胡瓊華,張紅,郭暉介入治療急性肢體動脈栓塞病人的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3;8(2):119
微囊胰島移植體研究進展分析論文
【關鍵詞】微囊胰島移植體
異種胰島移植可能是治療1型糖尿病最有希望的方法,它不僅能逆轉糖尿病動物和人的高血糖狀態(tài),而且能防止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及發(fā)展[1]。然而,排斥反應和生物安全性一直是阻礙異種移植的兩個主要問題[2~3]。微囊移植技術能起有效的免疫隔離作用,為解決排斥反應、供體缺乏等問題提供了新思路[4],但是目前微囊化移植體均未能有效地擺脫有限的功能和壽命[5]。豬的內源性逆轉錄病毒(porcineendogenousretrovirus,PERV)可感染體外培養(yǎng)人細胞,這使跨種族間感染已引起人們的重視[6]。作者就這些方面來闡述微囊異種胰島移植體的相關問題研究進展情況。
1有關微囊移植體的現(xiàn)存問題和前景
1.1微囊移植體免疫原性
微囊免疫隔離的局限性主要表現(xiàn)在不能完全隔離囊內異種細胞產生的小分子物質的滲出,激活局部免疫細胞、誘導纖維細胞浸潤,引起排斥反應及移植部位纖維化;又不能完全隔離移植體外免疫細胞分泌的NO、過氧化物、自由基、部分細胞因子等的直接滲入,影響囊內細胞功能。有研究者采用海藻酸-鋇交聯(lián)微囊包裹新生豬胰島樣細胞簇,對取出的微囊進行免疫染色,發(fā)現(xiàn)囊周及囊內皆有熒光反應存在,表明抗體可通過囊壁[7],而細胞因子較抗體的分子量小得多,可推斷細胞因子也能通過。Salfey[8]等采用微囊化移植聯(lián)合CTLA4-Ig處理,可有效延長微囊化胰島的功能和壽命。另一些研究顯示雖然微囊具有免疫隔離作用,但是這并不能阻止移植體產生的小分子抗原的滲漏,從而激活受體對移植體的免疫應答,而且排異反應跟供受體之間種屬差異程度密切相關,種屬差異越大,則該排異反應越嚴重[9]。巨噬細胞也是影響囊內細胞存活的主要免疫細胞,其分泌的小分子致炎因子NO等對囊內移植物有免疫排斥作用。有研究將脂氧化酶抑制劑去甲二氫愈創(chuàng)木酸(Nor-dihydroguaiareticacidNDGA)與移植體共包囊,可有效抑制巨噬細胞活性和趨化作用,并延長移植體壽命[10]。許多動物實驗已證實微囊胰島的免疫隔離效果,明顯延長了移植物的存活時間;但是也應該注意到免疫隔離后的胰島,無直接的血液供應,氧等營養(yǎng)物質只能靠彌散作用才能獲得,這必然導致胰島尤其是中心區(qū)胰島氧氣等營養(yǎng)物質供應不足而喪失功能。雖然目前微囊化胰島還存在較多不足,但隨著微囊技術的不斷優(yōu)化、制作微囊材料的進一步完善及對胰島分離、純化、移植技術的日漸改進,胰島移植終將造福于人類糖尿病,微囊移植體可能就是關鍵技術。
1.2微囊移植體的移植環(huán)境
醫(yī)院血液內科先進參考資料
干細胞分離技術
血液內科是一個“古老”而又嶄新的科室。說她古老”因為血液內科專業(yè)長期以來“生存”心血管科、消化內科、內分泌科、腎內病科,市中心醫(yī)院這個綜合型三級甲等醫(yī)院里。一個技術全面的先進科室。血液內科自年獨立成科以來,市中心醫(yī)院黨政領導及兄弟科室的關懷、呵護與支持下,科主任的帶領下,經過兩年的風雨歷練,如今已如同一支奇葩,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先進事跡。
一
肩負著血液內科發(fā)重任的科主任便將人才引進作為科室工作的重中之重。經過招聘、引進,人才是事業(yè)成功不可或缺的資源。建科伊始。血液內科構造了科學合理的人才構架—副主任醫(yī)師3名,博士研究生1名,碩士研究生5名,職研究生2名,碩士、博士研究生構成比在省同專業(yè)中居第4位。正是這支高精尖的人才隊伍,為該科的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人才利用方面頗是費了一番腦筋,要求該科的醫(yī)生人人有課題、人人有主攻方向,以適應未來血液內科專業(yè)小但病情病機復雜、發(fā)迅速的特點,這也是該科能在短短兩年便在市、省周邊地區(qū)奪取制高點的關鍵所在
二
科室的硬件建設也是事業(yè)迅速發(fā)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手段。該院領導的支持下,有了高精尖的人才隊伍只是事業(yè)成功的一半。針對血液內科化療骨髓抑制期較長、相關感染死亡率較高的特點,該科引進了8張層流病床,基本緩解了目前化療病人對無菌層流裝置的需求。
ABO血型移植16例報告
【關鍵詞】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
異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allogeneticperipheralbloodstemcelltransplantation,AlloPBSCT)是多種血液病和實體瘤的有效治療方法[12]。供者與受者經組織配型相合能夠大大提高受者的移植成活率。但是,組織配型相合的供者與受者之間ABO血型并非全部相同。當采集ABO血型主要不合(指受者血清中存在能與供者紅細胞表面A和/或B血型抗原發(fā)生反應的抗體)供者的PBSC時,應盡量減少采集產品中混入供者紅細胞,以保證回輸時受者的安全。近年來筆者采用MCS+血細胞分離機對16例ABO血型主要不合供者PBSC采集和移植,臨床效果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16例供者均為血緣供者,與受者經人類白細胞抗原(HLA)配型為全相合,男性7例,女性9例,年齡中位數(shù)31.5歲(31.5±9.2歲)。16例受者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齡中位數(shù)31.4歲(31.4±8.6歲),其中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7例,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ANLL)3例(M21例、M41例、M51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例。16對供、受者ABO血型均不相合(ABO血型主要不合)。
1.2儀器與試劑
骨髓濃縮干細胞治療股骨頸骨折探討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自體骨髓濃縮干細胞在股骨頸骨折中的成骨作用。方法在加壓螺紋釘固定股骨頸骨折的基礎上,取骼嵴骨髓血進行分離濃縮,獲得的濃縮干細胞注射到骨折處。結果63例股骨頸骨折57例得到隨防,骨折均愈合,有2例出現(xiàn)股骨頭壞死。結論骨髓濃縮干細胞有明顯的促進骨折愈合作用。骨折類型、復位效果對股骨頭壞死影響較大。該方法簡單、易操作,有推廣價值。【關鍵詞】骨折;濃縮骨髓干細胞;移植TheTreatmentofFemoralNeckFracturebyConcentratesStemCellsfromtheBodyMarrowSONGJianhua,ZHONGWei,LIANGJinfeng(1.DepartmentofOrthoptaedics,SonggangPeople′sHospital,Shenzhen518105,China;2.DepartmentofOrthopaedicsthePeople′sHospitalofBaoanDistrict,Shenzhen518100,China)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treatmentoffemoralneckfracturebyconcentratesstemcellsfromthebodymarrow.MethodsAfterthreadcompressionnailsfixedfemoralneckfracture,theiliaccrestmarrowbloodwastakentocarryontheseparationconcentration,Theconcentrationstemcellswasinjectedtofractureplace.Results57casesof63femoralneckfracturewerefollowedup.2casesoffemoralheadavascularnecrosisoccured.ConclusionBonemarrowconcentratesstemcellsboostboneunionobviously.Femoralheadavascularnecrosiswererelatedtofracturetype,replacementeffect.Thismethodissimple,easytohandleandisworthytoextended.Keywords:bonefracture;concentrationmarrowcell;transplant隨著股骨頸骨折治療方法增多,出現(xiàn)骨不連和股骨頭壞死概率呈下降趨勢,由于治療手段、復位情況、個人技術的不同,各家報道的發(fā)生率都不一樣。尋求一種治療股骨頸骨折、避免骨不連和股骨頭壞死的有效方法是目前臨床研究的熱點。近年對骨髓干細胞進行了不少的研究,干細胞的成骨作用得到了肯定[1~3]。臨床上也有用骨髓干細胞治療骨不連的報道[4]。但直接用抽取的骨髓血注入骨不連處,干細胞濃度低,需多次注入,成骨作用顯然受到一定影響。如將骨髓干細胞進行濃縮再注入骨折處,成骨作用將大大提高。我院自2002年2月至2006年6月采用加壓螺紋釘固定自體骨髓濃縮干細胞治療股骨頸骨折63例,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研究,取得滿意效果。1臨床資料1.1一般資料本組63例,男41例,女22例;年齡15~30歲22例,31~59歲23例,60~82歲18例,平均40.6歲。Garden分型:Ⅰ型9例,Ⅱ型23例,Ⅲ型21例,Ⅳ型10例;其中車禍傷24例,墜落傷25例,摔傷14例。均采用加壓螺紋釘固定。Ⅰ型用1枚螺紋釘固定,Ⅱ~Ⅳ型用2枚螺紋釘固定,入院后完善檢查后即行手術治療,陳舊性骨折1例。Ⅰ型病例在手術同時進行骨髓濃縮干細胞移植,Ⅱ~Ⅳ型固定后5~7d行骨髓濃縮干細胞移植。1.2手術方法及術后處理骨髓干細胞濃縮操作技術:在全麻或連續(xù)硬膜外麻醉下,于雙側髂前上棘或骼后上棘消毒,鋪無菌巾。用內徑1.5mm、長6~8cm穿刺套針穿至松質骨,用20mL的塑料針管抽吸骨髓。在抽吸的過程中,每次將刺針斜面轉動60°,每次抽4mL左右。完成一整圈的轉動抽吸后,再進針1.5cm,同樣的旋轉方式吸取骨髓,一個進針點可有幾個穿刺方向??稍诰嘣┐厅c4cm處重新穿刺抽吸直至每側抽吸75mL左右骨髓血。抽出的骨髓血放在一個有抗凝劑(內含15000U肝素)的無菌袋中。利用密度梯度離心原理對抽集的骨髓血進行快速細胞分選,速度為3000r/min,離心5min,離心力可將較重的多核細胞置于周邊,便于從剩余物中分離和收集。無核細胞由于質量較輕而位于中間,將其消除。獲取的淡黃層除骨髓干細胞外,還包括其他一些單核細胞,其中一些細胞可能是對臨床有用的血管生成素和成骨細胞活素的來源[5],每150mL骨髓血可收集濃縮干細胞30mL。手術方法:在硬膜外麻醉下,病人平臥在骨科牽引床上,在C型臂X線機透視下,邊牽引邊復位,患肢內旋15°,一定要透視證實復位效果好;兩骨折端移位不超過1/5,個別游離骨塊不強求復位,頸干角要求達到正常角度。常規(guī)消毒、鋪巾、取外側切口,長5~7cm。切開皮膚,逐層分離達股骨,剝開骨膜。在大轉子頂點下3cm左右,用配套的導針,按照頸干角130°~135°的角度向股骨頭方向旋入,沿導針攻絲后,擰入長度合適的加壓螺紋釘,釘尖部達頭下0.5cm。另在第1顆螺紋釘下方1cm處并與之平行的方向再鉆入第2根導針,同樣方法擰入加壓螺紋釘。C型臂X線機透視螺紋釘位置和復位情況,務必達到上述復位標準,螺紋釘要固定在位。如果是Ⅰ型骨折的病人,采集干細胞和內固定手術同時進行。在做內固定前先采集骨髓,送到另一間手術室進行分離收集,待手術做完馬上將采集到的骨髓濃縮干細胞30mL注入到骨折處。如果是Ⅱ~Ⅳ型骨折,因出血較多,馬上行干細胞移植會加重關節(jié)囊內壓力。5~7d后出血停止、血腫開始吸收,再行干細胞移植為宜:即在5~7d后把病人送到手術室,按上述方法采集骨髓干細胞,將收集的骨髓干細胞30mL在透視下一次注入骨折處。髓象分析:數(shù)字數(shù)據(jù)通過均數(shù)和標準差的形式表達,設定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采用多變量分析手段對個體間的性別、年齡與干細胞間的相關性通過spearman相關檢驗來獲得。每個病人抽取骨髓數(shù)量平均為150mL,不同個體間骨髓內的有核細胞數(shù)目在100~2400萬/mL之間。結果是干細胞的數(shù)量與性別無關(P=0.26),但隨著年齡的增大而逐漸減少(P=0.03),男性干細胞和年齡無相關性(P=0.28),而女性隨年齡增長而出現(xiàn)顯著的下降(P=0.04)。術后處理:術后所有病例不牽引。Ⅰ、Ⅱ型骨折病人術后可在床上活動,Ⅲ、Ⅳ型骨折病人不主張術后馬上活動,可作被動的輕微活動,2周后在床上主動活動。Ⅰ型病人8周后撐拐下床活動,3個月棄拐下床活動;Ⅱ型病人3個月?lián)喂障麓不顒樱?個月棄拐下床活動;Ⅲ、Ⅳ型病人4~5個月?lián)喂障麓不顒樱?~9個月棄拐下床活動。前3個月每個月攝1次片,2~10個月每兩月攝1次片,1年后每半年攝1次片。2結果有57例得到隨防,隨防時間1年至5年,平均3年8個月。骨折愈合時間:2~3個月愈合16例,4~5個月愈合17例,6~7個月愈合15例,8~9個月愈合9例。有2例雖然骨折愈合但分別在1年6個月和2年后出現(xiàn)股骨頭壞死,均為Ⅳ型骨折,有游離骨塊,骨折端移位1/5。壞死的標準是股骨頭密度增高不均勻、塌陷。按Harris標準進行評分,優(yōu)36例(63.2%),良19例(33.3%),差2例(3.5%),優(yōu)良率達到96.5%。3討論骨髓干細胞的成骨作用國內外都作了不少的研究,結果是肯定的[1~3],如果抽吸的骨髓血直接注入到骨折部位,干細胞的濃度低,成骨作用受到一定影響。Connolly等[6]經過動物實驗指出骨髓的成骨能力和骨髓細胞濃度存在正相關,臨床研究也證實干細胞濃度控制在1000/cm3以上是很有必要的[7]。我院運用骨髓干細胞濃縮技術治療股骨頸骨折經5年的隨防,結果也證實這一點。57例隨防病人中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時間明顯縮短。潘顯明等[8]報道82例股骨頸骨折愈合時間最早3個月,而本組最早只有2個月,提前1個月愈合。有1例右側陳舊性股骨頸骨折的病歷較典型?;颊吣行?1歲,在外院手術12d復查,螺紋釘脫落,骨折端移位,到我院就診,考慮到股骨頸短縮,轉我院治療后即行切開復位帶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加螺紋釘內固定術,但術中不慎損傷旋髂深動脈,只好將髂骨塊植入到骨折端之間,加長股骨頸。眾所周知,股骨頸骨折本身就難以愈合,更何況此病例在骨折端加入無血運的骨塊,更是難以愈合。術后我們通過3次注入濃縮的骨髓干細胞到骨折處,9個[1][2]月復查X線片見骨折已基本愈合,并取出內固定,遺憾的是此病例失去聯(lián)系,沒有得到繼續(xù)隨訪,以后股骨頭是否壞死就不得而知了。此例病例說明一點,在常規(guī)下不能愈合的骨折在用干細胞治療后,竟然愈合了,說明骨髓干細胞有明顯的成骨作用。本組隨防57例病人中有2例出現(xiàn)股骨頭壞死,壞死率3.5%,比文獻上報道的21%[9]和青壯年組86%、老年組10%~42%低得多。我們在沒有進行濃縮干細胞治療之前,只作單純加壓螺紋釘固定病例54例,股骨頭壞死率達18%,比用干細胞治療的股骨頭3.5%的壞死率高得多,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股骨頭的血運主要依靠骨內的血管網而無骨膜下血管供應。骨折愈合時間越早,為股骨頭血運的重建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而骨髓內的干細胞和血管生成素也能促進骨折處的血管再生,這些因素都可能是本組股骨頭壞死發(fā)生率低的原因之一。本組病例在術后最早是在8周后才撐拐下床活動,而且X線片提示骨折線已模糊,負重活動要在骨折線基本消失后才能進行。胥少汀等[10]用X線圖像分析方法發(fā)現(xiàn)股骨頭在愈合過程中曾經處于壞死狀態(tài)的發(fā)生率為87%。所以即使骨折開始愈合股骨頭仍處于缺血狀態(tài),過早的活動對于尚無生機的股骨頭是致命的損害。張永飛等[9]對非負重下活動的病例進行觀察,股骨頭僅發(fā)現(xiàn)有骨質疏松,無典型頭下囊性變、塌陷等情況。股骨頭壞死都發(fā)生在股骨頸骨折愈合后負重行走時才開始。但也有主張固定后即下床活動。有學者報道用三刃釘治療112例,結果分成兩組,一組術后2周負重57例,另一組術后12周負重55例,隨防3年以上,股骨頭壞死無差別。這可能是三刃釘固定股骨頸血管損傷大,2周與12周股骨頭血運都難以建立的緣故。我們的經驗還是要根據(jù)骨折愈合情況決定下地活動的時間,不宜太早。2例股骨頭壞死都屬Ⅳ型,有骨碎片,復位難度大,移位達1/5。Ⅳ型骨折暴力大,骨折處呈粉碎性,血管損傷重,關節(jié)囊內出血多,1周內注射干細胞可能受到一定影響,再加上復位不良,角度也可能出現(xiàn)旋轉,改變了骨小梁的應力方向,在負重后尚未重塑應力的骨小梁不能承受身體的壓力而出現(xiàn)塌陷。陸維舉等[11]分析的影響骨折愈合因素:骨折類型(P=0.0003),其后依次是復位質量(P=0.004),內固定質量(P=0.032),年齡(P=0.047),復位差對股骨頭壞死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本組病例也證實了這一結果。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良好復位、有效可靠的固定是治療股骨頸骨折的基本條件。骨折愈合與干細胞的數(shù)量有關,干細胞的數(shù)量與年齡、性別也有一定的關系。隨著年齡的增長,干細胞會逐漸減少,在青春期骨生長旺盛,骨髓中的干細胞較多,青春期后隨著生長停止而減少。但男性下降較慢,而女性比較明顯,這可能與絕經前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出現(xiàn)骨質疏松有關。但本組未發(fā)現(xiàn)男女各年齡組在骨折愈合上有明顯的差異(P>0.05),這可能與老年組股骨頭壞死率較低、彌補了老年組干細胞數(shù)量相對不足有關。骨髓干細胞濃縮技術治療股骨頸骨折,技術要求不是很高,操作也較簡單,取材容易,對身體也沒有太大影響,有推廣價值。但本組在干細胞移植的時間、劑量上沒有對照組,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在不同的骨折類型,對干細胞的保留情況不是很了解。如何更好地預防股骨頭壞死,出現(xiàn)股骨頭壞死應采取什么樣的補救措施,都有待進一步探討?!緟⒖嘉墨I】[1]WerntzJR,LaneJM,BursteinAH,etal.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analysisoforthotopicboneregenerationbtmarrow[J].JOrthopRes,1996,14(1):8593.[2]BoehmCA,MuschlerGF.Rapidconcentrationofbonemarrowderivedosteoblasticpropenitorcell(CFUOs)inallograftbonepowder[J].JBoneMinerRes,1999,14(SupplD):474.[3]ConnollyJF,GuseR,TiedemanJ,etal.Autologousmarrowinjectionasasubstituteforoperativegraftingoftibialnonunions[J].ClinOrthop,1991(266):259270.[4]梁雨田,張伯勛,盧世璧,等.經皮自體骨髓移植治療骨折愈合[J].中華骨科雜志,1999,19(12):709711.[5]TateishYuyamaE,MatsubaraH,MuroharaT,etal.Therapeuticangiogenesisforpatientswithlimbischanmiabyautologoustransplantationofbonemarrowcells:apilotstudyandarandomisedcontrolledtrial[J].Lancet,2002,360(9331):42735.[6]ConnollyJ,GuseR,LippielloL,etal.Developmentofanosteogenicbonemarrowpreparation[J].JBoneJointSurg(Am),1989,71(5):684691.[7]吳浩波,嚴世貴.經皮自體骨髓移植治療骨不連[J].骨科動態(tài),2006:4249.[8]潘顯明,胡修德,譚映軍,等.82例青壯年股骨頸骨折治療結束的評價[J].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2003,16(3):145147.[9]張永飛,張義修.股骨頸骨折術后股骨頭壞死的力學因素[J].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01,16(4):270272.[10]胥少汀,劉樹清.股骨頭壞死圖像分析的類型和轉歸[J].中華骨科雜志,1995,15(3):165167.[11]陸維舉,許斌,趙建寧,等.股骨頸骨折內固定后骨不連、頭壞死的因素分析[J].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1998,14(2):104105.
骨髓移植患者頸內靜脈置管護理論文
【關鍵詞】骨髓移植頸內靜脈置管護理
骨髓移植是根治惡性血液病、惡性實體瘤、遺傳性疾病及其他免疫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大劑量的化療,骨髓的回輸,大量的液體輸注及胃腸外營養(yǎng)均通過靜脈供給,故中心靜脈置管是保證骨髓移植順利進行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1]。本中心自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采用頸內靜脈導管作為血管通路完成106例骨髓移植,無一例計劃外拔管,現(xiàn)將護理要點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106例患者中男60例,女46例;年齡11~56歲,平均28.6歲。其中自體干細胞移植10例、親緣異基因干細胞移植31例、非親緣異基因干細胞移植55例、非親緣異基因骨髓移植10例。頸內靜脈穿刺置管所使用的是美ARROW公司生產的三腔導管。
1.2方法患者仰臥位,常規(guī)取右側頸內靜脈置管,頭偏向左側,頸部按常規(guī)消毒鋪孔巾。先探查頸動脈搏動,穿刺點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胸鎖乳突肌三角頂端處進針,先用細針試穿,抽得通暢回血后再用穿刺套管針穿刺,證實針尖在頸內靜脈后從穿刺針中插入導絲,退出套管針,用皮膚擴張器適當擴張皮膚后順導絲插入三腔導管,拔出導絲。三腔各試抽回血,確定導管在頸內靜脈后予生理鹽水沖洗導管,稀肝素液封管。穿刺處皮膚縫合2針并固定導管。
1.3結果106例頸內靜脈留置導管留置時間35~102d,平均43d。置管術后并發(fā)癥:16例發(fā)生單腔導管阻塞,無導管感染及脫出發(fā)生,無氣胸及栓塞發(fā)生。16例單腔導管阻塞均發(fā)生在移植后恢復期,另有兩腔通暢足夠維持靜脈通路,因此無一例計劃外拔管。
動脈缺血性疾病護理論文
【關鍵詞】干細胞動脈缺血移植護理
動脈硬化閉塞癥是一種退行性病變,是大、中動脈的基本病理過程,主要是細胞、纖維基質、脂質和組織碎片的異常沉積,在動脈內膜或中層增生過程中復雜的病理變化。經典的治療方法主要有藥物、內膜剝脫術、旁路轉流術和球囊擴張支架成形術等,但均有一定指征、創(chuàng)傷和局限性。肢體外周血干細胞移植是下肢動脈缺血性疾病最有前景的方法〔1〕。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資料2004年9月~2005年10月我院嚴重下肢缺血的患者31例,男27例,女4例,年齡33~71(平均52)歲,分別診斷為動脈硬化閉塞癥21例,血栓閉塞性脈管炎8例,廣泛動脈閉塞2例;所有患者體驗均未觸及明顯的足背和脛后動脈搏動,皮溫低于正常肢體;合并高血壓17例,糖尿病19例,腦梗死史2例,冠心病史4例,長期吸煙史22例。
12移植方法①術前骨髓評估:移植前進行骨髓像評估,發(fā)現(xiàn)1例骨髓增殖減低,應用粒、單核細胞集落刺激因子,4d后復查明顯好轉。②單個核細胞的獲得:局麻下抽取自體骨髓300~400ml,在體外經過淋巴細胞分離處理、離心后,提取單個核細胞層,稀釋成單個核細胞懸液80~120ml。③干細胞移植:硬膜外麻醉下,根據(jù)缺血范圍,選取缺血肢體大腿中下段及小腿部前、后、外肌群肌肉注射,每個穿刺點1ml/次,間隔1cm,多點穿刺注射。術后7~10d出院。
13判斷標準痊愈:術后動脈搏動良好,疼痛緩解,皮溫、膚色恢復正常、間歇性跛行消失;顯效:動脈搏動恢復較健側弱,疼痛明顯減輕,皮溫、膚色明顯改變、間歇性跛行距離超過1000m;有效:動脈仍不能觸及,但疼痛減輕、皮溫較前升高,膚色由術前的蒼白、青紫轉為暗紅色、間歇性跛行距離超過500m;無效:動脈無觸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間歇性跛形距離無明顯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