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良姜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8 01:40: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高良姜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良姜配方顆粒制備論文
【摘要】目的確定高良姜配方顆粒的最佳制備工藝,建立高良姜配方顆粒中桉油精的含量測定方法。方法采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高良姜藥材中的揮發油,設計L9(34)正交實驗確定最佳揮發油包合工藝,將水提液濃縮干燥與包合物制成配方顆粒,采用氣相色譜法,FID檢測器測定配方顆粒中桉油精的含量。結果將藥材加水10倍量提取5h,收集提取液和揮發油。揮發油最佳包合工藝:揮發油與β-環糊精比例為1∶9,包合溫度為45℃,包合時間為1h。含量測定中回歸方程為y=26354x-0.0404,r=0.9998,平均回收率為100.72%,RSD為2.58%(n=5)。結論高良姜配方顆粒的制備工藝穩定可行,評價指標可靠、合理。
【關鍵詞】高良姜配方顆粒;桉油精;揮發油;氣相色譜法
Abstract:ObjectiveTooptimizethepreparationprocessofAlpiniaofficiarumformulagranulesandestablishadeterminationmethodofeucalyptolintheformulagranules.MethodsThevolatileoilwasextractedwithsteamdistillationmethodandincludedwithβcyclodextrintoavoiditsvolatilization.Thegranulewaspreparedbymixingthewaterextracts,volatileoilandstarch.ThecontentofeucalyptolinthegranulewasdeterminedwiththeGCmethod.ResultsTheoptimumextractionconditionwasasfollows:thecrudedrugwasextractedwith10timesamountofwaterfor5hourstocollectthevolatileoil.TheoptimalinclusionconditionselectedbytheL9(34)orthogonaldesignwasasfollows,theratioofvolatileoiltoβcyclodextrinwas1:9(ml/g),theinclusiontimewas1handthetemperatureoftheinclusionwas45℃.Theregressionequationwasy=26354x0.0404,r=0.9998.Theaveragerecoverywas100.72%andRSDwas2.58%.ConclusionThepreparationprocessofAlpiniaofficiarumformulagranulesisstableandfeasible.TheGCmethodforqualitycontrolisaccurateandsuitable.
Keywords:Alpiniaofficiarum;Formulagranules;Eucalyptol;Volatileoil;GC
高良姜是姜科山姜屬植物高良姜AlpiniaofficiarumHance的干燥根莖,主產于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海南、云南等地,具有溫胃散寒、消食止痛的功效,臨床常用于治療脘腹冷痛、胃寒嘔吐、噯氣吞酸等病癥[1]?,F代藥理研究表明高良姜具有較強的鎮痛止嘔[2]、抗潰瘍、利膽、抗腹瀉[3]、抗菌[4]、抗氧化[5]、抗癌[6]等作用。
高良姜配方顆粒是高良姜飲片經提取、濃縮、干燥、制粒等工序制成的單味中藥配方顆粒劑。將傳統的高良姜飲片改變為顆粒劑,可以有效地去除植物纖維等無活性成分,增加穩定性,易儲存,服用方便。配方顆粒以其生產自動化,生產條件恒定,人為因素小等優勢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如黃連配方顆粒,無論批號是否相同,其鹽酸小檗堿的含量都在測定要求范圍之內[7]。目前,關于高良姜配方顆粒的制備工藝和含量測定未見報道,本文采用氣相色譜法控制顆粒中的桉油精的含量。現報道如下。
高良姜化學成分研究論文
【摘要】高良姜的化學成分包括揮二苯基庚烷類、揮發油類、黃酮類、糖苷類和苯丙素類等,另外還含有多種微量元素。
【關鍵詞】高良姜化學成分
高良姜RhizomaAlpiniaeOfficinarum別名良姜、小良姜、賀哈,始載于《名醫別錄》,列為中品,因出于高良郡(今廣東省湛江地區的茂名市一帶)故名,歷版《中國藥典》均有收載,為姜科山姜屬(Alpinia)植物高良姜AlpiniaofficinarumHance的干燥根莖,主產于廣東、廣西、海南、臺灣等省區。本品性熱味辛,歸脾、胃經,具溫胃散寒、消食止痛的功效,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嘔吐、噯氣吞酸等[1]。
隨著研究的深入,高良姜不再僅僅作為調料或配藥使用,其藥用價值進一步表現出來。為了更好地開發利用高良姜資源,本文就其已發現的化學成分作簡要總結。
1二苯基庚烷類
二苯基庚烷類化合物是一類具有1,7-二取代芳基,以庚烷骨架為母體結構的化合物總稱。高良姜中的二苯基庚烷類化合物均呈線性,在C-4位存在雙鍵,其特征為芳基取代位置在庚烷骨架的1,7位,芳基上取代基為羥基或甲氧基,位置在間位、對位;在庚烷的母體結構中,至少在C-3位上有酮羰基、羥基或甲氧基等含氧取代基存在。此外,在二苯基庚烷類化合物中還有存在雙鍵,位置在C-4位。目前國內關于高良姜中二苯基庚烷類化合物的研究不多,日本學者[2~6]從中分離了多種二苯基庚烷類化合物,其結構見圖1。
高良姜化學成分研究論文
【摘要】高良姜的化學成分包括揮二苯基庚烷類、揮發油類、黃酮類、糖苷類和苯丙素類等,另外還含有多種微量元素。
【關鍵詞】高良姜化學成分
高良姜RhizomaAlpiniaeOfficinarum別名良姜、小良姜、賀哈,始載于《名醫別錄》,列為中品,因出于高良郡(今廣東省湛江地區的茂名市一帶)故名,歷版《中國藥典》均有收載,為姜科山姜屬(Alpinia)植物高良姜AlpiniaofficinarumHance的干燥根莖,主產于廣東、廣西、海南、臺灣等省區。本品性熱味辛,歸脾、胃經,具溫胃散寒、消食止痛的功效,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嘔吐、噯氣吞酸等[1]。
隨著研究的深入,高良姜不再僅僅作為調料或配藥使用,其藥用價值進一步表現出來。為了更好地開發利用高良姜資源,本文就其已發現的化學成分作簡要總結。
1二苯基庚烷類
二苯基庚烷類化合物是一類具有1,7-二取代芳基,以庚烷骨架為母體結構的化合物總稱。高良姜中的二苯基庚烷類化合物均呈線性,在C-4位存在雙鍵,其特征為芳基取代位置在庚烷骨架的1,7位,芳基上取代基為羥基或甲氧基,位置在間位、對位;在庚烷的母體結構中,至少在C-3位上有酮羰基、羥基或甲氧基等含氧取代基存在。此外,在二苯基庚烷類化合物中還有存在雙鍵,位置在C-4位。目前國內關于高良姜中二苯基庚烷類化合物的研究不多,日本學者[2~6]從中分離了多種二苯基庚烷類化合物,其結構見圖1。
胃痛的中醫處方方法學分析
摘要: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發生疼痛為主癥的病證,亦稱“胃脘痛”。中醫處方方法學是研究中醫選藥處方規律的一門學科。運用中醫處方方法學分析胃痛的病因、病機及治法。圍繞虛、寒、食、郁、濕、瘀六大病理因素,以證候為中心,分析胃痛復雜的病因病機;以法為綱,把握胃痛的治則治法;以方為例,選定胃痛的處方用藥。從辨證論治著手,使理法和方藥有機結合,為臨床治療胃痛提供借鑒和指導。
關鍵詞:胃痛;中醫處方方法學;病因;病機;治法;基礎方;經驗
中醫處方方法學是研究中醫選藥處方規律的一門學科。該方法是在方劑學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形成,以處方方法為研究對象,從一定數量功用相近的方劑中總結提煉出共性規律。其特點是以證候為中心,剖析病機,據機立法,以方為例,依法遣藥。處方方法學上銜診斷,中握立法,下接方藥,使理法方藥有機地融為一體。對于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較為復雜的疾病,運用中醫處方方法學可以使臨床醫生遣藥組方的思路更加明晰[1]。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發生疼痛為主癥的病證,亦稱“胃脘痛”。胃痛屬中醫學脾胃系病證范疇,其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復雜,不拘泥于脾胃系,常與肝相關,是一種由多因素引起的常見疾病。運用中醫處方方法學分析胃痛的病因、病機及治法,可以充分發揮中醫學整體觀念及辨證論治的優勢。筆者采用中醫處方方法學分析胃痛的證候要素,明確病機,以此選藥組方,以便臨床醫生明辨病因、掌握病機、確立治法、依法立方,從而提高臨床療效。
1明辨病因,剖析病機
胃痛的病因復雜,主要有外邪犯胃、飲食不節、情志失調、脾胃素虛及藥物損害等;基本病機為胃氣郁滯,失于和降,不通則痛;病理因素以氣滯為主,并見食積、寒凝、熱郁、濕阻、血瘀等。胃痛的證型一般分為寒邪客胃證、飲食傷胃證、肝氣犯胃證、濕熱中阻證、瘀血停胃證、脾胃虛寒證和胃陰不足證等7個證型,但臨床中胃痛并非只表現為單一證型,常數證兼夾并現。運用處方方法學,以病因為基礎,以證候為中心,明確病機,確立治療大法,依法處方用藥,可使臨床醫生在治療胃痛時不局限于個別方劑、藥物。臨床上胃痛的病因可分為虛、實兩大類。正虛主要涉及脾胃虛寒、胃陰不足,中焦虛寒,胃失溫養,胃陰不足,潤降失司,不榮則痛。邪實主要由寒、食、郁、濕、瘀5個方面相互摻雜,邪實阻滯,氣機失暢,不通則痛。1.1虛。正虛主要是脾胃虛弱,無以運化濡養,使胃腑不榮,發為疼痛。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胃為水谷氣血之海,脾胃陽虛,陽虛則寒,脾胃虛寒無以化生水谷精微,水谷精微乏源則無以濡養脾胃,不榮則痛;脾胃陽虛,推動乏力,易生痰濕反困中焦,阻滯氣機,不通則痛;胃陰不足,潤降失常,胃失滋養,不榮則痛。脾胃虛寒的主要臨床表現有胃脘隱痛,綿綿不休,喜溫喜按,泛吐清水,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脈虛緩無力;胃陰不足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胃脘隱隱灼痛,嘈雜似饑,或似饑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結,舌紅少津,脈弦細無力。胃痛虛證臨床常見證型有脾胃虛寒證、胃陰不足證、陽虛氣滯證、陽虛痰凝證及陽虛血瘀證。1.2寒、食。寒證、食積證常見,其起病多由外內侵襲所致。寒證乃寒邪犯胃,困遏中焦,凝滯氣機,氣血不暢,無以溫養所致。寒為陰邪,主收引凝滯,易困遏陽氣。寒凝血脈,氣血不榮,不榮則痛,故胃脘部寒冷暴痛。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胃痛暴作,拘急冷痛,惡寒喜暖,得溫痛減,遇寒加重,舌苔薄白,脈弦緊。食積證痛前常有暴飲暴食、飲食不節病史。胃為水谷之海,主受納腐熟水谷。食積于胃,停積難化,或胃氣虛弱,飲食不慎,停滯難化,導致胃失和降,氣機不暢,不通則痛。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胃脘疼痛,脹滿拒按,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減,不思飲食,矢氣及便后痛減,舌苔厚膩,脈滑。這兩個證型的主要病機均為外邪侵襲,阻遏氣機,導致胃氣不降,不通則痛。1.3郁。郁證是關鍵。胃痛的基本病機為胃氣郁滯,失于和降,不通則痛。脾胃為中焦樞紐,調節中焦氣機運行。肝氣主疏泄,暢達氣機,協調脾胃之氣的升降運動。情志失調,導致肝氣郁結,橫逆犯胃,胃氣阻滯,不通則痛?!堆C論•臟腑病機論》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逼渲饕R床表現為胃脘脹痛,或攻撐竄動,牽引背脅,遇怫郁煩惱則痛作或痛甚,噯氣、矢氣則痛減,胸悶嘆息,大便不暢,舌苔薄白,脈弦。郁證的主要病機為情志不暢,阻滯氣機,不通則痛。1.4濕。濕證是重點。脾為中焦濕土,最易感受濕邪。外濕內侵,或因脾胃素虛,釀生痰濕,導致濕邪困脾,阻遏氣機;濕邪困脾,日久化熱,濕熱相合,共阻氣機;或因胃火熾盛,熱蒸濕動,導致濕熱困脾。濕熱蘊結,胃氣痞阻,不通則痛。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胃脘灼痛,吐酸嘈雜,脘痞腹脹,納呆惡心,口渴不欲飲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濕證主要病機為濕熱相合,困阻脾胃,阻滯氣機,不通則痛。1.5瘀。瘀證需重視。瘀血致病,病證復雜,最易阻滯氣機。因氣滯、血熱、血寒及氣虛等原因導致瘀血停胃,既阻滯氣機,又影響新血生成,使胃腑失養,引起疼痛。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胃脘刺痛,痛有定處,按之痛甚,入夜尤甚,甚或出現黑便或嘔血,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瘀證的病機關鍵在于瘀血既阻滯氣機又導致胃腑失養。
2據機立法
消化性潰瘍治療論文
【關鍵詞】消化性潰瘍;中醫藥療法;綜述文獻
消化性潰瘍是臨床多發病、常見病,屬中醫學胃脘痛、吞酸范疇?,F將近年來中醫藥治療消化性潰瘍情況綜述如下。
1中藥治療
1.1湯劑治療辛銘金[1]采用自擬益氣合瘍湯治療消化性潰瘍50例?;痉?黃芪、海螵蛸、蒲公英、蘇梗各30g,黨參、炒白術、茯苓、川楝子各20g,浙貝母10g,白及、延胡索各15g,黃連、炙甘草各6g。加減:氣滯腹脹加川厚樸、炒萊菔子、枳殼;納差加焦三仙、雞內金;瘀血刺痛加蒲黃、五靈脂;噯氣加代赭石、降香、公丁香;惡心嘔吐加白豆蔻仁、半夏;嘈雜吞酸加吳茱萸;出血加血余炭;胃陰不足加黃精、石斛;便秘加大黃、枳實。日1劑,水煎服,30日為1個療程。結果:全部50例,痊愈38例,減輕11例。楊翠萍等[2]采用胃神一號治療消化性潰瘍60例。藥用:生黃芪20g,桂枝、枳殼、大棗、炙甘草各6g,白芍藥、丹參、麥門冬、天花粉、延胡索、川楝子、北柴胡、郁金各10g,黃連12g,吳茱萸2g,煅瓦楞子、北沙參、白扁豆、白術各15g。日1劑,水煎服,分3次餐前服,服用6周??傆行?1.7%。朱衛東[3]采用托里消毒散加味治療消化性潰瘍52例。藥用:黨參、茯苓、當歸各12g,黃芪、金銀花各20g,白術、連翹、浙貝母各10g,炒白芍藥15g,白芷、甘草各6g,海螵蛸30g。痛甚加制乳香、制沒藥。日1劑,水煎分3次餐后服??傆行?4.23%。徐中菊等[4]采用養胃煎治療消化性潰瘍128例。藥用:太子參、炒白術各12g,浙貝母、乳香、赤芍藥各15g,沒藥、三七(搗碎)、孩兒茶、當歸各10g,肉桂7.5g。日1劑,水煎服,2周為1療程。結果:痊愈48例,好轉69例。陳照云等[5]采用半夏瀉心湯治療消化性潰瘍44例?;痉?人參、干姜、大棗、炙甘草各10g,姜半夏12g,黃連5g,黃芩6g。熱甚黃芩、黃連增量;寒甚干姜增量;血瘀加蒲黃、五靈脂;氣滯加枳實、川楝子;泛酸加瓦楞子、海螵蛸、白及等;虛寒加高良姜、桂枝等。日1劑,水煎服,10日為1個療程??傆行?5%。王存金[6]采用益氣溫中攝血法治療消化性潰瘍60例。藥用:炙黃芪20g,人參、炒白術、阿膠(烊化)、白及、地榆炭、白芍藥、炮姜炭各15g,炙甘草6g。嘔血、出血量多加灶心土;畏寒肢冷加附子;噯氣吞酸加黃連、吳茱萸;胃脘灼熱、便秘加生地黃。日1~2劑,水煎分3~4次服。結果:痊愈48例,顯效10例,好轉2例。白同占[7]采用潰瘍湯加減治療消化性潰瘍128例。方藥:蒲公英、黃芪、海螵蛸各30g,延胡索、川貝母、甘草各12g,白及10g,白芍藥(或赤芍藥)12g。兼寒(寒熱錯雜)型加白芷10g、高良姜10g、桂枝10g、薏苡仁30g;兼瘀型加漢三七(分沖)3g,地榆炭10g、蒲黃10g、五靈脂10g。日1劑,水煎服。結果:痊愈60例,好轉64例,總有效率96.9%。馬志杭等[8]采用愈胃湯治療消化性潰瘍55例。藥用:黃芪、黨參、白術、丹參、延胡索、白及、海螵蛸各15g,蒲公英32g,黃連、黃柏、甘草各5g。氣滯型加柴胡10g、枳殼10g;郁熱型加梔子9g、郁金12g;陰虛型加北沙參15g、石斛12g;虛寒型加附子10g、高良姜6g。日1劑,水煎服,8周為1個療程??傆行?4.55%。
1.2成方治療馬錫金等[9]采用胃康膠囊(藥物組成:三七、珍珠、白及、海螵蛸、黃芩、黃連、大黃、丹參、郁金、烏藥、砂仁、白芍藥、白術、黨參、甘草等)治療消化性潰瘍56例。結果:臨床治愈48例,有效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4%。張達旭等[10]采用胃痛散(藥物組成:白芍藥、延胡索各5kg,甘草7.5kg,白及、花蕊石、焦麥芽、合歡皮各2.5kg,黨參、陳皮各0.5kg。共研細末,過6號篩。每袋10g)治療消化性潰瘍360例,1個月為1個療程。結果:治愈94例,顯效180例,有效72例,總有效率96%。余關順等[11]采用除螺愈瘍散(枳實、白及各10g,呋喃唑酮1.2g。研末,過80目篩)治療消化性潰瘍100例。結果:治愈88例,有效12例。王平[12]采用白及枇杷丸(藥物組成:白及60g,炙枇杷葉、阿膠、藕節各30g,海蛤粉20g,生地黃10g)治療消化性潰瘍114例。結果:顯效85例,有效22例,總有效率96.49%。吳緒祥等[13]采用平肝健胃沖劑(含黨參84g,白茅根350g,茯苓、黃芩、柴胡、雞內金、延胡索、郁金、川楝子各70g,吳茱萸6g,蒲公英140g,煅瓦楞子105g。水煎,制成浸膏,加淀粉,烘干,分成84包)治療消化性潰瘍172例。結果:治愈124例,顯效28例,有效15例。劉玉杰等[14]采用蒙藥六味安消散(訶子、山奈、大黃、寒水石、石堿、木香)治療消化性潰瘍40例。結果:痊愈35例,好轉4例,未愈1例,總有效率97.5%。袁喜梅[15]采用香砂養胃丸治療消化性潰瘍106例。藥用:木香、砂仁、白術、陳皮、茯苓、半夏(制)、香附(醋制)、枳實(炒)、白豆蔻(去殼)、厚樸(姜制)、藿香、甘草等。結果:治愈96例,有效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7.1%。
2中西醫結合治療
中醫治療慢性胃炎探究論文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慢性胃炎的中醫治療方法。方法:利用中醫辨證論治,對慢性胃炎分型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熱熾盛型、肝胃氣滯型、瘀阻胃絡型、胃陰虧虛型)的診治方法。結果:大部分患者病情好轉,癥狀明顯減輕。結論:在臨床通過健脾和中、清脾瀉熱、降逆和胃、疏肝泄熱、調氣和胃、活血化瘀、養陰益胃等治法治療慢性胃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論文關鍵詞】慢性胃炎;中醫;辯證分型
慢性胃炎的發病率居消化系統疾病的首位,近年來亦有上升趨勢。中醫中藥治療本病具有療效好、價格廉、不良反應少、復發率低的特點,適用于廣大農村推廣運用,現將個人的診療體會介紹如下。
1西醫對本病的認識慢性胃炎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發炎、病程長,癥狀持續或反復發作。由于缺乏特異的臨床表現,一般要借助胃鏡檢查,雖從臨床表現很難做出肯定性診斷。
其癥狀的輕重與胃鏡所見的病變程度往往不一致,部分病員毫無癥狀或只訴有消化不良的表現,其常見的臨床表現有:①上腹痛:是最常見的表現,部位多在上腹,以隱痛、鉆痛、脹痛、刺痛較為多見,上腹部壓痛范圍較廣泛,無節律性疼痛,無饑飽加重或減輕的特征;②腹脹:上腹飽脹或全腹脹,進食后更明顯,伴有噯氣;③可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消化不良、泛酸、舌苔厚膩,大便隱血陽性等癥狀;④慢性萎縮性胃炎有時以上腹不適,食欲不振、乏力、消瘦、貧血、腹瀉等癥狀較為突出;⑤巨大皺襞型肥厚性胃炎,除上腹痛等癥狀外,由于血清蛋白經病變的胃黏膜中丟失,因此突出表現為低蛋白血癥,以及由此引起的水腫。胃腺增生性肥厚性胃炎由于大量胃酸的分泌,臨床癥狀酷似十二指腸潰瘍。
2中醫辯證施治可根據以上特點,結合胃鏡及X線檢查再運用中醫基本理論和思維去對應進行辨證施治。我們根據國家中醫管理局1994年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臨床常分五型論治。
中草藥抗真菌研究論文
近年來,由于廣譜抗生素、激素、化療和免疫抑制劑的普遍應用,真菌感染的發病率日益增加。但目前臨床上應用的西藥抗真菌藥物,均存在著療效差、毒性大等缺點。尋找廣譜、高效、低毒的抗真菌新藥已成為藥物研究的熱點。特別是從植物中尋找抗真菌藥物,已成為公認的重要研究方向。我國科學家經過幾十年的探索,發現了許多中藥具有抗真菌作用,分離得到了多種有效化學成分,對這些成分的作用機理作出了初步研究,這些工作為開發抗真菌新藥和中藥用于臨床抗真菌,奠定了堅實基礎。本文對1995年至2004年十年間,中草藥抗真菌的研究文獻,作一綜述。
十年間,有關中草藥抗真菌試驗研究中文文獻約有96篇,對187味中藥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有162味中草藥具肯定的抗真菌作用。
1選擇性弱(指對兩種以上真菌有作用)、具有殺滅真菌作用的中草藥
有些中草藥,表現出對多種真菌的強大抑制或殺滅作用。土槿皮、高良姜、牡丹皮乙醇提取物在較低濃度(1mg/ml)時,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長。肉豆蔻、肉桂、丁香、防己、桂枝、黃柏、急性子、萆解、知母、黃連、菖蒲,乙醇提取物1~10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長。紫苑、徐長卿、藿香、黃芩、鶴虱、丹參[1]、川芎[2]乙醇提取物10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長。蛇床子、莪術、鵝不食草、地骨皮、補骨脂、威靈仙、木香乙醇提取物1~10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長;夜交藤、生地榆乙醇提取物10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啤酒酵母(GL-7)的生長;訶子、白術、紫草、青木香、甘草、當歸乙醇提取物10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長,對白色念珠菌有明顯抑制作用。細辛、馬齒莧、紅花、海桐皮、茜草、蒿本、白芷、白蘚皮、羌活、魚腥草、紫花地丁乙醇提取物10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生長,對白色念珠菌有明顯抑制作用[1]。5%羌活水提物對8種致病性淺部真菌有明顯抑制作用,平均MIC為11.88%[3]。茵陳蒿、郁金、獨活乙醇提取物10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生長,對啤酒酵母(GL-7)有強大抑制作用。姜黃、大黃乙醇提取物10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啤酒酵母(GL-7)生長,對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有明顯抑制作用[1]。姜黃揮發油和姜黃水浸出液對13種常見致病真菌最低抑菌濃度為1.50~0.08%和2.50~0.16%[4]。大黃的抗真菌作用僅表現在抗皮膚癬菌方面,MIC較高(50~100mg/ml)[5],對白色念珠菌和新生隱球菌的MIC為100.0、25.0mg/ml[6],其水煎劑對馬拉色菌的MIC為250mg/ml[7]。東北刺人參揮發油對紅色毛癬菌、犬小孢子菌、須癬毛癬菌、紫色毛癬菌、斷發毛癬菌等常見皮膚癬菌的MIC為0.06%~0.13%,MF(最低殺菌濃度)為0.13%~0.25%[8]。生姜乙醇提取物對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犬小孢子菌、絮狀表皮癬菌,MIC為0.06%~0.13%,MFC為0.13%~0.25%[9]。五倍子乙醇提取物1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長,對威克海姆原藻有明顯抑制作用[1]。蒼術萃取浸出液對斷發癬菌等10種不同真菌的MIC和MFC(50%藥物浸出液乳劑體積/100ml)在1.0~4.0之間[10]。
2選擇性強(指僅對一種真菌有作用)、具有殺滅真菌作用的中草藥
八角茴香乙醇提取物1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生長;野菊花、忍冬藤、青蒿、蘆薈、骨碎補、萊菔子、老鸛草、兒茶、胡黃連、木鱉子、小茴香、淫羊藿、紫蘇乙醇提取物10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生長[1]。青蒿對8種致病性淺部真菌有明顯抑制作用[3],其水煎劑對馬拉色菌有明顯抑制作用(MIC:225mg/ml)[4];烏梅、透骨草、生側柏、連翹、川槿皮乙醇提取物10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啤酒酵母(GL-7)生長[1]。
中藥學教學改革意義參考
臨床《中藥學》是在中醫藥基本理論指導下,以研究中藥的基本理論、功效及臨床應用為核心,以辯證用藥為依據的一門基礎學科[1]。同時又是從基礎學科過渡到臨床各科的橋梁。中藥學在整個中醫基礎課程中是比較難以掌握的一門課程,體例單一、重復,藥與藥之間內容沒有必然的聯系,再加上初學者沒有臨床經驗,很難記憶每一味中藥的性質及功效,更談不上應用了。因此如何使學生更好地學好中藥學,培養出優秀的中醫師,提高中藥學教學質量,顯得尤為重要。本人在二十多年的《中藥學》教學生涯中,積累了一些經驗,采用層次遞進教學法[2]及PBL教學模式[3]相結合的形式,在《中藥學》教學中取得很好的效果,現將PBL教學模式及層次遞進教學法在《中藥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與同道分享。
1層次遞進教學法
層次遞進教學法是將《中藥學》教學內容分為不同層次實施教學的方法。以層次結構為主要框架,進行教學研究。如以章節為層次、以藥物性能功效為層次、同一章節兩味藥進行對比、綜合歸納每一章節藥物特點為層次等。
1.1優勢
層次遞進教學法的優勢是可使學生從簡單、重復繁瑣的中藥學教學體例中,感到學習中藥學的興趣,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由淺入深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加深對中藥的印象;其次可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及教學效果,提升教師的責任心,并且還可培養學生的思維模式[4]。另外,還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記憶中藥,理清中藥分類,使其對《中藥學》有一個全面系統的理解,引導學生理性認識中藥,融會貫通,靈活用藥,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這種分層遞進講述中藥學的形式,對學生高效率的掌握中藥是非常有幫助的。
1.2層次遞進教學思路
中草藥抗真菌研究論文
【關鍵詞】,抗真菌
關鍵詞:中草藥;抗真菌;回顧
近年來,由于廣譜抗生素、激素、化療和免疫抑制劑的普遍應用,真菌感染的發病率日益增加。但目前臨床上應用的西藥抗真菌藥物,均存在著療效差、毒性大等缺點。尋找廣譜、高效、低毒的抗真菌新藥已成為藥物研究的熱點。特別是從植物中尋找抗真菌藥物,已成為公認的重要研究方向。我國科學家經過幾十年的探索,發現了許多中藥具有抗真菌作用,分離得到了多種有效化學成分,對這些成分的作用機理作出了初步研究,這些工作為開發抗真菌新藥和中藥用于臨床抗真菌,奠定了堅實基礎。本文對1995年至2004年十年間,中草藥抗真菌的研究文獻,作一綜述。
十年間,有關中草藥抗真菌試驗研究中文文獻約有96篇,對187味中藥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有162味中草藥具肯定的抗真菌作用。
1選擇性弱(指對兩種以上真菌有作用)、具有殺滅真菌作用的中草藥
有些中草藥,表現出對多種真菌的強大抑制或殺滅作用。土槿皮、高良姜、牡丹皮乙醇提取物在較低濃度(1mg/ml)時,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長。肉豆蔻、肉桂、丁香、防己、桂枝、黃柏、急性子、萆解、知母、黃連、菖蒲,乙醇提取物1~10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長。紫苑、徐長卿、藿香、黃芩、鶴虱、丹參[1]、川芎[2]乙醇提取物10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長。蛇床子、莪術、鵝不食草、地骨皮、補骨脂、威靈仙、木香乙醇提取物1~10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長;夜交藤、生地榆乙醇提取物10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啤酒酵母(GL-7)的生長;訶子、白術、紫草、青木香、甘草、當歸乙醇提取物10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長,對白色念珠菌有明顯抑制作用。細辛、馬齒莧、紅花、海桐皮、茜草、蒿本、白芷、白蘚皮、羌活、魚腥草、紫花地丁乙醇提取物10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生長,對白色念珠菌有明顯抑制作用[1]。5%羌活水提物對8種致病性淺部真菌有明顯抑制作用,平均MIC為11.88%[3]。茵陳蒿、郁金、獨活乙醇提取物10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生長,對啤酒酵母(GL-7)有強大抑制作用。姜黃、大黃乙醇提取物10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啤酒酵母(GL-7)生長,對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有明顯抑制作用[1]。姜黃揮發油和姜黃水浸出液對13種常見致病真菌最低抑菌濃度為1.50~0.08%和2.50~0.16%[4]。大黃的抗真菌作用僅表現在抗皮膚癬菌方面,MIC較高(50~100mg/ml)[5],對白色念珠菌和新生隱球菌的MIC為100.0、25.0mg/ml[6],其水煎劑對馬拉色菌的MIC為250mg/ml[7]。東北刺人參揮發油對紅色毛癬菌、犬小孢子菌、須癬毛癬菌、紫色毛癬菌、斷發毛癬菌等常見皮膚癬菌的MIC為0.06%~0.13%,MF(最低殺菌濃度)為0.13%~0.25%[8]。生姜乙醇提取物對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犬小孢子菌、絮狀表皮癬菌,MIC為0.06%~0.13%,MFC為0.13%~0.25%[9]。五倍子乙醇提取物1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長,對威克海姆原藻有明顯抑制作用[1]。蒼術萃取浸出液對斷發癬菌等10種不同真菌的MIC和MFC(50%藥物浸出液乳劑體積/100ml)在1.0~4.0之間[10]。
泰醫學藥味理論及中醫學比較分析
[摘要]基于歷代泰醫學經典文獻及現代泰醫學研究成果,系統總結提煉泰醫學的藥味概念溯源、藥味作用、藥味配伍、藥味與四元素、藥味的臨床運用等藥味理論,并將泰藥九味理論與中藥五味理論進行比較,以期進一步豐富和深化兩種傳統醫學對于方藥理論的理解和應用。泰醫學藥味理論的基本內涵與中醫學相似,但在藥味的分類上更為詳細,并且在方劑藥物配伍上也有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泰醫學;泰藥學;藥味;藥性;九味;四元素;中醫學
泰醫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傳統醫學,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及獨特的用藥思想。泰醫用藥是以四元素理論為基礎,以藥味與藥性理論為指導而形成的。藥味理論是泰醫方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臨床選方用藥必須掌握的理論知識。但由于泰醫學的大量傳統文獻被燒毀,有經驗的行醫者嚴重匱乏等問題,泰醫學的藥味理論研究仍顯龐雜而混亂,并限制了泰醫學的發展?;诖?,筆者詳細整理泰醫學的藥味理論并將其與中醫學的五味理論進行比較,通過參閱歷代泰醫學經典文獻及現代研究成果,如《大藏經》、《那萊王醫學書》、《泰醫經典大全》、《泰醫經典》、《泰藥學》、《方劑學》、《中藥學》、Thaijo、Googlescholar及中國知網數據庫等,以解釋泰醫九味理論,并比較中醫、泰醫藥味的異同點。
1泰醫學藥味理論辨識
1.1藥味概念溯源
在佛陀時代,藥味與藥性被統稱為“滋味”。《大藏經·大義釋》云:“味于舌出現,舌之感覺為味,味即食物、即食物味之所?!盵1]106《大藏經·本生經》云:“藥有咸、酸、苦、辛、惡、甘、澀七味,酒也是一種味道?!盵1]198《大藏經·相應部》云:“藥味有甘、淡、美、臭、寒、熱?!盵1]655可見人們對藥味的認識是從品嘗食物的經驗中得來。味道是舌頭接觸食物或藥物后,利用味覺,通過食物或藥物與味蕾的相互作用,而體會出的不同滋味。古人總結的味道有多種,包括酸、甘、苦、辛、咸、澀、淡等,另外還有一些跟感受有關的滋味,如美味、臭味等。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臨床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經驗逐漸深入細化,并形成了泰醫學的藥味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