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病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8 08:48: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高血壓病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血壓病預防知識宣傳研究
目前在我國高血壓病的知曉率、治療率很低.控制率則更低.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和人民健康的需要因此.加強對高血壓病預防知識的宣傳和對高血壓病人的健康教育.已勢在必行現根據我院近兩年的教工體檢情況和所轄社區人員高血壓患病情況的調查.并結合我院現有的衛生技術人員條件和醫療護理方面的師資力量情況.就高血壓病預防保健的宣傳教育問題作一些探討。
1宣傳教育的范圍
按照國家衛生部醫療衛生防病在先.預防教育面向社區、面向人群的要求.我院衛生所聯合我院教務處充分利用我院在衛生技術和醫療護理方面的人力資源優勢.積極拓寬宣傳教育工作的覆蓋面。高血壓病預防保健宣傳教育覆蓋的人群為:全體教職工(含離退休人員),全體學生.所轄社區居民.廣大社會人群。
2宣傳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傳統的防病保健宣傳教育方法簡單.途徑單一,這種落后的、被動式的宣傳教育方式、方法根本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與現代科技發展水平也不相適應結合我院目前的實際條件.我們應當努力采用先進、多元化及主動的宣傳教育方式及方法去開展各種防病保健宣傳教育活動
2.1以發放宣傳材料為主的宣教方法
降低高血壓病發病率論文
現在,高血壓患病率逐年增多,而高血壓又是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和危險因素,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提高社會人群的知曉率是必要及迫切的。
1定義和診斷標準
1.1定義血壓是指血液在血管內流動,對血管壁產生的側壓力。血壓包括收縮壓和舒張壓。收縮壓是指心臟收縮時,血液對血管壁的側壓力,也即高壓;舒張壓是指心臟舒張時,血液對血管壁的側壓力,也即低壓。高血壓是以血壓升高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綜合征。
1.2診斷標準
如果患者的收縮壓與舒張壓分屬不同的級別時,則以高的分級為準。既往有高血壓病史,目前正在使用抗高血壓藥物,現血壓雖未低于140/90mmHg,亦應診斷為高血壓。須明確的是,高血壓的診斷必須以未服用降壓藥物情況下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多次血壓測定所得的平均值為依據。
從指導治療和判斷預后的角度,對高血壓患者作了心血管危險分層高血壓患者心血管危險分層標準
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病論文
【關鍵詞】高血壓病中西醫結合療法綜述
高血壓病屬中醫“眩暈”、“頭痛”范疇。長期服用中西醫降壓藥,仍是目前防治高血壓病的主要措施之一。研究表明,很多中藥成分具有降壓、擴張血管、改善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對改善高血壓病癥狀,治療并發癥有一定優勢。
1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肝陽易升,肝火易沖。腎為一身陰液之根,肝有賴腎水以滋養,故發病與肝腎關系密切。主要病因:①情志所傷,長期惱怒憂思,導致肝郁氣滯,損傷肝陰,下劫腎陰,陰不制陽,肝陽上亢;②內傷虛損,可導致腎精不足,陰陽失調,心腎不交,下不制上,頭昏視物模糊;③飲食失節,起居失常。嗜食肥甘,導致痰濕內生,運化無力,體胖,脈絡受阻,或嗜酒,嗜煙,勞逸失度,起居無常,導致眩暈發作;④體質因素,是指先天與后天相結合而表現出來的整體生理功能及特性,適應社會自然諸多方面的能力;⑤瘀血內阻,絡脈不通,血流受阻而致血壓升。總之,高血壓病的病理變化主要責之“陰陽失調,氣血紊亂,心腎不交”等。
高血壓病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一般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①高級神經中樞功能失調。由于某些因素引起強烈的、長期的刺激,導致精神、神經過度緊張,使大腦皮層功能紊亂,興奮與抑制功能失調,皮質下血管舒縮中樞形成以血管收縮神經沖動占優勢的興奮灶,使全身小動脈痙攣,外周阻力增加,血壓升高;②遺傳因素。據統計,有高血壓病家族史的約占50%~60%,多為遺傳性缺陷,患者對各種應激的血管反應性增強;③腎臟因素。腎素分泌增多,腎素在肝中形成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作用下,產生的血管緊張素,后者具有很強的全身細小動脈持久的收縮作用,升高血壓,同時又能刺激腎上腺皮質分泌大量醛固酮儲留水鈉,使血壓進一步增高。此外,環境因素、內分泌因素等均可導致血壓升高。
2辨病治療和辨證施治
高血壓病老年患者服藥依從性護理論文
[摘要]目的分析108例高血壓病老年患者服藥依從性差的原因及提高高血壓病老年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個體化護理對策。方法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108例高血壓病人進行調查,分析其服藥依從性差造成血壓控制不理想的主要原因。結果知識缺乏;藥物的不良反應;所服藥物費用與其經濟狀況不相適應;聯合服藥的種類多或每日服藥的次數多、持續服藥時間長;老年人智力衰退、記憶力、理解力下降等生理因素是影響老年病人服藥依從性的主要因素,并根據服藥依從性的因素制定合理的護理對策。結論提出加強健康教育;減少藥物副反應;根據病人家庭經濟狀況,選用降壓藥物;按梯度給藥;盡可能減少服藥的種類和劑量;根據老年人身體生理狀況,須做好家屬工作,配合做好護理工作,是提高老年人服藥依從性,確保降壓效果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高血壓病老年患者;服藥依從性;個體化護理
高血壓病是常見的嚴重威脅中老年人健康的一種心血管疾病。本病病程長、控制難、服藥時間長、不易根治,多數需終身服藥是本病防治的難點。據最近InterAsia在我國抽樣調查35~47歲高血壓病患者的資料顯示,知曉率為44.7%,治療率為28.2%,而控制率(低于140/90mmHg)僅為8.1%,其原因除醫生正確診斷與治療方案外,患者是否具有良好的服藥依從性,按醫囑及時足量服用降壓藥物是能否取得理想降壓效果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而社區醫護人員在為老年高血壓患者診療過程中,往往忽視影響高血壓老年患者服藥依從性的相關因素,以致達不到理想的降壓效果。本文通過對本所2003~2006年間收治的108例高血壓老年患者進行問卷調查,找出影響96例(135人次)高血壓病老年患者服藥依從性的相關因素對服藥依從性的影響,采取有效的提高服藥依從性的個體化護理對策,取得滿意的療效。現將影響高血壓病老年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因素及護理對策介紹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2003~2006年間收治的高血壓病患者共156例,發病年齡在35~59歲者占48例,占31%,60歲上者108例,占69%。其中有或有過不按醫囑及時、及量服藥,或不經醫生同意私自換藥、停藥、拒服降壓藥等不依從治療現象者96例,占88%,累計135人次,其中男52例,女44例。文化程度:文盲19例,小學29例,初中31例,高中及以上17例。職業:農民46例,工人32例,干部18例。地域:城市53例,農村43例。
1.2調查方法問卷設計根據護理社會學,治療依從性的原因進行設計的,以問卷調查的方法進行調查。通過對96例(135人次)老年病人問卷調查,影響病人服藥依從性的相關因素為:(1)知識缺乏;(2)藥物的不良反應;(3)聯合服藥的種類多或每日服藥的次數多、持續服藥時間長;(4)所服藥物費用與其經濟狀況不相適應,超過其經濟負擔;(5)老年人智力衰退,記憶力、理解力下降等生理因素;(6)其他原因,共6項內容,由專人負責調查,根據病人直接回答的問題歸納分類。由2名調查員調查的結果,相符率達95%,本次調查問卷的信度可靠。
老年原發性高血壓病護理論文
【關鍵詞】老年原發性高血壓;特點;護理
老年原發性高血壓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其病理特點是以體循環動脈壓升高為主的臨床候群。原發性高血壓病病程長,發展也不平衡,對心、腦、腎等重要器官可造成嚴重損傷,對腦的影響主要為腦血管意外,長期血壓增高可造成腦出血的發生。同時,由于高血壓可加速動脈粥樣硬化,而使患者出現一過性腦缺血,甚至腦血栓形成。對于心臟因持續血壓增高,使左心室負荷增加,最終發生左心衰竭。原發性高血壓病基本護理常規很容易掌握,但是不少老年人血壓增高是隨年齡增長的生理變化,不引起人們的重視,忽視護理。現將筆者多年來對老年原發性高血壓病的護理應注意的問題,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126例,男74例,女52例。年齡60~85歲,平均74歲。病例符合1999年WHO確定的原發性高血壓診斷標準: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一期高血壓54例,二期高血壓42例,三期高血壓30例。
2藥物治療及療效觀察
2.1藥物治療:60歲以上的老年高血壓患者常選擇6大類藥物控制血壓,即利尿劑、α-受體阻滯劑、β-受體阻滯劑、鈣通道阻滯劑(CCB)、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和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ARB),由于降壓治療常需終生用藥,因此還應考慮到患者的經濟承受能力。聯合用藥原則:第一線降壓藥利尿劑,應根據病情聯合CCB或ACEI;有缺血性腦血管病且心率慢的60歲以上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不用β受體阻滯劑而首選CCB或ACEI;心肌肥厚、糖尿病腎病患者應首選ACEI,但血肌酐高者慎用。需要ACEI而不能耐受ACEI副作用者,選用ARB。
高血壓病老年患者服藥依從性護理論文
[摘要]目的分析108例高血壓病老年患者服藥依從性差的原因及提高高血壓病老年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個體化護理對策。方法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108例高血壓病人進行調查,分析其服藥依從性差造成血壓控制不理想的主要原因。結果知識缺乏;藥物的不良反應;所服藥物費用與其經濟狀況不相適應;聯合服藥的種類多或每日服藥的次數多、持續服藥時間長;老年人智力衰退、記憶力、理解力下降等生理因素是影響老年病人服藥依從性的主要因素,并根據服藥依從性的因素制定合理的護理對策。結論提出加強健康教育;減少藥物副反應;根據病人家庭經濟狀況,選用降壓藥物;按梯度給藥;盡可能減少服藥的種類和劑量;根據老年人身體生理狀況,須做好家屬工作,配合做好護理工作,是提高老年人服藥依從性,確保降壓效果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高血壓病老年患者;服藥依從性;個體化護理
高血壓病是常見的嚴重威脅中老年人健康的一種心血管疾病。本病病程長、控制難、服藥時間長、不易根治,多數需終身服藥是本病防治的難點。據最近InterAsia在我國抽樣調查35~47歲高血壓病患者的資料顯示,知曉率為44.7%,治療率為28.2%,而控制率(低于140/90mmHg)僅為8.1%,其原因除醫生正確診斷與治療方案外,患者是否具有良好的服藥依從性,按醫囑及時足量服用降壓藥物是能否取得理想降壓效果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而社區醫護人員在為老年高血壓患者診療過程中,往往忽視影響高血壓老年患者服藥依從性的相關因素,以致達不到理想的降壓效果。本文通過對本所2003~2006年間收治的108例高血壓老年患者進行問卷調查,找出影響96例(135人次)高血壓病老年患者服藥依從性的相關因素對服藥依從性的影響,采取有效的提高服藥依從性的個體化護理對策,取得滿意的療效。現將影響高血壓病老年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因素及護理對策介紹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2003~2006年間收治的高血壓病患者共156例,發病年齡在35~59歲者占48例,占31%,60歲上者108例,占69%。其中有或有過不按醫囑及時、及量服藥,或不經醫生同意私自換藥、停藥、拒服降壓藥等不依從治療現象者96例,占88%,累計135人次,其中男52例,女44例。文化程度:文盲19例,小學29例,初中31例,高中及以上17例。職業:農民46例,工人32例,干部18例。地域:城市53例,農村43例。
1.2調查方法問卷設計根據護理社會學,治療依從性的原因進行設計的,以問卷調查的方法進行調查。通過對96例(135人次)老年病人問卷調查,影響病人服藥依從性的相關因素為:(1)知識缺乏;(2)藥物的不良反應;(3)聯合服藥的種類多或每日服藥的次數多、持續服藥時間長;(4)所服藥物費用與其經濟狀況不相適應,超過其經濟負擔;(5)老年人智力衰退,記憶力、理解力下降等生理因素;(6)其他原因,共6項內容,由專人負責調查,根據病人直接回答的問題歸納分類。由2名調查員調查的結果,相符率達95%,本次調查問卷的信度可靠。
肝風理論針藥結合如何治療高血壓病
【摘要】本文主要介紹趙瑞成教授基于“肝風”理論治療高血壓病的經驗。趙瑞成教授基于中醫辨證論治理念,結合多年臨床經驗,認為高血壓病屬于中醫眩暈、頭痛范疇,多由肝風內動導致,治療上以平肝息風通絡為主,隨癥加減,針藥結合,多獲良效。并附驗案1則,以資臨床借鑒。
【關鍵詞】高血壓病;肝風;針藥
原發性高血壓病是以體循環動脈壓升高[收縮壓≥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張≥90mmHg]為主要表現的心血管綜合征,屬于“眩暈”“頭痛”等范疇[1]。高血壓病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險因素,長期高血壓會造成心、腦、腎等靶器官受損,進而引起嚴重的并發癥如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腎臟病等,已經成為一項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2]。趙瑞成主任醫師從事內科、針灸科臨床研究三十余年,治療內科病癥方面經驗豐富。高血壓病屬于內科常見病,病變涉及心、肝、腎等諸多臟器,其變動在肝,根源在腎[3]。肝者,風木之臟,內寄相火,主升,主動,飲食不節、勞逸失常、內傷虛損、精神因素等均可引起本病的發生,長期精神緊張或惱怒憂思可使肝氣郁結,郁久化火,肝火亢盛,氣血上逆,上擾頭目,便可引起眩暈、血壓升高而導致本病[4]。中醫內科常把高血壓病分為肝陽上亢型、陰虛陽亢型、陰陽兩虛型、肝腎陰虛型四個證型及內風、血瘀、痰阻三個兼證。然趙教授結合多年臨床經驗,根據《素問·至真要大論篇》中有“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的理論,認為高血壓病為“風、火、痰、虛、瘀”等病因導致肝風內動即“肝風”病機,提出“平肝息風通絡”治療思路,采用針藥結合治療高血壓病,收效甚佳。筆者有幸從師學習,現將趙瑞成教授臨床運用針藥結合治療高血壓病的臨證經驗進行如下歸納總結,以供參考。
1肝風的形成
高血壓病在中醫上隸屬于“眩暈”“頭痛”范疇,其致病因素為“風、火、痰、虛、瘀”五類。趙教授認為本病病機雖錯綜復雜,然不外乎實肝風和虛肝風兩大類:實肝風,或風、火、痰、瘀傷及肝而引動肝風,或肝陽、肝火上擾,化而生風;虛肝風,或氣血陰陽虛生風,或肝腎陰虛化風,虛實常互為因果。
1.1“風邪”與“肝風”
早期高血壓病人護理控制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護理干預與高血壓降壓療效的關系。方法156例高血壓病患者隨機分成護理干預組爭對照組,干預組在藥物治療基礎上進行護理干預,比較兩組血壓達標率。護理干預措施包括分析患者心血管危險因素、指導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合理用藥、保持良好心態、動態監測血壓等。結果干預組80例,血壓達標57例,達標率71.2%;對照組76例,血壓達標39例,達標率51.3%。結論護理干預可提高高血壓患者的血壓達標率。
關鍵詞:高血壓;護理干預;血壓達標率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近年高血壓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004年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調查結果硅示,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為18.8%,估計全國患者數超過1.6億。與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者數約增加7000萬人。
但人們對高血壓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卻處于較低水平。高血壓病不但直接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還給國家、家庭和個人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研究顯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導致近年來高血壓患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高血壓防治應與控制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包括改變不良生活方式相結合。近年來,結合筆者的實踐,對來我中心治療的患者和體檢中發現的高血壓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現介紹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自2006年2月至2007年8月對在我中心進行健康體檢或就診的患者,按2005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版中的血壓測量方法,給患者測量血壓,以WHO高血壓診斷標準,選出確診高血壓病并同意接受觀察的患者。共入選并完成1年隨訪的高血壓病患者156例,其中男97例,女59例,年齡33—72歲(平均46歲),分成護理干預組和對照組。護理干預組80例,對照組76例。兩組間年齡、性別、吸煙、超重、合并糖尿病、高脂m癥、心腦血管病史構成比無差異。兩組患者的降壓藥物治療由醫師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決定。干預組在降壓治療基礎上加用護理干預。人選時血壓分級及隨訪末期用藥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小議高血壓冠心病藥物的用途
【摘要】目的觀察高血壓病患者P-選擇素水平變化,探討其在高血壓病發生冠心病事件中的作用。方法研究病例分為單純高血壓病組、高血壓病合并冠心病組(CAD組),并設正常對照組。采用ELISA方法測定血漿P-選擇素及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結果單純高血壓病患者與高血壓病合并CAD患者血漿P-選擇素濃度分別為(26.21±4.92)ng/ml,(31.05±5.78)ng/ml,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16.54±3.32)ng/ml,差異有顯著性(P<0.05)。但是,單純高血壓病組與高血壓病合并CAD組血漿P-選擇素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單純高血壓組血漿P-選擇素水平在治療2個月后下降(21.76±4.19)ng/ml,與治療前差異有顯著性。合并CAD的高血壓病患者中cTnI均數為(0.18±0.06)ng/ml。相關分析顯示,CAD組血漿P-選擇素水平與cTnI水平Pearson相關系數為0.492,二者呈正相關(P=0.001)。單純高血壓病患者與高血壓病合并CAD患者血漿hsCRP分別為(3.85±0.47)ng/ml,(5.52±0.56)ng/ml,均高于對照組(1.77±0.35)ng/ml,且合并CAD的患者hsCRP的水平要高于單純高血壓組。結論高血壓病患者體內存在血小板的活化,血漿P-選擇素持續處于較高的水平是高血壓病發生CAD的危險因素。
【關鍵詞】高血壓病;P-選擇素;高敏C反應蛋白;冠心病
近年隨著對冠心病研究的不斷深入,在傳統的危險因素基礎上,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危險因素及發病學說。研究發現,高血壓作為冠心病的危險因素一方面使冠脈灌注壓升高,血管壁張力增加,易導致冠脈內膜損傷,促進斑塊的形成或使已形成的穩定斑塊破裂,并與其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因素相互作用,加速冠狀動脈及其分支粥樣病變進程。長期以來人們對血小板在動脈粥樣硬化中的作用認識不足,近年來的一些研究顯示血小板作為“炎癥細胞”,其活化釋放的一些炎癥介質直接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和發展,并且與斑塊的不穩定有關[1]。既往的研究發現[2-4],高血壓病患者及不穩定心絞痛患者體內存在血小板活化,本研究旨在探討高血壓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及炎癥在高血壓發生冠心病事件中的作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單純高血壓病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齡42~69歲,平均(52.6±10.1)歲,門診新診斷為高血壓的患者,無冠心病事件發生。高血壓病合并冠心病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齡45~70歲,平均(58.1±11.3)歲,均為新診斷的冠心病患者,既往有高血壓病史,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穩定性心絞痛(UAP)患者,穩定性心絞痛患者。正常對照組50名,男25,女25例,年齡43~62歲,平均(52.1±8.3)歲。高血壓病診斷符合WHO(1999)標準: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排除了繼發性高血壓、出、凝血疾病、糖尿病及肝腎異常等病。冠心病入選和剔除標準:冠心病入選病例均經冠狀動脈造影確診,管腔直徑狹窄≥50%;包括①AMI的診斷根據WHO標準:持續典型的胸痛30min以上;典型心電圖動態變化;心肌酶(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MB或肌鈣蛋白)動態變化。具有以上任何兩項確診;②UAP的診斷標準:近48h內有靜息或自發性心絞痛發作至少一次,但無心肌壞死的心肌酶譜改變,同時伴有心電圖上ST壓低或T波的改變;③正常對照者入選條件:對照與病例進行性別、年齡配對,無心血管疾病史、心電圖無異常者,包括部分冠脈造影結果正常者;④凡有下列情況者予以剔除:合并感染性疾病如嚴重的上呼吸道感染、肺部、肝膽道感染等,高熱以及應用炎癥抑制藥物如非固醇類消炎鎮痛藥、類固醇和鴉片類藥物等。
1.2檢測方法各組于診斷確立治療前清晨空腹各抽靜脈血4ml,采用0.13mol/L枸櫞酸鈉抗凝,30min內低溫離心(4℃,4000轉/min×15min)分離血漿,-70℃低溫冰箱保存備測。采用ELISA法測定血漿P-選擇素含量,采用超敏乳膠增強散射比濁法測定高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采用ELISA方法測定。
中醫藥治療頑固性高血壓探究論文
【關鍵詞】頑固性高血壓中醫藥療法辨證分型
頑固性高血壓也稱為難治性高血壓,是一種特殊的臨床類型高血壓,臨床并非少見。2003年美國高血壓預防、檢測、評估與治療全國聯合委員會第7次報告(JNC7)對頑固性高血壓診斷標準做出明確規定:當使用包括1種利尿劑在內的、足夠而合理的3種抗高血壓藥物治療,且所用的3種藥物已達到最大劑量,但血壓仍未控制到140/90mmHg以下目標血壓者應為頑固性高血壓。此外,對于老年單純性收縮期高血壓患者,如果經過足夠劑量3種抗高血壓藥物治療后,其收縮壓仍未降到160mmHg以下者,也稱為頑固性高血壓[1]。中醫藥在改善高血壓病癥狀及防止靶器官損害方面顯示出自身的優勢。
1病因病機
中醫沒有“高血壓”病名,其論述散見于“眩暈”、“頭痛”等病證中。《內經》記載“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腎虛則頭重高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認為本病的眩暈與肝腎有關。《千金方》指出:“肝厥頭痛,肝火厥逆,上亢頭腦也”。“其痛必至巔頂,以肝之脈與督脈會于巔,故肝厥頭痛必多眩暈”。認為頭痛、眩暈是肝火厥逆所致。《丹溪心法》說:“無痰不眩,無火不暈”。認為痰與火是引起本病的另一種病因。一般認為,高血壓的發生是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所致,其病理基礎是肝腎本虧,陽亢失度。病性有虛實之別,虛證多為陰精虧損,氣血虛乏或陰陽兩虛;實證多為風、火、痰、瘀內生。病理特征為本虛標實,風火痰瘀標實癥狀往往是在肝腎陰虧的基礎上產生的,劉力等[2]認為頑固性高血壓主要病因為:①風火上旋;②風痰阻絡;③痰濕內盛。鄭瓊莉[3]觀察103例頑固性高血壓患者發現,頑固性高血壓以痰濕壅盛和陰虛陽亢為多見,分別為45.63%和34.95%。
2辨證分型
臨床上高血壓的分型多采用《中藥新藥治療高血壓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分為肝火亢盛、陰虛陽亢、痰濕壅盛和陰陽兩虛4個證型。此外,還有以下幾種辨證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