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病患者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8 08:55:2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高血壓病患者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血壓病患者左室功能分析論文
【摘要】目的:研究超聲背向散射積分周期平均變化幅度(ACVIB)與高血壓患者左室舒張功能的關系及評估高血壓患者左室舒張功能的可行性.方法:高血壓病117例和對照30例,運用IBS測量室間隔和左室后壁的心肌背向散射積分周期變化幅度(CVIB)并計算左室平均CVIB(averagedCVIB,ACVIB),采用2DE,PW,PWDTI及彩色M型測量左室功能.結果:根據E/A,IVRT,DT將高血壓病患者分為4組:舒張功能正常組(組1,n=34)、松弛異常組(組2,n=28)、充盈假性正常化組(組3,n=36)、限制性左室充盈障礙組(組4,n=19).組1與對照組ACVIB差異無顯著性,而舒張功能異常組(組2,3,4)與對照組相比,ACVIB逐漸減低.線性相關回歸分析表明研究對象ACVIB的變化與Ea,Ea/Aa,Vp呈正相關(r分別0.66,0.72,0.70,P<0.01).結論:ACVIB的減低與舒張功能的減退密切相關,觀察左室心肌ACVIB的變化,可評估高血壓病患者的左室舒張功能.
【關鍵詞】背向散射積分;高血壓;心室功能,左
0引言
超聲背向散射積分(integratedbackscatter,IB)是超聲組織定征(ultrasonictissuecharacterization,UTC)識別的一種方法,常用來評價心肌病變.研究表明分析背向散射積分周期變化幅度(cyclicvariationinintegratedbackscatter,CVIB)能評估心肌組織的收縮功能[1,2],近年來的研究[3]表明左室平均CVIB(averagedCVIB,ACVIB)與高血壓病患者左室舒張功能有顯著的相關性.本研究探討ACVIB在評價高血壓病患者左室舒張功能方面的價值.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小議高血壓病患者的臨床護理
摘要:目的:探討在對高血壓病患者的臨床護理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方法:通過對我院96例患者(男80例,女16例)的分析,從入院48~96h評估高血壓是腦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并探討患者的采集,降壓藥物的使用及臨床防護措施。結果:96例住院患者的病情都得到了相應的降低,血壓得到有效控制。結論:高血壓病除了醫療及護理外,患者出院后的自我監測對穩定高血壓病情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鍵詞:高血壓病患者、臨床護理
高血壓是一種世界性的常見疾病,患者臨床上以體循環動脈壓增高為主。高血壓的病因迄今尚未闡明,主要與年齡大小、職業屬性、所在環境、遺傳基因、食鹽量及體重因素相關,普遍認為,高級神經中樞功能下降在并發癥中占重要地位,而體液、內分泌因素及腎臟等也在并發癥中呈現。經常反復的過度勞累與精神刺激使大腦皮層功能混亂,從而影響了對大腦皮層下血管舒縮中樞的正常運行,形成了以血管收縮帶來的神經沖動為主導的興奮中樞,最終導致細小動脈痙攣,外周血管產生阻力,血壓升高。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壓已日益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當患者確診為高血壓時需要接受長期治療,且根據血壓值及并發癥合理調整治療藥物,故高血壓患者除了臨床治療及護理外,院外的血壓自我監督和測量對高血壓的治療與穩定也很重要。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7年8月在我院內科住院治療患者中,符合高血壓診斷的患者96例,其中,男80例,女16例,年齡最小45歲,最大82歲。
老年高血壓病患者臨床藥學研究
【摘要】目的對老年高血壓患者降壓藥臨床藥學進行系統研究,以便為患者用藥給予參考。方法對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門診治療的175例高血壓老年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分析和總結患者臨床用藥情況。結果本組患者應用頻率最高的降壓藥為擷沙坦、氯氨地平、硝苯地平控釋片,其次是卡托普利、美托洛爾緩釋片、利血平;治療有效率以氯氨地平最高,其次是利血平;用藥不良反應主要是惡心嘔吐、頭暈、皮疹,以卡托普利、硝苯地平控釋片及美托洛爾緩釋片的發生率居高。結論老年高血壓臨床治療藥物品類較多,在療效和不良反應方面有所差異,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用,以確保治療安全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降壓藥;高血壓;老年患者;臨床藥學
高血壓臨床常見的慢性心血管病癥,病理特征為全身動脈壓升高,以老年人為主要發病群。研究表明,高血壓是腦卒中、心衰、冠心病等病癥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嚴重威脅到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質量。臨床上一般應用血管擴張劑、β-受體阻滯劑、鈣通道阻滯劑等降壓藥物治療,但這些藥物品類較多,在藥效、安全性、價格等方面有所差異,為確保患者安全、持續、有效服藥,有必要掌握降壓藥的臨床藥學特征。本文主要對175例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降壓藥的臨床藥學情況進行研究,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門診治療的175例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臨床資料,均通過臨床癥狀、血壓等檢查確診,符合《中國高血壓病診治指南》相關標準[1],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臨床表現為頭暈、頭痛、心悸、疲勞等。排出肝腎功能不全、腦血管病變、血液疾病、意識障礙及妊娠等患者,能按醫囑堅持用藥,均是單一服用降壓藥。其中,男患者93例,女患者82例;65~81歲,平均(69.1±3.7)歲;病程3~21年,平均(12.2±3.6)年;合并糖尿病18例,合并高血脂癥26例。1.2方法。采用回顧分析法對本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詳細掌握患者性別、年齡、血壓、病史及所用降血壓藥物的頻率、藥效及不良反應情況;如對患者的用藥情況不清楚時,可詢問相關主治醫生。用藥治療后,收縮壓控制在140mmHg以下,舒張壓在90mmHg以下判定為有效,反之無效。1.3統計方法。應用Excel文檔整體本組數據,并進行統計處理,計量數據用例數(%)表示。
2結果
小議高血壓冠心病藥物的用途
【摘要】目的觀察高血壓病患者P-選擇素水平變化,探討其在高血壓病發生冠心病事件中的作用。方法研究病例分為單純高血壓病組、高血壓病合并冠心病組(CAD組),并設正常對照組。采用ELISA方法測定血漿P-選擇素及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結果單純高血壓病患者與高血壓病合并CAD患者血漿P-選擇素濃度分別為(26.21±4.92)ng/ml,(31.05±5.78)ng/ml,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16.54±3.32)ng/ml,差異有顯著性(P<0.05)。但是,單純高血壓病組與高血壓病合并CAD組血漿P-選擇素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單純高血壓組血漿P-選擇素水平在治療2個月后下降(21.76±4.19)ng/ml,與治療前差異有顯著性。合并CAD的高血壓病患者中cTnI均數為(0.18±0.06)ng/ml。相關分析顯示,CAD組血漿P-選擇素水平與cTnI水平Pearson相關系數為0.492,二者呈正相關(P=0.001)。單純高血壓病患者與高血壓病合并CAD患者血漿hsCRP分別為(3.85±0.47)ng/ml,(5.52±0.56)ng/ml,均高于對照組(1.77±0.35)ng/ml,且合并CAD的患者hsCRP的水平要高于單純高血壓組。結論高血壓病患者體內存在血小板的活化,血漿P-選擇素持續處于較高的水平是高血壓病發生CAD的危險因素。
【關鍵詞】高血壓病;P-選擇素;高敏C反應蛋白;冠心病
近年隨著對冠心病研究的不斷深入,在傳統的危險因素基礎上,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危險因素及發病學說。研究發現,高血壓作為冠心病的危險因素一方面使冠脈灌注壓升高,血管壁張力增加,易導致冠脈內膜損傷,促進斑塊的形成或使已形成的穩定斑塊破裂,并與其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因素相互作用,加速冠狀動脈及其分支粥樣病變進程。長期以來人們對血小板在動脈粥樣硬化中的作用認識不足,近年來的一些研究顯示血小板作為“炎癥細胞”,其活化釋放的一些炎癥介質直接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和發展,并且與斑塊的不穩定有關[1]。既往的研究發現[2-4],高血壓病患者及不穩定心絞痛患者體內存在血小板活化,本研究旨在探討高血壓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及炎癥在高血壓發生冠心病事件中的作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單純高血壓病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齡42~69歲,平均(52.6±10.1)歲,門診新診斷為高血壓的患者,無冠心病事件發生。高血壓病合并冠心病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齡45~70歲,平均(58.1±11.3)歲,均為新診斷的冠心病患者,既往有高血壓病史,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穩定性心絞痛(UAP)患者,穩定性心絞痛患者。正常對照組50名,男25,女25例,年齡43~62歲,平均(52.1±8.3)歲。高血壓病診斷符合WHO(1999)標準: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排除了繼發性高血壓、出、凝血疾病、糖尿病及肝腎異常等病。冠心病入選和剔除標準:冠心病入選病例均經冠狀動脈造影確診,管腔直徑狹窄≥50%;包括①AMI的診斷根據WHO標準:持續典型的胸痛30min以上;典型心電圖動態變化;心肌酶(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MB或肌鈣蛋白)動態變化。具有以上任何兩項確診;②UAP的診斷標準:近48h內有靜息或自發性心絞痛發作至少一次,但無心肌壞死的心肌酶譜改變,同時伴有心電圖上ST壓低或T波的改變;③正常對照者入選條件:對照與病例進行性別、年齡配對,無心血管疾病史、心電圖無異常者,包括部分冠脈造影結果正常者;④凡有下列情況者予以剔除:合并感染性疾病如嚴重的上呼吸道感染、肺部、肝膽道感染等,高熱以及應用炎癥抑制藥物如非固醇類消炎鎮痛藥、類固醇和鴉片類藥物等。
1.2檢測方法各組于診斷確立治療前清晨空腹各抽靜脈血4ml,采用0.13mol/L枸櫞酸鈉抗凝,30min內低溫離心(4℃,4000轉/min×15min)分離血漿,-70℃低溫冰箱保存備測。采用ELISA法測定血漿P-選擇素含量,采用超敏乳膠增強散射比濁法測定高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采用ELISA方法測定。
早期高血壓病人護理控制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護理干預與高血壓降壓療效的關系。方法156例高血壓病患者隨機分成護理干預組爭對照組,干預組在藥物治療基礎上進行護理干預,比較兩組血壓達標率。護理干預措施包括分析患者心血管危險因素、指導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合理用藥、保持良好心態、動態監測血壓等。結果干預組80例,血壓達標57例,達標率71.2%;對照組76例,血壓達標39例,達標率51.3%。結論護理干預可提高高血壓患者的血壓達標率。
關鍵詞:高血壓;護理干預;血壓達標率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近年高血壓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004年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調查結果硅示,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為18.8%,估計全國患者數超過1.6億。與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者數約增加7000萬人。
但人們對高血壓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卻處于較低水平。高血壓病不但直接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還給國家、家庭和個人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研究顯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導致近年來高血壓患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高血壓防治應與控制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包括改變不良生活方式相結合。近年來,結合筆者的實踐,對來我中心治療的患者和體檢中發現的高血壓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現介紹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自2006年2月至2007年8月對在我中心進行健康體檢或就診的患者,按2005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版中的血壓測量方法,給患者測量血壓,以WHO高血壓診斷標準,選出確診高血壓病并同意接受觀察的患者。共入選并完成1年隨訪的高血壓病患者156例,其中男97例,女59例,年齡33—72歲(平均46歲),分成護理干預組和對照組。護理干預組80例,對照組76例。兩組間年齡、性別、吸煙、超重、合并糖尿病、高脂m癥、心腦血管病史構成比無差異。兩組患者的降壓藥物治療由醫師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決定。干預組在降壓治療基礎上加用護理干預。人選時血壓分級及隨訪末期用藥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高血壓病患社區護理干涉思索
高血壓病是常見癥、多發病,多見于40歲以上之成人,一般起病隱匿,病情進展緩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其發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趨勢。高血壓病可以誘發多種疾病,尤其是誘發腦血管疾病和冠心病的重要原因,但多數患者對高血壓病的認識不到位,從而導致病情加重和并發癥增多,成為值得關注的醫學問題和社會問題。因此,做好高血壓病患者的社區護理干預迫在眉睫。為此,調查分析高血壓病患者90例的相關問題,提出了社區護理干預的措施,2個月后評估干預效果,發現有明顯差異。
1.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90例,男67例(74.4%),女23例(25.6%)。其中知識分子30例(33.2%),工人21例(23.8%),農民39例(43%)。年齡38~75歲,平均60.31±7.19歲。干預措施:①組織授課:內容為高血壓病的基礎知識、飲食治療、體育運動、藥物應用、健康信念。②形式:集中授課、組織討論、個別指導、跟蹤隨訪、電話家訪等。③課題由社區護理中心組織人員,分成6組,每組由2~4個臨床護理人員負責干預15個高血壓病患者,記錄每個患者的情況,反饋給社區護理中心,由社區護理中心匯總資料,社區護理中心評估后提出意見,提出的意見由臨床護理人員反饋給患者。
2.結果
血壓下降:全組平均血壓在干預之前168/126mmHg,干預后降139/107mmHg,其中93%的患者血壓下降,平均降低30~41/10~24mmHg,其中7%的患者血壓不變。生活質量提高:91%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疾病對社會活動的影響、抑郁和焦慮等心理障礙有不同程度的減輕。9%的患者生活質量沒有得到提高或者有的有下降趨勢。堅持服藥情況:經社區護理干預后,95.5%的患者堅持服藥,有4.5%的患者因特殊情況未能堅持服藥,如外出出差、有時間斷服藥或忘記服藥等。高血壓病知識:通過不同方式進行考核:病因知識平均得分95.8分,癥狀及危害知識平均得分89.2分,治療知識平均得分96.4分。健康信念:認為治療高血壓有益處35.6%,認為治療高血壓有必要19.3%,有治療動機29.6%,認為治療高血壓有害處3.1%,認為高血壓有威脅12.4%。
3.討論
鎮政辦高血壓糖尿病綜合防治通知
各村、各相關單位:
高血壓、糖尿病綜合防治工作是通過篩查高血壓、糖尿病高危人群和高血壓、糖尿病病人,并針對高危人群和病人,實施健康教育、生活干預和特種藥物治療的綜合防治措施,是國務院、衛生部確立的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之一,也是我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為做好此項工作,按照市衛生局《高血壓、糖尿病綜合防治項目實施方案》文件要求,結合我鎮實際,特提出如下安排:
一、工作目標
(一)通過對高血壓、糖尿病高危人群進行適時恰當的生活方式干預,降低高血壓、糖尿病的發病率。
(二)通過早診早治、病情隨訪、特定藥物治療等綜合防治措施,實現對高血壓、糖尿病的早期診斷和早期病情控制,預防并發癥發生,降低致殘率、致死率,切實減輕高血壓、糖尿病給農民群眾造成的經濟負擔。
二、工作措施及要求
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病論文
【關鍵詞】高血壓病中西醫結合療法綜述
高血壓病屬中醫“眩暈”、“頭痛”范疇。長期服用中西醫降壓藥,仍是目前防治高血壓病的主要措施之一。研究表明,很多中藥成分具有降壓、擴張血管、改善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對改善高血壓病癥狀,治療并發癥有一定優勢。
1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肝陽易升,肝火易沖。腎為一身陰液之根,肝有賴腎水以滋養,故發病與肝腎關系密切。主要病因:①情志所傷,長期惱怒憂思,導致肝郁氣滯,損傷肝陰,下劫腎陰,陰不制陽,肝陽上亢;②內傷虛損,可導致腎精不足,陰陽失調,心腎不交,下不制上,頭昏視物模糊;③飲食失節,起居失常。嗜食肥甘,導致痰濕內生,運化無力,體胖,脈絡受阻,或嗜酒,嗜煙,勞逸失度,起居無常,導致眩暈發作;④體質因素,是指先天與后天相結合而表現出來的整體生理功能及特性,適應社會自然諸多方面的能力;⑤瘀血內阻,絡脈不通,血流受阻而致血壓升。總之,高血壓病的病理變化主要責之“陰陽失調,氣血紊亂,心腎不交”等。
高血壓病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一般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①高級神經中樞功能失調。由于某些因素引起強烈的、長期的刺激,導致精神、神經過度緊張,使大腦皮層功能紊亂,興奮與抑制功能失調,皮質下血管舒縮中樞形成以血管收縮神經沖動占優勢的興奮灶,使全身小動脈痙攣,外周阻力增加,血壓升高;②遺傳因素。據統計,有高血壓病家族史的約占50%~60%,多為遺傳性缺陷,患者對各種應激的血管反應性增強;③腎臟因素。腎素分泌增多,腎素在肝中形成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作用下,產生的血管緊張素,后者具有很強的全身細小動脈持久的收縮作用,升高血壓,同時又能刺激腎上腺皮質分泌大量醛固酮儲留水鈉,使血壓進一步增高。此外,環境因素、內分泌因素等均可導致血壓升高。
2辨病治療和辨證施治
社區規范化管理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社區對于老年高血壓合并糖尿病的規范化管理的效果。方法選取本社區2017年1月至12月60例老年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做回顧性分析,將這些病例隨機按照每30例一組,分成兩個組,即觀察組和對照組,對于對照組只進行藥物治療,而觀察組除了治療之外,對其施以社區規范管理,跟蹤觀察兩組患者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血壓和血糖的控制率。結果在血壓和血糖的控制率上,觀察組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P<0.05);而在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上,觀察組也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社區規范化管理對于老年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有比較好的防治效果,不但可以減少糖尿病的發生,也能對血壓血糖進行有效的控制。
關鍵詞:老年;高血壓;糖尿病;社區規范化管理;效果
對于心血管疾病而言,高血壓和糖尿病都是影響其發病的重要因素,而如果身患這兩種疾病,則會大大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因為我國人口越來越趨于老齡化,這也使得老年人中高血壓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數量日增,不但影響了老年人的身體健康,也使他們的生活質量日益下降。所以對于中老年高血壓和糖尿病合并患者加強健康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1,2]。為了對社區這類患者的健康管理現狀做深入研究,本文選擇了2017年1月至12月60例本社區內的老年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得出如下研究結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研究資料取自本社區內2017年1月至12月60例老年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齡范圍在60-82歲間。按每組30人將他們分為兩個組,即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只是給予藥物治療,而觀察組則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加上社區規范管理。而兩組患者都是隨機分配的,在病程、性別、年齡上沒有較明顯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臨床診斷標準。①用WHO所頒布的糖尿病和高血壓的臨床診斷標準,這些患者每個人都符合這些標準。FPG≥7.0mmol/L和(或)2hPBG≥11.1mmol/L;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②其它一些患者要排除在外,比如心肝腎功能異常,或者這些臟器有慢性疾病,或者患者有血液循環系統疾病。 1.3管理方法。對照組采用藥物治療,觀察組不但要進行藥物治療,還要進行社區規范化管理。1.3.1健康指導。①針對這些老年患者,定期舉辦與糖尿病和高血壓有關的講座,使他們可以了解更多與這類疾病有關的知識;②向這些老年患者發放疾病預防手冊、相關的書籍,引導他們觀看一些與疾病相關的視頻資料,或者針對這些患者所關心的問題,開通熱線電話以供咨詢[3]。1.3.2藥物治療。按照每個患者的病情和身體狀況,為他們選擇不同的藥物進行治療,尤其是降壓和降糖類藥物,從而實現個性化用藥和合理用藥[4]。1.3.3行為干預。①向患者發放隨訪卡,逐月進行回訪,并測試其血糖和血壓等指標;②飲食干預:嚴格控制患者的食鹽食用量,使他們能合理地用鹽,并做好食量和熱量的控制[5];③運動指導:按照每一位患者的體質為他們制訂合理的運動計劃,從而保證他們的運動次數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運動時間不低于30min。1.4觀察項目。①血糖和血壓控制率;②心腦血管疾病發生情況。1.5統計學方法。在數據統計時,以SPSS18.0軟件作為主要工具,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分別采用χ2和t進行檢驗,且計數資料采用(%)表示,P<0.05表明差異具有較強的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老年原發性高血壓病護理論文
【關鍵詞】老年原發性高血壓;特點;護理
老年原發性高血壓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其病理特點是以體循環動脈壓升高為主的臨床候群。原發性高血壓病病程長,發展也不平衡,對心、腦、腎等重要器官可造成嚴重損傷,對腦的影響主要為腦血管意外,長期血壓增高可造成腦出血的發生。同時,由于高血壓可加速動脈粥樣硬化,而使患者出現一過性腦缺血,甚至腦血栓形成。對于心臟因持續血壓增高,使左心室負荷增加,最終發生左心衰竭。原發性高血壓病基本護理常規很容易掌握,但是不少老年人血壓增高是隨年齡增長的生理變化,不引起人們的重視,忽視護理。現將筆者多年來對老年原發性高血壓病的護理應注意的問題,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126例,男74例,女52例。年齡60~85歲,平均74歲。病例符合1999年WHO確定的原發性高血壓診斷標準: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一期高血壓54例,二期高血壓42例,三期高血壓30例。
2藥物治療及療效觀察
2.1藥物治療:60歲以上的老年高血壓患者常選擇6大類藥物控制血壓,即利尿劑、α-受體阻滯劑、β-受體阻滯劑、鈣通道阻滯劑(CCB)、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和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ARB),由于降壓治療常需終生用藥,因此還應考慮到患者的經濟承受能力。聯合用藥原則:第一線降壓藥利尿劑,應根據病情聯合CCB或ACEI;有缺血性腦血管病且心率慢的60歲以上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不用β受體阻滯劑而首選CCB或ACEI;心肌肥厚、糖尿病腎病患者應首選ACEI,但血肌酐高者慎用。需要ACEI而不能耐受ACEI副作用者,選用AR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