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8 16:53:2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各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各國遺產稅對比
富蘭克林曾經說過:“世界上只有兩件事是不可避免的:一是死亡,二是稅收。”還有一句話說:“只有一件事比死亡和稅收之類的不幸更甚,那就是死亡與稅收結合的產物——遺產稅。”
一、遺產稅概論
所謂遺產稅,簡單來說就是對死者留下來的遺產征收的稅收。因此,在國外也被稱為“死亡稅”。其中,遺產的涵蓋范圍不僅僅包括現金和存款等流動資金,也包括房產設備等固定資產。因此,遺產稅是屬于財產稅的一種征收形式。一般來說,為了防止被繼承人生前以贈與的方式惡意轉移財產而逃避納稅,絕大多數國家都要求贈與稅與遺產稅應同時課征,作為鋪助。雖然有些國家并沒有開征贈與稅,但規定死者生前一定年限內贈與的財產一并納入遺產稅的征收范圍,一同征收遺產稅。
遺產稅是一個的古老的稅種又是一個現代的稅種。它最早起源于4000多年的古埃及,當時埃及法老為了籌集戰爭經費而開征了遺產稅。近代意義上的遺產稅始于1598年的荷蘭,而這之后,相繼有英國(1649年)、法國(1703年)、美國(1797年)、意大利(1862年)、日本(1905年)、德國(1906年)等國家開征遺產稅,其目的大多也是為了籌集戰爭經費。而相較于古代和近代開征的遺產稅,現代遺產稅的征收主要是作為協調社會成員財富分配的一種手段,征收對象只是針對少數高收入階層的人,因此,其課稅收入也只占財政收入的很小的比重,取得財政收入的作用大大減少了。
我國早在中華民國成立初期就有了開征遺產稅的主張,但礙于政局不穩,戰爭頻繁等各種原因,直到1938年10月6日,國民政府公布了《遺產稅暫行條例》,并于1940年7月1日正式開征,至此,醞釀了28年的中國遺產稅終于付諸實施了。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央政府政務院于1950年了《全國稅政實施要則》。文件中規定全國要開征14種稅種,其中就包括遺產稅。但當時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此稅種并沒有真正開征。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對外開放的逐步擴大(特別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中國開征遺產稅的條件也日趨成熟,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強烈呼吁此事,希望以此來增強稅收杠桿功能。
目前,在世界上127個有稅收制度的國家和地區中,有大約2/3的國家和地區是正在開征遺產稅和贈與稅的,其余的國家和地區是沒有開征或曾經開征、目前已經停止征收遺產稅和贈與稅。近幾年來,許多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紛紛停征遺產稅,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意大利等。最近又有報道稱美國國會眾議院以272票對162票通過一項法案,該法案稱將于2010年起徹底廢除聯邦房地產遺產稅。為什么歷史如此悠久的稅種在這些國家會最終走向消亡?追根結底是遺產稅收入不能有效的提高財政收入。國外遺產稅的征收對象只是少數高收入階層的人,課稅收入只占財政收入的很小一部分。在美國,每年去世的人中只有2%的人被征收了遺產稅。如此低的比例,卻要付出很高的征收成本,導致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遺產稅收入相對較低,不能起到有效增加財政收入的作用,最終放棄了征收。
各國的飲酒習俗
在澳大地亞,只有在下午6時后,才準喝酒。如果在冬天,則要向后延遲一小時,至于新年及節日,飲酒的時間要到11時才能開始。
在加拿大,則因地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規定,如魁北克進餐時飲酒是被允許的,但在多倫多,則除卻在雞尾酒會之外,其他場合一律禁止進餐時飲酒。
在美國的奧克拉荷馬州與密西西比州,只準人們喝無甜味的酒。
在瑞典,男子每月只準喝3公斤。
保加利亞、匈牙利與羅馬尼亞,于選舉時間,會有個短暫的酒禁,其所以有如此措施,乃為防止選民因酒醉而滋事。在法國,飲酒通常不受限制,所以在周末到深夜,你可以見到許多醉鬼,歪七倒八地躺在路邊。飲酒的時間,每天長達19小時。
阿拉伯國家在3000年前,就已獲得釀酒之道,但是他們現在如要喝酒,除了到地下酒吧之外,別無他法可以過過酒癮。
各國新年習俗
泰國
泰國傳統的新年,即"宋干節"("宋干"是梵語的譯音),也叫"潑水節",是公歷的每年4月13日到16日。節日里,人們抬著或用車載著巨大的佛像出游,佛像后面跟著一輛輛花車,車上站著化了妝的"宋干女神",成群結隊的男女青年,身著色彩鮮艷的民族服裝,敲著長鼓,載歌載舞。在游行隊伍經過的道路兩旁,善男信女夾道而行,用銀缽里盛著用貝葉浸泡過的,滲有香料的水,潑灑到佛像和"宋干女神"身上,祈求新年如意,風調雨順,然后人們相互灑水,喜笑顏開的祝長輩健康長壽,祝親朋新年幸運、未婚的青年男女,則用潑水來表示彼此之間的愛慕之情。泰國人在新年第一天都在窗臺、門口端放一盆清水,家家戶戶都要到郊外江河中去進行新年沐浴。為慶賀新年,泰國人舉行在規模的賽象大",內容有:人象拔河、跳象拾物、象跨人身、大象足球賽、古代象陣表演等。很是精彩動人。
日本
日本人特別重視新年,每年的12月29日--1月3日為全國休假日。日本人把12月31日稱之為"大晦日",也就是除夕日。除夕晚上,日本人稱之為"除夜",除夜時他們祈求神靈托福,送走煩惱的舊年,迎來美好的新年,稱之為"初詣"。除夕午夜,各處城鄉廟宇分別敲鐘108下,以此驅除邪惡,日本人則靜坐聆聽"除夜之鐘",鐘聲停歇就意味新年的來到。人們便離座上床睡覺,希望得一好夢。元旦早上,家人圍坐在一起,互相講述除夕做的夢,以測吉兇。日本人稱元旦初一"正日"。1--3日為"三賀日:。在正日,小輩須先去父母那里拜年,向父母問安,然后到親友家拜年,新年還是個"吃"的節日,各國人民都以食用自己民族的食物來祈求好運。日本人在"正日"這一天,早餐是很豐盛的,吃砂糖竽艿、蕎麥面等,喝屠蘇酒。此后一連三天,則吃素的,以示虔誠,祈求來年大吉大利。現日本多數城里人已放棄新年吃素勻慣,改在"除夜"吃一餐空心面條,以祝在新的一年里,健康長壽。
埃及
埃及是文明古國,公元前40年,埃及人就能觀察星象了,他們發現天狼星和太陽一同升起,尼羅河水立時上漲。埃及把尼羅河漲水的這一天作為新年的開始,稱為"漲水新年"。埃及的克魯特人迎接新年,在門口放一張桌子,七八只碟子供著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麥的顆粒,還有好些綠色植物的小芽,這象征豐裕。獻給神的東西越多,新年的收成就越多。埃及的新年在秋天,因埃及的農業生產是從秋季開始的。
各國送禮禁忌
伊斯蘭教徒
不能送人形禮物,也不能送酒、雕塑和女人的畫片,因為他們認為酒是一切萬惡之源。
英國人
一般送價錢不貴但有紀念意義的禮物,切記不要送百合花,因為這意味著死亡,收到禮物的人要當眾打開禮物。
美國人
送禮物要送單數,且講究包裝,認為蝸牛和馬蹄鐵是吉祥物。
各國的弱化稅制思考
摘要:資本弱化已成為跨國公司乃至國內公司避稅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國際稅收領域面臨的新課題。考察美、英、德、日等國的稅收制度及相關狀況可以發現,發達國家多已制定了相應的反避稅措施。我國也應該借鑒相關的國際經驗,以促進公平貿易和我國稅制的規范化。
關鍵詞:資本弱化固定比例法正常交易法公平
一、資本弱化的概念
從形式上看,資本弱化就是指公司的資本結構中負債資本遠遠大于權益資本的資本結構安排。但如果投資者不是有意識的通過操縱債務和股權比例失調來追求一定稅務利益的話,企業融資時盡量利用借貸融資,而較少利用股份融資這一現象不應成為各國稅務當局關注的問題,也不會成為稅法學研究的對象。只有當投資者是為了逃避其本應承擔的稅收負擔,而有意識地過多選擇負債籌資而非股本籌資時,這一現象才會為稅務當局和稅法學界所關注,因此稅法學(特別是是國際稅法學)是把資本弱化作為一種避稅方式加以研究的。與稅收學更多關注稅收資金的運動過程,研究如何提高稅收經濟活動效率相比,稅法學更多的著眼于稅收關系中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此稅法學對資本弱化這一種避稅方式進行研究主要是防止納稅人逃避其應承擔的稅負,維護國家作為稅收征收法律關系中債權人的合法利益。從法理上講,資本弱化這種損害國家法定稅收利益的行為顯然是無效的,國家有權對其進行糾正,從而對受損害的國家稅收利益進行救濟。從這一角度出發,資本弱化是指公司投資者投資于公司的資本中,不恰當的提高負債比例從而相應的降低股本的比重,增加利息獲得更多的稅前扣除,以減少應納所得稅[2]。與之相對應,資本弱化稅制可以定義為關于資本弱化的基本原則、方法、措施以及有關協調的實體性和程序性規則的總稱。
二、各國資本弱化稅制的比較
(一)美國
各國紡織品貿易爭端綜述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近期發生在中美、中歐之間關于紡織品和服裝貿易爭端很好地診釋了其中深刻的涵義。作為為紡織業提供原料的企業,上海石化及其員工理應對中美、中歐之間關于紡織品和服裝貿易爭端給予關注。2005年5月23日,美國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會稱:根據《中國加人世貿組織工作組報告書》(以下簡稱“人世報告書”)第242段,要求與中國政府就棉制針織襯衫、棉制褲子和棉制及人造纖維內衣的進口限制問題進行磋商。2005年5月27日,歐盟貿易代表致信中國商務部部長,通報了歐委會已決定根據人世報告書第242段的規定,就T恤衫和亞麻紗兩類產品向中方提出正式磋商請求,要求對我國上述兩種紡織品實施紡織品特別限制措施。
美國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會和歐盟委員會引用的人世報告書第242段規定指的是:中國在加入WTO時承諾的一條關于其他世貿組織成員對中國出口的紡織品和服裝可采取不同于WTO有關保障措施協議的特殊保障措施的規定。規定的內容主要包括,中國代表同意下列規定將適用于紡織品和服務產品貿易,直至20()8年12月31日,并成為中國加人條款和條件的一部分。如一Wll,O成員認為《紡織品與服裝協定》所湯蓋的原產于中國的紡織品和服裝產品自《習VTO協定》生效之日起,由于市場擾亂,威脅阻礙這些產品貿易的有序發展,則該成員可請求與中國進行磋商,以期減輕或避免此市場擾亂。請求進行磋商的成員在提出磋商請求時,應向中國提供關于磋商請求的原因和理由的詳細事實聲明,并附提出磋商請求成員認為能夠證明下列內容的現行數據:
(1)市場擾亂的存在或威脅;
(2)在該市場擾亂中原產于中國產品的作用。
而對市場擾亂的定義,入世報告書第13條“過渡性保障措施”條款中第246段是這樣規定的:在確定是否存在市場擾亂時,包括是否存在快速增長的進口產品,無論是絕對增長還是相對增長,與對國內產業的任何實質損害或實質損害威脅之間的因果關系,有關主管機關將考慮客觀因素,包括:
(l)屬調查對象的產品的進口量;
各國轉軌方式與效益對比
社會主義國家的轉軌是20世紀末人類最重大的事件,它涉及了三十多個國家,影響著大約16.5億人的生活。從1989年柏林墻倒塌算起,轉軌已經持續了十余年,而中國自1978年開始的改革已經走過了20多年的歷程,在這一過程中,經濟學界對轉軌的評論和預測性文章可謂汗牛充棟。然而,其中的很多文獻都存在著方法論上的缺陷,最明顯的就是用一種想當然的理想模式與轉軌現狀進行以偏概全的比較,而不考慮轉軌過程中各國所面對的不同的經濟和政治約束,并且對轉軌的目的也存在著很模糊的認識。本文嘗試從方法論抽象思維和實證分析兩個角度討論轉軌效益的評價問題,并對轉軌的目的進行論證。
一、對轉軌效益評價的方法論思考
轉軌經濟學在方法論上的缺陷一是由于經濟學界對轉軌的準備不足,而轉軌的迅速推進又使經濟學家們不得不立即做出反應,薄弱的沉淀產生的自然是經不起檢驗的理論;而且經濟學家們在分析轉軌問題時大多采用當代西方主流的經濟學理論,然而無論是新凱恩斯主義或新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其產生的土壤和服務的對象都是當代西方后資本主義社會,而轉軌需要解決的卻是如何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前資本主義經濟運行模式變遷。正是這種方法論上的先天不足導致了轉軌國家經濟實績和理論預期的巨大背離,其所引起的廣泛困惑使人們對曾經極受尊崇的轉軌經濟學分析范式產生了懷疑。
經典轉軌經濟學分析方法的共同缺陷是都或多或少受到其理論基礎局限性的影響,忽視轉軌國家具體情況和轉軌實踐的歷史特殊性,強調現象層面和具體特征,而忽視了對轉軌目的本身的理性思考。理論和現實間的巨大鴻溝使傳統的轉軌經濟學分析方法越來越難以為政策制定提供有效指導,轉軌效益評價的合理性成為緣木求魚。
2004年5月,基于國際主流媒體和國際學術界的廣泛宣傳和認可(Ramo,2004),“北京共識”問世,提出:對于轉軌國家,不僅要解決體制問題,更要解決發展問題,轉軌中的路徑選擇對兩個問題的解決至關重要,各國應該結合各自國情,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這似乎預示轉軌經濟學在分析范式上要產生新的突破。[1](P16-24“)北京共識”的內核實際上認同了這樣一種觀點,即在分析轉軌問題時,必須從馬克思主義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關系的原理出發,結合具體國情進行研究。“北京共識”實際上強調了“中國模式”的有效性:即從本國的現有基礎條件出發,“摸著石頭過河”,通過政策試行中的實際效果確定政策的可推廣性,在改革中不斷運用“成本——收益”的分析法,以保證轉軌效益為前提,以生產發展,人民滿意為目標,“小步快走”式的進行轉軌。
中國學者根據本國國情研究了轉軌過程中的“成本——收益”問題,這可以被認為是中國學界對轉軌經濟學研究所做出的獨創性貢獻。轉軌過程中實施成本與摩擦成本的區別、轉軌中的成本最小化原則、轉軌過程中收益的存在都體現了這種研究的深化。“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被用于轉軌過程的考查時,研究者發現節約成本和擴大收益的原因不僅來自轉軌,同時還受到既有社會經濟政治結構的約束。轉軌過程中的利益沖突,都隱含著發展水平對轉軌速度、路徑的制約。
各國經濟運行論文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經濟體制逐步轉軌,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于這一創舉,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確實沒有直接講過,但是馬克思關于三大社會形式學說對于我們理解這一轉軌提供了啟示。我國創立并實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當代實踐表明,發達的市場經濟是世界各國經濟運行的共同形式。
一、人類社會只有經過商品經濟才能進入共產主義是馬克思的一個基本觀點
認識人類社會發展進程,觀察當代世界各國經濟社會形態以及我國新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應該全面把握馬克思的社會形態學說。馬克思對于社會形態的劃分,是有多種依據和劃分序列的。這里只談談他大致同時提出的兩種社會形態劃分學說。一種是他在1859年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以一個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總和為依據,把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劃分為五種經濟社會形態的學說。后人將之概括為:原始公社制、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五種經濟社會形態或生產方式的序列。這種劃分是大家熟知的,也是廣為流傳和普遍采用的。但是,還應該注意馬克思的另一種關于社會形態的劃分,這就是他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以人的發展程度為依據,把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劃分為三大社會形式或三個階段的學說。
馬克思關于三大社會形式學說的基本觀點是:“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式,在這種形式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小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這種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107-108.)馬克思提出的五種經濟社會形態學說和三大社會形式學說的時間相距不足一年半。馬克思對人類社會形態的這兩種劃分序列并不矛盾和排斥,也不存在哪一種劃分更重要,或者五種經濟社會形態學說已經取代了三大社會形式學說的問題。
馬克思說的三大社會形式或社會發展三個階段,是以社會主體的個人的發展程度,即個人是否獲得全面發展和具有自由個性作為標準或依據進行劃分的。從經濟上說,這種劃分反映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程度,人們交換活動方式從而經濟關系的發展和演變。這種劃分說明:起初,由于生產力低下,個人沒有戰勝自然界的力量,不得不依賴并從屬于共同體,個人沒有獨立性。這表明個人發展程度很低,馬克思把這個階段稱之為最初的社會形式即社會發展的第一階段。在這個發展階段,生活在共同體中的不獨立的個人,憑借血緣關系和對他人的依賴建立聯系,這時個人之間只有勞動交換,沒有產品交換,從而人們直接地交換彼此的活動,個人勞動直接地表現和實現為社會勞動,這意味著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后來,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原來自然發生的個人對共同體的依賴、從屬關系解體,個人獲得了一定的獨立性,但這種獨立性是建立在對物的依賴性的基礎上的。這表明個人雖然有了很大發展,但仍然是不全面、不自由的,馬克思把這個階段稱之為第二大社會形式或社會發展的第二階段。在這個發展階段,生活在社會中的已獲得一定獨立性的個人,通過交換自己生產的產品實現勞動交換和建立社會聯系,從而人們間接地交換彼此的活動,個人勞動間接地表現和實現為社會勞動,這意味著商品經濟占統治地位。最后,由于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原先單獨的個人變為聯合起來的個人,他們共同占有和控制生產資料和生產能力,并成為他們的共同的社會財富,從而個人得到全面發展,并獲得完全的自由個性。在這個發展的階段,人們又直接地交換自己的活動,個人勞動直接地表現和實現為社會勞動。這表明個人的發展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實現了人類的最高理想,馬克思把這個階段稱之為社會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或第三大社會形式。
個人發展程度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標尺。馬克思說的個人發展的三個階段,也是生產力發展的三個階段,相應地也是人們經濟關系的形式發展的三個階段。馬克思的三大社會形式或三個發展階段序列,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這樣一條規律:人類社會的發展必須遵循以上三大社會形式或三個階段體次相繼前進,決不能從生產力低下的、人們在狹小范圍內發展著的第一大社會形式或第一個階段,跳越過人們建立了普遍社會物質交換和全面關系的、能夠滿足人多方面需要的、存在發達分工體系的第二大社會形式或第二個階段,而直接過渡到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個人全面發展的第三大社會形式或第三個階段。從人們勞動交換的社會形式而言,人類社會決不能從自然經濟或半自然、半商品經濟,直接進入共產主義經濟,而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一個必經的歷史階段。所以,馬克思用人的發展程度作為標準和依據,來衡量社會發展程度和劃分社會發展階段,是科學的。
各國政黨的經費是怎么來的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錢,是干不成事業的,政黨也不例外。建立和維系組織,進行宣傳、教育、動員,從事各項活動,參加競選……沒有足夠的錢,政黨理想和目標的實現就會成為空中樓閣。因此,各色政黨都需要籌措經費,甚至是千方百計地弄錢,只是錢的來路和用處不同而已。那么,各國政黨的經費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各國黨員怎樣向黨組織交納黨費?
從世界政黨的范圍看,有三種交納黨費的制度:
第一種叫全員交費制。即全體黨員都按個人收入的一定比例定期向黨組織交納黨費。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政黨都實行這種制度,只有少數政黨例外。如美國的兩黨――共和黨和,黨員就沒有交納黨費的義務,也沒有黨費一說;日本自民黨只有很少的黨員交納黨費;英國工黨則由工會交納集體黨費。
實行全員交費制的政黨大多明文規定了每個黨員應該交納黨費的數量。例如德國基督教社會聯盟規定,黨員入黨時要交納3馬克的入黨費,平時則按照其月收入的比例繳納:1000馬克交納4馬克,2000馬克交納5馬克,3000馬克交納7.5馬克,4000馬克交納15馬克,5000馬克交納30馬克。凡收入5000馬克以上者,每1000馬克增交10馬克。低收入和無收入的黨員每月交納2馬克。中國共產黨實行的也是全員交費制度。按1998年的規定:黨員工資收入每月在400元以下交納工資的0.5%,400?600元交1%,600?800元交1.5%,800?1500元交2%,1500元以上交納工資總額的3%;下崗待業依靠撫恤和救濟為生的黨員、領取當地最低生活保障的黨員及農民黨員每月交納黨費2角;沒有經濟收入或交納黨費有困難的黨員,由本人提出申請,經支委同意可以免交黨費。
第二種交納黨費的制度叫特定義務制。即只有黨的部分核心黨員才有交納黨費的義務,如日本自民黨,定期交納黨費的黨員只占黨員總數的2.5%。
各國政黨的經費是怎么來的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錢,是干不成事業的,政黨也不例外。建立和維系組織,進行宣傳、教育、動員,從事各項活動,參加競選……沒有足夠的錢,政黨理想和目標的實現就會成為空中樓閣。因此,各色政黨都需要籌措經費,甚至是千方百計地弄錢,只是錢的來路和用處不同而已。那么,各國政黨的經費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各國黨員怎樣向黨組織交納黨費?
從世界政黨的范圍看,有三種交納黨費的制度:
第一種叫全員交費制。即全體黨員都按個人收入的一定比例定期向黨組織交納黨費。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政黨都實行這種制度,只有少數政黨例外。如美國的兩黨――共和黨和,黨員就沒有交納黨費的義務,也沒有黨費一說;日本自民黨只有很少的黨員交納黨費;英國工黨則由工會交納集體黨費。
實行全員交費制的政黨大多明文規定了每個黨員應該交納黨費的數量。例如德國基督教社會聯盟規定,黨員入黨時要交納3馬克的入黨費,平時則按照其月收入的比例繳納:1000馬克交納4馬克,2000馬克交納5馬克,3000馬克交納7.5馬克,4000馬克交納15馬克,5000馬克交納30馬克。凡收入5000馬克以上者,每1000馬克增交10馬克。低收入和無收入的黨員每月交納2馬克。中國共產黨實行的也是全員交費制度。按1998年的規定:黨員工資收入每月在400元以下交納工資的0.5%,400?600元交1%,600?800元交1.5%,800?1500元交2%,1500元以上交納工資總額的3%;下崗待業依靠撫恤和救濟為生的黨員、領取當地最低生活保障的黨員及農民黨員每月交納黨費2角;沒有經濟收入或交納黨費有困難的黨員,由本人提出申請,經支委同意可以免交黨費。
第二種交納黨費的制度叫特定義務制。即只有黨的部分核心黨員才有交納黨費的義務,如日本自民黨,定期交納黨費的黨員只占黨員總數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