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遺產范文10篇
時間:2024-01-31 19:08: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工業遺產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談論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
工業遺產作為人類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因其特殊的價值而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的關注。到目前為止,已經成立的各種國際工業遺產保護組織主要有: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協會(TICCIH)、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世界遺產委員會(WHC)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等。第一個致力于促進工業遺產保護的國際性組織,是1978年成立于瑞典的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協會(TICCIH)。該協會在2000年成為ICOM0S在工業遺產方面的專門機構,對世界范圍內的工業遺產項目的鑒定、評審與保護工作也主要由上述二者共同承擔。
1工業遺產概念的界定
1.1TICCIH對工業遺產概念的界定
國際工業遺產保護領域的綱領性文件—《關于工業遺產的下塔吉爾憲章》(以下簡稱《憲章》)在2003年7月由TICCIH組織起草。《憲章》共分為八個部分:“序言”、“工業遺產的定義”、“工業遺產的價值”、“確認、記錄與研究的重要性”、“法律保護”、“維護與保護”、“教育與培訓”和“表述與闡釋”。此《憲章》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通過,從三方面詳細揭示了最為權威的關于“工業遺產”的定義:“工業遺產包括具有歷史、技術、社會、建筑或科學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這些遺存包括建筑物和機械、車間、作坊、工廠、礦場、提煉加工場、倉庫、能源產生轉化利用地、運輸和所有它的基礎設施以及與工業有關的社會活動場所如住房、宗教場所、教育場所等。”
1.2中國對工業遺產概念的界定
相對于世界工業發達國家來講,中國對工業遺產的研究起步較晚。進入21世紀后,伴隨國家產業結構的革命性調整與城市的迅速擴張,中國城市中的眾多工業建筑失去了原有的生產使用功能,但其建筑壽命遠未到頭。此時,在建筑理論研究與設計領域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被眾多業內人士認可,那些曾經被“廢棄”的工業遺存正被重新發現其價值并得以復興。2006年4月,“中國工業遺產保護論壇”在江蘇省無錫市舉行。此次會議響應了國際遺產日“重視并保護工業遺產”的主題,會上通過了旨在加大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力度的《無錫建議》。自此,中國工業遺產的研究、保護與再利用工作開啟了歷史上新的篇章。來自于各方面的與會代表及專家學者一致認為中國的工業遺產應該是:“具有歷史學、社會學、建筑學和科技審美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包括工廠車間、磨坊、倉庫、店鋪等工業建筑物,礦山、相關加工冶煉場地、能源生產和傳輸及使用場所、交通設施、工業生產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相關工業設備,以及工藝流程、數據記錄、企業檔案等物質和非物質遺產。”中國的近現代工業化道路并不算久遠,留下來的各具特色的工業遺產建筑,絕大多數誕生于鴉片戰爭以后。它們見證了近現代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變革,其歷史價值彌足珍貴。因此,中國工業遺產構成的主體應該包括“中國開埠之后國外資本工業興建的近代工廠、洋務派官員以及民間資本家興辦的中國民族工業、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等。”此外,工業遺產還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工業遺產基本包括了工業革命前后所有的手工業、加工業、采礦業等遺址以及與其相關的橋梁水利等工程的遺址等,而狹義的工業遺產僅指工業革命后所建成的各類工業遺存。通常人們所講的工業遺產大多指的是狹義的概念。這里還要說明一下“工業歷史地段”的概念:“工業歷史地段”或稱“產業歷史地段”,主要是指由于產業結構的調整或產業更新換代所導致某些地區存在的空間相對集中的工業歷史建筑或工業歷史遺存等,其單獨或并不能成為工業遺產,但其整體價值比較高。
工業旅游論文:工業遺產的旅游發展詮釋
本文作者:都凈毓張桂蘭靳昕工作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黑龍江省工業遺產存在的問題
(一)工業遺產旅游發展基礎薄弱黑龍江省進入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名錄的旅游示范點數量少、工業種類單一,說明對工業遺產的重視不夠,沒有認識到工業遺產旅游的商業價值和文化價值。這些示范點開發工業遺產的形式以博物館為主,陳列一些特定年代、具有歷史價值的工業產品,旨在宣揚企業文化,介紹工業發展歷史,沒有對工業遺產做保護性的再利用和重新開發。全省工業遺產旅游基礎薄弱是表象,內在原因是工業遺產意識淡薄,沒探究過工業遺產旅游的發展空間及發展前景,及其能夠做到健全經濟體制的積極影響。(二)宣傳力度不夠黑龍江省工業遺產旅游與生態旅游相比,沒有宣傳手段,游客的感知度幾乎為零。旅游者往往在出行之前,會很據自己的偏好和主動或被動接收到的相關信息,做出旅游決策。當旅游者對工業遺產旅游的感知度很低的時候,兩者之間的認知距離為無限遠,那么此時做出決策是不可能的。宣傳力度不夠是黑龍江省工業遺產旅游的發展障礙。(三)忽略潛在工業遺產黑龍江省已有的工業遺產旅游示范點類型單一,將來為豐富旅游資源,需要潛在的工業遺產補充,這些潛在的工業遺產正在消亡,被忽略相當于隕滅在歷史的長河中,有朝一日就只能在記憶中搜尋她們往日的光彩。全省范圍內的潛在工業遺產被忽略為將來黑龍江省工業遺產旅游向健全、獨立體系發展埋下了隱患。
黑龍江省開發工業遺產旅游的意義
搞好工業旅游發展,對提高土地利用率有積極作用,促進黑龍江省的旅游業的發展和提高城市知名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促進全省經濟的騰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一)工業廢棄地再利用,節約建筑成本。發展工業遺產旅游,保留當地的廠房、車間和管道等,并對工業廢棄地再次利用,這有別于土地復墾,主要對廠房及配套設施進行改造,以降低成本為前提,并達到最佳利用的目的,既節省了拆建的資金又盤活了工業資源。遼寧阜新海州露天礦就是在露天煤礦山上建造了國家礦山公園,這對黑龍江省東部的資源型城市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二)豐富旅游資源種類,健全黑龍江省旅游業結構黑龍江省所擁有的冰雪風光、火山山水、茫茫林海、珍禽美獸、界江風光、北疆風情、城市建筑等旅游資源,無不展現著北國特有的天姿神韻,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4]。但是工業遺產旅游這一部分始終都是空白。要想提升黑龍江省旅游產業的競爭力,堅持旅游資源的永續利用[5],開發工業遺產旅游是必然的選擇。在健全黑龍江省旅游產業結構的同時能夠豐富旅游資源種類,實現旅游項目運營時間的連續,不再受生態旅游的季節性局限。(三)營造城市文化,保護工業遺產那些被歲月侵蝕的舊廠房是我國工業化進程的見證,開發具有旅游價值的工業遺產資源,可以讓后代了解工業化進程中的歷史滄桑,也是保護和利用工業遺產的最有效形式[6]。那些真實而珍貴的記憶是城市的文化積淀,從中提煉新的城市特色,改變現今“千城一面”的困局、提高城市競爭力、吸引力,給城市的發展帶來新機遇。
黑龍江省發展工業遺產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后煤炭產業時代煤氣廠工業遺產開發研究
摘要:煤炭產業是大同的經濟支柱,經過多年發展大同遺留下眾多煤炭產業相關工業遺產,這些工業遺產卻沒有得到保護和重視。工業遺產也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是城市不可磨滅的歷史見證。以大同煤氣廠的改造為例,動員社會的力量積極參與,在發展文旅經濟大背景下制定和出臺有利于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的政策和方法。
關鍵詞:工業遺產;開發利用;大同煤氣廠
大同曾經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型工業城市,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隨著地方資源枯竭和民眾環保意識的增強,曾經的輝煌不再,人們普遍認為這些工業遺產破敗丑陋,迫不及待地欲將這些歷史的見證、文化的載體拆除。大拆大建是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寫照,同時歷史記憶也被抹去,城市歷史文化斷層的現實讓人唏噓不已。城市正在積極探索轉型發展道路,“文旅”融合了文化和旅游雙重載體及魅力,成為推崇的重要產業。如何以歷史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利用推廣為原則,以空間藝術設計理念為指導,從描述其歷史積淀與現狀概況這些文旅因素中梳理出其保護性開發利用的必要性,從再開發的思路、定位與發展前景出發設計出一種可廣泛應用并大范圍推廣于工業遺產改造的設計范例,以期借助文旅發展背景將這些工業遺產景觀進行再開發,將其改造成工業遺址、旅游休閑區,給城市留存一份歷史印記和價值記憶,增添一抹亮麗景點和休閑去處,并對當前我國諸多城市文旅發展背景下的工業遺產景觀再開發提出啟示性參考性建議,是一項有意義的探索。本文以老工業基地大同的煤氣公司舊廠址開發利用為例,以點帶面做了嘗試。
1文旅發展背景下工業遺產開發利用的經驗與啟示
1.1工業建筑改造利用的實例和經驗
國外工業遺產再開發的先例既早且多。最早可追溯到1863年巴黎將廢棄的石灰石采石場和垃圾填埋場改造成為巴黎巴特肖蒙公園,此后,美國西雅圖煤氣廠,加拿大多倫多湯普森園區、德國魯爾區煤礦都是成功的案例。2017年由舊谷倉改造的南非開普敦蔡茨非洲當代藝術博物館開放,這里曾是當地最高的建筑,荒廢了27a的舊谷倉帶著人們的記憶,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再次煥發了青春,是近年來工業建筑改造的優秀作品之一。我國在這方面自古就有先例,紹興曾于清末把古代采石場改造成為東湖園林,“殘山剩水”的意境體現了古人的智慧。當今,廣東中山市造船廠遺址被成功改造成岐江公園,深圳市將已經廢棄的舊廠房改造為“南海意庫”創意產業園,蘇杭運河工業遺產走廊、上海黃浦江北岸等都是對工業遺產改造的成功范例。
國內城市演化中工業遺產保護缺陷
摘要:工業遺產保護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國的工業遺產保護事業已經開始起步,出現了典型的工業遺產保護與開發個案,各地政府也出臺了相關規章制度,學術界對其給予了較大關注,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依然面臨著工業遺產保護意識薄弱、保護技術落后、保護模式單一等諸多問題。
關鍵詞:工業遺產保護問題
根據2003年7月通過的《下塔吉爾憲章》,工業遺產是指:“凡為工業活動所造建筑與結構、此類建筑與結構中所含工藝和工具以及這類建筑與結構所處城鎮與景觀、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質和非物質表現,均具備至關重要的意義……工業遺產包括具有歷史、技術、社會、建筑或科學價值的工業文化遺跡,包括建筑和機械,廠房,生產作坊和工廠礦場以及加工提煉遺址,倉庫貨棧,生產、轉換和使用的場所,交通運輸及其基礎設施以及用于住所、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業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依照上述定義,我國有著豐富的工業遺產,上海、武漢、天津等近代工業較為發達的城市中有著大量工業企業遺存,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工業文明財富。然而就現有的情況看,我國工業遺產的保護工作才剛剛起步,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文化價值還遠遠不能相稱,現有的保護方式和保護進度還不能滿足工業遺產的保護需求。為此我們需要深入分析我國工業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采取多元化的保護手段與機制,推進我國的工業遺產保護事業。
1.我國工業遺產保護的現狀
(1)工業遺產保護的實踐初現端倪
我國的工業遺產保護起步較晚,到目前為此并沒有實行大范圍、大規模的工業遺產保護行動,但是卻出現了個別優秀的遺產保護范例。如北京著名的798藝術區所在地原來是一個國營的電子元件廠,因為園區有序的規劃、便捷的交通、風格獨特的包豪斯建筑等多方面的優勢,吸引了眾多藝術機構及藝術家進駐,逐漸形成了集畫廊、藝術工作室、文化公司、時尚店鋪于一體的多元文化空間。2004年北京被列入美國《財富》雜志評選的世界有發展性的12個城市之一,798藝術區的存在亦是其重要因素之一。廣東中山歧江公園則堪稱國內工業遺產保護和再利用的另一個成功范例。公園是在始建于1953年的廣東中山粵中造船廠基礎上建設的,適度保留了原有廠房和機器,并創造出現代人的休閑娛樂空間,使之成為一個公共性景觀。
工業遺產景觀文創產品設計方法
摘要:近年來,在科學發展觀念的指導下,更多的城市決策者開始轉變對工業遺產作用的認知,將單一的土地再利用方式轉變為更為合理的活化方式,不僅更好地保護了城市物質記憶遺產,也使喪失了基礎性功能的物質重新煥發出生機和活力。為了更好地對其進行開發和活化,基于工業遺產的文創產品研究被提上日程,此類產品的開發設計方法、原則和流程則成為本文的關注點。
關鍵詞:工業遺產;文化創意;產品設計;設計方法
隨著現代社會的經濟高速發展和產業升級,文創產業正在迅速發展并崛起,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再使用也在全球范圍內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由于與歷史文化以及創意領域具備較高的適應性,以文創角度切入,成為越來越多的工業遺產再利用或“活化”活動的選擇[1]。為了更好地對其進行開發和活化,基于工業遺產的文創產品研究被提上日程,此類產品的開發設計方法、原則和流程受到廣泛的重視。
一、文創產業與工業遺產再利用的關系
(一)工業遺產是文創產業的物質載體。工業遺產是城市和社會發展特定時期的產物,是城市成長的縮影,記錄著社會的發展歷程和經濟體系的變化。具體物質產物包括機器設備、廠房建筑、生產工藝、服裝服飾、勞動工具等,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歷史文化屬性。對于工業遺產,可以從3維度進行理解和釋義:技術革新產物,社會發展象征,文化遷移物證。工業遺產不僅僅是簡單的物質存在,更承載著工業文明的特征及文化內涵,自身具備較高的歷史、社會、文化和經濟價值。文創產業的主要內容是通過智慧思考將現有產品(包括實物產品和無形的服務性產品)加以文化性、經濟性、藝術性、技術性、合理性的改良和優化,以更好地為使用者服務,從而創造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講,工業遺產的活化和傳承需要文創產業的介入,并為文創產業扮演著物質載體的角色。工業遺產自身具備的工業文明特征與內涵可以和文創產業進行更為緊密的結合,更好地發揮工業遺產隱性價值和再利用潛力。(二)文創產業是工業遺產活化的推動力。由于工業遺產的歷史文化特性,對其進行再利用過程中,往往采用文創介入的方式,而非暴力拆除。文創產業能夠在尊重歷史風貌的基礎上,對其物質層面的內容進行保存和維護,對其精神層面的內容進行繼承和發揚,通過創意文化的開發,對工業遺產的隱性價值發掘和再利用,實現工業遺產的功能轉變。現有工業遺產活化一般包含兩種方式。一是以科普和紀念為主題,對工業遺產的展示、展覽性改造。例如,坐落于沈陽鐵西區的中國工業博物館于2012年5月開館,由機床館、鑄造館、通史館和鐵西新區十年館組成,向公眾展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歷史、生產工藝流程,以及在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布局下,沈陽尤其是鐵西區取得的成果。二是進行活化改造及再利用,主要指通過吸引創意產業入駐廢棄廠區,并對空間進行合理、創造性地改造和重新布局,進而將原廠區功能進行新功能替換,以達到舊有功能終結而新功能運行的“活化手段”,北京的“798”藝術區就是這類改造的代表案例。其憑借獨特的建筑風格和歷史文化積淀,吸引了大批藝術家進駐,通過將設計元素和工業產物的結合,產生了別具特色的工業美學和視覺藝術,加快了工業遺產改造和轉型升級的過程。
二、文創產品開發對工業遺產活化的作用
工業遺產保護與城市景觀設計探討
摘要:基于城市化發展需要,合理處置工業遺產成為了城市景觀設計工作人員的作業重點。基于此,文章從合理保護和利用工業遺產的角度出發,對工業遺產的價值進行了簡要分析,并對工業遺產保護和城市景觀設計工作的開展要點進行了分析,闡述了相關作業的原則和方法,希望能夠為相關工作人員帶來參考。
關鍵詞:工業遺產;城市景觀設計;遺址改造
作為城市工業化歷史的遺存,工業遺產是工業文明發展過程的縮影,擁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教育價值。留存至今的工業遺產大多為工業廠房和生產設備,對這些實物遺存進行合理的改造和再利用,是目前最為主要的工業遺產保存方式,而在此過程中需要保證工業遺產與城市的整體景觀設計相和諧。
一、工業遺產的價值
工業發展過程中遺產存的建筑物、作業設備、倉庫、交通設施等工業遺址和遺留下來的與工業相關的住宅、教堂、學校等社會活動場所都屬于工業遺產的范疇。工業遺產的留存,具有極強的歷史價值,這些歷史遺物是工業文明發展的見證,能直接反應人類社會階段性發展的特征。同時,工業遺產也具有文化價值,留存下來的實物都屬于文物范疇,而且大部分工業遺產都具有極為明顯的地域化和民族化特征,是文化和價值偏好的直接體現。此外,工業遺產還具備教育價值,工業水平的提升是國家富強的基石,而工業進程的推進則是無數先輩一生的心血凝結,作為他們奮斗歷程的見證者,工業遺產十分適用于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二、工業遺產保護與城市景觀設計原則
煤鐵工業遺產的形成及特征分析
本溪湖近代煉鐵的第一座高爐也是由從英、德等國引進的設備籌建的〔3〕,這座高爐不但開啟了東北地區用現代高爐煉鐵的開端,而且直到2008年才退出歷史舞臺。從以上三個方面來看,本溪湖發展近代煤鐵工業具備了所有的基本條件,但是由于日俄戰爭以后,本溪湖地區淪為日本的勢力范圍,使得本溪湖煤鐵資源的開發在顯現與其它中國近代煤鐵工業相似性的同時還具有自身的獨特性。
本溪湖近代煤鐵工業的歷史形成
本溪湖近代煤鐵工業的歷史形成可以分為5個階段:
清末(1905-1910年)這是本溪湖近代煤鐵工業暨本溪近代工業的起步階段,其特點是日本大倉財閥的私人商業資本借助日本關東軍的勢力對本溪湖煤炭資源的竊取與掠奪,主要圍繞煤炭工業進行經營,在本溪湖地區最早進行機械采煤,是本溪地區近代工業的開端。
清末民初(1910-1931年)該階段是中日合辦時期,雙方股權各占一半。不過從當時的史料來看,大倉同意合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本溪湖地區鐵礦的采礦權,而事實上中日合辦期的主導權還在日本一方,無怪乎當時的同盟會刊物說,協議一簽礦權已失一半。這一時期是近代本溪湖煤鐵工業形成的關鍵時期,業務范圍進一步擴大,除了核心的采煤、冶鐵業之外,還包括水泥工業、電力工業、鐵路、公路交通運輸等,同時也涵蓋了道路、自來水、下水道、公園、學校和醫院等設施〔4〕。形成了一種“工廠即城市,城市即工廠”的近代資源型城市的獨特格局,圍繞煤鐵工業而形成的本溪湖市初具規模。
日偽統治時期(1931-1945年)這一階段是日本獨占時期,中國人被徹底排除在外,公司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宮原廠區開始建設。另外公司的私人資本性質在逐漸淡化,先是被劃入滿鐵的勢力范圍,后成為支社,最后并入滿業,原先還只是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的日本私人資本最后也淪為日本戰爭機器的一部分。
保護工業遺產管理論文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迅猛發展,根據城市工業布局調整規劃,眾多工業遺產將面臨重要抉擇,成為既緊迫又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在這一背景下,今年4月18日“國際古跡遺址日”主題是“聚焦工業遺產”,同時在無錫舉行首屆中國工業遺產保護論壇,形成《無錫建議》。近日,國家文物局又下發了通知,對各有關單位加強工業遺產保護提出了明確要求。
我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6月10日)前夕,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專門為遺產日撰寫了“關注新型文化遺產——工業遺產的保護”長文,包括“工業遺產保護的國際共識”、“工業遺產的價值和保護意義”、“工業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國際工業遺產保護的探索”、“我國工業遺產保護的實踐”、“關于保護工業遺產的思考”幾部分,全面深入地闡述了工業遺產保護的科學內涵。本報今日摘發了“關于保護工業遺產的思考”一部分,使讀者先睹為快。全文將于近期《中國文化遺產》雜志刊發。
人類文明的進化,取決于文化的創造、保存和交流。城市是文化的載體和容器,城市的發展是循序漸進、有機更新的過程。吳良鏞教授指出:“一個城市是千百萬人生活和工作的有機的載體(livingorganism),構成城市本身組織的城市細胞總是經常不斷地代謝的”。因此應按照城市內在的發展規律,順應城市之肌理,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探索城市的更新與發展。工業遺產保護也應遵循這一理念,實現工業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平衡互動與和諧共存。既要注重工業遺產保護對于城市長遠利益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又要注重合理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盡量發掘其在歷史、社會、科技、經濟和審美等諸多方面的價值,賦予工業遺產以新的內涵和功能,注入新的活力,實現與城市經濟社會環境的互動發展。
1、工業遺產的普查與認識
工業遺產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資源,它的價值認定、記錄和研究首先在于發現,而普查是發現的基礎和保證。我國計劃啟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進一步摸清文物家底,工業遺產應列為重要普查對象。面對數量龐大的工業遺產,通過普查及時準確地掌握第一手資料,進而建立起我國的工業遺產清單。同時普查與認定、記錄和研究的過程,也是宣傳工業遺產重要價值和保護意義的過程,是發動企業和相關人員投入工業遺產保護的過程。《下塔吉爾憲章》突出強調了工業遺產的認定和搶救性整理工作的重要性,提出“各國必須對其需要為后代保留下來的工業遺跡予以認定、記錄和保護”。“對地帶和不同工業形態的調查必須確定工業遺產的范圍。在這一信息的基礎上,必須為所有得到認定的遺址創建編目”。同時,認定、記錄和研究工作相輔相成,不可分割,互為補充和支持。
科學認定是準確記錄的前提。首先應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建立工業遺產的價值評估標準,并與國際標準具有兼容性,用以認定不同類型的工業遺產。工業遺產的認定應積極動員社會公眾廣泛參與,使合理、統一的認定標準得到公眾的普遍認同。應注意工業遺產的認定標準與其他文化遺產,特別是古代文化遺產認定標準的差異。工業遺產應是在一個時期一個領域領先發展、具有較高水平、富有特色的工業遺存。這樣界定,既注重了工業遺產的廣泛性,避免因為認識不足而導致文化遺產在不經意中消失,又注重了工業遺產的代表性,避免由于界定過于寬泛而失去重點,保證把那些最具典型意義、最有價值的工業遺產保留下來。在歷史價值方面,對形成年代應給予合適的尺度,如建國以來,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過重要作用、有過重要貢獻和影響的企業遺存,盡管歷史時間不長,也應在工業遺產中占有一席之地。
工業文物遺產管理論文
為配合“4·18”國際古跡遺址日“工業遺產”主題,中國工業遺產保護論壇4月17日至18日在江蘇無錫舉行。這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首次將工業遺產保護作為重要專題提出。
工業遺產是具有歷史學、社會學、建筑學和技術、審美啟智以及科研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這些遺存既包括工廠、車間、作坊、礦場等不可移動文物,也包括機器設備、工具、檔案等可移動文物,還包括工藝流程、傳統工藝技能等非物質工業文化遺存。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民族工業、國外資本工業,以及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在中國大地上留下了各具特色的遺產,它們構成了中國工業遺產的主體,反映了中國工業化時代的特征。
然而近20年來,工業遺產受到諸多挑戰:城市工業重心開始向城外拓展,城內的舊工業區逐漸被廢棄、拆除;一些傳統工業陷入困境,不少企業面臨“關、停、并、轉”的局面;高速發展的城市建設中,尚未被界定為文物、未受到重視的工業建筑和舊址,正在迅速消失。
“瀕危”的工業遺產
沈陽是我國代表性工業遺產城市之一。近年來,在新區改造過程中,被稱作“東方魯爾”的鐵西區大片舊廠房被拆除、搬遷,鐵西區內沈陽冶煉廠中的幾根百米大煙囪,盡管曾經被認為是我國老工業基地以及工業文明的一個象征,最終還是被開發商拆除了;同樣是老工業基地的重慶,工業遺產的消亡速度也很快:許多當年的廠房、倉庫、碼頭在城市建設和工業變遷中被拆除或改建,失去了原有特征。
小議工業遺產建筑的保護與利用
1當前規劃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工業遺產保護法規尚需完善現行的從國家到地方有關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法規中,都沒有專門針對工業遺產建筑保護的條款,已列入文保單位、文保點、歷史建筑保護名錄的工業遺產建筑可以遵照其相適應的法律法規來進行保護與利用。由于現行的政策法規對工業遺產建筑保護和再利用的指導性不強,約束力較弱,使得不少有保護價值的工業建筑由于缺乏法制的保護而面臨破壞和被拆除的危險,亟需在現有法規體系的基礎上完善工業遺產建筑的保護內容。
1.2管理部門審批協調困難工業遺產建筑的審批涉及發改委、規劃、國土、建設、消防、綠化、文物、房管等眾多管理部門,管理上的條塊分割加上缺乏相應的管理規定,增加了項目審批過程中部門之間協調的難度,造成審批流程的不暢和行政服務的低效。
1.3保護名錄認定程序缺失由于國家尚未有專門關于工業遺產建筑保護名錄認定和審批程序,部分城市是以個案的形式,通過專家論證進行認定。這種方式靈活性大,但由于不是法定程序,其改變或撤銷的隨意性大,對建筑的保護約束力不強,保護規劃難以落實。
1.4規劃用地性質難以界定通常建設項目都是按規劃審批確定的用地性質進行建設,而工業遺產地塊是建筑已經存在,功能調整后如何確定它的規劃用地性質,這是現行的政策法規、規范難以解決的問題。規劃編制無法明確界定工業遺產的用地性質,帶來后續的規劃管理以及與國土等部門的審批銜接等一系列問題。另外,工業遺產的再利用過程中由于建設主體和使用功能的不確定性,按照現行的《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不能明確表達涉及工業遺產建筑用地的規劃要求,對項目的審批和實施難以進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1.5規劃地塊指標難以設定工業遺產建筑一般具有大空間、大跨度的空間環境特點,空間使用具有很大靈活性,地塊的容積率、建筑密度等指標若按一般建設項目指標進行控制,則既不符合實際又限制了工業遺產建筑的保護和再利用。如何設定地塊指標是規劃管理中面臨的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