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1 21:17:2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廣東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廣東服務貿易現狀

1.廣東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現狀和特點

1.1服務貿易發展相對滯后,發展空間很大

當前,服務業迅速發展并且也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而廣東省目前的國際服務貿易水平與其進出口貿易第一大省的地位并不匹配,如表1所示。2007年,廣東省服務貿易總額215.6億美元,僅為同期全省貨物貿易額的3.4%,與2006年世界服務貿易額與貨物貿易額平均比率22.2%相比有很大差距。2007年,全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為2523億美元,廣東服務貿易在全國的比重僅為8.53%。同國內服務貿易發達地區相比,廣東服務貿易發展也明顯落后,2006年,廣東服務貿易收支總額為北京的39.05%,上海的36.64%。

廣東服務貿易整體上嚴重滯后商品貿易。多年來廣東進出口總量占全國1/3以上,但是,長期以來,服務貿易總量占商品貿易總量的1/8左右,比上海、北京落后。雖然憑借地利在旅游、海運服務等方面占有優勢且得到較好發揮,卻在其他許多服務貿易領域未能充分地研究和開發,錯過了不少發展機遇。因此,廣東服務貿易尚處初級階段。發展空間很大。

1990年到2002年廣東各項服務貿易年增長率均達到兩位數,高于世界服務貿易出口同期年增長率7%,也高于其他主要的服務貿易出口國和地區。在2001年世界經濟普遍低迷,服務出口出現負增長時,廣東服務貿易仍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率。2002年對外勞務合作的增長率高達40%以上,對外工程承包營業額的增長速度更高達125%。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服務貿易趨于自由化,鑒于目前廣東服務的輸出規模還很小,未來服務輸出還存在著巨大的潛力。

1.2服務貿易外匯收支保持較快增長,且呈順差狀態

查看全文

廣東陶瓷公共藝術研究

摘要:廣東的陶瓷文化歷史悠久,擁有佛山、潮州、廣州三大特色陶瓷產區,是中國陶瓷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蘊及現代藝術文化的發展以及龐大的陶瓷產業鏈為廣東現代陶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改革開放以來,受西方現當代藝術材料觀的影響,出現了不少藝術家在材料領域進行探索,試圖打破傳統專業界限,而陶瓷材料以其自身的特性與藝術魅力吸引了藝術家的目光,被廣泛地運用在公共藝術創作當中,成為現代城市空間建設不可缺少的部分。

關鍵詞:陶瓷公共藝術;公共藝術;現代陶藝;改革開放

1背景優勢

(1)優越的地理環境。廣東省屬于東亞季風區,年平均溫度22.3℃,月平均溫度為保持在16℃~19℃之間。陶瓷公共藝術在廣東的發展避免了陶瓷因為溫度太低發生凍裂的情況。此外,廣東省地大物博,自然資源豐富,擁有豐富的陶瓷原礦材料,為廣東陶瓷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深厚的陶瓷文化與陶瓷產業背景。陶瓷公共藝術在廣東的起源和發展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廣東多元的文化歷史背景和龐大陶瓷產業背景。無論是陶瓷藝術還是陶瓷產業都在國內外具有重要的影響力,最為盛名的當屬石灣的陶塑、潮州的瓷塑及廣州的廣彩瓷。除此之外,廣東是全國乃至全世界最龐大的建筑陶瓷產業基地,佛山自1983年引進新的陶瓷生產設備后就在現代陶瓷生產領域不斷創新,在全國衛浴領域位居前茅。而潮州楓溪陶瓷產業主要以生產出口日用瓷,其陶瓷產量久居全國前列,2004年被授予“中國瓷都”的稱號。

2介入空間途徑與方式

陶瓷公共藝術介入空間的方式受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影響。改革開放政策的落實為廣東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使陶瓷公共藝術獲得更大的發展,介入空間的方式也更多樣化,總結廣東陶瓷公共藝術介入空間的方式,主要包含以下幾種。(1)以室內軟裝工程的方式介入空間。20世紀90年代以后,廣東已經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經濟開放城市、珠江三角洲開放區等多個層次較為全面的發展。各項事業迎來的發展的大好機會,建筑裝飾行業的發展也不例外,以介入室內軟裝工程的方式為廣東陶瓷公共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機會,成為廣東陶瓷公共藝術進入公共空間中最常見的途徑之一。在這種方式中,藝術家充當乙方,工程承包者為甲方,甲乙雙方經過協商之后甲方委托乙方為特定的空間或者環境進行設計和建設,一般來講這種只涉及甲乙雙方的合作方式下的作品可實施性較高,整個流程下來效率較高,方便操作。(2)以創意園改造的方式介入空間。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從國家到省、市各級逐步加強文化創意產業的建設,各方面追求可持續發展,一些舊的被遺棄的工業園區重新受到了重視,各地區紛紛開始了創意園區的改造和建設熱潮,以創意園區的改造為切入點也因此成為陶瓷公共藝術介入空間建設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廣東,以佛山石灣南風古灶園區和廣東紫泥堂園區改造為例,為陶瓷公共藝術介入空間提供了條件。(3)以陶瓷公共藝術活動的方式介入空間。改革開放政策對中國來說不僅是在經濟和科學技術上的對外開放,同時也促進了文化交流的發展。在21世紀以互聯網發展為標志的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各國之間文化、經濟、政治相互交融。在廣東,一些地方性的藝術文化交流也逐漸地頻繁起來,包括跨國性的一些藝術展覽、工作坊活動、競賽等。這些藝術活動中不乏以陶瓷公共藝術為創作方向,對廣東陶瓷公共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據所收集到的資料顯示改革開放以來在廣東省內舉辦過多個陶瓷公共藝術文化交流活動,如1999年12月舉辦的“99石灣當代華人陶藝家‘千年之燒’”、2002年由葛姆雷策劃舉辦的《亞洲土地》公共藝術項目、2008年“百萬夢想磚”大型行為藝術裝置策劃以及“南風古灶2009國際陶藝工作營”“2012年、2014年、2016年、2017年的中日韓國際柴燒工作營”等。工作營帶來的是各種思想與文化層面上的交流和碰撞,是公共藝術以環境為基礎一種更為開放式的創作,與城市環境,城市市民有較強的互動和交流。

查看全文

廣東地域建筑

1.定義和類型

1.1地域建筑的定義

在給出地域建筑的定義之前,先理解以下建筑的概念:建筑是指人類創造出來的、為人類自身提供物質和精神庇護的文化景觀。因而可看出建筑與特定的地理空間點產生了不可分割的聯系,地域性是建筑的本質屬性之一。

然而,所有建筑都是地域建筑嗎?答案是否定的,雖然建筑是建造在一定地域,但隨著全球化和現代化的發展,地域建筑不再只是建造在原本地理空間上里,也就是說某一地理空間上的所有建筑也不一定是地域建筑。因次,地域建筑是指人類創造的,與所在地域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相適應的特定文化景觀。

1.2地域建筑的類型

民居是歷史上最早出現、最基本、最大量的建筑類型,也是地域建筑的主體,故可從民居的角度來考察地域建筑的類型。在古書上記載,住宅由門、塾、堂、廂等組成。中國地域遼闊,從北向南,為適應不同的氣候、地形、材料、環境等條件,民居有明顯的差異。

查看全文

廣東服務貿易特點

一、2004年上半年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特點

2004年上半年,在全球經濟呈現良好發展態勢的大環境下,中國對外服務貿易加速發展,對外服務收入增速明顯高于服務支出。特別是電影音像、廣告宣傳、咨詢、運輸、保險收支規模大幅上升,同比(下同)增長40%以上;國際旅游業擺脫了2003年上半年以來低速增長的狀況,收支增長了30%。據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資料,2004年上半年,中國對外服務收支總規模達到586.5億美元,增長31%;其中,服務收入263.8億美元,服務支出322.7億美元,分別增長37%和27%,服務收支逆差58.9億美元,下降6%。對外服務收支總規模占同期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8%。

2004年上半年,中國對外服務貿易發展呈現以下主要特點:

1.服務貿易需求穩步上升

2004年上半年,中國國內對境外服務的需求回升,增速開始加快。運輸、旅游、其他商業服務和保險是中國服務貿易支出的主體,分別占總支出的36%、26%、11%和9%,合計占總支出的82%。在貨物貿易快速增長的帶動下,2004年上半年,運輸支出增長40%,達到114.9億美元,超過旅游支出30.9億美元,成為中國對外服務支出的最大項目。除計算機和信息服務、政府服務支出下降外,其余11項服務貿易支出均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運輸、旅游、保險、其他商業服務和技術咨詢費支出增加較多,同比分別增加32.8億美元、11.1億美元、8.2億美元和6.2億美元;電影音像、廣告宣傳服務增幅最大,分別增長3.1倍和69%。

2.服務出口競爭力增強

查看全文

廣東客家現狀與文化影響

本文作者:詹堅固工作單位:華南師范大學

光緒《嘉應州志》卷七曾提到客家人分布區域是“嘉應州及所屬興寧、長樂(今五華)、平遠、鎮平(今蕉嶺)四縣,并潮州府屬之大埔、豐順二縣,惠州府屬之永安(今紫金)、龍川、河源、連平、長寧(今新豐)、和平、歸善(今惠陽)、博羅一州七縣。”當然,這里提到的分布狀況是片面的,當時粵北、粵西也有不少客家人分布。其后民國《赤溪縣志》①卷八《赤溪開縣事紀》提到客家人分布時,較光緒《嘉應州志》更全面了,除講到上述州縣有客家人分布外,還提到“北江南韶連所屬區域”②、“廣屬番禺、東莞、香山(今中山)、增城、新安(今深圳寶安)、花縣、清遠、龍門、從化、三水、新寧(今臺山),肇屬之高要、廣寧、新興、四會、鶴山、高明、開平、陽春,以至陽(江)、羅(定)、高(州)、雷(州)諸屬州縣”。《赤溪縣志》所記載的廣東客家分布狀況雖未盡細致,但已經初步描繪出今天廣東客家分布的輪廓。客家學開創者羅香林教授在1933年出版的《客家研究導論》中首次將廣東客家人的分布區域分為純客住縣和非純客住縣,并對非純客住縣的人口進行分級,作出初步人口估計。他首創的這種研究方法,為后來研究者廣泛采用。羅先生根據當時的人口報告,對各縣客家人的數量進行了統計。純客住縣人數由于有政府的統計數據,且統計方法相對簡單,故統計準確性較高,1933年約有375.6萬人。非純客住縣人數則是作者的粗略估計,約有363.7萬人。當時廣東客家人口總計約有700萬左右。①在文章中,羅先生一再強調,要準確探悉客家分布地域及其人口,必須從實地調查入手。但限于當時條件,作者只進行一小部分的實地調查。文中所述內容,僅是粗略說法,這也是作者深感遺憾之處。正是由于實地調查不夠,文中出現一些錯誤也在所難免,如把豐順、英德納入純客住縣,但這二縣只是客家人占多數而已;非純客縣的統計也有不少遺漏。羅先生這種實地調查廣東客家分布狀況的心愿,直到半個世紀后的20世紀80年代末才初步得償所愿,1988年前后,廣東省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侯國隆趁大規模編修地方志的機會,通過市縣方志部門,對各地客家人分布狀況作了調查統計,取得相對準確數字,調查結果為研究廣東客家的學者爭相引用。當時調查了全省79個縣區市,有客家人居住的縣區共70個,客家人約1640萬人,占總人口5294萬(1987年統計數字,不含海南島)的30.97%。客家人口占99%以上的縣有梅縣、大埔、蕉嶺、五華、平遠、和平、龍川、連平、陸河、翁源、新豐等11個縣,此外,興寧占98.52%,南雄占97.61%,始興占96.8%,紫金占98.07%。這些客家人超過95%的縣應歸屬純客家縣,共15個。沒有客家住的縣9個:順德、南澳、澄海、徐聞、吳川、遂溪、高州、羅定、番禺。其余各縣市則有不同比例的客家人口分布。②侯國隆的調查統計是對羅香林先生客家學研究的繼承和發展,他對純客縣的定義是“客家人超過95%”,這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由于該調查是通過各縣區市政府部門之一的方志辦來進行的,調查結果基本可信,但也有一些錯誤,如文章認為高州、徐聞、遂溪、羅定、番禺無客家人聚居村落,實際上這些縣市都有數目不等的客家村落。經過重新調查,按照傳統的粵東、粵中、粵北、粵西四大區域,廣東省客家人的具體分布狀況如下:粵東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梅州市及鄰近的潮汕地區一帶,包括梅江區、梅縣、蕉嶺、平遠、興寧、大埔、五華、豐順、揭西、揭東、普寧、惠來、饒平、潮安、汕頭、陸河、陸豐、海豐等縣市,其中梅江區、梅縣、蕉嶺、平遠、興寧、大埔、五華、陸河為純客住縣(區)③。豐順、揭西、揭東、普寧、惠來、饒平、潮安、汕頭、陸河、陸豐、海豐等地客家人所操語言是受到潮汕話影響的客家話,與標準的梅縣客家話語音語調上都有區別,他們被稱為“半山客”。粵中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河源、惠州兩市的和平、連平、龍川、東源、紫金及源城區,惠東、惠陽、博羅及惠城區。珠江三角洲大部分縣市也有分布。其中和平、連平、龍川、東源、紫金及源城區為純客住縣(區)。粵北是客家人基本住地之一,主要分布在韶關、清遠市區及所屬各縣(市),其中始興、翁源、新豐是純客住縣,曲江(現為韶關曲江區)、樂昌、南雄、仁化、乳源、英德、連州、連南、連山、陽山、佛岡、清新各縣市大部分或一部分地區也有分布。粵西客家人分布在云浮、湛江、茂名、陽江四市所屬市縣,包括新興、郁南、羅定、廉江、遂溪、徐聞、雷州、化州、信宜、高州、電白、陽西、陽東、陽春各縣市的一部分地區。各地具體分布情況見下表:從分布表上我們可以看出,粵東北的梅州、粵北的韶關、粵中的河源、惠州等市是廣東客家人分布的主要地區。目前,廣東純客住縣市(區)有18個:梅江區、梅縣、蕉嶺、平遠、興寧、大埔、五華、陸河、始興、翁源、新豐、仁化、和平、連平、龍川、東源、紫金及源城區,除陸河外,它們基本上分布在梅州、韶關、河源三個地級市的所屬縣區,呈連片分布。在潮汕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及粵西地區,客家人的分布區域更多地呈點狀分布,象散落在棋盤上的棋子,成為潮汕人或廣府人傳統分布區域的一個個移民據點。沒有客家人分布的有潮州市區、揭陽市區、汕尾市區、陽江市區及順德區、南澳縣、澄海區、吳川市。④其他縣市(區)均有不同比例的客家人分布。形成這種分布格局是客家人在長期的移民過程形成的。從宋代開始,中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中原移民大量進入贛南閩西粵東地區,客家民系形成。經過宋元幾百年的繁衍生息,粵東梅州及其相連區域成為廣東客家人最重要的聚居地。此后的廣東客家人大遷徙,都是在這個聚居地形成后發生。元末明初,粵北客家由閩西粵東遷入,繁衍生息至今。粵中及粵西沿海地區的客家人則主要是清初“遷海”復界之后遷入該地區,填補“遷海”后帶來的巨大空白帶。客家人大量進入粵中、粵西沿海地區,由于與當地土著爭斗生存資源,長期積累的矛盾在咸豐同治年間爆發,引起長達幾十年“土客大械斗”,造成幾十萬人死傷的慘禍。其中,尤以新會、開平、臺山、恩平等“四邑”地區的土客沖突最慘烈。為避難,粵中、粵西部分客家人被迫向沖突較緩和的相鄰山區轉移,部分則向更遠的海南、廣西及海外地區移民。現今廣東客家人的這種分布格局在清末基本固定下來。2009年廣東客家人口約2300萬人,占全省總人口8366萬的27.5%。各地區客家人占當地總人口的比例為:粵東地區35.4%、粵北地區55.8%,粵中地區25%,粵西地區17.5%。根據侯國隆上世紀80年代末調查的數據,依照上述四大區域進行統計,各地區客家人約占當地總人口的比例為:粵東地區41.7%、粵北地區55.6%,粵中地區24.7%,粵西地區15.9%。當時全省有客家人1640萬人,占全省總人口5294萬(1987年統計數,不計海南島)的30.97%。兩相比較,兩者的比例數大體相似,數據上微小的差異乃是當時部分地區統計數據不準確的結果。

如上所述,廣東客家人的分布狀況必然深遠影響廣東客家文化的發展趨勢。我們可以確定,在以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客家人集中在粵東北、粵北、粵中梅州、河源、惠州地區這種大的分布趨勢是不會有太大的改變。而在粵東、粵西等處于潮汕人、廣府人包圍下的一些客家分布點,在強勢的潮汕、廣府文化壓迫之下,這些分布點會逐漸縮小,有些甚至消失,同化為潮汕人或廣府人。廣東客家人分布狀況對客家文化的影響,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考察。(一)純客區和客家人占大多數區域內的客家文化,將在一段時期內按照既有的發展軌跡與時俱進地發展。由于粵東北、粵北這些地區客家人在當地人口占絕對優勢,客家人具有很強的族群認同,文化上也很強勢,其他外來文化無法同化他們,客家人將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維持這種文化狀態。客家文化價值觀的維持主要依靠這些地區,它們是客家文化的大本營、根據地。正是這些地區保持著傳統的客家文化,并源源不斷地通過外出客家人輸送客家文化。也正由于這類地區的存在,才奠定客家文化在嶺南文化中占據三分天下的局面。作為客家文化重要載體的客家方言在本區域內將長時間繼續維持,成為客家人與廣府人、潮汕人族群區別的最直觀要素。處在這一文化區內的非客家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化,是分布在區內的一個個文化板塊,它們無論在語言上,還是在文化上,都深受客家文化的影響,如處于這一區內的少數民族大都操雙語,有的甚至以客家話為通用語言,文化上也向當地客家文化假借很多,因此,該非客家漢語和少數民族地區實際上可以視為客家文化區。應該看到,該區域內的客家文化,由于在各地發生時間的不同,在共同文化特質的前提下,又存在地域差別。今梅州地區是客家人最集中之地,也是廣東客家文化最早發生地,成為客家文化的核心區,是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很強的客家文化對外輻射功能。粵北、粵中、粵西等地不少客家人都是從此輾轉遷移出去。隨著移民浪潮,客家文化也在向外擴散。今東江流域龍川、河源、紫金、惠州、博羅等地,宋元以前,瑤、畬等土著居民或境外來的少數民族是當地居民的主體,宋元之際,客家人才逐漸在當地占優勢,客家文化逐漸占上風。東江流域的客家文化與核心區的客家文化大致相同,又因離梅州地區的客家文化策源地有一段距離,又與強勢的廣府文化區相鄰,同時也受到福佬文化的影響,其文化景觀與核心區又有小差異,形成東江客家文化亞區,以客家文化為主,兼具廣府文化和福佬文化某些特質。今北江流域南雄、始興、翁源、仁化、樂昌、曲江、韶關、英德、乳源、新豐等地,在客家人遷入之前,少數民族文化占有一定地位,明清時期,客家文化在當地才逐漸占上風,但其文化已夾雜不少少數民族文化,與客家文化核心區和東江客家文化亞區又有小的區別,成為粵北客家文化亞區。③(二)在粵東饒平、潮安、豐順、汕頭、揭東、揭西、普寧、惠來、陸河、陸豐、海豐等客家文化與福佬文化的交界處,存在一條狹長的客家亞文化區,即“半山客”文化區。這一區域內的客家人與講閩南話的潮汕福佬人有著密切接觸,文化上與福佬文化相互影響、彼此交融,文化與興梅客家文化核心區有一定的區別。“半山客”區內,客家人的分布比例不大,除陸河、揭西外,大約都在20%以內。其中又只有陸河、揭西及饒平北部客家人是連片居住,其他地方客家人都處在潮汕福老人的包圍之內。在潮客兩個族群聚居地的交界處,雙方存在密切的經濟與社會聯系,當地居民大都使用雙語,使得原來作為兩個族群區別標志的語言和禮俗文化互相交融。在潮汕地區,福佬族群無論在文化上,還是經濟上都比較強勢,處于交界地帶和福老人包圍圈內的半山客,語言及文化都受到較大的影響。如半山客方言一方面保留了客家話的特征詞,另一方面又有許多來自福佬話的詞,語音語調也與梅縣客家話不同,在一些雙語片區,半山客所操語言已經是“二句福佬三句客”的交混狀態。他們的風俗文化,既源于客家卻又具有某些福佬文化的特點,成為間于客潮兩大系的客屬分支。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半福客”二元文化狀態,造成潮客之間的互相轉化。半山客家家族遷入福佬人占多數的區域,他們使用潮汕方言,吸收福佬文化,在心理上認同為潮汕福佬人。如普寧泥溝村張姓人、大南山十石洋的蔡姓人,祖上分別是揭西河婆坪上的客家人,現在已不會講客方言,變成潮州人。這種情況在潮汕地區不在少數。反之亦然。但由于潮汕福佬人大多地處平原,在政治、經濟上占據優勢,造成雙方交界地帶的半山客逐漸認同潮汕福佬人的情況較多。如果半山客地區的政治、經濟情況在當地社會中沒有大的改變,這一趨勢仍將在一定時期內延續。同時,由于半山客區背靠興梅客家核心文化區,雙方距離不算太遠,核心文化區的客家文化又源源不斷對半山客區產生影響,故除交界地帶外,半山客區其他地方的文化將繼續維持“半福客”二元文化狀態。(三)粵中、粵西地區基本上是操粵語方言的廣府人的分布區。客家人大規模遷入這一區域與清初的“遷海復界”關系密切。他們星星點點地安插在廣府人人口薄弱區域,主要是占據這些地區的山區丘陵地帶。客家人進入該地區,擠占了當地廣府人的生存資源,為此,雙方時有沖突,最終釀成咸同年間慘烈的“土客大械斗”,造成雙方大量人員及財產損失,一些客家人不得不向更偏遠的山區遷徙,從而造成今天客家人在當地分布分散,人口不多的狀況。這種分布狀況對粵中、粵西客家文化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在客家人與廣府人的交界地帶或與其他族群雜居的地區,一直存在一種操客粵雙語的現象,這種雙語現象逐漸導致雙重認同,進而認同另一族群文化,客家人就逐漸轉變為廣府人。在這些雜居或交界地帶,粵語區不僅在地理位置上占優勢,在語言、人口上也占優勢。而且,客家人所處區域大都在偏遠山區,在經濟上相對沿海地區還是比較落后,他們為了發展經濟的需要,經常需要與非客家群體打交道,久而久之,他們也會操其他族群的語言,在對外交往時使用粵語,在群體內部使用客家話。由于他們使用粵語能獲得現實的好處,一些客家人慢慢地改用粵語,進而認同自己是廣府人。這種情況下,一些原為客家人分布的區域被同化而成為非客家人分布區,這種現象在粵西地區最為明顯。現今,粵西地區存在不少客家方言島,在若干年后,這些方言島會進一步縮小,直至消失。作為客家文化重要載體的客家方言一旦消失,該區域內的客家人必定轉化為廣府人,當地原有的客家文化也更多地被廣府文化所吸納。

總之,文化的產生及發展都是受制于外在自然環境和社會壞境,客家文化的發展也不例外。客家人分布甚多的興梅地區、北江地區、東江地區,他們在分布區域及政治經濟上都占優勢,因此該區域內的其他非客家文化在強勢客家文化的同化下,也逐漸演變為客家文化區。粵東半山客區文化的形成則是典型的文化交融的例子。該區文化既保存客家文化因子,又受到福佬文化的強烈影響,才形成有別于興梅核心文化區的亞文化區。粵中及粵西地區,客家人分散分布在強勢的廣府文化區內,該區域客家文化受到廣府文化的壓迫,發展空間小,很多地方都同化為廣府文化區。

查看全文

廣東農村勞動力流動

一、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現狀

長期以來,普遍認為我國農村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勞動力是剩余的,絕對數大約有1億到1.5億,農村剩余勞動轉移的任務任重而道遠。然而,2004年開始出現的民工荒,不但沒有像預想中那樣很快消失,反而從沿海地區蔓延到中部地區甚至勞動力輸出省份。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課題組”2006年對2749個村的調查顯示,74.3%的村認為能夠外出務工的勞動力都已外出。根據蔡(2007)的估算,40歲以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絕對數量只有5212萬,剩余比例僅為10.7%,這同原來剩余比例為三分之一的觀點差距巨大。這表明農村剩余勞動力總供給的特征正發生變化——越過了勞動力轉移的第一個劉易斯轉折點——從勞動力無限供給轉變為有限供給。

筆者在廣東河源招元村、長洲村、黃石村等地的調研對上述觀點給予支持。例如:黃石村村委會的該村外出打工情況的數據顯示:2007年該村共有410人外出打工,約占黃石村總人口1218人的33.66%;外出打工人員中有男性220人,女性190人;全村282戶人家中,全家人都外出打工的有51戶,只有16戶家中無人外出打工。而家中無人外出打工的家庭,多半是由于家中有人生病或者孩子太小等其他的原因無法出去。胡靖2007年在廣東龍川縣長洲村進行的為期一周住戶調查亦發現農村家中只有老人和兒童留守。因此可以對形勢做出一個基本判別,即作為我國經濟最早起步亦最發達的廣東農村中的可以轉移的勞動力已經基本轉移完畢。

二、勞動力流動與農地流轉供給方分析

根據二元經濟發展理論預測,勞動力轉移將促進農地集中和農業勞動生產率上升。然而,筆者在廣東的調研顯示實際情況同理論預測大相徑庭。

第一,撂荒現象嚴重并有加劇的趨勢。黃石村的大部分家庭都有外出務工的人員,家庭經濟主要依賴農業的情況已經不普遍了。因此,很多家庭的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了農業生產之外。胡靖、張威2007年調研發現,在食物消費得到保障之后,農民在農業生產上繼續投入勞動的積極性開始降低,即使是擁有上等的水田,他們耕種的欲望也并不強烈,更不用說下等田和那些不便耕種的田。1989年第二輪承包經營時黃石村水田總面積534.3畝,目前,在七個小組中,有六個的“撂荒率”都超過了10%(其中五個超過15%,1個超過10%)。劉屋的“撂荒率”是唯一一個低于10%的。而這是由于劉屋是黃石鎮的鎮府所在,學校、機關、工商業用地大部分都要從劉屋征得,因此,劉屋的水田面積是七個村小組中最少的,撂荒的情況就相應地輕了很多。到2003年,黃石村水田的面積減少到413.78畝,減少量為120畝。

查看全文

廣東殯葬改革辦法

我區的殯葬改革工作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及上級民政部門的指導下,認真貫徹國務院《殯葬管理條例》及省、市殯葬改革會議精神,加大殯葬管理工作力度,層層落實殯葬管理目標責任制,全面推進殯葬改革工作,促進我區三個文明建設的順利發展。兩年多來,我區共火化遺體1600多具,保持火化率達到100%,下大力氣清理“三道兩區”的亂葬墳墓3400多座,積極做好公墓建設工作,使全區的殯葬改革工作在整體上取得了新進展。現匯報如下: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殯葬改革被稱為是“天下第二難”事。我區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在思想認識上高度重視殯葬改革工作,將殯葬管理工作納入全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列入政府及各有關單位的目標管理中,強調要和重視計劃生育工作一樣重視殯改工作,使它成為考核各級黨政領導干部政績的重要內容。

按照《韶關市殯葬管理目標責任書》的要求,我區殯葬改革領導小組由區政府一把手任組長,區委、區人大、區政府其他領導任副組長,政府辦、民政局、公安局等單位領導任領導小組成員。形成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有關領導大力支持,有關部門通力配合,嚴抓殯葬管理的良好局面。區殯葬改革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區民政局局長兼任辦公室主任,辦公室設立有專線電話,面向全區接受對非法喪葬行為的舉報,一經查實,堅決糾正處理。

在各成員單位中,首先民政部門充分發揮主管部門的職能作用,當好政府的參謀,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加大執法力度,及時處理違法殯葬行為。計劃、財政部門加大殯葬改革經費的投入。公安、工商、國土、林業等部門加大對群眾喪葬行為的管理和喪葬用品市場的規范。紀檢監察部門加強對違反殯葬法紀的單位和黨員干部的查處。在進行大型的宣傳、整治行動或處理突發事件時,由區政府辦公室協調人力、物力、車輛,統一行動,形成工作合力。事實證明,由區委、區政府領導,民政牽頭,各部門密切配合,全民參與,齊抓共管的殯葬管理工作機制,運作效能好,發揮作用大。

二、落實管理目標責任制

查看全文

廣東勞務派遣勞動合同

勞務派遣勞動合同范本(廣東版)

勞動合同書

(勞務派遣)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

簽訂日期: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查看全文

廣東農業保險現狀分析論文

一、問題的提出

農業保險是保險人組織農業生產經營者進行風險損失分攤,對被保險人在種植業、養殖業生產過程中,因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給予保險責任范圍內的經濟補償的方式。農業保險通過轉移和分散風險,由投保的農戶共同分擔風險,在遭受保險責任范圍內的災害后得到經濟補償,保障農業再生產的順利進行。根據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協議,保險經營的地域限制進一步對外資企業放開。隨著外資保險公司的展業深入,人們保險意識的普遍提升,保險公司也借此契機大力開展各類保險業務,廣東保險業呈現出欣欣向榮之勢。然而,這種繁榮卻無法掩蓋長期以來廣東農業保險發展滯后的現實,與其他險種開展得熱火朝天的狀況相比,農業保險發展的不平衡性就越發突顯出來,農業保險的萎縮與廣東經濟強省的現狀極不協調。

根據統計,廣東農業保險的保費收入從1997年的4225.3萬元,急劇萎縮到2005年的1402.7萬元,減少了2822.6萬元;在保費收入急速下降的帶動下,賠款支出也急速下降,由1997年的3952.2萬元,下降到2005年的1115.5萬元,減少了2836.7萬元;廣東農業保險賠付率一直處于較高水平徘徊,九年的平均賠付率高達70.8%(見表1)。

根據表1可以清晰的看到,從1997年開始到2005年,廣東農業保險的保費收入和理賠支出呈急劇下降趨勢。農業保險具有正的外部性和準公共產品的特征,隨著近年來廣東農業保險的萎縮,農業保險經營已處于“需求有限、供給不足”的市場失靈狀態。農業保險這一經濟補償機制難以適應新農村建設對金融的需求。

廣東農業保險近年來經營萎縮的原因表面上看起來是商業保險公司從事農業保險虧損嚴重,如農業風險大,農民交保費少,收不付賠;農村分散面廣、資金薄,保險成本高;農業保險標的復雜多樣,道德風險高;商業保險公司收費難、展業難、理賠難。但實質上是制度問題:政府對農業風險的補償少,機制不健全。政府傳統的救災保障制度,不僅顯露出資金量的嚴重不足,而且政府專業性保險機構缺乏,在縣一級,基本沒有專業性的農業保險公司。由于缺乏政府的支持,甚至政府對商業保險公司還進行了負面影響,如出險時農民多報、政府多要、保險公司多賠。商業保險公司用商業保險的辦法經營農業保險只能是“大干大賠、小干小賠、不干不賠”。

二、農民和保險公司參與農業保險的經濟學分析

查看全文

廣東工業園的規劃對策綜述

關鍵詞:產業轉移工業園規劃問題對策

內容摘要:本文通過分析廣東省產業轉移工業園區的規劃現狀,挖掘其規劃上存在的諸多問題,提出相對應的策略,以提高廣東省產業轉移工業園的規劃管理績效,使其規劃更加合理。

產業轉移工業園的規劃現狀

(一)產業轉移工業園的分布狀況

至2008年底,廣東省現有的產業轉移工業園達70余個,珠三角產業轉移園主要集中在惠州和肇慶,共8個;粵西地區的產業轉移園分布在茂名、湛江、陽江、云浮,共19個;粵東地區的產業轉移園主要分布在汕頭、揭陽、潮州、汕尾,共6個;粵北及山區的產業轉移園主要集中在清遠、韶關、梅州、河源,共37個。其中產業轉移園最多的是梅州,共12個,其次是清遠和韶關共9個,最少的是汕頭和潮州各1個。在這些產業轉移工業園中,經廣東省認定的有26家。綜觀目前廣東省產業轉移工業園,其合作開發模式有四種:山區或東西兩翼政府方投資型;雙方政府共同投資型;珠三角方企業投資型;珠三角方政府投資型。

(二)產業轉移工業園的需求和供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