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2 03:42: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關節炎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關節炎

骨關節炎治療論文

【摘要】通過查閱國內古今文獻,結合前人的用藥實踐及實驗研究結果,探討骨關節炎的病理過程與“絡病”的關系。認為骨關節炎病變過程中關節軟骨細胞因子的調控網絡處于病理失調狀態,而發展至晚期,形成一種難以逆轉的病理失調狀態,即“絡病”狀態,運用“蟲蟻搜剔通絡法”則可以有效逆轉這一病理狀態,從“絡病”論治是治療骨關節炎的一個重要思路。

【關鍵詞】絡病;骨關節炎;痹證;細胞因子;搜剔通絡

絡病是指各種因素導致絡中營衛氣血津液運行、輸布及滲化失常,最終出現絡脈淤滯,痹阻不通的一類病證。有關絡病理論始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首次提出絡脈概念,初步論述絡脈分布、生理及病理;并指出病久則邪氣深入,“久病者,邪氣入深”[1]。至漢代張仲景創制旋覆花湯、鱉甲煎丸等絡病治療方藥,辟辛潤通絡、辛溫通絡及蟲類通絡之先例。迄至清代,葉天士在前人有關思想的啟發下,結合其臨證經驗,指出“初為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百日久恙,血絡必傷”[2],從而明確提出了“久病入絡”“久痛入絡”的學術思想。葉氏認為“絡病”的病位是普通藥物所不能達到的地方,因而病邪可以深居隱伏久羈,所以對頑固難愈的痹證,多選用蟲類通經走絡活絡的藥物以“取蟲蟻迅速飛走諸靈”[2]來“松透病根”[2]。最終圍繞“久病入絡”形成了完整的理、法、方、藥的理論體系,廣泛運用于疼痛、卒中、積、痹證等病證,這套理論體系稱為“絡病理論”。近年來,一些學者對絡病理論又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總結,并借鑒西方醫學的理論與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開拓了絡病研究的視野。穆氏[3]通過對經脈的生理功能、病理反應、診斷方法和臨床應用等方面分析后認為,絡脈不能簡單地被視為經脈的淺表分支,而是與經脈有關而又獨立的人體運行氣血的立體網狀系統。王永炎等[4]認為,“絡脈”的結構定位不僅包括血液微循環系統,還可能包括神經網絡、細胞因子調控網絡等。李氏等[5,6]概括了絡脈理論,認為絡脈的生理功能不外聚、留、通、化,絡病的病理機制總為淤、虛、痰、毒。通過在分子水平上探索與研究絡病的病理生理機制,對中醫絡病理論給予了現代醫學詮釋,并提出了新的絡病假說。認為中醫絡病中血行不暢、絡脈失養、氣血淤滯、津凝痰結、絡毒蘊結等病理變化涉及了血管活性物質調控異常、血管內皮細胞及血管平滑肌細胞的損傷機制、細胞外基質代謝異常、細胞因子及信號傳導通路調控異常等生物學內容。劉氏等[7]提出肝纖維化當按絡病理論進行辨治,并以乙肝后肝纖維化為例,從整體、細胞、分子水平較為詳盡的闡述了肝纖維化與絡病關系。以上一系列研究部分實現了中醫基礎理論與西醫基礎理論實質性的銜接,但“絡脈”的結構或功能實質尚待進一步現代實驗研究探討。

早在東漢時期就建立了痹證從“絡”論治的觀點,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論述了痹證的發生與絡脈淤阻的病機有關,并首創活血化瘀通絡法和蟲蟻搜剔通絡法。此方法為后世醫家所遵循,最后由葉天士發展為絡病學說。骨關節炎在中醫學上是隸屬于痹證的一種疾病,是臨床上的多發病、難治病,特別是晚期,治療尤為棘手,西醫學上多主張手術治療。喻氏、李氏等[8,9]根據“久病入絡”理論,認為骨關節炎晚期患者處于“絡病”狀態,運用“蟲蟻搜剔通絡法”治療,以土鱉、烏梢蛇、地龍等蟲蟻類藥物“搜剔通絡”,使氣血流暢,脈絡宣通,痹證得除,治療骨關節炎有顯著療效。痹證與“絡病”雖然關系密切,“蟲蟻搜剔通絡法”在臨床上應用廣泛且療效確切,但目前中醫界對“絡病”學說及“蟲蟻搜剔通絡法”的情況可謂是應用有余而理論不足,缺乏系統的總結和深入實質的辨析。相應的實驗理論探討,尤其是痹病發生、發展以及病理過程與絡病有何關聯,絡病的實質是什么,“蟲蟻搜剔通絡法”的現代醫學治療機制是什么,目前尚未有相關研究。

現代醫學認為骨關節炎是以關節軟骨損壞為特征的一種退行性病變,其主要病理特征是關節軟骨的變性、破壞和丟失,關節表面骨贅生成,滑膜細胞增生,滑膜炎和關節間隙變窄等[10]。1995年國際骨關節炎專題會議提出了骨關節炎的最新定義[11],認為骨關節炎是力學和生物學因素共同作用下導致軟骨細胞、細胞外基質以及軟骨下骨三者降解和合成偶聯失衡的結果。

隨著現代修復概念的建立,在對軟骨修復的研究中,細胞因子與骨關節炎的關系日益受到重視。骨和軟骨組織、關節滑膜中含有多種細胞因子及其受體,可通過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對骨和軟骨的形成和修復起局部調節作用,從而構成“吸收—形成”偶聯動態平衡調控網絡,維持關節軟骨的正常形態和功能,因此細胞因子網絡平衡的改變是骨關節炎發生發展的關鍵。

查看全文

老年骨性關節炎療效研究

骨性關節炎作為中老年常見慢性關節疾病之一,臨床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僵硬及功能障礙等[1];臨床報道顯示膝關節發病率明顯高于其他部位[2]。骨性關節炎主要病理改變包括關節軟骨退行性病變及關節周圍骨質異常增生等,傳統臨床西醫藥物治療效果不佳,長期使用不良反應較多[3]。筆者選取本院2008年3月~2011年5月收治的老年骨性關節炎患者94例,采用中醫骨科綜合康復療法治療,臨床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08年3月~2011年5月收治的老年骨性關節炎患者189例,入院后根據臨床癥狀、體征及影像學檢查均臨床確診為骨性關節炎[4]。全部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95例,其中,男42例,女53例,平均年齡(63.5±5.7)歲,平均病程(1.3±0.5)年;實驗組94例,其中,男40例,女54例,平均年齡(64.0±6.1)歲,平均病程(1.4±0.6)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95例,采用尼美舒利口服治療。實驗組94例,采用中醫骨科綜合康復治療:手法推拿,包括拿捏股四頭肌、髕骨按揉、運膝牽拉等,每天1次;中藥熏洗,手法治療后行中藥熏洗,方劑組分:透骨草25g、海桐皮25g、蘇木20g、威靈仙20g、伸筋草20g、川芎10g、生川烏10g,放入1L水中浸泡1h后煮沸熏蒸患處,每天2次;中藥內服,根據中醫證候分型分別采用當歸四逆湯、六味地黃丸或身痛逐瘀湯等治療。

1.3觀察指標觀察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并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及JOA骨性關節炎功能評分進行疼痛、功能評價。

1.4療效判定標準根據董兵[5]擬定老年骨性關節炎治療效果判定標準進行療效評價,分為顯效、有效、無效3級。治療總有效例數為顯效例數與有效例數之和。

查看全文

關節鏡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關節鏡清理術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療效。方法:對44例62個膝骨性關節炎行關節鏡清理術。結果:隨訪2~2.5年。治療效果在不同時間段內進行評定,術后0.5年、1年及2年的優良率分別為85.5%(53/62)、77.4%(48/62)、66.1%(41/62)。結論:關節鏡清理術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關節腫痛等癥狀,延緩軟骨退變的進程,但療效隨著時間的延長而降低。

【關鍵詞】膝關節;骨關節炎;關節鏡術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urativeeffectsofarthroscopicdebridementofosteoarthritisoftheknee.MethodsForty-fourcases(62joints)wereperformedwitharthroscopicdebridement.ResultsAllthepatientswerefollowedupfor2-2.5years.Clinicaloutcomeswereevaluatedduringthedifferentperiod.Therateoftheexcellentandgoodresultswas85.5%(53/62)atsixmonths,77.4%(48/62)atoneyearand66.1%(41/62)attwoyears.ConclusionThesymptomsofswellandpainonpatients''''jointswererelaxedeffectivelyandtheprocedureofthearticularcartilagedegenerationcouldbedelayedwithusingarthroscopicdebridement,butthecurativeeffectscouldbedownastimewenton.

〔KeyWords〕Knee;Osteoarthritis;Arthroscopy

原發性膝骨性關節炎是臨床上十分常見的一種關節疾患,多發于中老年人,女性尤為多見。病理改變最早出現在關節軟骨,表現為關節軟骨發生退行性變,繼而引起新骨增生的一種慢性、進行性關節病。隨著關節鏡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普及,使得其在膝骨性關節炎的診斷和治療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院1998年4月-2001年12月共行60例膝骨性關節炎關節鏡清理術,本文作者對獲得隨訪的44例患者總結分析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查看全文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治療論文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75例,男34例、女41例;年齡50~75歲;其中單側發病42例、雙側33例。病程2~21年。X線表現:11膝見髕骨關節面軟骨下骨質致密、不光滑或有囊性變、邊緣骨質增生;54膝見股脛關節間隙狹窄、不對稱、邊緣骨質增生;8膝表現為全關節病變,其中6膝伴有多塊關節內游離體;伴有積液者19膝。

1.2診斷標準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臨床+放射學標準):①近1個月大多數時間有膝痛;②X線片示骨贅形成;③關節液檢查符合骨性關節炎;④年齡≥40歲;⑤晨僵≤30min;⑥有骨摩擦音。滿足①+②條或①+③+⑤+⑥條,或①+④+⑤+⑥條者可診斷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同時根據Kellgren-Lawrence放射學標準分級。0級:正常;Ⅰ級:關節間隙可疑變窄,可能有骨贅;Ⅱ級:有明顯骨贅,關節間隙可疑變窄;Ⅲ級:中等量骨贅,關節間隙變窄較明確,有硬化性改變;Ⅳ級:大量骨贅,關節間隙明顯變窄,嚴重硬化性病變及明顯畸形。排除Ⅳ級以上患者。

1.3方法直流電藥物離子透入療法:患者仰臥,暴露膝關節,操作者用DRL型直流感應電療機,輸出電壓為50~100V,電流強度50~100mA,選擇一對200cm2長方形襯墊和鉛板(鉛板稍小于襯墊),用水浸濕襯墊,將鉛板裝入襯墊備用;將浸有高純度中藥電導藥液的絨布置于膝關節疼痛明顯處,其上放置備好的電極襯墊接陽極,浸有原醋液的絨布置于對側,其上放置備好的電極襯墊接陰極,用固定帶固定好。絨布要求厚1mm,與皮膚緊密接觸,打開開關,緩緩調整劑量,逐漸增至感覺閾上。一般電流密度5~10mA/cm2,每日1次,每次20~25min。14次為1個療程。中藥電騰治療方法:操作者用910電騰療墊(2型)包裹于膝關節周圍,先用高熱檔治療,感覺溫度舒適后,調至中檔,每日1次,每次30min。14次為1個療程。綜合治療:在以上治療的同時每日口服樂力或其他鈣劑,每日1次,長期服用,且同時調整飲食為高蛋白、高維生素、優質鈣飲食。A組予綜合治療,B組予直流電藥物離子透入加中藥電騰治療;C組予直流電藥物離子透入。

2結果

2.1療效標準因膝骨性關節炎治療前后的X線所見變化不大,故僅以癥狀和部分體征作為觀察指標。①優:臨床癥狀消失、功能基本恢復正常、關節內摩擦音明顯減輕;②良: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疼痛減輕,或所伴關節內積液消失,上下樓輕度困難;③有效:臨床癥狀仍有部分存在,但較前減輕;④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較治療前無變化。

查看全文

尺橈關節脫位關節炎手術配合探討論文

【關鍵詞】尺橈關節脫位關節炎手術

下尺橈關節在維持腕關節的穩定和力量傳導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陳舊性下尺橈關節脫位和關節炎的治療以往國內多采用尺骨小頭切除,但切除尺骨頭后出現腕關節的生物力學明顯改變,引起腕關節不穩定[1]。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我院手外科采用Sauvé-Kapandji手術融合下尺橈關節和造成尺骨假關節治療陳舊性下尺橈關節脫位和關節炎20例,獲得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共20例,男8例,女12例;年齡35~54歲,平均42歲。左側11例,右側9例,12例右側均為優勢手。橈骨遠端骨折14例,下尺橈關節陳舊脫位6例。受傷至手術時間1~4.4年,平均1.5年。

1.2手術方法臂叢或者全身麻醉下,尺背側弧形切口,尺骨小頭處分離保護好尺神經背側支,分離出第5、6伸肌腱鞘,將其打開,尺側伸腕肌腱牽拉向尺側,伸指肌腱牽拉向橈側,切開關節囊,顯露尺骨小頭及下尺橈關節,觀察下尺橈關節損傷情況。咬骨鉗咬除下尺橈關節相鄰的關節軟骨。距下尺橈關節3cm處用電鋸截除長1.5cm尺骨作為骨橋,骨橋兩端先行打磨,使其與橋接尺橈骨接觸面相適應。將尺骨復位,用兩枚螺釘分別固定下尺橈關節面以及尺骨移植段處。尺骨的遠近端截骨面分別用旋前方肌及骨膜包繞。縫合關節囊及伸肌腱鞘,上肢石膏托外固定4周。

2結果

查看全文

下尺橈關節脫位和關節炎手術論文

【關鍵詞】尺橈關節脫位關節炎手術

下尺橈關節在維持腕關節的穩定和力量傳導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陳舊性下尺橈關節脫位和關節炎的治療以往國內多采用尺骨小頭切除,但切除尺骨頭后出現腕關節的生物力學明顯改變,引起腕關節不穩定[1]。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我院手外科采用Sauvé-Kapandji手術融合下尺橈關節和造成尺骨假關節治療陳舊性下尺橈關節脫位和關節炎20例,獲得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共20例,男8例,女12例;年齡35~54歲,平均42歲。左側11例,右側9例,12例右側均為優勢手。橈骨遠端骨折14例,下尺橈關節陳舊脫位6例。受傷至手術時間1~4.4年,平均1.5年。

1.2手術方法臂叢或者全身麻醉下,尺背側弧形切口,尺骨小頭處分離保護好尺神經背側支,分離出第5、6伸肌腱鞘,將其打開,尺側伸腕肌腱牽拉向尺側,伸指肌腱牽拉向橈側,切開關節囊,顯露尺骨小頭及下尺橈關節,觀察下尺橈關節損傷情況。咬骨鉗咬除下尺橈關節相鄰的關節軟骨。距下尺橈關節3cm處用電鋸截除長1.5cm尺骨作為骨橋,骨橋兩端先行打磨,使其與橋接尺橈骨接觸面相適應。將尺骨復位,用兩枚螺釘分別固定下尺橈關節面以及尺骨移植段處。尺骨的遠近端截骨面分別用旋前方肌及骨膜包繞。縫合關節囊及伸肌腱鞘,上肢石膏托外固定4周。

2結果

查看全文

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效果及監護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以膝關節疼痛、活動受限、膝關節腫脹及畸形為主要臨床表現。但至今病因仍不十分清楚〔1〕。傳統的方法常采用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和激素類藥物來治療,只能短期緩解癥狀,不能阻止或延緩疾病的進展〔2〕。近年來研究發現玻璃酸鈉關節腔內注射治療膝關節OA具有良好的療效,副作用少〔3〕。本研究觀察了玻璃酸鈉關節腔內注射治療膝關節OA的療效,并與口服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相比較,現將結果及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骨科2008年1月~2011年8月收治的膝關節OA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分會骨關節炎診治指南中膝關節OA診斷標準〔4〕,無明顯心、肝、腎疾病、無嚴重胃病、結締組織病及內分泌疾病。隨機分為玻璃酸鈉組和對照組。玻璃酸鈉組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齡(42~89)歲,平均(68?2±7?5)歲;左側18例,右側16例,雙側2例;病程6個月~8年,平均(3?9±1?2)年。膝關節X線分級:Ⅱ級26例,Ⅲ級10例。對照組34例,其中男19例,女15例;年齡(39~88)歲,平均(67?8±6?9)歲;左側16例,右側17例,雙側1例;病程9個月~10年,平均(4?1±1?4)年。膝關節X線分級:Ⅱ級23例,Ⅲ級11例。兩組患者的上述資料比較均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案

玻璃酸鈉組患者予以玻璃酸鈉20mg(山東博士倫福瑞達制藥有限公司,規格:20mg/2mL,批號20071023)關節腔內注射。具體方法:膝關節常規消毒后,選擇髕下內側穿刺點進入關節腔,抽出關節積液后,緩慢注入20mg玻璃酸鈉注射液,拔出針頭后,創可貼外貼,被動活動膝關節數次,使藥液分布均勻,每周1次。對照組患者予以口服布洛芬緩釋片(葛蘭素史克公司,規格:0?3g/粒,批號20070917)0?3g,1日2次,飯后服用。兩組患者均治療4周。

查看全文

溫補腎陽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分析論文

1膝關節骨關節炎屬于中醫骨痹的范疇

1.1古籍研究中醫古籍中并沒有“膝關節骨關節炎”這一病名的記載,但對相關疾病的描述與之頗為相似。《內經》指出“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骨髓酸痛”與本病的膝痛、受寒加重癥狀類似。《中藏經》說:“骨痹,乃嗜欲不節,傷于腎也”。骨痹,骨痛也。嗜欲不節則腎精虧虛,這與本病多發于年老體衰相符合。

1.2現代研究影像學發現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后期多有明顯的增生病變,所以稱之為膝關節骨質增生癥、膝關節肥大性關節炎(病)。因其發病與年齡老化和既往的關節創傷有密切關系,臨床也稱之為膝退行性骨關節炎(病)、老年性膝關節病骨關節炎。國家標準《中醫疾病診療術語·疾病部分》[1]將骨關節炎的中醫病名規范為“骨痹”(自注的西醫對應病名“退行性骨關節炎”),將膝關節骨關節炎具體地稱為“膝痹”(自注的西醫對應病名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所以目前一般認為該病屬于中醫學“痹證(病)”的范疇,臨床上多以“骨痹”稱之。

2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病機概要

本病是由于年老體弱,用力不當、勞損過度,肝腎虧虛,元陽不足,溫煦鼓動無力,致氣血淤阻,筋脈凝滯,筋骨失養,加之寒濕乘虛侵襲,留注關節導致經脈淤滯而發病。正虛為本,是發病基礎,其涉及到肝脾腎三臟,寒濕邪侵是其誘因。

2.1寒濕在陰早在《內經》就有本病類似證的病因病機的相關論述。《素問·痹論》就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可見痹的發生與風寒濕關系密切。明代醫家孫一奎解釋這段話為:“行痹者,行而不定也,今稱為走注疼痛,及歷節風之類是也。痛痹者,苦楚,世稱為痛風及白虎飛尸之類是也。著痹者著而不移,世稱為麻木不仁,必著而不移。啟玄子曰:‘風則陽受之,故為痹行。寒則陰受之,濕則皮肉筋骨受之,故為痹著而不去也。’大抵固當分其所因,風則陽受之;痹感風寒濕之氣,則陰受之。為病多重痛、沉著,患者難易得去。”(孫一奎醫學全書·赤水玄珠)。《靈樞·壽夭剛柔篇》曰:“在陽者命曰風,在陰者命曰痹”。張景岳說:“本皆由感邪所致,但外有表證之見,而見發熱頭疼等證,或得汗即解者,是皆有形之謂,此以陽邪在陽分,是即傷寒中風之屬也,故病在陽者命曰風。若既受寒邪,而初無發熱頭疼,又無變證,或有汗,或無汗,而筋骨之痛如故,及延綿久不能愈,而外無表證之見者,是皆無形之謂,此以陰邪直走陰分,即諸痹之屬也,故病在陰者命曰痹。其或既有表證,而疼痛又不能愈,此即半表半里、陰陽俱病之證,故陰陽俱病者命曰風痹。此所以風病在陽而痹病在陰也。然則諸痹者,皆在陰分,亦總由真陰衰弱,精血虧損,故三氣得以乘以之而為此諸證”(景岳全書)。從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具體病位來看,首先病在下肢,其次本病有固定不移、著而不行的特點,可見本病與“風”關系不大[2]。

查看全文

風濕性關節炎肩關節治療論文

[關鍵詞]關節炎,類風濕;肩關節;粘連;肌肉骨胳手法

Clinicalobservationontreatmentofrheumatoidshoulderconglutinationwithmanipulationtherapy

KEYWORDSarthritis,rheumatoid;shoulderjoint;adhesions;musculoskeletalmanipulations

肩關節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經常受累的部位,關節的腫脹、疼痛,以及肩關節囊、周圍滑囊、肌腱等組織炎癥反應均可引起肩關節粘連及活動受限,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我們在臨床工作中對于此類患者應用中醫手法進行了治療。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02年1月~2005年3月,我們對130例162肩肩關節粘連進行了手法治療。其中女125例157肩,男5例5肩;左側90肩,右側72肩;年齡28~75歲,平均48.6歲。所有入選患者符合1987年美國風濕病學會所制定的的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標準,平均類風濕性關節炎病程11.2年,肩關節活動受限病史1.3年。肩關節治療前活動范圍:外展30~70°,上舉60~150°,前屈40~60°,后伸20~45°。所有患者治療前行肩關節正側位X線攝片,排除嚴重骨質疏松和關節間隙明顯狹窄、消失等不宜行手法治療的情況。上述病例按隨機化原則分為A、B兩組,A組68例85肩,其中男3例3肩,左側47肩,右側38肩;B組62例77肩,其中男2例2肩,左側43肩,右側34肩。

查看全文

獨活寄生湯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探討論文

【摘要】目的:尋找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有效的治療方法。方法:治療組60例采用內服獨活寄生湯治療,并與對照組40例服用西藥吲哚美辛腸溶片(消炎痛)治療作比較,判斷分析結果。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7%,對照組為85.0%,P<0.01。結論:獨活寄生湯治療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滿意。

【關鍵詞】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中醫藥療法;獨活寄生湯/治療應用;消炎痛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臨床常見病,多見于老年患者,主要表現為膝關節疼痛、腫脹、膝關節內、外側疼痛及活動功能障礙。筆者自2001年以來,對該病采用內服獨活寄生湯與服用西藥吲哚美辛腸溶片(消炎痛)進行對比治療,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治療組60例中,男24例,女36例;年齡44-70歲,其中右側發病21例,左側發病17例,雙側發病22例;病程最短10d,最長13年。對照組40例中,男15例,女25例;年齡41-76歲。其中右側發病11例,左側發病16例,雙側發病13例;病程最短19d,最長15年。兩組均為門診患者按就診時間隨機分配,在年齡、性別、發病部位、病程的分布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

1.2診斷依據[1](1)膝關節疼痛,常為持續性鈍痛,運動后加重,休息后減輕;(2)膝關節常有膠著現象,即長時間停留在某一個位置上,運動時有一種僵硬感,活動后好轉,并有軟腿欲跌的現象;(3)膝關節功能輕度或中度受限,行走不便,下蹲困難;(4)有積液者,浮髕試驗陽性;(5)X線膝關節正側位片示: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質邊緣增生,或有骨刺形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