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2 16:40: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古城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古城旅游產品調研

平遙古城旅游商品經過多年的開發與經營,形成了以旅游紀念品、民間工藝品、地方土特產為主的三大類旅游商品體系。主要有推光漆器、手工布鞋、六合泰枕頭、平遙牛肉、平遙長山藥、黃酒、果子溝柿餅、明信片、圖書、古城風光碟、折扇、掛件、字畫、存銀票、錄用證、古玩等等,平遙古城內銷售旅游商品的場所主要有旅游景點旅游商品專柜、旅游商品專賣店、旅游景點附近的旅游商品零售攤位等等,加上許多或明或暗的商鋪、小店共計230多家(不完全統計)。2007年7月~8月,通過對平遙古城進行實地的調查和專題訪問,對平遙古城旅游商品的發展現狀及相關問題進行思考。

一、平遙古城旅游商品消費市場調查

(一)平遙古城旅游商品消費市場分析

平遙古城旅旅游者源地覆蓋范圍廣闊,國內旅游者以山西本省為主,其次為華北地區的北京、河北、內蒙古、天津等地,第三層次為“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及港澳臺,旅游空間距離因素的作用明顯。

1.年齡結構與職業構成在本次調查中,被調查旅游者男女比例基本均衡,在263份有效問卷中,男性旅游者占53%,女性旅游者占47%。其中,以“20歲以下”和“21-30歲”兩個年齡段的旅游者最多,31-40歲年齡段的旅游者也較多,41歲以上年齡段的旅游者所占比例較少;在職業構成方面,學生和從事教育文化廣播職業的人員比例最高,分別為22%和23%,國家機關公務員和金融保險業從業人員次之,分別為19%和12%,由于此次調查時間處于暑假期間,學生和從事教育科研職業的人較多。

2.文化水平結構與出游方式旅游者受教育水平其旅游感知與偏好影響很大。平遙古城以人文旅游資源為主,要求旅游者應該有較高的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文化欣賞水平,在此次調查中,高學歷旅游者占到73%比例也證明這一點。受訪者學歷構成比例為:本科比例高達43%,高中及高中以下學歷的占到27%,大專學歷占到20%,碩士學歷占9%,博士及博士以上學歷的占1%。旅游商品的設計一定要注重文化內涵,制作一定要精致,定價合理才能打動旅游者的購買心理。在對旅游者喜歡的旅游方式調查中,有高達57%的旅游者選擇了喜歡自由行,選擇在居住地跟團的占到16%,選擇相關組織或驢友一起行動的占到13%,而選擇到達旅游目的地后再跟團的占8%,選擇其他旅游方式的占6%。62%年齡在31歲以下的旅游者選擇自由行。旅游者出行方式的多樣化要求旅游商品的種類更加豐富,方便旅游者攜帶。

查看全文

平遙古城特產包裝設計思路

摘要:立足于平遙古城非遺文化、品牌統一在包裝中的應用以及充分考慮品牌統一與非遺文化的關系,在符合現代消費者需求的基礎上,將平遙古城特色產品集合成一個品牌化的體系。以平遙古城非遺文化保護為出發點,增加包裝設計價值并通過包裝傳播非遺文化內涵;充分考慮品牌對包裝設計構思的作用和包裝對品牌構思的作用;在品牌統一的環境下合理使用非遺文化元素并且通過非遺文化元素的運用加深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印象;符合現代消費者的需求,充分揣摩當代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審美情趣,增加消費者和包裝之間的溝通互動,開發包裝的附加價值。

關鍵詞:非遺保護;品牌統一;包裝設計;以人為本

平遙古城特產包裝設計應該立足于平遙古城非遺文化、品牌塑造在包裝中的應用以及充分考慮品牌塑造與非遺文化的關系,在符合現代消費者需求的基礎上,將平遙古城特色產品集合成一個品牌化的體系。以平遙古城非遺文化保護為出發點,增加包裝設計價值并通過包裝傳播非遺文化內涵,在滿足包裝的基本功能同時,恰當的在功能和結構造型中融入非遺文化要素,找出傳統非遺文化與自身產品個性乃至當前流行時尚元素的平衡點,形成平遙古城獨特的包裝設計風格;充分考慮品牌對包裝設計構思的作用和包裝對品牌構思的作用,通過對包裝功能的完善,結構的改進和設計的創新深化品牌的形象;在品牌塑造的環境下合理使用非遺文化元素并且通過非遺文化元素的運用加深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印象;符合現代消費者的需求,充分揣摩當代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審美情趣,增加消費者和包裝之間的溝通互動,開發包裝的附加價值(圖1)。

一、立足于平遙古城非遺文化

首先,對平遙古城的非遺文化元素提取、加工、再設計,并應用到包裝設計中,可以提高包裝的民族性。比如平遙牛肉的包裝,其非遺文化元素提取可以從平遙牛肉傳統烹飪技藝入手。要做到文化和包裝的完美融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其次,消費者通過購買融入非遺文化元素的包裝設計,在購買包裝的同時,了解當地的非遺文化,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最后,把提取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進行進行時代語境的轉化,讓它更具有時尚性,并以包裝為載體,創造出一種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方式,從而吸引更多消費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揚。

二、立足于品牌統一

查看全文

古城建設的責任與義務

開發是歷史文化名城資源重塑的有效手段和工具

1.開發可以使生硬的歷史構筑物具有生命活力。歷史文化名城中最直觀的有形載體是某一座建筑橋梁、某一條街道空間等,應該承認,這些單體有著自己獨特的外形結構和布局原則;但不可否認,它們已經脫離了其曾經存在的歷史環境。弱小的個體是否能在現代化的大環境背景下引導人們產生時代共鳴是一個值得探索和思考的問題。畢竟,無言的構筑物本身帶給人們的只是少量的抽象信息和不確定的思維想象。對歷史文化名城進行開發,賦予這些構筑物與生命活力,讓它們可以自主的表達某種時代訊息,從而使其在合適的環境中重新爆發生命,對于歷史文化名城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2.開發可以使無形的城市文化尋找到寄居載體。歷史文化名城不僅保留著眾多有形的歷史構筑物,而且也保留著眾多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記錄這座城市歷史的真實“話本”,這些活態的文化,構成了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家園。作為文化形式在歷史的某一階段曾經擁有鮮活的生命力,對于一座城市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寶貴的歷史和文化資源,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這些精神遺產需要一個與之相匹配的空間和環境,需要有配套的物質建設和廣泛的沿襲傳承受眾。開發建設帶來的是大量的模擬歷史環境的建設和眾多旅游愛好者深入的探究,在主觀和客觀上創造了城市精神文化承載,從而保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延續。3.開發可以使斷斷續續的歷史構筑物延續成成體。許多文物古跡在遭受一定的破壞后會喪失相互間應有的空間關系和聯系,看起來像是孤立而不相關的。通過開發建設,把文物古跡、園林名勝以及各類提示性標志物(如古樹名木、碑刻、標牌等)在空間上組織起來,形成網絡,可以為人們的欣賞提供空間線路和邏輯線索,便于人們感知和理解名城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4.開發可以有效積累保護資金。歷史文化名城開發帶來的旅游效益是極其可觀的,相對工業項目其更具環保性、可持續性。同時就地安排勞動力就業,避免了古城原居民流失。良好的經濟收入帶來的是充沛的稅收保證,也就實現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資金的積累。

保護和開發是利與義的博弈

1.遵循原則。堅持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原則,堅持整體保護的原則,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堅持積極保護的原則,堅持保護工作機制不斷完善與創新的原則。2.保護的重點和開發建設的基本論調。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應特別關注如下要素:城市的傳統風貌特色,獨特城市格局和街巷、胡同格局,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河湖水系,傳統的建筑形態和建筑色彩,城市特有的空間形態和肌理,重要景觀線和街道對景,古樹名木及大樹等。3.完善配套機制建設。(1)建立舊城保護、中心城調整優化和新城發展的統籌協調機制,完善舊城保護的實施機制,促進舊城的有機疏散。(2)健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相關配套法規和政策。制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及相關法規,調整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相矛盾的規劃內容、規章和規定,嚴格依法進行保護、管理。(3)建立健全舊城歷史建筑長期修繕和保護機制。推動房屋產權制度改革,明確房屋產權,鼓勵居民按保護規劃實施自我改造更新,成為房屋修繕保護的主體。制定并完善居民外遷、房屋交易等相關政策。(4)打破舊城行政界限,調整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不協調的行政管理體制,明確各級政府以及市政府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5)遵循公開、公正、透明的原則,建立制度化的專家論證和公眾參與機制。

論無論是保護或者開發,都應該站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之上,以歷史文化名城繼承者和延續者的身份去思考和行動,不卑不亢,在利與義的博弈中尋求最佳比例點。

本文作者:楊秋生孟慶嶸工作單位:聊城市東昌府區建設局

查看全文

古城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

一、平遙古城所具有的地理優勢

(一)位于地理優勢的華北地區

山西平遙古城所在的地理優勢是位于旅游資源比較豐富的華北地區。對華北地區人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華北地區與華東,中南地區是三個主要的旅游地區,雖然華北地區的人民普遍收入比較少,但是作為主要收入群體的城市居民仍然具有較高旅游需求。

(二)與其它熱點旅游城市相鄰

平遙古城在地理位置上與北京、天津、泰安等旅游景點相距比較近,每年去這些地方旅游的游客都很多,平遙古城可以利用其地理優勢將部分游客吸引到自己的景點,這就需要平遙古城能夠認識到自身的優勢,開發更多的旅游項目,以便更好的開拓自己的旅游市場份額。另外,由于平遙古城在地理位置上位于北京和西安的中間位置,北京和西安作為兩個最大的熱點旅游城市,山西平遙古城可以借助這兩個城市的旅游熱點來拉動自己旅游項目的開發,以吸引更多的旅游客戶。

二、加大山西平遙古城旅游市場的開發的策略

查看全文

麗江古城文化遺產保護前景探討

【摘要】通過介紹麗江古城的概況、范圍、歷史起源、文化遺產等特征,增加人們對特色文化遺產的自覺保護理念和責任意識,從而激發人們的認同感和歷史使命感。

【關鍵詞】遺產保護;文化遺產;麗江古城

1古城概況

麗江古城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麗江市古城區大研鎮,古城的核心旅游區為大研鎮內的四方街一帶,是云南發展旅游產業最重要的地區,也是全國最有影響力的旅游休憩地區。麗江市委、市政府希望通過旅游強市戰略,助推城市經濟發展,不斷提升城市整體競爭力、影響力。近年來,到麗江市旅游人數不斷上升,到2018年年底,麗江市共接待海內外游客4600萬人,旅游收入達千億元,旅游經濟已成為地方收入的主要支柱。

2古城文化遺產現狀

2.1古城文化遺產歷史淵源。麗江古城又稱為大研鎮。始建于宋末元初,興盛于明清,距今800多年歷史。在古城內現有住戶近6200多戶,約25000人,大多是納西族,是一處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地,是沒有城墻的古城。據說是因為古代麗江世襲統治者姓木,如果修筑了城墻,就似木字加個框變成了“困”字一樣,顯得很不吉利。在古城中大多為納西族、白族、藏族、漢族等民族建筑[2]。麗江古城是具有厚重人文氣息的旅游名勝,是較典型的自然美景與地方民族風情相結合的文化遺產,是一座具有較高歷史價值的文化名城。2.2古城文化遺產民族特色及現狀特點。2.2.1古城文化遺產民族特色。麗江古城一帶多個民族匯聚,形成了多元民族文化風情特色和民族建筑特色。有納西族服裝、銀器、皮具等為代表的民族特色;有三多節、納西族祭天習俗、棒棒會、火把節、轉山節等傳統的民族節慶等節慶活動,有因節慶活動形成的飲食文化、歌舞文化等傳統文化特色,如三月龍王廟會、正月十五棒棒節、七月騾馬節等;如納西古樂、東巴舞;如祭天,納西語叫“猛本”,是納西族古老而又最為隆重的節慶。因“南方絲綢之路”和“滇藏茶馬古道”,各個區域、不同種族的多元民族文化相互滲透、交匯融合,形成了當地包容并蓄的多元文化[3]。2.2.2古城文化遺產現狀特點。在麗江古城一帶,有四方街、古橋、木府、五鳳樓、白沙民居建筑群、束河民居建筑群等古城特色文化遺產。除此之外,還有古老的民族風情和美麗的自然風景。1)古街。在麗江古城的核心區內的古街為獨具特色的四方街。四方街是麗江古街的代表,位于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集貿和商業中心(見圖1)。街道依山勢而建,順水流而設,以紅色角礫巖鋪路,不滑不灰。街中溝渠相通,民居鋪面跨水而建,與環境自然和諧。在四方街中部有一小廣場,其西側的制高點是科貢坊,為風格獨特的3層門樓。西有西河,東為中河。西河上設有活動閘門,可利用西河與中河的高差沖洗街面。從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義街、七一街、五一街,新華街,又從四大主街岔出眾多街巷,如蛛網交錯,四通八達,形成了以四方街為中心、逐漸向外延伸的格局。圖1麗江古城四方街2)古橋。在麗江古城內的玉河上有354座橋梁,分別有廊橋(風雨橋)、石拱橋、石板橋、木板橋等。其中較為著名的有鎖翠橋、大石橋、萬千橋、南門橋、馬鞍橋、仁壽橋等,大多建于明清時期。在古城中的大石橋為古城眾橋之首,位于四方街東側100m,為雙孔石拱橋,由明代木氏土司所建,該橋系拱圈用板巖石支砌,橋長10余米,橋寬近4m,用五花石鋪砌路面,坡度平緩,方便兩岸居民交流往來。3)木府。木府原為麗江世襲土司木氏衙署,歷經戰亂動蕩毀壞,當地政府于1998年春重建,現古城博物院設在府內。重新修復的木府占地30666.67m2,坐西向東,沿中軸線依地勢建有忠義坊、義門、前議事廳、萬卷樓、護法殿、光碧樓、玉音樓、三清殿、配殿、閣樓、戲臺、過街樓、家院、走廊、宮驛等15幢,大大小小計162間。衙內掛有幾代皇帝欽賜的11塊匾額,上書“忠義”“誠心報國”“輯寧邊境”等。現在的木府被人們稱為“凝固的麗江古樂,當代的創世史詩”。

查看全文

古城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綜述

濕地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但隨著我國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濕地的利用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濕地面臨著日益嚴重的威脅,天然濕地數量減少、濕地物種多樣性受到威脅、濕地污染嚴重的趨勢不斷加劇,并呈愈演愈烈的態勢。因此對其開發、利用、保護已經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以廣府古城環城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為例,分析研究濕地景觀公園的開發與利用的對策。

l廣府永年濕地現狀概況

1.1區位介紹

古城位于河北省邯鄲市永年縣東南廣府鎮,距縣城臨沼關東偏南25km,西南距邯鄲20km(圖1)。古城臨近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京廣鐵路、青紅高速公路、309國道、邯臨公路,區域交通十分便捷。古城與永年縣城和邯鄲市聯系密切,其外圍為永年洼,四周有防洪大堤環繞,洼地北側有洛李公路穿過,通過出城的大堤可達縣城,洼地南側有省級公路邯臨公路與邯鄲市相通。

1.2資源特色

1.2.1自然資源充足廣府濕地又叫做永年洼,以廣府古城為中心向外圍輻射,總面積近30km2,依靠滏陽河供給及雨水積存。這里地勢較低,長年積水,是繼白洋淀、衡水湖之后的華北第三大洼淀,也是河北省南部唯一的內陸淡水型濕地系統,它在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維系生物多樣性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水資源:廣府古城周圍水資源豐富,由大片的水洼地組成,每當驕陽西墜時,漁舟唱晚,碧波蕩漾,魚鱗跳縱,鴛鴦交頸,自古就有“小江南”之美稱(圖2)。水生植物:主要以蘆葦和荷花為主,并有天然形成的萬畝蘆葦蕩,濕地植被類型主要有金魚藻、蒲草、水燭、蘆葦、蘆草、菖蒲、車前子等。植被:廣府鎮內的林木種類較多,主要的鄉土綠化樹種有旱柳、榆樹、國槐、刺槐、泡桐、毛白楊、青楊等;主要的經濟樹種和庭院綠化樹種有石榴、棗樹、山楂、香椿、海棠、柿子、梨、桃、杏、蘋果、苦楝等;灌木樹種主要有枸杞、荊條、紫穗槐、白臘等。水生動物:主要有各種鯉科、鰍科、鲇科魚類以及鸕鶿、黑鸛、蒼鷺、野鴨等水鳥。

查看全文

古城市場營銷策略研究

摘要:面對一個又一個知名古城的競爭,臺兒莊古城是如何脫穎而出,創造出此等佳績的呢?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未來的臺兒莊古城又如何制定市場營銷策略,才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呢?

關鍵詞:古城;旅游;文化;營銷

作為國家森林城市的棗莊,2018年旅游收入再創新高。作為一個由煤炭老城轉變為新興旅游城市的首批開拓者,棗莊近幾年來取得的成績顯而易見。臺兒莊古城為棗莊著名的5A級景區,2010年正式開園以來,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景區傲績,為提升城市知名度、影響力及地方財政稅收增收創造了不菲貢獻。面對一個又一個知名古城的競爭,臺兒莊古城是如何脫穎而出,創造出此等佳績的呢?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未來的臺兒莊古城又如何制定市場營銷策略,才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呢?

一、研究背景

(一)行業背景。人們生活質量標準不斷升高,隨處可見的,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其中,游覽一個又一個的知名古城也成為了不少人旅游的首選,因為這是一個老少皆宜的旅游品種,可驅車自行前往,亦可跟團免去操心煩憂,古城內和周邊皆可食宿游玩。(二)企業背景。臺兒莊古城位于交通便利,南北融匯的棗莊市下屬轄區臺兒莊區,歷史上也是一座頗有風味、文化底蘊深厚、建筑風格獨特的秀美古城,素有“天下第一莊”之美譽。然而在1938年的臺兒莊大戰中,不幸被戰火焚毀。2008年,棗莊市啟動了臺兒莊古城的重建修復工程,全面建成完工于2013年,自2010年開城以來,遠近游客紛紛慕名而來,一睹古城風采。

二、相關理論概述

查看全文

古城建筑管理研究式探究

1慈城古縣城建筑管理研究的背景

寧波市各級政府對慈城古縣城的保護工作非常重視,先后邀請了多家知名高校為古城的保護和發展出謀劃策,并探索出政府主導規劃、公司建設城鎮的運營機制.2002年市、區、鎮三級政府確定國有公司出資組建慈城古縣城開發建設有限公司,明確要求開發公司進行慈城古縣城修復利用工作,并開發經營古縣城和投資建設新城,將其收益投入古縣城保護建設中.同年委托同濟大學阮儀三教授主持并完成了《慈城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并與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和中國美院等高校合作,完成了孔廟、縣衙、清道觀、甲第世家、馮岳彩繪臺門、馮俞宅、符卿第、走馬樓、太湖路、太陽殿路歷史街區等項目的修繕和改造.2010年10月1日實施了《寧波市慈城古縣城保護條例》,確立了以法的名義保護古城,讓保護工作有法可依,也是同類古城立法保護的先例.2011年委托同濟大學承擔《慈城古縣城城市設計導則》工作.然而慈城古縣城的保護工作在實際管理操作層面仍有問題亟待解決:重點地段重點管理與一般地段建筑管理工作不能協調展開;古城保護要求下的建筑單體建設規劃控制與群眾改善居住生活空間的強烈愿望之間的矛盾;群眾自發的房屋修繕缺乏正確指導而破壞古城的整體風貌的問題.文保類傳統建筑有比較完備的管理文件或條例.一般地段的建筑因要與古城風貌協調,多要求其保留或者改造,但缺少實際有效地指導和正式的文件說明.若該地段的傳統風貌建筑按照文保點的管理辦法,采用精品式的修復或重建,會因數量巨大,產生巨大的行政成本和建設成本.若作保留修繕,維護成本又太高,老百姓負擔不起,也不懂修繕技術,多置之不管,加速了老房子的朽化.不能動的老房子又難以滿足普通百姓想改善居住條件的期望.所以盡管今天在大力宣傳要保護傳統文化,仍有偷拆老房子建新居的現象.同時,非傳統歷史風貌建筑的改造以及待建建筑因缺乏明確指導,管理彈性過大,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約束,往往建成的造型不統一,破壞古城風貌.如何統籌有效地管理古城內量大面廣的非文保建筑,即強化面上的建筑管理,全方位整體地保護古城風貌,是本次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2慈城古縣城建筑管理研究的基本框架

基于以上考慮,筆者研究的框架如圖1所示.研究對象為慈城古縣城保護范圍內所有建筑單體,包括傳統歷史風貌建筑和非傳統歷史風貌建筑,以國家及地方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及相關規劃為依據,以規范各類建筑建設行為、保護古城風貌為目標.文物建筑單獨按文物保護要求執行.

3慈城古縣城傳統建筑專項研究

3.1古城傳統建筑平面形制研究

查看全文

古城文旅融合與城市更新發展對策

摘要:實施以城市建成區空間資源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為中心的城市更新行動,既是穩住經濟基本盤和提升城市生活品質的重要砝碼,又是建立城市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體系、推進文旅融合深入發展的重要載體。長期以來,開封作為中西部古都和歷史文化名城的代表,盡管人文資源厚重、歷史文脈延續,但城市建設“欠賬”嚴重、人居環境質量不高。城市更新行動的實施,使開封獲得了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的大量政策紅利。同時,也給統籌產業園區、城市街區、景區景點建設,培育居民和游客共同參與、共建共享的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帶來重要歷史機遇。

關鍵詞:城市更新;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文旅融合;開封

一、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主要特征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是相對于“公共文化空間”而言的。后者主要指的是《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第十四條規定的公共文化設施,包括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站)、美術館、科技館、紀念館、體育場館等15類場所,其經費來源一般為財政撥款,按公益事業單位進行管理。該法第二十七條和第二十九條、第三十條列舉了公共文化空間中舉辦文化活動的主要類別,有書報閱讀、戲曲表演、普法教育、藝術普及、科學普及、互聯網上網和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陳列展覽、電影放映、廣播電視節目收聽收看等。《“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明確提出,為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應在城市更新、社區建設、美麗鄉村建設中充分預留文化和旅游空間;要結合老舊小區、老舊廠區、城中村等改造,創新打造一批具有鮮明特色和人文品質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鼓勵在城市更新中發展文化旅游休閑街區,盤活文化遺產資源。2021年3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鼓勵在都市商圈、文化園區等區域,創新打造一批融合圖書閱讀、藝術展覽、文化沙龍、輕食餐飲等服務的“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新型文化業態,營造小而美的公共閱讀和藝術空間;鼓勵將符合條件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作為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分館。

二、開封市文旅融合發展概況與宋都古城保護修繕規劃定位

開封市具有依托文化文物資源培育特色旅游產品、提升旅游人文品位的顯著“先天”優勢,建設國際知名文化旅游城市是開封長期堅持的城市發展目標。開封現有1個5A景區、10個4A景區,主要分布在宋都古城保護范圍內。開封宋都古城文化產業園區以文化旅游為核心業態,以保護利用宋都古城歷史文化遺產為主要內容,由原文化部在2011年2月命名,是中部省份首家也是河南省唯一的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自由貿易試驗區開封片區突出文化定位,2016年8月31日經國務院批復設立,承擔打造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區和文創產業對外開放先行區,促進國際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重要使命。2018年,開封雙龍巷、書店街、馬道街被河南省確定為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街區。2021年11月5日,開封市宋都皇城省級旅游度假區被文化和旅游部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開封宋都古城保護與修繕規劃面積約17.4平方公里,其中,明清城墻圍合范圍13平方公里。宋都古城內人口密度大,老舊小區、棚戶區占古城居住區四分之三以上,城市更新任務異常繁重。2019年10月10日,河南省政府第65次常務會議專題審議通過《開封宋都古城保護與修繕規劃》,對宋都古城保護修繕規劃的戰略定位作出明確界定:《開封市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提出圍繞宋都古城建設,深入推進宋都古城保護與修繕,高質量做好中部片區建設大文章,高水平建設世界歷史文化名都。部署以古城內“四廂二十坊”為重點,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工程,著力打造文物保護傳承利用示范區、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城市更新示范區。

查看全文

古城歷史建筑文化遺存現狀調研

摘要:簡述了固原州古城的發展歷程,結合其歷史建筑文化遺存現狀,分析了古城建筑的文化價值,為今后固原州歷史建筑文化遺存的保護工作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古城,歷史建筑,文化遺存

1固原州古城的歷史沿革

固原城,城池創建時間,最早有明確紀年者是在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修筑原州城”為總管府之記載[1]。但在現水電局和二小附近出土的陶罐與瓦片可以推前至漢武帝元鼎三年。據《固原州志》記載固原古城元末廢“明景泰元年(1450)始筑固原城,景泰三年(1452)修復開城縣北40里的故城,成化二年(1466)由于開城陷于蒙古部而徙其址于新修的故城”。成化五年(1469)兵備楊勉增修高(兼設樓稽城,舊二門南鎮夷,東安邊)。“弘治十五年(1492),總制軍務戶部尚書秦統駐節固原,展筑關城(更開西門一,曰威遠,是時拓筑外城)”[1]。萬歷三年(1575),總督石茂華始瓷以磚,后清康熙四十九年(1784)重修外城周,遂為雄鎮。

2固原州古城的歷史建筑文化遺存簡述

固原歷史建筑遺存集中且較多,在寧夏境內頗為難得,甚至超過歷史文化名城銀川。目前保留有城墻、文淵閣(魁星閣)、財神樓、城隍廟、二十里鋪拱北(見圖1~圖4)。城墻分為內外兩層,屬于軍事防御建筑,內城墻周長九里三分,即4650m,高三丈五尺,底寬三尺八丈,有垛口1046個,炮臺18座,內城墻只在西湖公園內有約500m的遺留,其高4~12,上有松柏等植物,還有民國遺存磚塔1座;目前外城墻保留較多且較好,其周長十三里七分,即6850m,高三丈六尺,有垛口1573座,炮臺31座,內外城門10個,據《嘉靖固原州志》卷一記載,景泰三年(1452)時開始修筑固原城,成化五年(1469)兵備金事楊勉增筑并且修建其東南二門:東門名曰安邊,南門名曰鎮夷。“弘治十五年(1502),尚書秦統增筑外關城,周圍二十里并設關門四座,關城外再挖溝池為護城河,同時外關城再開西門一座,稱之為威遠門”。文淵閣,前稱之為魁星閣,建于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屬于軍事防御兼觀賞建筑,由戶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三邊總督秦竑創建,弘治十六年(1504)落成,后由清代光緒末固原州知府王學伊,提議重修,以“招東來紫氣,起地方文脈”號召募捐修筑,現坐落在修整后的錐體磚包臺面之上,高12.3m,平面正六邊形,共三層,攢尖頂,樓閣式木亭,內有木梯可供登臨眺望,角梁及頂部由雷公柱支撐,各出檐均為雙層桷飛,方形飛桷前端做收分,飛檐頗有南方建筑的韻味;上檐用一斗三升式的斗拱,其余檐部皆簡化,施以彩畫,整體建筑小巧玲瓏,夜晚燈光通透,現已成為固原市的夜景重要節點。值得一提的是1926年書法家大師于右任登閣游覽,題寫“瑞應須彌山,翠接文淵閣”的文聯。圖2文淵閣圖3財神樓財神樓位于明清時期固原最大的商業中心過店街,屬于道教建筑,建筑風格、結構、材料屬于明朝建造,在商業中心建造財神樓很明顯的表達了商家們強烈的精神寄托,建筑風格屬于城門洞式青磚結構,底邊基座長10.36,寬4.1m,門洞高3.1m,寬3.3m,南北面石刻發現光緒年間商家一起募捐重新修筑了財神樓。基座上樓閣空間緊湊,變化豐富,兼具祈禱、游覽、眺望等功能,西邊為主殿為固原市現在唯一剩下的歇山頂,面闊三間,南北長6.4m,東西6.75m,頂部飛檐形如飛翔之鳥,有西南地區古建筑的影子;東邊為附屬建筑,卷棚頂,值得注意的是面闊四間,在古制建筑中極難見到,長8.35m,寬4.9m;中間為樓梯,樓梯中間設有一門,將門上邊做照壁,樓梯上方有主殿和配殿的過殿,寬1.9,高2.5,里面供奉財神。城隍廟在現固原市糧食局內,建于明景泰三年,屬于道教建筑,《嘉靖固原州志》記載“有安邊,鎮夷二門城隍,建置莫詳厥出。大明景泰庚午,左司右司,六曹分列東西,后為寢堂,前揭廟榜,圣母土地,秩序然而有序。飯香案爐瓶之具,亦莫不極其精備,始于景泰元年(1450)三月三日,以是年秋八月告成。”清《宣統固原州志》中“州城中央,廟址以定,正殿五楹,金身六丈,棟梁桷榱。后拱寢宮,前列坊棁。鐵獅銅猊,斑斕奇致,美輪美奐”。又根據《民國固原縣志•建置志》記載在戰爭中被毀,后又重新修建。現在遺存保護較好的大殿三間,前殿五間,長15m,寬13.3m,金廂斗底槽,明柱8根;中殿5間,長16m,寬8.55m,內有明柱10根,兩側僅存東西配殿,但被占作糧倉,整體屬于明代建筑風格,局部磚雕精美。圖4城隍廟二十里鋪拱北是固原回族建筑中的代表作,屬于嘎德忍耶九彩坪門宦,整個建筑依山傍水,氣氛嚴肅、神秘。整體為六進式建筑格局,圍墻與入口大門為第一進,第二進為院落,第三進為磚坊,第四進為拱北內門,第五進為墓室,第六進為后院,墓室前有殿院,左客右寢,功能完善。內有三座陵墓,攢尖頂亭式的墓廬,整個建筑由歇山、硬山、卷棚組成,木雕、磚雕精美,琉璃飛剎耀眼,空間又寬闊、高聳富有變化[2]。據傳說和記載,該建筑建于元末明初,供奉伊朗前來傳教的“西來上人”,清朝重修建留有《回教先賢先仙碑》,1920年海原大地震毀壞后于民國重新修建,改革開放后,地區注重民族團結又幾次修建至今,保存完整,是回漢融合與和平共生的精神實體。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