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術后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3 03:54:1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骨科術后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骨科術后

骨科術后抗凝藥品運用調查

骨科大手術是指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THR)、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TKR)和髖部周圍骨折手術(HFS)[1]。靜脈血栓栓塞癥(VTE)為癌癥患者的主要并發癥,發生率為4%~20%,并且為導致死亡的原因,其包括深靜脈血栓形成(DVT)和肺動脈血栓栓塞癥(PTE)[2]。對于骨科大手術,DVT的發生率較高,歐美文獻報道此為45%~51%[3-4]。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骨科大手術后DVT的發生率也很高,一項涵蓋了9國17個骨科中心的亞洲骨科大手術后深靜脈血栓癥發生流行病學研究顯示,DVT發生率為43.2%[5]。目前,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患者選擇通過關節置換重新獲得自主生活的能力,所以,目前關節置換術在骨科手術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同時,發生圍手術期并發癥的發生率也日益增加[6],例如術后感染、深靜脈血栓乃至肺栓塞,這些圍手術期的并發癥輕則導致手術失敗,造成患者生理、心理以及醫療費用增加;重則威脅到患者的生命。有文獻報道,患者在接受骨科大手術后DVT的發生率遠遠超過感染率,且血栓形成后遺癥將長期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質量。對于骨科手術后感染,醫生一般會評估個體情況,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故正規預防骨科大手術后的VTE更應該受到重視。

在2009年6月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正式制定并頒布了《中國骨科大手術靜脈血栓栓塞癥預防指南》,為減少骨科大手術患者圍手術期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的發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選取重慶某醫院2009~2011年骨科大手術病例107例,其中68例為單側或者雙側全髖關節置換,5例為右膝人工關節表面置換術,34例為人工股骨頭置換術。

1.2研究方法根據患者的年齡、手術時間以及有無危險因素,將107例病例進行分組,然后按照預防骨科大手術DVT的具體方案中規定的預防時機、用藥品種、給藥療程對每一病例進行評價,最后得出結論。骨科手術患者VTE的危險分度及判斷指標分別是低度危險手術時間小于45min,年齡小于40歲,無危險因素;中度危險手術時間小于45min,年齡40~60歲,無危險因素;手術時間小于45min,有危險因素,手術時間大于45min,年齡小于40歲,無危險因素;高度危險手術時間小于45min,年齡大于60歲,有危險因素,手術時間超過45min,年齡40~60歲,有危險因素;極高度危險手術時間大于45min,年齡大于40歲,有多項危險因素,骨科大手術、重度創傷,脊髓損傷。

2結果

查看全文

骨科患者術后疼痛原因及護理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在骨科患者術后的疼痛時采用具體護理干預后的具體效果。方法選擇在我院接受治療的200名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對照組和觀察組各有100人。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長期用具體護理干預模式。結果采用綜合護理模式的觀察組患者在術后的疼痛感要明顯低于只進行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者。結論在對骨科患者術后的疼痛治療中采用正對性護理模式可以明顯降低患者術后的疼痛感,且效果明顯,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骨科患者;術后疼痛;針對性護理

多數骨折患者在進行手術后會感受到難以忍受的疼痛,這是由于組織損傷導致的,也屬于骨科疾病的首發癥狀之一。多數患者在恢復期間由于較長的康復周期,會產生一定的不良情緒,例如抑郁、慌張等負面情緒。且接受骨科手術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體驗也會降低[1-2]。近些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醫學成就的不斷提升,患者術后的護理方面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目前,護理模式已經逐漸趨于系統化,因此在對于骨科患者術后疼痛的研究中,我們采用了一種全新的護理模式,以人為本,將重點放在提升病人的護理質量上。幫助患者提升生活質量的同時盡量降低骨科患者術后的疼痛感。為了更好地探究護理效果,隨機選取了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來我院骨科門診接受治療的對100名骨科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術后均對以上患者的疼痛原因進行調查,并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采取相應的護理模式,且護理效果較為明顯,詳細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常規信息。隨機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來我院接受治療的100名骨科手術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組。觀察組中有男性64名,女性36名,其中年齡最大70歲,最小13歲,平均(44.7±7.8)歲。另外選取2018年1月前來我院骨科門診接受治療的100名骨科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照組。對照組中有男性57名,女性43名,其中年齡最大69歲,最小14歲,平均(44.6±7.9)歲。隨后對比所選患者病程、病史、創傷程度等其他基本資料,發現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具有可對比性。1.2方法。對照組患者護理過程中只采用常規的護理模式,觀察組患者在護理過程中采用常規護理的同時,了解患者的疼痛原因并給與相應的護理模式,詳細操作如下。1.2.1骨科患者術后疼痛原因。(1)生理因素:骨科手術患者對于在術后的體位要求非常嚴格,只有保持正確的體位,才能加快患者恢復的速度,防止患者在恢復的過程中出現痔瘡和肌肉痙攣,每天需要適當的輔助活動,防止骨骼關節發生功能障礙,出現對于恢復不利的情況。由于在手術中使用的器械多為金屬制品,在接觸到皮膚血管、皮下組織等含有神經節的部位時,患者的疼痛感會突然加劇,難以忍受[3]。(2)病房環境:在病房進行恢復治療時,病房中的物品擺放,環境設置,噪音的大小,燈光的強弱對于患者的影響都不可忽視,護理人員可在布置病房時適當詢問患者的意見,努力做到患者舒適。(3)心理因素:對于年紀較大或者社會經歷淺薄的患者,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相應的可能會出現的心理狀況比較多,在手術之后可能會擔心自己能否恢復到健康狀態,在疼痛的折磨下,患者極為容易出現焦躁、恐懼等負面情緒,這些情緒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護理人員針對這類患者,應該主動與之交談,講一些生活中出現的有趣事情,分散患者對于自身病情的注意力,減少病痛引起的疼痛感。護理人員可以多與患者講解一些治療后恢復比較成功的案例,用來增加患者對于疾病治愈的信心。1.2.2骨科患者術后疼痛護理對策。(1)護理評估:疼痛評估時了解患者病痛恢復的第一步,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護理人員對于手術完畢的患者進行綜合評估,由于不同的患者所能忍耐的疼痛感不同,所以護理人員需要針對不同的患者,了解每個患者的疼痛耐力,測定方法可以通過患者呼吸方式、肌肉的緊張度、掌心分泌的汗液等進行評估預測。完成疼痛感評估預測后,還需要評估患者的術后疼痛原因。(2)健康教育:對于在病床上恢復的患者來說,正確的體位對于病情的恢復尤為重要,在指導患者正確體位的同時,需要患者家屬在旁觀看,防止患者自行變更體位時引起錯誤的方式,影響恢復。護理人員需要指導患者學習正確的按摩方式,并親自示范指導。在工作時認真傾聽患者對于自身疾病的疑惑,對于存在不理解的地方,需要護理人員詳細為其解答。每天按時記錄患者的恢復狀況,在患者感到舒服的前提下找到合適的體位,按時變更體位,以免長時間臥床導致血液不通,身體麻木。在患者心情不暢時,主動與患者接觸交流,通過聽音樂,讀書的方式,轉移患者的注意力。(3)病情觀察:要求護理人員定時對患者傷口進行檢查,并嚴格按照檢查要求并記錄。檢查患者手術創口時,觀察患者傷口是否發生腫脹,是否有膿血溢出傷口,仔細詢問患者傷口是否出現疼痛感,一旦患者傷口疼痛感強烈,及時給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緩解患者疼痛。如若患者手術創口腫脹并且伴有牽引疼痛時,護理人員要及時聯系主治醫師,檢查是否需要進行二次傷口處理,是否需要對傷口進行減壓。如果患者創口恢復一切正常時,及時尋找患者疼痛病因,如由于傷口包扎過緊引起,護理人員要及時放松包扎紗布,避免患者加重疼痛。(4)心理護理:①心理支持:對于疼痛忍耐力相對較差的患者,需要在心理上給予慰藉,幫助其分散注意力,減輕痛苦。②擔心預后:患者普遍存在的恐懼心理使得其恢復緩慢,治療效果受到阻礙,護理人員需要多為其講解成功案例,分散患者的恐懼心理,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③及時與患者家屬做好詳細溝通,相關的細節工作要做好,保證患者在一個舒適的條件下恢復健康,使患者感受到親情的溫暖,這樣也有助于患者的恢復[4-5]。(5)保持舒適的環境:患者在恢復期間會有較長的一段時間無法自行活動,只能臥床靜養,因此在休養期間病房內的環境對患者后期的創口恢復有著極大的影響。護理人員要注重物品擺放,定時清理病房,及時通風,為患者提供一個清潔、干燥、舒適的靜養環境。同時要保持室內的溫度23~26℃,防止病房內溫度變化過快,影響創口愈合時間。當患者病情趨于穩定后,護理人員要正確的指導患者進行康復鍛煉,避免由于長時間不活動肢體,出現肌肉萎縮的現象。在查房過程中,做到四輕,盡量不要打擾患者休息[6]。(6)睡眠指導:在后期康復期間,盡量要求患者早睡早起,養成規律的作息時間。保證患者每天有足夠的休息時間。1.3療效判斷。統一使用疼痛等級檢測表對兩組患者術后的傷口疼痛度進行評級。疼痛主要分為3個等級[7]:1級是輕度疼痛,指患者在進行輕微活動時出現的自己可以忍受的疼痛;2級是中度疼痛,指患者術后一直出現疼痛感,需要使用鎮痛劑來幫助緩解疼痛;3級是重度疼痛,指患者一直處于難以忍受的疼痛狀態。調查完對結果進行詳細記錄。1.4數據分析實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所記錄數據進行詳細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0.05說明差異較大,臨床對比價值明顯。

2結果

查看全文

舒適護理對骨科患者術后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討舒適護理對骨科患者術后疼痛影響。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受治療的骨科患者100例,采用隨機數字分配方法將患者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試驗組采用舒適護理,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護理一段時間后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結果:術后1周,試驗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也較對照組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舒適護理能夠有效緩解骨科患者的術后疼痛感,縮短患者的住院周期,提高患者及家屬的護理滿意度,有利于緩和當下日益緊張的醫患關系,促進醫療行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具有較好的運用價值,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關鍵詞】舒適護理;骨科患者;術后疼痛;影響

隨著現代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疑難雜癥得到有效解決方法,在保證醫療質量和醫療效率的基本前提下,人們逐漸開始追求更加優質、人性化的護理服務,能夠更多的減輕術后的疼痛感、焦慮感[1-2]。不同于傳統護理模式,舒適護理能綜合考慮患者的個人需求,能夠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治療觀念。術后疼痛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現象,是人體對組織損傷和修復的一種復雜過程,除了與醫療因素有關,和患者自身的心理素質水平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為了有效緩解骨科患者的術后疼痛,為患者提供更加個性化的醫療衛生服務,本研究選取了筆者所在醫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受治療的骨科患者100例,深入探討舒適護理對骨科患者術后疼痛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研究對象是筆者所在醫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受治療的骨科患者100例,納入標準:患有股骨骨折、股骨脛骨骨折、脊椎骨折、尺橈骨骨折等骨折類型的患者;手術方式基本一致。排除標準:有重大精神疾病或甲狀腺疾病的患者。采用隨機數字分配的方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試驗組50例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齡20~68歲,平均(40.1±2.5)歲。對照組50例患者,男24例,女26例,年齡23~65歲,平均(40.6±3.1)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1.2護理方法。手術結束后,首先對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同時采用常規護理方法,護理內容包括引導患者服用抗生素、均衡飲食結構等。然后對試驗組患者采用舒適護理模式,主要護理內容如下:心理護理,受傷后,骨科患者行動不便,再加上沒有思想準備,很容易出現心理焦慮問題,甚至有的患者無法自主完成基本的大小便。對此,護理人員應該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結合其他患者的手術治療經歷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自信心。排便時,注意保護患者個人隱私,如果患者情緒過于激動,應該考慮放寬護理限制,以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體位護理,護理人員督促患者盡量使用平臥或臥健側,借助軟枕墊高患肢,患者站立時使用吊帶吊起患肢以減輕患者的疼痛感,同時注意觀察患者的康復進程。在特定情況下,護理人員還可以幫助患者做抬臀引體活動,利用空閑時間為患者做一些按摩,避免患者因為臀部壓力過大而感到強烈的僵硬感和疼痛感;環境護理,良好的醫療衛生環境能夠愉悅患者的心情,有效降低疾病感染發生率。護理人員應該定期清洗更換床單,對其他大聲喧嘩的患者及患者家屬應予以提醒,保障良好的醫療環境;疼痛護理,骨科手術疼痛感持續且劇烈,護理人員應該定期詢問患者最近的疼痛感,結合醫療經驗初步判斷疼痛原因,細心為患者講解,采用轉移注意力等方法緩解患者焦慮感,可以給患者講一些幽默小故事,一方面確保患者處于相對健康的心理狀態,另一方面增進醫患感情,為后續護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活動護理,由于行動不便,骨科患者很容易出現便秘問題,護理人員應該囑咐患者多喝水,均衡飲食結構,同時定期按摩肌肉,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言語溝通存在障礙的骨科患者提供特殊的醫療服務,針對聾啞特殊患者,醫療護理人員應該發揚自己的職業精神,根據患者的個人實際情況,幫助患者制定個性化護理方案。護理人員還可以利用空閑時間學習簡單的啞語,或者借助平板等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對于因為患者存在言語溝通障礙而醫療態度惡劣的醫療護理人員,一經查處,醫院應該予以嚴格的批評,情節嚴重者,可停職反省。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本研究選取的觀察指標包括患者的疼痛焦慮感及護理滿意度,護理滿意度分為滿意、基本滿意及不滿意三個等級。在術后1周對骨科患者進行不記名問卷調查,以問卷調查評分評測護理滿意度,總分值≥85分為滿意,≥70分為基本滿意,<70分為不滿意。骨科患者術后疼痛感分為無疼痛、輕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及極度疼痛五個不同的等級。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評估患者術后疼痛感,在紙上畫一條長為10的直線,兩端分別標記“0”和“10”,用直尺測量起點到記號點的距離長度,0表示無疼痛,1~3表示輕度疼痛,4~6表示中度疼痛,7~9表示重度疼痛,10表示極度疼痛[3]。1.4統計學處理。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骨科術后切口感染護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早期護理干預在預防骨科術后切口感染中的作用。方法80例骨折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對照組給予骨科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有針對性的綜合護理干預措施。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未發生切口感染;對照組術后發生切口感染4例,未發生切口感染36例;觀察組患者的術后發生切口感染發生率0低于對照組的1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骨科手術患者制定并實施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早期護理干預能有效降低骨科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縮短住院時間,改善切口愈合,提高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早期護理干預;骨科;切口感染患者

由于外傷而造成骨折,需要采取手術治療對骨折進行修復和重建,骨折術后切口感染是手術治療并發癥之一,如果治療不當,會導致患者身體受損,骨骼是人體正常生活的重要部分,進行骨科手術患者在術后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引起并發癥,給患者的身體早來極大的傷害,會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脅,同時也會給患者的心理造成極大的負擔[1-3]。引起患者手術切口感染的因素有耐藥性細菌增多、醫院內的環境污染、外部環境變化、復雜大手術的施行等。本研究選取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骨折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比較常規護理與針對性綜合護理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骨折患者8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18~74歲,平均年齡(42.5±10.7)歲;其中股骨頸骨折8例,髕骨骨折6例,尺骨骨折4例,橈骨骨折4例,腰椎骨折4例,脛骨骨折8例,肱骨骨折6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17~75歲,平均年齡(44.5±10.5)歲;其中股骨頸骨折7例,髕骨骨折7例,尺骨骨折4例,橈骨骨折5例,腰椎骨折3例,脛骨骨折7例,肱骨骨折7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骨折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護理方法。對照組給予骨科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有針對性的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內容如下。1.2.1一般護理。操作者要在縫合切口時要注意將切口對齊,術后傷口包扎松緊適宜,可適當的給予理療進行局部照射促進切口愈合,一般患者病情情況下術后隔日進行切口換藥,術后1d給予切口進行無菌換藥1次,檢查切口是否紅腫、滲血及滲液等情況,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術后患者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要維持營養以及體液平衡,早期恢復胃腸功能[4]。排氣后可根據食欲調節逐步增加患者的營養以保證機體需要。禁食期間應靜脈補充液體以及腸外營養液。患者出現營養不良時嚴重影響創傷的愈合,營養不良會增加引起切口感染的發生的機會,營養失衡患者的皮膚的彈性減少,皮膚失去原有的活力,增加了患者出現感染的危險。1.2.2切口感染的處理。根據患者的病情圍手術期正確使用抗生素治療,控制感染患者出現體溫高而不退時可以遵醫囑給予退熱劑治療,必要時可以使用物理降溫,針對傷口進行清潔消毒處理,術后切口換藥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原則。測量患者體溫有無升高,密切觀察切口以及切口周圍皮膚是否出現紅腫、熱痛、血腫等炎性反應,要早期發現切口感染,并及時通知醫生做相應處理[5-8]。感染期間使用有效的抗生素,必要時加大劑量與聯合用藥,早期進行切口引流,將膿液引出,向引流管內注射無菌生理鹽水進行沖洗。1.2.3引流管的護理。術后患者做好引流管的護理,防止脫出、受壓、打折,隨時保持引流管引流通暢,密切觀察并記錄引流液的性質以及量,患者翻身、下床時防止引流管高于切口,避免引流液逆流,發現異常情況時應及時向醫生匯報[9]。1.2.4脂肪液化的護理。切口脂肪液化與以下因素有關:肥胖的患者切口縫合技術欠佳、遺留死腔、縫合過緊影響局部血供;患者腹壁脂肪層厚、組織供血差等,脂肪組織受損造成缺血性壞死;患者出現貧血、低蛋白血癥、手術期間免疫力低下脂肪組織的血運循環發生進一步的障礙[10,11]。脂肪組織發生無菌性壞死,對切口愈合產生影響。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切口疼痛,切口外觀無炎癥感染的癥狀,切口組織會出現愈合不良。1.3觀察指標。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切口感染發生情況。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老年骨科患者術后護理對策

摘要:目的老年高齡骨科患者手術后情緒波動不配合治療的ICU的護理對策。方法對照組進行常規的護理措施,而觀察組患者針對患者術后情緒波動不配合治療的情況實施針對性護理措施。結果觀察患者的滿意度以及患者配合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結論在對于老年性病人術后護理ICU的護理中,針對性的護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緒,促進患者的預后情況,臨床效果顯著。

關鍵詞:高齡骨科患者;情緒波動;護理對策

護理安全作為臨床衡量護理質量的關鍵指標,同時與患者的身心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提高臨床護理質量可以確保患者的臨床護理安全,減少醫患糾紛的發生率,促進患者的康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故筆者此次研究為了探尋有效的護理方式對骨科老年手術病人術后的治療的影響,現具體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采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75歲以上骨傷的患者160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其中進行髖關節置換術患者100例,實施膝關節置換術患者30例,其他骨折患者30例。45例患者伴有高血壓疾病,20例患者伴有糖尿病。20例患者伴有肺部疾病。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80例患者。對比兩組患者發現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無明顯差異,可以進行臨床比較。1.2方法。對于對照組進行常規的護理措施,而觀察組患者針對其術后情緒波動不配合治療的情況實施針對性護理措施,具體如下。1.2.1心理護理。①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患者自身年齡較大,恢復能力較差,同時病情容易復發,極容易產生恐懼心理,此時需要積極鼓勵患者,為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樹立患者的治療自信心。②消除緊張心理。患者住進ICU病房,醫護人員首先要為患者介紹ICU的環境,以及各種儀器的作用,使患者感覺到安全感,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③消除患者的悲觀心理。患者病情較重,同時往往經濟壓力較大,加上目睹并有發生死亡,往往容易產生悲觀心理。為此一定要耐心為患者解釋,講解相關知識,耐心與患者溝通,幫助患者樹立自信心[2]。1.2.2病情觀察。①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做好對患者病情的觀察。及時發現,及時采取措施。②由于患者在夜間大腦皮質處于抑制狀態,患者中樞系統的敏感性降低,導致病情容易被覆蓋,為此要仔細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早防治。1.2.3加強基礎護理。ICU患者要嚴格保持絕對臥床,但往往是引起諸多并發癥的發生,為此要做好預防措施。①壓瘡的預防:定時為患者翻身,適當為患者按摩受壓部位以及骨性突出部位,保持患者床單的干燥衛生。②預防肺部感染。臥床患者需要定時翻身拍背,口腔護理以及霧化吸入,對于清醒患者要鼓勵進行咳嗽排痰。③預防尿路感染。對于留置導尿管患者,定時進行膀胱沖洗,定時更換尿袋與導尿管。1.2.4減少不良刺激。護理人員在為患者留置導尿管時,動作要輕柔,切勿動作粗暴,導致患者再次受到傷害或者感染。故要密切注意盡量減少不良刺激。1.2.5生命體征的觀察。對于術后患者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特別是血氧飽和度的變化。由于患者皆為老年人,心肺功能往往較差,術后輸液時需要控制滴速,減少心臟負荷,避免發生急性肺水腫。對于術后煩躁不安的患者,應根據醫囑進行肌內注射地西泮等藥物進行鎮靜。1.2.6合理給氧,糾正低氧血癥。術后患者需要低流量進行吸氧24~48h,注意定時監測患者的血氧飽和度。針對患者的不同情況進行相應的護理。若患者出現躁動,應使用約束帶,給予患者一定的束縛力,避免患者由于躁動而對自己身體造成損傷。對于睡眠晝夜顛倒的患者需要控制白天的睡覺時間,必要可以使用地西泮進行輔助睡眠治療[3]。1.2.7疼痛的護理。評估患者術后的疼痛情況,根據患者的不同表現選擇針對性的疼痛護理。治療藥物包括鎮痛藥物以及非藥物鎮痛。根據醫囑用枸櫞酸舒芬太尼注射液+咪達唑侖注射液使用微泵進行藥物鎮痛鎮靜。非藥物鎮痛主要包括分散注意力、按摩、音樂放松療法等。1.2.8預防并發癥。在對患者進行藥物治療時,若使用氯丙嗪需要有人陪護,避免發生摔傷。由于均為老年性患者,自身多伴有骨質疏松,容易發生骨折,故護理人員要引起重視。加強基礎護理的全面性,避免患者發生并發癥。1.3效果評價。自擬調查問卷對患者的滿意度以及配合程度進行統計,滿分為100分。1.4統計學方法。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檢驗標準P<0.05。

2結果

查看全文

淺談骨科術后鎮痛護理對患者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討對骨科患者實施術后鎮痛護理對其術后康復所產生的影響效果。方法從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骨科手術患者中選取10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手術時間的先后順序進行編號,1-100號,其中1-50號患者為對照組,術后按照常規模式進行護理,51-100號患者加強術后鎮痛護理,作為研究組,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結果以術后6h、24h、48h作為觀察時點,分別進行疼痛評分,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各個時點的疼痛評分均明顯比對照組更低,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進行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對比,研究組比對照組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骨科手術患者實施術后鎮痛護理,有助于減輕患者的痛苦,促進患者機體康復,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骨科;術后鎮痛護理;疼痛程度;康復效果

骨科收治的患者中很多需要接受手術治療,受到疾病本身以及手術的影響,術后疼痛現象十分常見[1]。一些患者疼痛程度較為嚴重,甚至對術后康復產生阻礙作用,并可能增加其他并發癥的風險,如尿潴留、高血壓等[2]。同時疼痛也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使其術后生活質量進一步下降。因此應當十分重視對骨科患者的術后護理,加強對減輕患者疼痛的有效護理措施的研究[3]。本文通過對骨科手術患者加強術后鎮痛護理,取得較好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從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骨科手術患者中選取100例為研究對象,男女患者性別比為61:39,最大年齡80歲,最小年齡18歲,均值(55.1±2.3)歲。入選患者均為骨折患者,其中四肢骨折、骨盆骨折、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別有52例、30例、18例。按照手術時間順序將患者編為1-100號。1-50號為對照組(常規護理組),51-100號為研究組(術后鎮痛護理組)。兩組患者的各項一般資料差異很小,可以忽略不計,對照研究價值較高。將合并嚴重的內科疾病、血液系統疾病、免疫疾病、精神疾病、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排除在研究之外。患者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自愿入組。1.2方法。對照組患者按照常規方法進行術后護理,研究組則加強術后鎮痛護理,內容如下:1.2.1心理護理。骨科手術患者非常擔心術后康復效果,害怕不能恢復到正常狀態,影響工作和生活,加之術后疼痛,會進一步加重患者心理負擔,使其情緒焦躁、抑郁[4]。而不良情緒對術后康復是十分不利的影響因素。為此,護理人員應當多對患者進行安慰,并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共同勸慰患者。同時可以通過轉移患者注意力,讓患者深呼吸,掌握日常活動中減輕疼痛的方法等,實現緩解疼痛的目的,從而提升患者進行康復鍛煉的自覺性[5]。1.2.2知識宣教。患者入院后給其發放有關疼痛知識的手冊,讓患者對術后疼痛有正確認知,并能夠了解緩解疼痛的方法、實施有效鎮痛的重要作用等[6]。另外護理人員與患者接觸的過程中也應當抓住機會進行疼痛知識口頭宣教,讓患者掌握更多的疼痛知識,更好地配合術后鎮痛護理。1.2.3疼痛護理。術后,護理人員協助患者保持正確且舒適的體位,可以利用軟枕讓患者的舒適度增加。對引起患者疼痛的因素、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實施不同的鎮痛護理措施[7]。若心理因素導致疼痛加重,可以通過與患者聊天,讓患者聽音樂、看電視等轉移注意力;若由于創傷導致疼痛,可通過冷敷、熱敷、按摩等方法促進消腫、緩解疼痛;若由于外固定物導致疼痛,應及時給醫生匯報,遵醫囑幫助患者調整舒適體位,減輕痛感[8-10]。1.3觀察指標(1)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評價疼痛程度,1-10分,隨著分數增加,疼痛加重。(2)統計兩組住院時間。1.4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18.0軟件處理數據,P<0.05表示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疼痛護理干預在骨科術后疼痛的運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8年收取的60例骨科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女比例為32:28;年齡16-70歲,平均年齡(42.01±5.53)歲;骨折部位:12例股骨粗隆、23例肱骨干、18例股骨干、7例其他部位。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30例)與觀察組(30例),兩組一般資料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1.2護理方法。以常規疼痛護理方法護理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則接受疼痛護理干預。包括:1.2.1心理護理。讓患者知曉骨科術后難免會出現疼痛感,告訴患者不用過于擔憂,如果的確無法忍受疼痛,可對鎮痛劑予以合理使用。同時鼓勵患者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并借助多種方法,如深呼吸、看電視、看書,聽音樂等,使疼痛得到有效緩解[2]。1.2.2環境護理。為患者提供一個安靜的休息環境,防止受環境因素影響而讓疼痛加劇,使患者睡眠受到影響[3]。護理人員應盡可能集中操作。把室內溫度控制在適宜范圍內,做好患肢保暖,使患肢末端血液循環得到有效改善[4]。1.2.3體位護理。術后按照骨折類型與手術方式對最佳體位進行選擇。患肢腫脹患者,將患肢抬高,減輕水腫,能夠對靜脈回流起到積極作用,疼痛緩解。患肢制動,把關節保持在功能位[5]。定時幫助患者翻身、按摩,以使疼痛感減輕,防止壓瘡出現。1.2.4疼痛護理。針對術后疼痛劇烈患者,可采取局部冷敷與抬高患肢的方式,以讓水腫與疼痛減輕[6]。如果疼痛由肌痙攣所致,則可對局部熱敷和按摩方法予以采用,使疼痛得到緩解。如果有必要可對鎮痛劑和鎮痛泵予以使用。通常術后24h內會有劇烈疼痛,因而需第一時間對患者進行評估,根據患者的需求給予止痛處理[7]。對患者的呼吸、血壓情況進行觀察。觀察患肢的血運、皮溫,是否出現腫脹,有無不良反應出現。1.3觀察指標(1)NRS評分。結合臨床觀察和病例調查,對患者的NRS評分予以評定,NRS評分共分為4個評價區間,即無痛(0);輕微疼痛(3)、中度疼痛(4-6)以及重度(7-10)。(2)護理滿意度。按照患者護理后的滿意度調查評測表,記錄分析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共分3個區間,即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1.4統計學方法。通過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本次研究所有調查數據值,以(±s)、%表示臨床觀察指標,檢驗采用t、c2,P<0.05代表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兩組患者。NRS評分比較觀察組NRS評分明顯比對照組低(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對照組中非常滿意10例、滿意12例、不滿意8例;觀察組中非常滿意17例、滿意11例、不滿意2例,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3.3%)明顯比對照組(73.3%)高(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快速發展的機械工業和不斷進步的交通事業,讓骨折患者的數量呈逐年遞增趨勢,而手術常會給患者留下較大的機械損傷,使之術后產生劇烈疼痛,不但對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還會使患者術后進行功能鍛煉的主動性降低,對術后功能的恢復極為不利[8]。骨折患者術后疼痛屬于常見現象也是患者一定要要經歷的,其引發因素包括個體、組織損傷與主觀意識等,為患者最主要的臨床表現,導致其治療過程中有諸多不良情緒(焦慮、抑郁等)出現,并有一系列生理與心理的變化,讓患者病情的發展、轉歸以及術后機體的恢復受到嚴重影響,其中在患者疼痛反應中發揮最大作用的就是主觀因素[9]。近年來,快速發展的醫學技術和不斷提高的護理要求,讓臨床越來越重視疼痛護理。臨床研究表明,給予患者正確的心理指導與疼痛護理,能夠使患者的負面情緒得到有效減輕,讓疼痛因素和患者自身對疼痛的反應減少[10]。

查看全文

護理干預在骨科術后患者的應用

【摘要】目的研究護理干預在骨科術后患者疼痛管理中的應用。方法選擇骨科術后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采用“電腦隨機法”將60例骨科術后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實施護理干預;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分析兩組疼痛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骨科術后患者術后1d、術后7d疼痛評分分別為4.12±1.32分、2.11±0.02分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骨科術后患者護理滿意度相比較,觀察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護理干預在骨科術后患者疼痛管理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值得研究。

【關鍵詞】護理干預;骨科術后;疼痛管理

骨科疾病通常以手術方式治療,但多數患者術后易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若處理不及時,易影響患者疾病預后[1]。研究顯示,多數骨科術后患者愈合不良因素均為術后疼痛所引起,是繼血壓、體溫、脈搏、呼吸后的第5生命體征。本文通過分析兩組骨科術后的各項情況,總結其護理效果,具體見下文描述。

1資料與方法

1.1基線資料。觀察組30例中有男、女分別16、14例;年齡17~72歲,平均為(44.59±1.32)歲。對照組30例中有男、女分別17、13例;年齡18~72歲,平均為(45.21±1.20)歲。將2組骨科術后患者性別、年齡等資料進行對比和分析,用P>0.05表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即可比性成立。1.2方法。實施護理干預,護理內容:①建立疼痛檔案:根據每位患者個體差異制定針對性護理計劃,并對患者疼痛的程度、間隔時間、臨床癥狀以及發生部位進行記錄。②健康教育:為患者發放自制的疼痛宣傳手冊,并告知患者有關疼痛的相關知識以及緩解疼痛的方法,比如聽力分散法和視覺分散法(聽音樂、聊天、觀看娛樂節目、看電視等)[3]。③肢體功能鍛煉:待患者疼痛得到有效緩解后,根據患者術后情況指導其早期肢體功能鍛煉,鍛煉強度以患者不感到疲憊為宜,遵循循序漸進的運動原則。1.3觀察指標。對比和分析組間(觀察組、對照組)指標:疼痛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疼痛評分評估:采用視覺模擬法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判定,主要是指導患者在刻度尺上標注疼痛程度,用1~10表示,其中無痛為0分、輕度疼痛為1~3分、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根據評估結果對患者術后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加強與患者溝通,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全面、準確的評估,于術后1天、術后7天評估患者疼痛程度[3]。1.4統計學方法。數據分析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涉及計數資料資料用x2檢驗,用率表示;涉及計量資料資料用t值進行檢驗,用均數表示;指標中疼痛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對比以P<0.05作為是否存在差異性的標準

2結果

查看全文

骨科術后整體護理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研究整體護理在行骨科大手術術后的實施效果。方法對本院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手術室行96例骨科患者術后實施以術前訪問、術中舒適護理、術后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及術后疼痛干預的整體護理。結果術后調查患者滿意度達87.9%,采用術后給予低分子肝素腹壁皮下注射預防深靜脈血栓發生,8例情況轉緩,2例淺靜脈充盈,2例出現Homan征陽性。結論整體護理以患者為中心,達到較好的臨床護理療效。

【關鍵詞】骨科;手術;整體護理

骨科疾病損傷常需要外科手術治療,骨科手術成功不僅僅是手術成功,還要包括術后運動組織系統、運動功能恢復的程度。所以術后護理對于患者今后運動功能恢復情況、生活能否自理以及能否進行日常生活與工作密切相關。骨科大手術包括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髖部周圍骨折手術、股骨干骨折手術等。骨科大手術術后實施整體護理是順應現代護理模式轉變的必然結果,而且骨科患者術后痊愈需要較長時間。整體護理確保護理的連續性、完整性和系統性,完善護患關系。整體護理打破傳統的功能制,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以護理程序為核心,形成手術、護理與康復一體化的系統治療方案[1]。通過對武漢市中醫醫院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手術室行96例骨科患者術后實施整體護理,研究患者護理效果。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院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手術室行骨科大手術患者96例,男57例,女39例;年齡14~69歲,平均46.3歲。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46例,中學25例,小學20例,文盲5例。患者均神志清醒、無精神障礙,能正確描述心理及生理感受。股骨干骨折17例,脛腓骨骨折23例,股骨粗隆間骨折16例,股骨頸骨折5例,肱骨干骨折15例,肱骨髁上骨折5例,尺、橈骨骨折10例,踝關節骨折5例。傷情評定:ISS≤15分者44例,ISS≥16分者52例,平均ISS42分。其中伴顱腦損傷12例,伴胸部損傷5例,伴腹部損傷8例。

1.2護理方法

查看全文

骨科患者術后急性疼痛護理管理研究

摘要:患者一般在術后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疼痛癥狀,尤其是骨科患者,在術后可能由于身體素質或是手術縫合不充分,容易出現急性疼痛,如何提升骨科患者術后急性疼痛的護理質量,成為當前護理工作中的棘手問題。一般情況下,護理人員在日常護理工作中提供骨科術后疼痛護理指導,不僅可以幫助患者緩解疼痛,還能縮短康復周期,一定程度上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手術治療成效和手術安全性。本文圍繞急性疼痛的概念、管理現狀、術后疼痛影響因素、疼痛護理管理方法等進行了分析,以期為臨床骨科疼痛管理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骨科手術;急性疼痛;護理管理

疼痛是大部分骨科疾病的共同特點,也是骨科疾病的首發癥狀[1]。且骨科手術創傷較大,會對機體各系統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進而出現一些并發癥,甚至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及時、有效、正確地處理術后疼痛,減少術后并發癥,提高患者舒適度,促進患者康復,是骨科醫務人員乃至整個醫學界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查閱文獻并梳理了術后的鎮痛管理,以期對臨床骨科疼痛管理工作提供參考建議。

1疼痛的概念

國際疼痛協會將疼痛定義為一種令人感到不愉快的感受,并且伴有一定程度的組織損傷[2]。按照疼痛持續時間與損傷組織愈合情況,可將疼痛分成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慢性疼痛持續時間超過3個月,可在原發疾病與組織損傷愈合后持續存在;急性疼痛持續時間不足1個月,且和手術創傷、疾病狀態及組織損傷相關。術后疼痛指的是手術之后立即出現的急性疼痛,是臨床中最急需處理、最常見的疼痛類型,也是骨科患者術后共有的表現[3]。若未在術后疼痛初始狀態進行控制,就可能發展成難治性慢性疼痛,給患者造成精神和軀體上的雙重打擊。及時、有效地處理術后疼痛,是骨科患者術后鎮痛管理的關鍵。

2國內疼痛管理現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