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60周年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3 21:40: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國慶60周年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慶60周年演講材料
世界金融大危機到來之際,也是中國各行業,各戰線經濟大洗牌之際,中國人民科學發展,繼往開來,抓住契機,不進則退,終于迎來了2009黃金年,實現了一份豐碩的成果,向建國60周年獻上了一份豐厚的牛年厚禮。
回顧60年的歷程,我們推翻了三座大山,打敗了日寇,終于建立了一個人們當家做主的人民新中國,宣告成立的這一年正是牛年。這一天,中華大地,鑼鼓喧天,龍騰虎躍。從這一天起,陽光灑滿了每一個角落,祖國山歡水笑。為保衛新生的共和國,在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又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向世界宣示了中國的強大,讓我們看到了我們祖國的偉大。從此,我國轉到了建設社會主義的進程中。拓荒、攻險,神州移山填海,改天換地。十二生小肖中,牛的體積最大,也是最勤奮的,牛是正義的使者,不畏路遠,路遙,更加心遠,志遠,勤勞的中國人民不正象牛那樣勤奮,無畏嗎.曾經,我們有快步進入共產主義的盲從.也有”立桿見影”建設社會主義”放衛星”,”大煉鋼”的熾熱.也有的禍國殃民的挫折.三年自然災害,國民經濟遭受了重大挫折,但我們更多的是無比的喜悅,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中,我們涌現了一大批具有拓荒牛精神的勞模,英模,王進喜,焦玉祿……雖然面對嚴峻的局面,中國人民的目標還是一致的。黨審時度勢,運籌惟幄,英明決策,終于迎來了日新月異的改革三十年。建國六十年,困難和風險同在,機遇與挑戰同在。我們遭遇了洪水猛獸,我們遭遇了非典,我們也遭遇了罕見的冰雪災害汶川地震,但中國人民是壓不倒的.曾經,無數先烈用生命和鮮血向世界宣告了中國的強大,今天,紅軍傳人又用輝煌的經濟成果宣告了中國的強盛.書寫了東方神話,人間傳奇.黨總攬全局,帶領我們力排萬難,同舟共濟,萬眾一心,共克時艱.開放卅余國巨變,建國六十世領先.看牛勁拓春,金牛迎春,金牛奮蹄,牛氣沖天,九牛鼎力.看港澳回歸,看南水北調,三峽壯舉,××成功舉辦奧運會,殘奧會,神七笑傲藍天.中國城鄉大變樣了,中國城市文明大提升了.看中國人們,正以牛的韌勁,承擔起歷史賦予的崇高使命,積極發揮主人翁精神,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建功立業。
常言說:”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
。60年,我們從一窮二白,勵精圖治,艱苦奮斗,終于拼出了一個國泰民安的和諧局面和新環境。60
年風風雨雨,60
年勤奮耕耘.祖國的巨變令我驕傲和自豪,沒有黨,沒有改革開放,沒有全國人們眾志成城,象老黃牛一樣無私奉獻,腳踏實地耕耘腳下的這片新天地,就不會有今日生活的大變樣。
農村國慶60周年征文
新中國成立60年了,60年來,我們的祖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說也說不完。具體到我們個人,總有一些事情是很難忘的,爺爺和煙,在我的記憶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爺爺是個老煙民了。從我記事的時候,他就抽煙。聽我奶奶說,爺爺從十四五歲的時候就抽煙。那時候他跟大人們一起干活,休息的時候大人們抽煙,也讓他學著抽。時間長了,爺爺學會了抽煙,而且煙癮很大。要他不吃一頓飯可以,要是叫他不抽煙,那簡直是要他的命。爺爺抽的煙,這些年發生了很多變化,它像一個縮影,讓我從中深切感受到了我們老百姓生活發生的變化。
我沒見過“蛤蟆頭”煙,奶奶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時候,爺爺抽的煙多是一種我們當地生產的俗稱“蛤蟆頭”的煙。把煙葉用紙卷起來,有大拇指那么粗,抽煙人吐出來的煙味很嗆人,特別是小孩子,常常被嗆得直咳嗽。那時候,村子里會抽煙的男人都抽這種自己家地里種的煙,卷煙他們買不起。也許是因為習慣的關系,他們特別喜歡這種“蛤蟆頭”煙,說抽著“有勁”、“過癮”。卷煙是婦女們才抽的,男人抽卷煙被人看不起。
我六七歲的時候,爺爺就已經不抽“蛤蟆頭”煙了。他抽一種廉價的卷煙,很便宜,一毛五分錢一盒。他總和我奶奶說:“抽煙卷沒勁兒,還是“蛤蟆頭”煙好,有‘勁兒’!”我就問爺爺說:“爺,抽煙卷沒‘勁兒’,你怎么不抽‘蛤蟆頭’呢?”爺爺“嘿嘿”一笑,“村里的爺們都不抽‘蛤蟆頭’煙了,抽那個叫人笑話,好像咱沒錢買不起煙卷似的。”奶奶在一邊插話說:“沒人的時候,你爺還偷著抽點。不當著人面前抽了。”爺爺只是憨厚地笑著,不說話。其實真像爺爺說的,村里的男人們確實很少抽“蛤蟆頭”煙了,那種一進門就直沖鼻子的嗆人煙味,淡了不少。家鄉普通村民的生活的變化,從這小小的煙卷就能感覺到。
后來我叔叔調到省城上班,回家的時候很少。只有每年的春節才回家。每次都提前就給家里寫信,問問家里需要什么,好在省城里買。那時候,非常流行抽云南產的香煙,煙民俗稱“云煙”。有一次,爺爺給我叔叔回信說“如果可能的話,給我買兩盒‘云煙’”。那時風行抽“云煙”,誰要是能夠買到一兩盒“紅塔山”“石林”什么的,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別說是在農村,就連縣城里也很難買到“云煙”。爺爺覺得叔叔在省城應該能買到“云煙”。我叔叔不抽煙,也沒覺得買“云煙”是件什么難事,等到商店一打聽,才知道買“云煙”要“煙票”,沒“煙票”不行。趕緊找單位的同事要“煙票”,最后總算買了四盒“石林”……
爺爺對這四盒“云煙”的歡喜程度超出人的想象。他自己一個人從來沒抽過。都是有親戚朋友來看我,他才會把煙拿出來,分給大家抽,一邊很自豪地說:“兒子從省城里買回來的,沒‘門子’買不到的!就是比咱們當地煙好抽,不嗆。嘗嘗!”大家從爺爺手里接過香煙,先放在手里看看,然后點著慢慢地抽著,一邊夸獎叔叔有“本事”。這就是爺爺想達到的效果,滿足了他的一種虛榮,也是有種炫耀。
中國60周年國慶閱兵感想
舉國歡度鴻運照,普天同慶國勢昌。昔日硝煙早已盡,今朝歌舞永難休。中國1949年10月1日成立以來到現在,已經走過了60個風風雨雨,經歷過60個艱苦歲月,在一代代中國領導人的領導下,現在的中國軍事,國防,教育,衛生都得到進一步提升,雖然還同世界先進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但我相信中國在胡主席的正確領導下,國家一定會繁榮昌盛,人民更加安居樂業,社會更加和諧。
國家昌盛六十華誕普天同大慶,中華騰飛億萬炎黃歌載頌千秋!中國的60年,來之不易,中國的60年,舉世矚目,震驚世界!
今天早上10點,相信每一個中國人民來說,是一個激動,自豪的日子——中國60歲生日!相信每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人民,不用上班的年輕一代,有可能都會留在家中收看國慶60周年閱兵儀式!我也不例外,因為我從小立志想做一名軍人,報效祖國,但我由于視力不好,遺憾地不能成為一個軍人,我覺得軍人是最可愛的人,我要學習軍人不怕苦,不怕累,時刻以集體利益為出發點,但每每有祖國軍人的風采的時候,我會想方設法地借助其他渠道去收看。今天早上10點,我一個人懷著激動的心情收看了國慶閱兵儀式。從開頭到結尾,我都全部看完了,給我一個感受就是,中國強大,人民更加友好,此時此刻,我感動得好想喊。
中國的60周年閱兵儀式,一開始就是的一翻振奮人心的說話,锨起了60周年開幕的篇章。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整齊的步伐,精神飽滿的神態;女兵的精神抖擻的莊嚴,軍事力量的先進,特別是武器裝備的日益強大,戰斗機整齊列隊的姿勢,在空中盤旋的形態,都留給我一個深刻的印象。首先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各個方隊出場,整齊有序的列隊,都經過不停的訓練,才會有今天的成果,每每走到主席臺,站在最前面的領隊都大喊自己的口號,接受祖國的檢閱,接受祖國人民的給以的重要任務,其實我特別欣賞女兵們的那一顆熱血,巾國不讓須眉,女兵們一個個都不比解放軍差,所以話女同胞都可以獨當一面。。而我也蠻喜歡看軍事裝備,一個國家的繁榮,離不開軍隊,離不開軍隊的先進武器,裝甲車,坦克車。。。等等都顯示了中國在世界上屹立不倒的地位;戰斗機,在空中盤旋,劃過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
精彩內容不容錯過,接下來就是由各個方隊組成的人高舉開創新中國領導人的頭像,那些領導人在中國的16大。17大的原聲說話,提倡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主義而努力,值得我們年輕一代要努力學習,努力工作!
往往最精彩的部分當然是留在最后的了,各省份(包括香港,澳門,臺灣)的花車巡游,各個領域的花車(中國體育,中國衛生人口。。等等)都一一前進到主席臺,接受國家的檢閱,接受的檢閱,那些花車真的很美。。然后就是中國國家主席胡書記站在紅旗車度,紅旗車緩緩前進,一一檢閱各個人民解放軍部隊官兵,并以親切的笑容,揮手問好。祖國,我愛你,祝愿祖國繁榮!
藝人國慶60周年征文
他頭發白了,皺紋深了,但身體仍十分硬朗,背不駝眼不花,講話不急不慢,思維清晰、活躍,這位銀發老人正在向只有15歲的學生傳授手捏泥人技藝。××新聞頻道《第一看點》、都市頻道《阿福聊齋》、揚子晚報等多家媒體記者紛紛采訪這位老藝人,用文字或攝影記錄這一感人的情景。
這位老藝人呂信捷現年77歲,惠山泥人傳奇人物高標的弟子之一。年輕時憑著濃厚的興趣和愛好從西子湖畔的杭州來到“泥人之鄉”的××拜師學藝,如愿進入惠山泥人廠工作,從藝56個春秋,多次創作出全國有影響力的作品,帶徒弟21名,如今全家有5人捏泥人,成為錫城名副其實的“泥人之家”。
說起惠山泥人的傳說、歷史和傳承等話題,呂老就很自然地打開了話匣子:1953年,我19歲時在杭州讀書,在中國美術學院華東分院遇到了在講學的××惠山泥人大師高標,現場手捏泥人《武松打虎》受到了師生的一致好評,后來就瞞著家里退學,偷偷來到了××找高標師傅,幾經周折,終于被收留。
那時,惠山古鎮一條街上捏泥人的私人作坊較多,我晚上住閣樓,在被子里打手電筒捏泥人學藝。泥人在我心中,不僅親近無比,而且分量很重。自此,與泥人結下了深厚感情。
1954年7月1日成立泥人生產合作社時,我當上了第一批練習生,當時《投彈志愿者》作品投產。
1956年天津泥人張傳人張景祜先生遵照對民間藝術的指示精神,在全國范圍只招一個班學生,××被選中二人,我學泥塑,肖毓英(呂夫人)學上彩。目前,央視正在熱播的《望族》電視劇有“××元素”:杜清遠在惠山學會了捏泥人,并親自捏了一個惠山泥人作為定情信物送給王雨秋,他們的感情是因惠山泥人而開始。而我們倆年輕時因“泥人為媒”,與劇中的這段泥人情緣截然不同,《望族》故事情節中,他們倆太曲折、太苦澀,而我們倆相愛相守,日子過得和順、甜美。
古稀老人國慶60周年優秀征文
彈指一揮間,不覺已近古稀年了,一生走來雖說坎坷,卻也因多項愛好平添不少樂趣。想當年,我的美術作品參展過,見報小文有過,電視新聞也拍過,而最樂此不疲的,莫過于酷愛業余無線電制作,帶給我的快樂最多,細想起來,歷史可達半個世紀。
早在六十年前,京城就有了廣播電臺。記得我小時候,最早聽過的收音機,是在老住家附近的一家裁縫店里。那時,人們把收音機叫"話匣子",是小日本產的47b二管機,兩只大"真空泡"(后叫電子管),一個可變電容加上舌簧喇叭等。一個小木箱會說會唱,給了我無限神奇,那時大人們騙說"話匣子"里有小人在說在唱,一次趁裁縫不注意,我折開"話匣子"背板探究竟,一個小人也沒找到,卻不小心觸了電,打得我半天爬不起來,這才知道是"電"在說在唱。
這次"觸電",揀回一條命,也收獲了一生愛好。
與電邂逅之后,從五十年代讀馮報本老師寫的"礦石收音機"一書開始,我的課余時間全用在玩收音機上了,那時家境貧窮,我和許多小同學都自己動手裝過礦石收音機。老一輩人都知道,這是一種"無能源"的收音機:一個線圈加個可變電容器,到中藥鋪買塊小"自然銅"(硫化鐵礦石),用根細針尋找個檢波點固定,天地線一連,哈哈,耳機里便聽到“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美妙的小喇叭廣播了。隨著年齡長大,膽子也大了,上中學時,父母給的飯錢車錢省下來偷著買來大堆零件,從直流二管機到交流五燈機,全是自已攢裝。六十年代,有了高、低頻三極管(晶體管)問市,我的愛好轉向攢裝半導體收音機了:一塊附銅板,自已用三氯化鐵腐蝕制作印刷電路,幾十個零件一焊齊,裝進小盒里即能說說唱唱,揣進包里招搖過市,常引得一群人尾隨不明究竟。
工作幾年后,工廠內遷,我調到西部工作,我的愛好也沒有中斷。68年中,省會籌建黑白電視臺,那時叫"實驗電視臺",一個禮拜播三次,三個晚間上節目,都是檢閱紅衛兵的。我利用北京老廠帶來的原蘇聯產的"記錄"牌黑白電視機,爬高樓頂架天線,調試接收節目,成為省臺首批受眾之一,還擔當反饋信號任務。
七十年代起,我"與視俱進"了,微薄收入中省吃儉用,全國各地郵購零件,小小陋室里開始攢電視機。那時,一臺小黑白機相當一年多的工資錢,大多人買不起,我先是用示波管拼裝"綠白電視",又攢裝過電子管黑白電視,隨后即又攢裝集成塊的彩色電視機,省了大筆錢。還記得76年打倒后,電視臺第一次解禁,播出越劇"紅樓夢",我家的14平米小屋里,雙層床上下、屋里門外擠滿大人小孩五十多人看電視,個個看得開心歡笑,我卻時時擔心樓板被壓塌。散場后,滿屋子煙頭瓜子皮雜物不說,還留下幾泡小孩屎尿,愛人拖地洗地打掃衛生到半夜,嘴里叨叨,心里覺得樂呵。
農村國慶60周年新變化征文
新中國成立60年了,60年來,我們的祖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說也說不完。具體到我們個人,總有一些事情是很難忘的,爺爺和煙,在我的記憶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爺爺是個老煙民了。從我記事的時候,他就抽煙。聽我奶奶說,爺爺從十四五歲的時候就抽煙。那時候他跟大人們一起干活,休息的時候大人們抽煙,也讓他學著抽。時間長了,爺爺學會了抽煙,而且煙癮很大。要他不吃一頓飯可以,要是叫他不抽煙,那簡直是要他的命。爺爺抽的煙,這些年發生了很多變化,它像一個縮影,讓我從中深切感受到了我們老百姓生活發生的變化。
我沒見過“蛤蟆頭”煙,奶奶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時候,爺爺抽的煙多是一種我們當地生產的俗稱“蛤蟆頭”的煙。把煙葉用紙卷起來,有大拇指那么粗,抽煙人吐出來的煙味很嗆人,特別是小孩子,常常被嗆得直咳嗽。那時候,村子里會抽煙的男人都抽這種自己家地里種的煙,卷煙他們買不起。也許是因為習慣的關系,他們特別喜歡這種“蛤蟆頭”煙,說抽著“有勁”、“過癮”。卷煙是婦女們才抽的,男人抽卷煙被人看不起。
我六七歲的時候,爺爺就已經不抽“蛤蟆頭”煙了。他抽一種廉價的卷煙,很便宜,一毛五分錢一盒。他總和我奶奶說:“抽煙卷沒勁兒,還是“蛤蟆頭”煙好,有‘勁兒’!”我就問爺爺說:“爺,抽煙卷沒‘勁兒’,你怎么不抽‘蛤蟆頭’呢?”爺爺“嘿嘿”一笑,“村里的爺們都不抽‘蛤蟆頭’煙了,抽那個叫人笑話,好像咱沒錢買不起煙卷似的。”奶奶在一邊插話說:“沒人的時候,你爺還偷著抽點。不當著人面前抽了。”爺爺只是憨厚地笑著,不說話。其實真像爺爺說的,村里的男人們確實很少抽“蛤蟆頭”煙了,那種一進門就直沖鼻子的嗆人煙味,淡了不少。家鄉普通村民的生活的變化,從這小小的煙卷就能感覺到。
后來我叔叔調到省城上班,回家的時候很少。只有每年的春節才回家。每次都提前就給家里寫信,問問家里需要什么,好在省城里買。那時候,非常流行抽云南產的香煙,煙民俗稱“云煙”。有一次,爺爺給我叔叔回信說“如果可能的話,給我買兩盒‘云煙’”。那時風行抽“云煙”,誰要是能夠買到一兩盒“紅塔山”“石林”什么的,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別說是在農村,就連縣城里也很難買到“云煙”。爺爺覺得叔叔在省城應該能買到“云煙”。我叔叔不抽煙,也沒覺得買“云煙”是件什么難事,等到商店一打聽,才知道買“云煙”要“煙票”,沒“煙票”不行。趕緊找單位的同事要“煙票”,最后總算買了四盒“石林”……
爺爺對這四盒“云煙”的歡喜程度超出人的想象。他自己一個人從來沒抽過。都是有親戚朋友來看我,他才會把煙拿出來,分給大家抽,一邊很自豪地說:“兒子從省城里買回來的,沒‘門子’買不到的!就是比咱們當地煙好抽,不嗆。嘗嘗!”大家從爺爺手里接過香煙,先放在手里看看,然后點著慢慢地抽著,一邊夸獎叔叔有“本事”。這就是爺爺想達到的效果,滿足了他的一種虛榮,也是有種炫耀。
退休干部國慶60周年征文
欣逢共和國誕生60周年,陽春三月,一位來自井岡山的朋友帶給我一包杜鵑花蜜餞,原本讓我品嘗當地的土特產,卻令我想起了60多年前苦澀的童年。
杜鵑花呀,杜鵑花!杜鵑花的記憶積淀著多少凄涼和辛酸。
大約是1943年秋天,抗日戰爭進入了最艱難的階段,我們全家隨父親所在單位由××向浙西、福建一帶逃難。身患肺病的父親承受不了路途勞頓的折磨,竟亡命于他鄉——福建。我們沒有留在淪陷區,沒有遭受日本鬼子的直接踐踏和凌辱,但是,自我們離鄉背井的第一天,就日日夜夜遭到日本飛機瘋狂轟炸追殺,天天處在生與死的搏斗之間,真是度日如年。戰火紛飛、顛沛流離中的一家人,本來生活就極其艱難,父親的去世,一個家庭失去了主心骨,就更是雪上加霜,哪里還有家可談?
還能生存得下去嗎?叫天不應,叫地不靈,媽媽在父親的墳頭旁哭干了眼淚也難以找到答案。無奈,最終母親只能牽著一個九歲、一個八歲的一雙兒女的手踏進了孤兒院。
這是一所由兩浙鹽務管理局開辦的慈幼院,抗戰初期規模較大,除本院外在浙東、浙西一帶還設有分院,收容戰爭中失去父母的難童達數百名。隨著抗戰形勢日趨惡化,慈幼院經濟拮據,院內生活愈加困難,逐漸縮減了規模,并遷到了福建松溪。我們入院時院址原是一座破廟,荒蕪不堪,經過全院師生們一齊動手將所有的泥菩薩和垃圾清理出去后,才改建成簡陋的慈幼院。
1943—1944那兩年,慈幼院學生生活十分困難,往往一天只能吃上兩頓稀粥。所謂稀粥,正如饑餓的孩子們抱怨的那樣,“三粒米,兩擔水的稀湯”。有時難得見到有煮熟的黃豆,得一粒一粒地分著吃,每人能夠攤上10來粒就夠滿意了。由于營養極度貧乏又缺醫少藥,不少孩子患浮腫病、雞盲眼、瘧疾、蛔蟲病、疥瘡等。年幼的孩子經不起折騰,三天兩頭有人病死、餓死。
初中教師國慶60周年征文
國運
伴隨著共和國主席在天安門城樓那一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莊嚴宣告,她呱呱墜地降生了。新中國成立時慶典的禮炮聲催生了她的第一聲啼哭。她與共和國同生,她和共和國同歲,她的名字叫國運。父親希望她與祖國共命運,母親盼望她一生有好的運氣。
美、朝戰爭爆發,她的父親與當時新中國許多熱血青年一樣,響應祖國的號召,參加了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她不知道父親在與母親離別時,是否吻過她,也不記得父親是怎樣的一副模樣離開了故鄉。從以后母親總是站在那條通往山外的小路上等待觀望期盼的神情中,她讀出了母親對父親的眷戀,感覺到父親是母親牽掛的一個好男人。戰爭結束,志愿軍凱旋回國,在眾多戴著勛章與紅花歸來的志愿兵中,她和母親卻沒能見到父親的身影。曾與她父親并肩作戰的戰友告訴她們:她的父親為國捐軀了。但他們在打掃戰場的時候,并沒有找到她父親的尸體,也沒能帶回她的父親半點遺物。政府給了她們家撫恤金,她母親成為了烈屬,她成了烈士的后代。
戰爭無情,讓她失去了父親;政府有恩,給了她許多殊榮。
小學里,她是第一個戴上紅領巾的少年,還當上了少先隊大隊長。每次學校開大會,學校推選她當主持人。老師對她寵愛有加,同學們對她關懷照顧。她走到那里,那里就有羨慕的眼光和夸贊的掌聲。
中學里,她是班上第一個加入共青團的人,不久當上了學校團支部書記。雖然她的文化成績并不出類拔萃,可每期的三好學生、優秀干部、優秀團員的榮譽花環總是伴隨著她。不僅如此,她的學雜費全部減免,她享受著全額的助學金。這些都是因為她是一個革命烈士的后代。
村民國慶60周年優秀征文
我住在一個山城,家在山城的邊緣農村,小時候,村里沒電,晚上一片漆黑,我們就在一盞油燈下讀書,學習。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了我們這個小山村,政府下大力氣給村子里通上了電,我們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電燈下讀書學習了。
當時,村里出了一個能人老房,他原先頂替母親去一家耐火廠上班,改革開放以后,他辭職回到村里要辦耐火廠。據說我們有座小山,材料就是耐火材料。有了發家致富的路子當然要走,村里支持他,給他湊資金,蓋廠房,當年就辦起了耐火廠。耐火廠經營的好,業務多了,老房就想接一部電話到家里,當時按一部電話需要6000元,聽來真是一個天文數字。接線那天,郵局來了好幾個人,全村也轟動了,好多村民圍住老房家,象看西洋鏡一樣前來觀賞,那線老長老長,從村外一直接到老房家,一頭午的功夫,電話接上了,老房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按上號碼打通了一個電話,我們在一邊聽到老房跟人家通話,象跟外星人通話一樣,幸福之情油然而生。
老房接上電話后,大家有急事了,就去老房家打電話。后來,老房覺得電話里面有生意,他家臨街,老婆在家又沒事,就辦了個小賣部,一邊收話費,一邊搞經營。大家都夸老房腦子活,無論什么事心中自有小九九,是個生意精,給大家提供了方便,自己還賺了錢。
我自幼父親早逝,我們家在外沒有親戚,不常用電話。那年,母親心臟病復發,在城里住了半月院,病房里有部電話,我那時小,不知道這病的嚴重性,大姐二姐在醫院護理期間,有事了,三姐就帶我去老房的門市部,每天給醫院里的母親打個電話問安,我覺得這電話真好玩,等三姐拔上號,跟母親通話了,我也接電話過過癮,上學時好跟同學們吹噓自己打過電話了。
母親出院不久的一天夜里,我正睡覺,突然聽到姐姐們的哭聲,說母親的病又犯了,快去老房家打個電話給醫院。
三姐趕忙起床趕到房家,等敲開房家的門,往醫院打電話,醫院根本沒人接。還是老房騎著摩托車,敲開一家藥店的門,取來藥,給母親喝上后,直往醫院送。等送到醫院,因為耽擱時間太長,沒有挽留住母親的命,母親離我們而去。
農村慶祝國慶60周年優秀征文
一九七五年秋收冬種后的一天上午,在村頭的黑板上,生產隊長寫下這樣一則通知:今天晚上七點半,召開社員大會,并會帶來特大的驚喜,務請大家(地富反壞右除外)準時參加。
我的老家在偏僻的農村,全隊三十來戶,一百四十多口人,每次生產隊開大會基本上是在一個破舊的祠堂里,遇到刮風下雨,常常還要更改開會時間或地點。社員們要自帶椅子,否則只有站在那里。這天晚上,天氣有些陰冷,還下著零星小雨,但社員們陸陸續續都到來了。隊長坐在“主席臺”一張長條形的桌子前,昏暗的馬燈下,他臉上總是笑笑的。進來的每一位社員,幾乎會問隊長同一個問題:今天開會是什么內容,有什么驚喜。隊長擺擺手,回答的總是那句話:先坐下,等下再說。看著隊長這神態,神神秘秘地,大家不知發生了什么事,或將要發生什么事,心里七上八下的。祠堂里靜靜地,氣氛也顯得比較凝重、沉悶。
開會的社員到齊后,隊長看了一下自帶的小鬧鐘,說,好,現在開會了。說了這兩句,隊長便叫會計上前來。于是,大家的眼光都齊刷刷地盯著會計,認為他有什么問題,或是要批斗他。然而,會計卻從身上背的綠色挎包里拿出一樣東西交給隊長,黑色的,形狀像塊磚。隊長站起身,把那東西高高舉過頭頂,然后大聲說:大家看看,這是什么?!一時間,社員們站起來,伸長脖子,瞪大眼睛,漸漸地還圍了過去。十幾秒鐘后,隊長接著說:看清了嗎,這是“紅燈牌”收音機,上海出廠,請人在省城南昌買回來的,一百六十多塊錢啊!隨后他打開開關,音質不好,嘈雜聲很大,里面正在唱革命現代京劇《紅燈記》。大多數社員是第一次聽收音機,頓時歡呼跳躍,把隊長擠了個水泄不通,這個要看看,那個要摸摸,搶的搶、奪的奪。隊長怕弄壞收音機,左護右擋,手忙腳亂,忙得不可開交,嘴里不停地告誡道:要小心、要小心,損壞了可賠不起啊!按照習慣,生產隊里開社員大會,如沒有特殊的情況,一般一戶只派一個代表去,這次也不例外,可隨著收音機的唱聲、祠堂的笑鬧聲在傳播擴散,背著抱著牽著孩子的、扶著老人的、打著拐杖的,不管男女老幼,大部份家人聞訊都先后趕來了,有的是開會的人回家去喊來的,有的還是別個生產隊的社員。聽啊聊啊鬧啊,在那時,社員們忘記了憂愁煩惱,祠堂里沸騰了,直到深夜一點多鐘,隊長說不要影響了白天的勞動,明天晚上再來聽。大家意猶未盡,個個都是戀戀不舍地回去。
現有,收音機已是平常之物,品種、質量、價格、音質也今非昔比,每家幾臺的情況比比皆是,不少人散步、釣魚、出差甚至放牛娃都會帶一個收音機在身旁。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幾十年來,許多事情都已淡忘,但那個晚上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深深地印在腦海里、印在心里。這是春風蕩漾的夜晚,帶來了文明的氣息,讓山里人有了溫暖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