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秦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3 22:41:1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過秦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過秦論教學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諷今,勸諫漢文帝施仁政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進步意義。2.歸納掌握“制、亡、利、固、遺、度”等詞的一詞多義、八個通假字、三種古漢語特殊句式。3.熟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三段。
教學重點背誦課文,理解并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教學難點結合課文詞句的特點,歸納文言詞法句法知識,逐步掌握文言字詞句運用規律。
教具準備錄音機、教學磁帶、投影儀、投影膠片
課時安排3課時
過秦論色彩探微管理論文
[內容]
歷代文人、政治家選取秦滅六國、統一中國而后又頃刻瓦解這一歷史現象作為議論的題材,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當推賈誼的《過秦論》。賈誼作為西漢一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辭賦家,以賦體筆墨寫論說文,使其成為開一代風氣的作家。
一
漢代盛行的賦體作品,假設問答,韻散間出,文采華麗,辭藻豐富,鋪張揚厲,踵事增華,力求層層鋪墊,造成波瀾壯闊的場面,雄厚充沛的氣勢。而提到漢代辭賦,不能不提到賈誼。正是因為賈誼是一個辭賦、散文皆長的作家,他在寫作論說文時,行文波瀾起伏,文筆酣暢淋漓,可謂滔滔而言,其勢不可犯,其理亦無窮,致使后代諸家以論說文標準來匡衡《過秦論》難以合矩。近現作理論者認為,論說文要充分說理,對事物進行周密細致的分析;在分析、論證過程中要運用一定的推理、論證方法,使分析論證合乎邏輯地展開。如果以此標準來衡量《過秦論》,它很難算得上一篇入格的論說文。但是,這并未妨礙它成為一篇絕紗的論說文?!段男牡颀垺ふ撜f》早就指出:“詳觀論體,條流多品,陳政則與議、說合契,釋經則與傳、注參體,辯史則與贊、評并行,詮文則與敘、引共紀?!卞X鐘書先生在《管錐編》中根據《過秦論》的經驗認為,“敷陳則與辭、賦通家”,并援引了一系列前人關于文無常體的議論,得出“足見名家名篇,往往破體,而文體亦固以恢弘焉”的結論。《過秦論》實是一篇多方吸收辭賦滋養的破體之作。
《過秦論》中的賦體因素,最明顯的莫過于在說理時援史實以為據,讓自己的結論在歷史事實的敘述中得出,作者自己的議論卻很少。論說文體決定了該文的鋪陳不可能照搬漢賦的鋪張揚厲,描寫事物面面俱到,形成圖案化。但對史實的逐一陳說分明形成了一股強烈氣勢,用明人方孝孺的“深篤有謀,悲壯矯許”(《遜志齋集、張彥輝文集序》)來概括,是比較恰當的。這可以從《過秦論》與《阿房宮賦》的對比中窺見一斑。就體裁而言,《過秦論》是史論,《阿房宮賦》為賦體。兩篇的共同之處都充分發揮了賦的“鋪采chī@①文,體物寫志”(劉勰《文心雕龍·詮賦》),或是先極言秦之興,秦之強,秦之盛,或是先極寫阿房宮建設之美,宮中生活之侈,收藏之豐。無獨有偶,兩文同在極盡鋪陳渲染的基礎上,筆鋒突轉,分別加以對比,而后點出畫睛之筆,得出結論。這種方式都可說是“一氣團結,直至末段,一齊例卷,畫出結句,何等神力”。又正如劉勰所云:“麗詞雅文,符采相旺,如組織之占朱紫,畫繪之若玄黃。文雖新而有質,色雖糅而有本,此立賦之大體也”(《文心雕龍·詮賦》)。那么,賈誼為何將《過秦論》上篇寫得如此雄駿宏肆?這還得從上篇在全文中的作用來看。金圣嘆的評說很是精當:“《過秦論》者,論秦之過也。秦過只是末句‘仁義不施’一語便斷盡。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間‘然而’二字一轉。未轉以前,重疊只是論秦如此之強;既轉以后,后疊只是論陳涉如此之微。通篇只得二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強,一句只是以陳涉如此之微。至于前半有說六國時,此只是反襯秦;后半有說六國時,此只是反襯陳涉,最是疏奇之筆?!保ā短煜虏抛颖刈x書》卷六)可見賈誼在上篇鋪陳雄肆,完全出于危言聳聽,痛陳秦過以誡漢的目的。上篇只是一個引人注目的漂亮的鳳頭,作者用秦興盛時之一往無前、勢如破竹與覆亡時的一敗涂地、頃刻瓦解構成巨大的反差,制造懸念,以引起讀者的驚駭和疑問:為什么秦在統一前能打敗力量大于自己的六國,卻在統一天下后亡于遠弱于六國的陳涉?在發問后遂即提出論點。文章前部大量鋪陳夸張的敘述都是為結尾處的幾句作準備,從而揭示中心論點。為了增強設疑的效果,強化“成敗異變,功業相反”的反差,賈誼在前部引入六國作陪,敘六國抗秦力量之強,正是反襯秦在攻取天下時的所向披靡;借六國貶抑陳涉力量之弱,正是突出秦統一后之不堪一擊。只有寫出極強的秦朝亡于極弱之陳涉,才能聳動視聽,引人探尋究竟。
二
過秦論色彩探討管理論文
[內容]
歷代文人、政治家選取秦滅六國、統一中國而后又頃刻瓦解這一歷史現象作為議論的題材,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當推賈誼的《過秦論》。賈誼作為西漢一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辭賦家,以賦體筆墨寫論說文,使其成為開一代風氣的作家。
一
漢代盛行的賦體作品,假設問答,韻散間出,文采華麗,辭藻豐富,鋪張揚厲,踵事增華,力求層層鋪墊,造成波瀾壯闊的場面,雄厚充沛的氣勢。而提到漢代辭賦,不能不提到賈誼。正是因為賈誼是一個辭賦、散文皆長的作家,他在寫作論說文時,行文波瀾起伏,文筆酣暢淋漓,可謂滔滔而言,其勢不可犯,其理亦無窮,致使后代諸家以論說文標準來匡衡《過秦論》難以合矩。近現作理論者認為,論說文要充分說理,對事物進行周密細致的分析;在分析、論證過程中要運用一定的推理、論證方法,使分析論證合乎邏輯地展開。如果以此標準來衡量《過秦論》,它很難算得上一篇入格的論說文。但是,這并未妨礙它成為一篇絕紗的論說文。《文心雕龍·論說》早就指出:“詳觀論體,條流多品,陳政則與議、說合契,釋經則與傳、注參體,辯史則與贊、評并行,詮文則與敘、引共紀?!卞X鐘書先生在《管錐編》中根據《過秦論》的經驗認為,“敷陳則與辭、賦通家”,并援引了一系列前人關于文無常體的議論,得出“足見名家名篇,往往破體,而文體亦固以恢弘焉”的結論?!哆^秦論》實是一篇多方吸收辭賦滋養的破體之作。
《過秦論》中的賦體因素,最明顯的莫過于在說理時援史實以為據,讓自己的結論在歷史事實的敘述中得出,作者自己的議論卻很少。論說文體決定了該文的鋪陳不可能照搬漢賦的鋪張揚厲,描寫事物面面俱到,形成圖案化。但對史實的逐一陳說分明形成了一股強烈氣勢,用明人方孝孺的“深篤有謀,悲壯矯許”(《遜志齋集、張彥輝文集序》)來概括,是比較恰當的。這可以從《過秦論》與《阿房宮賦》的對比中窺見一斑。就體裁而言,《過秦論》是史論,《阿房宮賦》為賦體。兩篇的共同之處都充分發揮了賦的“鋪采chī@①文,體物寫志”(劉勰《文心雕龍·詮賦》),或是先極言秦之興,秦之強,秦之盛,或是先極寫阿房宮建設之美,宮中生活之侈,收藏之豐。無獨有偶,兩文同在極盡鋪陳渲染的基礎上,筆鋒突轉,分別加以對比,而后點出畫睛之筆,得出結論。這種方式都可說是“一氣團結,直至末段,一齊例卷,畫出結句,何等神力”。又正如劉勰所云:“麗詞雅文,符采相旺,如組織之占朱紫,畫繪之若玄黃。文雖新而有質,色雖糅而有本,此立賦之大體也”(《文心雕龍·詮賦》)。那么,賈誼為何將《過秦論》上篇寫得如此雄駿宏肆?這還得從上篇在全文中的作用來看。金圣嘆的評說很是精當:“《過秦論》者,論秦之過也。秦過只是末句‘仁義不施’一語便斷盡。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間‘然而’二字一轉。未轉以前,重疊只是論秦如此之強;既轉以后,后疊只是論陳涉如此之微。通篇只得二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強,一句只是以陳涉如此之微。至于前半有說六國時,此只是反襯秦;后半有說六國時,此只是反襯陳涉,最是疏奇之筆?!保ā短煜虏抛颖刈x書》卷六)可見賈誼在上篇鋪陳雄肆,完全出于危言聳聽,痛陳秦過以誡漢的目的。上篇只是一個引人注目的漂亮的鳳頭,作者用秦興盛時之一往無前、勢如破竹與覆亡時的一敗涂地、頃刻瓦解構成巨大的反差,制造懸念,以引起讀者的驚駭和疑問:為什么秦在統一前能打敗力量大于自己的六國,卻在統一天下后亡于遠弱于六國的陳涉?在發問后遂即提出論點。文章前部大量鋪陳夸張的敘述都是為結尾處的幾句作準備,從而揭示中心論點。為了增強設疑的效果,強化“成敗異變,功業相反”的反差,賈誼在前部引入六國作陪,敘六國抗秦力量之強,正是反襯秦在攻取天下時的所向披靡;借六國貶抑陳涉力量之弱,正是突出秦統一后之不堪一擊。只有寫出極強的秦朝亡于極弱之陳涉,才能聳動視聽,引人探尋究竟。
二
過秦論中名詞管理論文
[內容]
現代漢語中只有時間名詞才能用作狀語。例如:“我們·八·點·鐘上班?!薄鞍它c鐘”是個時間名詞,充當狀語,修飾動詞“上”。其他種類的名詞用作狀語的很少見,它直接用來修飾動詞或形容詞。如“·土崩·瓦解”、“·星羅·棋布”、“·血紅”、“·雪白”……這些名詞用作狀語,實際上已經與后面的動詞、形容詞組成了一個固定詞組或短語。
然而,古代漢語中不但時間名詞,而且其他種類的名詞也都可以用作狀語?!哆^秦論》一文中就是大量的名詞活用為狀語。例如:
(1)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2)〔·內〕立法度,……〔·外〕連橫而斗諸侯。
(3)〔·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并〕收要害之郡。
語文過秦論管理論文
[內容]
現代漢語中只有時間名詞才能用作狀語。例如:“我們·八·點·鐘上班。”“八點鐘”是個時間名詞,充當狀語,修飾動詞“上”。其他種類的名詞用作狀語的很少見,它直接用來修飾動詞或形容詞。如“·土崩·瓦解”、“·星羅·棋布”、“·血紅”、“·雪白”……這些名詞用作狀語,實際上已經與后面的動詞、形容詞組成了一個固定詞組或短語。
然而,古代漢語中不但時間名詞,而且其他種類的名詞也都可以用作狀語?!哆^秦論》一文中就是大量的名詞活用為狀語。例如:
(1)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2)〔·內〕立法度,……〔·外〕連橫而斗諸侯。
(3)〔·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并〕收要害之郡。
高三歷史教學處理論文
〔關鍵詞〕歷史教學;史料;補充;運用
歷史教學是教師依據歷史教材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提高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活動。歷史教材則是該學科知識體系的載體,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對教材做相應的變通,使教材具備一定的認識梯度,才能成為易于被學生接受的課堂教學信息。因此,教師要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對教材進行重新補充。針對高三歷史教學來說,其應包括史料搜集補充,史料的分析運用以及相關理論的滲透。
黑格爾在《歷史教學》中,把歷史學習分為三個認識層次,即“白描性歷史”、“反思性歷史”、“哲學性歷史”。據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從史料的搜集補充、分析運用等環節入手,為學生創設三個思維層次,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參與學習,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求,并集知識、能力、素質于一體,有利于改變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模式。
一、史料的搜集補充
對高三學生來說,搜集、整理史料是該階段能力培養及高考應試的要求,也是教材處理過程中應做的工作。由于現行《中國古代史》教材史實簡約概括,觀點單一陳舊,分析過于膚淺,基本是知識條目式的摘錄與注釋,史料也不充足,因此教師有必要讓學生搜集一些有價值的史料,以便從不同的側面反映歷史,再現歷史的原貌。教師在學生搜集史料的過程中,應使學生認識到客觀存在的歷史是不變的,而反映其本相的史料,卻來源廣泛,多種多樣。具體搜集形式,教師可給學生一個主題讓其就地取材,如:在講“秦朝”時,可讓學生整理出《秦之論》、《過秦論》、《六國論》、《鴻門宴》、《阿房宮賦》、《陳涉世家》等學過的課文中與主題有關的史實和觀點,讓他們從新的認識角度理解這些文章,這既可使學生獲得學習知識的快樂,又可培養其創新精神。
在此期間,教師則可注重搜集補充教材中的隱含或缺乏的觀點性史料。如講“秦始皇”時,教師可舉出不同時期人們對他的評價觀點,以作分析。如:賈誼在《過秦論》中說:“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作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董仲舒認為:“(其)重禁文學,不得挾書,棄損禮誼而惡聞之,其心欲盡先王之道。”唐代一首詩中則說:“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踊椅蠢渖綎|亂,劉項原來不讀書?!惫粼凇妒袝分辛R秦始皇為“大獨裁者”,而在《讀<封建論>呈郭老》中有:“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待商量,祖龍是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制,《十批》不是好文章?!苯處熯€可引用《原君》中的觀點和《過秦論》中的觀點進行對比。通過這些史料引導學生分析思考這些史料觀點為什么大相徑庭,從而讓學生明白史料的背景及來源不同,則史料的可靠程度及作用大小不一,同一史料可得出不同的結論。
文言虛詞復習管理論文
與文言實詞相比較,文言虛詞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用法比實詞靈活,往往一個字有好幾種用法,好幾種解釋,甚至分屬好幾類詞。二是使用頻率比實詞高,許多常用的虛詞,在一篇中會多次出現。三是語法功能比實詞強,實詞往往要靠虛詞的組合、連接、輔助而成為完整的句子,體現不同的意思,抒發不同的感情,表達不同的語氣。四是在漢語的發展歷史中,變化比實詞大。
綜觀近幾年高考文言虛詞的考查,從總體來說,著眼于應用,不直接考語法,題型都是客觀選擇題,為降低難度,同時也是為了貼近中學教學實際,內容都是課內課外相結合,要求考生辨析加點虛詞用法的異同。
文言虛詞用法辨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語境推斷法
虛詞大多有多種用法,要確定其具體意義和用法,必須結合具體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題。如“之”字稱代內容就必須聯系上下文才能對“之”字所指內容進行確定。再如“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兩個“之”:前“之”用在“饒”(州)與“德興”(縣)之間,州與縣是從屬關系,故應是“的”意思;后“之”用在動詞“送”后作賓語,屬代詞無疑。
2、全句關照法
中學語文教學如何融入地區文化
【內容摘要】語文教學應善于利用當地醇厚的文風感化人,以靈活適切的方式,讓生活世界走進課堂,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熏陶,逐漸形成社會責任、國家認同、生命意識、審美與創新等核心素養。
【關鍵詞】地方文化;適切方法;核心素養
語文教學呼喚文化的浸潤。從學情看,教學和生活的通道尚待拓寬,豐厚的當地文化未能有機地走進校園。從課標精神看,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睆母呖挤较蚩?,傳統文化考核趨向多樣化。從地域文化看,文化塑造了人,人應該繼承并發展之。然而現實中,語文教學與地方文化之間的重要聯系被忽略,一些隱性的教學資源一直未被重視和開發。以西安為例,淺談中學語文教學融入地區文化的方法。方法一,在校本教材中滲透地方文化的內容。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從周原上的青銅器、石鼓文,我們不難感到孔夫子“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的向往之情;從兵馬俑、秦直道,一睹“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雄風;從茂陵的伏虎、馬踏匈奴,神會漢人雄健遒勁、拙樸博大的精神;從雄渾的大雁塔、大明宮遺址,分明看見昂揚自信、兼容并包的盛唐氣象。歷史是如此深厚,人文地理的西安秦嶺,遍布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孟浩然等詩詞,更有道家祖庭、老子講學的樓觀臺,佛教律宗祖庭凈業寺、凈土宗祖庭香積寺等佛教文化;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的張載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被稱作“橫渠四句”歷代傳頌。而為魯迅題詞“古調獨彈”的秦腔,陜北說書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有聲有色的“活”文化。立足西安本土文化特色,篩選可資教育的文化資源,按西安歷史、西安地理、西安名人、西安文學、西安民俗五個專題進行分類編寫校本教材。方法二,在課文解讀中嵌入地方文化的內容。
文學來源于生活,文學的教化功能只有與生活經驗結合在一起才能產生審美和理解。教材,作為文學中的經典,其魅力在于時代的闡釋。因此,應引導教師結合課文內容,巧妙地嵌入本土文化。譬如,統編版高一下冊《諫逐客書》《鴻門宴》《阿房宮賦》《過秦論》。這些作品講述的就是西安,學生對這些地方并不陌生,但對地域的文化就不甚了了了。李斯的《諫逐客書》,講秦穆公以來以客致強的歷史,從正反面說明客卿強國的重要性。教師講到此處,不妨聯系西安自秦穆公到盛唐、到改革開放,引導學生發現,一個國家只有開放包容才能強盛,一個人只有博大胸襟才能成為大人的道理。如果說杜牧的《阿房宮賦》表現出一個正直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那么賈誼《過秦論》則闡發了“仁義不施”的悲劇。這些作品,帶著歷史的回響,發端于學習者腳下的土地,昭示無窮的遠方。從而,增進了學生對家鄉的理解,將家鄉文化置于深廣的歷史中加以反思,并將個體生命融入蓬勃發展的時代洪流。方法三,在實踐感悟中融入地方文化的內容。學校幫助學生制定地區文化學習計劃,開展“長安處處有故事”比賽,“文化學者講西安”專題講座,“詩經長安”“唐詩長安”朗誦會。利用寒暑假,讓學生對西安的文化生活展開調查,記錄西安的人和物,參與西安文化建設。例如就文學界陜軍東征的“三駕馬車”,路遙、陳忠實和賈平凹的《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廢都》進行比較,比較其異同,尋找環境對作品的影響,找出陜西地域文化獨特性。
此外,可引導學生擴大語文外延,在傳統節日中感受地域文化。如借助《麗人行》《題都城南莊》等詩文,曲水流觴與曲江宴飲等習俗重新審視上巳節。就其祓禊之俗,追尋上古神秘之宗教遺風,體察后世消災祈福民族心理。當我們挖掘整合傳統節日時,不難發現:中國傳統節日與長安結下了不解之緣:無論春節貼門神、朝賀禮,元宵節張燈、觀燈;無論清明節掃墓、踏青,上巳節祓禊、七夕節乞巧、中秋節賞月……。它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蘊藏著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熱愛生命、貴和尚美、剛健有為、天人合一。置身其中的學生應該有這樣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方法四,在研學旅行中貫穿地方文化的內容。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就高一教材《詩經·秦風》《屈原列傳》,我們設計了兩條研學線路:一條考察詩經風土人情,一條走進司馬遷故鄉。詩經一線重點考察秦風秦韻。秦人尚武精神和悲壯慷慨的情調在別的風詩中鮮少見到?!对娊洝で仫L無衣》“豈曰無衣,與之同袍”中,秦人團結一心,同仇敵愾,保家衛國的民族精神。風追司馬一線,考察黃河沿線文化生活,流傳至今的民間司馬遷祭祀活動,感受司馬遷的人格魅力,悟得人文永存。我們注重學思踐悟,知行合一。行前學科知識鏈接+研學必備知識;在實踐中體驗,在探究中創新;行后綜合評價反饋,效益令人滿意。
作者:徐雄
語文統編教材管理論文
相當多的史論文章所引用的史料常與史實不符。統編語文教材中《過秦論》《六國論》《伶官傳序》等都有這類問題。有些問題在課本注釋中有簡要說明,有的在語文教學中引起爭論(這些爭論也見于報刊雜志)?!哆^秦論》中敘述戰國四公子,統率了不同時期的各國20位名將進攻秦國,是不可能有這樣的歷史事實的,但是作者為了反襯秦的強大,為了說明“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的論點,有意采用了夸張的手法。這是作者為了闡明自己的觀點,因而沒有考慮其是否符合實際。這種情況正如朱一新《無邪堂答問》中所說:“諸子發攄己意,往往借古事以申其說……冀以感悟時君,取足達意而止,亦不復計事實之舛誤。”先師余嘉錫先生也認為“(劉)向之為學,雖非后世之考證家,然博極群書,尤熟于《左傳》……豈不知司馬子反、葉公子高、令尹子西與昭奚恤非同時人?然所以采之者,取其‘惟善以為寶’之意耳……雖時代名氏之不合,然不可不謂之善言理也。”所以讀這類文章應側重理解作者所論之“理”,不必拘泥于史實是否真實。
然而上述課文中因史實舛誤而引起對某句或某詞的誤解,則是在教學中應探討的問題。
《六國論》中“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中的“速”常見義項有“招致”和“迅速”兩義。先秦典籍中兩義就同時存在?!八俚湣钡摹八佟?,如果勸迅速”義,就今天來解釋應該說是正確的。秦滅六國是秦國的既定國策,滅燕只有先后之分,并無招惹與否之別,不刺秦,秦也必然要滅燕,刺秦正貽秦以迅速滅燕的口實。但是這不符合蘇洵的原意。蘇洵引用荊軻刺秦,強調的是招來禍患。蘇洵把六國分為三種類型:賂秦的韓、魏、楚,與嬴的齊和抗秦的燕趙,而燕之所以滅亡是由于荊軻刺秦而招禍。后文也說“刺客不行……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币虼司吞K洵《六國論》的本意說,“速”用的是“招致”義,不然,豈不是把今人的觀點加之于古人了嗎?再說,蘇氏頗著重于六國滅亡的先后。其實六國相繼被滅不過短短九年時間而已,蘇氏所以強調時間早晚,也是為了證明賂秦者先亡,不賂秦者不致先亡或不致于滅亡的論點。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前的一段議論,主要論點是:盛衰之理在于人事,強調后唐莊宗寵信伶人導致國家滅亡的史實。其中一句說:“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如果把這句中的“困”字理解為“圍困”,也不合史實?!读婀賯鳌酚浟怂膫€伶人:敬新磨、景進、史彥瓊、郭從謙(門高)。敬新磨以詼諧諫莊宗,無劣跡,謀反殺死莊宗的只是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和他指揮的軍隊,并非數十伶人,所以這里的“困”理解為“困惑”“沉溺于某項事物”較為合適。這和最后“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困”同義,而且也是呼應的。
因此閱讀或講解這類文章時,第一,要著重講作者所說的“理”,也就是作者所持的論點,不必糾纏所引某事是否真實;第二,在某些詞句上要根據全文論點來作解釋。
因事及人,以評論人物為主的史論又是另一種情況。史傳后的作者論贊且不說,自唐宋以來的史論則多是評論人物之得失,且大多數是表示了作者與一般不同的見解。蘇洵的《管仲論》責管仲不能臨死薦賢;蘇軾的《賈誼論》譏賈誼不善處窮,“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王世貞《藺相如完璧歸趙論》認為藺相如完璧歸趙乃一時之幸;以及《晁錯論》《豫讓論》《信陵君救趙論》等,都無悖于史實,而能言之成理。閱讀這類文章對培養求異思維能力是有效果的。
文言文教學應因文設計論文
怎樣教好文言文?這確實是一個極富現實意義的教研教改課題?!吨袑W語文教學》辟專欄開展討論是遠見卓識之舉,通過討論必將對文言文教學產生有益影響。從前一階段的討論文章看,有反對串講法的,有主張誦讀法的……筆者認為:教好文言文的方法應該是靈活多樣的,即因文設計教法才是科學有效的。它應與現代文教學一樣——教無定式,但又有法。這是因為文言文也與現代文一樣是豐富多彩的:①有不同的文體:論、說、疏、詩、詞、曲……②有不同時代的文章:上自上古的神話、古代的《詩經》,下至近代的各種文言作品,其間“一代有一代之文學”。③有不同作家的作品,各篇文章的思想內容,語言風格和表現手法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必須根據不同的文言課文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如果千篇一律,久之,學生便會膩味厭倦,覺得學文言文枯燥無味而放棄學習。我們只有根據課文內容不斷變換教學方法,使之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才能真正提高教學效率。下面談談筆者因文設計的幾種主要教學課型。
1.串講課型。
對于初學文言文,或遇到文字艱深的篇目,設計以串講法為主的串講課。
如教初一冊中的《論語六則》,考慮到學生才學文言文,加之這些孔子的語錄含義深奧,我便設計成串講課。
使用串講法應從課文實際和學生實際出發,該串的串,該講的講。一般可先提示課文大意或故事梗概,然后再一句句、一層層、一段段邊串邊講,或講中有串,最后提綱挈領、歸納總結全篇。在教學中,要將串通和講解有機地結合起來。如果忽視講解,學生往往似懂非懂,望文生義,對文義理解較浮泛;如果忽視了串通,會使學生掌握課文支離破碎,半通不通,語不成章。同時還要注意防止課堂的呆板,可以輔以提問或學生試講,以活躍課堂氣氛。
2.評點課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