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4 13:07:5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古文字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我國古文字概念研究論文
一、楔子
在人類文明史的演化中,所有存在重大差異的文明之間,其存在差異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觀設定及取向和方法論演繹上存在的差別【3】,如本文中涉及的具有古希臘文明特征的西方文明,具有華夏文明特征的華夏文明圈,具有猶太-基督教文明特征的宗教文明等等。
在文明史的演化中,不同文明的世界觀設定及取向和方法論演锏牟畋穡饔糜詬髯暈拿韉墓乖旎疲緯閃瞬煌拿鞴乖旆妒降牟畋稹T諼拿魘返難莼討校庖徊畋鴇喚徊餃諶氳礁髯暈拿鞣⒄乖誦械哪讜諢浦校緯啥雜Φ畝讕嚀氐愕納緇嵯窒筇卣骱蛻緇嵩誦謝啤?/P>
在文明史的演化中,這些現象特征和社會運行機制,與文明構造的世界觀設定及取向和方法論演繹體系密切相關,所以在涉及不同文明間的社會現象和社會運行機制評價時,就出現了評價機制和評價標準的差異。
在文明史的演化中,這一差異的存在成為了不同文明間沖突的根源,并且自這一差異產生時開始,文明間的沖突就已產生,并伴隨了文明史演化的始終。近現代廣泛引起關注的文明間沖突和文化沖突問題就源于這一差異。西學東漸以來,中國和西方世界的沖突也是同一類型的問題。
因此,回顧歷史,方法論范疇衍生的問題,是一個伴隨了文明史演化進程的問題。自人類文明產生以來,方法論構建和應用問題伴隨了人類文明演化發展的始終。
古文字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用論文
一、古文字字形教學有助于學生了解古代歷史文化
漢字的構形意圖離不開特定的歷史背景,其中包含造字時代的社會生活狀況,當時人們的思想和心理狀態,以及當時信以為實的神話內容等。如“女”字,甲骨文作(此略。下文均為“略”字),是捆縛的人屈身而跪的形象。可見“女”本義是奴隸。古代奴隸主要是戰爭中的俘虜,在氏族社會里,男俘主要用為祭品或食品,女俘則留下服役,充當奴隸。因此,“女”即是奴隸,又可以表示女性。后世分化,“女”表示女性。再如“妻”,甲骨文由左右兩部分組成,左部像長發女子形,下為女子,上像其長發,字形右部為一只手,整個字形像用手抱女子,這就是說,妻子是搶來的女人。《甲骨文字典》說:“上古有擄掠婦女以為配偶之俗,是為掠奪婚姻,甲骨文中的妻字即此掠奪婚姻之反映。”解釋甚確。后代“妻”字所表示的女子長發變為“十”,“又”即手,插入發中,即成今天“妻”字字形。又如“卜”、“兆”、“占”三個字,商代是篤信鬼神的時代,其具體表現就是占卜,那時戰爭、風雨、收成、生育、疾病、做夢等無論事大事小,都要占卜一下,看看吉兇。占卜的材料是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占卜時,先在甲骨背面鉆出一些小坑,然后灼燒小坑,使甲骨正面因受熱而出現裂縫,占卜者即依據這些裂縫的多少、曲折、走向來判斷吉兇。“卜”字像橫視的甲骨,“一”像荊木條,整個字形像用荊木條灸甲骨。灸后甲骨表面出現的裂紋叫“兆”。兆字甲骨文正像裂紋形。兆是判斷吉兇的依據,也是吉兇的提前顯示,事情發生前的跡象,今有“征兆”、“預兆”等詞。“占”字本義也是卜問吉兇,字形由“卜”和“口”組成,加“口”表示詢問吉兇。總之,可以說歷史背景是漢字構造的源泉,而漢字字形則是特定歷史狀況的反映。有人說漢字貯存了歷史或使歷史定格在漢字之中,這話一點也不過分。
二、古文字教學有助于學生識字和糾正錯別字
“即使”與“既然”是兩個常用的關聯詞,可有的同學在書寫上常把這兩個加點字搞混。“即使”表示未然假設,“既然”表示已然推論。“即”的甲骨文字形左邊表示食器,右邊是一個跪坐的人形,口向食物,表示未進食;“既”的甲骨文左邊同樣食器,右邊也是跪坐的人形,但是口不向食物而向身后,表示進食完畢。現代漢字的字形依然保留了兩字中口的向背特征,聯系意義,這兩個字的字形就不難辨別了。以上可見,凡與“接近”、“就”有關的詞語就是“即”;凡與“已經”有關的詞語就是“既”。
再如現代漢字中的部首“月”實際上包含了古文字中的“月”部和“肉”部,而且只有“朔、朗、期、朦朧”等少數字歸屬于古“月”部,其他的大多數字屬古“肉”部,如“脖、肌、肚、肘、脂、肢”等等。了解了這一點,學生就不難記住“不脛而走、病入膏肓、義憤填膺、胴體、臃腫、豐腴”等不太熟悉的字形了。
古代曾用貝殼作為貨幣進行交易,和錢物有關的漢字自然多用“貝”表義了。如“貨、貸、貫、賞、賜、贈、賄賂、貶、贓物”等等。這樣學生就不會把“受賄賂得來的贓物”寫成“受賄絡得來的臟物”了。再如,甲骨文中的“玉”字作“豐”,像玉串,三橫為玉片的平視圖,一豎為貫穿玉片之繩。“玉”字原寫作“王”字,不過是三橫距離相等。而“王”字中間一橫靠上,后為了與“王”字區別,才加了一點,但“王”字很少作字的構件,所以作為左右結構字形構件的“玉”仍不加點。因此,現代漢字中“王”部的字只有“皇、閏”等少數字屬古“王”部,其他的大部分都屬古“玉”部,這些字的意義都和玉有關,如“瓊、琪、瑾、璧、瑤”等等。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記住“白璧無瑕、瑕不掩瑜”等字形,也有利于區分“暇、遐、瑕”等字形。
古文字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用論文
一、古文字字形教學有助于學生了解古代歷史文化
漢字的構形意圖離不開特定的歷史背景,其中包含造字時代的社會生活狀況,當時人們的思想和心理狀態,以及當時信以為實的神話內容等。如“女”字,甲骨文作(此略。下文均為“略”字),是捆縛的人屈身而跪的形象。可見“女”本義是奴隸。古代奴隸主要是戰爭中的俘虜,在氏族社會里,男俘主要用為祭品或食品,女俘則留下服役,充當奴隸。因此,“女”即是奴隸,又可以表示女性。后世分化,“女”表示女性。再如“妻”,甲骨文由左右兩部分組成,左部像長發女子形,下為女子,上像其長發,字形右部為一只手,整個字形像用手抱女子,這就是說,妻子是搶來的女人。《甲骨文字典》說:“上古有擄掠婦女以為配偶之俗,是為掠奪婚姻,甲骨文中的妻字即此掠奪婚姻之反映。”解釋甚確。后代“妻”字所表示的女子長發變為“十”,“又”即手,插入發中,即成今天“妻”字字形。又如“卜”、“兆”、“占”三個字,商代是篤信鬼神的時代,其具體表現就是占卜,那時戰爭、風雨、收成、生育、疾病、做夢等無論事大事小,都要占卜一下,看看吉兇。占卜的材料是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占卜時,先在甲骨背面鉆出一些小坑,然后灼燒小坑,使甲骨正面因受熱而出現裂縫,占卜者即依據這些裂縫的多少、曲折、走向來判斷吉兇。“卜”字像橫視的甲骨,“一”像荊木條,整個字形像用荊木條灸甲骨。灸后甲骨表面出現的裂紋叫“兆”。兆字甲骨文正像裂紋形。兆是判斷吉兇的依據,也是吉兇的提前顯示,事情發生前的跡象,今有“征兆”、“預兆”等詞。“占”字本義也是卜問吉兇,字形由“卜”和“口”組成,加“口”表示詢問吉兇。總之,可以說歷史背景是漢字構造的源泉,而漢字字形則是特定歷史狀況的反映。有人說漢字貯存了歷史或使歷史定格在漢字之中,這話一點也不過分。
二、古文字教學有助于學生識字和糾正錯別字
“即使”與“既然”是兩個常用的關聯詞,可有的同學在書寫上常把這兩個加點字搞混。“即使”表示未然假設,“既然”表示已然推論。“即”的甲骨文字形左邊表示食器,右邊是一個跪坐的人形,口向食物,表示未進食;“既”的甲骨文左邊同樣食器,右邊也是跪坐的人形,但是口不向食物而向身后,表示進食完畢。現代漢字的字形依然保留了兩字中口的向背特征,聯系意義,這兩個字的字形就不難辨別了。以上可見,凡與“接近”、“就”有關的詞語就是“即”;凡與“已經”有關的詞語就是“既”。
再如現代漢字中的部首“月”實際上包含了古文字中的“月”部和“肉”部,而且只有“朔、朗、期、朦朧”等少數字歸屬于古“月”部,其他的大多數字屬古“肉”部,如“脖、肌、肚、肘、脂、肢”等等。了解了這一點,學生就不難記住“不脛而走、病入膏肓、義憤填膺、胴體、臃腫、豐腴”等不太熟悉的字形了。
古代曾用貝殼作為貨幣進行交易,和錢物有關的漢字自然多用“貝”表義了。如“貨、貸、貫、賞、賜、贈、賄賂、貶、贓物”等等。這樣學生就不會把“受賄賂得來的贓物”寫成“受賄絡得來的臟物”了。再如,甲骨文中的“玉”字作“豐”,像玉串,三橫為玉片的平視圖,一豎為貫穿玉片之繩。“玉”字原寫作“王”字,不過是三橫距離相等。而“王”字中間一橫靠上,后為了與“王”字區別,才加了一點,但“王”字很少作字的構件,所以作為左右結構字形構件的“玉”仍不加點。因此,現代漢字中“王”部的字只有“皇、閏”等少數字屬古“王”部,其他的大部分都屬古“玉”部,這些字的意義都和玉有關,如“瓊、琪、瑾、璧、瑤”等等。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記住“白璧無瑕、瑕不掩瑜”等字形,也有利于區分“暇、遐、瑕”等字形。
漢字形體研究論文
篆,是古文字的統稱,包括大篆和小篆。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六國古文等。大篆是成熟的文字體系,這不僅表現在甲骨文單字數量之多,而且從發現最早的武丁時期的甲骨文看,就已具備了六書造字法,完全達到了系統的成熟階段。
大篆的發展過程可分為早期和晚期。早期的古文字師法自然,據物繪形,一字有多種寫法,結體上長短大小不拘,用筆瀟灑自由,還沒有定型化。此期截止于西周末年,屬于古文字未定型期。《說文解字敘》:“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周宣王時的太史籀對古文字進行了一番整理,從而統一了全國的字體。西周末年的虢季子白盤上的文字可見其端倪,后來的《石鼓文》可為其代表。它的特點是比早期古文字規范、嚴整,結體極其積聚,形體上較完備,接近小篆,是大篆向小篆過渡時期的書體。此期截止秦朝統一中國,屬于古文字初步定型期。至于六國古文的“語言異聲,文字異形”,那是因為當時“各國諸侯互相征伐”,各自為政所形成的一些異體字,并不影響古文字初步定型期的確立。
大篆體現了據物繪形的特點,具有強烈的象形性質,近于圖畫,是漢字之本源的象形文字。大篆是秦以前的通用正體。
小篆又叫秦篆。公元前20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針對以前諸侯割據所形成的“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混亂局面,采納了李斯提出的“書同文字”的建議,命李斯等對文字進行整理和改革成為“小篆”。小篆對大篆進行了簡化,淘汰了大量的區域性的異體字,使全國文字統一起來。
小篆實行了嚴格的定型、定位、定音、定義,使漢字發展成為一個嚴整的、定型化了的科學體系。小篆屬于古文字定型期。
小篆結構統一穩定,其中形聲字約占80%。僅《說文解字》保留下來的小篆就有單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字,而“常用字實際上只有三四千個。例如《四書》總共只用了4466個字”。(王力語)遠遠超出了常用字字數。同時,小篆使漢字書寫線條化,偏旁簡單化,筆畫固定化,字形成縱勢規整的長方形,奠定了漢字“方塊型字”的基礎。
平面設計中傳統文化元素應用分析
隨著平面設計的應用越來越多,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得到了很高的評價和使用率。在平面設計中應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打破了以往平面設計的常規,富有更大的創新意義。為此,平面設計者需要首先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具體內容,有助于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特色的體現,使平面設計更為美觀,具有深意。
一、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應用于平面設計中的重要意義
(一)表現我國文化特色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平面設計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不僅體現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也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提高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在今天,上到國際下到民間,文化的競爭無處不在。將中國傳統文化應用于平面設計,使中國傳統文化被世界所熟知,加強了文化的競爭能力,從而擴大了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力。
(二)促進了平面設計的創新
藝術的類別有很多種,視覺藝術是平面設計的終極追求,因此,創新是平面設計的靈魂。目前,由于我國的平面設計起步晚,水平還比較低,其發展程度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著不小的差距,許多設計人員的技術水平之所以遇到瓶頸,是因為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最近幾年,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受到關注的同時,在平面設計領域也相繼使用,對平面設計來說這是一種創新,有些客戶對中國傳統特色十分喜愛,要求設計者將中國傳統元素納入其中。創新是設計者的靈魂,而我國多數平面作品沒有體現出創新的特點。隨著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加入,許多平面設計讓人眼前一亮,為平面設計提供了更多的參考方案。
郭沫若的研究論文
郭沫若是卓越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杰出的作家、詩人和劇作家。他學識淵博,才華卓著,在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包括文學、藝術、哲學、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書法藝術,以及翻譯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外國進步文藝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一、詩人、軍人、史學家
“五四”運動時期,提倡科學和民主,反對舊道德、舊文化,成為新文化運動中振聾發聵的響亮口號。魯迅以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郭沫若以第一部白話詩集《女神》,教育了千百萬青年。郭沫若本來舊詩根柢很好,少年時代留存在作業本上的詩歌六十余首,其中雖有少年詩人極幼稚的自我陶醉,但洋溢著深厚的民富國強的真誠祈愿和強烈的反帝愛國激情。“耽耽群虎猶環視,岌岌醒獅尚倒懸”,這些詩句顯示出郭沫若少年時代敏銳的政治眼光和憂國憂民的廣闊胸懷⑴。郭沫若的新詩集《女神》,在思想上反映了新時代的新精神,藝術上也是不拘一格,大膽創造,完全打破了舊詩格律的桎梏,實現了詩體的大解放。自《女神》問世,詩壇上才算出現了真正意義的新詩。《女神》氣勢磅礴,豪情激蕩,洋溢著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愛國熱情和革命理想,強烈地表現出“五四”時代那種徹底的、不妥協的革命精神。郭沫若熱烈地希望災難深重的祖國在烈火中得到新生。《女神》是我國新文化史上第一部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新詩集。它的問世,開創了一代詩風。郭沫若是我國新詩運動的奠基人。
1926年夏,郭沫若投筆從戎,參加了北伐戰爭。從廣州到武漢,到南昌,踏遍關山險阻,經受了戰爭的考驗。就在安慶“三二三”慘案之后,郭沫若在的家里,滿懷無產階級革命義憤,奮筆疾書《請看今日之》。隨后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南下途中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由于通令緝捕郭沫若,在黨組織的安排下,郭沫若于1928年2月東渡日本,開始了十年的政治流亡生活。
“五四”時期的詩人,北伐時期的軍人,在被迫流亡日本之后,經幾年的潛心鉆研,卻變成為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
漢字的性質分析論文
下面討論漢字性質時,基本采用“三方面”說,也就是說,這里要從三個角度來討論漢字的性質。第一個角度,討論漢字中的一個獨立符號(字)跟什么樣的語言單位對應,是詞、語素,還是音節?第二個角度,是討論漢字記錄語言的方式,看漢字是表形、表意、表音,還是區別(字符中的記號能把代表不同語素的文字區別開來)。以上兩個角度是著眼于文字的內容方面。第三個角度是漢字的符號形態,是用圖符、字符,還是用字母?這個角度著眼于文字的形式方面。
下面先從第一個角度來看漢字的性質,即漢字到底跟什么樣的語言單位對應。考察一種文字的性質,首先要看這種文字表達語言中的何種要素。據此把人類的文字分為表詞文字、詞素文字、音節文字、音素文字等等。在考察文字表達何種要素時,究竟著眼于文字的何種單位呢?是一個字呢?還是字符呢?就這個問題,裘錫圭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他說:“有的人是因為看到漢字里一個字通常代表一個語素,稱漢字為語素文字的。像這樣撇開字符的性質,僅僅根據文字書寫的基本單位所代表的語言成份的性質來給文字體系定名,也是不妥的。”[3](P15)裘錫圭認為,給拼音文字定性時,是看一個字中的字母表達了語言的什么成分;既然如此,給漢字定性也不能看一個字表示了什么成分,而應看一個字中的字符跟語言中什么成分發生關系。我們認為,這樣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在談論漢字性質時,不能把一個漢字跟西方拼音文字中的一個字等同。西方文字(如英文)中的一個字都是一個詞的書寫形式,比如kaiser是一個字。而現代漢語一個詞的書寫形式多數不是一個漢字,如“矛盾”中的“矛”不是詞的書寫形式。跟西方文字一個字相當的,是“人民”、“革命”、“布爾什維克”這類漢字組。一個個漢字,其實只跟西方文字中的一個個字母相當。理由如下:
第一、漢字體系中一個書寫單位是一個漢字,而西方拼音文字中一個書寫單元是一個字母。
第二、一個現代漢字來源于古代的一個表詞字,而現代西方文字的一個字母也來源于古代的一個表詞字。
第三、鑄造鉛字所占用的面積來說,一個漢字也等同于西方文字的一個字母。
第四、西方文字以一個字母為基本單元跟語言要素發生聯系;漢字體系以一個漢字為基本單元跟語言要素發生關系。
語文識字素養管理論文
文字不僅能記錄廣闊無邊的事物,也能細膩地表達豐富微妙的心靈,還能通過由其組成的視覺語言,激發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性情。認識文字,是兒童從運用口頭言語過渡到書面言語的基本環節,同時也是兒童自主習染以文字符號為載體的文本世界的開始,對于其語文綜合素養的建構具有奠基性的作用。正是基于這樣的意義,識字教學歷來被認為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
一、確立兩個基本理念
1.漢字是燦爛的祖國文化。
首先,漢字是組詞文字。漢字“字詞分離”,為數不多的漢字卻有神奇般的組詞、構詞能力,“熟字”可像魔術般的拼出許許多多變化無窮的新詞來。一個“白”字,即能構成“白天”、“白菜”、“白癡”、“白日”、“白蘭地”、“白木耳”、“白璧無瑕”等163個不同的詞條。所以依靠不多的漢字就能拼寫出絢麗多姿、氣象萬千,海洋般深邃、天宇般寬廣的文章。
其次,漢字是表意文字。目擊字形即能從視覺系統直接獲取意義信息而進人大腦,促使大腦對文字的深刻理解和感受。如目擊“劍”字似乎能感到刀刃的寒光。
第三,漢字是拼形文字。拼音文字利于讀,拼形文字利于寫。漢字筆畫繁多,結構復雜但仍有規可循。它都是由基本字、結構部件按照一定模式組成的,而零件——筆畫,部件——基本字和部首,都是“標準化”通用的。
語文識字素養管理論文
文字不僅能記錄廣闊無邊的事物,也能細膩地表達豐富微妙的心靈,還能通過由其組成的視覺語言,激發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性情。認識文字,是兒童從運用口頭言語過渡到書面言語的基本環節,同時也是兒童自主習染以文字符號為載體的文本世界的開始,對于其語文綜合素養的建構具有奠基性的作用。正是基于這樣的意義,識字教學歷來被認為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
一、確立兩個基本理念
1.漢字是燦爛的祖國文化。
首先,漢字是組詞文字。漢字“字詞分離”,為數不多的漢字卻有神奇般的組詞、構詞能力,“熟字”可像魔術般的拼出許許多多變化無窮的新詞來。一個“白”字,即能構成“白天”、“白菜”、“白癡”、“白日”、“白蘭地”、“白木耳”、“白璧無瑕”等163個不同的詞條。所以依靠不多的漢字就能拼寫出絢麗多姿、氣象萬千,海洋般深邃、天宇般寬廣的文章。
其次,漢字是表意文字。目擊字形即能從視覺系統直接獲取意義信息而進人大腦,促使大腦對文字的深刻理解和感受。如目擊“劍”字似乎能感到刀刃的寒光。
第三,漢字是拼形文字。拼音文字利于讀,拼形文字利于寫。漢字筆畫繁多,結構復雜但仍有規可循。它都是由基本字、結構部件按照一定模式組成的,而零件——筆畫,部件——基本字和部首,都是“標準化”通用的。
談論甲骨文書法藝術特點與臨習
甲骨文自1899年被發現以來,至今仍作為一種書法藝術書體在使用。在祖國歷史文化的長河中,這一過程雖然相對短暫,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和中國歷史文化的影響有著積極的意義。甲骨文及后來的甲骨文書法藝術風格的多樣性,與甲骨文書體自身所產生的作用以及書寫者所處的環境和社會歷史發展進程有著緊密的聯系。了解甲骨文書法不同的藝術風格及演變,對甲骨文書法的研究與臨習均有裨益。
1.甲骨文字自身作為文字書體的創立、成熟與使用形成了不同風格與特點。
早期先人創立使用過程中,因不同歷史時期主客觀條件及載體內容的不同,從而形成了文字書體自身造型結構賦義的不同,形成了字體自身不同的形式風格。這一點可以通過甲骨文字的骨版契刻、文字書體風格被學者劃分為五期來認識。甲骨文一期即武丁(包括前盤庚、小辛、小乙)時期字體特點:“雄偉宏大”,字體形態大小有別,線條筆劃凈細精勁。甲骨文二期即祖庚、祖甲時期字體特點“謹守法度”,字體略小,大小適當,形款勻稱整齊,疏密有致,法度中規。甲骨文三期即廩辛、康丁時期字體特點:“頹靡錯亂”,字體線條柔弱、纖細,結構訛誤,體貌幼稚。甲骨文四期即武乙、文丁時期書體特點:“剛勁峭拔”,線條較纖細,但勁挺鋼韌,結構風貌勁峭。甲骨文五期即帝乙、帝辛時期字體特點:“嚴整渾厚”,字形勻稱,形款整齊。可見甲骨文五個分期中,一期和五期字體風格特點鮮明有別,四期近于一期,三期獨有特點,二期與五期雖工整相同,但也有別。如董作賓先生所言,不同時期甲骨契刻文字是由當時五期中不同時期的貞人契刻完成的,因契刻時期不同,各個貞人的精力風格也不同,其字體演變異同,從而形成不同時期的書體風格及契刻成文的甲骨文形體特點。五個時期的甲骨文中,相同文字的不同風格,首先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不同特點,同時,也代表了甲骨文字書體在創立使用過程中,因自身繁衍使用的需要,而呈現出不同時期的不同書寫風貌,其藝術風格表現出自身的多樣化。這對后人研究當時的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樣,對后人學習和創作甲骨文字的書法藝術也有著重要影響。
2.甲骨文的早期發現、研究和使用過程,形成了甲骨文書法藝術的不同風格與特點。
甲骨文被王懿榮發現后,因收藏研究使用的需要,經歷了具體發掘整理、使用傳播的曲折過程。前面所述的3000多年前甲骨文字契刻成形的文字形式和特點的五個分期,是由著名甲骨學研究學者董作賓等人研究歸納完成的。而董作賓、羅振玉等學者所處的上世紀早中期,其對甲骨文契刻文字的研究,與著錄使用的表現形式多為油紙摹寫,再者就是被羅振玉以篆書筆意形式書寫、以集聯形式示人。其主要代表人物羅振玉、董作賓,他們因個人經歷背景和對甲骨文字整理研究成果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甲骨文字書體的風格。羅振玉作為研究學者,在研究著錄過程中,對甲骨文契刻文字的書寫,是以篆書筆意取甲骨文字形體完成的。其篆書用筆勁到方圓,兼而有致,取甲骨文字形體結構,線條開合自然天成并不拘泥,其篆意風格鮮明,被稱篆意甲骨文風格。董作賓作為研究學者,對甲骨文字的書寫,主要是對甲骨契刻文字的摹寫。因董作賓較他人收藏有數量較多的甲骨文著錄書(契刻前的朱砂書寫甲骨文字)和朱砂骨版書法的文字,董作賓多對甲骨版朱書文字原貌進行直接臨摹,并集字成句成聯,其忠實原作,書寫特點鮮明。用筆點、線尖起尖收,謂作“船形”。墨色凝重,結構嚴謹、清楚可人,其所寫和我們今天看到的甲骨文書體與羅振玉清篆筆意所書寫的甲骨文書法形成了不同的風格。羅振玉、董作賓兩位先生作為甲骨文字學研究的集大成者和甲骨文字書體書法的早期典型代表人物。他們的書體風格雖然不能概括和集中體現甲骨文五個分期的書寫風貌與全部特點,但他們科學嚴肅的治學態度和對古文字文化的傳播形式,也代表了甲骨文書體的基本特點和典型風格。這些風格對今人甲骨文字的書寫有著重要影響。
3.上世紀70年代后期,甲骨學與甲骨文書法的興起形成了不同風格與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