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4 13:18: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古希臘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古希臘文學中戲仿

“戲仿”(parody),又常常譯作“諷擬”、“戲擬”、“滑稽模仿”.指一種對前人作品的帶有戲謔意圖的滑稽化的模仿和改寫的文學創作方式早在西方的古希臘時期,戲仿創作的就非常繁榮.尤其在古希臘民主時期,達到了西方戲仿創作的第一個高峰。

這一時期繁榮的經濟、民主開明的政治、開放多元的文化以及文學藝術創作的興盛.都為戲仿創作的繁盛提供了極好的外部環境。當時從事戲仿創作的作家很多.既包括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所提到的著名的第一位戲仿作家赫格蒙.也包括一些不太知名的作家,當然還包括在文學史上湮沒無聞的許多沒有書面記載的戲仿作家。如此多戲仿作家的出現帶來了古希臘戲仿藝術創作的繁榮局面,一時間古希臘文化中充滿了戲仿的形式古希臘時期的戲仿創作主要包括兩種形式或體裁:第一種是模仿史詩體,第二種是薩提兒戲劇在古希臘民主時期形成了一種對史詩體裁進行滑稽模仿的創作傳統和風氣。大量的史詩都曾經被戲仿。尤其是荷馬的英雄史詩.更是古希臘戲仿作家取之不盡的文學寶藏。這一創作傳統發展到后來.逐漸在古希臘文學中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文學體裁——模仿史詩體古希臘批評家把這種體裁的作品稱之為“parodia”,就是現代文學術語“parody”一詞的最初源頭。這種詩體是“一種以史詩的韻律.使用史詩的詞匯來處理某種輕松的、具有諷刺性的或模仿英雄詩的主題的中等長度的敘事詩”。

這種體裁的作家常常用嚴肅高尚的文體和史詩的韻律和語言來描述一些瑣碎的、低俗的事件。他“用詞謹嚴、風格高雅.多用優美的修辭手法和高尚的形象。若他用散文筆法.則句式冗長浮華,而用詩歌筆法時,用韻須莊重”。就像使小丑穿上的華麗光鮮外衣、把乞丐置于金碧輝煌的宮殿,他把宏偉堂皇的形式和低級、淺薄、庸俗不堪甚至令人生厭的主題或題材極不協調地并置在一起.然后將二者強行鈕合在一部作品里,以造成一種諷刺性的、荒誕的喜劇效果古希臘的模仿史詩體作品通常具有諷刺性,常常是批評、諷刺史詩這種當時流行的體裁的寫作成規。這種批評和諷刺既針對史詩主題方面的成規,也針對其形式方面的慣例.但在當時卻不是對史詩作家(如荷馬)及其作品的惡意嘲笑和攻擊.而是以玩笑、戲謔和善意嘲弄的方式表達了對前輩作家的敬意和尊重。古希臘當時出現了大量此類作品.但由于時間過于久遠.絕大部分都沒有流傳下來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古希臘時期的完整的模仿史詩體作品,就只有《蛙鼠之戰》這一部了。這部作品描寫了青蛙和老鼠家族之間的開始結怨、發動戰爭和最終和解的故事。有一定希臘文學素養的讀者如果讀過這部作品.可能立刻就會發現這個動物家族之間的戰爭故事是對希臘戰爭和英雄史詩的嘲弄性的模仿。它講述了丑陋的老鼠和青蛙之間的撕打、流血和喪命的荒唐的小故事.卻采用了英雄史詩的宏偉和壯麗的形式和情節一一這些小動物都被冠以古代英雄的名字、穿著希臘英雄們才擁有的華麗盔甲、說著高雅優美的貴族語言,它們之間的打斗、撕咬被荷馬似的筆法描寫得像特洛伊戰爭一樣宏大.奧林匹斯山上的眾神關注著戰爭并最終介入了戰事——其諷刺、嘲弄英雄史詩的意圖十分明顯,不僅嘲弄、暴露了英雄史詩主題的老套、情節的離奇、形式的做作和語言的矯飾等方面的弱點,而且間接表達了對這類史詩中所表現出來的對戰爭的禮贊和欣賞態度的反對。這種模仿史詩體在古希臘文學中定型以后.在后來的西方文學史上形成了一個悠久的創作傳統。

歷代都不乏寫作這類詩歌體裁的高手,創作出許多像《蛙鼠之戰》一樣精彩的佳作。古希臘戲仿創作的第二種形式是薩提兒戲劇。它在古希臘屬于一種介于悲劇和喜劇之間的悲喜劇體裁。根據《劍橋古典文學史》,薩提兒戲劇大致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征:總是不變地使用一支薩提兒合唱隊;使用希臘史詩和神話的情節.通過對它們的歪曲模仿來造成幽默的效果;不諷刺同時代的人和事,無論是公開的還是隱蔽的:和悲劇使用同樣的語言、格律和演員.同時根據自己特殊的體裁要求做一些改動;相對較少地使用情境、主題和人物塑造的陳舊俗套:具有典型地活潑的色調,偶而有一些鬧劇成分和辱罵的語言:在長度上比較短:偶而戲仿前面的悲劇的要素。從以上所列的這些特征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戲劇既不同于當時的喜劇(因為它沒有對同時代的現實政治和社會風俗的諷刺),也不同于當時的悲劇(因為它雖然同樣具有悲劇的一些形式特征,但其總體上所達到的卻是一種滑稽幽默的喜劇性效果).而是一種“游戲的悲劇”,是“悲劇和喜劇二者之間的中途.滑稽的與英雄的分子的奇異的混雜”,其中包含著大量的戲仿元素它作為戲劇四部曲整體的第四部,與前面的悲劇三部曲的內容和風格截然不同.不是對前者的補充和發展。而是“至少與它之前的嚴肅內容形成一種部分地戲仿的關系”。巴赫金也指出.“這種接續悲劇三部曲的戲劇,在多數情況下是寫與此前三部曲相同的情節性的神話題材因此它是一種特殊的諷擬滑稽化的centre-partie(拉丁語:仿效),不同于對相應世界的悲劇處理:這是因為這種劇表現的是同一個神話.只是采取了另一個角度”。而且,薩提兒戲劇的戲仿又與模仿史詩體的戲仿不同,它不是像前者那樣用高尚優美的文體和語言對低級、庸俗的題材進行升格式的戲仿,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以一種簡化的喜劇方式來上演英雄傳奇以及更普遍的神話傳說。即以一種歪曲模仿、滑稽改寫的方式,對之前悲劇或者史詩或神話里的崇高的主題、嚴肅的事件以及高貴的英雄進行降格式的處理.來達到一種滑稽可笑的效果。它常常把著名的神話或英雄人物置于一種充滿喜劇可能性的荒誕情境當中.讓英雄遭遇各種尷尬和挫折:或者在劇中先營造一個暫時的悲居U的空間氛圍.喚起觀眾的悲劇情感.然后再用薩提兒歌隊的伴唱來使人們認識到自己是處于一個喜劇的而不是古代英雄的世界.從而顛覆、破壞觀眾的心理期待。引起人們的笑聲所以.薩提兒戲劇的喜劇性效果并不像喜劇那樣主要來自于它的情節本身(其情節都是借自于悲劇、史詩和神話.因而本身是嚴肅的).而是來自于情節和薩提兒歌隊所渲染的氛圍之間的沖突和不協調古希臘時期許多悲劇作家都同時既創作悲劇又創作這種薩提兒戲劇,像古希臘的三大悲劇家埃斯庫羅斯、索??死账购蜌W里庇得斯都創作過這種戲劇現在流傳下來的唯一一部完整的薩提兒戲劇劇本就是歐里庇得斯寫的《獨目巨人》(cyclops)。它的情節取自荷馬史詩《奧德賽》第九卷里奧德修斯與獨目巨人的故事,但是卻對原來的故事做了滑稽式的處理.主要情節雖然沒有多大改變,但是卻增加了許多滑稽可笑的場面和情境.例如羊人與任性的公羊發生麻煩、奧德修斯用酒灌醉巨人、瞎眼巨人在洞穴里徒然磕碰他的頭顱而抓不著奧德修斯等,都是引人發笑的場面。薩提兒戲劇雖然只存在于古希臘時期.卻對后代的即興劇、民間歌舞劇、諷刺喜劇,滑稽模擬劇以及幕間劇等劇種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在這些劇種之中,都有大量的戲仿因素的存在。

雖然戲仿作為古希臘各種文學體裁中一個相對邊緣的形式,并沒有受到當時的理論家、批評家的太多關注,也沒有獲得像史詩和悲劇那么顯赫的文學地位.但是這些都掩蓋不了戲仿創作在古希臘取得的光輝成就及其重要的文學史意義。在整個古希臘歷史時期,戲仿創作實際上始終伴隨在那些高雅、嚴肅的文學體裁(像史詩、悲劇)創作的左右.對它們施以歡快的、善意的戲謔和嘲弄,使它們“變成了可笑_的語言形象.顯露出自己的局限性和不完全性,不過卻絲毫也不貶值”。

在這種面上戲謔的、反諷的、插科打諢式的嬉笑怒罵的之下那些崇高、嚴肅的、直接的體裁和語言進行“脫冕”和)解神秘化,對這種片面的、獨白的、僵化的語言的進行對話、批判和糾正.“它破壞了神話對語言的獨有的權柄;它使人的意識擺脫了直接話語的束縛;它打破了人的意識僅僅囿于自己的話語、自己的語言中這種閉塞局面”??傊?,戲仿的存在,使得古希臘的文學世界始終維持著對話的、雙調的、雜語的話語狀態,阻止了某一種話語或體裁獨霸天下的局面出現,對于維持古希臘時期的語言和文學f甚至包括文化)的生態平衡和全面健康的發展都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查看全文

古希臘哲學對歐洲藝術的影響

摘要:璀璨的古希臘文化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它的哲學思想在各個層面上都一直影響歐洲的發展直到現在。在藝術層面上,不論是歷史上的歐洲還是現代歐洲的許多藝術作品的美學靈感和哲學思想上更是與古希臘哲學思想密不可分。

關鍵詞:古希臘哲學;人文主義;理性;行為藝術

一、古希臘哲學的根本思想

提到古希臘哲學對歐洲藝術的影響,首先最容易想到的是古希臘哲學中的美學思想,留給后世最重要的的美學理念就是:和諧。這也是早期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學派哲學觀最根本的思想。畢達哥拉斯曾經這樣說過:和諧,就是一切。實際上,那時期的音樂家追求的正是“和諧”的理念。首先,我們在音樂表面現象來看,從海頓到貝多芬,他們每個人的作品結構給人的感覺永遠是那么規整、對稱、嚴謹。不管是歡快的、還是悲傷地曲目,始終如一的按照某一規格而作。他們的音樂題材永遠是那么重大,贊頌英雄,贊頌盛大的節日宴會。音樂意蘊是那么崇尚和追求理性、傾訴人的喜怒哀樂。氣勢是那樣雄偉,每一句旋律聽起來都是那么和諧流暢,那樣舒適。這些音樂上的元素,都極其具有古希臘文明的色彩。我想這便是音樂家們深受古希臘美學思想的熏陶,“古典主義”音樂永遠不會超越和諧的“界限”,它永遠以他正統的貴族音樂氣質屹立在世界音樂史上。假如沒有古希臘哲學,那么很可能在音樂史上就沒有“古典主義”時期偉大的音樂。

二、古希臘哲學的根本精神

古希臘哲學留給歐洲最重要的一件精神財富,筆者認為應該是“人文主義”精神。古希臘人崇尚自由,強調人的價值與作用。雖然文藝復興的本質是正在形成中的資產階級以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名義下發起的弘揚資產階級思想和文化的運動。但是許多藝術家的哲學來源和靈感與古希臘哲學息息相關。

查看全文

論古希臘民主制的局限性

【摘要】作為現代民主理論的淵源之一,古希臘的民主制度給人類社會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古希臘民主制度,尤以雅典為代表,在選舉、行政、審判等制度上都具有相當的歷史進步性,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著其不足之處。在解讀古希臘的民主政治時,我們要用辯證的態度去對待其優與劣。

【關鍵詞】雅典;民主;局限

一、古希臘民主制度概觀

古希臘文中有demokratia一詞,其demo意即人民,skratia是統治或權威之意,demokratia就是人民的統治,即"民主"。在公元前5世紀,希臘諸多城邦都發生了偉大的政治轉型--民主化改革,其中以雅典最為突出,"它的民主發展是希臘城邦政治發展的典型,它的民主制度是希臘民主制度的突出典型",其所描繪的政治景象對現代民主派有著其經久不衰的吸引力。

(一)公民大會

雅典實行直接民主制。所謂直接民主制度,就是指城邦的政治主權屬于它的公民,公民們享有直接參與城邦治理的權利,而不是通過選舉代表,組成議會或者代表大會(即代議制)的形式來治理國家。"公民大會"是直接民主的體現,雅典的全體公民都要出席公民大會,公民大會每月舉行二至四次,解決城邦的一切重大事件,包括選舉和評審政府官員,修改法律、解決財政收支、決定宣戰和媾和、締結和解除盟約、審查中審法庭的訟事等等。每個公民在大會中都有選舉權,且公民大會用抽簽的方式選舉出五百人議事會、陪審員和一般行政人員。伯里克利說:"一個公民只要有任何長處,他就會受到任何提拔,當任公職,這就對他優點的賞賜,跟特權是兩碼事。貧窮也不再是障礙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國家,不管他的境況有多黯淡"。

查看全文

古希臘服飾元素在服裝設計的應用

摘要:現代的服裝設計中,對于古希臘服飾元素的應用,不僅僅局限于簡單的翻新原型版,而是在盡可能的保留古希臘服飾自身的風格特點,加以現代服裝設計的先進理念,追求精簡的設計原則,從而將古希臘服飾元素發揮到現代服飾中去?,F如今,對古希臘服飾元素進行古為今用,創造出更加豐富的服裝款式,以適應不同年齡段的人權,這樣才可以使服裝設計和服飾審美適應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才會具有無限的生命力。

關鍵詞:古希臘服飾元素;現代服裝設計;應用探討

1古希臘服飾特點

1.獨特的地理環境帶給古希臘人一種與自然親近的情感,三面臨海,使古希臘人創造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生活環境。古希臘服飾以方形結構的面料為主,通常是穿在身上后再進行纏繞,通過別針、系托、束腰帶等方式進行固定,在完整的服裝中,不需要剪裁以及縫紉等工藝。這樣的穿著方式,大多呈現出懸垂的波浪皺褶,表現出一種“無形勝有型”的極具地方特色的服裝風格。2.自然資源相對貧乏反而使得希臘人具有別出心裁,通過模仿外界力量再給予變化,就形成了多樣化的古希臘的民族文化特征。在民主思想盛行的古希臘,人是萬物的尺度,人們在自由民主的社會體制下,創造了希臘文化的多元化特點。古希臘居民樂于將自己眼中看到的事物,原原本本的反映在藝術創作中去。在服裝上表現出以人的自身為中心、具體表現可概括為:披掛、纏繞、垂順多褶皺,線條流暢,簡潔自由,層次多樣化:舒適,貼合隨身。3.倡導人體美學。古希臘人喜歡站在理性的角度上去探索自然科學,通過對比例的運用,來表達事物間的外在美。畢達哥拉斯提出了美麗和比例的對稱性,進而分析得出了影響至今的1:0.618黃金分割比例。例如在人類的身體上,黃金分割點無處不在,肚臍就是其中一個,腳底到肚臍比總身高為0.618;再比如膝蓋分割了腿部,膝蓋以下比整條腿也為0.618。然而,在以人為本的思想浪潮的引導下,古希臘人用理性的藝術觀念對服裝進行加工處理,通過對方塊布的披掛、纏繞在身體上,以達到其“無形”的思想觀,把服裝美化、用以突出人體結構和線條美,使服裝完全的成為了人體的附屬品。

2古希臘服飾元素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主要應用方式

2.1錦上添花式。設計師的設計靈感常常是來自古希臘服裝的某些元素,運用抽褶、系帶、皺折等修飾手法想通過這些手法讓本已單調的面料視覺上色澤豐富、從而也可以達到不同的肌理效果和有趣的空間形態,腰帶是古希臘女人最常用的一種裝飾,她們最擅長用腰帶打造立體的上圍讓原本單調隨意的服裝看起來更加美觀。觀摩今天的時尚界腰帶無處不在,設計師對腰帶的運用已經不單單是束腰,腰帶的作用被他們發揮到了極致。比如加以夸大的腰封,它不僅是為了裝飾更多的是在表達一種情懷,溫婉中帶有一絲霸氣。這種用法早早的超越了它本來的作用,也超越了曾經風靡一時的流行趨勢。2.2相輔相成式?,F代的服裝設計融合了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服裝元素。古希臘服裝元素經常和不同的服裝元素相結合這樣才能將兩者最大程度的精華發揮出來。比如與民俗元素組合:DKNY的首席設計師唐納•卡蘭(DonnaKaran),是美國著名時裝設計師,一位居住在紐約長島的女性設計師,她的設計靈感大都來源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時代氣息,她將她其次的是時裝展氛圍就設定于希臘的某小島上,這次服裝會的主題命名,也是這次服裝展最大的特點。在這場秀的整個過程設計中,大量的運用了希臘式的寬松大袍,巧妙的將皮帶扣、束腰等結合在一起,凸顯了濃郁的古希臘民族風情,把雪紡面料與希臘民俗手藝結合創作具有希臘式風情的垂墜式洋裝等等。2.3全面統籌式。許多服飾設計吸取了古希臘服飾的元素,它不是一個程序,而是追求整體風格的統一與和諧。今天在時尚界,希臘女神服飾受到重視,柔和的絲綢面料,細膩的皺紋加工,古典的水晶珠片,金色和白色高貴的組合,沒有人能抵擋它們帶來的魅力。同時,使用薄紗材料制成的優雅長裙也在這一設計中得以延續,其自然隨性的設計也同樣洋溢著迷人的女性風韻。

查看全文

溫克爾曼對古希臘藝術研究論文

溫克爾曼是德國啟蒙主義美學家,他以歷史主義的方法研究古希臘藝術,形成了古典化理想。溫克爾曼的歷史主義方法突出地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在具體的歷史環境中來分析古希臘藝術的繁榮原因,另一方面是把古希臘的藝術看作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關鍵詞]溫克爾曼,歷史主義方法,古希臘藝術

在鮑姆加登確立美學以后,他的學生格奧爾格·費里德里?!み~耶爾(1718—1777)和莫伊塞·門德爾松(1723—1786)等人大力宣傳和整理了他的美學體系,并把德國啟蒙主義美學向前推進了一步,但是,總不免那種抽象和脫離具體藝術分析的思辨基調。但是,在遵從鮑姆加登的人當中,畢竟出現了一個具有精細藝術鑒賞力,處處結合藝術史研究來探討美學問題的獨特的美學家,這就是溫克爾曼(1717—1768)。他是歐洲近代藝術發展史的真正奠基人,他主要研究了他所理想的古代希臘藝術,特別是造型藝術,就在這種研究和分析之中闡述了一系列重大的美學問題。他的探討雖然不具有那種體系的宏大規模,但正是他把新古典主義所崇尚的古羅馬楷模的更深的根源揭示出來了,并且運用發展的眼光來進行研究和闡述,滲透了啟蒙主義的時代精神,把美學研究從以一般詩學為中心,真正有效地擴大到了造型藝術的范圍,對啟蒙主義德國美學的崇尚古希臘藝術和古希臘人的理想的強烈傾向,實際上是開了風氣之先,影響了整整兩代德國美學家。盡管他的審美趣味還有某些新古典主義的影響,但正如法國的伏爾泰一樣,他在德國卻是真正啟蒙主義的美學家,他的歷史主義方法和古典化的理想,成了古典現實主義美學的寶貴財富和優良傳統。

溫克爾曼是從研究古希臘藝術發展史開始他的美學思考的。他的主要著作《關于在繪畫和雕刻中摹仿希臘作品的一些見解》(1755)和《古代藝術史》(1764),特別是后者,是當時研究古希臘造型藝術的經典性作品,在這些著作中,溫克爾曼突出地運用了歷史主義的方法分析了古希臘藝術,表現了啟蒙主義思想。溫克爾曼的歷史主義方法突出地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在具體的歷史環境中來分析古希臘藝術的繁榮原因,另一方面是把古希臘的藝術看作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他在《古代藝術史》導言中就指明了這兩個方面:“藝術史的目的就在于說明藝術的起源、發展、變化和衰亡,以及各個民族、各個時代和各個藝術家的不同風格,并盡可能根據現存的古代作品來作論證。”[1](P303)

對于溫克爾曼來說,古希臘藝術是高不可及的典范,古希臘藝術的繁榮和優越使它達到了人類藝術創造的最高峰。那么為什么會出現古希臘藝術這個最高峰和完美典范呢?他明確指出:“希臘人在藝術中所取得優越性的原因和基礎,應部分地歸結為氣候的影響,部分地歸結為國家的體制和管理以及由此產生的思維方式,而希臘人對藝術家的尊重以及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廣泛地傳播和使用藝術品,也同樣是重要的原因。”他對這三方面的原因進行了具體的分析。

第一,氣候的影響。溫克爾曼認為,希臘的地理環境和氣候使那些能夠從中生長出藝術的種子復萌,“許多對我們來說是一種理想的東西,在希臘人那里卻是一種自然屬性”。那里氣候適中,少有霾霧和有害瘴氣的影響,陽光充沛,空氣清新,因此能賦予人體以完美的形式,女性尤其顯得莊重優美。因此,“大自然在希臘創造了更完善的人種”,“在希臘人那里,凡是可以提高美的東西沒有一點被隱蔽起來,藝術家天天耳聞目見”,在他們那里很早就開展了婦女美容比賽。[2](P134)這里明顯地受到孟德斯鳩地理環境決定論的影響,過高地估計了地理環境和人種對藝術發展的影響,對19世紀社會歷史學派美學家丹納有明顯的直接影響,從根本上看是歷史唯心主義觀點。但是,這種分析也有明顯的啟蒙主義色彩和某些合理性。溫克爾曼談氣候的影響是看到人這個中介因素的,一方面是人這個藝術表現的最高對象,另一方面是藝術創造的主體藝術家。這是把藝術與人和人的美緊密聯系起來的啟蒙主義思想,是明確地針對新古典主義的。因為新古典主義要求表現固定的抽象的人性(自然)和理性原則,而溫克爾曼卻認為藝術表現的是受氣候影響的具體的完美的人,而且正是人本身的美(特別是形體的美),使得藝術家受到耳濡目染,從而創造出了最高的美的藝術。這是文藝復興時代以來人文主義思想的繼續和啟蒙主義運動解放人的思想的美學表述。

查看全文

古希臘藝術教育特點及啟示

摘要:古希臘作為西方文化的發源地,在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推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藝術教育因具有培養德性、凈化心靈的作用而受到高度重視。藝術教育之所以能深融于古希臘人的生活,與當時道德教育、體操訓練和古希臘思想家的理念與實踐密不可分,同時呈現貫穿于教育始終、嚴格篩選音樂優劣以及各類藝術教育內容受重視程度有所不同等諸多特點。古希臘藝術教育在教育理念、師資水平、基礎設施、普及程度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經驗,對我國高校藝術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古希臘;藝術教育;品格培養;大學生

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在古希臘歷史上被稱為“荷馬時代”或“黃金時代”,在此時期所創造的神話傳說和荷馬史詩展現出古希臘人的藝術基礎與濃郁的藝術氛圍。進入奴隸社會后,隨著城邦的發展,古希臘教育逐漸形成相對清晰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藝術教育也隨之得到發展。

一、古希臘藝術教育發展的背景

古希臘的“藝術”理念是廣義的。柏拉圖認為,教育是以體操來鍛煉身體,用音樂來陶冶心靈①,因此將科目分為初級和高級兩種層次。初級科目的體育包括游戲和若干項運動,初級科目的音樂除狹義的音樂和舞蹈外,還包括讀、寫、算等文化學科;高級科目主要有算術、幾何學、音樂理論和天文學。雅典學校課程內容的“七藝”,即包含算術、幾何、天文、音樂、文法、修辭和辯證法。從審美角度來看,古希臘藝術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音樂、詩歌、舞蹈和戲劇等。古希臘人重視音樂的作用,認為音樂對人的發展具有積極影響,因此音樂在藝術教育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絕大部分藝術教育的內容需要音樂配合進行。(一)道德教育與藝術教育相輔相成。古希臘人重視音樂的陶冶和凈化功能,認為它具有醫治人類身心甚至凈化靈魂的神奇功效,是治愈身心和培養品性的良藥。醫藥神是豎琴神的兒子,畢達哥拉斯學派哲學家克萊尼亞斯每當心情不悅時就會彈奏豎琴撫慰心靈,把豎琴看作是能使靈魂寧靜的精神靈藥②。音樂對青少年的成長起著重要作用,美妙的音樂有助于他們塑造優秀的品格、減少甚至消除苦難生活帶來的影響。同時,詩歌、戲劇等其他藝術具有道德教育的價值,對希臘民族性格的形成和道德的培養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道德教育不僅對人的青少年時期發揮重要價值,在成年后邁向社會的過程中仍具有深刻作用,伴隨著人的一生,影響著青年人的成長成才。而藝術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中介和橋梁,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指引藝術教育的發展方向,兩者相互融合,道德教育需要借助藝術教育得以實現,藝術教育的發展自然也離不開道德教育。(二)體操訓練與藝術訓練密不可分。古希臘人的體操訓練離不開藝術訓練的參與,斯巴達人特別喜歡舞蹈,但他們的舞蹈實際上是指軍事操練,戰斗是舞蹈的一種形式。斯巴達兒童5歲開始學習戰斗舞蹈,模仿實際戰爭中的打斗動作,進行徒手搏斗和刺殺演練。角力舞也是在音樂伴奏下完成的。斯巴達部隊在行軍中經常使用長笛吹奏進行曲,吹笛手在吹笛的同時用腳拍打著急促的節拍,部隊根據曲調和節拍變換隊列、以舞蹈動作行軍或沖鋒。斯巴達女孩除體育鍛煉外,還需接受音樂訓練。在希臘各地,舞蹈和唱歌都需要音樂,因此音樂訓練非常普遍。除了戰爭舞蹈,舞蹈也被運用于重大節日的祭祀和慶?;顒?。合唱舞蹈是克里特和斯巴達教育的一部分,人們唱歌的經驗主要從這里獲得。在作戰期間,人們在國王的帳篷前唱挽歌,就餐時特別是獲勝者得到一塊好肉獎勵時要唱挽歌①。在這些戰爭舞蹈中,所有在真實戰斗中的表情和身體姿勢都得以再現,而這些戰爭舞蹈的特點又促使戲劇表演的誕生和發展。希臘人易受環境和他人的影響,性格細膩又敏感。雅典戲劇在希臘人心中具有神圣的地位,劇中角色大多是半人半神的人物,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品格的養成。(三)古希臘教育家的藝術思想與實踐相互推動。古希臘擁有大批德才兼備的哲學家、教育家,他們積極參與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強調教育對人的身心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其中自然包括藝術教育,這對藝術教育的蓬勃發展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畢達哥拉斯學派有兩條格言:“什么是智慧的?———數”;“什么是最美的?———和諧”。這兩條格言構成這個學派的最基本觀點②。亞里士多德認為,體育并不是蠻橫兇猛的粗暴訓練,而是要將其與文化、教育結合起來,培養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人③。這種教育觀與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數與和諧觀相融合,產生了“人體黃金比例”,促進了人體美學思想的傳播,并通過人體之美將內心之美表現出來。亞里士多德所提倡的發展和諧教育觀,將音樂作為其核心部分,將文學作品和詩文閱讀與欣賞等現代人所認為的智育部分均劃為音樂教育的內容,認為音樂有美育的功能,又是智育和道德教育必不可少的內容。柏拉圖甚至提出音樂是“在平時可以使一個軍人‘認識嚴肅、勇敢、慷慨、高尚等一類的形式和其相對的東西’。”④古希臘人整體的文化藝術修養是古希臘藝術繁榮發展的重要基礎,孕育了眾多的藝術家和教育家,同時,眾多藝術家、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和實踐,又促進了藝術教育的發展,增強了人民的藝術修養。

二、古希臘藝術教育發展的特征

查看全文

戰國變法與古希臘羅馬社會改革論文

【內容提要】文章論述了中西方早期社會變革異質特點、產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對社會發展的深刻影響。

【關鍵詞】戰國/古希臘/社會變革

中國古代的戰國時期與古希臘雅典城邦、古羅馬共和國前期,都發生了國家建立早期的社會改革運動。戰國變法至秦帝國的統一,建立了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政治體制;此前,古希臘雅典城邦國家已經走完了它的民主政體的改革旅程;而同時,古羅馬正邁步在共和國前期政治改革的社會發展階段。古代中西方社會通過改革各自選擇了極為不同的政治道路,這一歷史選擇過程,給各自社會的政治制度鋪奠了完全異質的基石,在各自的文化傳統中打下深刻的烙印,從而對此后漫長的社會發展歷程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一

古希臘羅馬的改革與戰國變法都屬于一種國家建立早期出現的社會轉型現象,是在氏族血緣組織解體或宗法血親制度崩潰的前提下,由于社會階級和權力結構需要重新組合而進行的重要改革運動。由于兩者社會結構和各方面基礎條件的不同,尤其是改革的主導力量有別,而使兩者在運作過程中表現出對“人”及其生存的基本權利諸核心問題存在著本質性差異。

公元前594年,希臘雅典的梭倫改革,頒布“解負令”,取消公私債務,恢復債奴的公民身份,并永遠禁止把雅典公民淪為奴隸。公元前367年,羅馬通過李錫尼法案,緩解了平民的債務問題,到公元前326年,又通過波提利烏斯法案,正式廢除了債務奴隸制。李維的《羅馬史》寫道:“這一年似乎是羅馬平民自由的新開始,因為債務奴役被取消了……這樣,被奴役的人遂獲得了解放,就是在以后也禁止奴役債務人?!保ㄗⅲ豪罹S:《羅馬史》第8卷,轉引自于信貴《古代羅馬史》,吉林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42頁。)法律禁止將公民淪為奴隸,從而在外籍奴隸與本國公民之間建立起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將不得奴役本國公民的理念上升為國家制度,對本國公民的人身權作出基本保障,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起國家公民制度,從而使平民與貴族逐漸融合成平等的自由民階級。此改革措施的卓越之處在于從野蠻的奴隸社會中開辟出“文明”之路,開始將“奴隸”與“人”基本分開,而后羅馬法“人格權”這一概念便肇始于此,它不僅是民眾對平等權利追求的初步勝利,且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進步意義。

公元前五世紀后期,魏國李悝變法,其《法經》規定:“盜符者誅,籍其家;盜璽者誅,議國法令者誅,籍其家及其妻氏?!保ㄗⅲ海勖鳎荻f:《七國考》卷12引桓譚《新論》。)“籍其家”就是將其家人全部淪為奴隸。此類法律為當時各國普遍采用,如云夢《秦律》中有關各式罪犯之家人籍為奴隸的條文不少。公元前361年,秦國商鞅變法,“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备鼘氖鹿ど虡I或貧窮的民眾都淪為奴隸,而官僚集團則按軍功爵秩分配“臣妾”(注:《史記·商君列傳》、《商君書·墾令篇》)。說明官府是如何蠻橫地侵犯著民眾的人身權。《商君書·錯法篇》載:“同列而相臣妾者,貧富之謂也。”說得十分坦然。《戰國策·秦策四》謂當時各國“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臣妾,滿海內矣?!濒缅a圭也詳盡論證了當時奴隸數量很大,且在各類生產上普遍使用,應定性為奴隸制社會的問題(注:裘錫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傊?,商鞅變法后,秦國的奴隸數量大增,使用也更普遍,乃至秦、漢兩代成為中國歷史上奴隸數量最多的時期。一直到清代,統治者也根本沒有保護本國民眾基本人身權的概念,民眾因犯罪與債務淪為奴隸者觸目皆是,人們始終不懂得什么是“人格權”!(注:參閱拙作:《論羅馬法“人格”與秦漢律“名籍”問題》,《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

查看全文

巴門尼德哲學與古希臘哲學史

內容提要:巴門尼德哲學不只是對過去唯心主義哲學的繼承,更是對此前整個古希臘原始樸素哲學的繼承和發展。他所提出的“存在”范疇與此前原始樸素哲學家們提出的“始基”范疇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相通的。他的“存在論”哲學對古希臘哲學的進一步發展乃至對整個西方哲學史均有著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始基;存在;思維;哲學進展

巴門尼德哲學的出現是古希臘哲學史上的一個偉大轉折和質的飛躍,然而有的人由于不理解巴門尼德哲學,對哲學進展秘密的無知以及囿于自己所形成的評價標準和概念框架,卻把它說成是“人類認識前進運動中包含著的后退?!盵1]。由于巴門尼德哲學不能解釋一般人的常識,所以,“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就與它有緣了。但是,用“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去貼標簽有什么用呢?以是否“唯物”、“唯心”、是否“辯證”為標準來評判一種哲學的進步與落后,這合理嗎?本文并不想指出巴門尼德哲學是否“唯物”、是否“辯證”,而只是想指出:這個所謂“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后退”的哲學正是它自己的母親——它之前的希臘哲學史所孕育和產生出來的,并且產生出來的這個哲學自身也子孫滿堂。

一、古希臘原始樸素哲學對智慧的追求——巴門尼德哲學的來源

對于巴門尼德哲學的來源,人們一般只提及畢達哥拉斯和塞諾芬尼,而很少提及泰勒士等其他自然哲學家,因而忽視了巴門尼德哲學同其他原始樸素哲學之間的批判繼承關系。由于片面“劃線”,巴門尼德哲學被理解為唯心主義繼承唯心主義的結果。所以,這里有必要從思想理論內涵上考察一下它同其他原始樸素哲學之間的關系。

巴門尼德哲學主要是指他的存在論哲學。“存在”是巴門尼德哲學的基本范疇。他把“存在”規定為具有“不生不滅”、“永恒不變”、“獨一無二”、“完整不可分”等特性。也就是說,在巴門尼德看來,存在是永恒的、唯一的、不動的[2]。他這樣的“存在”,在一般人的眼中,在現實世界中,是找不到的。所以,缺乏一定思維訓練的人、缺乏一定哲學史背景的人是難以理解的,似乎只是哲學的胡說。這里要問:巴門尼德哲學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是巴門尼德自己頭腦里突發奇想而編造的奇談怪論嗎?都不是,而是希臘哲學史自身發展的結果。

查看全文

戰國變法與古希臘羅馬社會試析論文

【內容提要】文章論述了中西方早期社會變革異質特點、產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對社會發展的深刻影響。

【關鍵詞】戰國/古希臘/社會變革

中國古代的戰國時期與古希臘雅典城邦、古羅馬共和國前期,都發生了國家建立早期的社會改革運動。戰國變法至秦帝國的統一,建立了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政治體制;此前,古希臘雅典城邦國家已經走完了它的民主政體的改革旅程;而同時,古羅馬正邁步在共和國前期政治改革的社會發展階段。古代中西方社會通過改革各自選擇了極為不同的政治道路,這一歷史選擇過程,給各自社會的政治制度鋪奠了完全異質的基石,在各自的文化傳統中打下深刻的烙印,從而對此后漫長的社會發展歷程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一

古希臘羅馬的改革與戰國變法都屬于一種國家建立早期出現的社會轉型現象,是在氏族血緣組織解體或宗法血親制度崩潰的前提下,由于社會階級和權力結構需要重新組合而進行的重要改革運動。由于兩者社會結構和各方面基礎條件的不同,尤其是改革的主導力量有別,而使兩者在運作過程中表現出對“人”及其生存的基本權利諸核心問題存在著本質性差異。

公元前594年,希臘雅典的梭倫改革,頒布“解負令”,取消公私債務,恢復債奴的公民身份,并永遠禁止把雅典公民淪為奴隸。公元前367年,羅馬通過李錫尼法案,緩解了平民的債務問題,到公元前326年,又通過波提利烏斯法案,正式廢除了債務奴隸制。李維的《羅馬史》寫道:“這一年似乎是羅馬平民自由的新開始,因為債務奴役被取消了……這樣,被奴役的人遂獲得了解放,就是在以后也禁止奴役債務人?!保ㄗⅲ豪罹S:《羅馬史》第8卷,轉引自于信貴《古代羅馬史》,吉林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42頁。)法律禁止將公民淪為奴隸,從而在外籍奴隸與本國公民之間建立起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將不得奴役本國公民的理念上升為國家制度,對本國公民的人身權作出基本保障,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起國家公民制度,從而使平民與貴族逐漸融合成平等的自由民階級。此改革措施的卓越之處在于從野蠻的奴隸社會中開辟出“文明”之路,開始將“奴隸”與“人”基本分開,而后羅馬法“人格權”這一概念便肇始于此,它不僅是民眾對平等權利追求的初步勝利,且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進步意義。

公元前五世紀后期,魏國李悝變法,其《法經》規定:“盜符者誅,籍其家;盜璽者誅,議國法令者誅,籍其家及其妻氏。”(注:[明]董說:《七國考》卷12引桓譚《新論》。)“籍其家”就是將其家人全部淪為奴隸。此類法律為當時各國普遍采用,如云夢《秦律》中有關各式罪犯之家人籍為奴隸的條文不少。公元前361年,秦國商鞅變法,“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备鼘氖鹿ど虡I或貧窮的民眾都淪為奴隸,而官僚集團則按軍功爵秩分配“臣妾”(注:《史記·商君列傳》、《商君書·墾令篇》)。說明官府是如何蠻橫地侵犯著民眾的人身權?!渡叹龝ゅe法篇》載:“同列而相臣妾者,貧富之謂也?!闭f得十分坦然?!稇饑摺で夭咚摹分^當時各國“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臣妾,滿海內矣?!濒缅a圭也詳盡論證了當時奴隸數量很大,且在各類生產上普遍使用,應定性為奴隸制社會的問題(注:裘錫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傊?,商鞅變法后,秦國的奴隸數量大增,使用也更普遍,乃至秦、漢兩代成為中國歷史上奴隸數量最多的時期。一直到清代,統治者也根本沒有保護本國民眾基本人身權的概念,民眾因犯罪與債務淪為奴隸者觸目皆是,人們始終不懂得什么是“人格權”?。ㄗⅲ簠㈤喿咀鳎骸墩摿_馬法“人格”與秦漢律“名籍”問題》,《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

查看全文

體育道德論文:當代古希臘體育道德思索

本文作者:馬曉云工作單位:西北政法大學

德性之維中的奧林匹克運動會

奧林匹克運動會作為一個從早期社會發展至現代仍然風靡的世界性體育賽事,在形成之初就在古希臘時代、社會和文明體系中占據著最重要的地位。奧林匹克運動會對于古希臘的意義,已經不止與一項單純的體育賽事,而是以此為核心起點,并向文藝、公益活動領域拓展。比如古希臘著名的詩人品達就曾經為勝利的運動員譜寫贊歌。這種以體育賽事為核心、整合吸納同時代的文學藝術成員加盟的形式,構成了古希臘城邦生活中重要的文明形式。從具體的操作層面上來看,首先,奧利匹克運動會曾經是古希臘人曾經用來紀年的標志和節點。古希臘犬儒學派代表學者第歐根尼•拉爾修的在他的《名哲言行錄》中用這種紀年法來記述各個時期的哲學家的生平事跡了,也暗含著體育精神與哲學家的道德示范其內在是統一的。其次,由于奧林匹克運動會逐步成為通行于古希臘各個城邦之間互通有無的跨區域、跨國界的體育賽事,各個城邦通過對它順利舉行的支持而達成了一定的共識。眾所周知,古希臘城邦制是一種較為分散的政治聯盟體制,在利益分配上必然會構成各個城邦之間發生戰爭的理由和原因,而只有奧林匹克運動會才能夠讓各個城邦達成停戰的共識約定,從而確保運動員和觀眾能夠安全參賽和安全觀賽,這一點可以看出,奧林匹克運動會所弘揚的體育精神和體育道德的至高無上,遠遠超越了對利益、權力的爭奪。古希臘人即便在大戰前夕也仍然表現出這種對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追求和推崇。如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面對著強敵壓境,危在旦夕,居然能夠確保奧林匹克運動會照常進行,足以見證古希臘人對體育的熱愛和重視。最后,眾所周知,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獲勝者最終得到的獎品是橄欖冠。由橄欖枝編織而成的桂冠,卻是一種象征性、榮譽性的表彰,在全體希臘人民中獲得了無可置疑和不可褻瀆的贊揚和推崇。這里需要闡明一個概念,德性在中國文化語境下,強調的是一種個體對社會秩序的遵從,是社會構建出來的對個體行為的一種規范,因此可以說,中國的德性是一種義務。而在古希臘文化語境下,德性則強調的是一種好的功能,是人或物自身的屬性和功能能夠為外界所用且達到效能,可以說是一種權利,是社會對個體功能的一種認可。因此古希臘語境下的德性之維,彰顯體育精神的有用性,能夠訓練健壯、靈活、勇敢和堅強的英雄運動員,便是最大的德性。作為古希臘體育文明的標志,奧林匹克運動會又反向激勵了古希臘體育精神乃至整個古希臘文明,將古希臘對身體美、健康協調、運動能力、競技精神、合作精神和超越信仰等理念灌注奧林匹克運動會之中,并賦予其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在體育道德的崇高精神之外,還孕育著更加市民化、大眾化和世俗化的體育道德示范。這種在體育精神中表現出來的自我意識和幸福感,恰恰暗合了古希臘文明尺度下的德性。在古希臘人樸素的思想里,“幸福”并非完全的主觀感受,而是有著客觀的標準的,這就體現出了古希臘文明中明確的科學傾向。標準中非常明確的包括身體健康、形體俊美這些內容并占據著重要位置。尋求靈肉平衡,歷來是古希臘文明的標志,而這一點即便在各個流派的哲學家思想體系中,也并不為過,都一致認為強健的體魄和完美的形體是通往崇高道德的必經之路。從而可以看出,在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集中反映下,古希臘體育精神并不顯得空泛抽象,而是鮮活而極具實踐性的。

德性之維視野中的古希臘體育道德哲學

神性——人性體育道德的信仰基礎西方社會體系中的道德倫理有一種強烈的宗教神學情結,強調的人內在的自律,而這種自律的動力來自內心深處對神的崇拜及對神性的眷戀??梢哉f,由于道德倫理從屬于文化,而宗教神學作為文化之源,其精神運行模式自然會影響到倫理道德的構成方式和實施原則。神性在人的道德自律中所占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具有信仰高度的,從而使得古希臘體育的道德構成系統始終強化了神性的在場。在古希臘人民的城邦生活中,呈現出的是處處有神靈、時時講神話故事的景象。人類精神中對神靈存在的相信和信仰,將古希臘城邦生活精妙的放置到一個更為廣闊的精神領域之中,使得古希臘城邦人民的始終以行為處事不觸犯神靈為標準示范。同時,有形的神性不在場,也同樣能夠以特定方式視覺化神性的存在,如通過祭祀、入定等方式,將普通人置于一個充滿神性且追求神性的空間內。當然,古希臘神話語境下的神性從現代視野來看,是具有相當濃烈的人性色彩的,這一點與東方的神的那種至高無上的抽象權威形象是截然不同的。因此,神性雖然形式上是一種超自然,但在信仰層面上,神性往往就是自然的一種人格化。這也就是為什么古希臘諸神都是操縱一種自然力的原因。因此在古希臘的奧林匹克體育賽會上,往往能夠看到或繁瑣或簡約的祭神儀式,這也是運動員、觀眾群體與神能夠心神相通的最普遍使用的祭祀方式。在奧林匹克體育賽會的語境下,體育通過將人的生命激情全面釋放從而貢獻人的生命中代表著自然與完美的神,而與此同時,在這種氛圍下,體育競技又內生出了對規則的遵守要求,從而強調了生命激情必須要符合理智的約束,從而實現公平和正義,這是古希臘的追求平衡和諧的時代精神,而奧林匹克體育賽會也強調了這種激情與理智的完美結合,因為之后這種結合才能真正反映神性,才能真正實現與所代表的自然的統一。而此刻被賦予了巨大祭壇功能的體育競技場,古希臘人從中獲得了與諸神同在的殊榮。而在競技中獲得優勝的運動員則被簇擁進入神廟,被授予橄欖冠,受到整個城邦體系人民的愛戴,這只源于獲勝者更加接近于被神恩許的人。因此,在這種背景下,古希臘的體育道德必然要在神性所代表的自然法則的實現和信仰上呈現出一貫的內省式和自律性。這也為整個西方體育文化乃至整個西方文化系統中的道德倫理線索奠定了最基本的思想價值模式基礎,也決定了西方現代社會的體育道德及其大型體育賽事的體育倫理都深諳著強大的自覺性和信仰高度。

敬畏——體育道德的精神來源正是這種對神性所代表的自然法則的信仰,使得古希臘乃至西方文明都強調了敬畏在信仰中的地位,因而敬畏則成為了西方社會主流的內在價值取向。敬畏必然形成主體內在的自律和對規則的遵守,從而確保了公正。可以說,古希臘體育道德的公正訴求,恰恰是基于神話傳統,對神的敬畏所形成的自律,而非他律,因此也可以說,古希臘體育道德是一種需要,是一種集體無意識。體育運動是一場群體社會活動,而在這個群體社會活動中維系其正常進行就必須要公正,就像正義是社會發展的價值基礎一樣,而公平正義必須要以規則為前提和保證。而在古希臘城邦時代,人們設置最基本的規則一般都是以神的意志和要求,這就基于敬畏的信仰而衍生出了對規則的遵從。在體育活動中,就像人挑選純潔無暇的牲畜進行祭祀,古希臘人也力圖在競技賽中角逐出人群中真正卓越的人來取悅神靈。他們為比賽設定規則以確保比賽的公正性,而恰恰是基于敬畏的信仰,使得規則本身與內容設定也都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在古希臘奧林匹克體育賽會的語境下,除赫拉節和極少數的節日競賽之外,女人和奴隸都是嚴禁進入競技場的,否則就會以對神不敬罪名被處以極刑。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一個母親為了觀看兒子的比賽而女扮男裝進入賽場結果被發現,要處以極刑,而她的兒子過關斬將成為了全能冠軍被授予橄欖冠,他的母親也因此獲得了赦免。這也說明了對神的敬畏在規則中的精神指導地位。而在具體實施中,體育賽事裁判的選定往往是集中于祭司出身或者是城邦中德高望重的神祇人員,而且在比賽前他們要向神起誓,絕對嚴防嚴禁拒絕收受賄賂、欺詐、舞弊等等不公正行為。參賽的競技者不能有舞弊行為,不能惡意致對手于死地,否則都會被城邦以嚴厲的罪名懲處。這些都反映了對神的敬畏。另如前文提到的城邦戰爭因奧林匹克體育賽會的舉行而暫時休戰。這個被稱為“神圣休戰”的規則對于各個城邦都是有著的普遍適用性的,而這一原則由于其強大的超越性也成為了對各個城邦公平參與競技進行了確認和保障的重要原則?!吧袷バ輵稹痹瓌t使希臘城邦之間出現了長期的和平,也確保了奧林匹亞競技會很大程度的公正性。不過也有例外,斯巴達、伊利斯和阿卡迪亞都曾在休戰期間開戰,為的是爭奪運動會的舉辦權,為城邦爭取榮譽和利益。以形而上的視野來看,體育道德是對體育賽事作為一項競技類社會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的公平正義的實現確認和保證。而深諳神學和宗教情結的古希臘文明則將這種對訴求的起點建立在一種對神的全知全能和超自然視野的認同和敬畏,從而將行為規范內化為一種需要和信仰,從而形成了西方文明幾千年來的內在自律特征,與東方的外在他律的道德倫理設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