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養殖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4 18:04: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海水養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海水養殖

海水養殖業扶貧探究

[摘要]湛江市海角村位于雷州半島西部,是廣東省省定幫扶貧困村之一。在省自然資源廳的幫扶下,截至2018年,海角村有勞動力的60戶貧困戶306人已有58戶295人脫貧,海角村的扶貧成就與曲折值得學習與研究。通過分析海角村的貧困現狀,并結合其各項資源分布利用情況和發展劣勢,研究其脫貧方法,為其他貧困村精準脫貧提供參考。

[關鍵詞]海水養殖;產業扶貧;農村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扶貧戰略逐漸從區域扶貧向精準扶貧轉變,“漫灌式”逐步轉為“滴灌式”,精準扶貧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的工作重心。黨的報告提出,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確保到2020年中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截至2018年底,中國農村貧困發生率已降至1.7%,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減貧奇跡。扶貧不能光靠“輸血”,關鍵是貧困地區學會“造血”。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產業扶貧作為中央精準扶貧“五個一批”中“發展生產脫貧一批”的重頭戲,以“造血式、開發式”扶貧方略,把貧戶植入產業鏈條之中,圍繞某種資源、產品建立一套完整的運營模式。一個貧困地區只要建立了適宜該地區發展的產業,眾志成城促進產業發展,靠自己也能脫貧致富,這才算是真正脫貧。市場導向、經濟高效的產業和產業發展是促進貧困地區開發、增加貧困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是貧困發展的中心和重中之重。產業扶貧是一種內生的發展機制,它促進貧困戶與貧困地區的協同發展,強化發展基因,激活發展動力,遏制貧困成因。產業扶貧也要做到“精準”,精準識別當地優勢產業,精準確定發展方式,精準幫助貧困戶脫貧。2017年廣東省識別確定了2277個省定貧困村,其中218個位于湛江,數量上在廣東省排第五,其中湛江市有218個,貧困村數量位居廣東省第五名,扶貧工作艱巨。湛江市海角村為廣東省省定貧困村之一,本文將以海角村為例,通過對村民、駐村扶貧工作隊和村委干部進行問卷調查與訪談,以及走訪當地海水養殖戶的形式,摸清海角村貧困和發展現狀,旨在結合精準扶貧的戰略背景,深入分析海角村海水養殖業現狀以及發展的制約因素,找出曾經致貧原因以及脫貧方法,達到幫助海角村通過海水特色養殖脫貧致富的目的,助力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的實現。

1海角村發展現狀

雷州市海角村位于雷州半島西部,三面環海,海洋資源豐富。海角村由一個自然村組成,總人口2000余人,有62%是勞動力,且其中25%外出打工,青年勞動力外流現象突出。現有村“兩委“干部4人,黨員47人。全村主要產業是捕撈和海水養殖業。全村可開發利用的灘涂392.27hm2,林地41.61hm2,蝦塘53.33hm2,耕地僅6.13hm2(圖1)。海角村具有潛在的海洋資源稟賦,“靠海卻未能吃海”,一直是海角村面臨的尷尬問題。“資源的詛咒”是經濟學的一個經典命題。豐富的資源為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但現實是資源貧瘠的國家經濟增長速度遠快于資源富裕的國家,且這一理論在國際之間和一國之內都得到了印證。自然資源豐富與否,對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是負面的。海角村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能夠開展海水養殖和捕撈活動,但部分村民和外村村民出于利益,擅自圈海占海66.67hm2用于非法養殖;再加上前幾屆村委管理混亂,部分蝦塘魚塘與私人簽訂合同到期后也無法收回,村委也無法采取強制手段。豐富的資源加上混亂無效的管理,使得海角村一直以來面臨“成也資源,敗也資源”的困境。海角村在2017年被評為省定貧困村,由省自然資源廳(原省海洋與漁業廳)幫扶。2016年4月,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新時期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三年攻堅的實施意見》的指示精神,廣東省自然資源廳駐村工作隊扎實推進海角村脫貧攻堅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創建工作。自駐村工作隊駐村幫扶以來,海角村村容整治、村道硬化、垃圾處理等民間項目的建設有了顯著的效果;集裝箱水產養殖、珍珠龍膽石斑魚養殖、魚蝦混養及喜原公司、湛江基投入股分紅等項目欣欣向榮;全村社會保障水平明顯提高。貧困戶人均年收入達到17435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23630.1元。扶貧工作組進駐后,充分發揮海洋與漁業優勢,通過實施海水養殖、生態農業和林間養雞業、入股民營企業分紅等,走多元化經濟發展路子,幫助貧困戶增收脫貧。為響應“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海角村村民利用自身地理位置優勢同當地扶貧辦一起大力發展特色海水養殖業。2015年,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僅5382元。截至2018年,海角村有勞動力的60戶貧困戶306人中已有58戶295人達到2017年預脫貧指標—“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883元”,實現脫貧,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3630.1元,而貧困人口年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435元。

2海水養殖業在扶貧方面的實踐與成效

查看全文

海水養殖規模發展探索

規模化養殖是改變傳統粗放式養殖模式、解決資源空間減少、提升水產養殖效益的重要途徑,對推動海水養殖業的健康發展意義重大。結合青島實際,近期對加快海水養殖業規模化發展做了調查,并就下步發展思路和措施做了探討。

1青島市海水養殖業現狀

青島市海水養殖業發展基礎和優勢比較突出,全市管轄海域1.22萬kmZ和710km海岸線,海洋資源豐富,全國五次海水養殖產業浪潮均起源于青島,有著良好的海水養殖產業基礎。2009年,全市深水抗風浪網箱達到1800多個,成為北方地區最大的抗風浪網箱養殖基地。工廠化養殖規模達到65萬m3水體,養殖品種由單一的魚類養殖發展到魚、海參、蝦并舉,養殖區逐步由分散向集中發展。池塘改造養參面積達到0.3萬h擴(4萬多畝),并形成了多處千畝以上規模化養殖示范基地。在海水養殖業的帶動下,全市海洋漁業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2009年,全市漁業總產值335.7億元,占海洋經濟的22.3%;水產品總產量110萬t,其中,海水養殖80.3萬t,占73%;全市實現水產品產值104.7億元,增長10.2%;漁民人均純收人12800元,高出農民人均純收人38.3%。漁業成為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增長點,成為沿海鎮村經濟發展支柱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

2存在問題

2.1養位規模小,且呈逐年縮減趨勢

目前,全市海水養殖面積(33.3h襯以上)累計3.6萬hmZ(54萬畝),養殖業戶1.5萬戶。而大連、寧波海水規模養殖面積為27.3萬hmZ(260萬畝)、4.2萬hmZ(61.5萬畝),分別是青島市的4.8倍和1.14倍。大部分養殖池塘是在原有蝦池基礎上簡單開挖改造形成的,缺乏統一的整體規劃,進排水系統、供電等不配套。隨著工業化、城市化推進,港口、旅游、修造船等相關涉海產業的快速發展,大批漁業項目從海岸線上撤出,沿海養殖水域被大幅度縮減,養殖漁民“失海”現象日漸凸現,養殖水域利用結構性矛盾突出。據不完全統計,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市約有1.3萬hm,(20萬畝)養殖水域灘涂被占用,占海水養殖總面積的40%多。與此相比,海上空間資源還有很大開發潛力,青島市10m等深線以內水域面積1273k時,30m等深線以內水域面積9165k襯,但深海資源開發利用率僅占2%,一巧m-一40m海域利用率更低,目前國際上海水養殖區域已拓展到負幾十米,深海養殖開發利用空間很大。

查看全文

海水養殖污染與生態修復策略

海水養殖是指利用天然海水進行魚、蝦、貝、藻等經濟海產品的養殖活動。海水養殖根據養殖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網箱養殖、池塘養殖、筏式養殖、吊籠養殖和底播養殖等。隨著海產品需求的增加以及近海漁業資源的衰竭,海水養殖規模不斷擴大,海水養殖已成為獲取海產品的重要方式。海水養殖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餌料及治療性藥物以促進魚類等快速成長。由于海水養殖生態系統結構較為簡單,生態效率低下,這些輸入的物質和能量無法被充分地循環利用,給養殖海域生態環境健康造成了較大的影響[1]。海水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質主要有營養鹽、有機質、重金屬及抗生素等藥物。這些污染物質主要通過殘餌、排泄物、化學藥物等形式排入養殖海域中。有研究表明,海水養殖污染不僅降低了養殖海域生態環境質量,還威脅著養殖生物質量與食用安全。海水養殖已是我國近岸海域重要污染源之一,并成為制約我國海水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2]。開展養殖海域生態修復,科學、合理、有效地治理海水養殖污染已迫在眉睫。

1海水養殖污染物類型及生態影響

1.1有機質及營養鹽污染。海水養殖中產生的有機質污染與營養鹽污染具有較為密切的關系,且在需要大量投餌的網箱養殖、池塘魚蝦養殖中較為常見。在網箱養殖和池塘養殖中,漁民通常采取提高投餌率的方式來獲得更高的收益,但是魚類等養殖生物僅攝食部分餌料,導致大量未能有效利用的殘餌和魚類糞便等有機質在養殖區沉積物中大量累積,使養殖海域懸浮顆粒物的沉降通量顯著增加,海域底質環境發生改變,海水水質質量下降。研究發現,每養殖1t魚,將向海洋中輸入9104.57kg的懸浮固體、843.20kg的顆粒有機物、235.40kg生化需氧量、36.41kg氨氮、4.95kg亞硝態氮、6.73kg硝態氮、2.57kg正磷酸鹽磷[3]。這些懸浮顆粒物和營養鹽的輸入直接導致了網箱養殖區沉積物及水體中有機質和營養鹽含量的快速升高。有研究發現,海水網箱養殖區沉積物有機碳含量顯著高于對照區,超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約90.9%[4]。蔣增杰等[5]進一步對養殖區有機質的來源進行了分析,發現網箱養殖區養殖源有機質平均比例為56.88%,其中,網箱正下方比例可高達87.88%。Yokoyama等[6]研究則發現,網箱養殖區沉積物中養殖源有機質的比例為40.7%,其中殘餌為28.8%,魚類糞便為11.9%。可見,海水網箱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有機質輸入對養殖底質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有機污染。由于潮流影響以及野生魚類覓食擾動,網箱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有機質還容易被帶到周邊海域,影響周邊海域沉積物的理化性質,其擴散范圍可達300~500m[5-6]。這些網箱養殖源有機質的輸入不僅會改變養殖海域水體化學因子的垂直分布特征,其在降解過程中還將持續釋放溶解性有機質、氮、磷等化合物,導致養殖海域周邊水體有機負荷增加,加速養殖海域富營養化[7-9]。有機質降解需要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將使養殖底質環境長時間處于厭氧還原狀態,滋生有害病原體,引起硫化物含量升高,對海洋生物生長、繁殖產生影響。由于有機質的降解是一個較為緩慢的過程,導致養殖活動對水環境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累積性和滯后性,也使得當外源營養鹽輸入得到控制時,由于養殖海域沉積物中有機質的降解釋放大量氮、磷等元素,使水質在較長時期內仍處于富營養化狀態,出現漁場老化現象[10-11]。此外,還有研究指出,高密度的海水養殖源有機質和營養鹽輸入為海洋赤潮發生提供了物質基礎,是部分海域赤潮發生的誘因[12]。1.2重金屬污染。我國海水養殖海域水體和沉積物中普遍存在著較為嚴重的重金屬污染。Liang等[13]調查了珠江三角洲6個海水養殖區沉積物的重金屬污染情況,發現養殖區的Cu、Zn、Cr、Pb含量顯著高于非養殖區。韓現芹等[14]調查了天津漢沽海水養殖區重金屬含量分布特征,發現超標重金屬以Zn、Cu、Ni為主,分別超出三類、二類和一類海水水質標準。Wu等[15]則調查了漳江口蛤、螃蟹、對蝦等池塘養殖對周邊紅樹林濕地沉積物生態環境的影響,發現池塘養殖尾水的排放明顯提高了周邊紅樹林濕地沉積物中Cu、Cr、Cd、Pb等重金屬的含量,增加了周邊海洋生態系統的重金屬污染風險指數。海水養殖過程中隨飼料添加、有機肥使用和藥劑投放等輸入的重金屬元素是導致海水養殖環境重金屬超標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我國漁用配合飼料只對無機砷、Pb、Hg、Cd及Cr提出了安全限量要求,而未對Cu、Zn等動物機體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作出限量要求,因此造成了這些重金屬元素隨飼料過量的輸入到海水養殖環境中[16]。梁熾瓊等[17]研究發現,我國水產配合飼料生產中存在重金屬污染問題,多數重金屬指標未能符合相關標準限量要求。在池塘養殖中以畜禽糞尿為主的有機肥投放也是重金屬的重要輸入源。豬糞有機肥中Cu、Zn含量最高可分別達到1742.1mg/kg和2286.8mg/kg[18]。在池塘養殖過程中,有些養殖戶還會使用含Cu和As的化合物對養殖品種進行消毒,造成重金屬元素在水體及池塘底質環境中累積,并會隨養殖尾水排放到周邊海域中[19]。過量的重金屬輸入對海洋生物具有毒害作用,會影響海洋生物的生長和發育,甚至引起死亡[20]。由于重金屬不可降解,海洋生物攝取的重金屬將在食物鏈中傳遞,并層層富集,最終將對食用海產品的人群身體健康產生威脅[21]。此外,輸入養殖海域的重金屬元素還會在生物地球化學的作用下與其他物質結合,形成毒性更大的污染物質,例如甲基汞等,對水產品食用安全造成更大的威脅。1.3抗生素污染。海水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抗生素污染主要來源于飼料添加劑、魚類糞便以及藥物直接投放[22]。抗生素在海水養殖中主要用于疾病防治和促進養殖動物生長。由于缺乏指導和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我國海水養殖中普遍存在抗生素濫用的現象。按其作用機理、化學結構和活性普,常用抗生素可以分為磺胺類、喹諾酮類、大環內酯類、氯霉素類、四環素類、β內酰胺類、氨基糖甙類和多肽類[23]。李云莉[24]調查了我國沿海11個養殖水域沉積物的抗生素污染現狀,包括魚、蝦、蟹、貝、刺參等海洋動物養殖,研究結果表明,我國沿海養殖區沉積物中具有較高的抗生素含量,總體上看以四環素污染最為嚴重,其次為磺胺類抗生素,最后為喹諾酮類抗生素。梁惜梅等[25]調查了珠江口魚、蝦、蟹養殖區抗生素污染特征,發現水體和沉積物中主要以喹諾酮類抗生素殘留為主,其次為四環素類抗生素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但磺胺類抗生素未檢出。說明不同養殖區域間抗生素污染有較大差異。而且在同樣的養殖模式下,隨著養殖時間的增加,環境中累積的抗生素總量將逐漸增加[25-26]。張瑞玲[23]通過對海水養殖環境中抗生素的來源進行分析,發現在對蝦養殖中,僅有0.29%~0.33%的抗生素來源于飼料,其余絕大部分源自抗生素類藥品的大量投放。此外,在這些抗生素中,約56.81%~62.17%將隨養殖尾水排入大海,約35.88%~40.97%將在池塘養殖底質環境中沉積,約2%進入蝦體。由此可見,海水養殖中輸入的抗生素僅有少部分進入生物體和食物鏈中,絕大部分在水體和沉積環境中累積。海水養殖已經成為海洋抗生素污染的重要來源。有研究表明,部分抗生素對藻類、魚類等海洋生物具有較為強烈的毒性,長期暴露會使海洋生物慢性中毒,并導致畸形或死亡[27]。抗生素還將誘導海洋環境中的細菌產生抗性基因,增強細菌的耐藥性。這些耐藥基因將隨細菌或病原菌傳遞到海洋生物或人體內,產生健康風險[28]。此外,殘留在水產品體內的抗生素也將最終進入人體,影響人體免疫系統,對人體健康產生威脅[29]。

2海水養殖污染生態修復對策措施

水產養殖污染可以通過物理、化學及生物的修復方法進行處理。物理修復主要通過投放一些多孔環境礦物材料,如活性炭、爐渣等,使營養鹽、重金屬、抗生素等吸附在這些材料表面,以減少水體中污染物的含量[30]。物理修復方法簡單、易操作,但容易引起二次污染。化學修復主要通過向水體中投放氫氧化物、碳酸化物等,使重金屬離子鈍化沉淀,降低其生物有效性,也可向水體中投放氧化劑,使有機質、抗生素等污染物氧化降解[30-31]。化學修復方法簡單,但是受環境條件影響較大,而且投入的化學物質本身存在污染問題。生物修復主要利用植物、藻類、微生物等對污染物質的吸收與降解作用,達到降低營養鹽、重金屬、抗生素等污染物含量的目的。生物修復處理費用低、凈化效果好,對生態環境影響相對較小,而且還有助于恢復受損海洋生境[32-33]。由于海水養殖環境的特殊性,單純的物理和化學的修復法對養殖水域環境影響較大,且較難以實現,因此,適宜采取以生物修復為基礎的生態修復措施。目前,海水養殖可采用的生態修復技術主要有生態浮床修復、大型藻類修復和人工濕地修復。2.1生態浮床修復技術。生態浮床修復技術利用無土栽培的原理,通過在需要修復的養殖水域構建植物生存空間,以達到利用植物吸附、吸收為主的凈化污染物的目的。生態浮床主要由植物、栽培基質、浮床框架和固定設施構成。因其美觀而且經濟、高效,通常用于治理農村生活污水和城市河道,生態效益明顯。近年來,也逐步開始應用到海水養殖污染治理中。生態浮床主要用于凈化水體中的營養物質,對重金屬和抗生素凈化也具有一定的效果。其作用機理主要為植物對污染物質的吸收以及植物根際微生物的生化作用[34]。生態浮床的凈化效果與植物的種類具有較大關系,某些植物對特定重金屬還具有高效的富集作用。研究發現,海馬齒、堿蓬、北美海蓬子等生態浮床對海水養殖污染具有較好的凈化效果,可以明顯降低水體中有機質、營養鹽及重金屬含量,改善養殖水體和沉積環境,促進水生生物生長,恢復養殖海域生態系統結構[35]。也有研究發現,海馬齒生態浮床可以有效降低海水中懸浮顆粒物濃度[36]。生態浮床修復技術主要用于原位修復養殖海域生態環境質量。2.2大型藻類修復技術。大型藻類修復技術是指利用大型藻類的生長過程對污染物質進行吸收和轉移,以削減水體中污染物含量。大型藻類修復技術操作簡單,對營養鹽具有較好地去除效果,對重金屬元素也有一定的吸收能力。利用經濟價值較高的大型藻類,例如生產瓊膠的優良原料江蘺等進行生態修復,還可以帶來較為可觀的經濟效益。在海水養殖修復中,常用的大型藻類有海帶、龍須菜、江蘺、紫菜、孔石莼、卡帕藻、紅皮藻等[37]。有研究表明,每養殖1t的海帶、江蘺和紫菜可分別去水體中約2.2kg、2.5kg、6.2kg的氮元素和0.3kg、0.03kg、0.6kg的磷元素[38]。大型藻類修復技術主要用于原位修復養殖海域環境質量。目前,較為廣泛應用的還有魚、蝦、貝類與大型藻類共同養殖的綜合生態養殖模式[39]。在該模式中,魚、蝦、貝等養殖過程中過量輸入的有機質、營養鹽及重金屬元素為藻類的快速生長提供了條件,提高了藻類的生長效率和產量,為養殖戶提高了經濟效益,而藻類大量生長繁殖的同時,降低了養殖污染的負面影響,使養殖生態系統維持在穩定狀態,增加養殖的可持續性。2.3人工濕地修復技術。人工濕地修復是指利用植物吸收、基質吸附及微生物生長代謝的綜合作用,達到去除水體中的有機質、營養鹽、重金屬、抗生素等污染物的目的。人工濕地一般可分為表面流人工濕地和潛流人工濕地,在海水養殖中通常用于處理養殖外排水。海水養殖人工濕地修復中常用的植物有堿蓬、蘆葦、秋茄、互花米草等[34]。人工濕地對水體中的污染物質具有較好的去除效果。劉佳等[40]研究表明,蘆葦人工濕地可以去除海水養殖外排水中50%以上的總氮、抗生素恩諾沙星和磺胺甲噁唑。王加鵬[41]研究表明,蘆葦和互花米草人工濕地可以去除海水養殖外排水中90%以上的懸浮顆粒物、氨氮以及渾濁度。人工濕地技術也可用于原位修復灘涂海水養殖污染。但因植物對生境具有一定的需求,原位修復通常以紅樹林濕地修復為主。紅樹林濕地是眾多海洋生物棲息與繁殖的場所,構建紅樹林綜合養殖系統可以有效降低灘涂海水養殖水體污染,減少水產病害發生,并促進魚類生長[42-43]。馮建祥等[44]評價了紅樹林種植-養殖耦合系統的生態環境狀況,研究發現紅樹林原位修復可顯著降低養殖區營養鹽和重金屬含量,可有效改善修復濕地的環境質量,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紅樹林的長勢和健康狀況不如自然林。

3結論與展望

查看全文

海水養殖池塘環保技術思考

隨著養殖業發展,人們為了追求最大利益和最高產量,水產養殖投入品的數量逐年增加,使得水體中殘餌、排泄物、生物尸體等有機物質大量積累,水產養殖業的自身污染日趨嚴重,養殖池塘環境逐漸惡化,致使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病害頻發;再者,底層污染物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直接造成水體溶解氧(DO)降低或缺乏,導致養殖動物產生應激反應,免疫能力下降,直接危害養殖動物健康,出現缺氧浮頭、發病、死亡等現象。造成養殖產量低、效益低。養殖環境惡化已經成為水產養殖業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為了使水產養殖業能夠持續健康發展,廣大養殖工作者積極努力,有針對性的探索養殖環境修復和調控技術,多種技術方法被開發應用和推廣。筆者經多年的試驗和生產實踐,匯總養殖環境修復和調控的主要技術包括:養殖池塘底質活化改良技術;促進養殖池塘水體有機物降解技術;池塘增、移殖(植)餌料生物技術;養殖品種合理搭配以及生物防病技術。介紹如下:

一、養殖池塘底質活化改良技術

1.采用機械方法

具體做法是:每年秋冬季節養殖結束后,排干池水后讓池底自然日曬干燥、凍化。采取機械清淤、翻耕池底等措施,池底深耕15cm左右、曝曬20天左右,池底經機耕曝曬后直觀的表現是由原來的深黑色轉變為土黃色,惡臭味消失,底質環境得到徹底改善。底質被強化干燥后增加通氣,加速有機物分解,使底質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經深松后的池底土壤提高了透水性、透氣性,改善了土壤團粒結構性狀,提高了水、氣、肥的儲存量,增加了池塘的綜合生產能力。池塘底部土壤是池塘生態系統的物質倉庫,其土壤表層的化學反應和生物化學過程,對水質環境和養殖產量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池塘底質修復徹底解決了因養殖造成的“連作障礙”。是減少養殖病害、提高養殖產量,確保養殖成功的重要技術手段。

2.使用藥物

應用生石灰2250kg/hm2~3000kg/hm2或含氯消毒劑(漂白粉)112.5kg/hm2,分別對池底消毒。

查看全文

海水養殖污染考評及預警體制

一、文獻回顧

國外學者方面,在上個世紀70年代,日本水產學會就關于淺海養殖和自身污染以及水圈富營養化和水產增養殖的相互關系做過研究。[1]80年代關于近海岸鮭魚農場養殖所產生的生態影響也有學者進行研究,涉及海水養殖產生的廢水對附近海域的影響和生態效應(GOWENRJ,BRADBURYNB1987)。[2]在泰國已有學者對于Inner灣養蝦場的養殖面積和該海灣的平均氮濃度進行研究,發現二者間呈正相關關系,說明養殖場的氮排放很可能是In-ner灣的硝酸鹽的主要來源(Suvapepun1995)。[3]國內學者在上個世紀90年代也逐步重視海水養殖業污染方面的研究。一些學者依據80到90年代部分研究成果資料,探討了水產養殖可能對水域富營養化產生的影響,并通過實踐檢驗我國沿海養殖水域發生赤潮的區域分布、季節特征、變化趨勢,認為海水養殖為赤潮發生創造了重要的物質基礎,進一步惡化水生生態環境(暨衛東1998)。[4]也有學者從清潔養殖學觀點出發,根據養殖環境學理論,通過模擬實驗,研究蝦塘殘餌腐解對養殖環境的影響,證明蝦池池底的殘餌腐解確實嚴重影響水質質量(楊慶霄1999)。[5]進入二十一世紀,國內研究者對于海水養殖自身污染的研究更加全面。一部分學者對于海水養殖自身污染的生態環境影響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海水養殖主要通過有機物和營養物的排放、化學藥物的使用等途徑對沿岸生態環境產生負面影響(董雙林2000)。[6]認為海水養殖導致了生態環境惡化,水域生物多樣性減少,近海生態系統結構變化(羅琳2002)。[7]海水養殖,特別是高位蝦池養殖是近年來養殖業發展的新趨勢,在其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對周邊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的威脅和破壞,并針對海水養殖對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各種影響進行綜述并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謝東海2005)。[8]

二、海水養殖業自身污染安全評價的P-S-R指標體系模型的構建

(一)P-S-R指標體系模型的基本思想和構建原

則1.壓力(pressure)-狀態(state)-響應(re-sponse)模型P-S-R模型[9]最初由加拿大經濟學家Rapport和Friend于1979年提出。20世紀80年代末,經濟合作和開發組織(OECD)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用于研究環境問題提出了環境指標的P-S-R概念模型,即壓力(pressure)-狀態(state)-響應(response)模型。在P-S-R框架內,環境問題可以表述為三個指標類型,三個指標雖然內容不同但聯系卻十分緊密。指標分別是:狀態指標用以衡量由于人類經濟或社會活動行為而導致的生態系統的變化;壓力指標則表明生態環境變化的原因;響應指標則表示社會為減輕環境的污染及資源的破壞所做的各種努力。P-S-R概念模型有效地反映了人類與環境系統的相互作用與影響,對環境指標進行組織分類,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得到很多的關注。2.原則評價指標選擇的原則分別為:科學性原則、全面性原則、獨立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可比性原則。

(二)海水養殖業自身污染安全評價的P-S-R指標體系模型

查看全文

論科技創新對海水增養殖和水產品的影響

1科技創新對海洋產業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科技創新對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產業發展及沿海社會經濟發展所體現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大力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科技創新是關鍵。人類對于海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首先從陸地走向淺海,繼而逐步走向深海和南北極。從人類最早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方式———漁業和鹽業,到海洋油氣、深海礦產的勘探與開采、極地考察和深海探索等方面,都是伴隨著海洋科技創新而產生的。以海洋油氣勘探與開發方面為例,與陸地相比,海洋油氣的勘探與開采,尤其是深海海洋油氣的勘探與開采,其技術難度更高、操作要求也更為嚴格,可以說海洋油氣勘探與開發方面的突破與進展都是以相應的海洋科技創新所取得的突破密不可分。而海洋油氣的成功勘探與開采,又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能源自給供應,為國家的能源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是在陸地油氣礦產日趨枯竭的狀況下,隨著深海勘探與開采技術的日趨成熟,海洋將為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越來越多的能源供應。海洋科技創新一方面導致了新興海洋產業的產生與發展;另一方面改造、提升了傳統產業并促進了其他產業的發展。所謂海洋新興產業,是以海洋資源大規模的開發利用和由此帶動且服務于其開發利用需要為背景的、產業演化形成期進入成長期的海洋產業[1]。海洋科技創新是海洋新興產業的產生的基礎,尤其是海洋科學研究的積累和關鍵技術的突破。海洋新興產業相對傳統海洋產業而言,是科學技術進步積累和技術集成開拓了海洋資源利用的內容所形成的參與。根據國內外海洋開發的實踐和海洋高新技術儲備的領域和強度,沿海地區的海洋開發在海洋水產養殖及食品加工、海洋化工及海水利用、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環保、海洋石油、海洋能利用以及海洋服務業等領域均出現較大的進步,從而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2]。在這一過程中,盡管海洋捕撈、海洋運輸和海洋鹽業等傳統產業在海洋經濟中的比重逐步降低,但在海洋科技創新對其改造、提升中,仍保持自身較大的發展。而海洋新興產業依托于豐富的資源和海洋科技不斷的創新,其發展迅猛,具有更大的真正潛力和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現代的海洋產業是融多行業、多學科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包括復雜的結構和眾多的分支,它的再生產過程同樣包括生產、分配、交換與消費的過程。有些海洋產業可以形成較長的產業鏈,具有很高的勞動生產率和投資回報率。有些海洋產業與陸地產業的再生產過程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可以聯動陸地經濟。海洋產業的縱向發展既為上游產業提供市場,拉動其發展,又為下游產業提供產品,推動其發展,并促進其產業鏈的進一步延伸。如發展海洋造船、航運業,可以帶動港口建設、以港興市,帶動沿海的工商業和城市發展。這就是說,海洋產業具有增長快、效益高、涵蓋面廣、產業關聯度大、帶動作用強的特點。一個海洋產業就可以帶動幾個產業的發展,一個大的工程就可以帶動一個區域的發展。因此,由海洋科技創新催生的海洋新興產業不僅具有很高的科技內涵,更具有很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是科技、經濟、社會三重價值的載體。這種可以迅速放大的價值優勢對沿海地區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推動和帶動是傳統產業無法比擬的。開發與保護并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樣重要。在現代社會中經濟處于中心地位,經濟效益毫無疑問成為關注的重點。但是在海洋資源開發與海洋產業發展中,海洋環境污染和生態資源衰退問題也是必須關注的焦點,海洋環境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關系到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社會問題。海洋環境問題可以分為兩種,一是由自然界的活動引起的海洋環境問題,如臺風、地震、火山爆發、海嘯等自然災害;二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海洋環境破壞與污染問題。這兩種海洋環境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海洋科技創新。如海洋生態環境應用基礎性演進領域的創新、海洋環境污染預防和控制技術的創新、海洋環境污染的生物修復技術的創新、入海污染物處置工程技術等方面的創新,對海洋環境保護具有重大意義。海洋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在維護國家戰略利益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國家戰略利益事關國家長遠發展和民族興旺大計。海洋國土完整與拓展,以及國家安全,都關系到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生產與發展空間的維護與擴展。這是涉及維護國家現有生存空間的完整,以及未來生產空間的拓展的一個戰略性問題。而在這其中,海洋科技創新的作用十分巨大。例如,在海洋調查、極地考察與國際海洋法研究方面的海洋科技創新,可以為國家解決與鄰國領海、島嶼歸屬權爭端等方面提供科學依據,為國家開發利用公海大洋、南北極資源提供關鍵的科學知識與技術支持。

2海水增養殖和水產品精深加工業發展對科技創新的戰略需求

海水增養殖和水產品精深加工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科技創新也不斷推動海水增養殖和水產品精深加工業向前發展。作為新興海洋產業,海水增養殖和水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對科技創新的戰略需求如下。優質種苗培育技術,選擇適宜養殖的優勢品種。種苗培育必須大力引進適合海洋漁業生態環境的國內外優良品種,用生物工程技術、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多倍體技術開展名特優新品種的繁育,培育優質高效、抗病害的養殖品種,提高優良品種普及率。主要養殖品種原種保存、提純復壯和良種選育研究。建立原種種質庫和原種自然繁殖保護區;養殖方式多樣化研究,完善筏式養殖、網箱養殖、底播養殖等不同養殖方式的技術和設備研究。間養、混養、輪養等對養殖空間進行生態科學利用技術和理論研究。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海水養殖生態技術研究,包括海水養殖容量的研究和養殖區生物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究。工廠化養殖技術和設備開發研究等;海水養殖病害防治,要加快引進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加強預防研究,從養殖容量、水質控制、藥物飼料、苗種繁育等環節入手,控制魚、蝦、貝、藻病原體的發展,建立以防為主的病害防治體系;海水養殖病害快速診斷技術和高效無公害無殘留防治技術;加強養殖病害防治藥物研究,以研制無公害高效新藥物為主。適合放流苗種選擇研究,在穩定并逐步擴大中國對蝦、金烏賊、海蜇等現有品種的放流規模,積極探索日本對蝦、魁蚶、梭魚、梭子蟹等放流品種開發試驗;苗種放流、底播海區選擇研究;苗種移植技術的研究;投放人工魚礁,建設人工漁場技術研究。利用技術水產品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和高附加值技術開發研究;建立優勢養殖水產品精深加工技術體系,開發研制水產品深加工系列化產品和加工設施、設備,配套完善技工生產線,提高水產品加工利用率;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原理和手段,建立水產品產業資源研究和技術開發體系;開發研究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場占有率、高出口創匯率特點的產品;對加工機械、包裝材料以及調味品等相關配套的研究開發;高檔魚、蝦、貝、蟹及海參、鮑魚等海珍品的保鮮保活技術研究;冷凍調理食品開發技術、魚糜以及魚糜制品加工技術研究;即食海參、海參口服液等海珍品高附加值產品的開發。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開發技術,海洋藥物先導化合物的發現與優化技術、海洋藥物研發技術、海洋生物功能基因開發利用技術、海洋生物酶技術、海洋生物材料開發技術、海洋生物表面活性劑開發技術、海洋農用生物制劑開發技術;海洋抗腫瘤化合物研究,海洋活性物質研究,鯊魚軟骨素、膠囊制劑研究,海洋多糖、寡糖的應用研究以及產業化;海洋生物酶應用于醫療方面的研究等。加大海水增養殖良種推廣工作力度;海洋藥物開發產業化;海洋寡糖生物農藥推廣及產業化;海洋微生物農藥研制推廣及產業化;新型海洋寡糖飼料添加劑推廣應用及產業化;利用海參精深加工技術開發出的多種海參制品,進行擴大產業鏈條,完善推廣、流通、貿易等服務環節實現產業化運行;拓展新型海帶高附加值產品應用領域,完善流通環節實現產業化運營;應用和開發先進的水產品加工技術,提升傳統產業。積極引導企業和漁民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創造名牌產品。重點推廣應用超低溫制冷技術、烘烤和軟包裝技術等,通過保鮮加工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提高海產品的質量。

3科技創新有效影響海水增養殖和水產品精深加工需求結構

大力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科技創新是關鍵。人類對于海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首先從陸地走向淺海,繼而逐步走向深海和南北極。從人類最早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方式———漁業和鹽業,到海洋油氣、深海礦產的勘探與開采、極地考察和深海探索等方面,都是伴隨著海洋科技創新而產生的。可以說,海水增養殖和水產品精深加工方面的突破與進展都是以相應的海洋科技創新所取得的技術突破密不可分。而海水增養殖和水產品精深加工,又大大增加了國家的食品自給供應,改善了人們生活水平與營養水平,為國家的食品供給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是在海洋漁業資源日趨枯竭的狀況下,隨著海水增養殖和水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的日趨成熟,海洋將為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越來越多的食品供應。科技創新對海水增養殖需求結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海水增養殖業發展具有引領支撐作用,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科技新突破不斷支撐海水增養殖健康穩定發展。如,中草藥、疫苗、免疫增強劑等養殖新藥代替抗生素預防防治魚病、蝦病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無公害系列養殖用藥進入了產業化開發;開發研制了新的微波增氧消毒設備,提高了工廠化養殖循環水的利用效率;為建立生態養殖模式提供理論基礎等。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海水增養殖業強有力的推動。二是隨著“科技入戶工程”的廣泛開展和深入實施,海水增養殖業整體科技水平得到提升,整個行業的開發利用率得到提高。例如,近年來山東省大力開展了漁業“科技入戶工程”、水產養殖規范用藥科普下鄉和新型漁民培訓等活動,在2009年共舉辦各類培訓班430余期,培訓3.3萬余人(次),統一編印健康養殖技術資料8000余份,有效推動漁業科技成果的應用和普及,提升了海水增養殖行業的科技應用水平,同時隨著科技成果的應用,又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從而促進了科技創新的發展。三是通過科技創新,加強了養殖病害預測與防治工作力度。通過技術突破和革新,提升測報精準度,為海水增養殖業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性服務。例如,山東省2009年組織200多個測報點開展了病害監測報告工作,測報品種涵蓋了大菱鲆、對蝦、刺參等26個優勢養殖品種,測報面積接近1萬hm2。設立了50多個省級直報點,對海參、凡納濱對蝦、大菱鲆、日本對蝦、梭子蟹和烏鱧等六大養殖品種的病害的發生、傳播情況進行了監測快報,監測直報面積2700hm2[3]。水產品精深加工行業的發展是建立在加工工藝和技術的發展基礎上的,因此科技創新對水產品加工需求結構的影響最為直接和深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科技創新直接催生了水產品精深加工這一新興產業的誕生。水產品加工行業是自古伴隨著漁獲物而產生的,包括最早的去除雜物、烹飪、保存,到簡單的處理、冷藏、保鮮,直到水產品的粗制加工、包裝和流通各個環節。然而水產品精深加工則是以科技創新為基礎的,隨著人們對水產品的多樣化需求,以高營養物質精細加工、保健功能性物質的提純、醫用生物制品的研發為主要內容,以高附加值、流通廣泛和延伸的產業鏈條為特征的海洋新興產業。二是提高了對水產品安全的要求,促進了水產品質量監督體系建設,以及無公害水產品的認證。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們健康的需求,對水產品質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查看全文

海洋漁業挖掘潛力來源探究

一、我國海洋漁業生產取得的成績

(一)淺海、灘涂海水養殖和海珍品增養殖取得顯著成效

為實施“海上遼寧”、“海上山東”的戰略,遼寧、山東兩省充分發揮地處遼東、山東半島和北黃海、渤海灣的優勢,利用淺海、灘涂積極發展水養殖業。1996年,遼寧、山東兩省海水養殖產量分別達到111萬噸和259.7萬噸,占海產品總量的43%和54.5%。為培育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兩省又積極開發海水增養殖業,實施了對蝦人工增殖放流和海底底播工程。遼寧省自1985年開始生產性放流以來,共放流1~3厘米幼對蝦125億尾,回捕產量達1.9萬噸,直接經濟效益6.5億元,社會效益達2.8億元,投入產出比為1∶10,居全國領先水平。海底底播是近些年來新興的生產領域,有較好的開發前景。大連市長海縣是一個海島縣,全縣底播增殖面積40萬畝,重點發展鮑魚、海參、海膽、蝦夷扇貝等海珍品,以及文蛤、雜色蛤、魁蚶等品種,產量共達8萬多噸,初步建成了一個以底播增殖為主的海底莊園。山東省長島縣的海水養殖區現在已由近岸淺海擴展到深水大流海區,養殖品種由傳統的海帶、扇貝擴大到鮑魚、海參、蝦夷扇貝等海珍系列養殖,養殖形式也由單一的筏式養殖轉變形成為海上筏養、海底播養、陸上工廠化養殖等多種養殖形式一起上的新局面。在列島周圍70萬畝海域,初步形成了上、中、下水層綜合利用的“藍色牧場”。1996年全縣海產品產量30萬噸,其中海水養殖產量達20.87萬噸,養殖收入6.58億元。浙江省在合理調整漁業產業結構之后,也確立了以養殖業為主的發展思路,海水養殖取得顯著發展。1996年,全省海水養殖面積達到85.82萬畝,產量達39.51萬噸,列全國第六位。1997年,浙江省桃花海洋漁業公司和象山港漁業公司,分別從福建省引進歐鰻和大黃花魚種苗,采取大面積海水人工養殖,并獲得成功,由于經濟效益顯著,預計將會有更大發展。

(二)建立了新型的海洋捕撈機制,積極發展遠洋漁業

浙江省瀕臨東海,大陸架漁場面積達34050萬畝,是浙江省陸域面積的兩倍多。著名的舟山漁場是我國最大的漁場,豐富的漁業資源加速了浙江省海洋捕撈業的發展。1996年,全省漁業總產量達342.14萬噸,其中海洋捕撈占259.72萬噸,居全國首位。針對我國近海傳統魚種結構的變化,浙江省積極采取對策,使海洋捕撈結構從以沿岸近海為主,初步實現了向外海發展的轉變,遠洋捕撈作業已發展到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極大地促進了海洋漁業的發展。1996年,全省外海漁獲量已占海洋捕撈總產量的61%。遠洋漁業從無到有,迅速發展并具有了一定規模,去年產量達13.4萬噸。

(三)積極開發水產品加工業,培育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

查看全文

食物來源調查管理論文

一、我國海洋漁業生產取得的成績

(一)淺海、灘涂海水養殖和海珍品增養殖取得顯著成效

為實施“海上遼寧”、“海上山東”的戰略,遼寧、山東兩省充分發揮地處遼東、山東半島和北黃海、渤海灣的優勢,利用淺海、灘涂積極發展水養殖業。1996年,遼寧、山東兩省海水養殖產量分別達到111萬噸和259.7萬噸,占海產品總量的43%和54.5%。為培育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兩省又積極開發海水增養殖業,實施了對蝦人工增殖放流和海底底播工程。遼寧省自1985年開始生產性放流以來,共放流1~3厘米幼對蝦125億尾,回捕產量達1.9萬噸,直接經濟效益6.5億元,社會效益達2.8億元,投入產出比為1∶10,居全國領先水平。海底底播是近些年來新興的生產領域,有較好的開發前景。大連市長海縣是一個海島縣,全縣底播增殖面積40萬畝,重點發展鮑魚、海參、海膽、蝦夷扇貝等海珍品,以及文蛤、雜色蛤、魁蚶等品種,產量共達8萬多噸,初步建成了一個以底播增殖為主的海底莊園。山東省長島縣的海水養殖區現在已由近岸淺海擴展到深水大流海區,養殖品種由傳統的海帶、扇貝擴大到鮑魚、海參、蝦夷扇貝等海珍系列養殖,養殖形式也由單一的筏式養殖轉變形成為海上筏養、海底播養、陸上工廠化養殖等多種養殖形式一起上的新局面。在列島周圍70萬畝海域,初步形成了上、中、下水層綜合利用的“藍色牧場”。1996年全縣海產品產量30萬噸,其中海水養殖產量達20.87萬噸,養殖收入6.58億元。浙江省在合理調整漁業產業結構之后,也確立了以養殖業為主的發展思路,海水養殖取得顯著發展。1996年,全省海水養殖面積達到85.82萬畝,產量達39.51萬噸,列全國第六位。1997年,浙江省桃花海洋漁業公司和象山港漁業公司,分別從福建省引進歐鰻和大黃花魚種苗,采取大面積海水人工養殖,并獲得成功,由于經濟效益顯著,預計將會有更大發展。

(二)建立了新型的海洋捕撈機制,積極發展遠洋漁業

浙江省瀕臨東海,大陸架漁場面積達34050萬畝,是浙江省陸域面積的兩倍多。著名的舟山漁場是我國最大的漁場,豐富的漁業資源加速了浙江省海洋捕撈業的發展。1996年,全省漁業總產量達342.14萬噸,其中海洋捕撈占259.72萬噸,居全國首位。針對我國近海傳統魚種結構的變化,浙江省積極采取對策,使海洋捕撈結構從以沿岸近海為主,初步實現了向外海發展的轉變,遠洋捕撈作業已發展到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極大地促進了海洋漁業的發展。1996年,全省外海漁獲量已占海洋捕撈總產量的61%。遠洋漁業從無到有,迅速發展并具有了一定規模,去年產量達13.4萬噸。

(三)積極開發水產品加工業,培育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

查看全文

我國海洋漁業生產論文

一、我國海洋漁業生產取得的成績

(一)淺海、灘涂海水養殖和海珍品增養殖取得顯著成效

為實施“海上遼寧”、“海上山東”的戰略,遼寧、山東兩省充分發揮地處遼東、山東半島和北黃海、渤海灣的優勢,利用淺海、灘涂積極發展水養殖業。1996年,遼寧、山東兩省海水養殖產量分別達到111萬噸和259.7萬噸,占海產品總量的43%和54.5%。為培育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兩省又積極開發海水增養殖業,實施了對蝦人工增殖放流和海底底播工程。遼寧省自1985年開始生產性放流以來,共放流1~3厘米幼對蝦125億尾,回捕產量達1.9萬噸,直接經濟效益6.5億元,社會效益達2.8億元,投入產出比為1∶10,居全國領先水平。海底底播是近些年來新興的生產領域,有較好的開發前景。大連市長海縣是一個海島縣,全縣底播增殖面積40萬畝,重點發展鮑魚、海參、海膽、蝦夷扇貝等海珍品,以及文蛤、雜色蛤、魁蚶等品種,產量共達8萬多噸,初步建成了一個以底播增殖為主的海底莊園。山東省長島縣的海水養殖區現在已由近岸淺海擴展到深水大流海區,養殖品種由傳統的海帶、扇貝擴大到鮑魚、海參、蝦夷扇貝等海珍系列養殖,養殖形式也由單一的筏式養殖轉變形成為海上筏養、海底播養、陸上工廠化養殖等多種養殖形式一起上的新局面。在列島周圍70萬畝海域,初步形成了上、中、下水層綜合利用的“藍色牧場”。1996年全縣海產品產量30萬噸,其中海水養殖產量達20.87萬噸,養殖收入6.58億元。浙江省在合理調整漁業產業結構之后,也確立了以養殖業為主的發展思路,海水養殖取得顯著發展。1996年,全省海水養殖面積達到85.82萬畝,產量達39.51萬噸,列全國第六位。1997年,浙江省桃花海洋漁業公司和象山港漁業公司,分別從福建省引進歐鰻和大黃花魚種苗,采取大面積海水人工養殖,并獲得成功,由于經濟效益顯著,預計將會有更大發展。

(二)建立了新型的海洋捕撈機制,積極發展遠洋漁業

浙江省瀕臨東海,大陸架漁場面積達34050萬畝,是浙江省陸域面積的兩倍多。著名的舟山漁場是我國最大的漁場,豐富的漁業資源加速了浙江省海洋捕撈業的發展。1996年,全省漁業總產量達342.14萬噸,其中海洋捕撈占259.72萬噸,居全國首位。針對我國近海傳統魚種結構的變化,浙江省積極采取對策,使海洋捕撈結構從以沿岸近海為主,初步實現了向外海發展的轉變,遠洋捕撈作業已發展到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極大地促進了海洋漁業的發展。1996年,全省外海漁獲量已占海洋捕撈總產量的61%。遠洋漁業從無到有,迅速發展并具有了一定規模,去年產量達13.4萬噸。

(三)積極開發水產品加工業,培育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

查看全文

羅非魚養殖試驗分析

1池塘工業化養殖系統建設

1.1養殖水槽。選擇兩個并排的海水池塘中的一個池塘,在該池塘中部建設磚混結構養殖水槽4條、429m2,水槽底部澆筑混凝土,水槽前后端的池塘側壁各建一個涵洞,形成水流循環。單個水槽長17.2m、寬6m、深1.5m;水槽氣提推流段長1.65m、養魚段長14.6m;水槽間建0.3m寬走道,以方便行走。養魚段前后端均放置雙層網,外層為直徑2mm的不銹鋼網,內層為網目1.5cm的聚乙烯網,網片四周固定在方形不銹鋼框架上,框架左右兩邊分別用5cm扁鐵固定在水槽側壁上,網片與水槽底平面無間隙、不漏魚。水槽側壁鋪設微孔增氧設備,每個水槽鋪設10個微孔增氧管,左右側壁各5個,配備2.2kW增氧機。整個水槽配備兩臺4kW羅茨風機用于氣提推水,另備用一臺50kW柴油機。每個水槽在進水口端安裝1臺自動投餌機,用于日常投喂。1.2集污系統。集污段長0.65m,深1.6m,配備2kW移動式吸污泵。同時為保證移動式吸污泵吸出的糞便、剩餌等及時排入沉淀池,在集污段岸邊另配備1臺2kW固定式排污泵。1.3凈化區。凈化區放養縊蟶,套養梭子蟹、脊尾白蝦,配備1.5kW的涌浪泵5臺,1.5kW的水車式增氧機4臺。

2養殖生產情況

2.1放養情況。2016年5月31日,在養殖水槽放養0.25g/尾的羅非魚3.3萬尾,同時在一口6×667m2海水池塘內用傳統方法養殖羅非魚1萬尾作為對照。凈化區5月3日放養三疣梭子蟹Ⅱ期幼蟹24kg,6月14日投放400尾/kg的脊尾白蝦種蝦105kg。2017年5月15日,在養殖水槽放養0.25g/尾的羅非魚3.3萬尾。凈化區3月31日投放2000粒/kg的縊蟶55kg,5月5日放養三疣梭子蟹Ⅱ期幼蟹12kg,6月15日投放規格400尾/kg的脊尾白蝦種蝦52.5kg。2018年5月15日,在養殖水槽放養0.25g/尾的羅非魚5.5萬尾。凈化區5月10日放養三疣梭子蟹Ⅱ期幼蟹24.5kg,6月15日投放規格400尾/kg的脊尾白蝦種蝦51kg。2.2養殖管理。羅非魚放養前用5%的鹽水消毒10min左右,放養初期嚴格控制充氣量,防止因應激撞擊攔網造成損傷。養殖水槽采用自動投餌機進行投喂,前期每天投喂3~4次,日投喂量為魚體質量的3%~5%;隨著快速生長為避免爭搶食物或者相互殘食,適當增加投喂量,可在不浪費飼料的原則下,魚群攝食完投喂飼料為止。養殖前期開啟1臺氣提推水設備,夜間開啟2臺,養殖后期增加開啟頻次,緊急情況下開啟所有推水設備;微孔增氧設備24h開啟。由于羅非魚排泄量大,且糞便具有一定的漂浮性,前期每天用吸污泵抽吸2次集污池內的排泄物和殘餌,后期增加吸污泵的開啟頻次。凈化區每半個月用石灰水消毒1次,配合使用微生態制劑改底。前期開啟涌浪泵,后期或緊急情況下開啟水車式增氧機,根據天氣變化和吃食活動情況適當增減開啟時間。

3收益情況

收益情況見表2,由表2可見,2016年養殖水槽收獲規格285g/尾的羅非魚8167kg,均產28.9kg/m3;對照組收獲羅非魚2700kg;凈化區收獲13.3g/只的梭子蟹530kg,2.25g/尾的脊尾白蝦9460kg;實現總產值60.63萬元,每667m2效益8211元。2017年養殖水槽收獲規格384g/尾的羅非魚12117kg,均產32.2kg/m3;凈化區收獲縊蟶2850kg,13g/尾的梭子蟹265kg,2.3g/尾的脊尾白蝦9350kg;實現總產值57.35萬元,每667m2效益7080元。2018年養殖水槽收獲370g/尾的羅非魚15095kg,均產40.1kg/m3;凈化區收獲200g/尾的梭子蟹680kg,2.3g/尾的脊尾白蝦7650kg;實現總產值63.123萬元,每667m2效益11372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