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戰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5 01:08: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寒戰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麻醉后寒戰預防治療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曲馬多;芬太尼;全身麻醉;寒戰;預防;治療
【論文摘要】目的觀察曲馬多和不同劑量芬太尼對全憑靜脈后寒戰的預防和治療。方法80例患者隨機分成4組,芬太尼0.5μg/kg,芬太尼1μg/kg,曲馬多1mg/kg和生理鹽水,觀察4組患者麻醉后寒戰評分及寒戰發生率。結果4組患者一般情況無顯著差異,芬太尼0.5μg/kg組,芬太尼1μg/kg組和曲馬多1mg/kg組麻醉后寒戰發生率顯著減低,同時芬太尼1μg/kg組和芬太尼0.5μg/kg組的麻醉后寒戰發生率也有顯著降低。結論芬太尼1μg/kg組和曲馬多1mg/kg組能有效預防和治療麻醉后寒戰的發生率。
麻醉后寒戰是指在全麻或局麻后早期恢復階段出現的一組或多組肌群不隨意的運動[1],其中寒戰在全麻患者恢復期的發生率為5%~65%[2],寒戰繼發性增加氧耗量,二氧化碳生成增加,兒茶酚胺大量釋放和降低混合靜脈血氧飽和度,寒戰還導致眼內壓和顱內壓增加,無氧代謝增加,導致乳酸酸中毒,因而對于麻醉后寒戰的預防和治療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對于麻醉后寒戰的預防和治療方法多種多樣,本研究旨在觀察曲馬多和芬太尼對全憑靜脈麻醉后寒戰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與分組隨機選擇80例腰間盤切除術的全身麻醉患者,ASAⅠ~Ⅱ級,采用全憑靜脈麻醉維持(500mg異丙酚加瑞芬太尼1mg),有下列情況的患者除外,手術中應用血管收縮藥物的患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患者,對選用藥物過敏的患者,發燒的患者,有肌肉疾病的患者,帕金森氏病及濫用乙醇的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A、B、C、D4組。A組:芬太尼0.5μg/kg(n=20);B組:芬太尼1μg/kg(n=20);C組:曲馬多1mg/kg(n=20);對照組D組:0.9%的生理鹽水(n=20)。
1.2麻醉方法及監測4組患者術前30min均肌內注射苯巴比妥0.1g,阿托品0.5mg誘導插管用咪唑安定2mg,維庫溴銨1mg/kg,芬太尼5μg/kg,異丙酚2mg/kg,術中均采用異丙酚和瑞芬太尼復合全憑靜脈麻醉,輸注速度35~40ml/h,機械通氣維持PetCO230~35mmHg(1mmHg=0.133kPa),血壓維持在基礎值的20%以內波動,術畢停用麻醉藥并采用隨機對照的方法分別給A,B,C,D4組藥物,四組藥物均用生理鹽水稀釋到10ml,分別測量誘導前,拔管后1、5、10、20min的心率,平均動脈壓和體溫(鼻咽溫)變化。同時分別觀察應用各組藥物后寒戰的發生率,寒戰程度,寒戰程度用Wrench③表示:0分;無寒戰1分;豎毛或(和)外周血管收縮或(和)外周青紫但無肌顫2分;僅有一組肌群肌顫3分;超過一組肌群肌顫4分;全身肌顫。
解析剖宮產術后寒戰緣由和護理決策
剖宮產術后寒戰是指產婦術后出現不隨意的肌肉收縮,主觀感到寒冷,客觀檢查體溫低,四肢皮溫下降明顯,造成機體耗氧量增加,呼吸、循環系統負擔增大的一組臨床癥候群。本研究對428例剖宮產產婦進行觀察,分析剖宮產術引發寒戰的相關因素,并針對病因采取不同的早期護理干預,使術后寒戰發生率及發生程度明顯降低。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取2009年8月至2010年3月本院428例剖宮產產婦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方法分成A組(研究組)220例和B組(對照組)208例,兩組在年齡、孕齡、手術時間、出血量、胎兒大小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其中急診手術160例,擇期手術268例。年齡(25.5±7.7)歲,體重(65.2±8.9)kg,全部病例均無心血管疾病及其他合并癥。麻醉方式均為持續硬膜外麻醉,手術時間30~60min,術中出血100~500ml,術中輸液500~1250ml,尿量100~500ml。術后根據產婦主觀意愿隨機選擇鎮痛泵鎮痛。
1.2方法(1)全部病例均采用連續心電監護(血壓、心電圖、脈搏、氧飽和度)監測生命體征,觀察寒戰出現時間及程度。根據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寒戰分級標準評價產婦的寒戰程度。(2)A組產婦剖宮產術前1h左右責任制助產士對其講解術前準備的目的及注意事項,剖宮產手術經過、麻醉的位置及術后鎮痛的原理,并建議其去產休病房詢問同組同類手術術后恢復情況。然后由責任制助產士完成術前準備,送手術室,途中加被保溫,手術室內加紅外線取暖器一只,室溫控制在24℃~26℃。預備輸入液體及腹腔沖洗液均預溫至37℃。麻醉穿刺完成后加被保溫,特別注意手足等肢體末端的保溫。
1.3統計學外理采用SPPSS12.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結果
保溫護理在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應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討可控式電熱保溫毯綜合保溫護理在全髖關節置換術中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8年5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保溫措施,觀察組采用可控式電熱保溫毯綜合保溫護理。對比兩組體溫、凝血功能及寒戰發生情況。結果:術前兩組體溫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結束時觀察組體溫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纖維蛋白原(FIB)低于對照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均短于對照組,寒戰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可控式電熱保溫毯綜合保溫護理能夠有效維持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術中體溫,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凝血功能障礙,預防術中寒戰。
關鍵詞:全髖關節置換術;可控式電熱保溫毯;綜合保溫護理;體溫;凝血功能
全髖關節置換術是治療髖部骨折、骨性關節炎等常用方式,手術過程中患者受室內體溫低、液體輸注、麻醉劑使用等因素影響,易出現體溫下降現象,引起凝血功能障礙,增加并發癥發生風險,對患者術后恢復尤為不利[1-2]。在全髖關節置換術過程中實施多種復溫、保溫措施以維持患者術中體溫,對預防體溫下降而導致的凝血功能障礙、出血等情況尤為重要[3]。鑒于此,本文通過對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實施可控式電熱保溫毯綜合保溫護理,觀察對其體溫、凝血功能的影響,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5月—2020年3月就診于我院的80例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0例。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觀察組女17例,男23例;年齡53~78歲,平均年齡(64.52±4.13)歲;疾病類型:股骨頭壞死7例,股骨頸骨折11例,骨性關節炎8例,其他14例。對照組女19例,男21例;年齡55~76歲,平均年齡(63.44±4.28)歲;疾病類型:股骨頭壞死8例,股骨頸骨折10例,骨性關節炎7例,其他1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入選標準納入標準:符合髖關節置換術手術指征;認知功能正常;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激素、免疫制劑等藥物服用史;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術前體溫>37.5℃及<36.0℃;血栓栓塞史。1.3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保溫護理。于術前0.5h將手術室空調開啟預熱,術中棉被遮蓋非手術部位,減少肢體暴露,輸入手術室常規溫度液體;手術結束30min前將室內溫度調至25℃,預防寒戰。觀察組采用可控式電熱保溫毯綜合保溫護理。(1)液體加溫。將電子加溫儀溫度設置為37℃,然后加溫藥液與血液;沖洗液放在42℃水溫箱中加熱,使用37℃生理鹽水消毒關節腔,紗布需提前用溫鹽水浸泡。(2)手術臺加熱。術前1h將可控式電熱保溫毯(北京禾和春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7000型)鋪至手術床,若手術過程中患者體溫>37.5℃,則停止加溫。(3)消毒液保溫。將消毒液提前加溫至38~42℃,提醒手術醫生縮短皮膚消毒時間,減少肢體暴露。(4)衣物保暖。使用保暖手術巾包裹患者非手術部位進行保暖加溫,棉肩電覆蓋肩膀,棉袖包裹上肢,棉腳套覆蓋雙腿。(5)術后保溫:當患者進入恢復室時使用充氣升溫機進行保溫,直至其離開恢復室,囑咐家屬對患者術區周圍部位進行保暖。1.4觀察指標(1)體溫指標:比較兩組患者術前和手術結束時體溫。(2)凝血功能:術后待患者生命體征平穩時采集患者5ml靜脈血,使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檢測纖維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3)記錄兩組術中寒戰發生情況。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手術室護理臨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手術室護理中引入細節護理的效果。方法將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摘要目的:分析手術室護理在腹腔鏡直腸癌術中低體溫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2017年5月—2018年5月本院接收的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患者68例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4例。對照組、觀察組分別采取常規手術室護理、加強低體溫護理。將兩組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患者的鼻咽溫度、手術相關情況、寒戰發生情況進行對比。結果:觀察組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患者手術開始后30min、手術結束后的鼻咽溫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腸道恢復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術中寒戰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腹腔鏡直腸癌手術室護理中加強低體溫護理可防止低體溫的發生,促進手術效果的提升。關鍵詞腹腔鏡直腸癌手術室護理低體溫護理腹腔鏡手術是治療直腸癌的有效術式[1],但是該術式的手術時間長,容易導致患者在術中出現低體溫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2],增加手術風險,并對患者的腎臟功能造成損害[3],影響手術效果,因此在直腸癌患者的腹腔鏡手術中,應加強手術室護理,尤其是注意低體溫護理。從我院收治的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患者中抽取68例作為觀察對象展開分析,詳細內容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于本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治療的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患者中擇取68例作為觀察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4例。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的病情均與衛生部頒布的《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10版)相符合;(2)所有患者均自愿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并自愿接受隨訪。排除標準:(1)存在嚴重心、肝、肺、腎等重要臟器疾病的患者:(2)存在嚴重膿毒血癥、腹膜炎或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3)存在嚴重凝血機制障礙、出血傾向的患者;(4)存在手術禁忌證或者是不能忍受全麻的患者。對照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23~68歲,平均年齡(47.30±8.11)歲。觀察組:男20例,女14例;年齡24~70歲,平均年齡(47.52±8.1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對照組實施常規手術室護理。術前協助患者完成各項相關指標的檢查,加強疾病和手術相關方面的健康教育,解答患者及其家屬的疑惑;術前做好手術器械、搶救藥品的準備,并在術前30min檢查器械和儀器的運行狀態;術中護理人員積極主動地協助醫生完成手術;術后加強病房的環境護理,做好飲食指導和用藥指導,同時根據患者的情緒變化及時予以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的不良情志。1.2.2觀察組加強低體溫護理。在進行常規手術室護理期間加強低體溫護理:(1)心理干預:術前患者存在害怕、緊張等不良情緒會對手術效果產生影響,護理人員應加強護患溝通,將腹腔鏡直腸癌手術的相關知識和注意事項告知患者,減少患者的擔憂、害怕情緒,同時將主治醫生和相關護理人員介紹給患者,建立起良好的醫患、護患關系,幫助患者建立治療信心并提高配合度。(2)體表加溫:護理人員在術前測量患者的體溫,并實施包裹處理,佩戴好手套、袖套及腳套,減少患者身體的暴露面積和時間,同時嚴格控制手術室內的溫度,必要時可采用暖風機、電熱毯,通過合理的調整將患者的體溫控制在正常值范圍內。(3)輸入液體和灌洗液加溫:在直腸癌病灶切除后,需采用灌洗液進行沖洗,故此可將灌洗液加溫至38℃,防止出現低體溫;將靜脈輸入液體進行預熱,以36.5~37.0℃為宜,根據實際情況可選擇將靜脈輸液的液體放置在恒溫箱、加溫儀中。(4)二氧化碳氣腹的加溫:使用STORZ二氧化碳氣腹機進行加溫,直至與患者的體溫接近;同時嚴格控制患者的氣腹壓力,由經驗豐富的醫師主刀,縮短手術時間,避免發生低體溫、寒戰等情況。(5)消毒液加溫: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患者的切口需要消毒,以防止感染的發生,等體溫的消毒液可減小對患者生理功能的影響。(6)呼吸器加溫:針對使用呼吸器的患者,應對呼吸器進行加溫處理,防止降低患者的中心溫度。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1)對兩組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患者麻醉開始時、手術開始后30min、手術結束后的鼻咽溫度。均進行測量并比較。(2)統計兩組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患者的手術相關情況。(3)記錄術中兩組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患者寒戰發生情況。1.4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鼻咽溫度。觀察組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患者麻醉開始時的鼻咽溫度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開始后30min、手術結束后的鼻咽溫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手術相關情況。觀察組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患者的手術時間、腸道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2.3寒戰發生情況。觀察組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患者術中寒戰發生率為5.88%(2/34),對照組為35.29%(12/34),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995,P=0.003)。
3討論
全麻術后早期低體溫護理論文
術后低體溫是較大手術后的常見并發癥,特別是年老體弱的患者極易發生。手術創傷、失血、失液、內臟長時間暴露、沖洗液溫度較低、術中輸血、輸液,加之麻醉后肌肉松弛產熱減少、體溫調節中樞功能抑制等,均是術后低體溫的誘發因素。術后低體溫不僅使患者感到不舒適,而且使生命體征不同程度地偏離正常軌道,60%患者出現寒戰[1]。低體溫可使免疫功能降低,術后切口感染率增多[2]。又可導致凝血功能紊亂,循環系統外周阻力增加,易引起肺血管阻力增加,心動過速,心臟傳導阻滯[3]等。為了探討全麻術后早期的快速復溫方法,筆者對手術時間>2h的術后患者采取了復溫措施。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手術時間>2h的全麻患者90例,用隨機表法將其隨機分為常規組、觀察1組、觀察2組各30例。年齡最大84歲,最小36歲。其中胃癌根治術34例,子宮頸癌根治術23例,乳腺癌根治術16例,直腸癌根治術11例,結腸癌根治術6例。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詳見表1。
表1三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x±s)
注:三組間比較,P>0.05
1.2方法常規組30例,采用術后自然復溫,寒戰的患者可加蓋棉被。觀察1組患者采用熱水袋保暖,即在患者去手術室后2h,于原床鋪置80℃熱水袋2個,分別置床中上及中下1/3處的蓋被內,患者回房后將熱水袋用毛巾包裹置足底及輸液肢體下,直至患者體溫恢復正常。觀察2組在觀察1組的基礎上,患者回房后立即換上加溫液體靜滴。即在患者去手術室后根據醫囑常規準備待輸液體,將其置于40℃恒溫水浴箱內,患者回房后立即換上此液體。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加快輸液速度30min,以后根據體溫復升情況適當調節液速。如在30min內體溫仍在36℃以下,則將電子液體加溫儀置于輸液管上,使輸入的液體溫度在38℃左右,直至體溫恢復正常。
全麻的并發癥及處理探索
摘要:手術結束后全麻恢復期,由于藥物的殘余作用,以及手術的直接創傷和原有病理變化,容易發生各種并發癥,怎樣及時發現并處理尤為重要。因此,在全麻蘇醒室的工作須特別耐心細致和認真負責。本文探討500例全麻恢復期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及處理。
關鍵詞:全身麻醉蘇醒室并發癥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病人共500例,年齡82天-81歲,ASAⅠ-Ⅲ級,手術范圍包括普外、胸外、骨科、口腔、眼科和五官科的擇期手術,其中成人400例,小兒(年齡≤14歲)100例,氣管內插管病例428例,單純靜脈全麻72例。
1.2觀察指標:①呼吸并發癥:觀察呼吸型式和呼吸頻率,有無喉頭水腫及喉痙攣,連續監測脈搏及血氧飽和度,SPO2<90%為低氧血癥;②循環并發癥:低血壓、高血壓、心運過速和心動過緩;③蘇醒時間:是否存在蘇醒延遲;④惡心嘔吐;⑤寒顫、躁動等。
2結果
剖析全麻蘇醒病人并發癥及處理
摘要:手術結束后全麻恢復期,由于藥物的殘余作用,以及手術的直接創傷和原有病理變化,容易發生各種并發癥,怎樣及時發現并處理尤為重要。因此,在全麻蘇醒室的工作須特別耐心細致和認真負責。本文探討500例全麻恢復期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及處理。
關鍵詞:全身麻醉蘇醒室并發癥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病人共500例,年齡82天-81歲,ASAⅠ-Ⅲ級,手術范圍包括普外、胸外、骨科、口腔、眼科和五官科的擇期手術,其中成人400例,小兒(年齡≤14歲)100例,氣管內插管病例428例,單純靜脈全麻72例。
1.2觀察指標:①呼吸并發癥:觀察呼吸型式和呼吸頻率,有無喉頭水腫及喉痙攣,連續監測脈搏及血氧飽和度,SPO2<90%為低氧血癥;②循環并發癥:低血壓、高血壓、心運過速和心動過緩;③蘇醒時間:是否存在蘇醒延遲;④惡心嘔吐;⑤寒顫、躁動等。
2結果
境外水電工程瘧疾防控的必要性
摘要:瘧疾是一種傳染性疾病,目前在國內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國外輸入性風險依然存在。隨著我國水電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特別是到瘧疾疫區國家越來越頻繁,境外工程建設人員感染瘧疾的風險不斷增大。為有效防治瘧疾,結合國外水電工程建設項目特性和瘧疾特點,提出了瘧疾防控的主要措施和護理方法。
關鍵詞:水利水電工程項目;瘧疾;防控
瘧疾是人體感染瘧原蟲引起的寄生蟲病,其發病特征為周期性寒戰、高熱、出汗、頭痛、嘔吐伴脾大、貧血等。瘧原蟲主要是通過蚊蟲叮咬傳播。瘧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將對人體健康造成極大危害,甚至帶來生命危險。
1做好境外水電工程瘧疾防控的必要性
瘧疾病主要在全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一些水電企業在國際水利水電市場大展宏圖,人員感染瘧疾的風險也在不斷增大。1.1我國境外開發與承接的水電工程項目主要集中在經濟相對比較落后的國家和地區。水電項目是以防洪、水力發電、航運、生態供水等為主要功能的工程項目,西方發達國家開發比較早,目前已基本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工程體系,水電工程項目相對比較少。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水電工程項目的不斷開發和完善,特別是一些大型水電項目如三峽工程、葛洲壩、南水北調等工程項目的建設,培養了一大批技術過硬的水電建設隊伍。目前國內水利水電工程市場已逐漸飽和,大批中企紛紛走向境外開發水利水電工程市場[1]。由于我國水電企業有比較好的技術、資本和人力資源優勢,在國際市場有一定的競爭力,因此在境外一些地區承接、開發的項目也比較多。目前境外一些地區仍然為世界主要瘧疾高發區,我國承接、開發的國際水電項目地區與瘧疾疫區有著高度的重疊。1.2從事水電項目建設人員感染瘧疾的風險高。據資料統計,在境外我國投資或承建水電站項目的某些地區中,由于氣候環境比較適合瘧原蟲和按蚊的生存,當地人員患有瘧疾疾病比較常見,這為瘧疾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和醫療條件相對落后,又進一步加大了瘧疾防控和治療難度。1.3瘧疾防控難度相對比較大。水電工程項目建設在瘧疾防控方面難度較大主要在于:一是工程項目往往地處偏遠落后地區,醫療資源更加匱乏。二是工程建設環境蚊蟲相對較多,水電工程都是依山傍水而建,這些地方往往是蚊蟲容易孳生之地,水利建設者們要在這里開山劈路、勘探和現場設計施工等,難免不被蚊蟲叮咬。三是項目營地比較艱苦,工作宿營一般都是就地安置在叢山密林中,加之生活設施簡陋,如筆者所在營房都是木竹隔欄式房屋,蚊蟲可以自由便利的出入,瘧疾感染風險必然相伴而行,嚴重威脅著工程建設者們的身心健康。因此,做好國外水電工程項目的瘧疾病防控十分必要。
2瘧疾的危害性及基本表現特點
血小板獻血不良反應的分析與比較
血小板獻血分析論文近年來,隨著血細胞分離機在國內的推廣與使用,機采血小板使用量逐年上升,在臨床血小板應用中機采血小板占有絕大部分,機采血小板的捐獻與全血的捐獻相比,有其特殊性。就我血站對延邊地區2006年1月-2007年12月的無償獻血與機采血小板的獻血不良反應進行分析,并加以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觀察對象2006年1月-2007年12月延邊地區的無償獻血及捐獻血小板者。無償獻血總人數為19253人,其中獻全血者18258人,機采血小板995人次,獻全血者獻血反應總人數為53人,占獻血總數的0.29%;獻血小板者獻血反應7人,反應率為0.7%。獻血反應表現為獻血者在獻血過程或獻血后出現頭暈、面色蒼白、惡心嘔吐等現象,經過立即停止采血、頭低腳高位,心理安慰、穴位按摩等處理后都能很快恢復正常。
1.2方法獻血前體檢符合國家規定的《獻血者健康檢查標準》;用ACD-Ⅱ采血袋,按標準操作規程采集200ml、300ml或400ml全血,用CS3000血細胞分離機采血小板,由采血監護醫生觀察記錄獻血反應、問詢原因。
2結果
獻全血的獻血者獻血反應發生原因構成見表1;機采血小板獻血者獻血反應的發生與原因構成見表2。表1獻全血者獻血反應原因構成表2機采血小板獻血反應原因構成
探索肝內膽管擴張病例
關鍵詞:先天性肝內膽管擴張治愈病例中醫
先天性肝內膽管擴張癥(Caroli病)主要表現為肝內膽管囊樣擴張,病變嚴重者可出現腹痛、寒戰高燒、黃疸三聯征。從病機上看本病多為虛實夾雜,虛為元氣虛或是氣血虛;實則是濕熱壅盛或水濕潴留,或是邪侵少陽、樞機不利,所以治療上多以攻補兼施、和解樞機為主。據筆者經驗,不同的患者主癥各不相同,或以右上腹、右肩背痛為主,或以高燒為主,或以黃疸為主。而臨床表現不同則治法方藥各異,萬不可試圖以一方統治該癥。茲通過三則較為典型的病例試說明之。
1、以疼痛為主案
姜X,女,30歲,遼寧營口人,患先天性肝內膽管擴張癥4年,于2007年11月18日來診。
患者4年前因生氣引起“心口痛”,漸放射至右側肩背部,并伴嘔吐,注射杜冷丁后暫時緩解,后滴注青霉素7天,疼痛逐漸消失。此后每隔半月左右即發作一次,均以右上腹及右肩背痛為主,且伴嘔吐,持續5-7天方可緩解。
2007初于301醫院檢查,肝硬化、脾大(脾門厚71mm)、血小板減少(31)、白細胞減少(1.3)、建議肝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