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5 02:01: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好萊塢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全球化、好萊塢與民族電影
現代化的動力,在20世紀的最后20多年中,將中國別無選擇地推向了國際政治經濟文化舞臺,踉踉倉倉地卷入了以跨國公司、跨國市場的形成為基礎,以傳播和媒體科技的發展為助力的全球化過程中,盡管政府在維護社會結構和文化產業利益的雙重訴求下,對電影、電視以及大眾傳媒的信息資源的全球化流通一直采取比較謹慎的立場,但隨著中國在政治、經濟上融入一體化世界的程度增加,隨著中國與國際社會的聯系日益密切,也隨著國際國內各種沖擊和壓力的增大,中國的大眾傳媒業也逐漸被卷入了全球化的旋渦。然而,當全球化處在以強勢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優勢為主導力量的后殖民背景中時,好萊塢電影便成為了文化帝國主義大軍的一支生力之師,它用《泰坦尼克號》、《星球大戰前傳》等一顆又一顆重磅炸彈轟炸全球,幾乎將全世界變成了美國電影的超級市場,好萊塢不僅在獲得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吞噬著其他國家的本土電影工業,而且還因為其對美國式的時尚、風格、意識形態價值、文化理念的傳播而深刻地影響著其他國家的民族想象和文化認同,因而,以經濟、政治、文化力量為驅動的全球化過程往往不可避免地呈現一?"單向性",一種單向的"同質化"和"同步化",這一點,也越來越突出地表現在?美澄氳纈岸災泄撓跋熘小O勻?,噎h矯媯蚧纈拔幕墓惴毫魍?,甚至为磪察蕿懣w緣奈幕占涮峁┝吮塵?,但另噎h矯嬉捕暈じ鞲雒褡宓奈幕場⒈3侄嘣奈幕の逗退枷爰壑堤岢雋頌粽劍痹詰拿澆櫚酃饕迓⒍顯諞歡ǔ潭壬嫌跋熳盼幕目判?、丰富性壹s按叢旎盍Φ謀3幀U譴誘飧鲆庖逕纖擔致廴蚧塵爸械暮美澄胗脛泄褡宓纈氨憔哂辛艘庖濉?/P>
一
20世紀以來,伴隨美國政治、經濟力量的壯大,特別是媒介產業的迅速發展,好萊塢電影一直是世界電影工業體制中最引人注目的現象。中國從世紀初期就開始進口好萊塢電影,"國片"一直處在洋片的沖擊下,早在1946年11月,"中美商約"簽定以后,好萊塢電影當時的年進口量就多達了200多部,"米高梅"等八大電影公司還試圖利?"中美商約"壟斷中國各大城市的電影院業務,甚至提出要自由支配電影院線的營業方針并限制國產片的放映。好萊塢電影對中國電影市場的占領在1949年以后,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宣告結束,美國電影幾乎完全被拒之門外。
直到70年代末,好萊塢電影又重新逐漸進入中國。9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化的經濟交往和信息傳播的發展,世界越來越成為一個密切互動的網絡,全球化不僅作為一種背景而且也作為一種動力,交互作用于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而中國大陸電影則正處在這種全球化互動語境之中,再次面對好萊塢的挑戰。特別是從1994年開始,中國允許按照分帳發行方式進口外國"大片",美國電影更加直接和迅速地進入中國電影市場,盡管中國國產電影具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而且政府規定各電影院必須保證國產電影占有2/3以上的營業放映時間,但在90年代的最后幾年,10部左右的進口影片(其中多數為美國電影)、1/3以下的放映時間,在中國各大城市卻幾乎占有了電影票房的60%以上。1999年11月15日中美雙邊簽署了關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協議,根據協議"入世"后,每年將可能有20部美國電影進入中國市場,而且,與1946年相似的是,美國也提出要在中國建立自己的電影院線,好萊塢各大公司甚至已展開對中國電影市場的全面研究,有的還設立了"中國部",以進行更適合中國市場的調整。好萊塢已經對中國電影市場虎視眈眈。顯然,加入WTO以后,中國電影將面對美國電影更大規模的進入,這對于中國電影來說,既是政治權力問題,也是工業經濟問題,同時還是文化主權問題。許多人擔心,好萊塢電影所貫穿的美國式神話是否會在影響國族認同的同時創造一種美國情結,好萊塢電影那種個人英雄的敘事原型是否會解構民族發展的自我凝聚力,好萊塢電影那種奇觀化趨勢是否會壓抑人們對本土生存狀態的關懷和體驗,好萊塢電影那種消費主義的價值觀是否會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價值觀念產生負面的影響,好萊塢電影的藝術規則是否會完全替代中國敘述美學的傳統,好萊塢電影是否會徹底摧毀中國的民族電影工業,好萊塢電影是否會使中國電影喪失所有的本土意識和本土責任。應該說,在中國電影目前的情況下,所有這些威脅都是一種現實的存在。
好萊塢電影對于中國電影的威脅,來自于美國國家力量和"現代化"文化的強勢背景,也來自于百年來美國資本主義電影工業機制的經驗,還來自于其對國際電影文化消費市場的多年培育,當然也來自于它利用自己的優勢對于電影人才、資金、技術的廣泛吸納和融合。面對這種威脅,中國政府采取了種種行政措施來支持國產影片的生產和流通并限制和控制進口電影的數量和傳播,并采用制作、發行、放映業的體制變革和走大型化集團化的方式來與外來電影抗衡,而與此同時,中國的許多電影人則試圖在中國意識形態的有限空間中通過電影文化的選擇來尋找本土電影的生存道路:或者,通過國際化策略擴展電影的生存空間,如張藝謀、陳凱歌的電影;或者通過本土的產業化運作,制作消費娛樂電影,如馮小剛的"賀歲片";或者,通過對本土文化和民族生存現實的關照來提供一種本土人文關懷,突出好萊塢重圍,在全球化進程中保持民族的視野,如黃健新的城市影片。……顯然,正如中國電影藝術家協會主辦的重要學術刊物《電影藝術》2000年第二期的首欄標題一樣,"面對WTO增強中國電影的競爭力"已經成為當前中國電影面臨的現實考驗。
二
后經典好萊塢影片解析
新好萊塢,即后經典好萊塢影片的集中反應與定義,它的歷史背景是20世紀40年代始,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60年代,美蘇英以雅爾塔協議瓜分世界后,美國的實力和勢力空前強大,在美國積極向全世界輸出軍事、政治文化甚至戰爭的同時,好萊塢也完成了它自身的巨大變革,成為美國全球戰略、霸主戰略———文化帝國主義的急先鋒。比起政治殘酷的顏色革命和戰爭的血肉橫飛,文化帝國主義擁有更多的隱蔽性,溫和的侵略性,和軟攻擊力,但它的傷害力卻是致命的,特別是當它披上了貌似道德和合法的外衣后,普通人就更難以在娛樂和意識形態方面予以區分、辨別和取舍———從歐亞到非洲的顏色革命就是美國文化帝國主義結出的累累碩果。后經典好萊塢影片集中展現了文化帝國主義的功能、及特征。在解讀影片之前,我們有必要對文化帝國主義的本質及后經典影片中的文化帝國主義的主流價值予以闡釋。
一、文化帝國主義的本質
文化帝國主義是分娩于帝國主義的魔胎,二戰后,隨著全世界反帝反殖民運動的興起,帝國主義開始將赤裸的軍事侵略轉化為對經濟和文化的控制。所以帝國主義不僅是對政治和經濟的統治,也是對文化的統治。由此文化帝國主義概念應時而生,出現于60年代的學術界。著名學者赫伯特•席勒認為,二戰后新興的民族國家雖然在政治上擺脫了殖民統治,但在文化與經濟方面依然受到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支配。席勒指出,文化帝國主義是指以核心勢力極其價值作為世界系統的中心,并迫使其他國家、組織、社會制度服從于核心勢力價值系統的過程。席勒的文化帝國主義理論是以媒介為中心,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探討國際文化生產與流通的不平等結構。布熱津斯基,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顧問,他的言論赤裸裸地證明了席勒的論證:削弱固有民族國家之主權,強化美國的文化,使之成為所有國家的榜樣,進而植入美國意識和文化,這是維持美國霸權的最佳策略。時間和全球的發展都已證明,美國依托強大的經濟和科技實力,對第三世界進行了有效的文化滲透。在既輸出物質產品同時,也輸出大量的精神文化產品和社會政治價值觀念。帝國主義文化披著全球化的面紗蒙蔽了善良的人們,甚至自認為聰睿的學者也愿意用全球化證明他們的睿智,而甘當帝國主義文化的喉舌。在當前的中國這一點尤其顯的殘酷。庫蘭德智囊公司是對美國政府決策很有影響力的智囊,它曾建議政府:對華戰略首要的就是西化中國,進而分化中國,使美國意識替代中國意識,最終解除中國對美國的對抗。另外,美國中央情報局總結出了對付中國的《十條誡令》:美國應盡一切可能,做好宣傳鼓動工作,包括電影……只要他們接受、喜好我們的衣、食、住、行、教育和娛樂的方式,就已經接近成功……只要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斷地說同樣的話,他們的人民就一定會相信我們說的是真理。由此,文化帝國主義不僅存在而且以無孔不入、不易察覺的、煮青蛙式的方式侵蝕民族國家的民眾和文化。本文將從美國文化帝國主義通過后經典好萊塢電影宣揚和普及美國的主流文化價值觀和制度習俗,以實現、鞏固和深化美國的霸權利益方面予以分析。
二、后經典好萊塢電影與美國的核心價值
自從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以來“新好萊塢”這個術語廣泛地應用于美國的電影制造業。新好萊塢所代指的后經典影片表現了一種“新現實主義”,這種“新現實主義”展現了好萊塢政治的自由化。好萊塢出口機構自命為微型的國務院(美國的外交部),其產品、手段與政府的意識形態極其相似。將美國意識、政策及生活方式普及到世界各地,是他們的使命。美國電影制片人兼導演達利爾•柴納爾稱好萊塢電影是磁帶盒里的大使。直言不諱地說好萊塢影片是對社會主義國家最有力的摧毀方式。美國??怂构镜乃蛊ち_斯•斯庫拉斯認為,沒有哪一種方式能比電影所發揮的作用更大,曾要求《豐富多彩》里的演員需承擔“精神傳教士”的責任和民主、自由的傳道義務。庫拉斯這里所指的“自由”就是美國“自由”“民主”的生活,也即是美國的主流文化價值。在美國占主導的文化是白人的文化傳統,也即“WASP”文化(WhiteAnglo-SaxonProtestantCulture,盎格魯———撒克遜白人的新教文化)。美國的主流文化其實就是基督教、資本主義和民主的特別混合物。后經典好萊塢電影利用它宣揚的普世主義、“天定命運”、白人至上和個人主義的美國主流文化,取得了觀眾的認同,使之變身為美國文化控制、滲透、侵略的先鋒勢力。好萊塢宣揚的普世文化繼承于歐洲普世文化,又有美國的發展,是美國歷史和歐洲的宗教改革共同氤氳的產物。美國的普世主義文化確信人類具有一個普遍意義的本體,一個超時空的、先驗的、一元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價值體系,而這個普遍價值體系的中心就是美國。美國“天定命運”的文化觀念起源于北美殖民地時期的清教主義傳統。當時從歐洲到北美尋求新生活的清教徒們認為他們就是基督教義里所說的“上帝的選民”。這種源于基督教義的思想從一開始就深深地影響著北美殖民地的人們。新中國成立后,美國人自始至終認為他們對人類的發展和命運承擔著一種特殊的使命,負有拯救世界于苦難的責任。后來,《獨立宣言》標榜出一些不言而喻的真理———人生而平等,上帝賦予我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自由權、生命權及獲得幸福的權利。美國人認為個人自由就是目的,社會只是達到個人目的的手段。此外,美國文化弘揚通過自我奮斗取得對他人的超越,對國家及社會之于個人的任何干預都予以反對。簡言之,個人主義,就是我的一切由我個人負責。這些便是美國立國的核心思想。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美國白人固有的優越性正是在把文明帶給尚處于“愚昧”狀態下的北美印第安人時,對印第安人的驅逐和殺戮中形成的,美國所謂的人人平等、不可剝奪的權利、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僅僅是對美國白人而言,在和美國利益發生沖突時,印第安人和其他“劣等”民族甚至歐洲都不在其列。由此看出,好萊塢文化具有激勵美國勇于奮爭的精神,同時又無視其他國家的利益,使美國成為私欲膨脹的肆意踐踏、侵略他國的工具。
三、好萊塢后經典影片
小議全球好萊塢與民族影視詳細
現代化的動力,在20世紀的最后20多年中,將中國別無選擇地推向了國際政治經濟文化舞臺,踉踉倉倉地卷入了以跨國公司、跨國市場的形成為基礎,以傳播和媒體科技的發展為助力的全球化過程中,盡管政府在維護社會結構和文化產業利益的雙重訴求下,對電影、電視以及大眾傳媒的信息資源的全球化流通一直采取比較謹慎的立場,但隨著中國在政治、經濟上融入一體化世界的程度增加,隨著中國與國際社會的聯系日益密切,也隨著國際國內各種沖擊和壓力的增大,中國的大眾傳媒業也逐漸被卷入了全球化的旋渦。然而,當全球化處在以強勢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優勢為主導力量的后殖民背景中時,好萊塢電影便成為了文化帝國主義大軍的一支生力之師,它用《泰坦尼克號》、《星球大戰前傳》等一顆又一顆重磅炸彈轟炸全球,幾乎將全世界變成了美國電影的超級市場,好萊塢不僅在獲得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吞噬著其他國家的本土電影工業,而且還因為其對美國式的時尚、風格、意識形態價值、文化理念的傳播而深刻地影響著其他國家的民族想象和文化認同,因而,以經濟、政治、文化力量為驅動的全球化過程往往不可避免地呈現一?"單向性",一種單向的"同質化"和"同步化",
一、20世紀以來,伴隨美國政治、經濟力量的壯大,特別是媒介產業的迅速發展,好萊塢電影一直是世界電影工業體制中最引人注目的現象。
中國從世紀初期就開始進口好萊塢電影,"國片"一直處在洋片的沖擊下,早在1946年11月,"中美商約"簽定以后,好萊塢電影當時的年進口量就多達了200多部,"米高梅"等八大電影公司還試圖利?"中美商約"壟斷中國各大城市的電影院業務,甚至提出要自由支配電影院線的營業方針并限制國產片的放映。好萊塢電影對中國電影市場的占領在1949年以后,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宣告結束,美國電影幾乎完全被拒之門外。
直到70年代末,好萊塢電影又重新逐漸進入中國。9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化的經濟交往和信息傳播的發展,世界越來越成為一個密切互動的網絡,全球化不僅作為一種背景而且也作為一種動力,交互作用于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而中國大陸電影則正處在這種全球化互動語境之中,再次面對好萊塢的挑戰。特別是從1994年開始,中國允許按照分帳發行方式進口外國"大片",美國電影更加直接和迅速地進入中國電影市場,盡管中國國產電影具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而且政府規定各電影院必須保證國產電影占有2/3以上的營業放映時間,但在90年代的最后幾年,10部左右的進口影片(其中多數為美國電影)、1/3以下的放映時間,在中國各大城市卻幾乎占有了電影票房的60%以上。1999年11月15日中美雙邊簽署了關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協議,根據協議"入世"后,每年將可能有20部美國電影進入中國市場,而且,與1946年相似的是,美國也提出要在中國建立自己的電影院線,好萊塢各大公司甚至已展開對中國電影市場的全面研究,有的還設立了"中國部",以進行更適合中國市場的調整。好萊塢已經對中國電影市場虎視眈眈。顯然,加入WTO以后,中國電影將面對美國電影更大規模的進入,這對于中國電影來說,既是政治權力問題,也是工業經濟問題,同時還是文化主權問題。許多人擔心,好萊塢電影所貫穿的美國式神話是否會在影響國族認同的同時創造一種美國情結,好萊塢電影那種個人英雄的敘事原型是否會解構民族發展的自我凝聚力,好萊塢電影那種奇觀化趨勢是否會壓抑人們對本土生存狀態的關懷和體驗,好萊塢電影那種消費主義的價值觀是否會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價值觀念產生負面的影響,好萊塢電影的藝術規則是否會完全替代中國敘述美學的傳統,好萊塢電影是否會徹底摧毀中國的民族電影工業,好萊塢電影是否會使中國電影喪失所有的本土意識和本土責任。應該說,在中國電影目前的情況下,所有這些威脅都是一種現實的存在。
好萊塢電影對于中國電影的威脅,來自于美國國家力量和"現代化"文化的強勢背景,也來自于百年來美國資本主義電影工業機制的經驗,還來自于其對國際電影文化消費市場的多年培育,當然也來自于它利用自己的優勢對于電影人才、資金、技術的廣泛吸納和融合。面對這種威脅,中國政府采取了種種行政措施來支持國產影片的生產和流通并限制和控制進口電影的數量和傳播,并采用制作、發行、放映業的體制變革和走大型化集團化的方式來與外來電影抗衡,而與此同時,中國的許多電影人則試圖在中國意識形態的有限空間中通過電影文化的選擇來尋找本土電影的生存道路:或者,通過國際化策略擴展電影的生存空間,如張藝謀、陳凱歌的電影;或者通過本土的產業化運作,制作消費娛樂電影,如馮小剛的"賀歲片";或者,通過對本土文化和民族生存現實的關照來提供一種本土人文關懷,突出好萊塢重圍,在全球化進程中保持民族的視野,如黃健新的城市影片?!@然,正如中國電影藝術家協會主辦的重要學術刊物《電影藝術》2000年第二期的首欄標題一樣,"面對WTO增強中國電影的競爭力"已經成為當前中國電影面臨的現實考驗。
二、當前世界這種被稱為"后殖民"圖景的不平衡互動性帶來了"第三世界"國家在全球化狀態中的一種普遍的民族情結:走向世界。
全球化、好萊塢與民族電影
現代化的動力,在20世紀的最后20多年中,將中國別無選擇地推向了國際政治經濟文化舞臺,踉踉倉倉地卷入了以跨國公司、跨國市場的形成為基礎,以傳播和媒體科技的發展為助力的全球化過程中,盡管政府在維護社會結構和文化產業利益的雙重訴求下,對電影、電視以及大眾傳媒的信息資源的全球化流通一直采取比較謹慎的立場,但隨著中國在政治、經濟上融入一體化世界的程度增加,隨著中國與國際社會的聯系日益密切,也隨著國際國內各種沖擊和壓力的增大,中國的大眾傳媒業也逐漸被卷入了全球化的旋渦。然而,當全球化處在以強勢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優勢為主導力量的后殖民背景中時,好萊塢電影便成為了文化帝國主義大軍的一支生力之師,它用《泰坦尼克號》、《星球大戰前傳》等一顆又一顆重磅炸彈轟炸全球,幾乎將全世界變成了美國電影的超級市場,好萊塢不僅在獲得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吞噬著其他國家的本土電影工業,而且還因為其對美國式的時尚、風格、意識形態價值、文化理念的傳播而深刻地影響著其他國家的民族想象和文化認同,因而,以經濟、政治、文化力量為驅動的全球化過程往往不可避免地呈現一?"單向性",一種單向的"同質化"和"同步化",這一點,也越來越突出地表現在?美澄氳纈岸災泄撓跋熘小O勻?,噎h矯媯蚧纈拔幕墓惴毫魍?,甚至为磪察蕿懣w緣奈幕占涮峁┝吮塵埃硪環矯嬉捕暈じ鞲雒褡宓奈幕場⒈3侄嘣奈幕の逗退枷爰壑堤岢雋頌粽劍痹詰拿澆櫚酃饕迓⒍顯諞歡ǔ潭壬嫌跋熳盼幕目判浴⒎岣恍砸約按叢旎盍Φ謀3幀U譴誘飧鲆庖逕纖擔致廴蚧塵爸械暮美澄胗脛泄褡宓纈氨憔哂辛艘庖濉?/P>
一
20世紀以來,伴隨美國政治、經濟力量的壯大,特別是媒介產業的迅速發展,好萊塢電影一直是世界電影工業體制中最引人注目的現象。中國從世紀初期就開始進口好萊塢電影,"國片"一直處在洋片的沖擊下,早在1946年11月,"中美商約"簽定以后,好萊塢電影當時的年進口量就多達了200多部,"米高梅"等八大電影公司還試圖利?"中美商約"壟斷中國各大城市的電影院業務,甚至提出要自由支配電影院線的營業方針并限制國產片的放映。好萊塢電影對中國電影市場的占領在1949年以后,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宣告結束,美國電影幾乎完全被拒之門外。
直到70年代末,好萊塢電影又重新逐漸進入中國。9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化的經濟交往和信息傳播的發展,世界越來越成為一個密切互動的網絡,全球化不僅作為一種背景而且也作為一種動力,交互作用于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而中國大陸電影則正處在這種全球化互動語境之中,再次面對好萊塢的挑戰。特別是從1994年開始,中國允許按照分帳發行方式進口外國"大片",美國電影更加直接和迅速地進入中國電影市場,盡管中國國產電影具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而且政府規定各電影院必須保證國產電影占有2/3以上的營業放映時間,但在90年代的最后幾年,10部左右的進口影片(其中多數為美國電影)、1/3以下的放映時間,在中國各大城市卻幾乎占有了電影票房的60%以上。1999年11月15日中美雙邊簽署了關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協議,根據協議"入世"后,每年將可能有20部美國電影進入中國市場,而且,與1946年相似的是,美國也提出要在中國建立自己的電影院線,好萊塢各大公司甚至已展開對中國電影市場的全面研究,有的還設立了"中國部",以進行更適合中國市場的調整。好萊塢已經對中國電影市場虎視眈眈。顯然,加入WTO以后,中國電影將面對美國電影更大規模的進入,這對于中國電影來說,既是政治權力問題,也是工業經濟問題,同時還是文化主權問題。許多人擔心,好萊塢電影所貫穿的美國式神話是否會在影響國族認同的同時創造一種美國情結,好萊塢電影那種個人英雄的敘事原型是否會解構民族發展的自我凝聚力,好萊塢電影那種奇觀化趨勢是否會壓抑人們對本土生存狀態的關懷和體驗,好萊塢電影那種消費主義的價值觀是否會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價值觀念產生負面的影響,好萊塢電影的藝術規則是否會完全替代中國敘述美學的傳統,好萊塢電影是否會徹底摧毀中國的民族電影工業,好萊塢電影是否會使中國電影喪失所有的本土意識和本土責任。應該說,在中國電影目前的情況下,所有這些威脅都是一種現實的存在。
好萊塢電影對于中國電影的威脅,來自于美國國家力量和"現代化"文化的強勢背景,也來自于百年來美國資本主義電影工業機制的經驗,還來自于其對國際電影文化消費市場的多年培育,當然也來自于它利用自己的優勢對于電影人才、資金、技術的廣泛吸納和融合。面對這種威脅,中國政府采取了種種行政措施來支持國產影片的生產和流通并限制和控制進口電影的數量和傳播,并采用制作、發行、放映業的體制變革和走大型化集團化的方式來與外來電影抗衡,而與此同時,中國的許多電影人則試圖在中國意識形態的有限空間中通過電影文化的選擇來尋找本土電影的生存道路:或者,通過國際化策略擴展電影的生存空間,如張藝謀、陳凱歌的電影;或者通過本土的產業化運作,制作消費娛樂電影,如馮小剛的"賀歲片";或者,通過對本土文化和民族生存現實的關照來提供一種本土人文關懷,突出好萊塢重圍,在全球化進程中保持民族的視野,如黃健新的城市影片?!@然,正如中國電影藝術家協會主辦的重要學術刊物《電影藝術》2000年第二期的首欄標題一樣,"面對WTO增強中國電影的競爭力"已經成為當前中國電影面臨的現實考驗。
二
好萊塢電影對國內電影的制約
好萊塢電影以強大的經濟實力、先進的科學技術、工業化的制作、流水線式的生產、明星化策略、成熟的市場運營機制,壟斷了其國內電影市場,同時迅速向海外市場擴展。中國作為最大的電影消費市場,自然是好萊塢的首選目標。《亡命天涯》作為好萊塢首部打入中國電影市場的作品,給中國觀眾提供了新的視覺盛宴,也為好萊塢片商帶來豐厚的市場收益。電影市場的繁榮讓國內電影人感到歡喜,同時感到憂慮,好萊塢大片的涌入,占據了很大的市場份額,極大沖擊了國產電影,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國產電影的發展。為了抵制好萊塢大片,電影創作者開始學習、思考、借鑒好萊塢電影的成功經驗,探索國產大片的發展之路。
2002年,《英雄》以大投資、大營銷、大明星的制作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開創了國產大片的創作先河,成功探索了大片創作之路。之后,一大批國產大片陸續進入市場,提高了國產片的市場占有率。對好萊塢電影模式的學習、借鑒推動了國產電影的發展,繁榮了國內電影市場,這是值得肯定的,但背后的問題更值得關注,人們不禁會問,好萊塢電影到底給中國電影帶來了什么?好萊塢電影的突出特點是大投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大制作,前期拍攝過程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制造景觀;后期剪輯階段,通過數字技術制造奇觀、特效。大明星,明星的加盟提高了影片的知名度,保證了較高的票房收入。大營銷,影片的宣傳營銷是電影取得票房成功的關鍵。影片公映前,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媒體炒作、大投資伴隨著較高影片藝術水準、成熟的市場運營機制和完整的產業鏈條,保證前期可觀的票房收益和后期相關衍生品市場的持續收益。美國電影有巨大的本土市場作為支撐,從而為單片提供了更好的成本回收基礎。由此,美國電影企業可以投入相對較高的成本,造就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從而形成其巨大的國際比較優勢。與此同時,由于電影“共同消費”特性的存在,這些高成本大片便可以低價向國際市場傾銷,其他國家電影難以與其競爭。①
好萊塢電影大投資制作模式,保證了較高的票房收益,提高了市場占有率,同時提高了電影制作的門檻,使其占據壟斷地位。這種模式對中國電影的影響是深遠的。一方面,阻礙了國產電影多元化、產業化和健康發展。前期的投資不斷增加,為了吸引觀眾啟用高片酬的電影明星,增加了制作成本,提高了投資風險,使發片方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為了確保票房收益,不得不對影片進行商業化的包裝、炒作。這種商業化的制作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影片的藝術質量,同時提高了創作門檻,使一些中小投資者望而卻步,而大的制作企業以雄厚的經濟實力壟斷電影市場。另一方面,抑制了電影消費市場的發展。大投資帶來巨大的市場風險,為了降低投資風險,片方將風險轉嫁給消費者,即通過提高的電影票價,來確保票房收益。這種風險轉嫁無異于竭澤而漁。目前,電影票價一般是普通職員一天工資的三分之二,如此高的票價,大大超出了觀眾的消費能力,嚴重抑制了其消費欲望。另外,新的娛樂方式不斷出現,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這就使不同娛樂媒體間的競爭更加激烈,而高票價無疑是將電影觀眾拱手讓給競爭對手。這對電影市場的繁榮發展極其不利,反過來也影響了電影自身的發展。
1注重影片的質量
提升影片的質量是國產電影走品牌化之路的必然選擇,也是國產電影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科技、文化水平相比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電影產業的發展。面對這種形勢,國產電影要贏得觀眾、占領市場,就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努力提高影片的藝術質量。盡管“營銷大于產品”的觀念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一些藝術質量一般的電影通過大量的宣傳營銷,取得了很好的票房,但是這種個別現象在市場的洪流中很快被淹沒,難以真正獲得市場的青睞。影片的良好質量才是贏得市場的決定因素?!耙獔猿忠匀藶楸荆N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注重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繁榮文化創造,謳歌時代和人民。要樹立精品意識,提高創作質量,努力生產出具有國家水準、民族風格、中國氣派、時代特色的傳世之作,把更多的精神食糧奉獻給社會,奉獻給人民,使文化藝術的百花園更加絢麗多彩。”②
2突出民族特色
中國文化在好萊塢電影的價值表達
摘要:作為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的東方古國,中國所獨具的傳統人文氣息吸引著世界的目光。盡管東西方文化始終保持交流,但大洋彼岸的西方人仍然對中國傳統歷史文化充滿好奇。地區、民族、宗教、歷史等差異使中國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中國元素在好萊塢電影中已不僅僅是一種東方主義符號的傳播,更重要的是具有著塑造新時代國家形象、傳揚民族精神的深刻內涵。
關鍵詞:本土文化;中國元素;好萊塢
電影面具有經久不衰的影響力。1993年,由美籍華人王穎導演、迪尼斯出品的《喜福會》成功上映,自此,好萊塢拓寬了中國市場,不僅改編中國經典名著、翻拍中國故事,更是深入探討中國傳統文化并進行大膽創新,相繼推出了《黃石的孩子》《木乃伊》《面紗》《雪花秘扇》等十幾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影片。二十一世紀后,中國電影工業以迅猛之勢在國際文化領域中占據一席之地,伴隨豐厚利潤的商業影視產業的發展,中國電影市場吸引著世界各國尤其是好萊塢制作公司的目光。中國元素作為一種符號化產物,不僅僅代表了一種物質元素,同時也代表了相應的文化精神,兼具外部表層造型展示與內部深層文化內涵。
一、中國傳統民族形象的對外呈現
電影作為綜合性影像文本,通過傳遞影像文本中的視覺符號、聲畫信息等在現實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接受者,同時,其在精神、文化、信仰等多方面具有經久不衰的影響力。自中世紀末期,各國的來華傳教士把中國看作是一個神秘的國度。威尼斯人馬可•波羅所著的《游記》、魯布魯克所著的《蒙古紀行》、柏朗嘉賓所著的《蒙古史》等,都將中國在物質上的富庶和科技上的先進思想傳達給西方人。由明朝時期的傳教士利瑪竇撰編寫的《中國札記》,曾啟發了歐洲皇室貴族模仿中國習俗,由此,在中國傳統文化備受追捧的同時也使我們的民族形象被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由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導演的《末代皇帝》通過講述溥儀的人生歷程,以一種充滿人性關懷的獨特視角揭示了清王朝前后60年間的興衰與落幕。影片將大量的影像篇幅對準了清王朝的宮廷生活,飽滿的影像色彩、細膩的光線運用、獨具深意的影調刻畫充分展現了這座神秘且古老的清朝皇宮。在滿洲皇宮的加冕儀式上,陰暗燈光斜斜地打在皇帝溥儀的身上,行禮的大臣們身處陰影,無疑暗示著此時此刻這位在接受朝臣頂禮相拜的著名皇帝,不過是一個掌握著搖搖欲墜的腐朽皇權的傀儡人偶,他生活的這座外在光鮮奢華的皇城,內里卻早已悄悄衰敗。影片在聲音運用上也力求烘托清王朝的異域色彩。在影片中溥儀用餐時,背景音樂是蘇聰所作的《lunch》,琵琶、古箏、揚琴交錯進行,沉靜而憂傷,所傳遞的濃郁古典風韻給人以典雅、沉寂、神秘之感,烘托出儀式般的皇家式飲食過程。在美國,電影被認為是“一種簡單純粹的商業活動,以追求利潤為首要條件”。票房收入和市場份額是電影的命脈。從誕生之日起,好萊塢就有了市場和娛樂觀眾的意識,如環球公司的宗旨就是“為字宙提供普遍的娛樂”。既然好萊塢試圖進軍中國電影界,那么它就必須努力找出與中國觀眾趣味相符的興趣點。對于西方人來說,中國皇宮作為最完整的東方歷史古跡,一直散發著獨特的光芒,講述在這里發生的故事,無疑是最具吸引力的挑戰。
二、中國歷史文明的有效傳達
好萊塢電影中國元素呈現與反思
摘要:當下的好萊塢之所以如此青睞中國,不僅僅是因為中國強大的經濟地位、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更重要的是中國電影市場已占據好萊塢電影海外市場的重大席位。從跨文化視角全面解讀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元素,能夠為我國本土電影的發展提供啟示。立足本土,開拓創新,是當代我國電影行業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電影;好萊塢;中國元素;呈現
好萊塢電影以其獨特的構思與美國敘事方式,加之以精準制作技術,一直以來都是世界電影的典型代表。中國是美國電影最大的海外市場,中國元素無疑是好萊塢擴大中國市場的一條捷徑。通過在電影中引入中國元素,與中國觀眾建立起文化認同,進而吸引觀眾、增加票房,這是一種精心設計的商業營銷策略。
一、中國元素的呈現
(一)數量漸增的中國面孔。20世紀末,以成龍、李連杰和楊紫瓊等人為代表的華人影星,以完美的演技與東方特質進入了好萊塢電影市場,成為炙手可熱的國際著名影星,但數量較少。進入新世紀以來,好萊塢電影將更多目光投放在了東方文化中,他們善于利用中國影星的影響與地位,加深好萊塢電影對中國市場的影響,鞏俐、章子怡、劉亦菲等一系列明星大規模涌入好萊塢殿堂,以優異的成績與不俗的演技將東方演員的特質帶入了國際電影中,對國外受眾解讀東方文化起到了關鍵作用。不僅如此,好萊塢近年來也不斷補充新鮮血液,從制片到動作設計,從服裝到音效,都有了更多華人團隊的加入,如袁和平、張藝謀等。中國面孔的加入一方面豐富了好萊塢電影資源,為全新、另類的電影表現方式提供了新鮮血液,同時也為好萊塢電影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充足動力;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與受眾消費能力的提升,中國面孔往往帶有極強的本土受眾號召力,這也是好萊塢電影打開與擴張中國電影市場的重要舉措之一。(二)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隨著國力的不斷強盛與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中國成為好萊塢電影資源炙手可熱的素材地?!豆Ψ蛐茇垺贰痘咎m》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以《功夫熊貓》為例,影片的主要構成幾乎全部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從中國功夫到中國茶道文化,甚至是中國傳統工藝品與文房四寶等細節都有著真實再現。而《花木蘭》則以中國古代民間傳說為藍本,以女主人公的善良、勇敢、堅韌不拔的品質量身定制了具體的電影腳本,并在國際市場中一一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為何越來越受到好萊塢電影的關注?第一,中國作為文明古國,五千年的文化底蘊造就了文化現象與文化標志,這與現今的好萊塢電影表意系統高度契合。除此之外,中國文化的特質與意境不同,往往賦予了不同電影的不同表現需求,以緊扣電影主題。第二,中國豐富的文化元素在好萊塢電影中的體現已經逐漸摒棄了早期曲解、丑化中國形象的階段,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電影市場的巨大誘惑力迫使好萊塢電影主動尋求中國元素的代表,以拉近與中國消費者的距離,保證好萊塢電影的高度與廣度。(三)優美的自然景觀資源。中國文化既內化在具體的文化標志上,帶有濃厚的人文情懷,又外化在具體的景觀資源中,并附有特定的價值內涵。好萊塢電影對中國元素的汲取除了表現在內在文化標志上,也大量直觀體現在外化的景觀資源中,如好萊塢影片《碟中諜》利用大量鏡頭直觀全面地展現中國的東方明珠塔。近年來我國發展迅速,市場的包容性愈發明顯,大量好萊塢電影中的重要場景都有中國景觀的體現,如《阿凡達》中的潘多拉星球源自中國黃山,《變形金剛4》在重慶武隆取景等。這些熱門電影對中國景觀的選擇主要是因為中國元素的高度吸引力。從跨文化視角來看,元素象征著文化,而文化又是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中國景觀元素的利用不僅表達出了中國元素的豐富性與適應性,促進了好萊塢電影發展,同時也表明國際電影發展的趨勢,即全球視角下的文化元素發掘與創新。無論是《不可能的任務3》展現出的上海還是《面紗》刻畫的黃姚古鎮,抑或是《木乃伊3》表現出的茫茫大漠,大量好萊塢電影的重要場景往往會選擇東方特殊的景觀或人文風貌去吸引受眾,以符合受眾的審美心理。當然,好萊塢的電影選擇在中國取景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節約制作成本,發展中國家無論人力資源成本還是消費成本,都遠低于發達國家,這是其內在制作規律,也是值得我國電影學習的方面。
二、好萊塢電影中國元素的運用對我國電影的啟示
詮釋好萊塢電影的價值與經典魅力
有人說,一部世界電影史就是好萊塢對全球電影市場的征服史。也有人說,一部世界電影史就是一部反好萊塢電影的歷史。關于好萊塢電影在世界電影歷史長河中扮演角色的討論從未停止,可謂是眾說紛紜。但至少有一點誰都無法否認———世界電影離不開好萊塢。然而說到好萊塢,就不得不提及它的黃金時代———經典好萊塢時期。這一時期大約從1930年經濟大蕭條開始,到1960年冷戰初期結束,其間跨越了二戰和戰后幾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在經濟上,經典好萊塢時期經歷了從電影專利公司到大制片廠制度的確立過程。在藝術上,它確立了所有類型片的模式。
這一時期誕生了大批人們至今還耳熟能詳的影片,比如《亂世佳人》、《公民凱恩》等都成為幾代人心目中揮之不去的經典。時勢造英雄,經典好萊塢時期在構建電影帝國的同時,也成就了幾大盆滿缽溢的電影公司和諸多風光無限的名演員、大導演。經典好萊塢時期創造出的輝煌幾乎不可復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催生了這段電影發展的黃金時代呢?我們不妨來看看黃金時代出現的時間,如前所言,這一時期大約從1930年開始,而這個時間恰好是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的開端。在美國,每當在經濟不景氣時,口紅的銷量反而會直線上升。這就是所謂的“口紅效應”,也叫“低價產品偏愛趨勢”。在美國,人們認為口紅是一種比較廉價的消費品,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人們仍然會有強烈的消費欲望,所以會轉而購買比較廉價的商品??诩t作為一種“廉價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對消費者起到一種“安慰”的作用,尤其是當柔軟、潤澤的口紅接觸嘴唇的那一刻。同樣,電影消費也并不算高,相對而言也屬于廉價消費的范疇。
最重要的是,如果說化妝品可以安慰女人,那么電影幾乎能夠給所有生活在蕭條年代的人們一個讓心靈避難的空間。賞心悅目的俊男美女、戲劇性的情節、大團圓的結局,這些深深印刻著好萊塢特色的元素無一不把觀眾帶入了一個超脫于現實的夢幻世界里。每個人都向往美好,哪怕是夢境中的美好。而好萊塢電影就像是為觀眾打造了一個美好的夢幻王國,讓他們暫時忘記現實的殘酷。這個夢境中無不顯示著對愛、對自由、對真理的追求,這正是那個時代的人們所缺少的、又恰恰是最想要的。于是人們花著手上的一點“閑錢”趨之若鶩般涌進電影院去尋找他們在現實世界中求而不得東西———電影市場的需求大門打開了。除了需求和市場,刺激一個產業高速發展的因素還有商品的供給及其品質,電影產業也不例外。1927年10月6日,由華納兄弟公司拍攝并上映的一部音樂故事片《爵士歌手》,標志著有聲電影的誕生———美國人率先把聲音帶入了電影?!毒羰扛枋帧方o華納兄弟公司帶來豐厚利潤的同時,也開啟了里程碑式的有聲電影時代。再加上華爾街的大財團的投資,資金日益雄厚、產量可觀,電影進一步納入了經濟機制,成為謀取利潤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謂的商業化運作。此外,高度精細的分工、制片人制度、明星制度的確立更加使得電影作為一個產業邁入了日益成熟、完善的機制。
搭著這班天時地利人和的順風車,好萊塢電影大踏步地向黃金時代邁進。在一部部佳作誕生的同時,也逐步形成了類型電影的創作模式。所謂的“類型電影”,就是由不同的題材或技巧所形成的不同的影片范式,分為西部片、喜劇片、強盜片、恐怖片、歌舞片和戰爭片等電影類型。由喬治•西德尼導演的好萊塢經典影片《出水芙蓉》是有機地融合了歌曲、舞蹈、花樣游泳等形式并極具觀賞性的經典歌舞電影中的一個典型。影片主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流行音樂的作曲家史蒂夫在加州愛上了美麗多情的大學游泳課老師卡洛琳,二人準備結婚,但遭到了唱片公司主管喬治的反對。經歷種種艱辛后,史蒂夫沒辦法只好完成“水上盛典”,并要求喬治找卡羅琳來擔綱主演。最后卡洛琳與史蒂夫消除誤會,重歸于好,“水上盛典”圓滿成功。影片故事主線明確、戲劇化強烈,是典型的好萊塢式電影。在敘事風格上,《出水芙蓉》同樣也秉承著好萊塢電影的一貫手法:由一個矛盾沖突點開始,繼而間斷有節奏的設置興奮點。例如,史蒂夫模仿女人化妝的喜劇小品、史蒂夫要趕在9點之前回寢室而千方百計躲過艾文斯教授的狗、史蒂夫在形體課上跳華爾茲時極力擺脫粘在身上的糖紙、院長帶人檢查寢室的那一段滑稽小插曲都使得整個影片充滿戲劇性和喜劇效果,將觀眾始終牢牢地吸引在故事的敘事主線上。當然影片依然是以大團圓作結———卡洛琳與史蒂夫消除誤會,重歸于好,“水上盛典”圓滿成功。這樣的結局是“標準的好萊塢式的結局”,物質和精神世界的雙豐收———既要追求事業上的成功又不能缺少美滿愛情的點綴。
不僅僅是歌舞片,就連作為經典好萊塢時期恐怖片的代表作———希區柯克經典作品《西北偏北》也遵從好萊塢套路“出牌”。《西北偏北》講的是一個有點幽默感的普通廣告商—羅杰,在他和客戶吃飯的時候,忽然被莫名其妙的被當作凱普林綁架,被帶到了一所大房子里。在這里,羅杰被要求合作交出東西,羅杰還沒反應過來,就被莫名其妙的灌醉了,殺手們想制造羅杰酒后駕車墜海而死的假象,而羅杰在朦朧中逃脫了。而后的指證也讓殺手們提前準備,得以逃脫。羅杰為了還自己清白,來到凱普林的酒店,想找出線索,爾后的探尋過程中,遇到了年輕女郎伊夫•肯德爾,但伊夫實際上是殺手一伙的,之后就有了本片中最精彩的飛機追人片段,之后在FBI的幫助下,才知道伊夫是臥底,凱普林也是虛構出來迷惑間諜的,冰釋前嫌的羅杰與伊夫相愛了,羅杰最后為了救出身處險境的伊夫,與殺手們在雕刻著美國歷任總統頭像的巨大山巖上展開搏斗,最后獲得勝利。值得一提的是,懸疑不是《西北偏北》最主要的賣點,幽默才是這部片子的最大看點,影片加入了大量幽默的對白,加強了人物性格的刻畫,再加上大團圓式的故事結局,好萊塢模式電影躍然熒幕之上。
不難發現,情節公式化、人物定性化、銀幕敘事標準化是這一時期“類型電影”的主要特征。然而“類型電影”在為電影制作提供標準的范式、提高電影產出的速度和效率的同時,也壓抑了創作者的個性發揮。電影史學家和藝術家們把好萊塢的“類型電影”看作是在電影工廠里按照固定的模式成批量地生產出來的相互雷同的娛樂品而不是藝術品。但我認為也不能以此全盤否認“類型電影”的合理之處,畢竟它的產生就是基于一定的社會條件的,觀眾接受、認可就是它存在的最大理由。藝術有時代性、階段性,雖然從宏觀上來看“類型電影”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電影多元化發展,但是我們不應該完全以當下的評判標準來看待甚至是批判當時的電影作品。就好像病痛時吃藥,人們只想著藥能對癥醫病,至于之后又嫌當時的救命藥有多苦、多難吃顯然都是無意義的,畢竟當時的病好了才是王道。時代不同,社會環境不同,觀眾需求也不一樣。半個多世紀前的人們傾向于看到經典好萊塢式的敘事情節和故事結局以獲得自我滿足和安慰,那么相似類型的批量誕生自然也就具備其合理性。當然,認可經典好萊塢時期“類型電影”的合理性,并不代表在任何時間、任何情況下都要按照所謂的模式制作電影。在當今的多元化的受眾需求和社會背景下,我們還是應該強調個性的發揮和創作以繁榮電影事業?!邦愋碗娪啊迸可a的部分原因是電影公司想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攫取利益,這種完全追逐商業化效應地做法顯然是不可取的,也是當下電影產業要避免的。
全球化、好萊塢與民族電影詳細內容
現代化的動力,在20世紀的最后20多年中,將中國別無選擇地推向了國際政治經濟文化舞臺,踉踉倉倉地卷入了以跨國公司、跨國市場的形成為基礎,以傳播和媒體科技的發展為助力的全球化過程中,盡管政府在維護社會結構和文化產業利益的雙重訴求下,對電影、電視以及大眾傳媒的信息資源的全球化流通一直采取比較謹慎的立場,但隨著中國在政治、經濟上融入一體化世界的程度增加,隨著中國與國際社會的聯系日益密切,也隨著國際國內各種沖擊和壓力的增大,中國的大眾傳媒業也逐漸被卷入了全球化的旋渦。然而,當全球化處在以強勢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優勢為主導力量的后殖民背景中時,好萊塢電影便成為了文化帝國主義大軍的一支生力之師,它用《泰坦尼克號》、《星球大戰前傳》等一顆又一顆重磅炸彈轟炸全球,幾乎將全世界變成了美國電影的超級市場,好萊塢不僅在獲得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吞噬著其他國家的本土電影工業,而且還因為其對美國式的時尚、風格、意識形態價值、文化理念的傳播而深刻地影響著其他國家的民族想象和文化認同,因而,以經濟、政治、文化力量為驅動的全球化過程往往不可避免地呈現一?"單向性",一種單向的"同質化"和"同步化",這一點,也越來越突出地表現在?美澄氳纈岸災泄撓跋熘小O勻?,噎h矯媯蚧纈拔幕墓惴毫魍?,甚至为磪察蕿懣w緣奈幕占涮峁┝吮塵埃硪環矯嬉捕暈じ鞲雒褡宓奈幕場⒈3侄嘣奈幕の逗退枷爰壑堤岢雋頌粽劍痹詰拿澆櫚酃饕迓⒍顯諞歡ǔ潭壬嫌跋熳盼幕目判?、丰富性壹s按叢旎盍Φ謀3幀U譴誘飧鲆庖逕纖擔致廴蚧塵爸械暮美澄胗脛泄褡宓纈氨憔哂辛艘庖濉?/P>
一
20世紀以來,伴隨美國政治、經濟力量的壯大,特別是媒介產業的迅速發展,好萊塢電影一直是世界電影工業體制中最引人注目的現象。中國從世紀初期就開始進口好萊塢電影,"國片"一直處在洋片的沖擊下,早在1946年11月,"中美商約"簽定以后,好萊塢電影當時的年進口量就多達了200多部,"米高梅"等八大電影公司還試圖利?"中美商約"壟斷中國各大城市的電影院業務,甚至提出要自由支配電影院線的營業方針并限制國產片的放映。好萊塢電影對中國電影市場的占領在1949年以后,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宣告結束,美國電影幾乎完全被拒之門外。
直到70年代末,好萊塢電影又重新逐漸進入中國。9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化的經濟交往和信息傳播的發展,世界越來越成為一個密切互動的網絡,全球化不僅作為一種背景而且也作為一種動力,交互作用于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而中國大陸電影則正處在這種全球化互動語境之中,再次面對好萊塢的挑戰。特別是從1994年開始,中國允許按照分帳發行方式進口外國"大片",美國電影更加直接和迅速地進入中國電影市場,盡管中國國產電影具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而且政府規定各電影院必須保證國產電影占有2/3以上的營業放映時間,但在90年代的最后幾年,10部左右的進口影片(其中多數為美國電影)、1/3以下的放映時間,在中國各大城市卻幾乎占有了電影票房的60%以上。1999年11月15日中美雙邊簽署了關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協議,根據協議"入世"后,每年將可能有20部美國電影進入中國市場,而且,與1946年相似的是,美國也提出要在中國建立自己的電影院線,好萊塢各大公司甚至已展開對中國電影市場的全面研究,有的還設立了"中國部",以進行更適合中國市場的調整。好萊塢已經對中國電影市場虎視眈眈。顯然,加入WTO以后,中國電影將面對美國電影更大規模的進入,這對于中國電影來說,既是政治權力問題,也是工業經濟問題,同時還是文化主權問題。許多人擔心,好萊塢電影所貫穿的美國式神話是否會在影響國族認同的同時創造一種美國情結,好萊塢電影那種個人英雄的敘事原型是否會解構民族發展的自我凝聚力,好萊塢電影那種奇觀化趨勢是否會壓抑人們對本土生存狀態的關懷和體驗,好萊塢電影那種消費主義的價值觀是否會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價值觀念產生負面的影響,好萊塢電影的藝術規則是否會完全替代中國敘述美學的傳統,好萊塢電影是否會徹底摧毀中國的民族電影工業,好萊塢電影是否會使中國電影喪失所有的本土意識和本土責任。應該說,在中國電影目前的情況下,所有這些威脅都是一種現實的存在。
好萊塢電影對于中國電影的威脅,來自于美國國家力量和"現代化"文化的強勢背景,也來自于百年來美國資本主義電影工業機制的經驗,還來自于其對國際電影文化消費市場的多年培育,當然也來自于它利用自己的優勢對于電影人才、資金、技術的廣泛吸納和融合。面對這種威脅,中國政府采取了種種行政措施來支持國產影片的生產和流通并限制和控制進口電影的數量和傳播,并采用制作、發行、放映業的體制變革和走大型化集團化的方式來與外來電影抗衡,而與此同時,中國的許多電影人則試圖在中國意識形態的有限空間中通過電影文化的選擇來尋找本土電影的生存道路:或者,通過國際化策略擴展電影的生存空間,如張藝謀、陳凱歌的電影;或者通過本土的產業化運作,制作消費娛樂電影,如馮小剛的"賀歲片";或者,通過對本土文化和民族生存現實的關照來提供一種本土人文關懷,突出好萊塢重圍,在全球化進程中保持民族的視野,如黃健新的城市影片?!@然,正如中國電影藝術家協會主辦的重要學術刊物《電影藝術》2000年第二期的首欄標題一樣,"面對WTO增強中國電影的競爭力"已經成為當前中國電影面臨的現實考驗。
二
好萊塢電影摩天營救解析
摘要:隨著中國電影市場逐步走向開放,各國電影呈百花齊放的趨勢出現在中國電影市場上,以好萊塢為代表的世界各大電影巨頭也紛紛在與中國電影市場的磨合中找到了合適的著陸點,開始陸續進入中國電影市場。2018年暑期檔上映的影片就有《侏羅紀世界2》《摩天營救》《巨齒鯊》等多部好萊塢影片。本文以近期上映的好萊塢商業動作大片《摩天營救》為例,淺論好萊塢影片在中國的生存之道。
關鍵詞:好萊塢電影;《摩天營救》;中國元素
眾所周知,好萊塢是世界電影的集中地,每年數以萬計的影片在這里制作完成,走向世界,占據著世界各地的電影熒幕。好萊塢電影的強力輸出,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各個國家和地區民族電影的發展,而且強有力地傳遞了美國的價值觀及民族文化。雖然好萊塢大片的發展勢頭猛烈,一度席卷全球,但好萊塢電影若想真正在中國電影市場占有一席之地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以及電影制作模式及監管程序等多方面的矛盾,使好萊塢電影在進軍中國電影市場的路途中舉步維艱,更何況還存在中國本土電影的強大競爭壓力,在此情況下,好萊塢電影必須走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影之路。近期熱映的好萊塢商業片《摩天營救》講述了主人公威爾•索耶在前往香港執行安保工作時,被人陷害遭遇突發事件。他身陷火海,只身攀爬1000多米摩天大樓,解救被困的家人并找出潛藏的罪犯的故事。影片屬于制作上十分成熟的高水準好萊塢商業大片,故事通俗易懂,主題簡單明了,節奏緊湊,畫面逼真,動作場面讓人驚心動魄,緊緊吸引觀眾眼球。當然,這些元素也是好萊塢大片的標準配置,但值得一提的是該片中“中國元素”的應用可謂恰到好處。
1中國家庭觀念注入主題
美國是一個崇尚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的國度,而好萊塢電影作為美國大眾文化的重要表達方式,自然傳遞著美國的價值觀和審美取向。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好萊塢電影致力于塑造個人英雄主義形象。1939年的《關山飛渡》是好萊塢電影中牛仔英雄片的標志性作品,影片塑造了靈果這一英雄形象,他一個人拖住了一群阿巴虛人,使得驛車里的人都得救,充分體現出個人英雄主義精神。此后,展現個人英雄主義的電影越來越多,影片主角無論何種身份、何種地位,一定是智勇雙全,獨來獨往,或者具有某種特殊能力,在國家與世界陷入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拯救世界。美國在輸出好萊塢電影的同時,借助大眾文化傳播之力影響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及價值觀念,這也是好萊塢電影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然而,在崇尚集體主義的中國,個人英雄主義形象或許可以贏得一時的叫座,但由于信仰不同,終究不是打開中國電影市場的長久之計,所以,優秀的好萊塢電影人便開始另辟蹊徑。電影《摩天營救》中將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念注入主題,使影片主角不再是戰無不勝、拯救世界的孤膽英雄,而是有血有肉、有牽掛的家庭支柱。對于非常重視傳統家庭觀念的中國而言,這一改變使得影片所傳遞出的一切,最終都落在家庭主題上,十分符合中國觀眾的倫理審美和價值取向。影片主人公威爾•索耶原是海軍陸戰隊隊員,在執行一次任務時意外失去左小腿,從此退役,開始了新的人生軌跡。放下軍人的職責之后,他只是一個想好好守護家人,過安逸、幸福生活的男人。此時,老友的出現和一份突如其來的工作打破了他原本寧靜的生活。影片中多次表達索耶已經放下過去,只想回歸家庭的愿望,但好友的背叛,使得妻子及兩個孩子陷入困境,索耶為救回家人奮力一搏。有了家庭的支撐,影片中的所有打斗畫面以及驚險的高空動作戲碼便不只是為了博人眼球,而是有了情感的牽引,為每場動作戲蒙上了情感的外衣。整個過程中,索耶沒有表現出一絲拯救全世界的覺悟,也沒有一點一戰成名的野心,他拼盡全力九死一生的每一步,都表達了一個普通父親對孩子的愛和對家庭的愛。影片中,前后呼應,從開頭索耶與兩個孩子的互動,到救援中他鼓勵孩子要勇敢的話語,以及得救后一家人團聚在一起的擁抱都一脈相承。無論電影將索耶這個角色描述得多么強大,多么像是一個英雄,但影片結尾時,他在人群里拼命尋找妻兒的執著目光和竭力吶喊,都讓他再次回歸到最真實的對家庭的渴求上。整個影片被濃濃的家庭情感所圍繞,與往常的商業動作片相比多了一絲溫情與感動,更符合中國電影觀眾的口味。
2人物設定具有中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