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豆病害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5 06:00:5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黑豆病害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黑豆病害防治策略分析探討論文

關鍵詞:黑豆病害;癥狀;防治方法

摘要:總結了黑豆主要病害,如大豆花葉病毒病、大豆細菌性斑點病、霜霉病、銹病和大豆孢囊線蟲病的危害癥狀,并提出防治方法。

我國大豆病害以真菌性病害最多,有23種以上,如霜霉病、銹病等;細菌性病害只有2種,即細菌性斑點病和細菌性斑疹病;病毒類病害以大豆花葉病生理病為主;線蟲病主要是大豆孢囊線蟲病;還有一些缺素癥和生理病。

一、大豆花葉病毒病

1.1癥狀

受花葉病毒感染的植株葉、莢、豆粒或全株變形。病莢畸形,主要特征是無毛。病粒粗糙無光澤。葉片癥狀有以下5種類型:一是輕花葉型,葉片有輕微淡黃色斑駁,抗病品種或生育后期感病的植株多有這種表現。二是皺縮花葉型,病葉黃綠相間而皺縮,葉脈褐色而彎曲,后期葉脈變赤褐色壞死;結莢稀少并彎曲無毛。三是芽枯型,病株莖尖變赤褐色且萎縮卷曲,最后枯死;一般在開花后期出現癥狀,發病急,蔓延快,嚴重矮化;結莢極少,多為畸形。四是矮化型,病株葉片皺縮,節間縮短,結莢少或為畸形莢。五是黃斑型,常與輕花葉型和皺縮花葉型混生;下部葉片出現黃色斑塊,呈不規則形,葉色變褐。

查看全文

黑豆病蟲害防治措施論文

摘要:總結了黑豆主要病害,如大豆花葉病毒病、大豆細菌性斑點病、霜霉病、銹病和大豆孢囊線蟲病的危害癥狀,并提出防治方法。

關鍵詞:黑豆病害;癥狀;防治方法

我國大豆病害以真菌性病害最多,有23種以上,如霜霉病、銹病等;細菌性病害只有2種,即細菌性斑點病和細菌性斑疹病;病毒類病害以大豆花葉病生理病為主;線蟲病主要是大豆孢囊線蟲病;還有一些缺素癥和生理病。

一、大豆花葉病毒病

1.1癥狀

受花葉病毒感染的植株葉、莢、豆粒或全株變形。病莢畸形,主要特征是無毛。病粒粗糙無光澤。葉片癥狀有以下5種類型:一是輕花葉型,葉片有輕微淡黃色斑駁,抗病品種或生育后期感病的植株多有這種表現。二是皺縮花葉型,病葉黃綠相間而皺縮,葉脈褐色而彎曲,后期葉脈變赤褐色壞死;結莢稀少并彎曲無毛。三是芽枯型,病株莖尖變赤褐色且萎縮卷曲,最后枯死;一般在開花后期出現癥狀,發病急,蔓延快,嚴重矮化;結莢極少,多為畸形。四是矮化型,病株葉片皺縮,節間縮短,結莢少或為畸形莢。五是黃斑型,常與輕花葉型和皺縮花葉型混生;下部葉片出現黃色斑塊,呈不規則形,葉色變褐。

查看全文

農業經驗對生態農業發展的啟發

我國古代農業的實踐不但可以從考古發現的工具、種子等得到佐證,還可以從古代大量的文字記錄中尋找到。例如,《詩經》、《周禮》、《夏小正》、《神農》等古書里就記載了距今約3000a的商代農業實踐活動。我們可以從千百年以來實行的農業實踐傳統中,借鑒古人的智慧,用來反省我國在近50a和世界近100a左右的工業化農業存在的問題。我國傳統農業有不少實踐方法和原理,可以成為未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出發點。

傳統農業的地力養分維持機制

在數千年的農業實踐中,我國傳統農業并沒有化肥的生產與使用。在人口密度高、人均耕地少的條件下,實現了連續進行作物生產的同時,還達到“地力常新壯”。我國傳統農業的地力養分維持機制較多,主要有幾個方面。

農業內部物質的循環利用傳統農業是一個沒有廢物產生的系統,幾乎所有的副產品都被循環利用。例如,骨頭、羽毛、秸稈和糞便通過堆肥回田,舊房子的泥磚也是良好的肥源,剩飯剩菜飼喂禽畜后過腹還田。燒飯剩余的草木灰也被用作肥料。

外部物質的收集利用在傳統農業中,也收集外部物質用于農業,例如,魚塘的淤泥每年挖起來用于附近的農田,在靠近農區的江河中挖河泥、河沙用于改造農田,海邊的貝殼、山上的石灰石、鐘乳石、硫磺、村邊的樹葉和草都會成為被收集的對象。

綠肥生產與利用我國早在1750年前就懂得通過種植綠肥作物來達到肥田的目的,使用的綠肥包括綠豆、紅花草等。農民還用小麥和大麥壓青[5]。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