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豬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5 06:47: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黑豬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良種黑豬養殖現狀調研報告
畜牧產業的快速發展和特征養殖是完成農民增收、創收的主要手段,其位置和效果不時提拔。本年年頭我們以抽樣查詢的方式,深化到村、組對全鄉良種黑豬養殖進行查詢,從查詢的狀況看,黑豬養殖狀況情勢雖不容樂觀,但發展潛力大。
一、黑豬養殖近況
黑豬系湘西黑豬的分支,是湖南省四個當地良種之一,首要分部在縣的、火場等境內。黑豬體質健壯,背腰平直,腹不拖地,四肢強健,順應性強,耐粗豪豢養治理,肥育豬屠宰率較高,后期脂肪堆積才能強,肉嫩味噴鼻,是適于山區豢養的優秀當地豬種。從查詢剖析看,雖然我鄉天然前提較好,農副產物豐厚,多年以來本地農戶有較好的養豬習氣,歲尾全鄉生豬存欄6000余頭,但當地良種黑豬僅存700余頭,擁有繁育才能的母豬不超越400頭,個中黑母豬78頭,種公豬數目很少瀕臨絕種。現存規劃養殖戶僅剩2戶,即黑豬養殖公司和農戶鐘玉春。黑豬養殖公司生豬存欄500余頭,個中黑豬存欄近300頭。
二、黑豬養殖存在問題
當地良種黑豬養殖在上世紀七、八十年月有過輝煌的歷史,曾經作為當地特征資本編入懷化市鄉土教材,但后來逐步式微,究其緣由首要有:
(一)原種場地式微。上世紀七十年月,我鄉曾建有原種場,開展黑豬的保種、育種及養豬新技能、新效果推行工作。原種場的興修,促進了那時我鄉黑豬養殖業的發展。但后因由于受體系體例、資金、市場等要素限制,保種、育種工作難認為繼,原種場興辦幾年就此跨失落。黑豬的保種、育種又恢復到原有的原始保種形態。
市長在黑豬發展簽約儀式講話
同志們:
為落實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豬產業化發展目標,今天市政府授權魯萊黑豬研發中心與食品有限公司簽訂豬產業化開發協議。這標志著豬產業化開發項目正式啟動了,在此,我代表市政府表示熱烈的祝賀!
豬是我市特有的畜牧品種,被收錄進《中國豬品種志》,被列入國家級資源保護名錄和聯合國糧農組織重點保護畜禽品種,是寶貴的生物種質資源,同時也是有待開發的農業產業資源。多年來,市畜牧部門在豬種質資源的保護、研究和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這一珍貴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特別是2006年經市政府授權組建“市魯萊黑豬研發中心”以來,研發中心加大繁育推廣力度,在開發利用上取得了明顯成效。對此,市委、市政府是滿意的。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對豬產業化發展非常重視,把它作為全市農業工作的一個重點來抓,主要領導同志親自過問、提出了明確要求。市畜牧辦、魯萊黑豬研發中心圍繞做大做強豬產業做了大量調查研究工作,與多家農業龍頭企業進行了廣泛接觸。食品有限公司是山海天集團的控股子公司,對豬產業化開發非常熱心,做了扎實深入的市場調研,提出了比較成熟的發展思路和長遠規劃,與市畜牧辦、魯萊黑豬研發中心達成了初步意見。市委、市政府經過深入研究、慎重考慮,認為食品公司資金實力雄厚、市場信譽較好,制定的產業規劃起點高、標準高、前景廣,提出的措施和目標切實可行,最終確定由食品公司對豬實施產業化開發。有豬這樣優質的資源,有食品公司雄厚的資金實力和豐富市場經驗,相信一定能夠實現豬產業化發展的目標。下面,對下一步產業化開發工作我提幾點希望和要求:
一是要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發展。豬是我市的一個“地方品牌”,市委、市政府同意由食品公司進行產業化開發,是對公司的信任和重托,從這個意義上講,產業開發不僅是市場行為,也是一項政治任務。食品公司要不斷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創就創一流,干就干第一”的勇氣和魄力,切實擔負起做大做強豬產業的重任,爭取發展成為以豬為主導產業的省級和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按照確定的發展目標,細化完善產業發展規劃和實施計劃;要堅持標準、提高檔次,搞好繁育場、生態養殖場和屠宰加工車間、肉食品加工車間等生產設施,努力建設一流的繁育生產體系;要提高效能、加快發展,力爭3-5年內種群數量明顯擴大、產業規模明顯擴張、品牌效應明顯增強,帶動一批合同養殖基地和飼養戶,吸納一批農村勞動力就業轉移,促進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爭取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綜合效益,實現政府、企業、農戶“多方共贏”。
二是要切實加強對豬種質資源的保護和研究。按照研發中心和食品公司的協議,公司開發期內,豬種質資源所有權仍歸市政府所有,豬兩個原種場仍歸市畜牧辦所有。市畜牧辦、研發中心要采取有力措施,繼續履行好保護種質資源的職責,利用生物技術進行長期保種;研發中心和公司都要加強管理控制,確保種質資源不流失、不擴散。魯萊黑豬研發中心要進一步發揮研究機構的作用,在市畜牧辦、財政局的監督下,切實用好公司提供的研究經費,完成高繁、肉質、抗逆性能等種質特性研究和生態自然養殖、疾病綜合防治、屠宰分割加工等繁育生產技術研究,制定“豬、魯萊黑豬肉產品質量要求”和“飼養管理技術規程”,制定申報“豬、魯萊黑豬國家級標準”,力爭把研發中心創建成為省和國家級豬種質資源工程技術中心。
三是要形成共同促進豬產業發展的合力。做大做強一個產業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決不是輕而易舉的事,特別是在目前豬產業基礎還很薄弱的情況下,不僅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更需要辛勤甚至艱苦的市場開拓和經營。雖然產業開發的主體是食品公司,但做大做強這個產業決不能認為僅僅是公司自己的事,這同時也是對各級各有關部門執政能力和水平的一次考驗。為此,各級政府和今天參加簽約儀式各有關部門,要把食品公司作為重點扶持的農業龍頭企業,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大家都來出主意、想辦法,熱心幫助食品公司發展。市畜牧辦、魯萊黑豬研發中心與食品公司要加強協作、密切配合,處理好產業化開發移交過程中方方面面的關系,對現在的合同飼養戶要做好解釋說明工作,繼續履行好原先簽定的合同,維護好他們的合法權益,并積極支持他們在履行完合同后與食品公司協商簽訂新的飼養合同。要通過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切實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確保實現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豬產業化發展目標,為全市經濟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畜牧養殖現狀調研匯報
今年年初我以抽樣調查的形式,畜牧產業的快速發展和特色養殖是實現農民增收、創收的重要手段。深入到村、組對全鄉良種黑豬養殖進行調查,從調查的情況看,黑豬養殖情況形勢雖不容樂觀,但發展潛力大。
一、黑豬養殖現狀
省四個地方良種之一,主要分部在縣的火場等境內。黑豬體質結實,背腰平直,腹不拖地,四肢健壯,適應性強,耐粗放飼養管理,肥育豬屠宰率較高,后期脂肪沉積能力強,肉嫩味香,適于山區飼養的優良地方豬種。從調查分析看,黑豬系湘西黑豬的分支。盡管我鄉自然條件較好,農副產品豐富,多年以來當地農戶有較好的養豬習慣,2009年底全鄉生豬存欄6000余頭,但地方良種黑豬僅存700余頭,擁有繁育能力的母豬不超過400頭,其中黑母豬78頭,種公豬數量極少瀕臨絕種。現存規模養殖戶僅剩2戶,即黑豬養殖公司和農戶鐘玉春。黑豬養殖公司生豬存欄500余頭,其中黑豬存欄近300頭。
二、黑豬養殖存在問題
曾經作為地方特色資源編入懷化市鄉土教材,地方良種黑豬養殖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有過輝煌的歷史。但后來逐漸衰落,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原種場地衰落。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展黑豬的保種、育種及養豬新技術、新成果推廣工作。原種場的興建,促進了當時我鄉黑豬養殖業的發展。但后來由于受體制、資金、市場等因素限制,保種、育種工作難以為繼,原種場興辦幾年就此跨掉。黑豬的保種、育種又恢復到原有的原始保種狀態。
局長在特色畜牧業發展會講話
同志們:
近年來,市畜牧業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省畜牧獸醫局的指導支持下,立足地方畜禽種質資源優勢,以科技為支撐,通過建立地方畜禽種質資源保護、培育雙向機制,創新先期開發、與企嫁接兩步走的開發機制,深入挖掘地方豬種的科技文化內涵,走出了一條畜禽種質資源保護、產業開發和特色文化建設的新路子。“十一五”期間,累計出欄特色品牌肉豬10萬頭,生產加工特色豬肉產品4500噸;加工、銷售黑山羊100萬只、黑雞150萬只、黑兔10萬只。特色畜禽資源的保護、培育及開發取得初步成效。
一、建立地方畜禽種質資源保護和新品種培育雙向機制,奠定發展特色品牌畜牧業的種質資源基礎
(一)強化科技支撐,著力實施保種工程,地方特色畜禽品種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一是實施豬保種工程。豬是我國華北型優良地方豬種,具有五千多年的飼養歷史。幾十年來,為保護好這一種質資源,各級各部門圍繞豬保純、選育和利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組織了七次豬種調查、三次大規模的豬種普查。1973年和1978年相繼建立了兩個保種場,并先后兩次組建了含6個血統、36個母祖系的保種群體。組織科研人員實施豬保種選育、性能測定與利用等研究,先后完成了61項有關豬種質資源研究課題。通過30多年的保純選育,豬的遺傳性能更加穩定,其肉質和繁殖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肌內脂肪含量11.6%,經產產仔數15.1頭;種群數量不斷擴大,現存欄核心群400頭、擴繁群1000頭,社會生產群10000頭。成為我國繁育優質商品肉豬的寶貴種質資源和生產特色高檔豬肉的首選豬種。2005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入重點保護畜禽種質資源,2006年被農業部列為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2009年“黑豬”獲國家工商總局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被國內權威專家贊譽為“華北第一豬”。
二是實施黑山羊保種工程。畜牧部門圍繞黑山羊的保護和利用,組織組建了黑山羊育種研究所。依托該所從保純、選育入手先后完成了“黑山羊保純選育”、“黑山羊高繁品系培育及配套技術研究”等15項課題。通過工作,有效保純了黑山羊這一優良種質資源。2009年,黑山羊通過了國家畜禽遺傳資源鑒定。在抓好保種選育的同時,研究了圈牧飼養條件下肥羔生產技術,并在生產中推廣應用,規避了放牧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通過技術推廣和示范引導,黑山羊種群數量不斷增加,生產水平與養殖效益大幅提高,全市存欄常年保持在30多萬只,年出欄20多萬只。
縣長在畜禽經驗會發言
尊崇的列位指導:
一、根本狀況
從上世紀七、八十年月開端,我縣就環繞當地畜禽種類資本開拓,出力構建以當地種類為中心的特征優勢畜牧財產,運用市場化運作的形式,培養了三高農牧公司、恒歌鵝業公司等當地遺傳資本開拓龍頭企業,構成了雞、淮南豬、鵝等當地種類優勢財產系統,探究出了一條以當地畜禽遺傳資本的保種選育和開拓應用,繼而推進畜禽財產跨更加展并促進縣域經濟又好又快開展的新路子。2010年,全縣肉類產量18.87萬噸,禽蛋產量11.26萬噸,完成畜牧業產值32.4億元,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到達42%,全縣農人人均牧業收入1660元,占農人悉數現金收入的39%,畜牧業逐漸成為富民強縣的支柱財產。
二、首要做法
(一)當局推進
1、制訂政策。縣當局辨別成立了雞、鵝和豫南黑豬開拓任務指導小組,制訂了專門的開拓方案,近年來延續出臺了促進畜禽財產開展的獎勵方法和攙扶政策,繼續加大了對龍頭企業、出產場戶的攙扶力度,尤其是在信貸、用地及水、電、路配套等方面賜與重點賜顧幫襯,使財產開拓任務準則化、科學化、標準化。
市政辦現代畜牧業發展意見
為加快推進全市現代畜牧業發展和畜牧強市建設步伐,再創畜牧業發展新優勢,根據市政府《關于促進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意見》和市畜牧獸醫局《市畜牧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計劃》等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關于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的意見》。
一、“十一五”期間畜牧業發展基本情況
“十一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各鎮處及市直有關部門、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轉變發展方式,狠抓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畜產品及養殖投入品質量安全監管三大重點,保持了全市畜牧業的持續穩定發展。截止到年底,全市實現大家畜存欄22.15萬頭,比年增加了14.4%,羊存養24.19萬只,比年增加了24.7%,家禽存欄1433.52萬只,比年增加了16.4%,生豬存欄55.82萬頭,比年增加了54.6%,生豬出欄100.76萬頭,比年增加了61.2%,肉蛋奶總量達到29.83萬噸,比年增加了30.7%,畜牧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35.1%,畜牧業產值、肉蛋奶總量等主要指標均位居全省前列。
一是畜牧業養殖方式發生明顯轉變。5年來共爭取生豬和蛋雞等各項扶持資金3000多萬元,新建和改擴建標準化畜禽養殖場180處,生豬、蛋雞標準化飼養的比重達到了80%以上。組織8家企業參加了標準化示范場創建,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3家,市級4家。積極推進無公害畜產品品牌建設,共有9家11類產品通過了省、國家無公害畜產品和產地認定。大力發展生態環保畜牧業,“十一五”期間,全市建設生態發酵床養殖場(小區)40余處,生態發酵床總面積達到10萬多平方米,年可出欄生豬20余萬頭。136家畜禽養殖場建設了糞污無害化處理設施,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2%,比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
二是產業化經營體系日趨完善。“十一五”期間,一大批輻射范圍廣、帶動能力強、起點高、規模大的內外資龍頭企業陸續落戶我市,如年出欄生豬10萬頭的新加坡新雅生豬養殖有限公司、年出欄生豬6萬頭的韓國新青峰生豬養殖有限公司、新希望琴牌乳業、鑫盛聯食品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20余家畜牧養殖加工龍頭企業,已成為全市畜牧產業化經營的主力軍,輻射帶動了全市生豬、奶牛產業的快速發展,一批優勢產業、特色產業相繼興起。截止到目前,全市規模養殖場戶已達到869家,涉及生豬、奶牛、蛋雞、肉雞、肉羊等十余個品種。飼料獸藥等相關配套產業迅猛發展,全市目前共有獸藥生產企業6家,飼料生產企業26家。扶持和規范了畜牧專業合作社發展,全市畜牧專業合作社總量達到140多家,涉及生產、加工、運銷等多個領域,包括生豬、肉雞、蛋雞、奶牛、肉牛、特種動物等10多種畜禽,發展社員2萬余人,其中和美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已成為全省最大的畜牧專業合作社,入社會員157戶,涉及、諸城、高密、等四個縣市,共收取股本金56萬元,僅存養生豬500頭以上的規模養豬場就達90家,占社員總數的57.3%。合作社成員存養能繁母豬總量達到5600頭,年出欄育肥豬達到12萬頭以上。
三是畜禽良種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市種畜禽場由“十五”期間的4個增加到23個,存欄種畜禽13萬頭套(只),年可為社會提供優質種畜禽1020萬頭套(只),優質種畜禽精液數量20萬支(份)。在全市建立了16個家畜改良站、配種站、輸精點,擁有人工授精員、配種員隊伍70多人,自2008年開始實施高產奶牛凍精細管和生豬良種精液補貼項目,共使用推廣使用高產奶牛凍精15300萬支,完成奶牛改良7650頭。推廣良種豬精液45萬份,與配母豬11.25萬頭,良種豬人工授精推廣面達到了75%以上。全市牛、羊、豬、雞的良種普及率分別達到了84%、80%、96%、97%。黑豬地方良種得到了迅猛發展,2007年,在鋪集鎮由民間投資2000余萬元建設了黑豬繁育基地,現存欄黑豬4000余頭,并在、、濟南等地成立了5處專賣店,黑豬豬肉產品售價高達80元/公斤,并帶動了全市黑豬的大發展,黑豬品牌優勢得到了較好發揮。
無疫區可持續發展體會
開展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是提高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能力、提高區域內動物衛生監管水平和動物產品質量,維護畜牧業健康發展的保障,是提升現代牧業發展水平、與國際貿易接軌、提升畜產品國際競爭力、推進產業升級、優化產品品質、促進對外貿易活動的需要。
1永吉無疫區發展現狀
1.1穩定控制口蹄疫等重大動物疫病,維護了縣域畜牧業經濟發展良好環境永吉縣通過免疫無口蹄疫區建設和運行管理,進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了縣畜牧獸醫主管部門、縣動物衛生監督所、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鄉鎮(區)畜牧獸醫站(動物衛生監督分所)、公路動物衛生檢查站、動物隔離場、動物衛生安全處理中心等獸醫機構體系,補充了獸醫機構人員和村級動物防疫人員隊伍,形成了機構統一、隊伍穩定、運轉高效、反應快速的行政管理、監督執法和技術支撐三大獸醫工作體系,無疫區建成后,各項疫病防控體系持續有效運行,從根本上預防了口蹄疫疫病的發生,也帶動和促進了其他強制免疫項目動物疫病的預防和控制工作。1.2動物疫病防控能力不斷增強,疫病死亡率顯著下降通過永吉縣無疫區建設,從動物免疫、監測診斷到動物衛生監管執法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各項防控工作按照規范運行,有效地防控了以口蹄疫為主的動物重大疫病的發生風險。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安全保障。近四年來動物死亡率明顯下降,其中生豬死亡率由2011年以前的3%下降到目前的1.1%左右,每年可減少直接經濟損失約1億元左右,直接經濟效益顯著。1.3畜產品質量安全顯著提高,一大批產品取得無公害產品認證在無疫區建設和運行過程中,我們更加注重對養殖場飼料、獸藥投入品的監管、畜產品質量的監測,提升養殖質量的管理水平。通過強化質量管理,2010~2012年,吉林市天茂家禽、永吉縣興牧肉雞、永吉縣福利中心營養雞蛋、吉林市金豐牧業生豬等四戶企業的畜禽產品獲得“無公害產品”認證。永吉縣精氣神山黑豬產品獲得“綠色產品認證”。2013年吉林市綠田莊牧業、永吉縣森林牧業、永吉縣宇泰牧業、永吉縣大勇生豬養殖場、永吉縣天潤生態蛋養殖基地、永吉縣滿山跑生態養殖場分別申報了生豬、雞蛋和優質笨雞無公害產地認證,年末前可獲得證書。通過產品認證,擴大了我縣畜禽產品的知名度和可信度,有效的促進了我縣優質生豬、肉雞、雞蛋等畜禽產品的暢銷形勢。1.4保證了中新食品區生豬養殖項目的如期推進1.4.1伴隨著永吉免疫無口蹄疫區的建設和運行,中新食品區150萬頭生豬產業化項目如期推進。1.4.2永吉縣畜牧局積極組織百萬頭生豬標準化養殖項目。2013年8月我縣百萬頭生豬標準化生產建設項目通過了吉林省標準計量局代表國家標準委的驗收。1.5樹立永吉無疫區品牌,增強無疫區畜產品國內外市場競爭力無疫區建成運行以來,我縣以無疫區建設為契機,努力打造永吉無疫區品牌優勢,吸引了一大批知名畜禽養殖和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來我縣投資建廠,培育了吉林市金豐牧業有限公司、永吉精氣神有機山黑豬公司、吉林市天茂家禽公司、吉林市卓怡康納肉種雞養殖公司、吉林市好小子食品有限公司和正大永吉飼料公司等一批重點龍頭企業。1.6發揮無疫區產地優勢,促進了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效果顯著永吉縣西陽鎮是精氣神公司在我縣的山黑豬重點養殖區,該產品已獲得綠色無公害認證,遠銷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產品供不應求。實施無疫區建設至今,全鎮山黑豬養殖戶已達到100余戶,年出欄山黑豬商品豬3萬余頭,僅山黑豬一項,就能夠為每個養殖戶年增加純收入6萬余元,并且同時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近1000人;口前鎮、北大湖鎮是我縣的主要肉雞生產基地,2006年以來,由天茂家禽養殖公司、興牧肉雞養殖園區等企業牽頭組織多戶農民,按照民主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則,相繼成立了吉林市天茂家禽養殖合作社和興牧肉雞養殖合作社,到目前為止,兩個合作社入股社員達到200余戶,合作社年銷售收入達到3000萬元,年盈利超過300萬元,戶均返利5000元左右,如今,各類合作社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發動機,示范帶動作用明顯。
2實現無疫區建設和運行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2.1進一步認真貫徹落實動物疫病防控各項法律、法規、規章、條例和制度,保證無疫區各項業務工作依法開展和運行。2.2加強無疫區建設工作領導,落實責任,明確分工和職責權限。切實保證無疫區各成員單位做到各司其職,密切配合與協調,保障無疫區工作順利進行;進一步落實畜牧業管理局各業務科室、站(所)業務職責分工,將工作責任落實到科室和個人,嚴格考核獎懲,保證工作落到實處。2.3進一步完善無疫區體系規范和加強制度建設管理,明確業務工作程序,嚴格遵守各項管理制度,保證無疫區各項工作有序運行。2.4切實落實無疫區建設運行資金,做好硬件設施維護保養,保障無疫區各項工作正常運行。縣級財政要落實無疫區建設資金,畜牧業部門要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保障運行經費。2.5加強無疫區獸醫隊伍建設,按照無疫區實際工作需要設置編制,配齊配強業務技術人員,保障無疫區各項工作順利開展。2.6進一步加強無疫區建設及運行宣傳工作。使無疫區建設工作做到家喻戶曉,形成社會公眾參與無疫區運行管理的良好氛圍。2.7強化無疫區業務學習培訓力度,提高專業技術人員業務技術水平和廣大畜牧獸醫從業人員遵紀守法自覺性,保證無疫區可持續發展和運行。
作者:崔永剛 單位:吉林省永吉縣動物衛生監督所
山區農業發展調研報告
黨中心、國務院高度注重“三農”工作,一系列惠農、支農政策,正面對著如何抓住這一大好機遇,加速推進農業財產化運營,完成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再創山區農業發展的歷史時機。
一、發展近況
(一)農業基地擴張較快。近幾年來,我縣茶葉、中藥材、畜牧水產、林業等支柱財產基地逐漸擴展。全縣茶葉總面積達3.8萬畝,特殊是年出臺了《關于茶葉財產開拓的施行意見》后,開端施行“五年開拓茶葉5萬畝”的發展規劃,茶葉基地擴張迅猛,僅年就開拓茶葉8334.25畝(個中,新開拓茶葉3952.95畝,低改4381.3畝),年正在施行開拓1萬畝(新造7000畝,低改3000畝)。全縣中藥材基地開拓累計達5萬多畝。網箱養魚已發展到3.3萬口,個中美國斑駁叉尾鮰網箱7000口,發展庫汊圍欄養魚1萬畝,水產物年產量8300多噸。全縣規范化生豬養殖小區9個,年出欄商品豬500頭以上的養殖大戶78戶;肉牛養殖小區10個,養殖肉牛10頭以上的養殖大戶171戶。全縣累計完成工業原料林建立14萬多畝,特殊是大戶造林敏捷崛起,官莊鎮村民劉輝小我造林達3700余畝,開拓茶葉500余畝,萬畝林茶基地正在建立之中。
(二)農產物加工穩步推進。歲尾,全縣農產物加工企業已發展到306家,個中,規劃以上農產物加工企業18家,省級農業財產化龍頭企業1家(碣灘有機茶開拓有限公司),市級農業財產化龍頭企業9家,農產物加工企業年銷售收入達3.09億元。當前,農產物加工初步構成了茶葉、木材、糧食(大米、苦蕎)、畜牧水產物(臘肉、曬蘭肉、麻辣魚、麻辣牛肉干)、中藥材等五大財產格式。特殊是碣灘有機茶開拓有限公司建成了2000噸精制出口茶葉加工場,年加工茶葉近10萬畝基地原料,加工規劃之大、加工工藝之精密在全市、全省都占有了搶先位置。
(三)農業品牌初步確立。隨著我縣農業財產化的發展,局部財產品牌建立獲得了增強,開端發揚名牌效應。茶葉加工領域,構成了“碣灘”、“官莊”兩大茶葉品牌,均當選為中國名茶,取得了省有名商標。個中,碣灘有機茶開拓有限公司還取得了歐盟“IMO”和美國“NOP”有機認證,其基地經過了日本JONA和歐盟IMO有機茶認證,產物已出口到了日本、美國、歐盟等國外市場,具有了必然的國際品牌名譽。生豬養殖方面,湘西牧業有限公司大力發展國家畜禽遺傳資本維護豬種“湘西黑豬”品牌,堅持了全國首個湘西黑豬資本場,并在國家工商總局申報注冊了“湘西老哥”黑豬商標,使我縣獲得了首個生豬品牌商標。年6月8日《中國畜牧獸醫報》報道了我縣的湘西黑豬;年5月13日,中心電視臺CCTV-7《每日農經》欄目也專門推介、宣傳了我縣的湘西黑豬,使我縣的農產物初次登榜中心電視臺。水產物加工方面,由打工返村夫員佘飛興辦的“五溪湖”綠茶烤魚,首創了“茶”與“魚”結合的共同工藝,產物投市僅一年多時間,就在年西部農博會上取得最受歡迎產物獎,在第十屆(國際)農博會上取得金獎,產物熱銷全國21個省市。雨露商貿有限公司打造的“朝慕思”牌噴鼻辣魚品牌,已獲衛視上榜品牌,都具有強壯的發展勢頭。
二、存在的問題
立體生態農業發展思考
1立體生態農業概述
立體生態農業是將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有機聯系,利用各種科技技術,在農林牧副漁多模塊間形成整體生態鏈的良性循環,力求達到既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又能優化產業結構,節約農業資源,提高產出效果,從而打造多種復合農業模塊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
2國內外立體生態農業的發展現狀
目前,從農業發展模式的探索研究和模式應用的發展情況來看,全世界各國的農業發展模式大多都停留在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的理論模式、架構以及立體生態農業系統類型上,而對立體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應用方面的研究很少涉及。
3內江發展生態農業的優勢
3.1宏觀政策支持。國家大力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扶貧攻堅、供給側改革、農村產業融合、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宏觀政策,為立體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3.2區位及產業優勢明顯。內江地處川東南中心,位于成渝經濟區中心帶上,有利于農產品流通和農產品集散地建設及精深加工的發展;內江黑豬、塔羅科血橙、七星椒、周蘿卜等傳統產業的美譽已廣為人知,農業多個萬畝產業建設呈厚積薄發之勢。3.3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隨著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開展,惠農支農政策覆蓋面將越來越廣,農村生態綠色產業模式將更受政策重視,為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3.4農業生產基礎條件不斷提高。通過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農業基礎設施得到比較明顯改善,為全市打造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奠定了堅實基礎,為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創造了可行性條件。3.5農業生態等大環境明顯改善。隨著“創建省級森林城市”、大規模綠化行動、沱江流域綜合治理、“河長制”工作的深入開展,農業生產環境得到不斷優化,為立體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環境。3.6高壓的環保態勢,明確了農業的發展方向。自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來,農業環境保護呈高壓態勢,為各級政府和廣大農業生產者,指明了今后農業發展方向,“重產量、輕品質”,“狠抓經濟效益、犧牲生態效益”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蘋果合作社負責人典型事跡材料
XX,男,53歲,中共黨員,高中文化。XX鄉XX村XX蘋果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多年來致力于荒山開發治理,不辭辛苦,發揚新時代的愚公精神,將沉睡多年的荒山成為瓜果飄香的XX生態園,并帶動周邊群眾走向致富之路。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XX開始從事石材加工,利用當地的石材資源,切割、加工、銷售建筑裝飾用石板,淘得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幾年下來,他有了兩臺石板鋸,雇了十幾個工人,每年有上千噸的石板銷往外地,生意好的年份一年少說掙二三十萬元。周邊村莊的群眾見到這一行業有錢可賺,紛紛上鋸,都要分得一杯羹。隨著生意的越做越大,XX發現,石材加工雖然利潤豐厚,但無限制地對山體進行挖掘,對山體破壞嚴重程度可想而知,而且廢水廢渣對環境的影響也很大。因為經常去鄰縣收石料,XX在邢臺縣山區看到,當地的山場到處種著綠油油的果樹,光一袋栗子就能賣上五六百塊錢。自己也守著山,為什么只能靠賣石頭掙錢,況且采石板也破壞山體?把山治了,栽上果樹,既能保護山上植被,又能賣果掙錢,這不是兩全其美的好事嗎?于是他做出了一個讓家人和朋友都很吃驚的決定—放棄石材加工,進行荒山治理。
思考了很長時間后,從2006年起,XX把鋸石板掙的幾十萬元錢,全部投到了村東的荒坡上,開始種樹。為了提高管理水平,他多次到邢臺、保定、山東壽光、陜西楊凌等地參觀,學習先進的技術及管理模式。并組織有共同愿望的村民成立專業合作社,融入綠色、環保理念,創名牌、闖市場,帶領群眾從事高效農業生產。目前XX生態園投入資金已達200多萬元,建設綠色食品生產基地600畝,種植核桃、蘋果、葡萄、杏等各類水果十余種,養殖內丘特色黑豬200頭,散養笨雞1000多只,注冊“XX”牌蘋果、黑豬、小米、核桃等十幾個商標,昔日的荒山崗變成了如今的花果山。
多年的投入開始有了豐厚的回報,2012年5月,XX鮮果采摘節成功舉行,市、縣各大媒體均做報道。XX牌內丘黑豬肉已走上內丘、邢臺各大超市的柜臺,并且供不應求,還需提前預訂。2014年,在現有基礎上,XX生態園準備再投入100萬元,開發200畝荒山,進行優質蘋果種植。XX已經成為XX乃至全縣生態農業建設的一面旗幟。
XX先后被評為縣農民農藝師、縣管拔尖人才、內丘縣十大新聞事跡人物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