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發展觀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5 12:26: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和諧發展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和諧發展觀與領導行為透析
摘要:和諧發展觀要求關注人際關系,微觀求“和”,宏觀求“諧”,掌握“和諧度”。在領導行為上應統籌兼顧,和諧協調,和諧發展,把握好“度”。
關鍵詞:和諧發展觀領導行為
我國的改革發展已經進入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同時也是“經濟容易失調、社會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會倫理需要調整重建”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產業之間以及占有資源不同的人群之間的收入差距還會拉大,而隨著收入提高及差距拉大,各種利益關系日益復雜,如果處理不當,就容易引發社會不穩定。在這個時期,社會消費升級日益多樣化,人們對社會政治生活的參與要求日益提高,而新的制度體系的完善和定型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新舊體制、機制的銜接又不及時,不到位,就有可能產生社會無序、行為失范等問題。鑒于此,黨中央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命題。我理解,這是黨中央繼科學發展觀之后提出的又一嶄新的發展觀----和諧發展觀。這一發展觀旨在改善參差不齊、自相矛盾的發展現狀,其主旨是不求最佳,但求和諧,營造一個社會各個階層都能各盡所能,各得其所,社會各階層互惠互利,各自的利益都能得以基本滿足,各階層間的利益關系能夠不斷得到協調的社會。它給我們把握現代化建設中的矛盾及科學地處理問題提供了一種新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和諧發展觀的核心理念
1.關注人際關系,統籌階層和諧
和諧發展觀,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在社會建設層面合乎邏輯的展開,它拓展了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我們黨提出并正在著手解決的城市與農村之間、不同地區之間、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以及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之間存在的不協調問題,既觸及了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也觸及了社會建設層面存在的不和諧之處?!拔鍌€和諧”滲透和推進到社會結構層面,必然會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問題,就產生了和諧發展觀。這個發展觀從“五個統籌”中抽象出人際關系,強調階層之間的和諧。
和諧發展觀與領導行為研究
內容提要:和諧發展觀要求關注人際關系,微觀求“和”,宏觀求“諧”,掌握“和諧度”。在領導行為上應統籌兼顧,和諧協調,和諧發展,把握好“度”。
關鍵詞:和諧發展觀領導行為
我國的改革發展已經進入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同時也是“經濟容易失調、社會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會倫理需要調整重建”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產業之間以及占有資源不同的人群之間的收入差距還會拉大,而隨著收入提高及差距拉大,各種利益關系日益復雜,如果處理不當,就容易引發社會不穩定。在這個時期,社會消費升級日益多樣化,人們對社會政治生活的參與要求日益提高,而新的制度體系的完善和定型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新舊體制、機制的銜接又不及時,不到位,就有可能產生社會無序、行為失范等問題。鑒于此,黨中央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命題。我理解,這是黨中央繼科學發展觀之后提出的又一嶄新的發展觀----和諧發展觀。這一發展觀旨在改善參差不齊、自相矛盾的發展現狀,其主旨是不求最佳,但求和諧,營造一個社會各個階層都能各盡所能,各得其所,社會各階層互惠互利,各自的利益都能得以基本滿足,各階層間的利益關系能夠不斷得到協調的社會。它給我們把握現代化建設中的矛盾及科學地處理問題提供了一種新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和諧發展觀的核心理念
1.關注人際關系,統籌階層和諧
和諧發展觀,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在社會建設層面合乎邏輯的展開,它拓展了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我們黨提出并正在著手解決的城市與農村之間、不同地區之間、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以及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之間存在的不協調問題,既觸及了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也觸及了社會建設層面存在的不和諧之處?!拔鍌€和諧”滲透和推進到社會結構層面,必然會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問題,就產生了和諧發展觀。這個發展觀從“五個統籌”中抽象出人際關系,強調階層之間的和諧。
剖析和諧發展觀與領導行為
摘要:和諧發展觀要求關注人際關系,微觀求“和”,宏觀求“諧”,掌握“和諧度”。在領導行為上應統籌兼顧,和諧協調,和諧發展,把握好“度”。
關鍵詞:和諧發展觀領導行為
我國的改革發展已經進入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同時也是“經濟容易失調、社會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會倫理需要調整重建”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產業之間以及占有資源不同的人群之間的收入差距還會拉大,而隨著收入提高及差距拉大,各種利益關系日益復雜,如果處理不當,就容易引發社會不穩定。在這個時期,社會消費升級日益多樣化,人們對社會政治生活的參與要求日益提高,而新的制度體系的完善和定型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新舊體制、機制的銜接又不及時,不到位,就有可能產生社會無序、行為失范等問題。鑒于此,黨中央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命題。我理解,這是黨中央繼科學發展觀之后提出的又一嶄新的發展觀----和諧發展觀。這一發展觀旨在改善參差不齊、自相矛盾的發展現狀,其主旨是不求最佳,但求和諧,營造一個社會各個階層都能各盡所能,各得其所,社會各階層互惠互利,各自的利益都能得以基本滿足,各階層間的利益關系能夠不斷得到協調的社會。它給我們把握現代化建設中的矛盾及科學地處理問題提供了一種新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和諧發展觀的核心理念
1.關注人際關系,統籌階層和諧
和諧發展觀,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在社會建設層面合乎邏輯的展開,它拓展了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我們黨提出并正在著手解決的城市與農村之間、不同地區之間、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以及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之間存在的不協調問題,既觸及了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也觸及了社會建設層面存在的不和諧之處。“五個和諧”滲透和推進到社會結構層面,必然會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問題,就產生了和諧發展觀。這個發展觀從“五個統籌”中抽象出人際關系,強調階層之間的和諧。
漫談和諧發展觀與領導行為
摘要:和諧發展觀要求關注人際關系,微觀求“和”,宏觀求“諧”,掌握“和諧度”。在領導行為上應統籌兼顧,和諧協調,和諧發展,把握好“度”。
關鍵詞:和諧發展觀領導行為
我國的改革發展已經進入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同時也是“經濟容易失調、社會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會倫理需要調整重建”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產業之間以及占有資源不同的人群之間的收入差距還會拉大,而隨著收入提高及差距拉大,各種利益關系日益復雜,如果處理不當,就容易引發社會不穩定。在這個時期,社會消費升級日益多樣化,人們對社會政治生活的參與要求日益提高,而新的制度體系的完善和定型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新舊體制、機制的銜接又不及時,不到位,就有可能產生社會無序、行為失范等問題。鑒于此,黨中央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命題。我理解,這是黨中央繼科學發展觀之后提出的又一嶄新的發展觀----和諧發展觀。這一發展觀旨在改善參差不齊、自相矛盾的發展現狀,其主旨是不求最佳,但求和諧,營造一個社會各個階層都能各盡所能,各得其所,社會各階層互惠互利,各自的利益都能得以基本滿足,各階層間的利益關系能夠不斷得到協調的社會。它給我們把握現代化建設中的矛盾及科學地處理問題提供了一種新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和諧發展觀的核心理念
1.關注人際關系,統籌階層和諧
和諧發展觀,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在社會建設層面合乎邏輯的展開,它拓展了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我們黨提出并正在著手解決的城市與農村之間、不同地區之間、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以及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之間存在的不協調問題,既觸及了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也觸及了社會建設層面存在的不和諧之處?!拔鍌€和諧”滲透和推進到社會結構層面,必然會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問題,就產生了和諧發展觀。這個發展觀從“五個統籌”中抽象出人際關系,強調階層之間的和諧。
和諧發展觀與領導行為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和諧發展觀要求關注人際關系,微觀求“和”,宏觀求“諧”,掌握“和諧度”。在領導行為上應統籌兼顧,和諧協調,和諧發展,把握好“度”。
關鍵詞:和諧發展觀領導行為
我國的改革發展已經進入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同時也是“經濟容易失調、社會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會倫理需要調整重建”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產業之間以及占有資源不同的人群之間的收入差距還會拉大,而隨著收入提高及差距拉大,各種利益關系日益復雜,如果處理不當,就容易引發社會不穩定。在這個時期,社會消費升級日益多樣化,人們對社會政治生活的參與要求日益提高,而新的制度體系的完善和定型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新舊體制、機制的銜接又不及時,不到位,就有可能產生社會無序、行為失范等問題。鑒于此,黨中央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命題。我理解,這是黨中央繼科學發展觀之后提出的又一嶄新的發展觀----和諧發展觀。這一發展觀旨在改善參差不齊、自相矛盾的發展現狀,其主旨是不求最佳,但求和諧,營造一個社會各個階層都能各盡所能,各得其所,社會各階層互惠互利,各自的利益都能得以基本滿足,各階層間的利益關系能夠不斷得到協調的社會。它給我們把握現代化建設中的矛盾及科學地處理問題提供了一種新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和諧發展觀的核心理念
1.關注人際關系,統籌階層和諧
和諧發展觀,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在社會建設層面合乎邏輯的展開,它拓展了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我們黨提出并正在著手解決的城市與農村之間、不同地區之間、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以及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之間存在的不協調問題,既觸及了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也觸及了社會建設層面存在的不和諧之處。“五個和諧”滲透和推進到社會結構層面,必然會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問題,就產生了和諧發展觀。這個發展觀從“五個統籌”中抽象出人際關系,強調階層之間的和諧。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促進企業地和諧發展
黨的十七大是在我國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同志代表十六屆中央委員會所作的報告,描繪了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為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如何學好、用好十七大精神指導企業的發展實踐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解決這個課題就要我們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全面構建和諧班組,通過干部職工的共同努力,實現“做精產品、做低成本”的目標。本文就“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指導企業又好又快地和諧發展”做以簡要的論述。
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過程。我認為學習好黨的十七大精神,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對于我們更好地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運用科學發展重要理論,創新工作,構建和諧,科學制定適應企業發展和符合職工意愿的發展戰略,帶領職工實現企業又好又快地和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關系到企業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
企業的本質是經營,目的是發展。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我們解決企業經營與發展中各種矛盾和問題的基礎和前提。
就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與企業發展而言,我認為它不僅包括要發展企業,而且包括為什么發展和怎樣發展的問題。有什么樣的發展觀,就會有什么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就會對企業發展產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響,在這個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做到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
黑龍江煙草工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前身哈爾濱卷煙總廠自成立之初提出的從咬住低檔煙生產思路不放松、堅定低檔煙發展不動搖的思想,到“走特色路、打特色牌、構建特色型和諧企業”的特色戰略,每一個戰略決策都飽含了企業領導者睿智的抉擇,是適應時展要求、符合企業自身特點的特色之路,是對企業客觀條件的準確定位,更是企業深入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產物。實踐證明,王董事長提出的思路和戰略經受住了考驗,使龍江煙草工業在行業改革的大潮中勇立潮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企業重組整合四年來,產量由原來的70.5萬箱,增長至84.5萬箱,增長了14萬箱,稅利總額由7.5億元增長到現在的15.9億元,增長1.12倍,利潤由5000萬元增長到現在的2.15億元,增長四倍多,職工收入穩步提高,增長一倍多。這些輝煌業績的取得,正是我們秉承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打造出的嶄新局面,正是其在企業得到真正落實的碩果。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科學發展觀的內涵
可持續發展和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和實踐內涵。它不僅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要求,而且深刻反映了當代自然環境的新變化和中國發展進程的客觀要求,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環境規律的新認識。這些新認識比較集中地體現于20世紀60年代以來環境科學的進展中。作為研究人類生活的外部環境及其與人類之間相互作用的綜合性學科,它在自然環境的前提性和本體性、自然環境系統的統一性、自然環境與社會的內在關聯、尤其自然環境與經濟的互動聯系等方面,揭示了一系列新的規律性內涵,從特定方面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
首先,自然環境的前提性以可持續的新概念表現出來,既反映了自然環境的本體性意義,也反映了當代經濟社會環境一體化發展的規律性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這一要求的直接體現。
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唯物史觀時曾闡述自然的前提性和本體性意義:“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薄叭魏螝v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于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比藗冊谖镔|生產中改變著自然;但是,“自然界的優先地位仍然保持著”,人任何時候都無法離開自然條件而生存,這些條件包括地質條件、山岳水文地理條件、氣候條件等。
自然環境的前提性和本體性意義在20世紀60年代以宇宙飛船理論的新形式出現。這一理論認為地球像在太空中飛行的宇宙飛船,是一個需要不斷消耗自身有限資源的獨立系統,其延長壽命的唯一方法是實現宇宙飛船內部的資源循環。宇宙飛船理論從反面突出了地球自然環境的本體性意義。1972年羅馬俱樂部報告《增長的極限》則從動態發展的方面展望了地球生存的前景,從另一角度闡述了這一意義:如果讓世界人口、工業化、污染、糧食生產和資源消耗等現有趨勢繼續下去,這個星球上的增長極限會在不遠的將來發生。1992年聯合國環境發展大會發表的可持續發展宣言表明,可持續概念是自然環境本體性意義的某種現代表達。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應上升到人類和地球生存發展的本體論層面上來認識。正是在這一意義上,中共17大報告所說的“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以及“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深刻反映了當代自然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性要求。
其次,自然環境系統的統一性以其動態協調平衡的一系列新內涵展現出來,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環境規律認識的新進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這些認識新進展的必然要求。
當代環境科學表明,地球表面的氣圈、水圈、土壤-石圈和生物圈主要在太陽能的作用下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展現了一系列動態平衡規律。例如,地球熱力學的進展反映了地球從太陽吸收的能量與反射到空間的能量之間的平衡。根據每秒1370瓦/平方米的太陽常數,地球從太陽接收的能量為1.751017瓦。由于吸收率為70%,地球對于太陽吸收的能量為1.231017瓦,一年吸收的總能量為3.7106夸特。鑒于地球上人類消費的能量大體為4.35102夸特(2006年數字),因而前者是后者的8500倍。這些總量關系反映了人們對自然系統能量流動關系的新認識。
堅持科學發展觀 促進高等教育和諧發展
建設和諧社會是黨和政府提出的一項偉大而艱巨的歷史任務,而促進高等教育的和諧發展則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高等教育的和諧發展,指的是高等教育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前提下,在滿足社會現實需要、不斷引領社會進步中實現自身發展的一種狀態。在當前,要實現高等教育的和諧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著力在樹立正確的大學理念、進行科學的辦學定位和深化辦學體制改革上下功夫。
堅持科學發展觀,促進高等教育和諧發展,必須強化追求真理、培養人才、創新知識、服務社會的大學理念,進一步增強大學的歷史使命感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促進高等教育的和諧發展,首先必須解決高等教育在社會中的功能定位問題,而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位,則主要是通過高等學校的理念(即大學理念)來體現的。
在知識經濟和信息化時代,我國大學面臨的一個最大的挑戰,就是當我們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和封閉的環境中走出來后,究竟應該確定什么樣的大學理念。由于大學理念涉及到大學的使命、大學的社會功能定位等重大問題,因而人們把大學理念視為大學的靈魂、生命和指針。樹立正確的大學理念,最核心的問題是如何處理大學與社會的關系。一般來說,大學的歷史使命就是滿足社會需要。社會需要可分為維持需要和進步需要兩種,后者以前者為基礎而又超越前者。如果說,培養人才、創新知識、服務社會是大學的功能定位的話,那么,服務社會就應是滿足社會維持需要和進步需要的統一。這就要求大學既要為現實社會的正常運行培養人才、創新知識,又要通過人才的培養和知識的創造來引領社會進步。要發揮前一種功能,大學必須立足于社會現實,密切關注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動態,按照社會對人才和知識的需求調整專業設置、科研方向和人才培養模式;而后一種功能的發揮,則必須以大學和社會之間保持必要的距離和張力為條件。因為,要發揮引領社會進步的功能,大學必須以社會理想為參照,找出社會現實與社會理想之間存在的差異,從而為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提供坐標和啟迪。
我國大學都把培養人才、創新知識、服務社會作為自己的社會定位或功能定位,但由于缺乏追求真理、引領社會進步的的大學理念,普遍不具有個性鮮明的自我精神。特別是當功利主義思潮襲來時,許多高校忽視了高等教育的文化本質屬性和社會公益性,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有的甚至把大學當成經濟實體來舉辦,特別是高等教育資源短缺與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之間所形成的反差,導致了一些高校教育行為扭曲以及教育腐敗的滋生。
而反觀發達國家的一些高等院校,在金錢至上、等價交換的世俗環境中能始終恪守大學的傳統,發揚大學超脫世俗而又服務社會的精神,從而贏得了社會的尊敬和學校的發展。這些大學所標示的大學形象雖然都是現代的,但其內涵仍是那些不被世俗所搖撼、不受時光融蝕的辦學理念和大學精神。只有堅持這種理念,大學才能始終保持自己的操守。因此,堅持科學的發展觀,促進高等教育和諧發展,需要從國外高校的先進辦學理念中吸取營養,不斷強化追求真理、創新知識、培養人才和服務社會的大學理念,真正做到:在繼承傳統中與時俱進,在服務社會中堅守信念,在順應時代潮流中高揚理想旗幟。
樹立科學發展觀 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樹立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華容縣農機局夏金明
一、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
1、科學發展觀的概念。
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
2、科學發展觀產生的背景。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動教育和諧發展
×黨的*明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命題,*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新概念。全黨全社會都開始注重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謀求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當前,石門經濟社會的發展基礎不斷增強,打造湖南經濟強縣的條件日趨成熟,已處于一個需要加快發展速度、提升發展質量的關鍵時期。在這樣一個時期,一定要注意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問題,特別是要重視教育和諧發展問題,要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生活中的各中關系。
×一、推動石門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必須處理好經濟發展和教育發展的關系
×教育發展必須依賴于教育發展的關系,聯系石門實際看,我以為可以從個方面理解:
×⒈經濟發展必須依賴于教育發展
×縣委縣政府幾年前提出了“三增三化一拓展”的重大戰略構想,加速推進“三增三化一拓展”戰略,關鍵在科技、決定在教育。首先實現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必須發展教育。農業產業化經營、農產品的標準比生產和順利外銷、石門工業的資源開發提升、現有企業改造提升,都離不開具有一定文化素質的勞動者,其次推動城鎮化必須發展教育,必須大力發展農村教育和職業技術培訓,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
×⒉教育發展必須適度超前于經濟發展。特別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需要更高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時,教育的優先發展顯得更為重要。××年,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在普九成果得到鞏固后,充分考慮到發展石門經濟對國民素質的高要求、人民群眾對子女享受高中教育的迫切需求,采取措施大力發展高中教育,果斷決策實施石門一中異地擴建,使我縣高中入學率××年達到,比年將近翻了一番。這是實施教育先行戰略的一個重大舉措,必將對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