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6 11:19:1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黃土高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三農問題及策略

“民以食為天”,要生存就要吃飯,要吃飯就必須種好田,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在新中國成立前,很多西方國家就曾斷言:“如果解決不了四萬萬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任何一個政府在中國都站不住腳。”而這個極其復雜的問題被中國共產黨解決了,盡管困難多多,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正朝著好的方向發展,這是不爭的事實。

一、“三農問題”提上議事日程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取得了重大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全面推行,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一五”期間,國家就提出了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農業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由于國民經濟的長期落后,使得工業化過程中,不得不以犧牲農業、農民利益來支持工業的現代化,即“以農哺工”、“以農支工”。在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后,我國的經濟進入了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階段,即工業反哺農業的時機成熟了。以工建農、以工補農、工農并舉是這一階段的重要特征。1978年時,我國農業占GDP的33.3%,而到2002年時僅占GDP的15.4%,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并不意味著農業不重要了,而是說明我們現在已有足夠的國力來抑制工業化過程中剝奪農業的行為,并且可以開始對農業、農民給以適當的補貼,以縮小工農、城鄉的發展差距,達到協調發展。然而近年來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差距仍在不斷擴大。農民增產不增收,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下降,曾一度導致農業減產、種植面積減少。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的專家指出當前我國的農村、農業、農民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1)農業經濟和農民收入增長兩個困難;(2)農民就業嚴重不足;(3)農村發展嚴重滯后;(4)區域、城鄉、農戶間的收入嚴重不平衡;(5)農民對土地甚至政府的預期嚴重下降。由此可見當前的三農問題已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的全局性問題。黃土高原位于我國西部,是我國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也是“三農問題”突出、情況更為特殊的地區。多年以來,由于過度開發,尤其是近幾十年來的開發使植被遭到更為嚴重的破壞。加之黃土土質疏松,成為我國水土流失面積最大、最嚴重的地區。陡坡開荒、森林破壞、經營粗放等形成一系列的惡性循環。由于東西部發展不平衡,使以黃土高原為代表的西部地區“三農問題”更為突出。本文僅以黃土高原區的甘肅省臨夏州為例,探討臨夏州的發展現狀及對策。

二、臨夏回族自治州的“三農問題”

(一)基本情況

臨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肅中部,自然條件差,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曾斷言“不具備人類生存的條件”,1978年全州絕對貧困面達76%。20世紀80年代起,也就是改革開放以來,借助于國家的扶持,首開中國區域性扶貧開發的先河。從改善生產條件入手,進行大規模的扶貧開發,于上世紀末實現了整體解決溫飽的目標。進入了穩定解決溫飽,并向小康邁進的新的發展階段。經過近30多年的努力,臨夏州終于摸索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扶貧開發和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道路,并取得了較大成就。

查看全文

黃土高原溝壑壩研究管理論文

一、溝壑壩系的現狀、任務與問題

黃土高原溝壑修建淤地壩由來已久,約有400年的歷史。但大量的淤地壩還是在新中國成立后修建的。據黃河上中游管理局和黃土高原七省(自治區)水土保持部門的統計,截至2002年底,黃土高原地區建成淤地壩11.35萬座(其中骨干壩1480座,中小型壩11.2萬座),淤地32萬hm2,保護川臺地1.87萬hm2。其中,陜西、山西、內蒙古3省(自治區)共有淤地壩9萬余座,占總數的79.1%。多沙區分布10.60萬座、占總數的93.4%,多沙粗沙區分布8.52萬座,占總數的75.1%。同時,建成的數十條小流域壩系,在各地都起到示范作用,促進了壩系建設的快速發展。實踐證明,溝壑淤地壩系建設以后,小流域內的泥沙幾乎全部被攔蓄下來,洪水得以調蓄和利用,溝道基本實現了川臺化,荒溝變良田,構建了黃土高原壩系農業的雛形。

根據對黃土高原人口發展需要糧田和淤地壩建設條件及潛力的分析,按照需要與可能相結合的原則,也是為了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西部大開發的要求,《黃河近期重點治理開發規劃》提出用10年的時間,在黃土高原建設骨干壩1.67萬座,中小型淤地壩8.94萬座和一批小流域示范壩系。工程建成后,結合其他水土保持措施的實施,實現年減少入黃泥沙5億t,新增淤地能力18萬hm2、攔泥能力140億t、蓄水能力60億m3,可發展灌溉8萬hm2,可促進退耕還林還草80萬hm2和封育保護約133.4萬hm2。

溝壑壩系建設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系統工程,群眾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不少成功經驗,取得一些科研成果。但尚未形成比較完善的技術體系,壩系建設中有許多重大問題與關鍵技術需要研究與創新。水是黃土高原最為稀缺的戰略資源,大規模地建設溝壑壩系勢必攔蓄大量的天然降水,其對黃河下游斷流的影響有多大,壩系建設的重點區域在哪里,壩系建設的規模、布局、結構、時序如何安排,如何實現壩系的相對穩定和運用管護,如何確保壩地的防洪保收,如何防治壩地鹽堿化等,都需要認真研究和解決,進而加快壩系建設速度,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增大壩系的整體效益。

二、溝壑壩系建設對河川徑流的影響

1.攔蓄降雨徑流是黃土高原農業生產的必要條件

查看全文

黃土高原淤地壩管理論文

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水土流失總面積45.4萬km2,多年平均輸入黃河泥沙約16億t。嚴重的水土流失威脅著黃河下游防洪安全,造成生態環境惡化,制約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后,黃土高原地區作為我國水土保持的重點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水土保持初步治理面積累計達到16.6萬km2,其中建成治溝骨干工程984座,淤地壩10萬余座,修建各類溝道防護和小型水利水保蓄水工程400余萬處(座),興修梯田1000萬hm2,營造水保林800萬hm2,人工種草233萬hm2,治沙30萬hm2。現有的治理措施平均每年增產糧食40多億kg,解決了1000多萬人口的溫飽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荒漠化的發展。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水利水保措施年均減少入黃泥沙3億t,其中,淤地壩等工程措施的減沙量占總減沙量的80%左右。

長期的水土保持實踐經驗表明,淤地壩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關鍵措施,大規模開展淤地壩建設,充分發揮攔沙、保水和淤地等綜合功能,對促進當地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改善生態環境,有效減少入黃泥沙,確保黃河安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為配合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大力推進西部地區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建設,黃土高原在未來的20年內將建設16.3萬座淤地壩,是一項非常浩大的工程。因此,如何科學合理地規劃、設計和建設淤地壩,保證其安全運行和工程效益的發揮,避免和解決過去淤地壩建設中存在的諸如部分壩系工程布局不合理、部分淤地壩設計標準偏低和設施不配套、重建輕管和綜合效益偏低等問題,針對社會各界關心的淤地壩建設與流域水資源綜合利用關系等問題,我們通過調查提出了在黃土高原建設生態型、節水型和可持續發展型淤地壩的技術思想。

一、生態型、節水型和可持續發展型淤地壩的內涵

1.生態型——生態良好

查看全文

黃土高原區域環境分析論文

一、黃土高原區域環境特征

黃土高原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在內外侵蝕營力作用下,形成黃土高原溝壑縱橫、峁梁密布、支離破碎、地形起伏劇烈的地貌特征,溝壑密度可以達到3.47~5.10km/km2。據不完全統計,僅陜北地區長度在1km以上的溝道就達近3萬條。該區以干旱、半干旱氣候為主,氣候干燥,四季分明,降雨集中,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現。由于惡劣的自然環境,再加上劇烈的人類活動,使得天然植被遭到破壞,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自然災害頻繁,人民生活貧困。

淤地壩不僅具有防洪、攔泥、增產、淤地等功效,而且在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等方面的作用也非常顯著。

二、淤地壩建設對區域環境的影響

淤地壩修建于溝道中,大型淤地壩壩高在30m以上,小型壩也在5m以上,淤地壩的建設,改變了原溝道自然條件。據無定河普查資料,黃土丘陵區小流域面積在3~5km2的溝道自然比降一般為3.5%左右,而淤地壩建成后的溝道比降為0.8%。淤地壩不但穩定了溝床,防止了溝蝕的發展,而且在溝道中形成山間小平原,有利于實現機械化和水利化,有利于農業生產。

1.改良土壤,增加良田面積

查看全文

植物資源開發利用論文

摘要:黃土高原地區觀賞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計有野生觀賞植物53科105屬176種,其中裸子植物3科4屬6種,被子植物50科101屬170種。黃土高原野生觀賞植物資源在園林綠化中可以用作行道樹、庭蔭樹、園景樹、綠籬樹、地被樹,在開發利用中被廣泛應用,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關鍵詞:黃土高原;野生觀賞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

0前言

黃土高原是東南濕潤季風氣候向西北內陸干旱氣候的過度帶,也是暖溫帶闊葉落葉林向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過渡的地帶。由于黃土高原特殊的地質地貌,以及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植被大面積的破壞。近年來,有關黃土高原植被、植物區系、群落功能和開發利用方面已經進行廣泛研究,為植物資源調查提供了重要參考。

1黃土高原自然概況

黃土高原地理范圍位于北緯340°~400°、東經1010~1130°、東起太行山,北自陰山,南至秦嶺、伏牛山,橫跨河南、內蒙古山西、陜西、甘肅、寧夏、青海7個省區,總面積達5.8×105平方千米。其中包含有平原、盆地、山地和丘陵以及黃土覆蓋的高平原。黃土高原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溫和雨量季節變化明顯。主要表現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熱濕潤。年平均氣溫414℃,年均≥10℃,積溫2000℃~3400℃;年降水量150650毫米,主要集中于6~9月份。全區自北而南跨越我國溫帶和暖溫帶,從東南向西北降雨量逐漸減少,溫度降低,包括半濕潤、半干旱和干旱地帶。

查看全文

黃土高原野生觀賞植物資源開發利用論文

摘要:黃土高原地區觀賞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計有野生觀賞植物53科105屬176種,其中裸子植物3科4屬6種,被子植物50科101屬170種。黃土高原野生觀賞植物資源在園林綠化中可以用作行道樹、庭蔭樹、園景樹、綠籬樹、地被樹,在開發利用中被廣泛應用,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關鍵詞:黃土高原;野生觀賞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

0前言

黃土高原是東南濕潤季風氣候向西北內陸干旱氣候的過度帶,也是暖溫帶闊葉落葉林向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過渡的地帶。由于黃土高原特殊的地質地貌,以及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植被大面積的破壞。近年來,有關黃土高原植被、植物區系、群落功能和開發利用方面已經進行廣泛研究,為植物資源調查提供了重要參考。

1黃土高原自然概況

黃土高原地理范圍位于北緯340°~400°、東經1010~1130°、東起太行山,北自陰山,南至秦嶺、伏牛山,橫跨河南、內蒙古山西、陜西、甘肅、寧夏、青海7個省區,總面積達5.8×105平方千米。其中包含有平原、盆地、山地和丘陵以及黃土覆蓋的高平原。黃土高原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溫和雨量季節變化明顯。主要表現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熱濕潤。年平均氣溫414℃,年均≥10℃,積溫2000℃~3400℃;年降水量150650毫米,主要集中于6~9月份。全區自北而南跨越我國溫帶和暖溫帶,從東南向西北降雨量逐漸減少,溫度降低,包括半濕潤、半干旱和干旱地帶。

查看全文

溝道壩地優化利用方式論文

摘要:針對我國黃土高原地區溝道壩地利用方式單一、利用期滯后和效益尚未充分發揮的問題,提出壩地利用應按溝道壩系、壩型及不同時期壩地形成特點,選擇不同的壩地利用方式、相應的防洪保收設計洪水頻率及工程布局形式,從而實現溝道壩地優化利用,并提出壩地優化利用方式的選擇原則、主要利用方式類型。

關鍵詞:黃土高原地區溝道壩地優化利用方式研究

一、壩地優化利用必要性與可行性

1.必要性

黃土高原地區的壩地是在溝道建成淤地壩的基礎上由泥沙淤積溝道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壩地面積的增加與壩控區溝道特征、洪量模數、輸沙模數及淤積年限等呈正相關關系,即溝道寬平、來洪量大、輸沙率高、淤積年限長,則壩地面積的增加速率就大。這說明要形成可保收農作物的壩地是需要一個很長的時段的。依據壩系相對穩定最小系數的公認指標1/20(即壩地面積與壩控面積之比),經單壩典型設計推算表明:在位于強度侵蝕區的隴東南部高原溝壑區,淤地壩單壩達到相對穩定的實需年限大多在100年以上,能確保壩地農作物在出現頻率為10%的洪水時保收的淤積壩地實需年限約為35~40年,在位于極強度侵蝕區的隴東北部丘陵溝壑區,淤地壩單壩達到相對穩定的實需年限也需50~70年,能確保壩地農作物在出現頻率為10%的洪水時保收的實需年限約為30~35年。據此,即將大規模實施的黃土高原淤地壩建設項目實施后,其所淤壩地在較短時間內是很難發揮種植農作物效益的。因此,優化壩地利用方式,調整壩地利用結構,摒棄單一種植形式,實行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草則草的運用方式勢在必行。這既是實現壩地快速利用和發揮最大效能的戰略措施,也是今后壩地利用方式的主要拓展方向,對實現黃土高原地區壩地的優化利用至為重要。

2.可行性

查看全文

科技推動三農發展

近年來,黨和政府對“三農”間題十分重視。制訂了一系列優惠農民、發展農業、改變農村面貌的政策:減免農業稅、對農村中小學實行“兩免一補”、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加大扶貧力度等.這些政策的出臺,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調動了農民種植糧食的積極性。然而,在陜北多數農民卻缺少科學種田的技能。仍然采用廣種薄收的傳統耕作方式。因此生活水平還停留在溫飽線上。有不少的農民把攝取富裕的希望寄托在出外謀生之上,盲目地進城打工。外出打工的農民,大多數沒有一技之長,月工資只能在500元左右,加之高昂的城市消費,一年到頭所剩幾何?那么如何才能讓陜北農民盡快富裕起來達到小康水平呢?筆者認為“贈人千金不如授其一技”。要想富需走科技路。只有讓農民回到自己的土地上、掌握最先進的科學種田的方法,改變傳統的農業結構和經濟結構,陜北“三農”間題大有希望.

陜北黃土高原雖然缺水干早,無霜期短,但光熱資源充足,雨熱同期,具備開發建設早作高效農業體系的基本條件。氫有關統計數字表明:陜北黃土高原年降水量為314—730tnm,但降水利用潛力很大,如果按每1~降水生產Ikg糧食的降水利用的先進水平估算,每公頃糧食產量可在4500kg—ii000kg,經目前的實際產量高得多。無霜期雖然僅為135—224d,但自北到南脫水、脫肥現象,導致收獲指數和產量下降,同時,地膜覆蓋的增產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耗竭土壤肥力,特別是有機物質為代價的,如果長期連續覆蓋膜必然惡化土壤生態條件,難以持續高產。因此在確定地膜筱蓋模式時,必須考慮底墑、作物生育期降水,地膜覆蓋的階段性和肥料的施用等。其次是擴大塑料大棚的數量、種植類型。

塑料大棚是農民致富的重要舉措.它不僅打破農業生產的時令限制,而且將農業生產推向車間化的生產模式一個。.5畝的日光溫棚,一般年收入在萬元以上。可這一技術在陜北,只在城郊的川道地里建為數很少的單一的蔬菜大棚。其實農村有不少閑置的庭院和宅基地,多數農民在自己的庭院打了水井擴展,如果將這些宅基地改建為溫室大棚,并由只種植蔬菜而擴展為種植如西瓜、葡萄、桃子等水果作物.那它的經濟價值是相當可觀.

豬澗縣寬州鎮康家訖臺村的薛文于2000年建了一個四位一體(豬圈、菜棚、廁所、沼氣池連為一體)的溫室大棚,利用蔬萊的下角料養豬,豬糞和人糞尿進入沼氣池,利用沼氣做飯照明。沼液又是種菜的優質肥料。這樣種養結合的方式,既節省了憔料和電費,又省了不少買化肥的錢。同時大大提高了大櫥的經濟效益。這一個大棚年純收入在兩萬元以上。第三應繼續推廣壟溝耕作技術.壟溝耕作清澗縣農科所薛梅桂百一農﹂問題纂贛黝依次可滿足農作物一年一熟間作套種、復種等多種栽培模式的需要。光熱資源充足,年日照高達1900—214oh,年平均太陽輻射量高達498.23—602.90)/c時遠遠高于關中及陜南地區,有利于玉米、豆類、薯類、糜谷等作物的高產。陜北高原另一特征是人少地多,耕地資源豐富。人均耕地。.27hm,—。.52h二,,是全省平均人口密度的1.72—3.23倍。因此農業生產有很大潛力和美好前景。

發展陜北黃土高原的農業,就得取長補短,因地制宜。根據陜北黃土高原干早少雨、無霜期短的特征,首先須推廣地膜覆蓋技術。地膜覆蓋具有保水保肥等功能,能夠有效克服農業生產中諸多不利因素,是高原地區糧食增產的重點技術,即使在干早年景,該項技術的推廣使糧食單產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它的單項增產潛力為65%—80%,可使水澆地的糧食單產達到6800一8600kg,各類旱平地、寬幅梯田的糧食單產可達到4100kg左右.清澗縣店則溝鄉鄧家樓村李宏彥在兩畝川地上利用地膜板蓋西瓜套種玉米的技術.西瓜每年賣錢8000多元,玉米畝產超過千斤.加上其他收入,李宏彥一家年純收入在3000。元以上。

但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表明,地膜覆蓋有時因作物生長前期土壤水分和養分耗蝎嚴重,后期出現嚴重技術是當前陜北黃土高原可以大面積推廣的耕作技術,單項技術可實現糧食單產增長25%—55,單產可達1500—2100kg,筆者于1988年指導清洞縣石咀釋鎮牛家溝村種植壩地壟溝早播玉米105畝,畝產在1000kg以上,省地縣的領導和有關技術專家曾在這里召開現場會。諸如此類科學的耕作技術還有好多,如增肥培土、推廣優良品種、化肥農藥的合理施用等等,筆者不再一一枚舉.如果適合黃土高原的每一項科學的種植技術都能綜合地運用于所有的可耕地上,陜北農民能增加多少收入?

查看全文

西部土地荒漠化探究論文

土地荒漠化既是自然現象,又是社會現象,可以說是人類活動作用于自然環境的結果。因此,我們在研究西部土地荒漠化原因的時候,必須從自然和社會兩方面入手。

從自然方面來看,中國西部存在著容易導致土地荒漠化的條件。中國西部是我國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所在地,在高原與高原和高原與盆地的結合部,地形地貌十分復雜,生態環境非常脆弱。據竺可楨先生研究,歷史時期中國氣候大致可分為四個溫暖期和四個寒冷期。溫暖期氣候溫熱,水草增加;寒冷期氣候干涼,風力強勁。在由暖到寒或由寒到暖的過渡階段,氣候振蕩,災害頻繁,往往對西部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負面的影響。盡管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但無論是干旱的西北地區,還是多水的西南地區,都曾因風力侵蝕和水力侵蝕而發生過土壤退化的事。西北地區深處內陸,屬于干旱、半干旱地區,氣候干燥,沙漠較多。陜西、甘肅、寧夏、內蒙古大部分地方及新疆北部的一些地方年降水量在100毫米至700毫米之間,而內蒙古西部和新疆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均在100毫米以下,有些地方年降水量甚至不足20毫米。由于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加之氣候干旱,蒸發量大,所以一年中濕度差別較大,容易出現水災、旱災和風災。歷史時期西北地區此類災害屢見不鮮。如明憲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關中連年大旱,百姓流亡殆盡,出現“人相食”的悲劇。再如1983年4月27日,沙暴吹襲陜北,頓時天地昏黑,伸手不見五指。在野外耕牧的農民來不及躲避,或迷路失足,或為狂風卷起,或被沙塵窒息,死傷者多達數十人。水災的直接后果是造成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就意味著地力下降,開始向荒漠化的方向發展。旱災的后果是造成土壤水和地下水大量蒸發。而土壤水、地下水與植物生長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在降水量極少的西北干旱地區,土壤的含水量主要靠地下水毛管供給。當地下水位下降,毛管上升水不能達到地表或植物根系層時,植被開始衰退,覆蓋度降底,受到沙化的潛在威脅。如果地下水位進一步下降,土壤發育成干旱土時,植物便會干枯死亡。而當土壤上層長期處于干燥狀態,植被衰敗以后,就容易受到風蝕破壞,從而出現沙漠化。地下水位越深,荒漠化的可能性越大,植被越少,荒漠化等級越高。風災對土地荒漠化的影響更為明顯。風是沙漠擴展的原動力,地表一旦失去植被保護就會受到風蝕。在風蝕的作用下,地表的枯枝落葉層、粗腐殖質層、腐殖質層、泥炭層、鹽聚層逐漸被風吹掉,形成光板地。當風沙流作用于裸露的地表時,會產生線狀風蝕擦痕,擦痕加深,形成略微凸起的土墩與風蝕線狀凹地。隨著風蝕作用的不斷發展,光板地演變成風蝕劣地,被吹蝕的物質形成風沙流。當風沙流速度降低或遇到障礙時,所挾沙塵下落堆積,受不同風向的影響而形成各種類型的沙丘,從而使該地變成沙漠景觀。

從社會方面來看,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大大加速了西部土地荒漠化的進程。歷史時期在西部的許多地區都曾發生過濫墾濫牧的事。濫墾主要發生在西部傳統的農業區域和農牧交錯地帶,其結果往往與土地荒漠化相聯系。如在塔里木河上游的阿拉爾地區,1959年至1996年,耕地面積從22870.6公頃發展到37691.7公頃,增加14821.1公頃。同期下游阿拉干地區沙漠化土地則由137120公頃發展到149420公頃,增加12307公頃。而塔里木河下游的鐵干里克農耕區1970年后因缺水灌溉被迫棄耕的16600公頃土地已經沙化。濫牧主要發生于草原區,其結果也與草場退化聯系在一起。如內蒙古的錫盟草原在20世紀80年代放牧超載15.4%。由于放牧過度,導致大量草場嚴重退化,迫使175戶牧民遷往他鄉。這樣的事例在史籍中俯拾即是,不勝枚舉。

由于濫墾濫牧、毀壞森林、草原的事件時有發生,其后果是森林和草原不斷縮減,有些地方甚至成為濯濯童山。這種情況在黃土高原地區表現得尤為明顯。黃土高原地區曾經存在過大片的森林和草原。在原始社會末期,黃土高原東南部、秦嶺山脈、中條山、呂梁山、豫西諸山及渭河、涑汾河、伊洛河諸平原都屬于森林地帶,黃土高原西北部地區則屬于草原地帶或森林草原地帶。春秋戰國時期,由于人類活動的加強,黃土高原的平原河谷地帶逐漸被開墾成農田,平原河谷地帶的森林隨之縮減。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農業區的擴大,平原地區規模較大的森林逐漸消失,除關中地區的上林苑中尚有較多林木外,其他平原上已經很少有森林的記載。平原地區的森林消失以后,隴山以西、秦嶺、晉西北諸山及陰山山脈的森林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唐宋時期黃土高原地區的森林和草原繼續縮小。到了宋代,秦嶺、隴山、黃龍山、嵐州、石州、汾州等地的林木被大量破壞。明清時期,黃土高原地區的森林和草場進一步縮小。由于大量屯田,過度開墾,加之濫砍濫伐,平原地帶自不必言,丘陵和山區的森林也迅速減少。陜北地區的森林,主要分布在黃陵、洛川、富縣、延安、延長、宜川等縣的某些山區。據說在周至至洋縣的300里間,砍伐林木的人經常不下數萬。如此亂伐,自然對森林的存在構成巨大的威脅。此外,清代對河套等地的大規模開墾,不僅使草原面積越來越小,而且也使畜牧區、半農半牧區和農耕區的植被大量減少。據民國《橫山縣志》講,“草地僅十之二三”。森林和草場的毀滅,使土壤失去了應有的屏障,不僅難以含養水分,而且在風力、水力侵蝕的作用下日益退化,甚至就地起沙。這兩個原因互為表里,惡性循環,使土地荒漠化情況愈演愈烈,不少地方因此變成了沙漠。

此外,對水資源使用不當也曾導致土地荒漠化的發展。如塔里木河兩岸在漢、唐時期曾有不少規模較大的城鎮,天然植被良好,農業發達,但過度開墾用水,使河流萎縮,水系變遷,從而導致大片土地荒漠化,昔日繁榮的城鎮也相繼淪為廢墟。土地荒漠化嚴重地制約著西部經濟社會的發展。治理荒漠化的土地已經成為西部大開發的當務之急。

【論文關鍵詞】土地荒漠化;原因

查看全文

自主學習高中地理論文

一、改變教學觀念

自主學習能力的具備非常重要。具備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僅是學生思維層面的一種體現,這也能夠很好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想要在高中地理課程的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首先需要教師們改變教學觀念。自主學習能力中首先凸顯的就是學生的獨立性與自主性,也就是說教師要給學生們提供足夠的空間與機會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發展與鍛煉。許多時候,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的主體性體現都不夠明顯,教師往往是課堂中的主導,決定課堂教學的內容、模式與節奏,學生們在課堂上不僅十分被動,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也不高。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下會很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的思維得不到鍛煉,理解能力也得不到發展,課堂教學效率也十分低下。

因此,教師們很有必要在這一點上積極做出改善。在學習“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這一節內容時,為了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教學觀念,促進學生們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與認知,我會有意識的調整課堂教學模式。在給學生們闡述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時,我會加入許多實例來幫助學生們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釋:一方面,地理環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為一個整體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協調一致,并與總體特征相統一。例如,我國西北內陸地區因深居大陸內部、距海遙遠,形成干旱的環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體現出干旱環境的特征。

另一方面,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還表現為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以至整體環境狀態的變化,即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應。例如,濫伐森林和植樹造林都會對地理環境帶來一系列的不同影響。為了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我還會和學生們就談到的這些實例展開分析探究,并且鼓勵學生們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見解。這個教學過程不僅能夠很好地活躍課堂氣氛,這也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很有效的途徑。

二、優化教學設計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具備還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方案的設計。教學方案設計不僅決定著整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也是對于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指引。教師應當優化教學設計,在課堂中加入更多學生間的交流互動以及學生們自主學習的環節。這不僅是對于課堂教學的一種豐富與拓寬,這個過程也能夠留給學生們更多思考與體驗的空間,可以深化學生們對于知識點的理解與認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