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語關聯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7 01:38:4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話語關聯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話語關聯

話語關聯與修辭關聯研究論文

一、關聯理論

關聯理論是Sperber和Wilson在《關聯性:交際與認知》①中提出的一種語用學理論,它從認知的角度對話語理解進行了研究,是一種具有很強解釋力的交際與認知模式。“關聯理論首先把交際活動(包括言語交際和非言語交際)歸屬為認知活動,認為言語交際是一種有目的、有意圖的活動;說話人的目的或意圖能被聽話人識別,是由于他們對認知環境(cognitiveenvironment)具有共識;也就是說,交際是否成功,就看交際雙方對彼此的認知環境是否能顯映(manifest)和互相顯映(mutuallymanifest)。”②Sperber和Wilson將關聯定義為:“假設P同一系列語境假設之間的關系。”(1991:381)他們認為,當且僅當一個假設在一定的語境中具有某一語境效果(contextualeffect)時,這個假設在這個語境中才具有關聯性(1986:122),并提出了最佳關聯設想(Presumptionofoptimalrelevance)和最佳關聯原則(Principleofoptimalrelevance):

(1)發話者意欲向聽話人顯映的假設集{I},具有足夠的關聯,使聽話人值得努力去處理該明示的刺激信號(ostensivestimulus)。

(2)這一明示刺激信號,是發話者傳遞假設集{I}時所能運用的最大關聯的信號。

(3)任何一個明示交際行為,必須保證自身的最大關聯。(1986:158)

在關聯理論中,Sperber和Wilson結合語碼模式和推理模式,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際(ostensiveinferentialcommunication)的概念,并將其定義為:說話人發出一種刺激信號,使之對交際雙方互相顯映(mutuallymanifest),通過這種刺激信號,說話人意欲向聽話人顯映或更加清楚地顯映一系列的命題{I}(1986:63),只有說話人說出的話具有“明示性”,聽話人的推理才有方向和目標,才能準確理解說話人話語的意義。例如:

查看全文

話語關聯與修辭關聯分析論文

一、關聯理論

關聯理論是Sperber和Wilson在《關聯性:交際與認知》①中提出的一種語用學理論,它從認知的角度對話語理解進行了研究,是一種具有很強解釋力的交際與認知模式。“關聯理論首先把交際活動(包括言語交際和非言語交際)歸屬為認知活動,認為言語交際是一種有目的、有意圖的活動;說話人的目的或意圖能被聽話人識別,是由于他們對認知環境(cognitiveenvironment)具有共識;也就是說,交際是否成功,就看交際雙方對彼此的認知環境是否能顯映(manifest)和互相顯映(mutuallymanifest)。”②Sperber和Wilson將關聯定義為:“假設P同一系列語境假設之間的關系。”(1991:381)他們認為,當且僅當一個假設在一定的語境中具有某一語境效果(contextualeffect)時,這個假設在這個語境中才具有關聯性(1986:122),并提出了最佳關聯設想(Presumptionofoptimalrelevance)和最佳關聯原則(Principleofoptimalrelevance):

(1)發話者意欲向聽話人顯映的假設集{I},具有足夠的關聯,使聽話人值得努力去處理該明示的刺激信號(ostensivestimulus)。

(2)這一明示刺激信號,是發話者傳遞假設集{I}時所能運用的最大關聯的信號。

(3)任何一個明示交際行為,必須保證自身的最大關聯。(1986:158)

在關聯理論中,Sperber和Wilson結合語碼模式和推理模式,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際(ostensiveinferentialcommunication)的概念,并將其定義為:說話人發出一種刺激信號,使之對交際雙方互相顯映(mutuallymanifest),通過這種刺激信號,說話人意欲向聽話人顯映或更加清楚地顯映一系列的命題{I}(1986:63),只有說話人說出的話具有“明示性”,聽話人的推理才有方向和目標,才能準確理解說話人話語的意義。例如:

查看全文

關聯理論框架下翻譯論文

摘要:關聯理論作為一種認知語用理論,強調了語境效果及推理模式;翻譯是一個對語言進行認知推理的交際過程,二者都是對人類交際與話語理解進行研究。因此,在關聯理論的框架下對翻譯這一交際過程進行研究,能夠全面、科學地理解話語,使交際獲得成功。

關鍵詞:關聯翻譯交際語境效果

1.引言

DanSperber和DeirdreWilson的關聯理論是在H.P.Grice的交際理論與會話含意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們合著的《關聯性:交際與認知》一書中對其有很精辟的闡述。關聯理論作為認知語言學一個理論給西方語用學界帶來了極大影響。它將關注的核心投到人類交際與話語理解方面,其影響力已超出了語用學領域,延伸到翻譯領域。因為自然語言中的每個話語都可以有多種理解,要正確的理解自然語言,就必須通過語境來尋找信息的關聯,然后根據話語和語境的關聯進行推理。而翻譯中為達到語用等效,其前提正是正確地理解自然語言。因此,關聯理論就成為可以指導翻譯的語用翻譯理論。

2.關聯理論

Sperber和Wilson主張用“關聯原則”來解釋人類的交際。他們認為,語言交際是一個認知過程,交際雙方之所以能夠配合默契,是因為有一個最佳的認知模式,即“關聯”。關聯由兩個因素決定:語境效果和心智努力。人類認知活動的目標就是在認知過程中力圖以最小的心智努力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人們必須把注意力集中于最為“關聯”的信息,以獲取信息和語境的最佳關聯。最佳關聯是指在話語理解時以一定的心智努力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

查看全文

關聯理論下的翻譯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關聯翻譯交際語境效果

論文摘要:關聯理論作為一種認知語用理論,強調了語境效果及推理模式;翻譯是一個對語言進行認知推理的交際過程,二者都是對人類交際與話語理解進行研究。因此,在關聯理論的框架下對翻譯這一交際過程進行研究,能夠全面、科學地理解話語,使交際獲得成功。

1.引言

DanSperber和DeirdreWilson的關聯理論是在H.P.Grice的交際理論與會話含意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們合著的《關聯性:交際與認知》一書中對其有很精辟的闡述。關聯理論作為認知語言學一個理論給西方語用學界帶來了極大影響。它將關注的核心投到人類交際與話語理解方面,其影響力已超出了語用學領域,延伸到翻譯領域。因為自然語言中的每個話語都可以有多種理解,要正確的理解自然語言,就必須通過語境來尋找信息的關聯,然后根據話語和語境的關聯進行推理。而翻譯中為達到語用等效,其前提正是正確地理解自然語言。因此,關聯理論就成為可以指導翻譯的語用翻譯理論。

2.關聯理論

Sperber和Wilson主張用“關聯原則”來解釋人類的交際。他們認為,語言交際是一個認知過程,交際雙方之所以能夠配合默契,是因為有一個最佳的認知模式,即“關聯”。關聯由兩個因素決定:語境效果和心智努力。人類認知活動的目標就是在認知過程中力圖以最小的心智努力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人們必須把注意力集中于最為“關聯”的信息,以獲取信息和語境的最佳關聯。最佳關聯是指在話語理解時以一定的心智努力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

查看全文

剖析話語分析研究方法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摘要:話語分析理論的誕生已有50多年了,盡管研究者們對其理論框架有了比較明確的定位,但對于這一理論如何運用于外語教學都著墨不多。本文分析了話語分析理論的幾大主要研究方法的具體內容,并進一步探討了運用話語分析研究方法提高外語教學質量的可行性及可能性。

關鍵詞:話語分析言語行為理論話輪轉換外語教學

一、話語分析研究概況

自美國語言學家Harris于1952年在《語言》雜志上發表題為“DiscourseAnalysis(話語分析)”的論文至今,話語分析已經歷了50多年的歷史。這50多年的歷史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啟萌階段、形成階段和發展階段。啟萌階段,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結束,前后大約10年時間。本階段值得一提的語言學家有兩個:Harris和MitchelloHarris于1952年發表了“話語分析”一文。在這篇論文中,他提出:“語言不是在零散的詞或句子中發生的,而是在連貫的話語中發生的。”對Harris來說,話語是一個結構單位,因此,他在分析話語時所用的方法是結構主義的分布分析法。然而這種方法只注重分析形態音位結構和句法結構,忽視了意義與內容以及句子的層次關系,結果證明這種分析方法對于超句結構的純形式的分析并不可行。1957年,Mitchell在一篇題為“昔蘭尼加的買賣用語”的文章中,提出了一種語義分析方法,詳細描述了話語參與者和情境的相關內容,并且按照交談內容將買賣過程分為五個階段:(1)寒暄;(2)詢問商品價格;(3)查看商品質量;(4)討價還價;(5)結束語。由于這幾個階段是由發生在交易過程中的活動,而不是由獨特的語言特征來限定和辨認的,因此,Mitchell所做的分析并不是語言學的分析。故而Mitchell的分析模式的應用范圍也不夠廣泛。形成階段,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結束。60年代起話語分析逐漸興起。許多關于話語分析的理論相繼問世。如:句子功能觀、交際動力、主位、述位、過渡、銜接、照應、指示、替代、連貫、語境、語域等問題的研究,使語言研究的范圍進一步超越了句子的范圍。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有Halliday,Harweg,Sinclair,Coulthard,vanDijk等。發展階段,始于2。世紀80年代。這一時期話語分析研究碩果累累。突出反映在:第一,有了自己的正式出版刊物。荷蘭學者VanDijk主編的《語篇》學術期刊于1981年正式創辦,從此以后,話語分析有了自己的學術園地。第二,研究隊伍空前壯大,從原來的歐美擴大到亞洲和澳洲等地。第三,話語分析的研究范圍有了更大的突破。90年代以來,話語分析的成果廣泛應用到人類文化學、社會學、翻譯學、心理語言學、計算語言學、教學法和跨文化交際等諸多領域,廣泛揭示人們在日常交際過程中如何運用真實語言、社會文化背景與話語建構的關系以及話語單位所揭示的語言現象和特征。Beaugrade(1997)認為21世紀話語分析的重點將是知識共享和話語策略;任務將是研究話語在團結社會文化群體中的作用;展示多元文化實現人類潛能的過程;探討話語與社會化的生態系統以及語言資源的使用策略;分析話語在獲得和使用知識中的作用。

二、話語分析和篇章語言學的融合

黃國文(1998:7)認為:“話語通常指一系列連續的話段或句子構成的語言整體。它可以是獨白、對話,也可以是眾人交談;可以是文字(如交通標志),也可以是詩歌、小說。它可以是講話,也可以是文章,短者一、二句可成篇,長者可洋洋萬字以上。”話語分析則是對大于句子或語段的語言單位的分析,包括口頭會話和書面語篇。話語分析誕生之初,與篇章語言學是并駕齊驅的。話語側重口語研究,篇章語言學則側重書面語的研究。Widdowson(1973)對話語分析和篇章語言學做過區分:話語一篇章十語境;面篇章一話語一語境。美國學者Chafe等認為話語是口頭的、意義連貫的、動態的語言單位,對話語的分析他們稱之為話語分析。面歐洲的學者則認為篇章是比句子大的、靜態的書面語言單位。對篇章的研究他們稱之為篇章語言學。如今篇章語言學和話語分析研究有融合的趨勢。兩者的共同點是:自然語言,超越句子范圍,具有完整的意義。本文所說的話語分析就是廣義上的定義,包括對口語和書面語的研究。

查看全文

關聯理論與會話含意關系論文

言語交際是人們溝通思想、傳遞信息的重要方式。它實際上是在特定的語境中具體運用語言的過程。本文根據關聯理論,用實例試分析影響會話含意理解的各種因素,以便日常交際順利進行。

關聯理論與會話含意

摘要:言語交際是人們溝通思想、傳遞信息的重要方式。它實際上是在特定的語境中具體運用語言的過程。本文根據關聯理論,用實例試分析影響會話含意理解的各種因素,以便日常交際順利進行。

關鍵詞:會話含意;因素;關聯理論

RelevanceTheoryand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

JiangShenying

查看全文

言語合作性語用標記關聯思考

摘要:本文正如標題所示,既是對新格賴斯含義理論(Leech1983、Horn1984、Levinson1987、Sperber和Wilson1986/2001)的綜觀,又建立起筆者自己的“言語合作性的語用標記關聯模式”(PMRM)。§3討論了CP、PMRM和其他語用原則的關系,分別對禮貌原則、Horn的2原則、Levinson的3原則和S&W的1原則進行了“PMRM考察”,最后提出保留各家理論的合理且具有解釋力的成分,再把這個語用混合物置于PMRM的框架中,以完善新老格賴斯主義對交際的解釋。

關鍵詞:標記;CP;PP;RT;原則;合適;心力

Abstract:Thisthesis,asthetitleindicates,isbothaperspectiveofclassicandneo-Griceanpragmatics(Leech1983,Horn1984,Levinson1987,Sperber&Wilson1986/2001),andaformulationoftheauthor’sPragmaticMarkednessRelevance-Model(PMRM).§3isanexplorationoftheinterrelationofCP,PMRM,andtheotherpragmaticprinciples,aswellasadiscussionofthemfromthepointofviewofPMRM,highlightingthehypothesisofintegratingthereasonableessenceofeachoftheaboveprinciplesintheframeworkofPMRMforthegoalofamorepowerfulinterpretationofcommunication.

Keywords:markedness,CP,PP,RT,principle,properness,processingeffort

1.言語合作性的語用標記價值

人們在交際(以及其他協作行為)中遵循著“合作原則”(CooperativePrinciple,簡稱CP)。CP有4條準則:量準則(QuantityMaxim[2])——提供的信息量不多不少。質準則(QualityMaxim)——說真話,說話有根據;關系準則(RelationMaxim)——話語切題;方式準則(MannerMaxim)——清楚明了,井然有序。(由Grice(1975)刪節而來)

查看全文

語用翻譯探討論文

一、關聯理論的主要觀點

1.推理是語言交際的核心

一般地說,語言交際的模式有兩種:代碼模式(codemodel)和推理模式(inferentialmodel)。語言交際會同時涉及這兩種模式,但在交際過程中,認知—推理過程是基本的,編碼—解碼模式過程則附屬于認知—推理過程[2]。

依據關聯理論,語言交際活動涉及兩種意圖: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前者指話語的字面意義,是交際者向交際對象傳遞某種信息的意圖,后者則指交際者傳遞該信息意圖的意圖。交際者為使聽話人懂得自己的意圖,總是以明示的方式表達信息;聽話人為了了解交際者的意圖,必須將信息進行演繹推理。語言交際實質上是一種明示—推理過程。交際者對聽話人的認知環境和交際情景加以評估,并據此通過話語向聽話人示意/傳達自己的交際意圖;聽話人則依據該話語提供的信息和相關的語境信息,在關聯原則的指導下進行解碼和推理,最終是對交際者的交際意圖的認知。因此,交際過程不僅僅是單純的編碼—解碼過程,而是更重要的對話語和語境信息的動態推理過程。例如:

A:Doyoulikerugby?

B:IamaNewZealander.

查看全文

從關聯理論看語用翻譯論文

摘要:關聯理論認為,要正確理解語言就要通過語境來尋找關聯,要靠推理。而翻譯中為達到語用等效,其前提正是正確地認知和理解語言。關聯理論對語用翻譯具有指導作用。依據關聯理論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尋找關聯,解釋翻譯過程中作者—譯者—譯文讀者的三元關系,從而更好地顧及讀者的認知,達到翻譯中的語用等效。

關鍵詞:關聯理論;語用翻譯;語用等效

Abstract:Relevancetomaketheoryholdsthattheproperunderstandingoflanguageneedstofindoutrelevancethroughcontextandinference.Pragmaticequivalenceintranslationcanbeachievedonthepremisesoftheunderstandingoflanguage.Relevancetheoryhasbecomeaguidancetopragmatictranslation.Thestudyonpragmatictranslationfromtheviewpointofrelevancetheorycanmakeuscomprehendsourcelanguagebetter,findoutrelevanceandillustratethetrivalenttranslationprogress,whichinvolvesthewriterofsourcelanguage,translatorandreadersoftargetlanguage.Inthiswaythetranslatorcanidentifywellwiththereaders''''cognitionoftargetlanguagesoastoachievethegoalofpragmaticequivalenceintranslation.

Keywords:relevancetheory;pragmatictranslation;pragmaticequivalence

語用學主要研究語言的使用與理解,既研究發話人利用語言和外部語境表達意義的過程,也研究聽話人對發話人說出的話語的解碼和推理過程。翻譯雖然也是通過語言進行溝通,卻和日常語言活動所不同,它涉及到源語和目的語兩種不同語言,是一種語際交流。翻譯研究著重探討譯者解讀原文、如何在譯文中重構原文意義。語用學和翻譯有著共同的研究對象,即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1]。正因為如此,人們往往借鑒語用學理論來探討翻譯活動。1986年法國語言學家、哲學家DanSperber和英國語言學家DeirdreWilson出版了《關聯性:交際與認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提出了涉及交際與認知的關聯理論。關聯理論這一語用學理論主要研究信息交際的推理過程,尤其注重語言交際的話語解釋原則。從關聯理論的角度來探討翻譯活動,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譯過程和翻譯行為,從而更好地指導翻譯實踐。本文在概述關聯理論核心內容的基礎上,著重分析關聯理論與語用翻譯的關系,探討關聯理論對語用翻譯的指導作用,并結合實際討論語用等效翻譯等問題。

一、關聯理論的主要觀點

查看全文

關聯理論對翻譯中文化缺省的啟示

一、關聯理論

關聯理論是法、英學者D.Sperber,和D.Wilson在其合作出版的《關聯性:交際與認知》(1986/1995)專著中提出來的,1995年二人又出版了該書的修訂版。他們認為交際是一個認知過程,交際雙方互明的前提是在于最佳的認知模式:關聯性。關聯機制包括最大關聯和最佳關聯。最大關聯(mostrelevance)是指在交際中受體在理解話語時付出了盡可能小的努力而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最佳關聯(optimalrelevance)是指受體在理解話語時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獲的足夠的語境效果。從關聯理論的途徑研究翻譯,就突出了翻譯的認知特性,它研究譯者的交際能力,也就是翻譯能力。關聯翻譯理論把翻譯看成是一個語際間的明示—?推理的闡釋活動。翻譯不是靜態的,而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一種交流,是一種文化現象,是依據不同編碼對符號進行再解釋的一個無止境的過程(王治琴,2005)。

二、關聯理論與翻譯的關系

關聯理論認為,對語言的使用有兩種方式:描述性使用和解釋性使用。翻譯是對語言的解釋性使用。在語言的解釋性使用中需要注意的是原語和表達該話語的語句之間應該存在一種解釋性相似。兩個話語的解釋性相似程度越高,所共享的明說和暗含意義就越多。翻譯活動源遠流長,研究翻譯的文獻亦可謂汗牛充棟,但學者們對于“翻譯”從未達成過共識。關聯理論對翻譯的解釋力是很強的,它統一的理論框架可以“框住”人類的一切翻譯活動,而且還可以根據關聯理論平息翻譯界經年不息的爭執(趙彥春,2003)。任何一種翻譯理論都強調翻譯的前提是正確理解原語,譯者靠什么來推理作者的交際意圖呢?關鍵是靠尋找最佳關聯,推斷出語境暗含。翻譯是一種認知活動,也是一種交際活動。關聯理論的翻譯觀把翻譯看作是一個對原文進行闡釋的動態的明示—推理過程。譯者要盡可能根據話語內容去推理原語交者的交際意圖,而譯語接受者同樣也在自己動態的語境內對譯文進行闡釋和解讀。所以,根據關聯理論,我們可以把翻譯看作是一種言語交際行為,是一個推理過程,而推理所依據的就是關聯性。

三、對文化缺省和關聯理論的認識

認知科學表明,人的知識和經驗以圖式(schema)的形式儲存在人腦的長期記憶(long-termmemory)之中,每個圖式由數目不等的空位(slots)組成。每當感官記憶(sensorymemory)輸入了某種信號時,認知機制中的記憶搜索(memorysearch)功能就會自動在長期記憶中激活屬于該圖式的空位,最終激活整個圖式。認知是由記憶中的圖式作用于未知實現的。因此,在語言交際中,新的話語必須以某種方式激發相關認知領域中的其它認知結構,理解才能達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