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7 19:07:2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回族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回族的誕生禮
回族把出生視為一種大禮,保留著許多傳統的風俗習慣。在孕育期,通常稱婦女有孕為“有喜”。詢問時,一般只說有喜了嗎?而不能問你懷孕了嗎?婦女在孕育期還有許多避諱和禁忌。如不送親,不參加婚札,不見已故的人,不送葬。若在途中遇見送親、送葬的,要盡快避開,不能迎面而行。在飲食上也有一些戒律,尤其注意的是不讓孕婦吃兔子肉。據說吃了兔子肉,生下的小孩嘴和兔子嘴一樣是豁的。也不允許孕婦平時隨意譏笑別人的小孩,更不能笑有生理缺陷的小孩。臨產時,孕婦要洗大凈,盡快住進產房,這叫“占房”。
嬰兒誕生時,產房除了接生婆外,一般連自己的丈夫也不得隨意入內,門簾上要掛一個紅綢或紅布條條,提醒外人免進(在醫院生小孩除外)。嬰兒哇哇降生后,若是男孩,則在家庭或親屬、近鄰中,選擇一個聰明、誠實、勇敢的人首先踏進產房;如是女孩,要選擇一個溫柔、善良、勤快的人首先踏進產房,這叫“踩生”。回族認為,孩子出生后,誰先進入產房,孩子的氣質、性質就像誰。這是回族人民一種美好的祝愿和希冀。
接生婆接完小孩以后,主人要給她散五至十元的乜貼,有的還給實一件衣服。在孩子出生三天的時候,回族叫“三洗”,也叫“洗三”,要用熱水洗掉孩子身上的污垢。這天,主人要用羊肉臊子面款待親戚、朋友、鄉親,祝賀小孩平安無事,長命百歲。而鄉親、朋友在洗三這天,給月婆子送長面、油香、鍋塊、雞蛋、肉等營養品,表現了回族內部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同心同德的風尚。有的月婆子在坐月子期間缺奶,就讓家里人拿一個小碗收吃七家面,這叫“修渠引水”。
孩子滿月后,還要舉行滿月禮,也叫賀滿月。這天,要請剃頭i師理齊孩子頭發,并根據頭發的重量,相應地向貧窮人施散一部分錢財和物品。同時,將剃下的小孩頭發,丸成一個小球,用線和沙布網住,連在小孩的枕頭上,意為壯膽、吉利,健康成長。上海等地回族穆斯林還給孩子留小辮、戴手鐲、鎖片,祝愿孩子長大成人。賀滿月,也要做飯菜、炸油香等,款待親朋好友和孩子的舅舅、外爺、外奶奶等親戚以及左鄰右舍。
孩子到了一百天,有的還舉行“百日禮”,回族也叫“趕百路子”,祝福孩子一生中走寬闊的道路,奔遠大的前程。
回族的命名禮
回族在嬰兒誕生的當天或三天之內,必須請一位阿訇給嬰兒舉行命名禮,即起經命,也叫回回名。命名禮首先由家庭主人把孩子抱到門檻里。阿訇站在門口或門檻外,先對著小孩的右耳低念“班克”,即在清真寺宣禮塔上召喚教民上寺禮拜的宣禮詞。再對著小孩的左耳念“尕麥體”,即教民匯聚到清真寺后準備禮拜的招呼詞。然后,是男孩便在左耳里慢慢吹一口氣或輕輕咬一下耳朵,是女孩則在右耳朵里吹一口氣。據說,念宣禮詞、吹氣的意思是,把一個剛出生的小孩兒,由清真寺之外呼喚到清真寺之內,一生下來就要成為一個當然的穆斯林。當阿訇舉行這種儀式后,便從回教眾多的先賢中選出一個美名,告訴家里人,以示吉慶、俊美。男孩一般命名為“爾撤”、“努哈”、“尤素夫”、“曼蘇爾”、“大吾代”、“穆薩”、“爾里”、“曬爾東”、“葉爾姑”等等;女孩兒一般起名為“阿依舍”、“奴姑燕”、“海撒”、“法圖麥”、“賽里買”、“祖布代”等等?;刈宄砸了固m教經典上的圣賢人的名字命名外,還有以下命名法:有的以嬰兒的生日命名。如嬰兒出生在齋月,就命名為“來買丹”,出生在古爾邦節(寧夏有的地方稱為爾德節),命名為“爾德”;出生在星期五這天,則命名為“主麻”;出生在星期四,命名為“杜什兒”等等。有的以次序或排行命名。如二姐兒、三姐兒、四姐兒、老娃子等等。有的以動物命名。如牛娃子、?;⒆?、羊羊、黑貓兒等等。還有的根據祖父母的年齡,以數字命名。如八十兒、七十兒、六十兒、五十兒等。有的先起一個經名,四五歲后再起一個大名,回族叫官名或學名。還有的在經名前冠以漢姓,使漢姓與回回經名相結合。如馬穆薩、王尤拜、黑牧杜爾、周合里肥等,也有終身用回回名的?;刈宓慕浢?,有不少都是簡化了的,如阿布冬拉希,簡稱阿布冬。穆罕默德簡稱穆罕子,且習慣在名子后面加一個“子”,如主麻子、尤舍子、尤拜子、麥燕子等等。
在舉行命名禮這天,有條件的要宰羊,一般的也要炸油香、馓子、花花等,請阿訇,送左鄰右舍、親戚朋友,以示慶賀。命名禮結束后,要用紅棗、白糖、紅糖、冰糖水等甜東西給小孩兒開口。
回族的抓周禮
抓周禮也叫歲禮,回族俗稱抓歲。這是回族當中較為普遍的一種禮儀,尤其有的回族生的第一胎,或有些沒有生育能力領別人孩子的,則更重視這種儀禮。
回族小孩的抓歲,儀式比較簡單。當小孩一周歲時,孩子的父母、爺爺、奶奶等都懷著喜悅的心情,在周歲的頭天晚上或當天早晨忙忙碌碌、說說笑笑地準備歲糕?;刈鍖q糕很講究,選用優粉、紅棗、香豆子粉、胡麻油等原料。歲糕必須做成圓的,厚約三、四寸,直徑一尺左右,用蒸籠蒸。講究厚道大方?;右路f美觀,一般由六至八個三角形組成。每個三角形上的圖案必須]是用面制作的牡丹、梅花、荷花等花草,忌諱用貓、狗、兔、羊等動物一類的圖案。每朵花的中心放一個大紅棗。歲糕做得既白又軟,吃起來又香又甜。切糕人要選請長輩或年老的人。有條件的回族還要宰雞、羊,做涼粉,燴五香萊。由于回族分布在全國各地,做歲糕的習俗也不完全一樣。有的地方的回族在抓歲那天,只須吃歲糕,不吃米飯、面條等其它主食。
在抓歲這天,還要邀請親戚朋友和左鄰右舍的人到家吃歲糕。來賓一般要給孩子帶上玩具等小禮品,表示慶賀。
舉行抓歲禮時,主人要放一個大紅桌子,桌子上喜歡擺上鋼筆、毛筆、筆記本、《古蘭經》和用紙制作的小飛機、小輪船、刀、劍及女它玩具等,爾后,由母親或父親把小孩抱到桌子前,讓小孩任意抓。來賓和全家老小圍著孩子一起觀看,希望孩子能抓到一個比較理想的東西。
據回族群眾講,如果孩子抓到了筆和本子,就意味著將來是一個能寫會畫、才華出眾的文人、學者;如果抱上了《古蘭經》,就認為是個精通阿文、百問百答的阿訇,是一個真正的穆斯林;若拿起劍刀,說這孩子將來一定是個耍刀舞劍,好武尚勇的武士;如果既抓了筆又拿了劍,就認為這孩子會成為一個文武雙全的大將,要抓到不起眼的小玩具等,則認為是個吃喝玩樂、貪圖安逸、成不了才的“榆木疙瘩”;如果孩子什么也不抓,便說他(她)是個昏昏噩噩、一事無成的白癡、庸人等等。
當孩子抓到鋼筆、本子、《古蘭經》一類的東西時,孩子的父母歡天喜地,心曠神怡,高高舉起孩子慶賀逗笑,圍觀者拍手叫好!
回族的見面禮
俗說話,“回回見面三分親”?;刈鍩o論男女老少,他們見面相互問候時,通用一種祝安詞,也叫見面語?!豆盘m經》多次強調見面禮節的重要性,說“如有祝安于你,你應當比他更好地來回答他?!弊0苍~一般都是致者先說“安色倆目阿來庫木”,意為求主賜你們平安,而回答者則說“吾阿來庫色倆目”,意為求真主也賜你平安。這一禮俗文化,源于阿拉伯。據宗教傳說,易卜拉欣和他的妻子晚年得一“圣子”,天使曾預先向他說“色倆目”,從此后人們也仿效。穆罕默德傳教時期,這一禮俗已普遍流行,并當作一種“圣行”。唐時來華的阿拉伯、波斯人將這一禮俗帶到了中國。這種祝安詞原帶有宗教色彩,但經長期沿用,回族群眾已經把它看成是正常的祝安問候語,相當于漢語的“您好”和“您也好”。
寧夏、甘肅、青海等地有的回族把祝安詞簡稱為“色倆目”,回族人見面時,致者說“色倆目”(平安,您好),回答者則說“安色倆目”<平安,您也好)?!段饔蚍瑖尽贰ⅰ豆抑尽酚浀侥滤沽窒嘁姷亩Y節時說:“相見之際,略無禮儀,惟釋屈躬,‘撒力馬力’一語而已……”?!俺妨︸R力”就是“色倆目”、“阿來庫”;“惟釋屈躬”,回族說”色倆目”腰微前躬。這說明回族的見面禮早已成為一種習慣。
互致“色倆目”還有許多講究。一般是晚輩先向長輩致“色倆目”。平輩親友相逢,年幼者向年長者致“色倆目”。教民與阿訇相遇,教民先致“色倆目”。客人見了主人,客人先致“色倆目”。出門在外的要向當地留住者先致“色倆目”。乘騎者對步行者先致“色倆目”。男對女先致“色倆目”。夫對婦先致“色倆目”。(西北有的地方是婦對夫先致“色倆目”)。少數人對多數人先致“色倆日”。如個別人到清真寺或碰紅白喜事,要向多數人高聲道“色倆目”(你們好),多數人中凡是聽到的要回色倆目。這樣少數人就不再一一去向每個人致“色倆目”。
回族在相互說“色倆目”時,同時還握手。有些地方的回族在致“色倆目”肘,右手置撫胸前,腰微微前躬,表示從內心敬重對方,衷心地祝愿。有些地方的回族在致“色倆目”時,雙手抱拳或平揚雙手,表示親切莊重。還有的回族在致“色倆目”時,相互伸出右手相握,左手撫在對方的右臂上,意為關系非常密切,親如一家。如果有的人出門遇到不相識的回族,致“色倆目”問好,對方就知道你也是回族,有什么要辦的事,就一定熱情幫助。
回族反對說“色倆目”時搖頭晃腦、喜喜哈哈等不穩重的表現。對年輕人見了老人不致“色倆目”,視為一種沒禮貌的行為,遭到眾人的輕視和議論。對于聽到別人致“色倆目”而不回“色倆目”的,視為高傲不禮貌的行為,遭到眾人的辱罵。
回族在遇到對方赤身裸體,或正在上廁所,或正在禮拜時不說“色倆目”。見到漢族等其他不信仰伊斯蘭教民族同胞,只握手問好,不說“色倆目”?;刈迥信g致“色倆目”時不握手。
透析回族社區法文化傳統研究
[論文關鍵詞]伊斯蘭法文化中國傳統法文化回族社區法文化
[論文摘要]回族社區法文化作為千百年來回族群眾智慧的結晶,影響和規范著每一位回族成員的心理和行為,是回族群體共同意志的體現。從歷史上回族社區的形成及其文化變遷,進一步分析和探討回族社區法文化傳統的淵源,可以看出回族社區法文化的獨特表現形式。
在我國的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中,回族可以說是分布最廣泛的少數民族,北起黑龍江,南到海南島,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東海之濱,都有回族居住。同時,回族又是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少數民族之一,在我國城市少數民族人口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而“大分散、小聚居”則是回族人口分布、居住的一個鮮明特征,這一特征在城市回族分布居住中的體現尤為突出。
城市中的回族一般圍清真寺而居,形成獨具特色的回族社區?;刈迦税堰@種以清真寺(Masjid)為中心的聚居區稱為Jamaat,阿拉伯文的意義是聚集、集體、團結、共同體等。對回族社區的這一稱謂,盡管Jamaat是源于阿拉伯語的音譯借詞,但所有的回族人都能聽得懂。在英文中“社區”(community)的本義與Jamaat幾近相同,是“共同體、集體”之義,指宗教信仰、種族、職業等方面相同的人構成的集體,但畢竟是兩個文化世界中的語言符號。Jamaat作為文化主體自我定義的“社區”概念和象征,不論在其顯性意義上,還是隱性意義上,都是對回族社會和文化的整體統攝。Jamaat之清真寺——坊的立體結構正是回族人心靈與外表、回族社會和文化構成的生動象征。清真寺是社區的“靈魂”,是回族人內心世界的象征。因此,如果說伊斯蘭教是回族存在的精神范式,那么Jamaat作為對回族精神世界的雕塑便是她的物質存在形式。
一、回族社區一——Jamaat的形成發展及其文化的變遷
Jamaat是中國回族賴以形成的基礎之一,是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傳統社會相結合后產生的居處形式,也是回族區別于其他少數民族的標志性特征之一。
回族舞蹈教學論文
一、吸取有價值的素材,豐富回族舞蹈的教材內容,讓回族舞蹈更具民族特色
回族舞蹈教學要想創新發展,只是分析本族的傳統文化和舞蹈特點是不夠的,還要多分析其他民族的舞蹈特點,多學習其他民族舞蹈學科的教學經驗,從而讓回族舞蹈教材內容更加豐富,讓回族舞蹈不僅有本民族的舞蹈特色,也有其他民族舞蹈的魅力,這樣才是真正的實現了回族舞蹈的創新發展。
1.對回族人民的典型動作進行歸類整理。由于回族人民生活的地區分散,所傳承下來的舞蹈形式也就多樣,這是一筆寶貴的資源。我們可以把各區域有特色的舞蹈動作進行歸類整理,整合成一本有教學價值的舞蹈書籍,它可以指導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也可以保證學生所學的舞蹈更加系統化。例如:我們可以把花兒手、屈伸步、碎搖頭等動作進行整理,然后從新分析進行編排,讓這種動作更有節奏,從而提高舞蹈動作的觀賞性。
2.把回族風俗習慣中的重要動作融入舞蹈藝術中?;刈迦嗣竦娘L俗習慣很有特點,在生活中的許多動作很有代表性,有些動作很能體現出人的情感,這些動作如果能夠融入到舞蹈教學中,不僅會讓舞蹈藝術更具魅力,還會讓民族文化得到傳承。例如:《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中的托耳手勢就是做禮拜的基本動作;還有回族舞蹈服裝可以選擇蓋頭,這個服裝不僅可以反映出回族人民的服裝特點,還具有很強的視覺效果。只要我們在教學中加以利用,一定會讓回族舞蹈得以創新發展。3.在民間藝術中提取有價值的舞蹈動作。回族地區的民間到處都有藝術表演,有些表演很有特色,也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因此,我們如果把這些民間藝術融入到教學中,也會讓回族舞蹈表演更有表現力。例如:“蛙鳴”“賢孝”“踏腳”等民間藝術可以和回族舞蹈結合,讓回族舞蹈更具魅力,更有民族特色。
二、把回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元素編排到舞蹈中來,實現回族舞蹈的創新發展
把原生態元素合理的融入到舞蹈中,在經過加工處理,才能讓這些素材具有藝術表現力,讓人們體驗到藝術的美感,感受到文化的氣息。而且,創作者在對素材加工過程中,也是一種情感歷練,他可以感受到回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對宗教的虔誠,這是一種心靈上的交流,創作者會體會到回族人民內心的情感。在回族舞蹈語言創編中,回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情態是發揮重要作用的。例如:回族人民做禮拜的叩首動作、女子懷抱湯瓶的姿態等都是非常好的舞蹈素材,在《心泉》作品中,回族女子懷抱湯瓶身體前傾,塌腰昂首,半腳尖碎步曲線流動,形成了曲線美,女子時而梳理蓋頭,時而移動湯瓶,更有一種含羞的氣質美,該舞蹈的基本動作都是來自宗教生活“凈洗”中的,通過提煉女子的體態來表達女性的宗教情懷?!断炊Y》中回族姑娘痛快淋漓的凈洗,不僅表現了今天的回族婦女充分享受水帶給她們的無限歡樂與幸福的同時,也暗含著回族人民嚴格信奉伊斯蘭教的品格,生動的揭示出回族婦女心靈深處的純潔和美好,展現出她們含蓄與開朗、純真與熱情的雙重性格特征。該舞蹈中還融入了阿拉伯音樂元素,利用交響樂器和管弦樂器來演奏,給人帶來更加流暢的意境,讓人情不自禁的聯想到和平的畫面。在舞蹈題材創作中,民間剪紙也能發揮作用。《剪花花》作品的成功就說明了民間工藝也能成為舞蹈創作的主題。在寧夏的南部,受自然環境的影響,當地人民一直生活貧窮,但是,當地的少女卻沒有受生活的影響,沒有抱怨生活的不公,而是揣著生活的夢想,她們心地善良、熱愛生活,她們最擅長的剪紙就是一種民間藝術的傳承,可見,生活上的貧窮并沒有給她們帶來壓力,她們生活的還是那樣幸福。該舞蹈在創作中就是以回族女人剪花花為題材,通過把她們生活中的態度利用舞蹈來反映出來,充分表現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該舞蹈的成功之處就是創意非常新穎,動作非常細膩,讓整個舞蹈充滿藝術性,讓人們感受到人物渴望幸福的內心情感?;刈逦湫g也是舞蹈創作中可利用的重要元素?!疤つ_”本是一種回族武術,而且是武術中的打斗動作,有很強的攻擊性。但是,在舞蹈《啊吆喂》中,創作者卻是把“踏腳”中的一些武術動作編排到舞蹈中,從而讓男子的舞蹈動作更有霸氣,能體現出男人的那種氣魄。而哎呦喂又是一句地方語言,是女人對男人欣賞時所說的嘆語,在舞蹈編排中,女子的舞蹈動作多是回族舞蹈的基本動作,創作者這樣編排可以反映當地女子對哥哥的愛慕之情,讓人通過觀看舞蹈就能看出人物的內心情感,這個舞蹈中的動作盡管是經過重組改編而成,但是卻很能體現民族特色,給觀眾留下很深的印象。
回族建筑特征分析論文
一、回族建筑的發展沿革
在我國的55個少數民族中,回族是一個形成較晚而形成過程特殊的少數民族。它是唐宋以來經由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的波斯和阿拉伯等各族穆斯林和元代時由中亞地區大批東遷的穆斯林在中國發展而形成的、在回族形成的過程中,逐漸同其他民族交融、特別是在早期與當地的漢族通婚后,就匯人了不少漢族血緣成份。這說明,第一,它是由多種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第二,由于他們是穆斯林,匯人的其他非穆斯林民族的成員也必須信教,所以回族的主要文化便是伊斯蘭文化;第三,由于分散居住在漢族地區,因而受漢族語言、文化和習俗等影響便深。經過歷史的演變,回族先民的原有文化便逐漸消失或淡化。而伊斯蘭文化與漢文化的融合,便形成了回族的新的民族文化,包括它的建筑文化。
清真寺是穆斯林進行禮拜活動的場所,作為禮拜的大殿、沐浴室和召喚穆斯林前來禮拜的班克樓便是清真寺的主要建筑。清真寺建筑還包括回族進行宗教教育和重大的宗教活動的講經堂、師生宿舍和大廳。因為進行禮拜活動時必須面向麥加,所以大殿都是座西向東,而其他的建筑便分布在大殿前的兩側或者周圍。這就是回族清真寺建筑群體布局的基本格局。
在全世界,由于各地文化、地域以及建筑風格的差異形成了清真寺建筑的千姿百態,它們反映出不同的社會文化和地方色彩。就我國的清真寺建筑來說,其發展便出現了三個不同的階段。早期、大約從盛唐到元代,清真寺建筑大多用磚石砌筑,其平面布局、外觀造型和細部處理基本上都是阿拉伯——伊斯蘭模式;從明初至鴉片戰爭以前,清真寺建筑便又趨向于中國的傳統建筑形態,即轉向木結構的殿堂寺字型制,在大殿建筑中大量采用后窯殿并以無梁殿為其特點,喚禮塔亦趨于樓閣化或者消失,其他如色彩、雕飾、建筑小品等也都表現出濃重的中國傳統建筑的特色。到了近代,由于西方建筑技術的傳人,一些新建的清真寺為鋼混結構,并出現了混合功能的樓層式型制。
在民用建筑方面,宋元時期南方的回族先民巨富很多,他們的豪華住宅和所創辦的學校、醫院也與早期的清真寺一樣,大多是阿拉伯式或者中阿合壁的。到了明清以后,由于漢文化的巨大影響,回族的民用建筑基本上采用中國傳統形式,現在還保存了不少這樣的回族舊宅此外,回族還實行公墓制,墓地的木、石碑坊和陵墓建筑也頗有特點。特別是一些重要人物的墳墓,常常用灰磚箍筑,成長方形,由底部逐漸向上收攏,并且使正面類似碑形狀。較為重視陵墓修建的是蘇非派先賢的“拱北”,有的是從古代北亞穹隆發展而形成的半園形墓頂,有的則建成為中國傳統式的建筑群。至于當代的一些回族建筑,則已經完全現代化了,民族特色已不太明顯。
二、陜西的清真寺建筑
陜西回族農業經濟研究論文
摘要:清代陜西回族廣泛分布在陜北、關中和陜南地區,尤以關中之同州府、西安府和鳳翔府為甚。元明以來農業就是整個回族的支柱產業,延至清代,回族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特征更加明顯。陜西回族不僅農業人口占大多數,而且農業經濟活動的分布地區、耕作技術、農產品種類和數量等方面也都有顯著發展。以農業為主而兼營畜牧業、牲畜販運業、屠宰業、清真飲食業等一直是陜西回族社會經濟結構的主要特色。
關鍵詞:清代;回族;農業經濟;陜西
回族自元代“回回遍天下”到明代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共同體登上歷史舞臺以來,從事農業便成為這個民族的重要產業之一。學術界對于回族農業經濟的研究較少關注,特別是對于清代陜西回族的農業經濟研究更是寥寥無幾,迄今為止僅有幾篇論及元、明、清時期或民國時期西北回族經濟狀況及其農業開發的文章。[1-3]這幾篇文章都對清代回族的農業及其經濟結構情況作了論述,但針對陜西回族的農業生產、經濟結構的專論篇幅非常有限。本文試圖就清代前期陜西回族農業經濟及其結構方面的特點與形成原因予以初步探索,以期推動學界對此問題的進一步研究。
一、清代陜西回族的形成及分布
清代陜西回族主要以元代駐陜西各地蒙古軍隊中的色目人如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亞等地信仰伊斯蘭教者構成。蒙古人為了統一全國,在西征過程中先后征調了大量被征服的中亞各族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等來參加元朝統一中國的戰爭。據記載,這些東來的穆斯林平民被編入探馬赤軍隨同蒙古軍一起作戰?!吧像R則備戰斗,下馬則屯聚牧養”。[4]2508探馬赤軍在陜西主要屯戍京兆路、延安路。[5]時任監察御史的王惲說:“京兆路州郡所有營盤草地極廣,舊為探馬赤軍牧馬地面”。[6]《元史》亦記載:“河東、陜西、鞏昌、延安、燕南、遼陽、河南、山東諸翼衛探馬赤軍爭草地,訟者二百余起?!保?]3212元世祖至元十年(公園1273年),令“探馬赤軍隨處入社,與編民等”[4]2356從事農業生產,以至形成“元時回回遍天下的”局面,這是陜西回族的主源。
其次,陜西回族的另外一部分來源即自唐宋以來留居今陜西地區的回鶻和西域胡人。據《續修大荔縣舊志存稿•宗教》卷四記載:“縣西南濱沙一帶昔年漢回雜處,漢遵孔教,回自安史后安插此處。千有余年,守其教不變,與漢不通婚姻”[7]5;該書同卷之風俗篇亦載“唐肅宗許回紇留沙苑”。[7]4另外《舊唐書•回紇傳》亦云“回紇戰兵,留在沙苑”[8]等,這些記載都足以證明這些回民主要是回紇助唐平定“安史之亂”后所滯留于同州(今大荔沙苑)的回回先民。另有唐宋以來聚居于長安等地的西域胡人,雖經唐末五代動亂,部分遷移,但仍有部分留居于今陜西關中等地,其中中亞昭武九姓胡不少,也構成陜西回族的來源之一。
國際商務禮儀:回族的見面禮
俗說話,“回回見面三分親”?;刈鍩o論男女老少,他們見面相互問候時,通用一種祝安詞,也叫見面語?!豆盘m經》多次強調見面禮節的重要性,說“如有祝安于你,你應當比他更好地來回答他?!弊0苍~一般都是致者先說“安色倆目阿來庫木”,意為求主賜你們平安,而回答者則說“吾阿來庫色倆目”,意為求真主也賜你平安。這一禮俗文化,源于阿拉伯。據宗教傳說,易卜拉欣和他的妻子晚年得一“圣子”,天使曾預先向他說“色倆目”,從此后人們也仿效。穆罕默德傳教時期,這一禮俗已普遍流行,并當作一種“圣行”。唐時來華的阿拉伯、波斯人將這一禮俗帶到了中國。這種祝安詞原帶有宗教色彩,但經長期沿用,回族群眾已經把它看成是正常的祝安問候語,相當于漢語的“您好”和“您也好”。
寧夏、甘肅、青海等地有的回族把祝安詞簡稱為“色倆目”,回族人見面時,致者說“色倆目”(平安,您好),回答者則說“安色倆目”<平安,您也好)。《西域番國志》、《哈烈志》記到穆斯林相見的禮節時說:“相見之際,略無禮儀,惟釋屈躬,‘撒力馬力’一語而已……”?!俺妨︸R力”就是“色倆目”、“阿來庫”;“惟釋屈躬”,回族說”色倆目”腰微前躬。這說明回族的見面禮早已成為一種習慣。
互致“色倆目”還有許多講究。一般是晚輩先向長輩致“色倆目”。平輩親友相逢,年幼者向年長者致“色倆目”。教民與阿訇相遇,教民先致“色倆目”??腿艘娏酥魅?,客人先致“色倆目”。出門在外的要向當地留住者先致“色倆目”。乘騎者對步行者先致“色倆目”。男對女先致“色倆目”。夫對婦先致“色倆目”。(西北有的地方是婦對夫先致“色倆目”)。少數人對多數人先致“色倆日”。如個別人到清真寺或碰紅白喜事,要向多數人高聲道“色倆目”(你們好),多數人中凡是聽到的要回色倆目。這樣少數人就不再一一去向每個人致“色倆目”。
回族在相互說“色倆目”時,同時還握手。有些地方的回族在致“色倆目”肘,右手置撫胸前,腰微微前躬,表示從內心敬重對方,衷心地祝愿。有些地方的回族在致“色倆目”時,雙手抱拳或平揚雙手,表示親切莊重。還有的回族在致“色倆目”時,相互伸出右手相握,左手撫在對方的右臂上,意為關系非常密切,親如一家。如果有的人出門遇到不相識的回族,致“色倆目”問好,對方就知道你也是回族,有什么要辦的事,就一定熱情幫助。
回族反對說“色倆目”時搖頭晃腦、喜喜哈哈等不穩重的表現。對年輕人見了老人不致“色倆目”,視為一種沒禮貌的行為,遭到眾人的輕視和議論。對于聽到別人致“色倆目”而不回“色倆目”的,視為高傲不禮貌的行為,遭到眾人的辱罵。
回族在遇到對方赤身裸體,或正在上廁所,或正在禮拜時不說“色倆目”。見到漢族等其他不信仰伊斯蘭教民族同胞,只握手問好,不說“色倆目”?;刈迥信g致“色倆目”時不握手。
回族形成中語言問題研究論文
語言是人類在生產、生活、實踐的過程中,由于交際的需要而逐漸產生的。斯大林說:“語言是屬于社會現象之列的,從有社會存在的時候起,就有語言存在。”①同樣,民族語言也是伴隨著民族的出現而形成的。由于世界上各個不同地區都有不同的民族居住,因而不同民族都有著互不相同的語言。
回族文化的內容首先是對語言的掌握問題,今天的回回民族,其共同語言是漢文漢字。但在歷史上,特別是回回民族形成的初期,外來語確實曾經在回回先民的生活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由于宗教的緣故及其他因素,這些外來語中的某些詞匯一直沿用至今,成為回回民族語言上的特色之一。根據這種遺留和積淀,從文獻上提及的“亦思替非”文字到《回回館雜字》的材料,我們基本上可以斷定,這兩種名稱的文字,實際上是一種——波斯文。當然,阿拉伯語作為伊斯蘭教的語言,在回回先民中的使用和流傳是理所當然的。那么回族的民族語言是怎樣從外來語過渡到漢語的呢7本文擬就回回民族形成初期的語言問題,做一概略性認識。
一、先民成分的多元化
回回民族的先民除唐宋時期的著客外,大多來自于元代中亞、西亞遷發而來的穆斯林,這在回族史學界是公認的。這一地區的古代民族、國家、語言及其分布如此之復雜,以致于我們到今天仍不能準確地說清究竟有多少國家、多少民族、多少種語言我們只能大致推斷出他們主要是由波斯、阿拉伯、突厥等等民族組成的民族混合體。
談到回族的先民問題。首先應提及唐宋時期來華的穆斯林香客。唐代中西交通的大開,穆斯林民族的商業精神,阿拉伯帝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有相當數量的穆斯林警容東來,經過定居和華化,成為中國最早的一批穆斯林居民——回族先民。
回回民族的形成中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先民來源的多元化。除了上面提到的穆斯林蓄客外,宋代開封的猶太人(也里可溫),元代大批的中亞、西亞穆斯林,南洋、南亞穆斯林以及中國內地土著各民族都有不少先后加入了回回民族先民的行列。宋代居于開封的猶太人,被稱為“青回回”,這主要是由于在生活習慣上不食豬肉,與回族相同的緣故,后來其中的一部分真的變成了回族。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