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中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7 22:59: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護理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護理中

手術室護理中優質護理服務模式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討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將100例行手術治療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分別采用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和常規護理模式,比較兩組臨床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SAS評分低于對照組,護理質量評分和總滿意率(92.0%)均高于對照組(80.0%),比較差異顯著(P<0.05)。結論:將優質護理服務模式應用到手術室護理中,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狀況,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程度,值得在臨床上加以推廣。

關鍵詞:手術室護理;優質護理服務;護理質量;應用價值

手術室是醫院搶救危重患者的重要場所,患者情況復雜,病種多樣,受專業化特殊原因的影響,對相關護理工作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強調以患者為中心、深化服務質量的護理理念在臨床實踐中得到充分體現,這也成為手術室護理人員要面對和探索的一項重要課題[1]。本研究選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行手術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應用優質護理模式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以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手術室接收的1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患者均符合手術指征,對于存在語言認知障礙和轉院治療的患者予以排除,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男性30,女性20例,年齡范圍為12~72歲,平均年齡為(42.6±3.7)歲,腦外科手術15例,泌尿外科手術18例,五官科手術4例,普外科手術10例,骨科手術3例;對照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范圍為13~70歲,平均年齡為(42.5±3.6)歲,手術類型:腦外科手術14例,泌尿外科手術17例,五官科手術5例,普外科手術11例,骨科手術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類型和手術方式方面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嚴格按照手術室護理程序開展護理工作,觀察組采用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對術前、術中和術后整個護理環節進行優化,對各項護理內容進行深化,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查看全文

手術室護理中舒適護理的作用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手術室護理中舒適護理的應用與實踐。方法選取本院收治的6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進行常規手術室護理,觀察組進行手術室舒適護理,比較臨床應用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優良率86.6%,顯著高于對照組(56.6%,P<0.05)。兩組患者心率、血壓變化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進行手術的患者采用手術室舒適護理,有利于手術順利進行,提升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關鍵詞:手術室護理;舒適護理;應用;實踐

手術是外科治療的重要手段,但同時也為患者帶來創傷,并可能引起嚴重的并發癥或后遺癥。手術室護理是針對患者在進行手術時,以手術為中心進行的護理服務。包括患者的生理、心理準備,手術方案選擇、術中監護以及術后并發癥防治。護理人員不僅需要有熟練的護理操作技能,還需要能與麻醉醫生配合,保證患者手術安全,提高臨床治療效果[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21~76歲,平均年齡(36.8±3.6)歲,手術類型:普外科9例、胸外科7例、腦外科4例、泌尿外科5例、骨科5例。麻醉方式:局部麻醉6例、椎管內麻醉9例、全身麻醉15例。觀察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22~78歲,平均年齡(37.1±3.4)歲,手術類型:普外科10例、胸外科7例、腦外科4例、泌尿外科5例、骨科6例。麻醉方式:局部麻醉7例、椎管內麻醉9例、全身麻醉14例。本次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對照組進行常規手術室護理,巡回護士在手術前一天下午安排術前訪視,指導患者做好術前準備,包括皮膚準備、腸道準備、血糖的控制等。告知患者手術室環境、入手術室時間、麻醉和手術的體位擺放和配合。手術當日,將手術患者由病區接到手術室等候區,應共同核對《手術病人接送卡》。手術中監測患者體溫,維持在36℃以上,調節室溫在22~24℃。手術中輸液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觀察患者的不良反應,以及液路是否通暢。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將患者送回病房,注意防止輸液管道及各類引流管脫落[2]。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手術室舒適護理,術前訪視:手術室護理人員可與病房責任護理人員交流,了解患者的身心情況,有無特殊心理問題。了解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認識程度,與患者進行充分的交流,必要時可參加術前討論。根據調查結果與其他護理人員共同討論,為患者制定護理計劃;手術室環境準備:溫度控制在22~24℃,相對濕度為50%~60%,保持環境安靜為患者創造舒適的環境;保溫護理:在實施麻醉及手術時,減少患者身體暴露面積,注意肢體保暖。可使用加熱器、溫箱等,使患者體溫保持在36~37℃。手術后轉運護理:確保患者溫暖、舒適,避免顛簸碰撞,注意保護頭部,保持各種管道的正常位置,使患者安全達到病房。患者從平車到手術床的過程,應注意遮擋患者,保證隱私不受侵犯[3]。1.3判定標準。采用本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了解兩組患者對手術室護理人員在工作的表現及手術室醫師對護理工作的滿意情況。調查問卷需根據真實情況評分。具體內容包括手術室護理人員能否及時接待患者入室、嚴格核對患者相關信息、積極擺放體位、手術配合工作、提供舒適護理以及護理態度等10項內容[4]。本次評分采用百分制,總分>90分:評分為優,表示患者或手術室醫師非常滿意;總分在70~89分:評分為良,表示患者或手術室醫師滿意;總分在60~79分:評分為中,表示患者或手術室醫師一般;總分<60分:評分為差,表示患者或手術室醫師不滿意,優良率(%)=(優+良)/n%。記錄兩組患者手術前心率、血壓明顯變化的患者例數,血壓升高≥30mmHg,心率上升>20%表示血壓、心率明顯變化。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骨科護理中預見性護理干預的運用

摘要:目的在骨科護理工作中運用預見性護理干預措施,探究該護理模式的效果。方法將本院骨科收治的患者98例作為本次的觀察對象,并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9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的護理方法,觀察組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干預措施,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對比。結果護理滿意度方面,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統計學差異表現出顯著性(P<0.05);各方面的評分及生活質量方面,觀察組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統計學差異表現出顯著性(P<0.05);并發癥發生情況方面,觀察組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統計學差異表現出顯著性(P<0.05)。結論對骨科患者在護理的過程中采取預見性護理干預措施是非常有效的,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滿意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在臨床中具有推廣使用價值。

關鍵詞:骨科護理;預見性護理;應用效果

在住院患者中護理工作是一項非常重要且不可缺少的環節,同時患者及家屬對于護理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希望享受到高質量的護理服務。隨著護理模式的不斷改進,預見性護理模式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該護理干預模式體現了“預防在先,治療在后”的理念[1],通過采取預見性思維來綜合性地分析患者的病情,將潛在的問題分析出來,并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能夠從根本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近兩年本院將預見性護理干預措施應用在骨科護理工作中,收到了顯著的效果。現將應用體會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骨科近兩年收治的98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其中包括男58例,女40例,患者的年齡均在19-79歲,平均年齡為49歲。所有患者均表現出清醒的意識,無嚴重的心肺疾病或是精神障礙,能夠配合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分組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9例,對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進行分析,差異不具有顯著性(P>0.05),具有比較的意義。

查看全文

手術室護理中優質護理服務的應用

手術是一種重要的疾病治療手段,而手術室護理作為手術室配套的醫療服務,可對患者預后造成直接影響[1]。優質護理服務近年來受到廣泛的重視,該種護理模式較常規護理而言,不僅僅重視病理,更加重視患者的生理與心理,對促進患者身心康復意義重大[2]。本文選取遂平縣第二人民醫院行擇期手術的200例患者,分別給予常規護理與優質護理,對比分析其護理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遂平縣第二人民醫院擇期手術的患者20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100例。觀察組中男57例,女43例,年齡18~70歲,平均(50.5±2.5)歲;對照組中男58例,女42例,年齡18~70歲,平均(49.5±3.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手術室護理,主要包括術前準備、術中護理與術后護理3項內容。術前準備主要包括生命體征監測、身體清潔、健康教育等內容。術中護理主要包括生命體征監測、手術室溫度及濕度調節等。術后護理主要包括病情變化觀察、康復護理等。

查看全文

循證護理在護理學中運用

循證護理(evidence-basednursing以下簡稱(EBN)是20世紀90年代初在臨床醫學領域中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臨床學科所屬分支學科。隨著臨床實踐的應用,其內容得到完善和豐富,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和接受,并擴展到醫療衛生各個方面,它的科學性、實用性越來越被廣大護理人員所重視,相繼在臨床各科開展探討和研究,得到醫護患認可,從而提高了醫療、護理質量,充分顯示其優越性和發展的空間,將成為21世紀護理實踐的標準。EBN在護理教育領域中開展、研究較臨床滯后,沒有專著及教材介紹EBN。我們根據護理學基礎教學有關內容運用EBN,使學生初步了解EBN基本概念和內涵,使之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具體做法如下。

1向學生介紹EBN概況

1.1課堂教學時向學生詳細介紹EBN起源、產生

背景,讓學生循序漸進地了解到EBN。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由Sacktt和Elebcher倡導下建立了流行病學學科和工作網,目的是指導臨床醫師閱讀醫學文獻,保持知識不斷更新,形成醫學文獻評價標準。到20世紀90年代,SackttDL等對文獻的評價標準加以改進形成“使用者指南“(User''''sGuides)來指導臨床醫師如何收集和評價有關文獻,找出相關證據,解決所碰到臨床實際問題[2]。EBN受其影響而產生。將遵循最佳證據的新思想、新概念引入到護理領域中,其實質是在客觀、明確、運用最新證據的基礎上開展護理工作,力求擺脫以經驗基礎的傳統護理概念,向以最佳證據為基礎的現代護理學方向發展。

1.2讓學生明確EBN概念和實踐程序,激發學生對其興趣。EBN是近年來發展的產物,受教育影響

對其了解參差不齊。何謂EBN?直譯“以證據為基礎的護理”,指護理人員在實踐中將科研結論與病人需求相結合,考慮當時的臨床環境,根據個人經驗,最終做出護理決策[3]。又稱循證護理或求證護理,是將來自臨床專家的研究,病人的愿望和現存的研究資料整合成為最好的證據,來制定病人的衛生保健計劃[4]。其實施分五個步驟:

查看全文

骨科護理中預見性護理的運用

摘要:目的探討預見性護理在骨科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骨科患者51例,隨機分為預見組(26例)和常規組(25例),分別給予預見性護理和常規護理,比較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疼痛和生活質量情況。結果護理干預后,預見組過去24h及術后經歷的最嚴重疼痛評分低于常規組(P<0.05);生活質量總評分、各功能量表評分均優于常規組(P<0.05)。結論通過預見性護理的應用,可有效提高骨科患者的鎮痛效果,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骨科疾病中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預見性護理;生活質量;疼痛

近年來因各種事故、長期累積病癥造成的骨折、骨損等骨科疾病呈逐年上升趨勢,該疾病的治療以手術為主,術后需要長期臥床且并發癥情況較多,調查顯示,血栓、肺感染、褥瘡和疼痛是骨科術后主要的并發癥[1],其中疼痛會伴隨疾病治療的整個過程,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康復鍛煉和日常生活。有報道顯示,對患者行早期護理干預能降低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促進康復[2]。本研究采用預見性護理對收治的骨科疾病患者進行干預,現將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51例骨科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為常規組和預見組。常規組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21~68歲,平均(44.23±5.07)歲;疾病類型:創傷性骨折1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8例,頸椎病4例,骨髓炎3例。預見組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齡22~68歲,平均(43.90±5.87)歲;疾病類型:創傷性骨折11例,腰椎間盤突出癥5例,頸椎病5例,骨髓炎4例,骨腫瘤1例。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患者及其家屬同意,患者簽訂知情同意書,醫院倫理委員會監督執行本次研究。兩組患者排除嚴重性肝腎疾病和全身系統性疾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例數和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上,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查看全文

骨科護理中康復鍛煉的應用

摘要:目的:對骨科臨床護理中應用康復鍛煉的效果進行分析。方法:選擇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120例骨折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120例骨折術后患者劃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采用常規的護理方式對對照組患者進行護理,應用康復鍛煉的方式對觀察組患者進行護理,分析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結果: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63.3%,觀察組總有效率93.3%,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專業康復鍛煉的方式對骨折術后患者進行指導能夠全面強化患者的康復效果。

關鍵詞:康復鍛煉;骨科護理;應用

康復醫學護理在骨科中得到了十分廣泛地應用,在康復護理學中骨科康復護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能夠有效的減少患者的骨科術后致殘率,強化骨科患者的康復效果[1]。在具體的康復鍛煉中,需要以患者的實際情況為根據制定科學合理的康復計劃,只有嚴格的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才能夠保證患者的治療效果[2]。為了對骨科臨床護理中應用康復鍛煉的效果進行分析和探討,本文選擇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120例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筆者所在醫院2015年6-12月收治的120例骨折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的方式將120例骨折術后患者平均劃分為兩組,即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18~56歲,平均(32.7±3.7)歲,其中有38例上肢骨折,22例下肢骨折;觀察組患者中男37例,女23例,年齡20~54歲,平均(33.9±3.2)歲,其中有39例上肢骨折,21例下肢骨折。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和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查看全文

骨科護理質量管理中循證護理的運用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循證護理在骨科護理質量管理中的臨床應用。方法2014年8月~2015年12月收住我院骨科的患者92例,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46)與試驗組(n=46),其中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骨科護理,而試驗組則采取循證護理干預。自制調查量表,比較兩組患者對住院期間護理人員操作水平、服務態度以及溝通能力等項目的評分。結果試驗組患者對住院期間護理人員操作水平、服務態度以及溝通能力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循證護理有助于提高骨科護理人員整體護理質量。

關鍵詞:骨科;循證護理;護理質量

循證護理是近年來在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護理模式,其利用已經證實的研究證據,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結合護理人員的臨床經驗和個人技能,制訂并實施的護理方案[1]。其以科學證據為指導,有利于解決目前臨床遇到的問題,為患者提供滿意的護理服務。骨科患者恢復較慢,且易遺留肢體功能障礙,高質量的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2]。本文即對循證護理干預模式在提高骨科護理質量的臨床應用價值進行總結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2014年8月~2015年12月收住我院骨科的患者92例,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46)與試驗組(n=46),其中對照組患者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齡18~72歲,平均(36.4±5.2)歲;骨折部位:上肢18例,下肢15例,骨盆8例,脊柱5例。試驗組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齡21~71歲,平均(36.2±4.7)歲;骨折部位:上肢17例,下肢16例,骨盆7例,脊柱6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查看全文

風險防范式護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運用

【摘要】目的研究風險防范式護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此次研究實驗從醫院兒科選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120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患兒分為防范組和對照組,對比兩組患兒的護理效果、護理滿意度、風險事件發生率及醫患糾紛發生率。結果防范組的護理有效率和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防范組的風險事件發生率和醫患糾紛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風險防范式護理方法在兒科護理管理當中的應用,有利于提升護理工作的效果,降低護理風險事件與醫患糾紛發生的幾率,促進醫患關系的有效建立與發展,適宜廣泛應用于兒科護理管理中。

【關鍵詞】風險防范式護理;兒科護理;應用價值

由于兒童在年齡、身體結構以及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特殊性,在兒科護理工作中采取具有針對性的風險防范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將風險防范式護理模式應用于兒科護理管理中,能夠促進護理工作針對性與有效性的提升,降低風險事件和醫患糾紛的發生,提升護理工作的質量。此次研究實驗從醫院兒科選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120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對比兩組患兒的護理效果、護理滿意度、風險事件發生率及醫患糾紛發生率,研究風險防范式護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價值,現將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實驗從醫院兒科選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120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利用電腦隨機抽取的方式對選取的患兒進行臨床分組,將其分為防范組與對照組。防范組患兒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齡范圍為2歲~9歲,平均年齡(5.66±1.87)歲。對照組患兒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齡為2歲~8歲,平均年齡(5.34±1.67)歲。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以及身體素質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查看全文

頜面全麻病人術中護理思考

全麻術中知曉是指全麻后患者能回憶起術中發生的事情,并能告知有無疼痛等情況,是全麻手術中患者意識存在的標志,是全麻的并發癥[1]。現代全麻技術的可控性和安全性雖已大大提高,但并不能完全避免并發癥發生,雖然術中知曉的發生率并不高,但知曉所致的心理應激或不愉快的精神刺激可能對患者身體和精神造成明顯的傷害,甚至可能產生創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等嚴重的不良后果[2],近年來,術中知曉越來越受到醫護人員的關注,預防其發生仍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1年1~9月頜面外科全麻下行擇期手術的患者330例,男198例,年齡16~72歲,女132例,年齡18~65歲。入選標準:無精神疾患,能進行正常的漢語交流。全麻誘導用藥:咪達唑侖、芬太尼、瑞芬太尼、依托咪酯、異丙酚、阿曲庫銨,術中瑞芬太尼、異丙酚靶控輸注和七氟醚維持,202例鼻腔氣管插管,128例口腔氣管插管,所有病人術中均未進行神經電生理監測。

1.2方法

術后1~3d內以問卷形式隨訪一次,按文獻[3]的方法,對每個病人均按順序詢問5個問題:①您記得進入手術間了嗎?②您記得護士給您扎針嗎?③您在手術間睡著前記得的最后一件事是什么?④您醒來記得的第一件事是什么?⑤在這兩件事之間您記得發生了什么事嗎?對于可疑知曉的病人,進一步詢問知曉的內容,包括感覺(聽覺、視覺和疼覺)、運動功能情況、精神反應等,并與主管麻醉醫生核對知曉內容的真實程度,推測術中知曉可能的發生時間。參照Sandin等[4]的方法,將術中知曉的診斷標準分為3類,A類:肯定的知曉,該類病人能明確地回憶起術中發生的事件。B類:較肯定的知曉,隨訪護士確信病人回憶的內容是真實的,但未能找到明確的證據。C類:可能的知曉,病人自訴有術中知曉發生,但不能回憶起具體的內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