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合作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8 03:37:2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貨幣合作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貨幣合作模式論文
[摘要]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世界經濟趨勢對東亞貨幣合作提出了迫切要求,東亞國家在金融領域暴露出的金融體系脆弱性也要求加強東亞貨幣合作。在當今世界上三個最重要的區域經濟集團中的兩個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區域貨幣體系的情況下,建立東亞貨幣區應該成為東亞貨幣體系改革的長遠目標。本文首先介紹了最優貨幣區理論及其最新發展,進而指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三種區域貨幣合作模式,最后著重闡述東亞貨幣合作的模式及路徑選擇。
[關鍵詞]最優貨幣區東亞貨幣合作區域匯率穩定機制
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高級階段,而金融全球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統一的貨幣體系,這就決定了在當前加強區域貨幣合作的必要性。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貨幣一體化就開始成為國際金融界的研究熱點,并已在部分國家和地區得到實踐,取得了寶貴的經驗。
一、最優貨幣區理論及其發展
1.傳統的最優貨幣區理論
早期的最優貨幣區理論(TheTheoryofOptimumCurrencyArea,簡稱OCA)起源于二戰后國際經濟學界對于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優劣的爭論,該理論主要研究用什么標準判斷貨幣區的最優性,滿足何種條件可以加入貨幣區,以及加入貨幣聯盟、實現貨幣一體化的利與弊。最后貨幣區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蒙代爾(1961)、麥金農(1963)、英格拉姆(1962)、凱南(1969)等。
東亞貨幣合作研究論文
摘要:東亞經濟整體上無論是經濟規模、各國政策目標,還是通貨膨脹水平,均存在較大差異,東亞區域作為一個整體,不具備同時進行貨幣合作的可行性。東亞地區一方面要積極為匯率合作創造條件,另一方面要嘗試建立輔助的、較初級的貨幣合作,為進一步的深入合作創造條件。
關鍵詞:東亞;貨幣合作;現實基礎
東亞貨幣合作在近年來有了加速發展的趨勢。東亞貨幣合作的根本目標,是以高度的經濟一體化、緊密的政策協調、一致的政治承諾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貨幣聯盟。然而,從目前的合作形式看,東亞國家距離實現這一長遠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東亞貨幣合作的可行性
(一)區域內貿易及經濟開放度
一方面根據IMF的統計數據,東亞區域內國家和地區的區域內貿易比重近年來不斷提高,從1970年不到30%,發展到2003年已經超過了50%。可見,東亞區域內貿易的依賴性很高,區域內長久的貿易合作及發達的貿易投資,將促使亞洲經濟一體化程度不斷提高,也內在地要求東亞各國之間貨幣的相對穩定,為東亞地區進行貨幣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亞洲貨幣合作分析論文
1歐洲貨幣一體化的啟示和帶動
正如歐洲中央銀行行長德伊森貝赫所說,歐元是歐洲人民聯合的象征。歐元最大的貢獻就是揭示了經濟發展的歷史潮流,并且具體證明了組建區域貨幣的可行性。歐元促使歐洲統一大市場真正形成,進一步擴大歐元區的內部流通,從而帶動了各國的經濟的增長。并且,歐元的出現真正打破了各國的市場壁壘,提高了市場的規模效應,競爭效應和穩定效應。歐元出現后,歐盟一體化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歐盟12國將真正合并成為一個統一的區內市場,在這個市場的產出中,進口約占10%。這樣,歐元就和美元一樣,有著巨大市場容量,能獨立自主,有較強的抗外部沖擊能力。同時,歐元使歐盟內部匯率風險得以消除。交易費用下降,生產要素流動更為自由,使歐盟內部資源稟賦不同,經濟發展程度相異的國家互相調劑余缺的功能更強,尤其是南歐的勞動密集型產品能更好地發揮規模經濟效益,從而大大增強了其競爭力。歐盟以前有15種貨幣,其中有的是軟貨幣也有硬貨幣,不可避免地會發生金融危機,影響經濟增長。貨幣統一后,該問題就自然解決了。而且,貨幣的統一有助于建立穩健的財政,帶動經濟增長。
2亞洲區域貨幣合作的必然要求
(1)從外因來看,在經濟、金融全球化的發展形勢下,為避免金融動蕩,區域性貨幣一體化將形成新的潮流,亞洲不可能一直孤立于潮流之外。新的世界貨幣體系中出現歐元與美元“二元化”現象,這使得亞洲各國產生了危機感,若不加強本地區的貨幣合作,將被置于十分不利的境地。特別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亞洲各國普遍認識到弱小經濟體的貨幣難以獨自抵擋國際游資的沖擊,要想同國際游資的沖擊相抗衡,本地區貨幣不再作為某大國貨幣的附庸品,亞洲國家需創立一個穩定的亞洲統一貨幣區。
(2)有助于亞洲各國擺脫美元化。在1997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東亞各國和地區的匯率制度雖各具特色,但事實上,大部分東亞經濟體貨幣對美元的匯率基本上是長期穩定的。隨著美國的經濟泡沫破裂,實行美元化的國家不可避免的受到沉重打擊。
(3)危機中IMF資金援助的局限和錯誤。危機后,泰國、印尼和韓國分別向IMF申請了資金援助。IMF提供資金并不充分,大部分的資金是由其他的國際組織和各東亞經濟體提供的。然而,即使是IMF的援助,也不是無償的。接受了IMF的資金援助就要按其所開“藥方”(受援國調低經濟增長率、實施從緊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加速開放金融市場、減少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允許外國公司兼并收購等)進行調整和改革。
論區域貨幣合作模式
[摘要]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世界經濟趨勢對東亞貨幣合作提出了迫切要求,東亞國家在金融領域暴露出的金融體系脆弱性也要求加強東亞貨幣合作。在當今世界上三個最重要的區域經濟集團中的兩個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區域貨幣體系的情況下,建立東亞貨幣區應該成為東亞貨幣體系改革的長遠目標。本文首先介紹了最優貨幣區理論及其最新發展,進而指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三種區域貨幣合作模式,最后著重闡述東亞貨幣合作的模式及路徑選擇。
[關鍵詞]最優貨幣區東亞貨幣合作區域匯率穩定機制
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高級階段,而金融全球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統一的貨幣體系,這就決定了在當前加強區域貨幣合作的必要性。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貨幣一體化就開始成為國際金融界的研究熱點,并已在部分國家和地區得到實踐,取得了寶貴的經驗。
一、最優貨幣區理論及其發展
1.傳統的最優貨幣區理論
早期的最優貨幣區理論(TheTheoryofOptimumCurrencyArea,簡稱OCA)起源于二戰后國際經濟學界對于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優劣的爭論,該理論主要研究用什么標準判斷貨幣區的最優性,滿足何種條件可以加入貨幣區,以及加入貨幣聯盟、實現貨幣一體化的利與弊。最后貨幣區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蒙代爾(1961)、麥金農(1963)、英格拉姆(1962)、凱南(1969)等。
區域貨幣合作探討論文
摘要:貨幣流通的歷史是一部多數貨幣逐漸統一于少數貨幣或單一貨幣的歷史。歐洲貨幣一體化的實現是世界貨幣史上的一個創舉,它從多個方面積極地推動了歐洲經濟的發展。歐元的順利啟動和運行鼓舞了東亞,并從歐洲的貨幣一體化中,東亞既看到了貨幣一體化對區域內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也使東亞了解了貨幣一體化是如何實現和運行的。
關鍵詞:亞洲貨幣;貨幣合作;亞元
1歐洲貨幣一體化的啟示和帶動
正如歐洲中央銀行行長德伊森貝赫所說,歐元是歐洲人民聯合的象征。歐元最大的貢獻就是揭示了經濟發展的歷史潮流,并且具體證明了組建區域貨幣的可行性。歐元促使歐洲統一大市場真正形成,進一步擴大歐元區的內部流通,從而帶動了各國的經濟的增長。并且,歐元的出現真正打破了各國的市場壁壘,提高了市場的規模效應,競爭效應和穩定效應。歐元出現后,歐盟一體化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歐盟12國將真正合并成為一個統一的區內市場,在這個市場的產出中,進口約占10%。這樣,歐元就和美元一樣,有著巨大市場容量,能獨立自主,有較強的抗外部沖擊能力。同時,歐元使歐盟內部匯率風險得以消除。交易費用下降,生產要素流動更為自由,使歐盟內部資源稟賦不同,經濟發展程度相異的國家互相調劑余缺的功能更強,尤其是南歐的勞動密集型產品能更好地發揮規模經濟效益,從而大大增強了其競爭力。歐盟以前有15種貨幣,其中有的是軟貨幣也有硬貨幣,不可避免地會發生金融危機,影響經濟增長。貨幣統一后,該問題就自然解決了。而且,貨幣的統一有助于建立穩健的財政,帶動經濟增長。
2亞洲區域貨幣合作的必然要求
(1)從外因來看,在經濟、金融全球化的發展形勢下,為避免金融動蕩,區域性貨幣一體化將形成新的潮流,亞洲不可能一直孤立于潮流之外。新的世界貨幣體系中出現歐元與美元“二元化”現象,這使得亞洲各國產生了危機感,若不加強本地區的貨幣合作,將被置于十分不利的境地。特別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亞洲各國普遍認識到弱小經濟體的貨幣難以獨自抵擋國際游資的沖擊,要想同國際游資的沖擊相抗衡,本地區貨幣不再作為某大國貨幣的附庸品,亞洲國家需創立一個穩定的亞洲統一貨幣區。
東亞貨幣金融合作分析論文
一、背景:
1、97東亞金融危機的打擊使東亞各國清醒的認識到,為抵御金融風險不能僅僅寄希望于貨幣基金組織的援助,必須在區域內部加強合作,共同合作防范金融風險;
1997年開始于泰國的金融危機最終波及到整個東亞地區,給東亞各國的貨幣金融和經濟發展帶來了沉重的打擊。由于東亞國家經濟體制、產業結構的相似性,貨幣危機的“傳染效應”非常明顯,在東亞各國貨幣遭遇沖擊,出現短期國際性支付危機的時候,本可以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緊急資金援助,但實際上,IMF對危機國提出了一系列緊縮貨幣和財政政策的苛刻要求,客觀上增加了談判難度,延誤了解救時機,最終加劇了危機。由于東亞地區缺乏相應的應對機制,難以應付危機的“傳染效應”,又無法求助于外部力量,各國緊緊依靠自身的力量對抗國際游資短期性沖擊,最終導致各國經濟遭遇衰退。
2、全球貨幣體系的變遷,20世紀80年代后貨幣集團化成為一股潮流并被實踐證明是成功的,美元區的建立和歐元區的成功經驗使人們對東亞貨幣金融合作充滿了信心;
在經濟、金融一體化背景下,世界上出現了一股貨幣集團化的潮流,產生了不少區域性貨幣組織,如西非貨幣聯盟、中非貨幣聯盟和阿拉伯貨幣基金組織等。2002年3月1日歐元作為唯一的法定貨幣開始在歐元區12國流通,拉美地區一些國家美元化等現象的出現,反映出貨幣聯盟理論在實踐上的應用是成功的,貨幣金融合作有利于成員國的經濟發展。
3、區域性金融危機頻繁發生,國際投機資本規模巨大,東亞國家認識到僅憑一國的力量都不可能單獨對抗巨大的游資沖擊;1992年英鎊危機,1994年墨西哥、阿根廷金融危機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相繼發生,使東亞各國認識到面對巨大的國際投機資本,如果不加強合作、共同抵御危機,勢必難以防范和化解危機,進而影響到本國經濟的穩定和長遠發展。
區域貨幣合作理論
一、區域貨幣合作理論的產生和發展
1.最優貨幣區理論的產生和發展歷程。根據《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的定義,最優貨幣區(OCA)是這樣一種區域,在此區域內,“一般的支付手段或是一種單一的共同貨幣,或是幾種貨幣,這幾種貨幣之間具有無限可兌換性,其匯率在進行經常交易和資本交易時互相釘住,保持不變;但是區域內國家與區域以外的國家之間的匯率保持浮動。”
1961年9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羅伯特·蒙代爾(RobertMundell)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表了他著名的《最優貨幣區理論》一文,以全新的視角看待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問題,他從一個嶄新的角度研究匯率和貨幣區,開創了觀察匯率問題和貨幣區的全新視野,觸發了有關“最優貨幣區(OCA)”理論的大量文獻。蒙代爾提出用生產要素的流動性作為確定最優貨幣區的標準,所以有人將他的OCA理論稱為要素流動論。
蒙代爾的最優貨幣區理論提出之后,引起了西方經濟學界的密切關注,也引起了更多經濟學家對有關最優貨幣區判斷標準的討論,促進了最優貨幣區理論的進一步發展。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學者們對最優貨幣理論的討論大多集中在最優貨幣區的構成條件上,這些討論從不同的側面發展了最優貨幣區理論。
1963年,羅納德·麥金農(R.I.McKinnon)提出了把“經濟開放度”作為衡量最優貨幣區的又一評價標準,即一國生產或消費中貿易品占社會總產品的比率。1969年,彼得·凱南(P.B.Kenen)在《最佳貨幣區:一個折衷的觀念》提出,經濟高度多樣化的國家是貨幣區的更為理想的參與者。詹姆斯·英格拉姆(J·C·Ingram,1969)指出,為了達到貨幣區的最優化,有必要考察經濟社會的金融特征,并提出以“國際金融高度一體化”作為最優貨幣區標準的觀點。哈伯勒(C·Haberler,1970)和弗萊明(J·M·Fleming,1971)分別提出把“通貨膨脹率的相似性”作為衡量最優貨幣區的標準,即通貨膨脹率接近的國家更適于達成貨幣一體化。1976年,愛德華·托維爾(E·Tower)、托馬斯·維利特(T·Willet)和弗萊明強調把“貨幣區成員國之間的政策相似性”作為衡量最優貨幣區的標準。
但是,以上這些研究也不可避免帶有一些局限性。首先,這些標準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其次,有些標準難以量化,缺乏實際上的可操作性。第三,這些理論在強調組成貨幣區的正面效應時忽視了一國加入貨幣區的成本問題。加入貨幣區在給一國帶來收益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定的成本;特別是,貨幣是一國經濟主權的象征,加入某一貨幣區即意味著該國對其主權的放棄。因此,成本和收益的權衡對一個考慮加入貨幣聯盟的國家而言,具有現實的重要意義。
論區域貨幣合作前景探討
摘要:貨幣流通的歷史是一部多數貨幣逐漸統一于少數貨幣或單一貨幣的歷史。歐洲貨幣一體化的實現是世界貨幣史上的一個創舉,它從多個方面積極地推動了歐洲經濟的發展。歐元的順利啟動和運行鼓舞了東亞,并從歐洲的貨幣一體化中,東亞既看到了貨幣一體化對區域內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也使東亞了解了貨幣一體化是如何實現和運行的。
關鍵詞:亞洲貨幣;貨幣合作;亞元
1歐洲貨幣一體化的啟示和帶動
正如歐洲中央銀行行長德伊森貝赫所說,歐元是歐洲人民聯合的象征。歐元最大的貢獻就是揭示了經濟發展的歷史潮流,并且具體證明了組建區域貨幣的可行性。歐元促使歐洲統一大市場真正形成,進一步擴大歐元區的內部流通,從而帶動了各國的經濟的增長。并且,歐元的出現真正打破了各國的市場壁壘,提高了市場的規模效應,競爭效應和穩定效應。歐元出現后,歐盟一體化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歐盟12國將真正合并成為一個統一的區內市場,在這個市場的產出中,進口約占10%。這樣,歐元就和美元一樣,有著巨大市場容量,能獨立自主,有較強的抗外部沖擊能力。同時,歐元使歐盟內部匯率風險得以消除。交易費用下降,生產要素流動更為自由,使歐盟內部資源稟賦不同,經濟發展程度相異的國家互相調劑余缺的功能更強,尤其是南歐的勞動密集型產品能更好地發揮規模經濟效益,從而大大增強了其競爭力。歐盟以前有15種貨幣,其中有的是軟貨幣也有硬貨幣,不可避免地會發生金融危機,影響經濟增長。貨幣統一后,該問題就自然解決了。而且,貨幣的統一有助于建立穩健的財政,帶動經濟增長。
2亞洲區域貨幣合作的必然要求
(1)從外因來看,在經濟、金融全球化的發展形勢下,為避免金融動蕩,區域性貨幣一體化將形成新的潮流,亞洲不可能一直孤立于潮流之外。新的世界貨幣體系中出現歐元與美元“二元化”現象,這使得亞洲各國產生了危機感,若不加強本地區的貨幣合作,將被置于十分不利的境地。特別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亞洲各國普遍認識到弱小經濟體的貨幣難以獨自抵擋國際游資的沖擊,要想同國際游資的沖擊相抗衡,本地區貨幣不再作為某大國貨幣的附庸品,亞洲國家需創立一個穩定的亞洲統一貨幣區。
亞洲貨幣合作前景分析論文
1歐洲貨幣一體化的啟示和帶動
正如歐洲中央銀行行長德伊森貝赫所說,歐元是歐洲人民聯合的象征。歐元最大的貢獻就是揭示了經濟發展的歷史潮流,并且具體證明了組建區域貨幣的可行性。歐元促使歐洲統一大市場真正形成,進一步擴大歐元區的內部流通,從而帶動了各國的經濟的增長。并且,歐元的出現真正打破了各國的市場壁壘,提高了市場的規模效應,競爭效應和穩定效應。歐元出現后,歐盟一體化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歐盟12國將真正合并成為一個統一的區內市場,在這個市場的產出中,進口約占10%。這樣,歐元就和美元一樣,有著巨大市場容量,能獨立自主,有較強的抗外部沖擊能力。同時,歐元使歐盟內部匯率風險得以消除。交易費用下降,生產要素流動更為自由,使歐盟內部資源稟賦不同,經濟發展程度相異的國家互相調劑余缺的功能更強,尤其是南歐的勞動密集型產品能更好地發揮規模經濟效益,從而大大增強了其競爭力。歐盟以前有15種貨幣,其中有的是軟貨幣也有硬貨幣,不可避免地會發生金融危機,影響經濟增長。貨幣統一后,該問題就自然解決了。而且,貨幣的統一有助于建立穩健的財政,帶動經濟增長。
2亞洲區域貨幣合作的必然要求
(1)從外因來看,在經濟、金融全球化的發展形勢下,為避免金融動蕩,區域性貨幣一體化將形成新的潮流,亞洲不可能一直孤立于潮流之外。新的世界貨幣體系中出現歐元與美元“二元化”現象,這使得亞洲各國產生了危機感,若不加強本地區的貨幣合作,將被置于十分不利的境地。特別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亞洲各國普遍認識到弱小經濟體的貨幣難以獨自抵擋國際游資的沖擊,要想同國際游資的沖擊相抗衡,本地區貨幣不再作為某大國貨幣的附庸品,亞洲國家需創立一個穩定的亞洲統一貨幣區。
(2)有助于亞洲各國擺脫美元化。在1997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東亞各國和地區的匯率制度雖各具特色,但事實上,大部分東亞經濟體貨幣對美元的匯率基本上是長期穩定的。隨著美國的經濟泡沫破裂,實行美元化的國家不可避免的受到沉重打擊。
(3)危機中IMF資金援助的局限和錯誤。危機后,泰國、印尼和韓國分別向IMF申請了資金援助。IMF提供資金并不充分,大部分的資金是由其他的國際組織和各東亞經濟體提供的。然而,即使是IMF的援助,也不是無償的。接受了IMF的資金援助就要按其所開“藥方”(受援國調低經濟增長率、實施從緊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加速開放金融市場、減少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允許外國公司兼并收購等)進行調整和改革。
東亞貨幣合作障礙論文
內容摘要:目前,東亞貨幣合作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仍然面臨著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多層次障礙,因此尚無法建立類似于歐元區的東亞統一貨幣區。本文認為,我國從自身利益出發應在東亞貨幣合作中發揮積極作用,應加強與東亞各國匯率政策的協調,再通過推動次區域的貨幣合作,最終建立東亞共同貨幣區。
關鍵詞:貨幣合作層次障礙對策
進入21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金融國際化趨勢的日益增強,經濟一體化和區域集團化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當今世界經濟出現了北美、西歐、東亞三足鼎立的局面,作為世界經濟兩極的西歐和北美在一體化方面進展迅速,分別建立了歐洲共同市場和北美自由貿易區,而東亞在區域合作方面進展緩慢,除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談判獲得進展外,其它區域經濟合作的談判正在進行中。
而在區域貨幣合作方面,歐元的問世以及穩定運行,在理論和實踐上創造了通過區域貨幣一體化以實現價格穩定與經濟增長雙重目標的模式,并對美元的霸權地位構成了挑戰。而在北美,美元化進程也在不斷推進中。由于東亞國家與美國經濟周期不一致,采用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已不再是最優選擇,東亞貨幣危機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而由于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東亞地區在短期內又不具備建立類似歐洲統一貨幣的條件。面對世界經濟其它兩極的挑戰,東亞貨幣合作該何去何從?
由于種種原因,東亞地區貨幣合作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前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發展。亞洲金融危機成為東亞各國進行貨幣金融合作的催化劑,各國開始意識到貨幣合作的緊迫性與必要性,各國政府、研究機構和一些國際組織紛紛提出各種方案、設想和倡議,從“亞洲貨幣基金”的構想、“10+3”(即東盟10國加中、日、韓3國)財政金融合作對話機制的建立,到“清邁倡議”的簽署和落實以及亞洲債券市場的啟動,東亞貨幣合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盡管東亞國家經濟貿易聯系日益密切,并且在貨幣金融合作領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與有著幾十年歷史的歐洲貨幣合作相比,東亞貨幣合作剛剛起步。各國在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不同程度影響和制約著貨幣合作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如果合作的最終目標是要建立歐元區那樣的統一貨幣可能面臨更多障礙,需要經歷更漫長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