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物貿易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8 07:57:4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貨物貿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貨物貿易

小議貨物貿易的比較優勢

一、簡述比較優勢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是在斯密的關于國際貿易的“絕對成本說”的基礎上,由大衛•李嘉圖創建的理論。該理論認為“國際間勞動生產率的不同是國際貿易的惟一決定因素,因為勞動生產率的不同使得不同國家在生產相同產品時存在不同的機會成本。即使一國并不擁有任何絕對優勢,但只要該國在本國生產一種產品的機會成本低于其他國家生產該產品的機會成本的話,則這個國家在生產該種產品上就擁有比較優勢”。

二、對我國貨物貿易的現狀分析

2.1我國貨物貿易的定量分析

為了進一步研究我國貿易的現狀,本文先從貿易的總體狀況入手,分析我國近十年來的貿易的總量和結構,然后利用比較優勢指數(comparativeadvantageindex,CAI)和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RCA)對我國貿易的比較優勢做定量的分析。

2.1.1我國貨物貿易的總量分析

查看全文

貨物貿易管理評估論文

摘要:評估貨物貿易分類管理的有效性,有利于提升貨物貿易分類管理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對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對評估貨物貿易分類管理有效性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綜合闡述的基礎上,論述了提升貨物貿易分類管理有效性的對策,以期為相關人士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貨物貿易;分類管理;外匯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提升,貨物貿易分類管理的重要性日漸凸顯。但現階段,我國在貨物貿易分類管理有效性方面還存在著對優質企業激勵和扶持政策缺失及監管制度不夠完善等問題,對貨物貿易分類管理水平的提升形成阻礙。因此,探究提升貨物貿易分類管理有效性的對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評估貨物貿易分類管理有效性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未能認識到貨物貿易分類管理的重要性。目前,我國貨物貿易分類管理的政策不夠完善,現已出臺的針對貨物貿易分類管理的外匯政策不夠詳盡,限制了貨物貿易分類管理效率的提升。同時,我國的貨物貿易分類管理信息公示和范圍較為狹窄,未能建立完善的社會公示制度,使得各企業對貨物貿易分類管理的關注度不足,不能提升對外匯局審查的重視程度。此外,貨物貿易分類管理對B、C類企業調整為A類企業只設定了一年的分類監管期,并未針對監管期滿后的類別調整出臺明確的標準,使得B、C類企業對貨物貿易分類管理秉持無所謂的態度,不利于提升貨物貿易分類管理的效果。(二)未能制定有效的激勵和扶持政策。目前,我國尚未將對優質企業的政策扶持和激勵政策納入到貨物貿易分類管理體系中,使得大部分A類企業“合吃大鍋飯”,無法充分發揮貨物貿易分類管理的效力。例如,經營規模較大的企業業務種類繁多,對資金的需求量巨大,更需要激勵和扶持政策的支持,而我國外匯局對所有企業一視同仁,雖然能夠提升政策制定的普遍適用性,但不能體現對優質企業的激勵作用。(三)未能加強對貨物貿易分類管理的控制力度。受涉外管理部門間溝通機制不健全的影響,我國部分企業的貨物貿易分類管理數據監測信息還存在較大的漏洞,難以實現貨物貿易分類管理數據的共享。外匯局主要通過對貨物貿易監測系統的充分利用實現對貨物流和資金流數據的對比分析,而貨物流的數據主要來源于海關的電子口岸系統,資金流數據主要來源于金宏系統中的國際收支統計申報數據,聯合監管的信息來源于海關和稅務部門,信息不對稱加劇了數據的缺失和混項,同時不利于提升監管的效率。

二、提升貨物貿易分類管理有效性的對策

查看全文

貨物貿易外匯監管變革思考

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改革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作為外匯管理領域改革進程中的重頭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實踐工作中,新的政策法規和業務操作中的一些問題值得深入考量,從而為改革的深化和發展理清思路,為積極應對改革工作提供方略。

一、制度設計的科學性與實踐運用的靈活性問題

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改革是經常項目外匯管理機制的根本性變革,體現了“五個轉變”的主旨要求,是適應市場經濟和貿易便利化的有效手段,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經反復醞釀和深入探索,經試點地區的實踐檢驗和不斷修正,目前管理思路和手段以及配套的政策法規和操作規程幾近新鮮出爐。新的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從企業名錄登記、貿易外匯收支審核、非現場和現場核查、企業報告和數據分析、企業分類和處置等層層遞進地建立了包括機構準入、真實性審核、事后監管、分類管理、懲戒手段在內的一套便利化和有效性兼顧的管理體系。可以預見,新的政策制度將促進外匯管理工作的進一步科學化。新的管理制度富涵了新的管理特征,即突出主流、抓大放小、適度寬松、富有彈性。這一改革方向是適應形勢發展的必然選擇,但手段的轉型會形成階段性的管理空白,寬松而富有彈性的管理機制會留下一定的余地。為此,各級外匯局特別是基層外匯局,不能像過去逐筆核銷模式下簡單機械地應對工作,而應在嚴格執行新政的同時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憑借貼近業務的優勢,采取靈活而富有實效的措施手段,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譬如:以簽署確認書為契機,對存量進出口企業進行徹底清理,剔除冗余企業,為目前的企業名單“瘦身”;構建切合各自實際的內控體系,建立定期及突出和特殊情況綜合分析機制,預判和研判形勢,主動抑制不利苗頭和傾向,在總量監管中把握和突出工作重點;不斷探索更加符合地區實際的監管指標和閾值,從表象中摸索本質,鍛煉從眾多的企業中識別異常情況的技巧和方法,提高管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總之,新制度下的管理工作要求我們不能囤居固守,而應開拓創新,不斷積累有效的做法和管理經驗。

二、制度規范的普遍性與區域特質的差異性問題

隨著涉外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外貿易及其結算方式和渠道越來越復雜多樣。特別是日新月異的金融產品創新和不斷推進的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使得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必須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因此在遵從制度規范普遍性的同時,必須兼顧貿易和結算的差異性,有針對性地進行管理。此外,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邊境地區與內陸地區,其貿易和結算特征有非常明顯的差異,個別現象和特殊業務是一般性法規所無法面面俱到、詳盡涵蓋的。例如邊境貿易。在邊境口岸地區,邊貿企業的對外貿易方式有一般貿易、小額貿易、旅游貿易、易貨貿易等,結算方式有本外幣匯款、信用卡、現金、記賬、對打等,這些貿易和結算方式的交叉運用,會派生出多種多樣的業務種類,套用一般性的指標監測是難以做到關聯數據相匹配的。因此在制度改革的總體框架下,有必要從實際需要出發,研究探索一套適應邊境貿易和結算特點的管理方法。另如轉口貿易、貿易信貸、海外代付等業務,都需有針對性地加以研究,或調整監測指標和閾值、或采取其他定量和定性監測分析方法,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三、指標篩查的適用性與經驗判斷的必要性問題

查看全文

國際貨物貿易合同

賣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郵碼:____________電話: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職務: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郵碼:____________電話: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職務:____________

查看全文

貨物貿易對服務貿易的推進發展

一、引言

一國的對外貿易包括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兩個方面,而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貨物貿易會產生各項服務需求,如運輸、保險、金融服務等,從而帶來服務貿易的增加;服務貿易的很多部門則是貨物貿易的支撐產業。如果能夠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效應,那么,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將出現相互促進的局面,即貨物貿易會帶動服務貿易的發展,服務貿易的發展則會促進貨物貿易的技術進步和結構優化,進而促進貨物貿易的發展。但是長期以來,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要滯后于貨物貿易。以2007年為例,根據WTO的統計,當年我國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總額為24246.34億美元,其中貨物貿易額為21737.26億美元,占到了總貿易額的89.65%;從與世界貿易的比較來看,當年我國貨物貿易占世界貨物貿易的比重為7.73%,而服務貿易僅為世界服務貿易的4.05%。那么,這種現象是不是意味著我國的貨物貿易并未產生對服務貿易的促進作用?貨物貿易對服務貿易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本文將以傳統貿易引力模型為基礎,構建服務貿易引力模型,并采用中國與OECD國家雙邊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流量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進而得出相關結論和對策建議,以促進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協調發展。

二、國內外相關研究回顧

最早的貿易引力模型由Tinbergen(1962)和Pyhnen(1963)所提出,在他們的模型中,兩國之間的貿易流量與其GDP正相關,而與其距離負相關。對于貿易引力模型最初的爭議之一是該模型沒有理論基礎,而此后的研究發現,李嘉圖模型、H-O模型、壟斷競爭模型等都可以成為貿易引力模型的理論基礎。因此,在現代的研究中,貿易引力模型可以說是各種貿易模型的核心,被廣泛用來實證研究各種因素對于貿易流動的影響。并且,在實際的研究中,學者們還引入了各種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如外商直接投資、貨物貿易、區域貿易協議、語言、文化差異等。在服務貿易領域,人們認為雖然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有很多不同的顯著特征,但在分析貿易流動和它們對于資源分配和國民福利的影響時,卻沒有理由將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區別開來。因此,原則上而言,國際貿易的理論和模型都可以適用于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包括引力模型。

但目前,大多數的實證研究都是針對貨物貿易而言,這主要是由于服務貿易分類數據的缺乏所造成的。直到2002年,OECD公布了26個成員國服務貿易的分類數據,相應的實證研究才漸漸出現。例如,Grun-feld和Moxnes(2003)采用引力模型來研究OECD國家雙邊服務出口和FDI流動之間的關系,發現貨物貿易研究所得到的結論也適用于服務貿易,兩國之間的服務貿易與其GDP規模正相關,與距離和服務貿易壁壘負相關;FukunariKmiura和Hyun-HoonLee(2006)采用了10個OECD成員國和其他經濟體(包括OECD成員國和非成員國)1999~2000年間的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的數據用引力模型進行回歸分析,以評價不同因素對于雙邊服務貿易的影響,并與雙邊貨物貿易的影響因素進行比較,從中得到了兩個有意義的結論:一是與貨物貿易相比,服務貿易更能夠用引力模型來加以解釋;二是在貨物出口和服務進口方面存在互補關系。KeithWalsh(2008)則基于OECD統計數據庫中服務總進口和旅游服務、運輸服務、政府服務以及其他商業服務4個部門服務進口的數據,運用引力模型研究了服務貿易的決定因素。研究結果顯示,無論在總量層面還是部門層面,人均GDP和語言都是影響雙邊貿易的最主要因素,但兩國距離上的接近并不能帶來服務貿易的增長。隨著服務貿易重要性的不斷上升,國內學者對于我國服務貿易也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在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關系上,大多數的研究成果都顯示貨物貿易可以促進服務貿易的發展。

例如,陳憲和殷鳳(2008)的實證研究結果顯示,貨物貿易總額每增長1億美元,服務貿易總額將增長439萬美元;貨物出口每增長1億美元,服務出口將增長498萬美元;貨物進口每增長1億美元,服務進口將增長347萬美元。但相比較而言,貨物貿易對于服務貿易的帶動作用要小于服務業增加值、服務業FDI等因素。李楊和蔡春林(2008)的實證研究結果則表明,貨物貿易對服務貿易的影響甚至要大于服務業發展對服務貿易的影響,貨物貿易每增加1個單位,服務貿易將增加0.065115個單位。國內外的研究成果為本研究提供了基礎和借鑒,但從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國外少有針對中國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關系的研究,國內的學者則大多從總量層面的時間序列數據入手,探討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之間的關系。我們認為,近年來,中國的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都呈現出上升的態勢,從時間序列的角度來看,兩者之間會存在一種正相關的關系,但這只能從一個方面說明貨物貿易對于服務貿易的促進作用。要更加準確地論證貨物貿易對于服務貿易的影響,還應當從雙邊貿易的角度入手進一步加以分析。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這樣一個出發點,因此,我們會采用中國和貿易伙伴國雙邊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流量數據,建立服務貿易引力模型來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以期豐富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也為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協調發展提供借鑒。

查看全文

貨物貿易順差激增原因分析論文

一、近期我國貨物貿易順差的特點

1.貨物貿易順差規模不斷擴大

1990年至2004年的十幾年間我國貨物貿易除個別年份如1993年為逆差122.2億美元外,其他年份均保持了順差,年度貿易順差金額最小為43.5億美元,最大為434.7億美元,大多數年份貿易順差為200多億美元。但最近兩年我國貨物貿易順差激增,2005年中國貨物貿易順差為1018.8億美元,2006年中國貨物貿易順差為1774.6億美元。

2.貨物貿易順差主要以加工貿易順差為主,其次是一般貿易,而其他貿易方式貿易逆差

2006年我國貨物順差為1774.6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順差為1888.8億美元,比2005年1424.5億美元增長了464.3億美元;2006年我國一般貿易順差為831.4億美元,比2005年353.7億美元增長了477.7億美元;2006年我國其他貿易方式貿易逆差為945.6億美元,而2005年其他貿易方式貿易逆差為759.4億美元,貿易逆差增加了186.2億美元。

3.貨物貿易順差來源的商品主要集中在機電產品、紡織品服裝和高科技產品,而農產品貿易為逆差

查看全文

貨物貿易關系實證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根據我國1997年~2007年的對外貿易數據,通過格蘭杰檢驗分析了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的因果關系結果,表明我國服務貿易發展是貨物貿易發展的原因。通過進一步對時間數列的平穩性分析、協整檢驗、最終建立誤差修正模型,并對計量結果進行分析,分析了我國服務貿易對貨物貿易在長期和短期推動作用的大小,發現我國的服務貿易對貨物貿易的短期彈性大于長期彈性,并根據計量結果進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服務貿易貨物貿易因果關系協整分析誤差修正模型

一、文獻綜述

過去的研究中有的學者運用傳統的貿易理論解釋其根源,其中R.J.Langhammer的研究認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服務貿易模式與其自身的資源稟賦有著密切的關系,B.Heokman和G.Karsenty認為服務貿易的比較優勢與國家的收入水平正相關,但是收入水平低的發展中國家在某些服務貿易部門也擁有比較優勢。B.Chosh通過驗證發現發展中國家在世界服務貿易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對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的關系問題的研究中,加拿大學者James.Melvin于1989年提出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之間存在逆向相關關系,謝康通過實證分析認為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有互補性。程南洋、于金花分析了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的相關關系,貨物貿易影響著服務貿易的結構變動。綜上所述,已有研究普遍認為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有逆向相關關系,貨物貿易影響服務貿易,但運用誤差修正模型估計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的變動關系的研究并不多見。

本文試圖利用1997年以來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分類和數據,進行協整分析,建立誤差修正模型,對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的關系進行分析。

查看全文

詮釋貨物貿易的比較優勢

一、簡述比較優勢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是在斯密的關于國際貿易的“絕對成本說”的基礎上,由大衛•李嘉圖創建的理論。該理論認為“國際間勞動生產率的不同是國際貿易的惟一決定因素,因為勞動生產率的不同使得不同國家在生產相同產品時存在不同的機會成本。即使一國并不擁有任何絕對優勢,但只要該國在本國生產一種產品的機會成本低于其他國家生產該產品的機會成本的話,則這個國家在生產該種產品上就擁有比較優勢”。

二、對我國貨物貿易的現狀分析

2.1我國貨物貿易的定量分析

為了進一步研究我國貿易的現狀,本文先從貿易的總體狀況入手,分析我國近十年來的貿易的總量和結構,然后利用比較優勢指數(comparativeadvantageindex,CAI)和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RCA)對我國貿易的比較優勢做定量的分析。

2.1.1我國貨物貿易的總量分析

查看全文

貨物貿易名錄企業分類管理探析

摘要:對貨物貿易企業實施分類管理是貿易外匯管理的主要內容,其對促進企業貿易投資便利化,規范企業貿易外匯收支行為起到一定監管作用。為進一步提高企業分類監管實效,更好地實現應對異常資金跨境流動風險、獎優罰劣差異化管理目標,需轉變“違規分類”理念,構建以“風險”為核心的分類管理體系,實現分類評級的動態管理。同時將人民幣業務納入分類管理,實施本外幣一體化監管,以更好提升分類管理措施的有效性。

關鍵詞:貨物貿易名錄企業;分類管理;外匯收支;本外幣一體化

貨物貿易名錄企業分類管理是貨物貿易外匯管理的主要內容,管理機制是“區別對待、動態分類、持續監管、到期評估”,對促進企業貿易投資便利化,規范企業貿易外匯收支行為起到一定監管成效。如何更好地實現應對異常資金跨境流動風險、獎優罰劣差異化管理目標,進一步提高企業分類監管實效,需在總結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研究。外匯局廊坊市中心支局在對33家被降為B類或C類企業的業務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后發現,現有分類管理體系還存有一些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幾點改進建議。

一、通過降級企業綜合分析,判斷分類監管的有效性

外匯局廊坊市中心支局對近年已做過分類監管到期評估的33家企業進行了綜合分析,通過對降級前、監管中、到期后三個階段業務情況的比較,判斷分類管理的有效性。

(一)對業務穩定的企業監管效果較為顯著

查看全文

小議中國與新西蘭貨物貿易展望

摘要:2008年4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新西蘭政府自由貿易協定》正式簽訂。本文在概述中新兩國貿易規模和產品結構的基礎上,對雙邊的市場緊密程度和貿易互補性進行研究。結果表明:中新互為重要的貿易伙伴。新西蘭是中國農產品重要的進口來源地,中國是新西蘭工業品進口的重要市場,但雙邊緊密程度有所弱化。中國與新西蘭之間存在持久的產業間貿易互補性,這種互補性在不同行業和國別上存在差異。

關鍵詞:中國;新西蘭;貨物貿易;自由貿易協定

一、引言

無論是傳統貿易理論還是新貿易理論,都認為自由貿易會導致生產成本下降、利潤增加、市場擴大以及福利水平的普遍提高。近年來,基于對全球范圍內自由貿易不現實性的理智默認,國家和地區間的各種雙邊自由貿易安排(盯A)不斷涌現。截至2007年7月,成員已經通知WTO的區域貿易安排(R7rAs)有380件。為了順應區域經濟合作迅速發展的競爭格局,中國逐步加快了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步伐。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加強雙邊多邊經貿合作。”目前,中國正與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歐洲和非洲的28個國家和地區商談11個自由貿易安排。中國與新西蘭的雙邊n’A談判就是在這樣的國際、國內環境下產生的。自中新1972年建交以來.兩國經貿關系一直保持著健康穩定的發展。新西蘭在對華經貿方面的“四個第一”格外引人注目;1997年8月,新西蘭在西方國家中率先與中國簽署雙邊“人世”協議;2004年4月.新西蘭第一個宣布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國家”的地位:2004年11月在APEC領導人會}義期間,主席和克拉克總理共同對外宣布,啟動中新n’A談判。這在發達國家中是第一個;在歷經3年15輪艱苦磋商后,中新兩國于2008年4月7日正式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新西蘭政府自由貿易協定》,新西蘭成為第一個與中國達成自由貿易協定的發達國家,這將進一步深化兩國的傳統友誼,推動雙邊經貿關系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關于中國一新西蘭自由貿易區的理論研究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可行性分析。樊英(2005)借助一般均衡的三維APG模型預測了建立FTA給兩國帶來的靜態和動態經濟效應;朱穎(2006)定性分析了中新FTA對兩國的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的影響,均得出中新兩國都將從中受益的結論。二是考察兩國具體農產品的貿易狀況。宣亞南(2006)分析了園藝產品和乳制品及蛋類,彭可茂(2006)、劉李峰(2006)分別研究了水果和奶制品,結論顯示雙方在這些產品上互補性明顯,貿易進一步拓展的空間較大。上述研究在雙邊貿易結構上的解釋力較弱,而農產品亦不能完全替代兩國貿易的全部特征。為更好地分析雙方合作的基礎和潛力,厘清貿易利益之所在,筆者從整體和分類兩個層面,詳細研究中國和新西蘭的貨物貿易特征①,為中新自由貿易區的全面啟動提供有力的實證支持。

二、中新貨物貿易的總體狀況

查看全文